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一则“通知让抓紧报好企业,未盈利企业IPO也开闸”的消息在业内传开。
消息引自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郑伟鹤在2025国联民生证券项目合作大会上的发言。他表示,目前国家更关注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今年随着市场变化,IPO可能常态化,预计每年150-200家,即一周两三家左右,这对市场是较好安排。
此外,也有消息表示,郑伟鹤同时透露,“我接到交易所通知,让我们有好企业赶紧申报。”
目前,上述消息虽还未被完全证实,但从讨论度可以看出,业界对未盈利企业IPO开闸有强烈的期待。
生物医药IPO要开闸了
业界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3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171号(财税金融类261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明确表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上市,着力拓宽生物医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同时,该函还提到: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指导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充分发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功能,继续加大市场培育和服务力度,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中医药行业标杆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抢占发展先机。
投资人“接到通知”,加上证监会的官方表态,生物医药企业IPO似乎真的要开闸了。
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成为至今为止最后一家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此后至今,科创板“零受理”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
也是从2023年开始,超30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包括多家已在一级市场拿下超10~20亿元融资的“明星企业”们,也让业内真正体会到IPO窗口关闭的残酷。
IPO有了明确“开闸”信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望再次畅通。而在过去一年半中因IPO受阻在产业中历练的生物医药企业们,在此次IPO开闸后也有望得到更为合理的估值。
生物医药企业排队上市
上交所官网显示,2023年至今,已有超30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申请。
其中,健嘉医疗、善康医药、长风药业、锦江电子、轩竹生物、艾柯医疗器械、捍宇医疗、爱科百发、华脉泰科医疗、滔略生物、华昊中天、力品药业12家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申报,但最终未能顺利上市。
放长时间来看,对于“未盈利”问题,科创板的态度一直相对保守。即便在IPO窗口相对宽松的时候,也不乏一些曾在一级市场拿下超10亿元融资的“明星企业”未能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包括派格生物、索元生物、海和药物、天广实等创新药企。
在此情况下,到沪深两所对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彻底“关门”,多数急切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的首选便是以18A标准叩开港股市场的门。
2023年至今,13家生物医药企业(不含互联网医疗及医药电商)登陆港股,16家以18A标准申报的企业正在上市进程中。其中,从科创板“转战”而来的华昊中天已经港股上市,派格生物、轩竹生物、中慧生物则还在上市流程中。
如郑伟鹤所说,在国内IPO恢复常态化的过程中,港交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IPO申报流程上的高效性,作为吸引企业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市场的关注度。
而且,近一年递表港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不乏维立志博、映恩生物这样以各种BD交易打响名号、证明价值的Biotech,也有银诺医药、轩竹生物、派格生物、维昇药业、真实生物等已经接近或靠近商业化阶段的相对成熟的创新药企。
这些先行者证明,即便在严酷的环境中,“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仍能搏出未来、兑现自身价值,也能够让沪深两所更理性、包容地看待这类企业的价值和前景,让A股市场对这类企业重拾信心、重估价值。
北交所和科创板,谁来“解冻”?
从此次证监会的回复来看,北交所或许是今后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主阵地”,也已经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在北交所谋求发展。
锦波生物是第一家成功从科创板“转战”北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首日股价大涨一倍,创下“发行价最高、收盘价最高、成交金额最大”三项纪录,担起了“北交所胶原蛋白第一股”的名号。
除此之外,2024年12月,体外诊断产品提供商丹娜生物也于北交所顺利过会,专注于创新型抗体靶向药物的天广实的北交所IPO也于同一时间获受理,如能顺利推进,将为创新药企北交所上市打下样本。
不过,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们的“白月光”还是科创板。尽管“冰封”近两年,仍有“头铁”的创新药企想要攻入这一市场。
小分子创新药企信诺维和CAR-T企业驯鹿生物分别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3月启动了科创板IPO辅导;肿瘤领域创新药企鞍石生物则在2024年7月强势启动科创板IPO辅导。
与此前冲刺科创板IPO的创新药企不同,这三家Biotech均已有商业化产品或接近商业化阶段——
信诺维在2024年2月完成7亿元E轮融资,腾讯投资和国鑫投资领投,用于推进管线、加速生产基地运营和商业化团队建设;
驯鹿生物拥有全球首款全人源靶向BCMA CAR-T伊基奥仑赛注射液,且已经准备出海新加坡;
鞍石生物则拥有我国脑胶质瘤MET靶向治疗领域首个完全获批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已经开启商业化。
如果这些已经兑现商业价值的创新药企能够登陆沪深交易所,不仅能打开国内生物医药二级市场的新局面,也能够更直接地获得融资,助力国产自研创新药快速上市。
一级市场“后备军”
生物医药行业过去两年的“资本寒冬”,平等地考验着每一家身处其中的企业。希望通过上市打通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止这些已在苦战IPO的企业,更有在一级市场审时度势、蓄势待发的“领头羊”们。
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显示,目前有超70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人民币,其中超50家尚未递交过上市申请,或港股上市申请失效后未继续推进。
目前来看,AI制药领军企业英矽智能、AI赋能生命科学自动化、智能化的镁伽科技、以及晶泰科技投资孵化的剂泰医药3家“AI+医药”企业处于融资榜首,也显示出这一细分赛道在当前生物医药行业中的火热程度。新时期的生物医药二级市场,这一类企业不该缺席。
其中最有潜力的或许是英矽智能——2022年至2024年,英矽智能已经多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今年1月初,英矽智能完成超1亿美元的沪港两地联合E轮融资,浦港联合领投,这也是生物医药企业股权投资“浦港联合领投”的首单案例。其余投资方包括惠理集团、浦东创投和浦兴协同基金、锡创投和宜兴国控等“国家队”基金,华平资本等现有投资方继续跟投。若沪深交易所顺利“开闸”,这一动作绝对有利于其上市。
创新药方面,专注于骨关节和肌肉重症疾病药物开发的安济盛生物、王晓东院士创立的专注于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创新药公司维泰瑞隆、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公司科望医药、小核酸药物研发公司瑞博生物,总融资额都在20亿元左右,也是最有望冲刺IPO的一批Biotech。
同样,手术机器人企业精锋医疗和康诺思腾,以及拥有中国首个获批国产经股静脉入路二尖瓣夹产品的德晋医疗,总融资额在20亿元左右,是创新医疗器械的代表。这些企业若能上市,将填补沪深交易所目前在高端创新医疗器械方面的短板。
目前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总融资靠前的,还包括三家创新药CXO——金斯瑞蓬勃生物、昭衍生物、臻格生物,为CGT、抗体偶联药物、大分子生物药等提供CDMO服务,与创新药的前沿发展相辅相成。
这些不同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站在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沿,若能顺利登陆沪深交易所,不仅能够很大程度提振二级市场和投资人的信心,也有望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推荐阅读
今年首家!药明康德投资的色谱公司科创板IPO过会
威高血净主板IPO过会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编者按:本文来自赛柏蓝矩阵账号-赛柏蓝器械,作者秦酒
国家医保局灵魂四问下,心脉医疗公布了“Castor支架”新的价格和降幅。
01
降幅40%
调整至7万左右或以下
国家医保局对问询心脉医疗的问询函,犹如在湖面上掷了一块石头,“涟漪”不断扩散开来,打破了湖水表面的宁静。问询函之后,11家主流企业火速降价,心脉医疗也详细回应了国家医保局的“灵魂拷问”。
8月23日,心脉医疗发布了澄清事项的进展公告(全文见文末),对价格调整、研发投入、销售费用、价差去向等进行详细回应。
公告显示,心脉医疗向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动申请优化调整包括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以下简称“Castor支架”)在内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价格,并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出具了《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答复函》(以下简称《答复函》)。
心脉医疗公布,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其决定在基本不影响出厂价格和利润的情况下,大幅压缩流通环节过高加价,将Castor支架等系列胸主支架产品终端价格调整为7万元左右或以下,降价幅度40%左右或以上,价格标准与行业内一致,以实际行动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的压力,共同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按照日前国家医保局《关于通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价格风险处置结果的函》,11家企业主动调价,降价后的胸主动脉支架均不高于8万元,其中戈尔、泰尔茂、唯强医疗、埃普特、华脉泰科等部分型号产品的价格在7万上下,心脉医疗也选择在了这个区间。
在出厂价方面,心脉医疗披露,以200mm长度型号的产品举例说明,现Castor支架终端价格为120,000元(含税),出厂价格为57,000元(含税),出厂不含税价格为50,442.48元。
毛利率方面,符合主动脉产品同类企业基本水平或与之相当。研发费用上,产品历时十多年研发,心脉医疗在Castor支架上市前的研发及上市后临床和维护改进的研发投入约超过1.5亿元。
2022年,Castor支架成功获批欧盟CMD定制认证,Castor支架输送系统升级后的产品目前也正在欧洲开展上市前临床试验,Castor支架国内外常规维护及进一步产品改进所需研发、临床及注册费用等预计未来5年将至少达到1.2亿元。
2021年、2022年、2023年心脉医疗研发投入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以及2.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04%、19.22%以及21.94%,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45.23%,且占营业收入比例呈上升趋势,研发投入增速较快。
对于Castor支架的销售费用,心脉医疗表示公司合理控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2023年度,包括销售人员薪酬在内的公司销售费用金额为1.30亿元,管理费用0.55亿元,研发费用1.73亿元。因销售、管理等人员往往从事并服务多个产品等,对于单个产品期间费用难以量化并准确统计。
心脉医疗还公布了公司Castor支架上市至今历年植入量、销售金额、价格构成、研发成本等:
02
心脉医疗:无不正当营销行为
此次问询事件关注的焦点,是5万到12万之间的价差去向。
对此,心脉医疗回应:Castor支架出厂价格和终端价格之间的价差,归属于承担了备货、手术跟台、教育培训服务、销售回款、推广、搭建分级的经销商网络、仓储及物流配送等职能的独立于公司的外部第三方经销商。《答复函》中,公司就所了解到的经销商各项费用、成本及净利润率等进行了列示。公司始终秉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保政策,公司本身未指导及要求通过经销商抬高挂网价格、实施不正当营销行为,不掌控渠道下游具体情况。
心脉医疗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价格管理机制和营销行为规范,确保Castor支架的销售过程更加透明、合规。
年报披露,心脉医疗主要采用经销模式销售。通过组织或参加学术推广会、学术研讨会、行业展会等方式介绍产品原理特点、使用方法、应用效果等,进行产品推广。其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均为买断式经销。经销商采购产品后,直接或通过配送商销售给医院。
一般情况下,医院不进行备货,在患者入院后,医院提出产品采购需求,经销商或配送商将产品运送至医院。
2023年年报显示,心脉医疗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营收为11.87亿元,通过经销模式的营收也为11.87亿元,这说明心脉医疗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100%通过经销商向医院等终端出售。
目前,集采是缩短药械利益链条的最有效手段。之前冠脉支架集采前后的价差达到90%以上,集采的超大降幅将价格水分挤出,同时也提高了支架渗透率,再经过续接采购的价格调整后,企业更大程度实现以量换价。
据界面新闻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在“单中心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特征及趋势分析(2009-2018)”的演讲中提到,主动脉夹层是一类极为凶险的主动脉疾病,TEVAR,即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它的治疗方式;而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自2011年起,支架费用即是占比最高的费用,占住院总费用比例超过70%,其中进口支架费用大约是12.66万元±6.43万元,国产支架费用大约是6.31万元±5.38万元。
如今,血管介入类耗材已经成为全国联采的目标之一,胸主动脉支架的降价或许不止停留在此次问询。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医药代理商产品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医药代表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编者按:本文来自赛柏蓝内容矩阵账号-赛柏蓝器械,作者秦酒 东台
01
5万到12万,利润去向成焦点
伴随国家医保局的问询,上海微创心脉医疗Castor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以下简称“Castor支架”)价格问题成为业内舆论焦点。
8月20日,一份国家医保局《关于通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价格风险处置结果的函》显示,目前,共有11家国内外企业结合出厂价格和竞争格局等因素,主动重新制定价格。
其中包含美敦力、北京有卓正联、戈尔、泰尔茂、克莱立夫、先健科技、华脉泰科、裕恒佳、中拓辰和、唯强医疗、埃普特等多家企业,降价后的胸主动脉支架均不高于8万元,各省医保局、医药集采机构将于8月22日前及时配合调整上述产品挂网价格。
心脉医疗20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也表示,愿意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进一步主动进行价格调整。而11家企业的主动降价,势必对心脉医疗接下来的价格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赛柏蓝器械查询北京部分大三甲官网发现,美敦力的覆膜支架系统—分叉型覆膜支架售价大致在11.6万左右,戈尔的胸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系统售价在10万左右,此次降价幅度可见一斑。
国家医保局罕见对企业及产品价格情况进行问询,这一举动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医保局的职责包括“组织制定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收费等政策,建立医保支付医药服务价格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有业内专家向赛柏蓝器械透露,此次公开问询心脉医疗一事,首要问题不在于“价格定多高合适、利润赚多高合适”,而在于“利润、收入的去向”问题。
从5万到12万,中间部分的利润究竟是大部分流向了生产研发企业,还是成为下游不正当营销行为的“消费”,是这次问询的重点。
文件也指出,国家医保局这次价格问询意在“督促合理调整挂网价格,防止中间流通环节的过高加价既没有直接形成生产研发企业实际利润、又加重群众就医负担。”
02
价格大调后
主动脉介入市场去向何方
心脉医疗的主动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国产品牌第一。此前,排在心脉医疗之前的仅美敦力一家。根据企业公告,2021年心脉医疗胸主手术量市占率约32.4%,腹主手术量市占率约23.1%。
心脉医疗在2023年年报这样写道:在中国主动脉介入治疗市场上,心脉医疗仍具备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除头部企业外,市场中其他竞争者体量小、数量少,市场竞争格局清晰。
企业财报显示,2023年心脉医疗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32.43%;归母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37.98%。据华安证券研报测算,2016-2023年心脉医疗主动脉支架销售收入由0.95亿元增长至9.40亿元,复合增速达39%。
此外,心脉医疗整体盈利能力较强,2016-2023年期间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保持稳定,毛利率维持在75-80%,净利率稳定在40%左右。期间费用率方面,公司销售费用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基本保持稳定。
2023年该公司研发投入为2.60亿元,占营收的21.94%。
销售模式上,心脉医疗目前采取“公司一区域总经销商一普通经销商一终端医院”的方式。
据一份专项说明披露,随着产品类型逐步增多、覆盖的经销商数量稳步提升,心脉医疗在销售环节的管理效率面临较大压力,通过区域总经销商模式,公司将主要产品先销售至区域总经销商,再由其向下游普通经销商分销,以实现公司销售环节的集约化管理,提升销售环节的物流配送效率。
在2023年的一份专项说明中,心脉医疗已上市产品和竞品终端挂网价格对比情况被列出,其中主动脉支架竞品主要为库克、波科、泰尔茂等公司的相关产品。彼时心脉医疗的主动脉支架价格整体低于竞品。
不过此前的高价终成过去式。接下来,主动脉介入市场价格或迎来全面调整。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主动脉介入领域相关疾病的筛查率、就医率相对较低,从主动脉介入手术量与相对应人口总量的比例来看,中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市场规模较国外成熟市场亦差距相对较大。但国内主动脉介入市场发展较快。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我国主动脉腔内介入支架尚处于发展初期,按产品出厂价计算,2021年中国主动脉腔内介入支架市场规模为24.0亿元。
伴随主动脉支架产品主流企业的整体调价,以及接下来的集采涉入,主动脉介入市场以量换价时代或许即将到来,同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也将不可避免。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100 项与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