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Nature Srl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Nature Srl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年4月16日,Nature专职撰稿人Smriti Mallapaty在该刊上发表新闻,题目为:‘Big leap’ for Parkinson’s treatment: symptoms improve in stem-cell trials——Studies show the therapy is safe, but bigger trials are needed to prove its efficacy。文中指出,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巴胺产生神经元的丧失所驱动的进展性神经性疾病,它会导致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2500万人受到该病的影响。但目前,这种疾病还没有治愈方法。细胞疗法旨在替代受损的神经元,但之前使用胎儿组织移植的试验结果喜忧参半。两项早期临床试验表明,将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元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是安全的,并显示出改善症状的初步迹象。其中一项试验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9名男性和3名女性参与,中位年龄67岁。研究人员将捐赠胚胎干细胞诱导为神经祖细胞后冷冻保存,手术前解冻并注入大脑豆状核。5名受试者接受90万细胞剂量,7名接受270万细胞剂量。结果显示,接受低剂量的个体症状平均改善9分,高剂量组改善23分。另一项试验在日本进行:4名男性和3名女性参与,年龄50 - 69岁。试验使用成年供体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后分化为神经祖细胞并直接注入。3名受试者接受多达500万细胞,4名接受多达1100万细胞。在两年观察期内,参与者多巴胺产生水平增加,症状平均改善10分。两项试验均证明了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并显示出改善症状的积极迹象。研究人员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以进一步验证疗法的有效性。未来也可能通过使用受者自身细胞来避免免疫抑制需求,从而改善治疗效果。(郭苗苗 摘译)
4月23日-24日,第二届全球核药开发峰会在行业瞩目中圆满落幕。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先行者,Cytiva思拓凡以参展商身份重磅亮相,通过Amersham 全系列成像产品展示、前沿技术演讲及上下游行业互动交流,全方位展现了在核医学领域的技术实力与赋能中国核药开发的决心。Amersham全系列成像产品亮相,精准技术曝光引关注在峰会现场,Cytiva思拓凡重点展示了Amersham全系列成像产品,涵盖从分子成像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其中,Amersham Typhoon生物分子成像仪首次在国内进行实物展示,成为全场焦点。这款仪器凭借高灵敏度定量分析、多模态的放射自显影成像技术及高分辨率的数据精度,可显著提升核医学影像在肿瘤早期靶向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等场景中的准确性。其核心优势 ——在核医学影像方面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能够进行精准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早期核药靶向筛选研究同位素示踪成像数据,吸引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上海药物所、山东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与临床单位的客户深度交流,现场探讨氛围热烈。此次展示不仅强化了Amersham品牌在核医学领域的专业形象,更通过与1500+行业专家、50+权威讲者的直接对话,实现了技术曝光与市场触达的双重突破。30分钟专题演讲:解码靶向药分子标记技术前沿除产品展示外,Cytiva思拓凡还带来了《靶向药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演讲,聚焦核药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深入解析:靶向分子标记的创新策略与技术路径标记效率优化对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同位素示踪标记成像与转化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演讲内容不仅展现了Cytiva在核药研发上游技术的积累,更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联动,为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参考,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核医学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定位。Cytiva生物分子成像产品资深技术专家 欧阳曼持续赋能中国核医学:从技术展示到生态共建本次参展对于Cytiva思拓凡而言,具有切实的战略意义,旨在为行业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此前,Cytiva发布了2篇深度文章,详细阐述了产品在核医学领域的应用(可点击文末「相关阅读」了解更多)。Amersham Typhoon成像仪,曾应用于北京大学刘志博团队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中,用于放射性核素的定量分析,以验证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该产品在前沿科研中的重要价值。未来,Cytiva思拓凡将持续深耕核医学领域,一方面聚焦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另一方面深化本地化合作,助力中国核药开发迈向新高度,为精准医疗时代的临床需求提供更具实用性和价值的解决方案。相关阅读:☞ 核药突破,Nature首发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 谈核色变?核素应用了解一下!☞ 倒计时3天!Cytiva携Amersham成像系统亮相RDS峰会,解码核药开发新未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Nature:上海药物所合作首次阐明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底物识别机制并开展高效抗猴痘病毒化合物的发现研究 PPS 2025年4月2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以“加速预览(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的题为“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cleavage mechanism of the monkeypox protease, Core protease”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Core protease, CorePro)三维结构,揭示了核心蛋白酶底物识别与催化的分子机制,通过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发现了具有高效酶抑制活性和广谱抗正痘病毒活性(猴痘病毒、痘苗病毒)的先导化合物,并阐明其微观作用机制。该系统性工作证实了正痘病毒的核心蛋白酶是一个全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靶标,为靶向核心蛋白酶开发广谱高效抗正痘病毒药物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和良好的先导化合物。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genus),该属还包含3种已知的人畜共患病毒,分别是天花病毒(VARV)、痘苗病毒(VACV)和牛痘病毒(CPXV)。历史上,人类与天花病毒斗争了近千年,曾有数亿人因天花病毒感染死亡。自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道首例猴痘病例以来,猴痘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在非洲以外地区很少发现。2022年5月,猴痘病毒扩散传播至英国,并迅速席卷全球,截至2025年2月28日,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共报道了13.4万例猴痘病例,死亡291例。猴痘疫情分别于2022年7月23日和2024年8月15日两次被WHO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目前尚无具有明确疗效的抗猴痘病毒药物,因此发现和确证抗猴痘病毒新靶标,开发结构新颖、低毒高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猴痘病毒药物具有重大意义,既可用于应对当前猴痘疫情,又可作为国家储备药以应对未来正痘病毒暴发危机。正痘病毒是一类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复制过程中会编码一种高度保守的核心蛋白酶(在痘苗病毒和猴痘病毒中称为I7L,在天花病毒中称为K7L),核心蛋白酶通过水解核心蛋白前体驱动感染性成熟颗粒(IMV)的形成,在正痘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阐明其三维结构和底物识别机制,并基于此开展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核心蛋白酶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可分为N端结构域NTD、催化结构域CD和C端结构域CTD。活性中心位于催化结构域,包含一个特征的催化三联体Cys328-His241-Asp258。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筛选策略发现泛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具有潜在的核心蛋白酶抑制效果和抗猴痘病毒活性,但活性较弱。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与E64d的复合物结构解析发现其与活性中心附近一个非催化Cys237残基发生共价结合,未能完全占据底物结合口袋。为了开发更强效的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抑制剂,研究团队开展了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底物识别和催化机制的研究。基于核心蛋白酶天然底物P25K序列,利用醛基替换切割断裂的酰胺键设计了底物类似物I-G18,期望能够与催化中心Cys328共价结合,模拟催化中间体的结构特征。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orePro-I-G18复合物结构。与apo结构相比,在底物的诱导下,核心蛋白酶活性中心会发生一系列构象变化,暴露出催化活性中心,完成底物的水解。S1和S2口袋形成了特征性的狭长空腔,仅可容纳Gly(P1位)和Ala(P2位)等侧链尺寸较小的氨基酸残基,合理解释了正痘病毒核心蛋白酶Ala-Gly序列识别专一性。以核心蛋白酶的底物识别机制为基础,研究团队利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拟肽类抑制剂A1~A6,引入P1~P5片段分别占据核心蛋白酶S1~S5底物结合口袋,同时在P1位置连接亲电弹头warhead与催化中心Cys328残基共价结合。活性测试发现A2~A6具有高效的猴痘病毒核心蛋白酶抑制活性(IC50为44.9~100.3 nM),其中化合物A3活性最优,IC50达到44.9 nM,较底物衍生的九肽醛I-G18提高7倍(I-G18的IC50为314 nM)。为了阐明酶抑制活性的差异,研究团队解析了A1、A3和A4与核心蛋白酶的复合物结构,结果显示三个化合物均可与催化中心的Cys328残基共价结合,同时能够较好地占据底物结合口袋,其中A3的P4片段F原子能够与Asp194残基形成额外氢键相互作用,合理揭示了A3酶抑制活性更优的原因。抗病毒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A3~A6具有较强的抗猴痘病毒活性(EC50为1.98~7.31 μM)和抗痘苗病毒活性(EC50为1.39~3.66 μM),具有广谱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CC50均大于200 μM。相较于九肽醛I-G18,拟肽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显著提高(I-G18在50 μM浓度下未显示出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3~A6是良好的先导化合物,有望通过进一步成药性结构优化开发出广谱抗正痘病毒药物。 柳红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其中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主蛋白酶抑制剂FB2001已进入临床II/III期研究,相关工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封面文章)和病毒学领域著名期刊Antivir. Res.;针对HIV开发的CCR5拮抗剂塞拉维诺已顺利完成临床I期,相关工作发表于药物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 Med. Chem.(封面文章)。此外,针对冠状病毒、肠道病毒、流感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开展了创新药物的发现研究,多个先导化合物表现出高效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和良好的成药性,相关工作已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Med. Chem.、Chem. Commun.、Eur. J. Med. Chem.、Viruses等国际学术期刊。该研究工作获得了教育部学科突破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项目的资助。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平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平台为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14-x文章来源:上海药物所美编排版:史鑫宇文章审核:周碧远 史鑫宇 罗琪【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或观点;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药学进展》杂志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1.216,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由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近两百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联系《药学进展》↓↓↓编辑部官网:pps.cpu.edu.cn;邮箱:yxjz@163.com;电话:025-83271227。欢迎投稿、订阅!往期推荐聚焦“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盛大启幕!院士专家齐聚杭城,绘就生物医药前沿赛道新蓝图“兴药强刊”青年学者论坛暨《药学进展》第二届青年编委会议成功召开“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路演专场圆满收官!校企合作新旅程已启航我知道你在看哟
100 项与 Nature Srl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Nature Srl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