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enzhen Yiyueng Yia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y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enzhen Yiyueng Yia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y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尽管大环境很艰难,但物极必反,接下来情况已经不可能更艰难了,见底后唯一的方向就是上行。企业要做的、能做的,唯有修炼内功、耐心等待。
撰文| 石若萧
2024年已经落下帷幕,这一年的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整体相当“不友好”。
创新药领域,一级市场持续下滑,融资金额已经跌到低于2018年港交所18A和科创板开板前的水平。
二级市场融资总金额也大幅走低,同样低于2018年水平,并且几乎找不出一个市值或融资金额较大的IPO来,总共也只有5家医药企业上市成功。
上市的企业表现也不怎么样。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处在投资“鄙视链”底端,Wind数据显示,2024年医疗保健板块总市值跌去近9000亿元,以12.64%的跌幅垫底11大行业。
细分类别中,CXO板块“全军覆没”,2024年几乎没有一家市值是正增长的。
不得不警惕的是,行业进入“钱荒”时代,Biotech缺钱,大药企也缺钱。尽管估值不高、交易量低迷,但转战港交所依然成了过去一年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其中,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是港交所IPO申请最活跃的行业。
尽管大环境很艰难,但凡事物极必反,因为已经不可能更艰难了,再往后,除了上行没有别的方向。去年9月底10月初,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预演下,上证指数一周时间上涨逾350点,涨幅超12%,上次在一周内出现如此大的涨幅还是2008年。乐观地看,这完全可以视为对未来走势的一次预演。
今日,国务院办公厅关发文,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支持加大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到以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监管体系,字里行间,为2025年的医药行业,带来了利好信号。
新阶段、新战事,已经正式开启。企业要做的,能做的,就是修炼内功,静心等待。
IPO关了门,就想办法开窗
2024年,A股上市成功的5家医药板块企业,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海昇药业、爱迪特、小方制药、益诺思和健尔康。
严格意义上,这里面一家创新药企业都没有。
海昇药业是一家主要从事兽药原料药、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小方制药的主营产品包括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炉甘石洗剂等,更偏向消费属性。
爱迪特和健尔康都偏向器械的逻辑。前者是国内领先的口腔修复材料及口腔数字化设备提供商,下游主要为口腔诊所等机构,涉及境外销售;后者主要从事医用敷料等一次性医疗器械及消毒卫生用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境外。
益诺思则是一家央企国资CRO公司,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
不过,盘点这5家公司,会发现他们有一些显著的相似特征。
首先是实力相对较强,不缺钱。爱迪特、健尔康和海昇药业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都至少在8000万元以上。
小方制药有“开塞露龙头”的称号,2023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开塞露的销售额超11亿元,小方制药独占17.68%,遥遥领先,2021年-2023年其营收与净利都保持着正增长。
益诺思则有着国有控股企业身份加持,大客户涵盖恒瑞、石药、齐鲁等,盈利能力良好,增长速度快,未来空间大。
其次,这5家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合规风险相对较小,规避了2024年的反腐合规压力。
最后,或许是因为在IPO收紧的大背景下做到了“一枝独秀”,这些企业涨幅普遍都很亮眼:上市首日,益诺思开盘大涨60.28%;健尔康、小方制药2024年全年股价累计涨幅分别达到了161.3%、125.26%。
尽管看起来很美好,然而这并不是创新药的逻辑。
2024年,横亘在诸多创新药企面前的现实是,“退”不出去,越来越广泛地触发对赌条款。许多创始人不得已,只能自掏腰包回购股份。
不得已,不少企业选择转战港交所,2024年有10余家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例如荃信生物、九源基因、美中嘉和、一脉阳光、晶泰科技、华昊中天、同源康医药等,但其中Biotech比例依然不高。
放眼至全球,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也没有新的医药中概股上市。
而与之相对的是,终止注册的企业数量,反倒在激增。2024年开年不到一个月,就有近10家药企终止IPO,例如澳斯康生物、华理生物、博纳精密、爱科百发、捍宇医疗、康亚药业等等,再往后,几乎每周都有类似的消息传出。
幸好关掉一扇门的同时,还开了一扇窗。9月底,“并购六条”适时落地,让众多医药企业把目标瞄准到了并购上。
科源制药收购兄弟公司宏济堂,赛乐仙成为康惠制药的第二大股东,药师帮收购一块医药等案例,都让外界感觉出了“曲线上市”的苗头。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当属中国生物制药收购“国内过敏原检测第一股”浩欧博,后者全年股价涨幅竟然高达193.49%。
此外,并购潮还在资本市场上搅动了一些“反常”现象,例如双成药业宣布跨界收购半导体公司奥拉股份,股价一个多月时间内一度飙涨逾600%。
相比IPO,虽然并购难免有些“退而求其次”的味道,但预计2025年,仍会有一大批医药IPO撤单企业尝试以被并购的方式进入上市主体。
最后,license-out交易延续了2023年来的势头,连破纪录,并且出现了许多模式创新,Newco大行其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付款总额,2023年超过了前面所有年份之和,2024年又超过了前面所有年份之和。该趋势虽引起了中国创新药被MNC“掐青苗”的非议,但又的确是中国创新药受到国际认可的体现。
有受访者向E药经理人表示,2024年,并购(M&A)给药企带来的财务影响,已经远超IPO或传统BD活动。
推荐阅读
* “7.22惨案”席卷券商!保荐机构狂撤IPO申请,医药圈已被波及
* A股暴涨,恒瑞市值站回3000亿,医药寒冬过去了吗?
2025年,会好吗?
其实,IPO收紧是无差别的,并不只针对医药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共有200多家企业终止审核。
只不过,叠加上医药行业内支付端收紧、下行周期、合规收紧等多个因素,这个问题才显得尤其严重。
对IPO正式收紧的分界线,普遍被认为是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其中提出要“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此后,IPO节奏明显放缓。
同时,监管部门开始严打“带病闯关”项目,对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逐渐加强。证监会202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介绍,2023年9月到12月,沪深市场核发IPO批文32家,启动发行44家,月均核发批文和启动发行数量明显下降,并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和交易所将继续把好IPO入口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随着时间推移,这句话,渐渐落到了落到了实处。一系列新规推出,保荐机构现场督导概率将大幅提升,且增加了“随机抽取”的督导对象确定方式,这意味着,项目一经受理,保荐人随时可能被启动现场督导,监管覆盖面得到了显著拓宽。
同时“申报即担责”也被再次强调。有文件明确,发行人撤回申请或保荐人撤销保荐不影响督导工作的实施,也不影响交易所依规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并且,监管也并非只在准入端设卡,即便上市成功,保荐机构也可能会遭遇后续问责。2024年以来,多家券商被数地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原因涵盖在持续督导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形,被保荐企业上市当年即亏损等。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许多企业和保荐机构只好选择了主动撤回,严格自查后再重新申报。
强监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出清资本市场的水份,将资金引导到新质生产力上,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资本市场。考虑到监管目的已经逐渐达到,相关部门又推出了“科创板8条”等支持性政策。有券商预计,2025年的沪深板块股票发行节奏有望回暖,全年预计发行数量150家至210家,合计募资规模在1600亿元附近。
具体到医药行业内,价格治理、合规压力、支持创新仍然会是贯穿2025年的主题。但好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习惯了当下的节奏,开始在压力中进行创新转型。
国信证券研究指出,从供给端看,行业正经历较为剧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于2025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龙头公司在这一轮行业出清周期中体现出较强的韧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在行业见底回升后,将展现更强的竞争力。
希望的火苗已经出现。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27日,北交所一则公告显示,丹娜生物首发申请获上市委会议通过,公司拟在北交所上市。
丹娜生物是一家IVD企业,近两年以来没有一家IVD企业成功IPO,丹娜生物的成功过会,给业内带来了不小的鼓舞。虽然后续仍有一些不确定性,但依然给2025年开了个好头。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近期,港交所医疗健康企业IPO申请迎来新一轮爆发期:11月已有9家企业提交招股书,是截至目前的全年最高;12月前半月也有5家申请上市。
其中,翰思艾泰、大众口腔、维立志博、银诺医药、东阳光药业等企业首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轩竹生物、长风药业则是止步于科创板之后,转向港交所。
在A股上市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港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IPO的最佳选项。同时,2024年以来已有1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股成功上市。那么,港交所这条路真的那么好走吗?
01
医疗企业密集赴港申请IPO
据披露易信息显示,截至12月15日,2024年已有47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提交61次招股书(含失效后再次提交的情况)。其中,11月至今的一半个月内进入爆发期,共有14家企业递交招股书。
2024年11月以来在港股提交招股书的企业,资料来源:披露易
通常情况下,出于招股书中业绩披露节点的考虑,6月、12月都可能出现一波递交上市申请的小高峰。不过,2024年的爆发期有着新的行业背景。
一方面是政策引导使然。
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措施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此外,10月18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优化包括两个部分:完全符合规定的上市申请以及合资格A股公司在港上市申请。
其中,若申请人及其保荐人提交的新上市申请及相关材料,完全符合相关监管规定及指引,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会紧密沟通以避免重复提问,在分别发出最多两轮监管意见后,各自评估并指出有关申请是否存在任何重大监管关注事项。
按照优化后的审批流程,申请人及其保荐人预期可于总共约60个营业日内就监管机构提出的意见给予圆满答复。待取得上市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监管机构批准后,申请程序预计可于6个月的申请有效期内完成。
针对A股公司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请,若预计市值至少达100亿港元,以及在具有法律意见支持的基础上,确认该公司在递交新上市申请前的两个完整财政年度已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与A股上市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则其新上市申请可按照快速审批时间表进行审批。
在快速审批时间表下,若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提交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分别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在此情况下,两家监管机构各自的监管评估将在不超过30个营业日内完成。
优化后的审批流程,无疑对企业有强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A股IPO通道收窄,迫使企业另谋出路。
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IPO准入愈发严格,IPO申报受理、上会等都明显减缓。2024年,这一节奏仍在延续。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大批量“撤单”出现。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A股三大交易所已有50多家医疗健康相关企业撤回材料,IPO审核终止。这些企业中,既有生物医药创投圈的明星企业,曾获多家知名机构投资,广泛布局创新产品研发;也有经营多年且已形成一定收入规模的公司。
部分企业在“撤单”前已走到问询阶段,从获受理时间来看,排队时间在一年左右;个别企业即使在已排队近两年、距上市仅一步之遥的情况下,也撤回了申请。
2024年(截至12月16日)A股三大交易所终止审核的医疗健康企业,数据来源:各交易所官网
2024年上半年,轩竹生物、长风药业在科创板的上市审核终止后,2024年11月,两家公司就先后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在当前大背景下,无论是尚在观望状态的企业,还是终止于A股的企业,转道去刚出新政的港股,都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02
港交所这条路顺畅吗
那么,港交所这条路好走吗?
据披露易信息显示,2024年至今,共有1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这一数字虽然远不及2021年及前后的高峰期,但与2023年相比,整体算平稳。加之近期健康之路、讯飞医疗通过聆讯,不排除两家企业还有赶上2024年IPO末班车的可能。
2018年以来港交所医疗健康企业上市情况,数据来源:披露易、瑞恩资本
2024年以来港交所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资料来源:披露易
纵观已上市的10家企业,其中大部分均为无主营业务收入或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这与以往并无太大差异。
在众多排队者中,部分企业还能以较快速度完成上市。
同源康医药、太美医疗、华昊中天、九源基因等几家公司均是2024年首次提交招股书,并在同年内成功上市。
其中,作为港交所第66家18A企业,同源康用时不到7个月就完成了上市。2024年1月,同源康医药首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失效后于2024年7月更新招股书,最终在8月20日成功上市。
具体看各家公司的特征,细分领域龙头、“第一股”仍在港股受到欢迎。荃信生物、盛禾生物、一脉阳光、晶泰科技(已更名为“晶泰控股”)、华昊中天等公司,均以各自领域内的“第一股”登陆港交所。
3月20日,“港股自免第一股”荃信生物上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3月2日,荃信生物是国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领域获得IND许可最多的医药公司之一。
5月24日,“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盛禾生物在港交所IPO。截至上市时,盛禾生物拥有9条在研产品管线,其中6条已进入临床阶段,包括3款中美双报的抗体细胞因子管线,皆为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6月27日,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企业一脉阳光在港交所上市。由于此前尚无这类以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为主的公司上市,一脉阳光因此成为“医学影像服务第一股”。
6月13日,“新药AI第一股”晶泰控股在港交所挂牌交易。面对新药研发中的种种问题,晶泰科技将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融入固态研发中,于更短的时期内提供更高的功效及精确度,降低研发方的成本。
10月31日,港股迎来医药合成生物学第一股——华昊中天。自成立以来,华昊中天已成功开发了专注于微生物代谢产物新药研发的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并拥有一款核心商业化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和19款在研项目。
即使未在新兴细分领域抢到“第一股”,但能及时转型、踩中风口,并跻身前列,也能形成优势。
九源基因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成立于1993年的九源基因,现有业务已覆盖骨科、代谢疾病、肿瘤及血液等四大领域,拥有8款已上市产品和10款在研产品,骨科产品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不过,如今的九源基因已是国产GLP-1药物第一梯队中的一大亮点企业,已将GLP-1药物作为新的增长曲线。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服务企业仍是港交所IPO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中嘉和、方舟健客、一脉阳光成功上市,且在各自细分领域内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显现出价值。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多间质子治疗舱的民营医疗服务企业之一,美中嘉和同时具备先进肿瘤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
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的领域,包括一脉阳光在内的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企业,在解决就医便利、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促进基层影像诊断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此外,方舟健客搭建了线上慢病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便捷可及的医疗及慢病管理服务。
医疗服务需进行重资产、长周期投入,后续回报周期也较长。在此背景下,企业已拥有一定收入规模,盈利能力向好,将成为重要优势。
美中嘉和上市时,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年收入4.72亿元(招股书披露最新全年为2022年),且从2021年起亏损逐步收窄。2021年至2023年,一脉阳光总收入从5.92亿元增长至9.29亿元,并在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方舟健客也展示出较高的收入增长态势,从2021年的17.59亿元增至2023年的24.34亿元。
总的来说,港交所至少是一条稳妥的路。审批流程优化新政的效果呈现尚需时日,届时是否会更顺畅,还有待观察。
03
仍需谨慎考量不确定因素
然而,换一个思路,也要看到赴港IPO面临的种种挑战。
2024年,两家医疗健康企业分别在2月、8月通过港交所聆讯后,迟迟未上市。事实上,两家公司也体现出了显著的收入增速、逐步收窄的亏损状况,且具有各自领域的创新价值,但仍需面临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港股18A进入冷静期,融资功能有待考量。
2024年以来,荃信生物、盛禾生物、同源康医药通过18A规则上市。其中,盛禾生物发行市值仅21亿港元出头,是港股18A成立以来,发行市值最为迷你的一家Biotech公司。
据了解,自18A上市规则实施以来,共有66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该规则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不过,许多企业募资情况一般,多家股价处于破发状态;其中,部分企业股价甚至已跌至1元以下,2家企业市值在1亿港元左右。
对于无收入、为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上市融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入持续的研发。对许多18A生物医药公司来说,尽管在港股完成了上市这一关键节点,但却面临融资状况不理想的困境,推进后续研发困难。
因此,尽管港交所是一个相对稳妥的上市选择,但也需正视IPO相关的各种因素。无论是对18A企业还是其他医疗健康企业而言,IPO都只是融资渠道的一部分,与业绩增长相辅相成的一部分。业绩层面,商业化产品销售或产品管线BD交易,都能创造收入来源。无论外部市场环境如何变化,那些兼具创新研发实力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始终会更有竞争力。
参考资料
上海证券报:优化IPO流程!香港出手
药渡:港股18A,迎来发行市值最迷你的Biotech
华谊信资本集团:港股18A企业现状分析
*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
近日,国内制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今年以来,有超50家医药企业向港股美股递交IPO文件,但是最后能成功上市的数量却不算多。
据《健闻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今年在境外主要市场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总共有14家(包含1家借壳上市)。其中,港股10家,美股4家。对于中国医药创投圈来说,上市不仅是企业的一个发展节点,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融资手段,还代表着一级市场企业估值的兑现以及是投资人最重要的退出方式。
这批在今年新上市的企业的市场表现,不仅反映着投资人的情绪,还从某种侧面对企业融资的“故事”做了证实或证伪。
从具体的市场表现来看,这14家企业中有9家跌破发行价,跌幅最大的超过96%。5家上涨企业中,涨幅最大的超过280%。
从以上统计我们可看到,所在赛道和标的价值的表现分化明显,最重要的启示是:好公司不惧周期,也将穿越周期。
创新药械:两极分化
专注于细分赛道的药械企业一直是资本市场最为垂青的对象之一。今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在14家境外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中,创新药械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尽管都已成功上市,但过去这一年,这些上市公司的境况却大不相同。我们以肿瘤治疗为样本,拆解其中两家特质相近的创新药企。
首先是专注于肺癌靶向药物研发的同源康医药。作为一家典型的“三无”公司(无产品,无收入,无利润),同源康医药在2022年和2023年总共亏损了近7亿元,预计今年还将持续产生净亏损。但就是这样一家连核心产品能否上市都要打一个问号的企业,在登陆港股的前15个交易日里,累计上涨了165%。截至12月11日港股收盘,同源康医药的股价已经上涨了260%。
资本对同源康医药的看好,来自于其核心产品——代号为TY-9591的第三代EGFR-TKI药物。目前全球第三代EGFR-TKI药物的标杆是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相比于前两代EGFR-TKI,奥希替尼在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表现出了巨大潜力。2023年,奥希替尼的全球销量接近58亿美金,在中国卖了约70亿人民币,远超其它同类药物。
而同源康医药的TY-9591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对奥希替尼发起挑战的候选药物之一。它的本质是通过氘代技术对奥希替尼进行改良,减少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的代谢物,从而提高给药剂量。目前,TY-9591正处于和奥希替尼头对头的临床三期中,预计将于2025年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同源康医药招股书信息显示,TY-9591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第三代EGFR-TKI。这也意味着,即便在竞争激烈的EGFR靶点药物赛道,同源康医药依旧有很大机会去瓜分6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
而另一家聚焦肿瘤治疗的“三无”公司——盛禾生物,扛着国内“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的名号,比同源康医药早3个月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但公司上市第二天就大幅破发,一个月跌掉了60%的市值。截至12月11日收盘,盛禾生物的股价较发行价跌掉了近70%。
从公司的产品布局来看,盛禾生物共有9项在研管线,其中3项核心产品分别为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都是开发癌症治疗方法的潜在候选药物。尤其是抗体细胞因子,既有抗体的强靶向性特点,又能启动免疫细胞,产生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抗癌的全新武器。
但问题就出在“理论上”这三个字。截至目前,盛禾生物的自身研究并不能证明抗体细胞因子疗法的有效性,公司旗下的这些核心产品也全都未能进入临床三期。虽然同样是没有成形的商业化产品,但相比同源康医药,盛禾生物通往成功的不确定性要大得多。
“尤其是在创新药械这种拼概率的板块,资本在风险和获益的博弈上会比以往更保守一些。”一位长期从事医疗投融资的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在港股和美股这些相对宽容的市场,有没有被验证的产品,产品背后的市场空间,甚至是商业化的节奏,都会被更严苛地评估。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风向,在今年上市的药械企业中,能够实现股价上涨的几乎都是有成熟产品或接近研发终点的。而像盛禾生物、荃信生物这类偏冷门赛道的领跑者,尽管都是各自细分赛道的第一股,但也已经很难说服资本为其梦想买单了。
数字医疗:全面破发
相比于药械领域呈现出来的分化,数字医疗赛道在过去这一年依然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四家新上市公司,浩希健康、晶泰科技、方舟云康和太美医疗科技全部破发。
方舟云康的上市,是2024年互联网医疗圈里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这家被定义为“中国最大线上慢病管理平台”的明星医疗公司,此前已经两次向港交所递表,终于在今年6月通过港交所聆讯,于7月9日在主板上市。
但方舟云康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并不愉快。开盘首日的第一分钟,公司市值蒸发47亿港元,当天股价以跌超40%收场。直到8月28日,方舟云康发布上半年财报,披露净利润翻了4倍后,公司股价才开始慢慢企稳回升。今年10月底,公司股价创下年内最高8.18港元,而这也刚好是方舟云康的新股发行价。
此前多位受访人士向《健闻咨询》表示,方舟云康如此执着于上市,并不是为了融资,而是要完成和资方的对赌协议。从2015年的A轮开始,方舟云康总计融资6轮,股东关系复杂,再加上管理层的内斗风波,上市成为净化股权结构的最好方式。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方舟云康也还没有打造出完全体现慢病价值的商业模式,药品销售依然是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方舟云康的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为6.7亿元,占比为50.9%,尽管卖药比例有所下降,但依旧在半数以上。
另一家曾被行业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是太美医疗科技。太美医疗科技成立于2013年,主要业务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服务药械企业的产品研发。这一赛道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在太美医疗科技的早期股东中,不乏腾讯、高瓴、软银中国、经纬创投这样的知名机构。
但从今年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太美医疗科技显然不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上市首日即破发,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截至12月11日收盘,太美医疗科技的股价停留在5.18港元,累计下跌超过60%。
究其根源,萎缩的市场需求,孱弱的盈利能力都是太美医疗科技无法回避的硬伤。根据太美医疗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公司的亏损金额分别为4.8亿元、4.23亿元和3.56亿元。到了2024年一季度,在亏损扩大的情况下,公司的客户数量缩减了20%。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持续亏损,太美医疗科技也一直在压缩人力成本。截至2024年3月底,太美医疗科技的全职员工为783人,而2022年上半年时,这一数字是1511人。
卖药、亏损、裁员,过去互联网医疗遇到的问题,如今也丝毫不差地映射到了“数字医疗”的新赛道上。
专注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人刘冬(化名)告诉《健闻咨询》,这个行业已经见证了太多虚幻的泡沫,在他看来,这几年二级市场的回应已经给出了明确的信号——2022年上市的智云健康从每股30元港币的发行价跌到了1块钱,去年上市的梅斯健康和东软熙康,估值分别缩水了90%和80%。今年第五次赴港IPO且通过聆讯的圆心科技,也已经暂缓了上市计划。
“本质上,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数字化,当它们和医疗行业产生结合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个价值体现的问题。就是你的业务,是不是真的能对医疗的核心圈层起到帮助。如果不能,它就无法获得资本的认可。”刘冬表示。
民营医疗:价值回归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2024年或许是民营医疗服务机构估值回归的一年。
这一年,有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在港股IPO,一家是年初上市的肿瘤医疗巨头美中嘉和,另一家是年中上市的医学影像服务商一脉阳光。
从市场表现来看,美中嘉和上市后,曾有过半年的甜蜜期,股价一度摸高至55港元,累计涨幅近三倍。但从下半年开始,公司股价一路下探,目前已回落至发行价附近。而一脉阳光则延续了美中嘉和上半年的单边暴涨模式,截至12月11日收盘,股价累计上涨283.2%,这也是今年所有新上市医疗健康企业中的NO.1。
一脉阳光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从营收来看,一脉阳光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影像中心服务、影像赋能解决方案和一脉云服务。其中影像中心服务最为核心,占公司营收近8成。而在影像中心服务这一板块,又区分出了针对一二线城市的旗舰型影像中心和针对三线或以下城市的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
相比于美中嘉和的持续亏损,一脉阳光在上市前就已经扭亏为盈——2023年,一脉阳光营收近10亿元,净利润为3657.4万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在医疗行业强监管的政策环境下,一脉阳光的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但股价却逆势上扬,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定位和前景的认可。
在医疗服务这条赛道里,资本更看重的是公司业务方向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呼应程度。在这方面,一脉阳光显然有独特的优势。以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为例,一脉阳光以第三方服务商的角色,协助地级市的中心医院建设医学影像主中心,再以此去串联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分中心,既增强了基层的影像诊断能力,也助力了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
除了美中嘉和和一脉阳光,还有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仍在苦等IPO。树兰医疗、陆道培医疗集团、明基医院已经多次递表,卓正医疗、佰泽医疗、大众口腔等也在今年向港股发起冲击。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说,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第一是顺势而动,符合政策导向。第二是错位发展,避开公立医院的主战场。从这两点来说,一脉阳光是过关的。”刘冬告诉《健闻咨询》,国家集采、DRG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控费政策的推进,在事实上给社会办医机构留下了空间。
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去年初登陆港股,有医美界“爱马仕”之称的美丽田园在今年走出了一波修复行情,股价上涨了近一倍。
刘冬说,“这个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去补充,都不容易把握。但总体上,小而美的垂直机构会比大而全的综合性医院更有机会一些。”。
(来源: 健闻咨询)
药闻康策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
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00 项与 Shenzhen Yiyueng Yia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y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enzhen Yiyueng Yia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y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