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Cixi Chuang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Cixi Chuang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生物医药行业的2025新年不是从 1 月 1 日开始的,而是始于人们涌向旧金山。一大波投资人和企业高管们齐聚JP摩根大会,为 2025 年绘制路线图,并评估和交流金融和政治领域的前景。
JPM周的旧金山阳光明媚,与过去两年的暴雨天气截然不同,但由于美国United Healthcare公司首席执行官Brian Thompson近期遭遇刺害,会议开始时还是充满了紧张气氛。从周日开始,安全措施升级了,旧金山的警察会把守入口,穿着印有 “安全小组” 字样蓝黑夹克的人绕着威斯汀广场巡逻。包括 Cigna 和 Centene 在内的几家保险公司都退出了今年的会议,这些公司在过去几年都曾出现在JPM的会议上。
中国的参会者在出发前关注到了洛杉矶猛烈的山火,一度担心是否会对行程产生影响。这些似乎都提示着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的世界,会场的氛围或许也可以如此概括。
尽管阳光明媚,但还是有一些人感觉威斯汀周围的街道比往年更安静了。Tris 制药公司的首席商务官 James Hackworth 就表示:“感觉好像人越来越少了,但我只去过几个地方,所以这可能只是感觉”。中国参会者的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今年可能是中国参会者数量最多的一年。
威斯汀酒店外增加了安保措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过,无论是冷清还是火热,大家来JPM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不想错过与任何人交谈的机会。
过去几天,穿越旧金山联合广场的多数创始人和高管就像往年一样,依然在为两件事而奋斗——找钱和找到开发新药的合作伙伴,并且作为一个行业共同体,重新激起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兴奋之情。
数以千计的高管聚集在一个地方,使得JPM成为一个很好的行业情绪晴雨表。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将会发生什么,JPM已经埋下很多伏笔。
不乐观也不悲观,“等等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JPM周的特点之一,是会议开幕之前通常会有很多并购交易宣布,这对会议气氛有着奠定基调式的影响。
毫无疑问,并购会激活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而缺乏大型并购,也是这个行业最近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受到密切关注的生物科技股指数 XBI 本周一早盘下跌约 2% ,这表明需要更多的并购来刺激投资人。
本届JPM大会会前沉闷的气氛因为强生投下的一颗深水炸弹有所改变。1月13日,强生宣布了一年多来最大的一笔生物医药收购案,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cell Therapies。因为 2024 年整年都没有超过 50 亿美元的生物医药交易发生,这笔交易显得更加引人注目。这笔大额并购从交易流言传出到消息得到证实也不过一天时间。
除了强生是焦点外,GSK 和礼来无疑也都想赶个早。周一, GSK 宣布将以 10 亿美元首付款收购胃肠道间质瘤精准疗法公司IDRx, 礼来则宣布将收购癌症初创公司Scorpion Therapeutics。
此类规模较小的交易仍是当前的主流。就连刚刚出了风头的强生也要忙着对投资者澄清,这种大规模的并购不是常态。
第一天的几笔并购交易让一些观察人士看到并购活动复苏的希望,周一收盘后,XBI又回涨了约2%。
在JPM上,除了宣布最新的交易之外,许多大公司还借此机会对去年的财务表现进行了初步概述。JPM会议的第二天,礼来的发言无疑是会议焦点,但是这家巨头透露的信息让投资人感到失望。
礼来公司预计 2024 年全年收入将达到 450 亿美元左右,虽然这个数字将比 2023 年增长 32% ,但相比10月份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公布的收入指导区间的下限低了 4 亿美元。由于营收数据连续第二次低于投资人预期。礼来股价下跌近7% ,还拖累了其他几家减肥药企业的股价。市场似乎意识到了, 像 Mounjaro 和 Zepbound这样的现象级药物的市场的确在高速增长,但增速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快。
礼来首席执行官Dave Ricks当然要为此作出解释:"我们正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Zepbound 商业化的第一年刚刚过去,很多事情正在发生当中,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规模或增长速度,因此预测者们很难做出预测。”他继而强调,GLP-1 业务的年收入为250 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 60% 。
JPM就是这样一个受到无数关注和质询的戏剧性舞台,即使是当前全美最强大的制药公司
,至少是市值最高的制药公司礼来也不能幸免。
周二收盘,XBI生物科技股指数又下跌超过3%。
回顾JPM过去十年的数据,XBI指数在会议期间平均上涨了0.76% ,中位数达到2.25% 。在一些好的年份,比如2019年,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收购Celgene,XBI指数强劲上涨了7%。今年截至16日JPM会议落幕,XBI指数仍下跌近2%。
1月13日JPM主会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外媒分析今年的JPM大会议程时总结了三个主要议题:其一是断断续续的市场复苏,好消息是有大量资金涌入新公司,坏消息是通过 IPO 和交易流出的资金要少得多;其他两个主要议题则是向特朗普 2.0 的过渡,以及不断发展的美中关系。他们认为,这些将是影响 2025 年生物医药走向的关键力量。
行业专家都试图评估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潜在影响,因此,在JPM会议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巨头药企高管们的发言上。
在这个问题上,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的说辞最具代表性,“新政府可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这将伴随着风险和机遇。对于我们的行业来说,风险大于机遇。当然还有其他人,包括我自己,认为机遇大于风险。”他补充解释道,“像辉瑞这样的制药巨头,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很可能会被相应的机会所抵消,特别是因为特朗普对癌症治疗领域的创新感兴趣。”
投资大佬ARCH Venture Partners 联合创始人Bob Nelsen则认为,特朗普政府执政的未来几个月将有利于生物制药行业,他的理由是:“扔一些石头,搅一下池水,这绝对是件好事。”但他补充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有很多戏剧性事件,也许还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没有人敢言之凿凿。正如外媒STAT总结的,“太多对行业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发生在旧金山,而是发生在华盛顿特区,不管JPM上大家表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他们大多数似乎也只是在等待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周一晚上,JPM一如既往地举办了各种奢华的招待会,会上有昂贵的酒水、关于科学的讨论,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但是在这些背后,很多参会者能够感觉到,行业的基调不是乐观或悲观,而是中性的、低调的。
BD、M&A还是IPO?中美共此凉热
GSK收购 IDRx 和礼来收购Scorpion Therapeutics的交易都符合过去一年的趋势:私人控股的Biotech公司倾向于选择达成交易,而不是IPO。
Curie.Bio 风险投资人、IDRx 创始人兼 Scorpion Therapeutics 董事会观察员 Alexis Borisy 称,两家公司都秘密提交了上市计划,两家公司实际上是“并购 / IPO双轨推进”,但最终都选择了出售。他感慨道,“如果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公开市场,IDRx 和Scorpion Therapeutics可能会上市。”
IPO市场疲软,这迫使许多成熟的初创企业探索一些其他的战略选择。对 Alexis Borisy来说,这两笔交易凸显了一些准备上市的初创企业所面临的艰难抉择。IDRx 本来可以上市,因为它有一种治疗胃肠道癌症的药物正在进行早期临床,前景被看好,但它的估值很可能不会比它在2024年 8 月份最新一轮融资中获得的估值高多少。他说,公司必须出售大约三分之一的股份,才能在IPO中筹集到几亿美元,而且上市后还可能面临市值缩水的风险。
相反,葛兰素史克为整个公司提供了 10 亿美元的预付款,足以让投资者获得回报,也足以让 IDRx 能继续推进管线。
去年,普米斯被收购也是如此。2023年,普米斯和BioNtech做了两笔交易,解决了公司3年现金流的问题,也解决了公司的生存问题,但还要解决投资人推出的问题。据医药魔方了解,普米斯也研究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可能性,但最终选择了被BioNtech收购。
在这点上,中美的的Biotech可以说是共此凉热。只是国内Biotech公司还面临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选择更少,很多时候要走点弯路。
GSK和礼来这两笔涉也延续了另一个趋势——大型制药公司都想在不那么热门的领域寻找便宜的资产。
JPM期间发布的一份来自安永的报告显示,以美元计价的生物制药并购交易在 2024 年暴跌 51% ,从前一年的186 起跌至 92 起。事实上,2024 年最大的并购交易是 Vertex 以 49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lpine Immune Sciences;然而,生物医药BD交易数量同比增长 17% ,从 2023 年的 81 起增至去年的95 起。
安永全球生命科学交易主管 Subin Baral 接受 GEN Edge 采访时表示,2025 年的情况将大致相同,“将会有更小、更聪明的交易。”
安永表示,25 家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为达成交易投入了 1.3 万亿美元的资金 (安永称之为 “并购火力”)。根据安永年度并购火力报告第 12 版,这一数字比去年的 1.37 万亿美元下降了 5% ,比两年前的历史最高值 1.427 万亿美元下降了 7% 。“广义而言,从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角度来看,资金并不短缺。他们很活跃。他们希望达成交易,但他们希望达成正确的交易。”
罗氏在JPM上就表示,每年可以部署 100 亿美元的并购火力,但是 “不仅仅是花钱,” 罗氏首席执行官Teresa Graham 解释,“如果我们发现变革性资产能够对我们的投资组合起到补充作用,或者在这些重点领域之外的重大疾病领域能改变游戏规则,罗氏完全准备好了花钱。”
在追求交易的过程中,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多地将这些交易与他们最感兴趣的治疗领域结合起来。
“我们一直听到的是,‘我们开展交易的治疗领域是否是我们的战略重点?'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针对特定领域资产的收购,” Subin Baral 预测。“之后大药企很有可能会出现资产剥离,或至少对一些不再优先的资产进行剥离,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罗氏就透露,最近对其内部管道进行了严格评估,将中断大约 30% 的管线。
下一个“黑天鹅”事件
几年前,Summit Therapeutics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项基石资产。公司高管在考察了约140 种药物后,将目光锁定在康方发现的一种癌症疗法上。当2022 年 12 月双方达成交易时,几乎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甚至受到了投资者的批评。“这太无聊了,ivonescimab针对的是一组 无聊的靶点ーー PD-1 和 VEGF。” Summit Therapeutics首席商业和战略官Dave Gancarz在JPM会上回忆道。
但Summit 相信 Ivonescimab 的潜力。去年,在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双特异性抗体药物Ivonescimab 击败了 K药。几乎在一夜之间, Summit 的研究结果使得类似 Ivonescimab 这样的药物成为肿瘤领域的下一个风口。在这场快速发展的竞赛中, Summit 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有几家竞争对手参与其中。
“这确实是一个‘黑天鹅’事件,” Summit首席医疗官Allan Yang说,“这显然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
现在竞争压力来了。Summit已经开始了多个III期临床试验,其中一个将测试 ivonescimab 是否能比 K药让患者活的更久。Summit的竞争对手们也在快速行动。
Dave Gancarz说, Summit正在密切跟踪新出现的竞争。但他指出,竞争者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对一种已经 “特别设计 ”过的药物进行修改并不容易。因此,Summit 表示“仍没有找到一个比 ivonescimab 更好的药物。”
Summit和康方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有意思的是,从1月13日周一收盘价来看,Moderna和的Summit Therapeutics 账面市值大致相同,分别为 135 亿美元和 134 亿美元。周一,这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在威斯汀酒店接连亮相,不过Moderna由于自 2020 年疫情以来就处在在全球聚光灯下,他们抢到了面积更大的大宴会厅;而Summit 尽管是 2024 年表现突出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也只能被安排在在小得多的Colonial Room里。
行业的迭代变化是如此之快,JPM会议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舞台,每家药企都要直面处境的快速变化。过去两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应该感触尤深。
2023年,Albert Bourla在JPM上说,辉瑞度过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年;2024年,Albert Bourla坦承,“2023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年。”当年辉瑞的股价下跌了44% ;今年, Albert Bourla 认为投资人低估了他的公司,他在周一的一次午餐会上提醒,“辉瑞就是两年前拯救世界的那家公司,因为我们拥有出色的执行能力和科学流程。” 但是投资人的记忆或许没有那么长,这句话更多被解读为辉瑞经历了艰难的一年后的反击。
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安进。在投资银行TD Cowen 预测2024年潜在“黑天鹅”年度名单中,安进公司的GLP-1药物MariTide被认为有40%的几率击败竞争对手礼来和诺和诺德。
去年,安进公司的市值也因为这个药涨跌了数十亿美元,关于它的讨论几乎主导了安进的所有投资人电话会议。但是2024年11月公布的MariTide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未能让华尔街信服,这使得分析师不仅质疑 MariTide 的潜力,还质疑安进公司是否过分夸大了药物的前景。
在周二的一次记者会上,安进公司的一些高管对此做出了回应。他们表示,安进公司没有炒作任何事情,“我们不会大肆宣传数据,这是一种差异化的药物。” 安进首席财务官Peter Griffith 表示,“很多人非常关注今年即将到来的完整II期研究结果,今年的一个医学会议上会发表这个结果 ,其中还将包括我们正在研究的另一种剂量递增方案的研究结果。”Peter Griffith反复强调,公司相信这个管线。
这些故事就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缩影,大药企都在寻找下一个“黑天鹅事件”,寻找一个颠覆游戏规则的药物,但是聚光灯会打在哪里?谁赢谁输?变化总是来得很快。
中国创新“外卷”
和往年有些不同的是,今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创始人、高管和投资人们在去美国参会前就接收到了很多积极的信号。
先为达、康诺亚、和正医药以及和铂等数笔跨境交易已经让国内产业界提前感受到了JPM的氛围。
会前发布的一些行业最新报告里也都是积极的数字。Evaluate Pharma的最新报告显示,在整个行业的临床管线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项目有中国公司参与;DealForma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2019年这一数字还是0%。
所以,今年国内JPM参会者的数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祥峰资本合伙人刘天然不是第一次参加JPM,去年年底,刘天然投资的创响生物刚刚宣布反向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 ,并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超额认购私募融资,此外,其投资的葆元医药成功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uvation收购,锐格医药的CDK分子也被罗氏以8.5亿美金首付款收购。她告诉医药魔方,“今年的JPM大会特别热闹,中国参会人数显著增加,气氛非常活跃。背后主要原因是去年生物医药领域的跨境交易活动异常活跃,交易规模也大幅增长。许多国内公司在过去一年中通过对外授权、Newco等方式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跨境交易越来越火热,直接体现在了12日召开的卫星会“BFC 医疗健康国际商务合作投资研讨会”,一位与会者了解到,“往年BFC都是提前一个月才能把嘉宾定下来,今年提前了两个月,嘉宾邀约非常顺利。"据了解,这几年BFC的参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今年已经超过了1000多人。
之前已经谈成deal的国内Biotech高管们在JPM上已经轻车熟路,今年第一次参加JPM的高管们的心情则复杂了些,但不管如何,在JPM的这几天,大多数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了,JPM将给一年的BD工作奠定一个基调和基本的时间框架——如果JPM上还没有deal开始谈,今年想谈成就难了。
现场随处可见谈合作的人们/图片来自邦耀生物CEO郑彪博士
去年从JPM回来,很多国内的产业人士还不敢断言“中国创新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些谨慎乐观者认为,只是在ADC领域,海外对中国创新的认可度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他们观察一些明显的信号,比如辉瑞举办的招待会特地叫China Reception,感慨"中国创新国际化可能真的来了。”
不过今年,中国创新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吉利德首席财务官Andy Dickinson在周三一次记者会上的发言肯定会给中国创新药企更多信心:“在过去 5 年里,从中国流出的资产在广度、深度和质量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根本的转变,因为一些在美国或其它发达国家接受过培训的管理团队,他们回到了中国。10 年前,我们在中国看到的都是follow-on的药物,没什么差异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ーーfirst-in-class, best-in-class。”
美国媒体Endpoint则总结,“去年,中国的故事主要还是关于生物安全法案的。今年的中国故事将是关于高品质、fast-follow类资产的爆炸式增长,资金充裕的初创企业和寻求更好交易的制药公司都在收购这些资产。"
此前,一家国内Biotech创始人就曾和医药魔方感概,“老外都在感慨这两年的行业趋势尤其适合‘中国式的创新’,在已经验证的靶点上改进做下一代疗法,对执行力、对速度、穷尽的要求要大过对纯创新的要求,这点中国人真的很强。”
Endpoint甚至表示,“这一趋势甚至有可能颠覆现有的风险投资理念,以及我们如何评价创新。”
美国同行们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感。Biopharma Dive报道称,本周在JPM上接受 BioPharma Dive 采访的高管和投资者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biotech提高了门槛,逼着美国企业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感慨,“中国创新正出现在我们的家门口。”
他们认为,康方的 Ivonescimab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与美国同行相比,中国公司通常速度更快、行动成本更低。而且,中国公司正在追求解决更难的 “工程问题”,如制造复杂的多功能抗体药物或ADC药物。他们形容中国的创新药是“me too better”,“fast-improving”。
可以说,中国创新药真的“外卷”到美国去了。
推荐阅读
2024 JPM落幕,行业气氛快速转变,中国deals是喜是忧?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2025年开年10天,三个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了全球Biotech在资本市场“抢钱”的有力助攻。
先是先为达生物将3款GLP-1产品独家授权给刚刚成立的英国生物技术公司Verdiva Bio。
与此同时,这家“新秀”宣布完成高达4.11亿美元A轮融资,刷新了恒瑞GLP-1资产海外NewCo公司Kailera的记录。
而后是康诺亚生物半年内第三次NewCo:付款+股权回报,将CD38单抗CM313中国外全球权益授予Timberlyne,Timberlyne同时达成高达1.8亿美元的A轮融资协议。
当天晚间,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发出第三弹:将共同开发的TSLP单抗SKB378/HBM9378在大中华及部分亚洲国家外的全球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权益独家许可给Windward Bio,同样,Windward Bio就许可协议宣布完成高达2亿美元A轮融资。
这三项投融资事件中,既有奥博资本、RTW资本、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等NewCo热潮中的老面孔,也有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鼎丰生科资本、泉创资本等中国生物医药创投老玩家,还有诺和控股、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等纯正美元基金。
来历不同的资本们抢着入这一类局,原因无非一个:过去的2024年已经证明,不论是对于希望成为下一个Summit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Summit ”)的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投资人,还是更加默默无闻的Biotech,中国创新药资产都成为他们想要在资本市场抢到融资的标配,必须找到门路,尽早从中国引进创新药资产。
中国资产成为美国风投“宠儿”
知名风投Atlas Venture合伙人Bruce Booth在2024年度回顾中谈到:如今一级市场“过亿轮”显著增多,但主要是由少数几个大基金驱动的。
如此“赢者通吃”的时代,眼下美国风投最愿意入的局,风口上的中国创新药资产要属其一。
据医药魔方MedAlpha数据库,2024年美国生物医药行业TOP10融资中,有4家是中国创新药企的海外NewCo,或美国Biotech在引进中国资产时同步完成的融资。
其中,恒瑞GLP-1资产的海外NewCo——Kailera,以及曲线引进两个中国TCE资产的Candid,雄踞榜二榜三。
恒瑞的NewCo是这场浪潮的启幕:2024年5月,恒瑞宣布将自己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由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联合Atlas Venture、RTW资本、Lyra资本操盘成立。
对于这一资产组合,几家风投给出的价格是A轮4亿美元,最终成为美国生物医药行业2024年第二大融资纪录。
Candid则是乘TCE的风,由连续创业者Ken Song联合多家知名风投,以“三笔融资、两起license-in、一桩并购“的组合拳拿下两个中国资产,由此“安身立命”。
具体来说,Candid的成立基于对两家生物技术公司TRC 2004和Vignette Bio主要资产的收购,而这两个资产都来自中国Biotech。
TRC 2004由Two River和Third Rock Ventures在8月共同成立,随即引进了嘉和生物的CD20/CD3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 GB261。Vignette Bio则由Foresite Labs于9月孵化,投资者包括启明创投美国、Samsara Biocapital和Mirae Capital Life Science,而后引进了岸迈生物自研T细胞接合平台下开发的首个TCE分子EMB-06。
备齐资产后,Candid同步宣告完成3.7亿美元A轮融资,不少参与此前两家“预备”Biotech的投资机构也参与其中,操盘意味相当明显。
有中国创新药资产,就投
这些顶级投资人的操盘和买单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引进中国优质创新药资产,我们就投。
也因此,对于美国Biotech来说,不论是NewCo还是BD,一套清晰的“改命牌”逐渐形成:引进中国资产,同时完成一轮巨额融资,在行业中打响名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dcendo和Avenzo。
Adcendo是欧洲本土Biotech中引进中国资产力度最大的。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2021年至今,Adcendo 6次与中国Biotech达成交易,包括映恩生物、普众发现和百奥赛图,在MNC居多的受让方TOP20中占得一席之地。
Adcendo于2017年由哥本哈根大学和哥本哈根里格斯医院的科学家团队创立,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ADC药物。2024年11月25日,Adcendo宣布与映恩生物进一步扩大达成合作,同时完成1.35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也是TCG X、TPG、奥博资本等这一游戏的“老玩家”。
Avenzo则由两位连续创业者在2022年新兴成立,2024年1月便从从安锐生物引进了CDK2选择性抑制剂ARTS-021(AVZO-021),凭此在3月超额完成A1轮融资,融资额达1.5亿美元,并且明确表示所有款项将用于支持这一资产的开发。
2024年11月,Avenzo再次从橙帆医药引进其Nectin4/TROP2 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构成其全部管线组合,并在同一天宣布其A1轮继续受到投资者超额认购,包括泰福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Sofinnova Investments等“熟面孔”,以及此前参与Candid融资的Foresite Capital,总融资额也进一步达到2.36亿美元。
进入2025年,Avenzo加快引进节奏,时隔3个月再次出手,以5000万美元首付、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引进映恩生物EGFR/HER3双特异性ADC。至此,Avenzo目前所有的管线均来自中国Biotech。
BD、NewCo在美股齐开花
一级市场之外,中国创新药资产也成为美股二级市场的“香饽饽”。
其中,表现十分耀眼的公司莫过于前文提到的Summit。Summit股价从2024年年初的不足3美元/股,飙升至其2024年最高股价33.6美元/股,2024年最高涨幅达1020%。
2022年12月,Summit以5亿美金首付款,总交易金额50亿美元获得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权益。
这笔交易一度刷新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当时来看,康方生物赚得了不菲首付款,但现在来看,Summit才是大赢家。
从201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Summit股价常在5美元/股左右。在购买康方生物的AK112前夕,Summit股价已经跌到不足1美元/股,有被退市的风险。
但购入康方生物的AK112后,Summit股价便开始回涨。
到了2024年9月18日,AK112在一项随机、三期临床试验中超预期击败“药王”K药Keytruda的消息公布后,Summit当日股价暴涨65%,市值从80亿美元翻至150亿美元,后来市值更是一度达到240亿美元。
除了在股价上的翻红再翻红外,Summit更是乘胜追击,再融资。2024年9月,Summit 宣布完成约2.35亿美元的再融资。
仅凭一款来自中国Biotech的核心产品,Summit不仅在股价上做到了“起死回生”,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朝气蓬勃的未来。在美股分析平台Seeking Alpha近期发布的《有望成为下一个“并购标的”》报告中,Summit被视为最有可能被并购的重要标的之一。
从纯粹的资金与产品的BD交易,到加上股权的NewCo,来自中国创新药企的资产价值在美股的显现速度越来越大。
在2024年年初美股IPO还未回暖之时,核心产品来自中国创新药企艾力斯的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并募资约1.75亿美元,成为为数不多的上市当日股价“开门红”且上涨超预期的医药公司。
这个成立于2021年4月,刚刚完成1.5亿美元A轮融资的ArriVent,于2021年7月与艾力斯达成关于伏美替尼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运营整体合作。
在这项合作中,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海外独家开发权授予ArriVent,从而获得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不超过7.65亿美元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销售提成费,以及ArriVent一定比例的股份。
随后ArriVent在2023年3月完成1.55亿美元B轮融资,在2024年1月完成上市。体会到中国创新药资产的“真香”后,ArriVent紧接着在2024年6月,以最高6.155亿美元的价格与中国创新药企康宁杰瑞合作开发ADC新药。
根据协议条款,康宁杰瑞将保留相关ADC产品在大中华区开发及商业化权益,ArriVent将拥有海外权益。康宁杰瑞将获得预付款、潜在的里程碑付款,总计达6.155亿美元。此外,康宁杰瑞还可就各ADC产品向ArriVent收取分级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经过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引进,ArriVent股价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水平,在2024年一度上涨到最高35.63美元/股,较“开门红”的24美元/股,涨幅达48.45%。
反向收购,中国创新+海外资本
相较于海外公司凭借中国创新药资产在美股获得不错成绩,中国创新药企在其中获得的经验更为宝贵。通过快速迭代和学习,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不论是产品出海还是对于海外资金的吸引都更加成熟且多元化。
中国Biotech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葆元医药和Nuvation Bio、康蒂尼药业和CATALYST BIOSCIENCES、睿跃生物(Cullgen)和Pulmatrix。
就在2024年年底,中国Biotech公司创响生物宣布与Ikena Oncology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创响生物将反向收购Ikena,实现借壳上市。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年中完成。
两家公司合并后将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为股票代码进行交易。此次并购交易有望为公司注入1.75亿美元资金,其中7500万美元来自超额认购的PIPE私募融资。
合并和融资完成后,Ikena股东预计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持有约43.5%的股份,融资投资者预计将持有约21.7%的股份。
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mAb)IMG-007,这款产品此前也是创响生物管线中的核心产品之一,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斑秃。目前,IMG-007的开发已进入到临床II期。
虽然两家公司合并了,但两家公司的资产权益依旧划分得很清楚。创响生物的股东将保有除IMG-007外创响生物管线余下的资产权益,Ikena 股东将获得 Ikena 管线中的资产权益。换句话说,这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家公司。
这次的合并交易无疑对两家公司都有助益。
对于创响生物而言,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资金助力的同时,也为之后的融资及产品出海提供了更为扎实的渠道基础。对于Ikena而言,不仅解了与BMS合作终止后不得不裁员、砍管线的“困局”,更是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在持续至今的资本“寒冬”下,“适者生存”在中国创新药企身上显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创新药资产在海外市场呈现出的价值已是有目共睹,而留给中国创新药企的问题是:要一时“喘息”,还是要持续发展?
从单一的资金BD,到有股权的NewCo,再到有“话语权”的反向并购,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已经逐渐摸索出第三个答案:能“喘息”,也能持续发展。
而未来能发展的空间大小,或许要取决于现在的创新药企能争取多少。
推荐阅读
美元投中国创新药玩法变了
NewCo浪潮背后:美元投中国创新药还赚钱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的格局在不断变化与重塑之中,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在中国,随着本土创新药企的崛起,其独特的研发成果和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跨国药企的目光,而国内药企之间的整合也在加速推进,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
2023年12月底,亘喜生物以12亿美元卖身阿斯利康,成为首家被跨国药企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继亘喜生物之后,其他国产创新药企被跨国药企并购的消息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有11起创新药企已被并购或者正在并购中。
来源:生物药大时代
该表格展示了 2024 年医药行业内多起重要的企业并购事件,反映了医药企业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领域、获取新技术和加强研发实力的行业趋势,涉及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多个医药研发方向。
其中,东北制药收购鼎成肽源、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是国内药企间的并购。而外企并购国内药企中,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花费35亿美元。
创响生物/Ikena
12月23日,创响生物宣布已与Ikena Oncology(Nasdaq: IKNA)达成合并协议,创响生物将反向收购Ikena。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年中完成。
此次合并将产生1.75亿美元资金,其中包括7500万美元超额认购的PIPE私募融资。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mAb)IMG-007,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后的公司计划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为股票代码进行交易。
东北制药 / 鼎成肽源
11月6日,东北制药发布公告,最终确定以约1.87亿元自有资金现金购买鼎成肽源董事长张嵘持有的鼎成肽源70%股权,意图快速切入细胞免疫治疗这一前沿领域。
鼎成肽源则是一家专注于实体肿瘤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及转化的研发型企业,其产品管线涵盖了TCR-T和CAR-T两种主流的细胞治疗技术。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DCTY1102注射液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有望成为全球第二款、国内第一款进入I期临床研究的靶向KRAS G12D的TCR-T细胞药物。
睿跃生物 / Pulmatrix
11月13日,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Pulmatrix(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ULM)宣布与本草被投企业Cullgen(睿跃生物)达成合并协议,Cullgen是一家私营临床阶段生物药物公司,应用其专有的靶向蛋白降解uSMITE™平台来发现和推进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疗法。Cullgen利用其专有技术平台uSMITE™(小分子诱导泛素依赖性靶点清除),以新型E3配体为特征,构建下一代靶向蛋白质降解物和降解物抗体偶联物(“DAC”)。
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在合并完成时拥有约6500万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多个临床里程碑提供资金,并预计可维持运营至2026年。
亿腾医药 / 嘉和生物
10月7日,嘉和生物发布公告,将以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合并后公司名称更改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腾嘉和”)。
该交易以换股形式进行,建议合并的代价将透过发行代价股份的方式悉数结算,合并完成后,双方股东共同持有亿腾嘉和的权益,嘉和生物不会有现金支出。
按照上市规则,该交易构成嘉和生物的反向收购。在合并后的亿腾嘉和,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控人将成为亿腾嘉和的控股股东。
复星医药 / 复宏汉霖
6月24日晚间,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拟以现金及/或换股方式收购并注销复宏汉霖其他现有股东持有的全部复宏汉霖股份(包括H股及非上市股份)并私有化复宏汉霖。
本次交易中,复星新药拟出资合计不超过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计划以并购贷款(预计不超过37亿港元)及自有资金支付。
Genmab A/S / 普方生物
4月3日,Genmab A/S和ProfoundBio (普方生物)达成协议,Genmab 将以18 亿美元全现金交易的方式收购普方生物。普方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开发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包括卵巢癌和其他表达 FRα 的实体瘤)的下一代 ADC。该交易已于今年5月份完成。
Nuvation Bio / 葆元医药
3月25日,Nuvation Bio Inc.和葆元生物医药达成最终协议,Nuvation Bio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葆元(”收购“)。根据并购条款,Nuvation Bio现有股东将拥有合并后公司67%的股份,葆元医药股东将拥有剩余33%的股份。2024年4月10日,该项交易完成。
诺华 / 信瑞诺医药
1月5日,诺华宣布,就收购信瑞诺医药达成协议,以加强肾脏疾病领域的布局。后者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信瑞诺医药拥有这两项资产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
总结
2024 年医药行业的这一系列并购事件,无论是国内药企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还是跨国药企对国内药企的战略布局,都深刻地影响着医药市场的未来走向。各大药企通过并购来拓展自身业务领域、加强研发实力、获取新技术和新药物管线等。
参考资料:
公司公告
-END-
2025CMC-CHINA药博会 • 展位火热预定中!
100 项与 Cixi Chuang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Cixi Chuangxi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