100 项与 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减持频率与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显著攀升;
• 除传统减持外,部分港股创新药企业还尝试了“以旧换新”的再融资方式;
• 接盘的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 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重仓38只港股医药个股,在港股行业配置中位列第二。
熟悉的故事正在上演。在内地和香港市场生物医药公司经历今年以来疯狂上涨后,减持套现如灰犀牛般如约而至。
超60家公司凶猛减持
据研发客援引东财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6月以来有多达40家A股生物医药公司相继发布减持公告(因港股未对大股东减持做公告要求,所以不在本次统计范围之内),其中不仅包括君实生物、舒泰神、百奥泰、康华生物、科兴制药等市值龙头或今年以来上涨幅度较大的公司,同时亦有药石科技、康华生物等两次减持的极端案例。
港股方面,据研发客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亦有超过20家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发生减持行为,涉及减持金额估算超150亿港元,不乏信达生物、诺诚健华、百济神州等知名公司,其频率与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显著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公司减持方式不仅包括二级市场直接抛售,还包括通过大宗交易“批发”转让,以尽可能减少对二级市场股价的直接冲击。
创新药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资本需要寻求适时退出以实现回报,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此密集和大规模的减持,仍然引发了市场对创新药行业投资价值的重新评估。
三类股东利润丰厚高位减持
研发客逐一分析生物医药公司减持公告,发现生物医药公司减持主体主要集中在三类股东:
一是早期参与投资的VC/PE机构,这些基金存续期大多为7~9年,目前正面临退出压力。以在港股上市的信达生物为例,其第一大股东淡马锡在4~5月减持三次,套现超24亿港元。6月,礼来亚洲基金也通过减持套现近24亿港元,礼来亚洲基金持股信达生物已超13年。减持后,两者均不再是信达生物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
二是IPO前参与战略配售的机构投资者,其锁定期陆续结束。如高瓴资本,今年3月在美股市场,减持百济神州6亿美元,5月再通过减持港股套现20亿港元。减持后,高瓴资本已不再是百济神州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
三是公司创始团队和高管,部分出于个人财务规划需求。例如,迪哲医药部分高管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进行减持。而对于员工持股平台的减持,像艾力斯的员工持股平台,员工们认缴股权时价格较低,如今股价大幅上涨,员工有兑现收益的需求。艾力斯员工持股平台的员工认购股权价款合计为 8317.46 万元,如今对应股权价值已然翻了十倍,使得员工持股平台减持动力较强。
左手卖右手买,只为筹资配股
研发客关注到,除传统减持外,部分港股创新药企业还尝试了一种“以旧换新”的再融资方式。云顶新耀、亚盛医药与开拓药业均通过该路径补充资金,其中亚盛医药的操作尤为典型。2025年7月,董事长杨大俊以每股68.6港元的价格,卖出其持有的2200万股旧股,随后以同样价格认购公司新发行的等量股份。通过这一“卖出旧股+认购新股”的操作,亚盛医药成功募资15亿港元。
康诺亚与歌礼制药同样采用了“以旧换新”模式,但操作细节有所不同。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在“一卖一买”过程中并未完全保持持股数量不变,而是实现了部分套现。因此,其“以旧换新”在为公司募资的同时,也兼具了股东个人变现的属性,与亚盛医药纯粹为企业发展融资的做法形成一定差异。
事实上,由于二季度以来两地创新药公司行情过于火热,上述减持套现公告的发布,并没有如以往一样,导致股价的连续下跌,在发布公告次日短暂低开后,即被二级市场热情高涨的投资者迅速拉升,消化负面信息。
公募陷高位接盘质疑
有人高位减持套现,也就有人高位接盘追高。承接上述高管创始人或早期PE/VC机构的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根据公募基金二季报持仓数据显示,港股生物医药成为公募基金的新焦点布局方向。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重仓38只港股医药个股,持仓市值合计595.89亿元,在港股行业配置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传媒板块。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医药在公募港股投资版图中的权重提升,也显示资金对创新药赛道的长期看好。
拓展阅读
中国创新药向上,美国创新药向下,风向已变?
被调出港股通不跌反涨,背后大有玄机
7月14日,据港交所披露的最新资料,兴证全球基金于近日以13.766港元/股的价格增持145.2万股诺诚健华股份,持股比例升至5.08%,实现对该公司的举牌。若以7月15日的收盘价计算,兴全基金持有的诺诚健华股份市值达13.29亿港元。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背后的资金更多来自个人投资者,如果生物医药在后期波动加剧,不排除个人投资者跟风赎回,导致公募基金被动抛售生物医药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公司高管或PE/VC机构在股价高位减持形成鲜明对比。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551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机会难得,千万别错过!
BD的机会来了!~
国内外明星ADC公司寻找适合用于ADC创新药研发的单抗、双抗、多抗产品
请有相关产品的biotech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Evercore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图片来源:Sheila Mikhail领英分享)
正文共:4200字 2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5年8月24日,星期日,药时代分享了一篇名为《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的文章,讲述了Geoff Meyerson先生对中日两国生物医药体系的观察与见解,文中提及“中国具有交易价值的药企有很多,并非只有恒瑞”这一观点,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行业对本土创新药企价值重估的涟漪。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蝶变,从仿制药生产国蜕变为全球创新药研发热土。一批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新贵”涌现,率先尝到了创新药红利;而以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药企纷纷转型,在创新药赛道上弯道超车。根据清华大学团队报告,2015-2024年间,中国在首批创新药中的比例稳步上升;2021年超过日本欧洲,成为首批第二大地区;2024年,该比例已接近美国。
在这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重构浪潮中,M34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heila Mikhail的观察颇具启示。她同时担任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及基因疗法公司Verve Therapeutics的董事,在参与Evercore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后,分享了她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洞见。
Sheila Mikhail(图片来源:ncbiotech官网)
Sheila Mikhail的职业生涯始于担任生物科技企业的法律顾问,随后与遗传学家、发明家Jude Samulski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攻克罕见遗传病。在担任双方首个合作项目Bamboo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期间,Mikhail成功为公司融资5000万美元,并领导企业完成了首次并购,被辉瑞以8.4亿美元收购。在另一家她与Samulski联合创立的AskBio公司担任CEO时,她不仅完成了2.35亿美元的融资,推动六个研发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在西班牙建立了生物制造基地,将团队规模扩展至800人,最终引领公司被拜耳以40亿美元收购。
接连的成功并未让Mikhail停下脚步。她又联合创办了两家Biotech:Jurata Thin Film以及最新成立的M34(专注神经系统疾病基因疗法研发)。同时,为支持儿童超罕见遗传适应症基因治疗的持续发展,她还联合创立了哥伦布儿童基金会并担任执行董事。
那么,她眼中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何?药时代团队对其发言进行了简单的翻译,现在向广大朋友们推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英文原文,了解详情。
近日,Mikhail在参加完上海举行的Evercore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后,她对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获得了若干重要洞察,并发布领英。
以下为其主要观点:
关键词——超越
1、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已从早期模仿美国产品转向自主研发。它们不仅是快速追随者,更成为具备超越美国临床药物研发能力的创新力量。
药时代观点:首先,有几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一是2024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达704款,首次超越美国;二是全球临床试验数量中国以7100项对美国的6000项实现反超;三是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进创新药的交易(首付款0.5亿美金以上)占比从2018年、2019年的0%迅速提升到了2024年的27%,至今年5月,该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除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战略引导,人才红利与知识回流也尤为重要(这点Geoff Meyerson也曾在文中指出)。具备了上述两种条件后,资本市场(如VC/PE)对生物医药呈现开放态度,甚至是热情高涨,有数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在一级市场融资中吸引了超过4184亿元人民币。2021年融资达到峰值,共完成811笔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1034亿元人民币,这为研发周期长、高风险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充足弹药”,也为药企从“me-too”向“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进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CGT
2、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中国企业拥有显著优势。采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模式显著加速了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临床转化。根据个人经验,在中国仅需12-14个月即可完成人体概念验证(美国需3-5年),成本最高可降低75%。这种高效模式使中国研发者能够快速迭代优化药物,并获得明显的先发优势。
药时代观点:Mikhail女士观察到的应该是,中国对细胞疗法采用的双轨制监管模式。该模式,即同时存在药品监管路径(由国家药监局负责)和医疗技术监管路径(由国家卫健委负责)。双轨制的好处是IIT允许早期探索性研究,加速临床和医学发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季度,CDE共受理了765份CGT产品新药研究(IND)申请,其中CAR-T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占大多数。
但这样的机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研究规范性不足、数据管理和应用机制不完善等。在上述765份IND申请中,553份已获得批准,余下214份未通过。拒批常见因素包括科学依据不充分以及现有药物或非临床数据不足等,这就是小规模研究带来的“试错成本降低”。此外,极低的试错成本与高速度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热门靶点或技术上,如CAR-T疗法。
「细胞治疗产品CMC与生产质量管理」| 药时代学苑第4期报名开启!
关键词——政府扶持
3、中国政府为初创企业提供大量资源支持,极大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
药时代观点:自“十四五”规划将“突破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以来,地方生物医药产业的招商引资被按下快进键,抢项目、争人才、砸资金屡见不鲜。北京发布《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32项举措,并构建了500亿元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联动市级200亿元、区级100亿元两级生物医药投资基金,以吸引社会资本超100亿元,重点支持早期创新企业;上海目标是到2027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并培育出1至2家百亿级规模的创新药企……
此外,各地政府还依托地方产业基金税收减免和人才补贴等政策,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选拔真正创新药企,精准扶持。
关键词——成本
4、中国研发与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美国,使得整体研发效率远超美国同行。
药时代观点:这点Geoff Meyerson也曾在文中指出。据Nature的一篇报道显示,美国新药研发平均成本约26亿美元而中国仅需1/3至1/2的成本即可完成相同阶段的试验。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有三:一是人力成本低,中国科研人员薪资约为美国的30%-50%;二是供应链成本低,中国具有完整且成熟的化工和生物医药原料供应连体系,本土采购成本远低于国际进口;三是临床开发成本低:中国拥有庞大且集中的患者群体,临床招募效率高,研究者费用与医院费用均低于美国。
但“效率”这个词需要拆开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开发效率” 上,而非绝对意义上的 “创新效率”。
关键词——同质化
5、针对每个创新药物研发路径,都有多家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同步布局。企业间差异化程度有限,导致投资者难以甄选最优标的。
药时代观点:“内卷”并非中国生物医药特有,但关于我国“内卷现状”,孙飘扬曾在采访中给出明确答案。内卷问题贯穿于创新药研发、临床和上市整个链条。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足,再次是行业处于买方市场。
具体而言,就是本土药企存在“Fast-Follower”的战略惯性,路径清晰、风险可控加上资本驱动、人才和知识的集中性,有此现状实属合理。当然,这也导致了Mikhail女士说现象的出现,如何甄选最优标的成为投资者一大难题,且“内卷”格局下还将导致估值体系混乱,GLP-1定价就是眼前的案例,更为严重的是退出不确定性增加,毕竟药物一旦上了临床,越往后期越难终止,损失也会更大。
如何破局?对于药企而言,就是“差异化”三字经;对于投资人而言,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懂科学、懂临床、懂技术、还要懂投资。言而总之,资本寒冬正加剧“内卷”出清,留下的自然是,强者恒强。
关键词——融资
6、尽管优势显著,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目前正面临风险资本融资约束,这可能限制未来的快速扩张。
关键词——退出
7、中国企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被大型药企收购或在美国设立新公司实现退出,最终寻求在美国市场完成价值变现。
药时代观点:这两个观点可以合并看待。近年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中国创新药出海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夜造富的神话背后,其实还有药企的无奈:国内方面二级市场遇冷、同质化竞争、国谈集采以量换价、地缘政治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资本的流动)等等。多重困境倒逼中国药企优先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模式,通过对外授权协议、Newco等方式利用跨国伙伴的研发基础设施和商业化网络,加速开发时间线,同时通过外部资本优化资产估值。
至于Mikhail女士提到的终极目标,本质是由中国药企退出路径的单一性所致。目前本土药企退出的主要方式依旧是IPO,并购退出也主要集中在传统药企或有成熟产品的标的,S交易(老股转让)、回购等方式尚未形成成熟市场,导致部门药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仍是“如何活下去”。
面对这一困境,国家层面已推出全链条支持政策,投融资金额出现触底回升趋。此外,随着A股未盈利企业的上市放开也将更多资金引流,一、二级市场投融资皆情况逐渐有所回暖。并购方面,“国家队”正式下场救火: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收购康华生物;华润三九与博瑞医药达成BD合作;中国生物收购派林生物等,上述措施无不体现了国家持续“托举”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
故全球化虽是中国药企的必经之路,但出路不应仅限于被跨国药企收购。未来仍需加强政策扶持与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减少对外部体系的依赖,真正提升本土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药时代计划分享更多美国制药界、投资界创始人、CEO关于中国的观察、观点。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
1.linkedin
2.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
3.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4.清华报告│2015-2024年中国医药产业崛起:创新的十年(明桂资本)
5.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CGT)研发趋势原创(医药魔方)
6.加速CGT审评,FDA可借鉴中国双轨制|遇见前FDA审评员杜新(研发客 )
7.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4
8.回望2024 | 创新药的出海、内卷和破局之道(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9.其他公开资
图片来源:ncbiotech官网
BD合同现金流入超10亿,海外全年高增长可期,复宏汉霖中期业绩亮眼!
2025-08-25
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
2025-08-24
超3500亿美元!MNC扎堆在美国投资建厂
2025-08-23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精彩!
8月26日,康华生物、沃森生物分别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康华生物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62.64%,不过第二季度净利润较第一季度环比上涨353.01%;沃森生物实现净利润0.43亿元,同比下降74.69%。下面为两家企业业绩详情。
相关阅读:
疫苗企业2025半年考:康乐卫士净亏损1.47亿、康泰净利腰斩、金迪克艰难减亏
两家疫苗企业2025半年报:万泰扣非净利润下降482%、康希诺亏损收窄94%
1、康华生物
2025年上半年,康华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同比下降34.70%,其中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6亿元,较第一季度环比上涨150.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62.64%,其中第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4亿元,较第一季度环比上涨353.01%。
公司2025年半年度较上年同期业绩变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受行业政策调整、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疫苗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23.79%;第二,上年同期,公司取得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海外许可收入1.06亿元,贡献利润0.90亿元,本报告期未取得海外授权阶段性收入。
公司已上市销售的产品有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其中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为公司核心产品,也是国内首个上市销售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公司营收主要来自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销售。今年上半年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批签发122.6976万支,较上年同期增长17.64%。
至于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细菌性疫苗车间技改工作,并于2025年7月通过药品GMP符合性检查并完成《药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细菌性疫苗车间用于生产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原液,现已按计划复产。据悉,该疫苗上市至今已出口至海外10个国家。
研发管线方面,公司研发管线的布局以疫苗研发平台建设为核心,已布局mRNA疫苗平台、重组蛋白VLP疫苗平台、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平台、减毒活疫苗平台、灭活疫苗平台、新型疫苗佐剂平台等多个创新疫苗平台。目前,公司主要研发项目共计7项,其中,公司重点推进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的临床试验相关工作,该疫苗已在国内获批临床;此外,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带状疱疹mRNA疫苗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
2、沃森生物
2025年上半年,沃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1.54亿元,同比下降19.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3亿元,同比下降74.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降80.52%。营收下降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疫苗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
公司拥有成熟稳定的细菌性疫苗技术平台和重组蛋白疫苗技术平台,并通过与合作方的共同努力逐步构建了mRNA疫苗技术平台和重组腺病毒疫苗技术平台。目前,公司共有8个自主疫苗产品14个品规正式上市销售,包括13价肺炎结合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双价HPV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23价肺炎多糖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西林瓶型和预灌封型)、A 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西林瓶型)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西林瓶型)。
2025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疫苗产品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0.94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4.82%。从批签发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公司已上市疫苗产品合计获得批签发762.48万剂,其中,13价肺炎结合疫苗获得批签发183.828万剂,同比增长6.28%。
在国际化业务布局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2.14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18.54%,产品新增出口国家加纳和缅甸。截至目前,公司产品已累计出口2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美洲等区域市场,其中两款重点产品分别被纳入摩洛哥和埃及的国家扩大免疫计划(EPI),累计出口数量超过6300万剂。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的九价HPV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 蛋白嵌合体)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吸附破伤风疫苗、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正在开展Ⅰ期临床研究准备工作,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临床申请获受理。此外,公司还在积极推动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Omicron XBB.1.5)(代号:RQ3033)及其迭代疫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Omicron JN.1)的药品注册上市申请工作。
参考资料:康华生物、沃森生物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100 项与 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