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Luye Pharma (Shenzhen)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Luye Pharma (Shenzhen)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企业榜:超1200个项目获投
2024年生物医药行业融资事件TOP30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根据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2024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不算拟收购、被收购、定增、挂牌上市)共发生了1236起投融资事件,累计金额超过436.93亿元(不含未披露金额项目)。其中,单笔融资金额超过亿元的案例185起,合计融资金额高达386.86亿元,占全年融资规模总额的88.54%。
图:2024年融资金额分布情况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从融资轮次上看,2024年融资事件大多集中在股权融资,共有281个项目获投。从融资金额来看,A轮融资获得最高融资金额74.03 亿元,占总体融资金额的16.90%;其次,B轮也获得了较高融资金额70.72 亿元,占总体融资金额的16.15%。
图:2024年各轮次融资数量及金额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机构榜:启明创投最活跃
2024年活跃投资机构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区域榜:上海最吸金
2024年融资项目数前2的省份是江苏省(299起)和广东省(201起)。从融资金额来看,上海市最为突出,融资金额高达102.18亿元,占总融资金额的23.39%;其次,江苏省也较为突出,融资金额达85.18亿元,占总融资金额的19.50%。
图:2024年各地区融资数量及金额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最值得关注的融资项目
深圳绿叶:获16亿元战略投资
深圳绿叶获得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高达16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绿叶制药集团是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制药公司,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拥有超过30个中国在研药物和10多个海外在研药物。绿叶制药在微球、脂质体、透皮释药等先进药物递送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分子实体、生物抗体领域收获多项创新成果,并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进行了积极布局和开发。
春雨医生:完成2.13亿美元融资
春雨医生获得新一轮融资,金额高达2.13亿美元。由腾讯、复星集团、启明创投、华映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标志着春雨医生在线医疗服务的实力得到了华丽的升级。
春雨医生成立于2011年7月,是我国最早深入“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是凭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能力,赋能实体医疗机构建设升级的智慧医疗健康应用型创新企业。
蓝帆健康:完成2亿美元融资
蓝帆医疗子公司蓝帆健康获泰国产业投资者HKG增资2亿美元(约14.21亿元人民币),以扩大手套产能、能源项目建设等。此次融资将助力蓝帆健康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全球竞争力,同时推动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
蓝帆医疗是中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完整布局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其中健康防护手套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药物支架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四。山东蓝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蓝帆医疗的全资子公司于2020年成立,主要产品为健康防护手套。
泽纳仕生物: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
泽纳仕生物(Zenas)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SR One、NEA、Norwest Venture Partners和Delos Capital领投,Envate Sciences和Longitude Capital跟投。
泽纳仕生物(Zenas)是一家致力于成为炎症和免疫学导向疗法开发和商业化领导者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公司正在推进针对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obexelimab开发计划,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基于免疫学的创新疗法。
箕星药业:完成超1.6亿美元D轮融资
箕星药业宣布完成1.62亿美元的(约折合11.59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由拜耳、RTW投资公司共同领投。其中,拜耳出资3500万美元,RTW投资公司出资1.27亿美元。通过此次合作,拜耳将获得箕星在心血管和眼科领域产品线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并成立联合产品组合战略委员会,以进一步挖掘更多潜在业务发展机会。
箕星药业由RTW创立,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将创新科学和药物带给罹患严重危及生命健康疾病的中国患者。箕星药业由RTW于2019年投资创立,与全球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开发和商业化独特创新的治疗药物,应对心血管和眼科疾病领域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目前,箕星药业已建立多样化的心血管、眼科产品管线。
本文转载自火石创造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创新药物研发对攻克这一难题至关重要。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有超200家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近半数布局了抗肿瘤领域,包括18家中国公司。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下:
8起亿元级融资:Q3已披露融资额事件12起,总额超30亿元,其中8起为亿元级融资,潜在最高融资额来自深圳绿叶完成的16亿元战略投资。
小分子与抗体药物仍是主流:7家获融资公司布局了小分子药物研发,包括同源康医药、盛世泰科、安邦生技等。6家公司布局肿瘤抗体药物研发,值得关注的有智康弘义的抗体偶联药物、宝济药业的双特异性抗体等。
抗肿瘤微生物组疗法、细胞疗法研发受到关注:慕恩生物、生葆生物等正在推进抗肿瘤创新活菌生物药研发,前者获得3亿元融资。贝斯生物等正在开发细胞疗法和基因编辑产品,在治疗癌症方面显示出潜力。
深圳绿叶获16亿战略投资
7月23日,深圳绿叶获得最高达16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该投资将加速深圳绿叶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在研发创新上,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等实现创新药向潜在“best-in-class”、“first-in-class”品种升级。
绿叶制药以南京绿叶资产为基础成立深圳绿叶,以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挖掘资产价值,推动深圳绿叶的业务拓展和战略升级。南京绿叶经多年自主研发与商业化系统布局,在肿瘤治疗领域构筑起显著的技术优势,拥有一系列具有高临床价值、差异化特色的产品组合,主要产品包括:力扑素、天地欣、天地达和Zepzelca。
同源康医药登陆港交所
8月20日,同源康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募资约5.06亿港元。该公司致力于开发差异化癌症靶向疗法,以满足亟待满足的医疗需求。根据招股书介绍,同源康医药产品研发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开发提高肺癌疗效的产品;二是探索CDK家族抑制剂在治疗癌症方面的潜力。
同源康医药已建立由11款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包括处于3期关键临床阶段的核心产品TY-9591(第三代EGFR-TKI)、其他6款临床阶段产品,以及4款临床前或早期开发阶段产品。核心产品TY-9591是第三代EGFR-TKI,其能够不可逆地结合某些EGFR突变体,最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该产品是通过对奥西替尼进行改良而开发出来的,目的是提高其安全性,允许更大的给药剂量,从而有可能提高疗效,以及提高血脑屏障的通过率。TY-9591正在中国进行单药治疗肺癌的2期及3期临床试验。
慕恩生物完成3亿元C+轮融资
7月1日消息,慕恩生物宣布已于近日完成了3亿元C+轮融资。新一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该公司更多生物创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落地等。
慕恩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微生物发掘与生物制造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生物医药板块,目前已有3项临床在研阶段药物与多个临床前药物管线研发,涵盖肿瘤、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多项治疗领域。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活菌生物药MNC-168肠溶胶囊目前正在开展1期临床研究。这是一款肿瘤活菌药物,它可通过提升抗肿瘤功能与肿瘤免疫疗法的响应力,多靶点激活机体中免疫激活型抗原呈递细胞,同时能显著上调IL-1β、TNF-α、IFN-γ等抗肿瘤活性免疫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通过长期作用于肠道粘膜微环境,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多种恶性实体瘤的目的。
智康弘义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7月31日,智康弘义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智康弘义专注于疾病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已经在肿瘤、肾病等领域推出了多款创新药物。
该公司在肿瘤领域的核心产品是靶向CDH3的抗体偶联药物BC3195。该产品采用与CDH3蛋白具有较高亲和力并展现出良好内吞活性的抗体,同时采用经临床验证、具有“旁观者效应”的连接子和有效载荷vc-MMAE,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开发成功率和满足未来不同场景临床需求。据新闻稿介绍,BC3195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肿瘤抑制活性,在多个肿瘤模型中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大于100%。该产品目前正在中美同步进行开展1期剂量优化和剂量扩展研究。
宝济药业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7月19日消息,宝济药业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融资后的资金将用于推动重组蛋白和抗体药物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宝济药业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创新药研发。该公司的抗肿瘤候选药物KJ015为独立设计、衍生于共同轻链技术的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因对两个表位同时保持较高亲和力,KJ015与抗原能在细胞膜表面结合成簇,从而在抗HER2阳性肿瘤方面展现出优于复方单抗的特点。临床前验证的代表适应症为胃食管腺癌,亦包括胆管癌、胆囊癌、腮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
盛世泰科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首关
9月3日,盛世泰科宣布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首关。所募集资金将用于该公司即将上市的1类创新药产品森格列汀(曾用名:盛格列汀)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以及后续创新产品管线的临床开发。
盛世泰科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优质化与差异化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根据新闻稿介绍,该公司已经搭建了覆盖降糖、抗癌和自身免疫等丰富的创新药管线。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盛世泰科新一代小分子CXCR4拮抗剂CGT-1881正在开发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FGFR/VEGFR双靶点抑制剂CGT-6321正在开发治疗实体瘤,新一代ALK抑制剂CGT-9475有望解决肺癌治疗中耐药性和脑转移等临床痛点。其中,CGT-1881与CGT-9475两个项目均已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许可。
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更多数据内容推荐
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7月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正式发布,其中包括215.01亿生物医药母基金,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除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对于上海的重要意义,以及增加耐心资本的支持,这次还传递出来的一个信息是:强调效率。
据报道,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将“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不论是在金融政策上,还是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上,上海一向具有先进性。只不过这次,更加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气势。
“今后可能预见的变化,包括国资出资将更多地集中到如大型母基金、减少分散投资,以及产业集团设立基金的权限或被收紧,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才能发起设立基金。一方面,母基金可能会更多地发挥产业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意味着市场GP获得国资支持的主要渠道将转向国资母基金,直接从各国有企业获得出资的难度增加。”有专业人士对动脉网表示。
国资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联结越发紧密,也更加复杂。国资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主导,2023年国资基金直接参与的医药健康投融资事件近400笔。但同时,对大多数国资来说,既要追求投资盈利,又要实现政府机构的战略目标,也很难接受亏损。
不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都承受着环境与周期带来的压力。当前的生物医药发展生态下,提升效率,可能是国资投生物医药展现诚意的最佳方式。
不是所有地方
都要发展生物医药
在地方政府与基金配合、零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这件事情上,苏州显然是标杆。
2006年3月22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开工,当天下午中新创投——也就是此后的元禾控股,和国家开发银行创办的中国第一支创业投资母基金签约,由此开启了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和创业投资互促共荣的发展道路。该母基金是中国第一支市场化运作的人民币母基金,规模10亿元人民币。2007年7月,BioBAY正式开园,首批入驻的10家企业都拿到了中新创投的天使投资。
将近20年的投入换来了苏州生物医药这张城市名片,2023年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115亿元,五年产值规模翻番,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第一方阵。
效率是苏州成功的关键。初期,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加码果断,和其他城市的犹豫形成了鲜明对比;发展期,资源集中投入,且从2020年定为“一号产业”,在2022年的生物医药低谷期仍然提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专项基金,还特别提出将设立专项并购基金。
另外就是执行上的一致性,有产业园研究人士曾称:“所有承诺的都一一兑现,保持了苏州政府一贯的良好信用,曾经负责招商的一位领导和我说,最好的招商就是政府说话算数。这种格局和信用对很多不适应一线城市政府的企业及其吸引力。”
近年来,多地政府争先设立基金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立生物医药集群。但是当太多地方谈起产业规划和重点招引行业都要把生物医药列进范围时,就会产生浪费。
对此,有资深产业基金投资人质疑:“目前中国有45个一二线城市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盲目追随。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真正成熟的生物医药集群仅有约40个。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集群需要多方面条件: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供给、丰富的临床资源、发达的资本市场等。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这种情形有时也会让生物医药企业为难,不仅是各省、各市之间在抢落地企业,甚至各区之间都有竞争,创始人也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决策成本。
这位产业基金投资人还向动脉网指出:“当前的政策导向可能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规模竞赛,动辄百亿、千亿,这种竞争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GDP增长,但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内耗。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规划产业发展,而不是鼓励无序竞争。”
还有的地方并不具有长期留住企业的条件,硬上牌桌的后果,就是会让引导基金零敲碎打式出资,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和自我循环,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而提供了过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来“候鸟企业”:一旦感受到地方支持减弱,就开始腾挪换地。
8月1日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以往作为招商引资重要手段的税收优惠,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正是让各个地区的竞争更加协同,缓解零和博弈,“基金招商”模式也会回归投资本质,且更创新、更精细化。
寻找有效投资方法
随着不断推出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以及各地引导基金的产业策略,国资机构对生物医药的投资任务也水涨船高。
但有时,一些国资机构处于“被动救助”的状态,不断向陷入困境的企业注入资金。
生物技术所具有的非线性特征,使其创新过程难以预测。生物医药公司的表现尤其具有二元性,因为临床试验结果往往会决定药物开发商的成败。通常情况下,相较于其他行业,生物医药由于其高度的复杂性、研发周期的漫长性,以及监管环境的严格性,是最难把控也是商业模式“最差”的资产,这种高风险特性也决定了很多生物医药企业无法留存。
可由于和当地的产业发展任务挂钩,一些本应被市场逐渐淘汰的项目,源源不断送到国资机构面前,期望能再“续一把命”。
有相关投资人直言:“当前生物医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为前期非理性行为买单和出清。然而,政府资金的大量介入可能延缓了一些本应出清的项目,干扰了市场的自然选择机制。过度的干预可能会阻碍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脱颖而出,扭曲市场资源配置。”
“持续救助的效果往往有限,单纯依靠资金来维持企业运营,而不解决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只会形成一种无底洞式的资金消耗。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国有资产,还可能延缓企业必要的转型和调整,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换言之,本应由市场规律主导的行业出清,速度变慢了很多,产生了很多“无效投资”。
从挽救生物医药企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情况,更有效的投资可能是通过并购重组整理生物医药资产,目前已有国资机构正着手进行。主要投资策略分为三种:
一是瞄准有发展前景的现有企业做并购;二是通过重组不同的生物医药资产,给予这些资产新的定价和发展机会。通过引入新的投资人和资金,可以帮助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重新起步,度过当前的困难周期;三是从现有公司中抽取有价值的产品管线,然后单独组建新公司,以吸引更多针对性的投资,加速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进程。
“原来一些明星项目不愿意直接降价,但重组之后改头换面,估值打折到一定合理的区间后,就有新的投资人感兴趣、想要继续投资,”一位已经在帮助手中项目进行重组的国资投资人讲到,“尤其是重组产品管线的方法,起码可以把一些不错的管线或产品救回来。”
就在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并购投资。
盘活存量资产,还能为整个行业注入活力,这种对生物医药的并购投资,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也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有效的投资方法。
点对点,还是大基金?
近期,深圳政府的一笔投资引起关注。7月,绿叶制药宣布,获得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最高16亿元人民币投资。
初步投资为深圳国资以10亿人民币购买南京绿叶25%股权;Topco投资为投资者将南京绿叶25%的股权注资深圳绿叶,认购深圳绿叶25%的新股权;进一步投资是在Topco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将再认购深圳绿叶总金额人民币6亿元的新注册资本,分两批进行。
国资的支持让绿叶制药的现金流有了更好保障,尤其首笔10亿元资金为外汇,可直接用来降低母公司绿叶制药的海内外负债,此前绿叶在美元利率较低时完成了阿斯利康CNS产品思瑞康的收购,有了这10亿元,绿叶可以改善财务结构和提高盈利能力。
深圳绿叶主要以以南京绿叶资产为基础,围绕肿瘤领域产品,包括成熟产品力扑素、天地欣、天地达,以及报产阶段的芦比替定Zepzelca,整体资产估值约为40亿元。
而对赌条款主要是利润对赌,需要达到年均3亿元的净利润,预计主要依靠芦比替定Zepzelca完成,Zepzelca是FDA二十多年来首次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新分子实体,在美国2025年销售额预期为10亿美元。
绿叶是国内少有的全球化医药公司,集团业务遍布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改良创新药著称,尤其在药物递送方面优势巨大。
此次进行投资的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深圳市引导基金2023年9月官宣,与绿叶制药、宁德时代、国药集团等合作组建总规模达120亿的产业龙头合作基金。这是该基金的第一笔投资正式落地,深圳获得了稀缺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其带来的影响力,绿叶得到新的大湾区阵地,为接下来的肿瘤管线推进或外部收购攒下实力。
广东国资在支持创新药方面,一向擅长用实际行动表示。此前广州支持康方生物,也是“点对点”的。
2022年12月,康方生物旗下康方药业获得了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用于推动康方生物的开坦尼商业化以及大适应症上市。
此前康方生物的生物制药1期生产基地建设和投产也得到了广州国资国企的大力支持,且随着后续基地2、3期项目的建成投产,康方药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能最大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之一。
广州市的大力支持给予康方生物充足的底气,为康方生物铺就更广阔的全球化之路。2022年底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签订独家许可协议,授权依沃西海外权益;今年康方生物公布的HARMONi-2临床结果,显示依沃西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3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K药的产品;之后,康方生物将与Summit Therapeutics对依沃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期临床研究。
随着康方生物向Biopharma的进一步转型,广州市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地位,甚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全球知名度,都将得到提升。
但毕竟绿叶制药、康方生物,都已算是较为出彩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能力识别和投资。因此另有说法认为,比起有针对性的投资,国资投资生物医药需要的是“大基金”。总体来说,生物医药领域政府基金有一定的活跃度和多样性,但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影响也相对有限。大规模的基金入场,能够给予市场信心,尤其是应该成立大规模的母基金。
“很多直投基金与生物医药投资基因实际上是不匹配的,因此可以看到国资机构如履薄冰。很多国资机构躲在别人后面跟着投,既满足所谓的要求,完成了对项目的支持,但同时不把自己顶在前面。”有相关投资人指出,“母基金模式则可能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也能减少重复投资问题,或降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具体项目带来的潜在影响。”
或许上海的215.01亿生物医药母基金,是一个新的、好的、值得期待的开头。
参考资料
1.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深圳出手了 - 招财小黄鸭,https://mp.weixin.qq.com/s/vykHVbxKsuUC4vlj9LrdkQ
2. 如何零基础打造战略新兴产业?“苏州模式”的作业,各地政府可抄可借鉴!- 麦哲产业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n9emgaYizd_G5_s6aHWk-g
3. 今天起,地方招商变了 - 投资界,https://mp.weixin.qq.com/s/Nb0ykhvNFt0lNiyx9AMYBw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Luye Pharma (Shenzhen)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Luye Pharma (Shenzhen)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