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A(原杰青)获得者
北京大学药学院 王晶
王晶,理学博士,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随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和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并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兼聘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PI。目前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青年委员会常委。获得北京大学拜耳研究员奖、医学部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课题组聚焦开发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的化学生物学技术(化学标记、组学、探针和成像技术)实现细胞信号分子动态的精准检测和分子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1. 开发信号转导小分子的分子探针以及通过蛋白组学,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其调控机制。
2. 针对肿瘤内源性代谢分子的荧光蛋白探针(Biosensor)和超分辨显微成像。
3. 新型抗肿瘤靶标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确证。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胡薇薇
200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学专业并留校工作。曾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神经科学所进修。主要从事组胺受体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及精准药物靶点发现和新药研究,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新功能研究。在PNAS、J Exp Med、Nat Commun、Pharmacol Therapeut、Autophagy、Cell Rep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并获得首批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称号(2011),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013)、浙江省医坛新秀称号(2015)、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人才(2019)。此外,还作为主要成员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目前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等。
青B(原优青)获得者
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 殷勤
殷勤,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 长聘副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 研究员(兼职)。2025年国自然青B(原优青)获得者,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2025年ChemComm Emerging Investigator;2023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以及2021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9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导师:李金恒),2014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游书力 研究员)。2014-2017年,在德国“洪堡奖学金”支持下,于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导师:Martin Oestreich)。2017年6月-2021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任职副研究员(合作者:张绪穆 教授)。2021年7月加入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任职独立PI,课题组长。2025年7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有机合成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以及新药发现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发表一作和通讯文章40余篇,包括Chem. Soc. Rev. ,JACS , Angew,ACS Catal., Chem. Sci. 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B、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宋林涛
校聘研究员/博导,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长期以“生长因子与代谢调控”为研究主线,聚焦“FGF与代谢性肝病”,从临床发现FGFs是肝脏代谢紊乱高敏性响应因子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索FGFs启动特异性信号转导,而发挥调控肝脏脂质和胆汁酸稳态的独特生物学功能和药理机制,为基于FGFs的代谢性肝病治疗靶标发现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以通讯或第一(含共同)作者在Cell Metab (2025), Nat Commun (2020, 2018), Hepatology (2025, 2022, 2018), Kidney Int (2018) 等高质量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1篇, 论文累计被Nature、Cell、Trends Endocrinol Metab 和Nat Rev Drug Discov 等他引770 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
中山大学药学院 黄怀义
黄怀义,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副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7项。课题组围绕肿瘤能量和物质代谢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开发了光催化肿瘤细胞还原型辅酶的新型抗肿瘤金属药物,实现扰乱肿瘤细胞的电子传递和物质合成代谢,为开发治疗乏氧和耐药性肿瘤、耐药菌的新型药物提供全新的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Chem.、Angew. Chem. Int. Ed. (7篇)、J. Med. Chem. (5篇)、Sci. China Chem. (2篇)、Coord. Chem. Rev.、Biomaterials (2篇)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光活化金属药物的中国发明专利40项,授权21项。论文总引用43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4篇,12篇论文引用超过100次,单篇最高被引432次,H指数3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唐欢
唐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银指标达标者。2012年获北京理工大学理学学士,2017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18—2020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聚焦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与新型递送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Cell Chemical Biology、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中科院1区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IF>10者10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王彩霞
王彩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银指标达标者。2009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工学学士,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围绕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开展工作,建立了基于酿酒酵母的细胞工厂智能优化体系,实现甘草酸、齐墩果酸等天然产物高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以通讯作者在 Nat. Commun、Green Energy Environ、ACS Sustainable Chem. Eng、Bioresour. Technol、J. Agric. Food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项,技术转让及横向合作累计逾千万元;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2项。
不完全统计,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