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Point of Care Nano-Technology,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oint of Care Nano-Technology,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一个新的百亿美元药物市场正在形成。Precedence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为67.4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这个数字将以8.2%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36.7亿美元。图片来源:同写意虽然该赛道涌现出一批Biotech,凭借创新的技术和管线,正把这种先进疗法带向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可最后的故事不太可能由它们来主导——以诺华、拜耳为代表的制药巨头环伺左右,摩拳擦掌。过去几年,资金越发频繁地流向这片蓝海:不仅是风投机构,还包括来自药企的钱。MNC通过参与Biotech的融资,或者直接引进管线,买下公司,深度参与到这场创新竞赛里。由此,行业格局似乎也逐渐呼之欲出。下文,将梳理五家制药巨头在放射性药物上的布局。它们采取各种策略,希望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1拜耳:先驱不易作为最早一批押注放射性药物的MNC,拜耳2009年就与Algeta达成合作,获得Xofigo的全球独家销售权。Xofigo不包含靶向部分。相反,该药物利用镭的化学性质,使其能够与骨矿物质结合,从而帮助将药物定位到骨周转率高的部位。2013年,FDA批准Xofigo上市,作为全球首款α粒子放射性药物,用于治疗晚期骨转移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次年,拜耳顺势斥资29亿美元并购Algeta,完全将Xofigo收入囊中。通过这次收购,拜耳希望借此提振其药物部门。Algeta曾预计,到2018年,Xofigo全球销售额将超过10亿美元,但事实上,它在2017年达到的峰值是4.08亿美元。问题出在临床数据。2017年底,拜耳公布Xofigo与强生的Zytiga、类固醇联合使用的III期出现死亡和骨折事件后,该药物的销售额一直在下降。拜耳2024年财报并未披露Xofigo的销售额。GlobalData预计,Xofigo在2024年的销售收入仅为2.44亿美元,到2030年将降至1.61亿美元。不过,这家巨头正试图重铸自己的荣光。2021年,拜耳收购Noria Therapeutics和PSMA Therapeutics,获得一款靶向PSMA的小分子α粒子疗法的开发权益,进一步扩展其靶向α疗法的肿瘤学产品组合。2023年,通过战略合作,拜耳以4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从Bicycle Therapeutics获得专有肽的使用权,计划将之用于开发针对几种未公开的癌症靶点的靶向放射疗法。根据其管线信息,拜耳至少有两种临床阶段的放射性药物正在开发中:225Ac-Pelgifatamab和225Ac-PSMA-Trillium,这两种都是针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早期研究中的候选药物。2诺华:一骑绝尘有目共睹,当前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最为成功的MNC,非诺华莫属。跟拜耳相似,这家瑞士制药商通过并购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版图:2017年,以39亿美元收购的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获得Lutathera——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0%,达到7.24亿美元;2018年,以21亿美元收购Endocyte,获得Pluvicto——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2%,达到13.92亿美元。Pluvicto以及即将突破“重磅炸弹”门槛的Lutathera证明,监管、制造复杂的放射性药物,同样有自己的广阔市场前景。诺华放射性配体治疗实体瘤战略副总裁Geoff Towle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诺华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了“行业领先的放射性配体研究和生产基地”。这一定程度促成其商业化产品飞速放量。尽管遥遥领先,诺华仍在持续投资放射性药物领域,加强自己的管线组合。2024年,该公司斥资10亿美元收购Mariana Oncology及其前景看好的产品线,其中最有潜力的产品线是MC-339,这是一种正在研究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性疗法。Towle透露,诺华最近还启动了下一代放射疗法AAA817的两项关键试验,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与Pluvicto一样,AAA817靶向PSMA,但携带的是基于锕的有效载荷,可以提供更高的效力。除了拓展产品线,另一大被诺华采用的策略,是扩大商业化产品的适应症。例如,3月底,诺华赢得FDA对Pluvicto的关键批准,使该药的潜在患者人数增加三倍,允许其在紫杉烷类化疗之前治疗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诺华介绍,化疗前mCRPC是Pluvicto实现50亿美元峰值销售额的最重要的适应症。现阶段,诺华还在尝试将放射性药物从前列腺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推向患者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其他领域,例如乳腺癌和肺癌。3阿斯利康:抗癌新篇肿瘤治疗业务长期是阿斯利康的“现金牛”。2024年,该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4%,达到223.53亿美元,占据阿斯利康总营收的41%。而随着产品的迭代,放射性疗法逐渐进入这家英国制药巨头的视野。它透露,核素偶联药物(RDC)已经成为公司肿瘤学研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化产品组合的关键——预计RDC将在2030年之后成为阿斯利康业务的强大推动力。2024年,阿斯利康以高达24亿美元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正是进入放射性药物市场。Fusion为其带来了一款候选药物FPI-2265。阿斯利康生物工程和肿瘤靶点发现高级副总裁Puja Sapra透露,FPI-2265针对PSMA阳性mCRPC患者的II/III期试验,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获得读数。不过,距离获批上市可能尚需时日。GlobalData认为,该疗法最早将于2028年商业化,到2030年的销售收入也仅为1.82亿美元。阿斯利康还在研究AZD2068,这同样是Fusion开发的另一种RDC,旨在靶向表达EGFR和cMET标记的细胞。目前,AZD2068正处于针对晚期实体肿瘤的I期临床。根据管线规划,预计该研究最早在2026年就会有结果。产品管线之外,阿斯利康也对“分子成像和计算病理学”饶有兴趣。Sapra表示,这将“增强放射性结合物的输送和监测”,最终目标是“为正确的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4BMS:锕系先锋诺华的重磅产品虽然正在跑马圈地,但并非没有薄弱环节。例如,Pluvicto、Lutathera选择镥-177这种β核素放射性同位素,就没有α粒子那样能提供更高的能力——比β粒子高400倍,进而引起更频繁的双链DNA断裂,实现高效、精确杀灭肿瘤细胞。理论上,利用锕-225的放射性药物,有可能比已经批准的Lutathera带来更佳的疗效。BMS正着手打造自己的锕系元素产品矩阵。2023年,BMS以41亿美元收购了RayzeBio及其基于锕-225的平台,在放射性药物赛道迈出重大一步。虽然成立时间尚短,RayzeBio却在锕系元素放射性药物治疗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拥有多个潜在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项目。其中,RYZ-101靶向生长抑素受体2(SSTR)的RDC,这是一种通常在某些实体肿瘤中表达的蛋白。围绕RYZ-101,BMS开展了三项临床试验:一项针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的III期研究,以及一项针对不可切除的转移性乳腺癌和广泛期SCLC的I期研究。BMS透露,针对SCLC的研究结果将于2025年晚些时候公布,而GEP-NET的关键数据预计在2026年对外揭晓。如果一切顺利,RYZ101有望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基于锕-255的放射性药物。RYZ-801则是另一款值得关注的候选产品。该药由一种肽与锕-225放射性有效载荷结合而成。据悉,RYZ-801靶向GPC3蛋白,已经在2024年底进入临床,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目前正在招募患者。此外,收购RayzeBio还为BMS带来了“IND生成引擎”,可以在未来几年内产生“几种候选治疗药物”。相关负责人称,BMS正在推进多个临床前项目。而生产制造能力方面,BMS位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工厂已全面投入运营,可以支持临床样品供应。BMS还打算扩大该工厂,以支持商业规模运营。5礼来:全线出击对于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即眼下投资关注的主要细分领域,礼来可谓是刚进“新手村”。2023年10月,通过一笔14亿美元的收购,该MNC真正下场。礼来肿瘤学部门总裁Jacob Van Naarden称,他们对这种新兴治疗方式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并将收购Point Biopharma视为“投资开发多种治疗癌症的放射性药物的开始”。与Point的交易披露时,礼来获得PNT2002、PNT2003这两款处于III期临床的药物,以及几个处于早期阶段项目。不过,PNT2002、PNT2003与诺华两款商业化产品适应症存在重合,意味着它们的上市和销售道路可能并不容易走。2023年12月,PNT2002的III期结果令人失望:与雄激素受体阻断相比,该药物将死亡或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29%——符合统计学显著性,但低于分析师的预期。这笔14亿美元巨额收购的更大价值,或许是让礼来拥有一个工厂平台。Point是自带生产能力的Biotech,18万平方英尺的园区,属于世界上最大的放射性药物制造工厂之一。并且,陆空交通区位的优势,让货物可以快速进出,覆盖欧美等主要市场。但作为后来者,礼来不打算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相反,它要发挥自己的体量优势,多次下注,尤其是在靶点技术方面,以此提高成功概率。2024年,礼来加快了进军放射性药物的步伐。5月,它从Aktis Oncology引进新型小蛋白技术平台生产放射性药物。7月,礼来又跟Radionetics Oncology签署投资协议,有机会以10亿美元的价格后者收购。此外,作为放射性药物的重要一环,核素的布局也没有被礼来落下。Point已与德国Lu-177生产商ITM Isotope Technologies Munich签订并扩大供应协议,一定程度减轻了礼来在核素方面的压力。2024年8月,礼来还通过可转换贷款方式,向一家名为Ionetix的同位素供应商投资了1000万美元。Ionetix位于美国的工厂运行着一台回旋加速器,该机器通过用质子束轰击镭-226来生产锕-225。来源 | 同写意(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写意君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合作、投稿 | 马老师 18323856316(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通过获批产品市场快速扩张、丰富的在研管线布局、积极的项目许可引进和对竞争者直接的专利诉讼,诺华正在“四面出击”,以巩固其放射性药物领域“核药帝国”地位。
获批产品市场扩张
诺华一直是放射性药物领域明显的领航者,该公司内部开发的前列腺癌药物Pluvicto(镥[177Lu]特昔维匹肽)和通过收购Endatory获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药物Lutathera([177Lu]镥氧奥曲肽)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获批上市。
在2024年前9个月,Lutathera的销售额为5.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而Pluvicto则实现了10.4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7%,顺利跨过了“重磅炸弹级”的门槛。
随着已获批上市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应用的推广,Lutathera和Pluvicto将会为诺华带来可观的收入。与此同时,诺华也在拓展项目在更广泛的监管市场获批,如在中国,11月13 日,镥[177Lu]特昔维匹肽上市申请已获的CDE受理。
研发管线储备丰富
除了已获批上市Pluvicto和Lutathera适应症扩展研究外,诺华的内部管线包括多款镥177(如177Lu-NeoB、AAA604)和锕225(225Ac-PSMA-R2、225Ac-PSMA-617)有效载荷药物,后者是该公司技术平台的重点。锕225比镥177等β疗法释放更多能量,可能使其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辐射源的选择是开发人员区分候选物的一种方式。靶向分子和接头技术也很重要,会影响肿瘤对有效负载的吸收以及正常组织中同位素的清除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可能决定哪些候选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留下来。
外购不停止
诺华2018年10月以超过20亿美元交易额通过收购Endatory获得的Pluvicto。自那以后,这家瑞士制药公司并没有止步,而是一直渴望扩大其在该领域的产品线,今年上半年,诺华以10亿美元收购了Mariana Oncology,并与PeptiDream达成了扩大许可协议。
11月18日,诺华还与Ratio Therapeutics达成了一项价值高达7.45亿美元的放射性药物交易,合作开发一种靶向生长抑素受体2(SSTR2)的放射治疗候选药物。
专利诉讼阻击竞争对手
当然,放射性药物也在引发竞争对手的垂涎。
如百时美施贵宝和礼来分别在收购RayzeBio和Point Biopharma时获得了SSTR2放射性药物。Perspective Therapeutics还正在开发一种SSTR2放射性药物候选药物。其中礼来/Point的PNT2003和诺华的Lutathera都是使用β发射体镥177作为其有效负载。
今年6月份,诺华与普渡研究基金会联手向美国印第安纳州南区地方法院提起的一项诉讼中,指控Point的PNT2002侵犯了其美国专利10624970。该专利于2020年授予普渡大学,随后授权给诺华子公司Endatory。通过针对PSMA阳性前列腺癌,PNT2002和Pluvicto将直接竞争。
此外,诺华还在为其Lutathera遭遇仿制进行阻击。诺华起诉Point/Lantheus和Curium在某些专利到期之前制造其Lutathera的版本。
FDA接受Lantheus的PNT2003(Lutathera仿制药)申请后不久,诺华于1月份启动了诉讼工作。作为第一个提交ANDA申请,Lantheus可能有资格在美国获得180天的仿制药市场独占权。
争论的焦点是美国专利10596276,根据特拉华州提交的诉状,Point/Lantheus认为该专利“无效、不可执行和/或不会被PNT2003侵犯”。该专利于2020年颁发,涉及用于诊断或治疗目的的高浓度和高化学稳定性的放射性核素疗法。该配方专利将于2038年到期。
至于最近针对Curium的诉讼,10月份的诉讼是在Curium向FDA申请LutetiumLu-177dotatate(Lutathera的一种版本)新药申请之后发生的。
除了'276专利之外,Curium还在挑战诺华的第10596278号和第11904027号专利。这些专利分别于2020年和2024年授予,描述了“稳定、浓缩的放射性核素复合溶液”。
诺华此前曾在密苏里州(被告北美总部所在地)对Curium提起诉讼。双方最近同意自愿驳回该案,并将重点放在特拉华州作为适当地点进行诉讼。
本文由「新药前沿」微信公众号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媒体或机构转载授权请在「新药前沿」微信公众号留言公众号名称,审核通过后开通白名单获取转载授权,转载请标识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非投资建议或者治疗方案推荐,「新药前沿」微信公众号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限于作者水平和专业知识所限,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2024年11月,作为放射性药物领域内的创新型企业通瑞生物制药(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瑞生物”)宣布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简称“深创投集团”)、泰珑投资共同领投,高瓴创投(GL Ventures)、三生制药(01530.HK)、光华梧桐、某知名产业投资机构等多家知名机构和产业方共同参与投资,凯乘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
在全球经济低迷且医药领域投资日趋谨慎的背景下,这一里程碑事件,进一步彰显通瑞生物在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及临床应用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本轮融资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公司靶向前体发现等核心技术平台,升级创新RDC药物高通量筛选能力,加速多条国际领先研发管线、特别是α核素RDC药物的临床开发进程,为全球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放射性药物是一类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在特定分子上,利用不同核素发射出的不同能量级射线显示或杀伤肿瘤,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特殊药物。随着现代医学对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放射性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2023年,Novartis(诺华)的两款放射性配体疗法药物成功上市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Lilly(礼来)以14亿美元对核药企业Point实施收购,BMS(百时美施贵宝)更是斥资41亿美元收购核药企业RayzeBio,也都进一步彰显了放射性药物市场的吸引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通瑞生物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成都医学城,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通和毓承孵化。自成立起,始终深耕放射性药物领域,定位世界先进水平,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已迅速在放药领域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成果:
● 建成近30000㎡的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基地
● 获得创新放射性药物企业首张甲级《辐射安全许可证》
● 形成全球放射性药物装备先进、技术创新、功能配套完善的一体化领先平台
通瑞生物在放射性药物赛道中已形成了显著的优势:
01
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通瑞生物已打通稳定的核素供应和产品物流通道,丰富了上下游资源,确保供应链体系高效稳定全面运转。通瑞生物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多学科技术团队,持续构建放射化学、分子影像、辐射剂量学,转化医学等核心技术能力。团队积累了68Ga、64Cu、18F、89Zr、177Lu、225Ac等多种同位素标记小分子、多肽、抗体药物的丰富经验,能力覆盖小试、中试、工艺放大、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和商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
02
先进的研发生产设施
研发平台可满足放射性药物工艺开发、质量研究、质量检验、药效、药代、安全性评价等药物研发全流程,并获得30余种医用核素操作许可,建设有13条符合美国FDA、中国NMPA、欧盟EMA要求的cGMP高标准放射性药物生产车间,配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智能化、数字化放射性药物生产线。
03
一站式定制化服务
通瑞生物利用一流的放射性研发生产设施,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包括为普药公司提供分子影像CRO及伴随诊断开发服务,为创新靶点新药开发成药性提供验证性服务;为放射性药物公司提供一站式CRDMO服务,从放射性药物早期发现、PCC验证的CRO服务,到IND申报、临床供药及商业化生产,通瑞生物可提供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通瑞生物董事会/管理团队表示:非常感谢本轮投资人对通瑞的大力支持,也非常感谢老股东一贯的信任;通瑞生物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甲级生产基地、IIT/临床试验、海外BD、CRDMO等多模态业务的顺利开展,相信在各位股东的信任与支持下,通瑞生物将更快更好地开发出能够最大化造福广大患者的创新放射性药物及技术和服务平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创新型放射性药物龙头企业。
深创投集团投资团队表示:高端药物载体已成为近年来全球生物医疗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肿瘤精准诊疗领域,新一代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利用靶向性高端药物载体材料连接放射性医用同位素材料,可精准输送至患者未扩散或已扩散的肿瘤部位进行肿瘤诊断和治疗。我们看好通瑞生物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也期待公司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泰珑投资管理合伙人刘春光表示:近些年来创新型放射性药物发展迅速,新型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基础、临床研究和应用转化持续突破,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泰珑投资也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做了多重布局。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通瑞生物这样一家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力的企业携手合作。未来,我们将与通瑞生物在放射性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高瓴创投(GL Ventures)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通瑞生物在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具备核药产业资源整合和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经验丰富且高效的执行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搭建了完善的研发、生产、供应链等产业化体系。放射性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我们相信在创始团队带领下,通瑞生物将凭通过持续发展创新放射性药物技术以及搭建服务平台,持续惠及广大患者、创造价值。
三生制药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核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放射性药物已逐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备受关注的投资领域。本次参与对通瑞生物的投资,符合三生制药探索有潜力合作项目的策略。作为民族生物药企业,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能够促进创新型放射性药物的上市应用,帮助广大中国医生和患者获得前沿疗法带来的全新治疗获益。
光华梧桐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温江依托四川核大省的优势前瞻布局放射性药物赛道,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放射性药物产业高地,而通瑞生物已经成为温江放射性药物赛道的标杆性企业之一。期待公司继续深耕温江,早日成为全球放射性药物产业一流的研发、制造和商业化平台,助力推动核医学的学科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凯乘资本表示:非常荣幸担任通瑞生物的独家财务顾问,顺利完成本轮大规模融资,感谢通瑞董事会/管理层对凯乘资本的信任和认可,创新放射性药物是极易出现重磅药物且具有很高壁垒的领域之一,通瑞生物在打通产业链方面的能力优势明显,相信本次融资将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推动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战略布局。
关于深创投集团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于1999年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公司以“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为使命,致力于做创新价值的发掘者和培育者,现已发展成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投资集团,管理资金总规模超4800亿元。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特定投资载体,主要围绕新材料领域进行投资。
关于泰珑投资
泰珑投资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领域的专业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旗下管理的泰鲲基金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泰珑投资拥有一支专业、资深的投资团队,以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CXO核心服务及创新领域、优秀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为重点投资方向,致力于打造忠于科学、跨周期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投资平台。
关于高瓴创投
高瓴创投(GL Ventures)是中国最活跃的创业投资平台之一,专注于创新型公司的价值发掘与价值创造,尤其关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等重点领域。我们致力于以系统化的DVC(Deep Value Creation,深度价值创造)服务,助力早期创新企业的长期发展。
关于三生制药
三生制药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制药领军企业,致力于以高品质的药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人类健康造福。目前,公司拥有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种上市产品,覆盖肾科、肿瘤科、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及皮肤科等多种治疗领域。公司拥有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生物药和化药双平台的4大研发中心,共有28种在研产品,其中25种为国家新药,并拥有符合GMP标准的5大生产基地。未来,三生制药将继续秉持“珍爱生命、关注生存、创造生活”的理念,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
关于光华梧桐
光华梧桐是成都市温江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成都光华开源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始终秉持“专注、专业、专诚”的企业理念,持续精耕细作与高效投资,全力构建深耕区域、辐射全国的基金生态和投资服务网络,打造具有感知力和影响力的产业赋能型专业投资平台。联合社会投资机构、产业龙头等发起设立13只市场化投资基金,在管资金规模近百亿元,围绕三医+大数据/AI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项目直投,汇集了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大健康、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丰富的产业资源。温江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入选“2020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区县级)TOP30”。
关于凯乘资本
凯乘资本(WinX Capital)是中国领先的大健康领域投资银行,总部位于北京及上海,覆盖3000余家活跃投资机构及产业集团。荣获第一新声“2022年度、2023年度医疗健康领域财务顾问机构 TOP 1”、企名片&新声创服“2021-2022年度医疗健康领域最佳财务顾问 TOP 2”、动脉网“2022-2024 未来医疗100强·年度医疗健康财务顾问”等众多殊荣。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Point of Care Nano-Technology,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oint of Care Nano-Technology,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