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2025论坛深度聚焦类器官与疾病建模、新药发现/研发、3D细胞培养、类器官培养及质控。展位咨询请联系:王晨 180 1628 8769。2025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2025年新当选的院士(120人)和外籍院士(30人)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取得的持续、杰出的成就。到现在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662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达到了556位。其中,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当选外籍院士。多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有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校友。美国科学院是成立于1863年的私人非营利性组织,它是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的顶尖组织之一,拥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美国科学院的成员由被选为院士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专家组成。院士的选举是基于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这些院士是通过对名誉和声望的高度认可而被选出来的。屠呦呦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屠呦呦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发现并研发了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金海翎金海翎教授1991年于武汉大学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英国John Innes Center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教授。研究生涯中获得多项荣誉,近年在2020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会院士(AAM),在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颁发的禧年讲座奖,2022年时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高级成员。金海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免疫和病原体毒力的分子机制。其中主要研究项目包括跨界 RNAi 和细胞外囊泡介导的植物和病原体之间的小 RNA 运输、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小分子RNA的作用机理及生物学功能、植物免疫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等。其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Plant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H-index 56,i10-index 84,是该领域内最为权威和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金海翎教授曾在2015-2021年期间担任Plant Physiology主编,在2012-2017年期间担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目前担任Stress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Non-coding RNA等多个期刊编委。林芳华林芳华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数学联聘教授、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Silver讲席教授。林教授在浙江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林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经典分析和应用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度量理论和变分微积分。林教授著有多本学术专著,包括与Xiaoping Yang合著的 Geometric Measur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与Changyou Wang合著的 The Analysis of Harmonic Maps and Their Heat Flows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 年) , 与Qing Han合著的 Ellipt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2011 年),并在Annals of Mathematics, Acta Mathemtica,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nd Commutation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等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林芳华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并曾获众多学术奖项与荣誉,其中包括Alfred P. Sloan 研究奖和美国总统青年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员奖(1998年),美国数学学会博谢奖(Bocher Prize, 2002年)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陈省身奖(2004年)等。周集中国际著名环境微生物学家,现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学与微生物学系环境基因研究所首席教授(George Lynn Cross Research Professor) 、环境基因研究所所长,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兼职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1984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期以来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遗传进化、系统微生物学、生物修复、生物能源等领域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600多篇,总引用率超过55000, H指数123,是全球前0.1%的高被引学者。先后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国际工业界科技最高奖R&D100(全球最具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的100项科技成果;美国能源部最高奖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Ernest Orlando Lawrence)、美国微生物学会环境研究奖(ASM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多项奖励。担任国际著名刊物《mLife》主编,《The ISME Journal>资深主编,《Microbiome》 副主编,《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mBio》前资深主编。刘建国刘建国博士是世界著名生态学家,可持续发展科学家,和中国环境问题专家。他1983年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1986年中国科学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留学,1992年乔治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2001–2002年)、哈佛大学(2008年)、和普林斯顿大学(2009年)做访问学者;曾服务于多个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和专家组。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鱼类和野生动物系蕾切尔·卡逊讲席教授(Rachel Carson Chair),大学杰出教授,系统综合与可持续性发展中心主任。创建并领导国际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网,主持完成了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健康研究所等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资助的数十项跨学科综合研究项目,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Ecology and Society、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Ecosystems、《cological Modeling、《生态学报》等编委。刘军刘军,哈佛大学统计系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刘军教授在序贯蒙特卡洛和粒子滤波方法做出奠基性的贡献,对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的设计构建了重要理论框架和新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医疗等许多领域。他将贝叶斯模型和MCMC方法成功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由他提出的“Gibbs保守串抽样和指针”是迄今为止生物学者寻找DNA和蛋白序列中精巧模式的两种最流行算法之一,在了解基因调控和蛋白同源性方面有非常成功的应用。近年来,刘军教授在统计学习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对大数据处理方面有重大影响。刘军教授曾获得2002年度COPSS Presidents' Award, NSF CAREER Award, 晨兴应用数学金奖、ICSA杰出成就奖、ICSA许宝騄奖等荣誉。他是ISI高被引用数学家,IMS Medallion Lecturer, Bernoulli Lecturer, IMS Fellow和ASA Fellow, 还曾担任ASA会刊联席主编及多个国际一流统计杂志副主编。200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长江学者,2015年领导创建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并任名誉主任,2024年以筹建发展委员会主任身份领导在清华大学创建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张复伦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AM)院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工程与假肢中心联合主任。他于1997年在阿默斯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该校完成住院医师训练,200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训练。他曾获 2015 年度 Blavatnik 全国生命科学桂冠和美国国立卫生院院长创新奖以表彰他在破译语音神经密码方面的贡献。2022年,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Pradel神经科学奖。范汕洄范汕洄(8800),1992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教授、应用物理学教授(受聘)和 Precourt 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还是 Edward L. Ginzton Laboratory 的教员,并于2014年至2021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兴趣是纳米光子结构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光子晶体和元材料,以及这些结构在能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范汕洄教授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地球,宇宙的「寒冷」可以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这个理念是基于一个称为「辐射冷却」的概念。辐射冷却是一种利用宇宙的寒冷来产生电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从周围空气吸收的热量和冷空间的辐射冷却效应之间的温差来产生电力。单舒瓯1985-1991年就读于华东师大二附中,1994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化学和生物化学本科学位,200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接受了生物化学、酶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培训。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接受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后培训后,她于2005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1年成为正教授。单舒瓯实验室的工作旨在了解蛋白质的生物生成和稳态(protein biogenesis and homeostasis)的两个基本问题:新生蛋白质从核糖体中生成时如何被选择和分类,以及细胞的分子伴侣网络在生物生成过程中如何处理易发生聚集的膜/细胞器蛋白。单淑瓯实验室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机械酶学中的定量方法与结构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相结合,试图在物理和化学原理层面上了解这些复杂的细胞过程,并建立具有准确、定量预测能力的模型。张逸白(Cheung Alice)Cheung Alice, 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1976年于Smith College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2-1986期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87年及1993在耶鲁大学先后任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及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1997年起至今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Cheung教授在包括Nature,Sci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Plant Cell, elife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百篇。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AAAS, 主要贡献在于理解植物受精及细胞极性化生长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过程)会士与优秀植物生物研究劳伦斯奖(Lawrence Bogorad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lant Biology Research)等荣誉。她长期任国际期刊Plant Physiology专题期刊主编、任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gy (FCDB)、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国际期刊副主编。并且Cheung教授与Henming Wu教授为国际及国内多所研究单位培育植物生殖领域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Virginia M.-Y.LeeVirginia M.-Y.Lee 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62-1964年), 并于1973年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1年,她加入佩雷尔曼医 学院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系,1989年晋升为病理学和实验室医学教授。李博士将tau、α-突 触核蛋白和 TDP-43 确定为疾病蛋白,分别提出了他们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额颞叶变性/ 卢·格里格病中形成独特的内含物的病理作用,并对其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李博士的 h 指数为214,她被列为1985-2008 年被引用率最高的10名AD研究人员之一,1996-2011 年被列为最具影响力的400名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之一。ISI认可李博士为ISI高引用研究员, 并将她列为1997年至2007年十大最高引用神经科学家之一。陳建歷(Garnet CHAN)Garnet Chan 教授于1996 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2000 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剑桥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于 2004 年至 2012 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并于 2012 年至 2016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的 Bren 化学教授。Garnet Chan 教授的研究涉及理论化学、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信息论的交叉领域,并关注与量子多粒子系统相关的现象和数值方法。陈教授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西蒙斯理论物理研究员奖、美国国家科学院William O. Baker奖、美国化学会纯化学奖、国际量子分子科学学院奖章、Camille Dreyfus教师学者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沈康沈康,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和病理学系终身教授,吴蔡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康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1989级医疗系校友,1999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和Nat Neurosci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其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理解突触发育、轴突运输和树突发育等生命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Alfred Sloan award和Searle Scholar award等多种荣誉。沈康还长期担任Nature、Neuron、Dev Cell、eLIFE和PNA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END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OTC2025论坛深度聚焦类器官与疾病建模、新药发现/研发、3D细胞培养、类器官培养及质控。展位咨询请联系:王晨 180 1628 8769。戳“阅读原文”立即领取OTC2025免费参会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