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Pharma Five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harma Five 相关的专利(医药)
7月28日,恒瑞医药宣布与全球知名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HRS-9821及11个在研项目,涵盖呼吸、自免和炎症、肿瘤治疗领域,为全球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方案,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在全球医药市场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创新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各大药企竞争的焦点。恒瑞医药作为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制药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临床前管线,一直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此次与GSK的合作,不仅是恒瑞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为GSK在呼吸、自免和炎症、肿瘤等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方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提升研发成功率,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合作项目根据协议,此次合作包含一款潜在同类最优的PDE3/4抑制剂(HRS-9821)的授权许可。HRS-982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该药物在早期临床和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强效的PDE3和PDE4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增强支气管舒张效应并产生抗炎作用。此外,HRS-9821还有望开发为便捷的干粉吸入剂(DPI)制剂,与GSK现有的吸入制剂产品组合形成战略性契合。据Pharma ONE数据库显示,该药目前正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的临床I期阶段,共涉及吸入混悬剂和吸入粉雾剂两种剂型(如图1)。图1 HRS-9821研发获批情况 数据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挑战。全球COPD患者数量超过3.8亿,其中我国约有1.5亿。据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显示,COPD药物在国内院端市场的规模从2020年的40.6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4.37亿元,显示市场对COPD药物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这些疗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对于控制病情的急性加重效果有限,而急性加重期可能导致患者肺功能迅速恶化,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DE3/4双靶点抑制剂HRS-9821可同时实现“抗炎+扩管”的双重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填补当前治疗手段的不足,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图2 COPD药物国内院端放大市场金额(2020-2024)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除HRS-9821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发最多11个项目,恒瑞医药将主导这些项目的研发,最晚至完成包括海外受试者的I期临床试验,每个项目均拥有各自的财务结构,GSK将在最晚至I期临床试验结束时行使除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以外在全球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每个项目的独家选择权以及某些项目替换权。合作款项根据协议条款,GSK将向恒瑞医药支付总计5亿美元的首付款。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医药将有资格获得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恒瑞医药还将有权向GSK收取相应的分梯度的销售提成(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双方高层评价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江宁军表示:“此次与GSK的战略合作,是恒瑞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我们以创新惠及全球患者的使命。GSK在药物研发、全球临床网络及注册申报等方面的优势,将加速我们的PDE3/4抑制剂及其他一系列创新疗法进入海外市场,有望为全球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方案。”GSK首席科学官Tony Wood表示:“我们很高兴宣布与恒瑞医药达成这些激动人心的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将进一步扩充我们本就丰富的研发管线。此项交易体现了我们对已验证靶点项目的战略投资,这种投资能显著提高研发成功率,同时我们也拥有推进那些对患者具有最大潜在影响力的资产的选择权。”结语在医药研发的漫漫征途中,创新与合作是推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动力。此次恒瑞医药与GSK的战略合作,不仅是两家顶尖药企的强强联合,更是医药研发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更多高效、安全的创新药物将加速问世,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6 月 2 日,百时美施贵宝(BMS)与 BioNTech 共同宣布达成一项全球性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及商业化 BioNTech 旗下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 BNT327(原Biotheus的 PM8002),用于多种实体瘤治疗。根据协议内容,BioNTech 与 BMS 将协同推进这一临床候选药物的开发进程,这一合作动态在生物医药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在合作的具体条款方面,BMS 将向 BioNTech 支付 15 亿美元的首付款,并在 2028 年前完成总计 20 亿美元的非或有性周年付款。此外,BioNTech 还有望获得最高达 76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在药物的开发与商业化模式上,双方将联合推进 BNT327 作为单药疗法及与其他产品联合疗法的开发工作。同时,两家企业均有权自主开展 BNT327 在更多适应症及联合疗法中的研究,包括将其与各自管线中的产品进行联合应用。值得关注的是,BNT327 是一款靶向 PD-L1 和 VEGF-A 的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该药物最初由中国 Biotech 企业Biotheus研发。2024 年,BioNTech 以 最高9.5 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普米斯生物 100% 股权的收购。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显示,将抗 PD-L1 和抗 VEGF-A 这两个经过充分验证的治疗靶点整合到一个分子中,在此前公布的1b/2期临床试验中,该药在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取得了积极疗效,研究数据明显优于既往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在乳腺癌治疗领域有很大潜力。接受BNT327治疗12个月、15个月和18个月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80.8%、78.1%和69.7%。回顾 BMS 近年来的一系列交易举措,其动作频繁且规模庞大。作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BMS 始终致力于通过各类交易来扩充自身产品线,提升市场竞争力。BMS 的两大核心产品 Opdivo 和 Eliquis 即将面临 “专利悬崖” 的挑战,为此,BMS 正积极寻觅高潜力在研产品以填补这一缺口。自 2023 年至今,BMS 已投入巨额资金达成多项 BD 交易。2024 年,BMS 完成了多笔大额交易。其中包括以BMS 与 Repertoire Immune Medicines 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疫苗,该交易总金额达 18.65 亿美元。以 41 亿美元收购核药公司 RayzeBio,通过此次收购,BMS 成功涉足核药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布局;以 140 亿美元收购神经科学领域公司 Karuna,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 BMS 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实力,丰富了该领域的研发管线与产品储备;以 48 亿美元收购 Mirati,进一步夯实了 BMS 在肿瘤创新疗法领域的优势;以 84 亿美元引进百利天恒 HER3/EGFR 双抗 ADC,使 BMS 在双抗 ADC 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交易充分体现了 BMS 在不同治疗领域广泛布局、积极寻求创新产品的战略意图。此次与 BioNTech 就 BNT327 达成合作,是 BMS 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步。2025 年 5 月,辉瑞以 12.5 亿美元首付款加 48 亿美元里程碑款的方式,获得三生制药 PD-1/VEGF 双抗 SSGJ-707 的全球权益(中国除外);2024 年 11 月,默沙东以 5.88 亿美元首付款加 27 亿美元里程碑款的代价,获得礼新药业在研 PD-1/VEGF 双抗 LM-299 的全球权益。BMS 此次以高额首付款及潜在里程碑付款的投入参与到 PD-L1/VEGF 双抗领域的竞争,彰显了其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图1 BNT327(PM-8002)已进入临床三期根据Pharma ONE数据库显示,目前 BNT327 已进入临床三期,并且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效果,这对 BMS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与 BioNTech 的合作,BMS 能够快速获取这一具有潜力的产品,加速其在相关肿瘤治疗市场的布局,有望在下一代免疫肿瘤疗法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行业视角来看,BMS 的这些交易举措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其大额的资金投入推动了生物医药研发的进程。对于被收购公司及合作方而言,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加快研发项目的推进速度,促使更多创新药物有望更快进入临床阶段,最终使患者受益。另一方面,BMS 在不同领域的布局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其对免疫肿瘤疗法、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重视,引导更多企业关注这些领域,促进了相关领域技术的交流与创新。此外,BMS 与众多企业的合作与交易,也加强了行业内企业间的联系与互动,有利于构建更为广泛的产业生态合作网络。此次 BMS 与 BioNTech 就 BNT327 达成的 111 亿美元合作,是 BMS 一系列交易动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 BMS 对创新产品的追求以及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也将对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未来 BNT327 能否能重塑实体瘤治疗标准,值得整个业界持续关注。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2025年2月28日(星期五)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中文主题为“不止罕见”,旨在呼吁全球关注罕见病群体的多维需求,超越疾病本身的“罕见性”,聚焦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
罕见病,亦称孤儿病,是对一类患病率极低、患者总数少的疾病的统称。尽管单一病种发病率低,但是病种多,全球受罕见病影响患者人数达到2.6亿~4.5亿。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中国已知的罕见病数量大约有1400余种,约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由于罕见病常常确诊困难,有大量罕见病被当作普通疾病治疗,或并未发现,实际的病种数量可能更多。
近年来,全球药企加速布局罕见病领域,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3种罕见病用药,覆盖戈谢病、肥厚型心肌病、法布雷病等疾病,目录内罕见病药物总数增至3159种。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罕见病之一,主要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或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骨骼病变及血液系统异常。据悉,GD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39至5.80例/10万名新生儿。当前治疗以酶替代疗法(ERT)为主,如伊米苷酶(Imiglucerase)和艾格司他(Eliglustat),通过补充外源性酶改善患者代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使用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检索,发现全球范围内很多药企都在积极开发戈谢病治疗药物,目前已有3款药物成功上市,更有超过10款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给戈谢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戈谢病治疗药物
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
不仅如此,其他药企也在积极推进罕见病用药向前一步走。当以戈谢病、重症肌无力、法布雷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遗传性TTR淀粉样变性、血友病等罕见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显示目前已上市的罕见病药物达十余种,覆盖溶酶体贮积症、神经肌肉疾病等细分领域,各大药企的研发效率呈现指数级增长。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药物就是萨特利珠单抗和艾加莫德α。
萨特利珠单抗(Satra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抗白介素-6受体(IL- 6R)单克隆抗体,由 Genentech 公司研发,可通过特异性结合 IL-6R,阻断IL-6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萨特利珠单抗于 2020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该药物为NMOSD患者提供了首个长效维持治疗方案。
艾加莫德α作为全球首创的新生儿Fc受体拮抗剂,是一种人IgG1抗体片段,可与新生儿Fc受体(FcRn)结合,竞争性阻断IgG与FcRn结合,促进IgG被溶酶体降解,从而减少IgG的再循环,显著降低致病性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内的血清Ig G水平。该药物由Argenx公司研发,2021年7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其创新机制为自身免疫性罕见病提供了新的干预路径。
表:目前已经上市的特定病种的罕见病治疗药物
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
同时,以上述疾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也发现了9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罕见病治疗药物,涉及基因疗法、小分子抑制剂及单克隆抗体等多技术路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罕见病治疗药物出现,为患者带来福音。
表:目前进入3期临床的特定病种的罕见病治疗药物
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
而今,基因编辑(如CRISPR)、RNA疗法及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正重塑罕见病研发格局,同时,各国“孤儿药”激励政策(如优先审评、市场独占期)也将为企业诸如创新活力,持续推动企业投入“孤儿药”研发。
罕见病药物研发的进展,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药企的责任,也反映了社会对罕见病患者的关注和关爱,是医学进步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随着技术创新、政策优化与社会意识的提升,罕见病领域正逐步突破“无药可医”困境。未来需持续构建“研-产-用”协同生态,真正实现“病虽罕见,关爱不罕至”的愿景。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Pharma Five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harma Five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