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国药一致(阳江)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国药一致(阳江)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截至1月20日,100家披露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药企净利润总额预计亏损44.59亿-90.72亿元。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行业大势所驱,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撰文| Erin 润屿
截至今天,101家A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告情况,已刻画出两大“分水岭”:
创新药与非创新子板块业绩情况南辕北辙,产品线单一的中药企业60%深陷亏损,而科创板大部分“-U”Biotech已能依靠商业化销售额,实现明显减亏;
经营模式独到的药企持续摘得盈利与利润正向增长“双丰收”,洗牌中的CXO与连锁药店仍未从泥潭中脱身。
不过,从整体来看,如果计算这100家披露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药企的净利润总额,亏损是整体趋势,2024全年预计亏损44.59亿-90.72亿元。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行业大势,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洗牌进行时
伴随2024年结束,A股也进入了全年业绩的预告阶段。E药经理人统计,截至1月20日,在生物医药行业,共有101家A股上市公司和7家港股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报。
强者恒强的戏码依旧在每个子板块上演。中药板块如东阿阿胶不仅预计摘得15亿-16亿元的净利润,增幅也预计高达30%-39%;科创板上市公司三生国健净利润预计为7亿-7.12亿元,增幅高达137.73%-162%。此外,化学制药赛道的国药现代、生物制品公司特宝生物、合成生物学龙头川宁生物、骨科耗材头部大博医疗也都实现了盈利与利润正向增长“双丰收”。
不过,总体业绩情况其实并不乐观,预计亏损和预计净利润下滑的企业数量占比都超过了60%(包括科创板上市公司),净利润降幅最高的企业甚至达到了2500%。
如果观察这些或亏损,或下滑企业的情况,“洗牌”似乎贯穿于每个子板块。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药板块,在A股12家披露业绩预告的企业中,9家预计下滑,净利润下滑幅度最低也达到了44%。其中,振东制药、维康药业和益佰制药是下滑最高的三家公司。而港股唯一披露预告的中国中药,也是下滑阵营中的一员,净利润预计下滑90%-100%。
“产品进入集采/国谈后降价和产品销售未达预期”几乎成为这些业绩“败北”的中药企业们共同的“说辞”。例如益佰制药表示“公司产品注射用洛铂、银杏达莫注射液和复方斑蝥胶囊集采降价影响,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约1.9亿元”;大理药业的醒脑静注射液大幅降价后,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销售不及预期。振东制药的业绩预告显示,其归母净利润下滑11.5亿-13.5亿元,扣非净利润下滑5.7亿-7.9亿元。除了投资损失,产品销量下滑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
不过,拨开他们产品销售影响背后的原因,其实最终还是受困于产品线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疫苗行业同样如此。除了万泰生物、华兰生物两家头部企业,金迪克也发布了业绩预告,但三家企业无一逃过下滑命运。
回顾2024全年,疫苗价格战和需求下滑不断给疫苗企业的生存空间施压,而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头部企业甚至带头降价。越来越卷的竞争趋势下,没有赢家成为最终结果。万泰生物是预计下滑最高的疫苗企业,其全年扣非净利润亏损1.55亿元-2.2亿元,同比减少114.38%-120.4%。
当然,区别于制药和疫苗行业的产品销售导致的业绩下滑,医药商业和CXO板块成下滑重灾区则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积弊,但最根本的逻辑仍然是行业洗牌。
在医药商业板块中,连锁药店的业绩最为惨淡。一心堂、健之佳尚能在大幅降利中维持略微盈利,规模最大的国大药房甚至可能陷入亏损困境。根据国药一致的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为5.61亿-7.6亿元,同比下降52.48%-64.92%。其中净利润“腰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零售板块的剧烈下滑。
在CXO板块,两家披露业绩预告的企业——美迪西与和元生物也都未能实现扭亏。其中,美迪西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3.67亿元到-2.4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87亿元到3.09亿元。和元生物预计净亏损2.82亿元-3.39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28亿元。
推荐阅读
* 中药大逃杀:当龙头也“崩”不住了
* 药明“熬出头”,头部、中腰部集体反转,中国CXO“涅槃重生”
摘“U”大战
从101家企业业绩整体情况来看,集体带来好消息的,是未盈利的带“U”药企。
带“U”企业是国内创新药械公司的代表,他们讲述的是创新药从艰难研发,再到寻路商业化的故事。其每一步都在下险棋,也时刻伴随市场的瞩目,其试错、调整的过程,部分构成了中国创新药研发商业化的经验值。
目前,A股尚未摘 “U”的药企还有15家,且绝大多数进入到了产品商业化阶段。而目前已披露业绩预告的有12家,多家企业实现了减亏,如君实生物,迪哲医药,诺诚健华,益方生物,泽璟制药。
带“U”药企传递三则故事。
首先是,国产FIC、BIC创新药的出海“含金量”,正以不同方式被验证。
两大“百字头”造富者——百济神州和百利天恒,目前虽未披露业绩,但已释放积极的信号。
“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基于巨额研发投入,过去7年时间累计亏损超500亿,这次终于来到了关键分水岭,明确表示要开始“赚钱”了。
1月14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司预计将实现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为正,即营业收入大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研发费用之总和。
百利天恒,则是以另一路径——以BD大力助力营收增长的代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6.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9.22%,营收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系收到合作伙伴BMS基于产品BL-B01D1合作协议的8亿美元不可撤销、不可抵扣的首付款。
自达成授权合作以来,百利天恒股价一度攀升,市值也逐渐走高,市值在约1年时间里近乎翻了9倍。
某种意义上,百济神州和百利天恒以两种途径较好彰显了中国FIC或BIC创新药出海的价值,前者缔造了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后者创造了一个BD价值约600亿的大药。
百济是“生来国际化”,2010年成立时就选择“面向全球”;百利天恒基因里虽是一家仿制药企,但2013时就多次对美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进行考察,次年从0到1创建了在美新药研发中心——西雅图免疫(SystImmune)。“至少花10年时间去打地基”,这正是诸多受访者如今公认的国际化成功经验,“对此,我们必须持以耐心。”
能“赢”在海外的企业还有一家,君实生物。
自进入商业化以来,君实之路一波三折,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上市的国产PD-1,但遗憾没能借助先发优势快速攻城略地;昂戈瑞西单抗在国产PCSK9赛道起了个大早,但也赶了个晚集,去年“姗姗来迟”时,该市场已有信达等药企正在激烈竞争。
但在大航海时代,不得不提的是,君实生物核心产品国际化做的不错。除了中国市场外,特瑞普利单抗已在美国、欧洲、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多地获批。就在今日,君实宣布与利奥制药就该产品在欧洲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后者作为欧洲百年药企,在欧洲市场有成熟的药品分销网络,无疑这为君实的商业化增添了亮色。
二是,国产创新“大药”的商业化价值,在国内市场也正以“真金白银”形式所彰显。
神州细胞,预计全年首次实现盈利,摘“U”在即,关键影响因素为一款核心爆品——“首个国产”重组人凝血八因子安佳因。2023年,安佳因上市第3年,销售额约达17.8亿元。凭借产品放量,神州细胞预计2024年营收为24.8亿-25.4亿元,同比增幅超30%;预计净利润为9000万-1.3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96亿元相比,实现扭亏为盈。
此前,已有康希诺、百奥泰、上海谊众和艾力斯4家药企实现盈利并摘 “U”。其中,艾力斯凭伏美替尼的持续“狂飙”,跑出了一条一路向上的曲线,公司预计2024年净利润达14.3亿元,同比增长122%。
三是,带“U”企业集体减亏,还印证了另一大真相:创新药企历经周期震荡波折后,逐渐学会了新的生存法则:聚焦,增效,将长板做长。
仍以君实为例,公司预计2024年收入达19.49亿元,同比增29.71%;净利润为-12.92亿元,同比收窄超40%。原因除了4大商业化新药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外,其“提质增效回报”策略、控费效果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不过,没在摘“U”之前,对应企业各自仍有风险和难题要面对。如泽璟制药、盟科药业等企业在还在努力摘“U”;“烧钱”厉害的ADC企业迈威生物正在冲击港股。
但话说回来,中国Biotech的韧性其实是超乎预期的,当下其一切内外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释放新药价值。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近期,集采药价格、质量的相关话题引发高度关注。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中,有政协委员也就集采话题发表了评论。
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名联名提案,直指集采药疗效不足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指出,国家集采药品整体运行状况较好,但逐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等。
健识局获悉,国家医保局已就郑民华委员提案,向上海医保局发函,要求调查专家反映存在质量问题的集采品种、中选企业及临床表现等情况。
近期,宁夏、贵州等地纪检部门相继披露了多个医药领域腐败案件的细节,如贵州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宇峰、贵州省卫健委原党组书记杨慧、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王小林、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原院长赵经川等。
本周,多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都发布了业绩预告:
2024年,诺诚健华、荣昌生物、君实生物、翰宇药业同比减亏;万泰生物预计净利润下降超90%;葵花药业业绩预减,净利润同比下降41%~61%,约4.4亿~6.6亿元;医药零售企业国药一致、一心堂业绩预减,预计净利润分别至少下降52.48%、72.7%。
更多详细资讯,健识局整理如下:
重磅政策一览
1、国家医保局:2024年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
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24年进行工作回顾总结,并介绍了2025年工作计划。国家医保局明确,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将提前至4月启动,9月出正式结果;丙类目录将与每年的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计划于2025年年内发布第一版;另外,今年将启动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和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发布会下半场,国家医保局介绍了医保基金监管工作,2024年,全国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名。2025年,将持续巩固定点医药机构“不敢骗”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骗保行为。
2、国家医保局:将全面启动医保基金即时结算
1月1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此次《通知》旨在进一步压缩基金结算时长,明确从医药机构申报截止次日到医保基金拨付须不超过20个工作日。
国家医保局指出,最大限度压缩月批量结算的周期,提速至旬、周日结算;鼓励逐笔申报、逐笔按比例拨付,在原有月、年度清算基础上,增加拨付次数;另外,各地还可按月预拨医保基金给定点医药机构,逐笔按病种付费入组、记账,同步审核、扣款,绩效考核与年度清算挂钩。
根据工作安排,2025年1月起,即时结算改革启动试点,试点地区包括河北、浙江、安徽全省,以及湖南长沙、福建厦门、河南郑州、辽宁大连、江苏盐城等共76个统筹地区。7月起全面启动,截至12月须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即时结算,2026年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即时结算。
3、国家卫健委:本次流感的流行强度低于上个冬季流行季
1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分析了今年冬天的流感相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指出,监测结果显示,本次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都是由已知病原体所引起,没有出现新发传染病。这次流感的流行强度低于上个冬季流行季。目前,北方大部分省份和南方个别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开始下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指出,目前为止各地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均是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今年进入流行季时间晚,预计达到峰值的时间也会比上一个冬季流行季晚1个月左右。
医药卫生大事件
1、中纪委通报:2025年31名厅局级干部被查
1月17日,中纪委官网显示:截至1月17日,中纪委已通报各地查处的厅局级干部接受审查调查信息31条,受到党纪政务处分信息26条。
同日,中纪委通报:广西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玉军被开除党籍。2024年9月,张玉军被查。据中纪委披露,张玉军长期违规接受私营企业主的礼品礼金和宴请,“靠医吃医”、“靠药吃药”,甘于被不法医药代理商围猎,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医用耗材和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海南卫健委副主任任上落马
1月18日,海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海南省卫健委原党委委员、副主任陈少仕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海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陈少仕1985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历任海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省安宁医院院长,海南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自2017年5月,陈少仕任海南省卫计委副主任,2018年改组后任海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直至这次被查。
3、贵州揭露多个医药腐败大案细节
近期,贵州省纪委监委推出一系列反腐纪录片,涉及贵州省卫健委原党组书记杨慧、贵州省医保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宋宇峰、贵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梁贵友等多个医疗系统官员和医院“一把手”。
宋宇峰自称是全国唯一“医疗、医药、医保、医学”单位当过“一把手”的官员。据披露,2012年至2023年,宋宇峰利用担任贵阳医学院院长,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省食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非法收受贿赂超2600万元。
这批被揭露的被查官员里,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林的涉案金额最高,高达1.56亿元,在近几年的查办案件的过程当中都属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的一个。其任贵医附院院长期间,在王小林的大力支持下,向其行贿的公司成为贵医附院最大的药品供应平台。
据披露,贵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梁贵友涉嫌非法收受贿赂2100余万元,原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毕路佳受贿金额1700多万元。加上宋宇峰、王小林,这四人涉贪金额约2.2亿元。
4、药明康德再度出售海外资产
1月17日,药明康德宣布将其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出售给一家美国公司NAMSA,其总部位于俄亥俄州托莱多,是一家的医疗技术测试、临床及法规咨询公司,致力于加速医疗器械产品开发。
药明康德的医疗器械测试设施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和佐治亚州。药明康德并未披露出售价格,但对外表示:两家公司将密切合作,确保客户和员工的顺利过渡。其他所有业务均保持不变。
5、礼来业绩低于预期
1月14日,礼来发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预期及2025年业绩指引。礼来预计:2024年营收将达到约450亿美元,但不及此前预期的454亿~460亿美元。1月14日,礼来美股股价一度跌近8.6%。
这已经是礼来第二次下调2024年业绩预期。据分析,其原因在于公司对替尔泊肽销售的预测偏差。第三、四季度,礼来替尔泊肽产品销售均低于之前的预期。礼来回应称,销售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年末渠道库存低于预期。
礼来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未来还将增加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上半年的GLP-1类药物的可销售剂量将同比增加至少60%。
6、双成药业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月17日,双成药业公告称:经测算,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根据相关规定,双成药业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据披露,2024年,双成药业营收为1.5亿元~1.9亿元,净亏损进一步扩大,为5500万元~8000万元。公告显示,双成药业利润变动主要原因为:产品进入国家集采后价格下降明显、未进入集采的产品销量下滑。另外,2023年,公司主要产品注射用胸腺法新受政策调整的持续影响,销量较大,而2024年无此类因素影响,销量下降。
7、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再施禁令
1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宣布,未经美国许可,任何公司和个人均被禁止向中国及其他国家出口一些类别的流式细胞仪和质谱仪。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类仪器在生物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主要是医药公司和研发机构会使用。美国这一禁令很可能是为了限制国内生物技术的发展。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指出,国内实验室需要很多此类仪器。美方是上述相关仪器的主要供应商,很难找到替代者。
一周新药盘点
1、国内第6款PARP抑制剂获批
1月16日,上海英派药业有限公司的1类创新药塞纳帕利胶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获批适应症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塞纳帕利是国内获批的第6款PARP抑制剂。
2、第一三共/阿斯利康TROP2 ADC在美获批
1月17日,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宣布Trop2 ADC新药在美获批上市,适应症为治疗经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后进展的不可手术、转移性HR+/HER2-乳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23日,阿斯利康宣布三期临床TROPION-Breast01未达到OS主要终点,但该研究另一个PFS主要终点已于2023年9月达到。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的PFS相比单药化疗组显著延长至6.9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7%。
撰稿 | 杨曦霞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雾纪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今年流行的“人偏肺病毒”,到底是个什么毒?
第11批集采很快要来了!医保价格谈判也有新变化
“AI老中医” 治疗癌症?问止中医赴港IPO引发争论
11月,年底将至,国资、民资、外资药企都出现了密集的人事调整。背后既有对业绩压力的适应,也预示着战略战术的转向。
撰文| 石若萧
11月是医药行业的“大月”,首当其冲的大事,自然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后的首次国家医保谈判出结果。
政策尘埃落定后,企业也旋即制订新的发展战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这个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事上的变化。
本土药企,无论国资民资,人事大挪移的速度都在加快。除了被政策更迭、创新转型的潮流所推动,还承受着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的压力。有的企业试图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找到新的增长点,更有大企业决定“空降”干部,解决一系列历史沉疴。
一向被视为“岁月静好”的外资企业也在承压。骨科巨头施乐辉CEO因业绩不佳,被股东群起讨伐;强生中国区的调整仍在延续,不断聚焦。
这个过程中,承受压力的不光只有高管,一线的员工亦然。近期《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里面首次提出了医药代表的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想而知,新规又会引发新的一轮变动,不过,这是后话了。
内资药企密集换帅背后
11月25日当天,三家国有药企同时发生了人事变动。
继前任董事长李楚源被查后,广药集团董事长一职在空缺4个月后,终于迎来了新人,系广州公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据履历,李小军曾长期在纪委系统工作,曾任广州市黄埔区纪委副书记、广百集团纪委书记。
同一天,达仁堂董事会收到了前董事长张铭芮的书面辞呈,后者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及战略委员会主席职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董事王磊为公司董事长的议案”,同时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王磊。
同是在11月25日,国药一致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林兆雄辞职。董事会同意授权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李进雄先生在公司总经理空缺期间牵头负责经营管理工作,授权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董事会聘任新任总经理之日止。
仔细一看,三家企业换帅背后,都离不开“业绩承压”四个字。
白云山近期发布了2024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归属净利润31.59亿元,同比下滑16.68%。单季度业绩下滑幅度更大,第二、第三季度,白云山分别实现净利润5.91亿元、6.0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4.48%、37.82%。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白云山在三季度报中的解释是“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及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无一例外均是外部因素。
但事实上,真正的挑战往往来自内部管理问题。大健康板块目前仍是王老吉占主导,但含糖饮料市场一直在缩水;化药板块亦然,金戈之后再无接力的明星产品;中药板块虽有陈李济、潘高寿等一众老字号,却一直缺乏抓手。整个白云山都走入了发展瓶颈期,亟待新突破。
国药一致虽是连锁药店领域中的头部企业,仍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根据其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6亿元,同比下降了10.43%。其中零售板块国大药房净利润-0.39亿元,同比骤降110.36%。
面对连锁药店的“大逃杀”,从今年开始,国大药房有意放慢了扩张速度,上半年净增门店不到200家。“关闭亏损且扭亏无望门店”这句话,也出现在了数月前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
当然,国药一致的人事变动也可能是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性调整造成的连锁反应:今年8月末,国药控股原董事长于清明辞职,赵炳祥接任;同时国药控股原总裁刘勇与国药现代总裁连万勇“互换”了职位。10月,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又发布公告,宣布梁红军不再担任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职务,由英军接任。
值得一提的是,11月30日,国药股份发布公告,董事长姜修昌因达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去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国药股份决定其党委书记、董事蒋昕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今年前三季度,达仁堂也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但幅度很小,仅在5%上下,可归因于整个中药行业原材料上升造成的周期波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达仁堂将旗下天津中新医药剥离,该动作意味着其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核心工业。董事长变动或正是其战略转向的反映。
除了国资药企之外,一些民企也在寻求战略转向。11月26日晚间,健康元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日益发展的需求,加快实现创新转型的战略目标,经公司总裁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任职资格审查通过,董事会审议同意任命唐廷科先生为公司副总裁,负责本公司BD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健康元是我国创新转型较为顺利的一家药企,过去多年深耕呼吸领域,目前在该领域已拥有8款创新药、存量明星产品10个、以及14个品规的吸入制剂,成功实现哮喘和慢阻肺吸入治疗药物类别全覆盖。本次人事变动,预示着其将在BD方面进一步发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述企业虽然都在创新转型的大潮中遭逢了或大或小的挑战,但由于本身体量大,实力强,在行业细分赛道处于龙头地位,受影响相对有限。相比之下,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碰到的问题更是有关“生死存亡”。
比如浙江绍兴一家国资药企,拥有老字号“震元堂”的浙江震元,本月早些时候公告了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何溢强的辞职。三季报显示,浙江震元总营收28.52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4356.89万元,同比下降37.66%。第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4.5万元,同比下降99.76%。
港股18A的创新药企的日子也不好过。11月6日,圣诺医药-B发布公告,宣布潘洪辉博士接任集团首席执行官(CEO)一职,前任CEO陆阳博士则调任为集团首席科学官。这一变动引发了市场更深的担忧:公司一直没有盈利,持续亏损,且财务状况堪忧。现金流方面,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截至2023年底的2390万美元减少至截至2024年中的770万美元。
自2024年以来,圣诺医药已有包括首席医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战略官在内的多名高管离职。新任CEO能否“救火”成功,仍有待观察。
跨国药企整合变革提速
许多跨国药企都在本月不约而同迎来了调整,原因除了业绩压力,还有部门架构的整体变革。
11月中旬,外科器械巨头施乐辉(Smith & Nephew)的股东已向公司CEO迪帕克·纳特 (Deepak Nath)发出了警告,要求其紧急改善公司业绩不佳的状况,否则将被罢免,三大核心部门之一的骨科部门也或将遭遇拆分。
据悉,给CEO施加压力的是一帮“激进投资者”,即对冲基金,出发点是对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不满。受多种因素影响,施乐辉股价今年已下跌近15%,过去五年累计下跌近45%;公司整体利润率约为17%,远低于其竞争对手。
而由于第三季度业绩不佳,施乐辉前不久下调了销售额和利润率预期。预计全年收入增长约为 4.5%,此前的预期为6%。股东们对此表示“令人失望”。
骨科一直是施乐辉核心业务,近年来的一系列并购案都是为了专注于将这一板块加强。但自2019年后,业绩逐渐疲软,骨科业务增长仅维持在个位数水平,相比美敦力等对手,颇有些乏力。
值得一提的是,施乐辉大中华区也在近期换帅。施乐辉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胡海将于9月26日正式离职,以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遇。胡海于2021年9月任施乐辉大中华区总经理。任职的三年时间,恰逢骨科集采导致市场格局巨变的三年。
相比施乐辉的短期承压,骨科老对手强生的调整,更像是一个长期战略的延续。
本月,强生医疗科技对其外科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外科事业部将重组为由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即广域市场事业部)、战略市场部、机器人与数字化六大部门组成。
此外,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已决定离职,将在2024年12月31日结束工作。现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副总裁王兴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担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对外事务及商业运营副总裁一职。
强生医疗科技即强生旗下的医疗器械业务,于2022年改名,主要产品现在囊括外科手术、骨科、心血管介入及眼科业务四大板块。自今年早些时候强生宣布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任后,强生医疗科技人事变动颇多。
最近一次就发生在11月1日,强生医疗科技全球副总裁兼集团首席信息官Larry Jones 离职。
一系列调整动作中,一条“暗线”穿梭于其中:向全球策略看齐,将“聚焦”变成成关键词,聚焦优势领域,夯实领导地位,向效率、创新看齐。这正是强生全球正在筹谋的一件大事。
此外,近日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宣布,前礼来中国跨生化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傅祁越将加入GSK中国特药事业部,担任副总裁及抗感染负责人。傅祁越将直接向GSK中国特药业务负责人张宁汇报工作。
傅祁越拥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经验。曾在默沙东、拜耳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并在礼来中国担任多个高管职位。加入GSK后,傅祁越将全面负责抗感染领域艾滋病和肝炎产品组的业务运营,并推动新品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艾普特的加速上市。
跨国药企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变动频繁,反映了在华业务策略的不断调整。所有人都在努力奔跑,适应新的市场格局。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国药一致(阳江)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国药一致(阳江)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