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Albaway (Tianjin)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lbaway (Tianjin)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一笔罕见、“王炸”级产业投资背后,这家国资药企“巨无霸”的野心,已经藏不住了。
撰文| 润屿
继今年成为重药控股实控人、进行系列重磅人事变动后,医药产业国资央企通用技术集团,再下一步大棋:成为东软医疗第一大股东,正式进军大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研发制造领域。
通用技术集团所属资本公司联合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与东软医疗在近期签署协议,对后者进行战略投资,并与东软集团共同为东软医疗构建适合其自主发展的股权结构。企查查数据显示,未发生此次股东变更前,东软医疗的第一大股东即为东软集团,持股比例为29.94%。
虽尚未看到具体交易细节,但此事实属罕见:“国家队”首次大力出手,进入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一个是中国医药医疗健康领域资源最多的大型央企之一,一个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CT制造技术国家的民企,两者的携手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而通用技术集团此时此举颇妙。
一方面,继近期蓝帆医疗引入泰国产业投资者HKG约14.2亿元投资,心脉医疗拟受让OMD72.37%股权后,他的出资,也许为医疗器械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回暖迹象。
另一方面,国药、华润、通用技术集团,三大国资药企在今年来各自有了诸多重磅调整与新布局。但一下子直接“插”到高端医疗设备界,在产业发展中,仍不多见。
这家“巨无霸”,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流通巨头深度布局高端医疗设备开局
最关键的信号为,高端医疗设备,或将是几大国资药企“巨无霸”下一个大力布局领域。
一则,这是响应国家战略之举。今年2月《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再度提出要重点推进包括未来健康在内的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强调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
去年,时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刘敬桢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在与全球头部医械企业合作生产中高端影像设备,且下一步将在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领域全力拓展。
但率先与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界“第一梯队”企业有具体实践的,通用技术集团还是头一位。
那么在此次战略投资背后,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个是,通用技术集团将坚定支持东软医疗自主发展,并实现上市。
需要补充的背景是,东软医疗为一家拥有全品类、全档次、全客层覆盖的近百款数字化医学诊疗产品的老牌公司,填补了中国医疗装备产业空白。但当晚于自己10余年成立的同领域公司联影已处于A股医械市值第一梯队,且快速抢夺了CT市场份额,东软医疗却四战IPO未果,2020年来鲜有融资信息。
一般而言,高端医疗装备研投高,生产制造成本、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投入也很高,需要大额融资。如今,东软医疗终于获得了国家队的战略投资,局面被改写,新故事已开篇。
而站在通用技术集团的角度,在未来,若东软医疗的成功上市,这意味着其医疗健康板块将拥有四大上市平台,其余三个为中国医药和环球医疗,以及近期成为通用技术集团实控企业的重药控股。
不过,另一面,东软医疗是否与通用技术集团的医疗器械业务有重合?是否会造成同业竞争?
目前,通用技术集团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主导企业有两家:中国医药和中仪公司。中国医药所属中国医械(成立于1986年),是为一站式医疗器械集成服务商,涵盖了医疗器械流通全业态,能提供医疗器械销售、设备维保、SPD院内配送、科室集成解决方案等服务,目前与GE、飞利浦、西门子、美敦力、迈瑞、联影在内医疗器械供应商达成了合作,向五千余家等级医院等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而东软医疗为医疗机构提供医学影像设备和医疗信息化服务,其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包括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核医学成像设备(PET/CT)等九大品类。
从各自的业务构成来看,战略投资东软医疗,其实更多的是通用技术集团为了完善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形成业务协同、纵深打通医械产业链、增强与医疗机构业务粘合度而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和中仪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目前还未彻底解决。
就在1个月前,中国医药发布公告,称通用技术集团拟申请就避免与中国医药医疗器械销售业务同业竞争的相关承诺延长履行期限。
此事还要追溯到2021年。当年,通用技术集团下属五家企业存在医疗器械销售业务。为消除与中国医药医疗器械销售业务同业竞争问题,三项计划被实施:一通过业务剥离或重组,集中医疗器械经营资源。二将医疗器械经营业务资产组所包含的法人单位股权交由中国医药托管经营。三是待被托管主体具备较强盈利能力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后,择机注入中国医药或通过其他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规范。
2022年末,中仪公司100%股权被委托中国医药管理。但在2024年6月30日前,中仪公司尚无法完成业务重组。于是通用技术集团补充承诺,计划在2028年6月30日前,将所持中仪公司股权注入中国医药,即将资产注入计划延期四年。
推荐阅读
* 国药集团董事长换人!医药“超级巨无霸”下一步要干嘛?
* 国控、上药、华润、九州通,超万亿规模流通巨头们的隐秘战场,到底在抢谁的蛋糕?
“巨无霸”合纵连横背后
通用技术集团主要有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医药医疗健康和贸易与工程服务三大主业板块。2023年下半年以来,通用技术集团尤其在医药医疗健康板块进行了内外多项大动作,连起来看,会发现这一巨无霸吸纳和整合资产的节奏,明显加快了,目前正在筹谋一盘以价值整合为目标的大棋。
先是旗下另一上市公司环球医疗,以4.68亿元收购了凯思轩达85%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凯思轩达恰能提供各类型医用影像设备的维保服务,维修能力可覆盖主流医学影像设备以及生命急救类、呼吸麻醉类、血透类、超声类等设备。
紧接着,在尚不及国药和华润的医药商业领域,通用技术集团甩出了一个大招。
年初,中国医药宣布,通用技术集团拟拿下重药控股的控股股东重庆医药实控权。
公开数据统计,按照全国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九州通位列全国第4,排在国药、上药、华润之后,而重药控股排名第5,是唯一进入全国前五的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中国医药则排名第10。自2018年以来,重药控股的排名一直提升。若合二为一,那么此前中国医药流通领域“4+N”的格局有可能改写。
此外,两者结合,还使得中国医药流通板块在全国的配送、分销一体化营销网络体系,更为完整。
总体来看,通用技术集团近期推动的系列战略投资与并购,环环相扣。以流通板块为引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故事,以合纵连横扩充产业边界,通用技术集团正在进行一轮更符合产业变革下的“跑马圈地”和价值整合。
当然,在变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下,内部密集的人事调整,是企业自我优化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必要举措,通用技术集团也是如此。
集团层面,今年3月,古琎任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个月前,崔志成任通用技术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核心医药上市公司层面,中国医药持续有人事变动。2022年7月,中国医药总经理王宏新和副总经理袁迎胜、陈静辞职;2023年7月和9月,中国医药两位副总经理刘玮和袁精华又接连辞职;今年5月,中国医药董事长李亚东、副董事长汪晓也双双辞职,后选举“通用系”老兵杨光为新任董事长。
整体来看,内外双变下,是这家“巨无霸”扩大医药版图、强化市场地位,提升盈利能力,深化医疗健康产业布局的野心。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回复“逆商”,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2024 年悄然过半,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上半年国内获批上市的新药共有 87 款(不含改良新药,包括新适应症获批)。展望 2024 年下半年,NMPA 又将批准多少款新药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Insight 数据库基于当前上市申请中的新药项目和平均审评时长,预测了下半年有望获批的创新药物,数据显示共计 56 款,其适应症涵盖肿瘤学、皮肤病学、内分泌学和消化病学等多个领域。现从中选出 10 款进行解读。
来自:Insight 整理
绿叶制药:芦比替定
2023 年 6 月,绿叶制药宣布其注射用芦比替定针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适应症在国内申报上市(受理号:JXHS2300049)。
早在 2020 年 6 月,芦比替定就获得 FDA 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接受铂类药物化疗期间或期后出现疾病进展的 SCLC 成人患者;2023 年 3 月,芦比替定拟纳入优先审评品种,进一步加速其上市进程。
芦比替定是一种源自海鞘素的化合物,通过与 DNA 小沟中的鸟嘌呤残基结合,引发 DNA 断裂并诱导细胞凋亡。此外,芦比替定还能够引起 RNA 聚合酶 II 的降解、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调控肿瘤微环境,从而展现出多方面的抗肿瘤作用。
单药治疗方面,芦比替定在中国 SCLC 患者中的 IRC 评估的 ORR 为 45.5%,耐药复发患者的 ORR 超过 30%。联合治疗方面,2024 ASCO 年会披露的 Ⅱ 期扩展研究结果显示,芦比替定与伊立替康联用在 SCLC 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 CTFI 超过 30 天的亚组人群。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据悉,芦比替定最初由 PharmaMar 进行开发,2019 年 4 月绿叶制药获得该药物在中国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芦比替定医药交易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科伦博泰:芦康沙妥珠单抗
在乳腺癌领域,科伦博泰于 2023 年 12 月申报上市的芦康沙妥珠单抗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获批(受理号:CXSS2300093)。
TROP2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呈现显著高表达,当前针对 TROP2 靶点的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芦康沙妥珠单抗是由默沙东与科伦博泰联合开发的 TROP2 ADC,它在今年 3 月获得 NMPA 授予的第四项突破性疗法认定,适应症为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 PD-L1 阴性三阴性乳腺癌。
在 ASCO 2024 年会上,芦康沙妥珠单抗带来了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 OptiTROP-Breast01 和针对 SCLC 的 OptiTROP-Lung01 的研究成果。
OptiTROP-Breast01 研究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组相较于化疗组在 mPFS(5.7 个月vs 2.3 个月)、6 个月 PFS 率(43.4% vs 11.1%)以及 ORR(43.8% vs 12.8%)等各项指标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在 TROP2 H 评分>200 的亚组患者中,芦康沙妥珠单抗组的 mPFS 为 5.8 个月,化疗组为 1.9 个月。安全性方面,该药物与 Ⅰ 期、Ⅱ 期研究表现一致,无新的安全事件发生。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在 OptiTROP-Lung01 研究中,患者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与 KL-A167 两种不同剂量组合治疗。队列 1A 的 ORR 为 48.6%,DCR 为 94.6%,mPFS 为 15.4 个月(6.7,NE),6 个月 PFS 率为 69.2%。队列 1B 的 ORR 达 77.6%,DCR 为 100%,mPFS 未达到(8.4,NE),6 个月 PFS 率为 84.6%。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总体来看,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今年 ASCO 年会的突出表现,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其临床应用。作为科伦博泰的核心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不仅在乳腺癌和肺癌中显示出潜力,其通过默沙东推进的全球三期临床试验还覆盖了子宫内膜癌、胃癌等多个瘤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大冢制药:第三代 Bcr-Abl 激酶抑制剂
2023 年 5 月,大冢制药第三代 Bcr-Abl 激酶抑制剂泊那替尼在国内申报上市(受理号:JXHS2300044),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获批。
今年 4 月,该产品就被 CDE 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涵盖三个领域:1)对前期治疗产生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复发或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3)携带 T315I 突变的 CML 或 Ph+ALL。
目前,泊那替尼多个三期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 2024 年 ASCO 年会上公布的 OPTIC 研究数据表明,对于携带 T315I 突变的 CML 患者,泊那替尼表现出显著的长期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在该研究中,采用 45 mg 的起始剂量,并在达到 BCR::ABL1 IS ≤ 1% 后将剂量降至 15 mg。这一剂量调整策略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提供了最佳平衡。
在 2024 年 EHA 年会上公布的 PhALLCON 研究结果显示,泊那替尼联合低强度化疗作为 Ph+ ALL 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其疗效优于标准治疗方案伊马替尼。研究表明,在监测期间的任何时间点,泊那替尼在不同年龄亚组和 BCR::ABL1 突变亚组中均实现了更高的 MRD 阴性率。各亚组中,泊那替尼组的 PFS 是伊马替尼组的两倍,同时其安全性与伊马替尼相当。
不仅如此,泊那替尼作为 Ph+ ALL 一线治疗的 III 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显示泊那替尼联合降低强度化疗方案的疗效显著优于伊马替尼。
泊那替尼临床试验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罗氏与礼来均有突破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涵盖众多亚型,每种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遗传标志和临床表现。
在这一领域,罗氏第二款 CD20/CD3 双特异性抗体莫妥珠单抗和礼来可逆性 BTK 抑制剂匹妥布替尼分别针对不同的 NHL 亚型。前者主要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后者则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这两款药物均在 2023 年 12 月申请上市,预计在今年下半年获批。
罗氏·莫妥珠单抗
莫妥珠单抗是一款 CD20/CD3 T 细胞衔接双特异性抗体,旨在靶向 B 细胞表面的 CD20 和 T 细胞表面的 CD3。这种双重靶向策略能激活并重新定向患者的 T 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蛋白来清除恶性 B 细胞。
在关键 II 期研究的 3 年随访中,莫妥珠单抗显示出较高 CR 率和长久的临床疗效。中位随访 37.4 个月后,患者的 CR 率达到 60%,其安全性概况可控,并与先前报告一致。在治疗结束后中位 18 个月,有证据显示 B 细胞得到恢复。目前,欧盟委员会和 FDA 已批准该药物上市,用于治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在淋巴瘤领域,罗氏还基于 CD20 和 CD3 两个成熟靶点的组合推出了格菲妥单抗。该药物于 2023 年 11 月获得 NMPA 的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这也是国内获批的首款 CD3/CD20 双抗。
作为双抗研发领域的领跑者,罗氏已陆续布局多个双抗技术平台,除以上两者外,罗氏还有 2 款双抗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治疗 A 型血友病的艾美赛珠单抗以及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法瑞西单抗。
礼来·匹妥布替尼
匹妥布替尼属于口服高选择性可逆 BTK 抑制剂,对野生型和 C481S 获得性耐药突变型 BTK 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这一特性使得匹妥布替尼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一代不可逆 BTK 抑制剂面临的耐药问题。
在 I/II 期 BRUIN 研究中,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的 120 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一半实现了客观缓解,其中 15 例为完全缓解。凭借这项关键性临床证据,匹妥布替尼获 FDA 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包括 BTK 抑制剂)的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自此,它也成为了全球首款获 FDA 批准的可逆 BTK 抑制剂。
2023 年 12 月,匹妥布替尼凭借 BRUIN 研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队列结果再次获 FDA 加速批准扩大适应症。研究发现,在 108 例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的患者中,0RR 为 72%,mDOR 为 12.2 个月。
匹妥布替尼 BRUIN 研究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匹妥布替尼最初由 Redx Pharma 开发,并于 2017 年 7 月被 Loxo Oncology 购得。在 Loxo Oncology 被礼来收购后,匹妥布替尼被纳入礼来研发产品线。2022 年 3 月,信达生物在中国获得了匹妥布替尼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
2 型糖尿病:两款 DPP4 抑制剂
DPP-4 抑制剂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重要新药。
纵观当前,我国获批上市的国产 DPP-4 抑制剂有海思科的考格列汀、恒瑞的瑞格列汀以及信立泰的福格列汀。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再有两款获批,为 2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盛世泰科·盛格列汀
2023 年 4 月,盛世泰科核心产品盛格列汀上市申请获受理(受理号:CXHS2300022/3)。
作为新型口服 DPP-4 抑制剂,盛格列汀具有高选择性和强效抑制等优点。据盛世泰科官网显示,该药物此前已被批准豁免 2 期临床直接进入 3 期试验。
在国内,盛世泰科积极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包括盛格列汀单药的 III 期临床试验、盛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 III 期临床试验,以及一项利用 PK-PD 模型量化盛格列汀 PK 和 PD 特征的 I 期临床试验。
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治疗 24 周后,低剂量(50 mg)盛格列汀组的 HbA1c 水平显著降低并达到主要临床终点,且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同时,盛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 III 期试验结果显示,盛格列汀 100 mg 和 50 mg 加二甲双胍组的 HbA1c 降低值分别为 -1.17 ± 0.794% 和 -1.23 ± 0.89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基线 HbA1c 水平(≥8.5%)的患者降低更显著。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14.4%)相比,有更多的患者在盛格列汀 100 mg(49.4%)和 50 mg(51.1%)加二甲双胍组实现 HbA1c <7.0%。
在基于 PK-PD 模型的 I 期试验中,盛格列汀多次口服后可迅速被吸收,平均半衰期为 34.9-41.9 小时,连续每日给药 1 周后达到稳态。盛格列汀 50 mg 剂量的 DPP-4 抑制效果与西格列汀相似,100 mg 剂量的抑制效果更持久。此外,50 mg 和 100 mg 剂量组血浆中活性 GLP-1 分别增加 2.20 倍和 3.36 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显示,盛格列汀治疗组血糖下降,胰岛素和 C 肽水平增加,甘油三酯有下降趋势,而 HbA1c 水平无显著变化。
盛格列汀临床试验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石药集团·普卢格列汀
2023 年 7 月,石药集团 1 类新药普卢格列汀上市申请获受理(受理号:CXHS2300048)。
普卢格列汀属于新型口服 DPP-4 抑制剂,它通过抑制 DPP-4 来提升内源性活性 GLP-1 的水平。这一作用增强了β细胞和α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了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并强化了葡萄糖对胰升糖素的抑制效果,进而来降低血糖水平。
当前,普卢格列汀在单药以及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关键临床试验中均成功达到预设的主要疗效终点。单药治疗上,24 周的结果显示,普卢格列汀在降低 HbA1c 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组西格列汀。
在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普卢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组合治疗在 24 周时相较于治疗前在降低 HbA1c 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从安全性评估来看,普卢格列汀片的安全性与西格列汀及安慰剂组相似,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
普卢格列汀临床试验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在今年 3 月发布的 I 期试验中,研究人员比较了普卢格列汀在中国轻中度肝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受试者,肝功能障碍的受试者中的普卢格列汀药物暴露水平有所增高。在此期间,没有报告任何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
血友病领域:三家药企携手推进新疗法
血管性血友病与 A 型血友病虽同属于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的病症,但各自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不同,因此需要实施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在血管性血友病领域,武田制药研发出重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rVWF)注射用药物 Vonicog alfa。同时,晟斯生物和奥克特珐玛针对 A 型血友病分别研制了重组人凝血因子 Ⅷ-Fc 融合蛋白-FRSW107 和塞莫凝血素 α。这三种新型治疗药物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武田制药·Vonicog alfa
Vonicog alfa 借助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而成,它包含完整的 VWF 多聚体系列,尤其是具备较长半衰期的超大型多聚体(ULMs)。这一创新配置赋予了该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活性,为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开辟了更为有效的替代治疗途径。
截至目前,Vonicog alfa 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澳大利亚和日本获得上市许可。2023 年 1 月,该产品被 CDE 纳入优先审评,用于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的成人患者,包括按需治疗和出血事件的控制,以及围手术期出血管理。
在一项前瞻性、开放式、多中心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 18 岁及以上重度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在择期外科手术中使用 Vonicog alfa 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在 15 例手术中,总体止血疗效达到 100%。
在另一项三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重度血管性血友病成人在接受 Vonicog alfa 预防治疗时,其治疗性自发性出血事件的年化出血率(sABR)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研究纳入了 23 名患者,分为需求时给药组和血浆衍生 VWF(pdVWF)预防治疗切换组。12 个月的结果显示,需求时给药组 sABR 下降 91.5%,切换组下降 45.0%。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晟斯生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 融合蛋白-FRSW107
晟斯生物推出的 FRSW107 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 Ⅷ-Fc 融合蛋白是首款国产长效重组凝血八因子新药。该药物利用创新的刚性 linker 技术,首次成功制备具有凝血活性的「同源二聚」结构,显著延长了凝血因子的半衰期,并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与产能。
在 2022 年 ASH 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三期临床试验中,共纳入了 119 名患者,其中 83 人接受预防治疗,36 人接受按需治疗。结果显示,预防治疗组的年度出血率(ABR)下降了 95.01%,而按需治疗组的 ABR 下降了 67.5%。
2024 年 ISTH 年会上公布的该试验开放标签延伸研究进一步验证了 FRSW107 的长效性和疗效。在延伸期内,预防治疗组的 ABR 进一步减少至平均 1.5±3.8 次,表明 FRSW107 在减少出血事件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尤其是在预防治疗方面。此外,按需治疗组的 ABR 也有所下降,平均为 1.2±3.5 次。
FRSW107 临床试验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综上所述,FRSW107 不仅在预防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还在按需治疗中显示出稳定的疗效,为 A 型血友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奥克特珐玛·塞莫凝血素 α
奥克特珐玛研发的塞莫凝血素 α 是针对 A 型血友病的创新药物,特别适用于对常规因子 VIII 替代疗法产生抑制性抗体的患者。该药物通过与组织因子(TF)结合,形成 TF-rFVIIa 复合物,激活因子 X(FX)转化为活化因子 Xa(FXa),绕过因子 VIII 依赖的凝血途径,直接催化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FIIa),迅速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增强纤维蛋白形成,从而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
NuProtect 试验评估了塞莫凝血素 α 在未曾接受治疗的严重 A 型血友病患者中的免疫原性、疗效和安全性。中期结果显示,在 66 名初治患者中,8 名发展出高滴度抑制物,5 名发展出低滴度抑制物。在无抑制物期间,患者自发性出血的中位年化出血率为 0 次,总出血率为 2.40 次。出血事件治疗效果在 91.8% 的病例中被评为「优秀」或「良好」,手术预防效果在 89% 的手术中被评为「优秀」或「良好」。
最终结果显示,在接受塞莫凝血素 α 治疗的 108 名初治患者中,103 名接受了至少一次预防性剂量,50 名连续预防治疗至少 24 周。在这些患者中,自发性出血的中位年化出血率为 0,总出血的中位年化出血率为 2.5。出血事件治疗效果在 92.9% 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或「良好」,手术预防效果在 94.7% 的手术中被评为「优秀」或「良好」。研究期间未发现安全性问题或血栓事件,表明塞莫凝血素 α 在严重 A 型血友病初治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耐受性。
塞莫凝血素 α 临床试验结果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除以上提及的 10 款新药外,安斯泰来佐妥昔单抗、艾伯维 IL-23 抑制剂利生奇珠单抗、阿斯利康抗 IL-5Rα 本瑞利珠单抗以及辉瑞 PARP 抑制剂他拉唑帕利等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分享,不代表 Insight 立场和观点,也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和介绍。如有需求,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多样化功能、可溯源数据……
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等你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解锁!
ASCO会议优先审批突破性疗法申请上市抗体药物偶联物
近日,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aceutical Executive》)杂志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4年全球制药公司50强。该榜单依据各个制药企业2023年度的处方药在全球的销售收入进行排名,更直观体现各个企业制药业务的硬实力。在本文所涉及的不同年度的排名或销售额中,2024年代表的是2023年度,2023年代表的是2022年度,以此类推。
《制药经理人》已连续24次推出Top 50榜单。2024年TOP 10名单没有变化,而排位有较大变化。2024年,辉瑞不再居于榜首,反而掉至第6名。尽管旗下新冠mRNA疫苗Comirnaty仍贡献112.20亿美元营收,但与2023年的峰值相比已大降70.3%,其小分子新冠病毒特效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在2023年产生189.33亿美元后也暴跌。所以辉瑞处方药销售额净减430.85亿美元,同比大降了47.2%,过去10年,辉瑞曾六次登顶全球制药50强的冠军。2016年至2019年,更是连续4年蝉联第1,2022年和2023年也居于榜首。而排名第1的是强生,排名上升2位,处方药销售额达534.6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旗下2款药物位列2024年十大畅销药,自免药物Stelara和多发性骨髓瘤药物Darzalex销售额分别提升11.7%和39.7%。艾伯维再次位居第2,销售额下降6.1%至527.34亿美元,昔日“药王”Humira销售额下降了32.2%,为144.04亿美元。诺华、默克和罗氏的排名都上升一位分列第3、4、5位,诺华处方药销售额增长4.8%,其主力产品Entresto同比增长了30.0%;默克处方药销售额增长2.5%,其“台柱子”Keytruda在2024年销售额增长19.5%,以250.11亿美元的断层优势稳居新“药王”宝座,其宫颈癌疫苗Gardasil也增长了28.8%,接近90亿美元;前四家销售额度超过了500亿美元,与2023年一样多。罗氏处方药销售额增长2.5%,离500亿美元只有8.90亿美元的差距,已逐步摆脱了“老三驾马车”三大肿瘤药失速的影响,其新的“马车”Ocrevus同比增长了11.9%,已超过70亿美元。施贵宝、阿斯利康、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排名都不变,分列第7至第10位,施贵宝销售额下降了2.2%,其多发性骨髓瘤药品Revlimid销售额下降了38.9%。阿斯利康销售额增长了1.8%;赛诺菲销售额微增了1.1%;葛兰素史克销售额下降了3.9%,但其主力产品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同比增长了15.7%。Top 10榜单中有6家销售额同比上升,4家同比下降。
本文对默克的研发费用进行了修正,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297.11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与第一三共合作ADC药物的预付55亿美元费用,以及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和Imago Biosciences的114亿美元费用,扣除这些非经常性费用后仍有1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8.2%。从研发费用投入的绝对值来看,强生的研发费用由第2升为第1,为148.05美元,相比2023年的141.4亿美元增加了4.7%,为历年来各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之最,其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罗氏后退一位排第2,为147.43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47.81亿美元减少了0.3%,其连续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美国默克上升一位至第3,为128.11亿美元,也是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辉瑞后退一位排第四,为106.79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23.81美元减少了13.8%,这三年辉瑞一直在利用新冠相关疫苗和药物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和加大合作研发,所以其研发投入也是连续3年超过100亿美元。阿斯利康上升1位至第5,为102.67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95.0亿美元增长了8.1%。这5家企业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100亿美元,与2023年数量相同。礼来上升2位排第6,为93.13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71.91亿美元增长了29.5%。施贵宝后退两位至第7,为91.12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00.16亿美元降低了9.0%,这两家的研发费用超过了90亿美元。Top 10榜单中有6家研发费用投入同比上升,4家同比下降。研发费用投入的统计一般都是公司的全部业务的研发费用合计,不区分处方药、OTC药和消费保健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费用。部分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相比2023年的费用有大幅变动,估计与其财务核算和账务处理有关。
50强中有32个公司销售额取得了增长(含5个新进公司应该有增长才进入榜单),增幅最大的是诺和诺德,销售额增长了83.38亿美元,其次是礼来,销售额增加了64.05亿美元,主要是这两家拥有的GLP-1产品的热销,使得诺和诺德排名提升三位,礼来排名提升一位。18个公司的销售额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辉瑞,因其新冠疫苗复必泰和新冠特效药Paxlovid的急剧下降而处方药销售额下降了430.85亿美元,其次是莫德纳,也是唯一的上市产品新冠疫苗Spikevax的下降而销售额下降了117.64亿美元。50强中有30个公司的研发投入有增长,12个公司研发投入有降低,3个未有研发投入数据,5个新进入公司未有可比数据。从每个公司的前三畅销药可以推算出有些公司还是比较专注在某个治疗领域,如葛兰素史克和吉利德聚焦在病毒感染,诺和诺德及礼来专注在糖尿病(包括减肥),渤健重点聚焦在多发性硬化症,澳大利亚CSL重点在人血蛋白,福泰制药专注在囊性纤维化,较多企业如渤健、福泰制药等在罕见病领域有特长。
2023年度是GLP-1药物急剧增长和新冠疫苗及新冠药物急剧下降的一个年度,2024年全球最畅销药物已易主,“新药王”是默克的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虽然是全球第2个批准的PD-1/PD-L1药物,但其销售额为250.11亿美元,连续两年突破200亿美元,占默克处方药销售额的49.2%,差不多占“一半江山”,比2023年的209.37亿美元又增长了19.5%,销售额是全球首个上市的PD-1/PD-L1药物施贵宝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的2.78倍,后者销售额为90.09亿美元,2024年同比只增长9.2%。排名第2的应该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把注射降糖版Ozempic、减肥版Wegovy和口服降糖版Rybelsus三者相加,销售额为211.70亿美元,占诺和诺德处方药销售额的62.8%,占比超过六成。修美乐2024年销售额是144.04亿美元,比2023年的212.37亿美元大降了32.2%,位居第3,修美乐在艾伯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的占比由2023年的37.8%降到了27.3%,修美乐专利到期后销售额急剧下降的风险正在被化解。排名第4的是施贵宝的艾乐妥(阿哌沙班),其销售额为122.06亿美元,销售额增长3.5%,已成为美国口服抗凝剂市场的领导者。排名第5的是吉利德的必妥维(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为118.5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14.1%,是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王牌。排名第6的是赛诺菲的达必妥(度普利尤单抗)为115.9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31.0%,是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的排头兵。排名第7的是辉瑞与BioNTech合作的COVID-19 mRNA疫苗复必泰,辉瑞负责的销售额为112.20亿美元,大降了70.3%,2024年复必泰在辉瑞全球处方药销售额的比重降至23.3%。单一厂家处方药排名第8的是强生的喜达诺(乌司奴单抗)为108.58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11.7%。排名第9的是强生的兆珂(达雷妥尤单抗)为97.44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39.7%。排名第10的就是上述提到的施贵宝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单一厂家药物排名前十名都超过了90亿美元,其中2个200亿美元级,6个100亿美元级,2个90亿美元级。PharmExec也提到,随着COVID-19产品销售热潮已过去,榜单上的公司正在进行重排,默克的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成为今年的新一代“药王”,突出了顶级生物制药公司对潜力产品的操控和并购。但是GLP-1等药物的持续急剧增长,这证明了该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如果将司美格鲁肽看作整体产品,综合起来,明年它的销售额将会超过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而成为“新药王”。
在并购方面,辉瑞一直在利用 Covid 相关疫苗和药物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2022年收购炎症和免疫治疗公司 Arena和血液治疗公司 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之后,2023年12月,辉瑞宣布以每股229美元的价格完成对Seagen的收购,总价值约为430亿美元。此次收购将为辉瑞提供四种获批产品和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管线,以加强其癌症治疗管线布局。另外2023年12月,施贵宝宣布以总额约为140亿美元收购KarunaTherapeutics,以扩大施贵宝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投资组合,通过此次收购,施贵宝将获得Karuna的潜在“first-in-class”(同类首创)疗法KarXT。2023年6月,美国默克宣布以总额达108亿美元的款项完成对Prometheus Biosciences的收购,使得Prometheus成为默克的全资子公司。默克通过此次收购获得新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来增强其免疫领域产品管线。2023年11月,艾伯维宣布以10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mmunoGen,该收购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艾伯维将获得其“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药物Elahere,旨在加强肿瘤产品线,加速进入实体瘤领域。2023年12月,艾伯维宣布又以总额约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并囊获其神经科学管线,Cerevel的管线由多项临床阶段和临床前候选药物组成。2023年7月,渤健宣布与Reata达成协议,将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Reata,交易总额约为73亿美元,Reata专注于为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开发调节细胞代谢和炎症治疗药物。2023年10月,罗氏宣布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elavant Holdings,以获得其在研核心产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TL1A抗体RVT-3101在美国及日本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2023年4月,安斯泰来与Iveric Bio达成协议,将以59亿美元收购后者,扩展在眼科疗法领域的布局。2023年10月,施贵宝和Mirati Therapeutics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施贵宝同意以每股58美元的现金收购Mirati,总股本价值为48亿美元,通过此次收购,施贵宝将获得Mirati的KRAS G12C抑制剂Krazati(adagrasib)以及数项肿瘤学临床管线,具有潜力应用于未来开发作为单药和组合疗法。2023年8月,诺华宣布已完成对Chinook Therapeutics收购,交易价值高达35亿美元。诺华表示,此次收购将扩大公司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等的肾脏产品组合,补充现有管线。
2024年并购的最新消息还有,2024年2月,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宣布将以165亿美元全现金交易收购CDMO巨头Catalent。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诺和诺德将以110亿美元收购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三个灌装工厂。2024年4月,福泰制药宣布将支付49亿美元收购免疫学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公司Alpine Immune Sciences,Alpine致力于发现和开发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免疫疗法药物。其主要产品Povetacicept在IGA肾病患者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该药物目前已启动临床3期试验。2024年2月,吉利德宣布已与CymaBay达成协议,将以32.5美元/股的价格并购CymaBay,本次交易总金额约43亿美元。CymaBay核心候选药物为Seladelpar,该药物是一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PPARδ激动剂。目前该药物的上市申请已获FDA受理,并纳入了优先审评。2024年5月,默克以13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购了EyeBio,该交易总价值达30亿美元。EyeBio是一家专注于眼科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主打候选药物Restoret是一款处于临床2期阶段的四价三特异性抗体,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024年2月,诺华同意以每股68欧元以及27亿欧元(约29亿美元)的总价格并购MorphoSys,通过本次交易,诺华将进一步加强肿瘤管线。2024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21美元/股以及总计达24亿美元的价格并购Fusion。Fusion是一家专注于放射性偶联药物的公司,其中研发进度最快的药物为FPI-2265,该药物靶点为FOLH1,目前已进行至临床3期。2024年1月,赛诺菲以22亿美元的总金额并购Inhibrx,Inhibrx的核心管线为INBRX-101,该药物是一种重组的人α-1抗胰蛋白酶Fc融合蛋白,用于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该药物目前处于临床2期阶段。2024年1月,强生以20亿美元的总金额完成对Ambrx Biopharma的并购。Ambrx Biopharm的核心技术为利用扩展的遗传密码技术平台来发现和开发下一代ADC药物和其他工程疗法,管线方面包括ARX517以及ARX788等。2024年5月,诺华又在其擅长的核药领域,以17.5亿美元收购放射性配体疗法公司 Mariana Oncology,获得由多肽类候选药物领衔的研发管线,该药物使用放射性锕有效载荷治疗小细胞肺癌。2024年1月,葛兰素史克以14亿美元收购Aiolos Bio,获得TSLP抗体AIO-001,加强其在呼吸领域的布局。上述这些兼并将会影响2024年度及今后的50强榜单的排名。
在仿制药方面,Viatris(晖致)在2024年的榜单中上升了1位至第18位,其销售额下降了4.8%,保住了全球仿制药领头羊的地位。梯瓦2024年销售额上升了3.6%,排名上升1位至第20位,两者的销售额差距在拉近。从诺华分离出来的仿制药企业山德士以新企业首次进入50强榜单,排在第23位,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这前三家排名相近。仿制药业务为主的企业美国的欧加隆、印度的太阳制药和美国雅培分列在第30位、第32位和第36位。
2024年,50强门槛有较大提升,第50位的印度瑞迪博士销售额为30.07亿美元,首次站上30亿美元档位,相比2022年的50强末位日本协和麒麟销售额的29.59亿美元,增长了0.48亿美元。而2023年的第50位美国Novavax销售额15.55亿美元,估计编辑有误或者2023年排名后几名的数据没有公开申报,因为2022年50强最后几名的印度阿拉宾度、德国Stada(史达德)、爱尔兰Endo International(远藤国际制药)和日本协和麒麟2022年销售额都在29亿美元以上,这几家在2023年都没有纳入50强,所以2023年50强门槛的真实数据应该还是在29亿美元以上。
在50强中,与2023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相比,2024年有8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20%,为诺和诺德、礼来、福泰制药、莫德纳、太阳制药、爵士制药、益普生和江苏恒瑞医药。莫德纳的研发费用增长了61.9%,而销售额下降了63.8%,所以研发投入率飙升至72.6%,在研发投入率排名中排第1位;印度太阳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52.0%,研发投入率为7.7%;福泰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49.8%,研发投入率为31.9%;爵士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9.3%,研发投入率为22.7%;诺和诺德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6.5%,研发投入率为14.0%;法国益普生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6.1%,研发投入率为18.8%;礼来的研发费用增长了29.5%,研发投入率为29.2%;而中国的江苏恒瑞医药研发费用提升了22.4%,而其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9.4%,所以研发投入率更上升至33.8%,相比2023年的22.3%增加了11.5个百分点,已经远远超过了5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率21.1%,为中国4家50强公司中研发投入率最高的。研发费用投入跌幅最大的是费森尤斯,下降了22.7%,其销售额增长了4.5%,研发投入率为15.8%,而其2023年为21.3%。研发费用投入跌幅排第2的是拜耳,下降了17.2%,研发投入率为32.9%。礼来、大冢、UCB和卫材的研发投入率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都超过了25.0%,第一三共研发投入率2021年和2024年连续四年都超过了25.0%。罗氏和渤健研发投入率2022年和2024年连续三年都超过了25.0%。50强中有45家公布了研发费用数值,而重进榜单的中国云南白药以0.37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和0.7%的研发投入率垫底。
本次排名基于各大药厂2023年度的销售数据,《制药经理人》每年的榜单数据来自全球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这个榜单专注全球制药企业的处方药销售,销售数据反映的是人用药品制剂和疫苗的全球销售,没有把兽药和消费者保健产品的收入计算在内,OTC药品的销售收入也尽可能地被剔除在外,另外技术转让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也排除在外。所以一直被企业年度总结及医疗机构所重视。几乎全部的美国和欧洲公司的年报数据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而多数日本公司的财政年度是截止至2024年3月31日。同时各公司本国货币单位以年度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销售额。由于上述原因,报告中的数据在统计口径和结果上,与这50家企业的报告会有些差异。很多企业由于业务难于分清的情况下,会有只进“一年榜单”的经历,如2023年的爱尔兰百利高、2021年的中国云南白药(2024年又重新进入)、2020年的日本明治、2016年的韩国CJ和瑞士雀巢等。
除以上变化外,2024年的排名还有以下的特点:
一、世界制药企业的格局没有改变,但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连续入围 :
资料显示,2024年的50强与2023年相比有些变化。原50强企业:爱尔兰的百利高(2023年第32名)估计因业务难于分清或未申报而未入围;而爱尔兰Horizon Therapeutics(2023年第42名)被安进收购并表后彻底消失;德国BioNTech(2023年47位)和美国Novavax(2023年第50名)因新冠疫苗大幅下降而跌出榜单;中国石药集团(2023年第48位)估计未申报而跌出榜单。5家企业新进入50强,分别是首次进入榜单的从诺华分拆出来的瑞士山德士(第23名)、2021年进入过一次后今年再次进入榜单的中国云南白药(第33名)、首次进入榜单的三菱化学(第41名)、德国Stada(史达德)(第44名)和首次进入榜单的印度瑞迪博士。三菱化学是三菱田边的母公司,三菱田边制药曾在2021年及之前连续10多年都进入50强榜单,而在2022年和2023年未出现在榜单内。德国Stada(史达德)已断断续续多次进入过榜单,曾位列2022年的第47位,2021年的第50位,2019年的第49位、2015年的第45位、2014年的第46位,2013年的第48位。印度瑞迪博士是一家印度跨国制药公司,成立于1984年,它在印度和其他国家生产和销售活性药物配方、仿制药、非处方药和60种活性药物成分(API),现为印度第二大仿制药公司。
50强企业的国家分布是美国16家,日本7家,德国5家,中国4家,法国3家,瑞士3家,英国2家,印度2家,爱尔兰1家,丹麦1家,以色列1家,澳大利亚1家,加拿大1家,比利时1家,意大利1家和西班牙1家。
今年的变化是美国减少1家,日本增加1家,爱尔兰减少2家,瑞士增加1家,印度增加1家。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的企业已连续多年入围。就国内药企入围情况而言,今年较2023年有些许变化,中国生物制药、上海医药集团、江苏恒瑞三家国内药企仍入围、石药集团(估计未参评)换成了云南白药(2021年入选过50强)。今年排名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云南白药排名在第33位,一跃成为中国区第1,中国生物制药排名微升1名至第38位,上海医药集团微降1名至第42位。江苏恒瑞则下滑了5名至第48位,从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16位。印度太阳制药上升1位至第32位,今年瑞迪博士实验室进入50强榜单为最后一位。
二、药企新药研发投入总体仍维持高水平:
提高创新能力仍是制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大多数企业维持了相应的研发投入。2023年度,美国FDA批准了53个原创新药(36个新分子实体和17个新生物制品,未包含疫苗),市场还是普遍看好生物制药行业的增长潜力。2024年,全球药企50强在新药研发上共投入1835.7亿美元,与2023年1773.1 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相比增加了62.6亿美元。2024年5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率(其中5家未列出研发费用)平均为21.1%,比2023年(其中2家未列出研发费用)的19.9%提升了1.2个百分点。在TOP50列出研发费用的45家药企中有32家公司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5%,另有22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了平均值21.1%,由此可见各企业仍对研发创新很重视。
TOP10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在五十强企业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企业的研发占比一直在10%~30%之间徘徊。2012年研发占比最高为罗氏22.5%,最低为阿斯利康15.0%;2013年最高礼来27.4%,最低雅培12.5%;2014年最高礼来26.4%,最低辉瑞13.9%;2015年最高罗氏21.5%,最低吉利德11.2%;2016年最高阿斯利康24.1%,最低为吉利德9.4%;2017年最高默克27.4%,最低为吉利德13.1%;2018年最高赛诺菲24.3%,最低为艾伯维13.7%;2019年最高罗氏22.0%,最低为艾伯维15.9%;2020年最高施贵宝23.1%,最低为武田15.2%;2021年最高辉瑞24.9%,最低为艾伯维13.1%;2022年最高默克28.3%,最低为艾伯维11.8%;2023年最高罗氏30.9%,最低为艾伯维11.5%;2024年最高罗氏30.0%,最低为艾伯维13.3%。
50强中有2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了20%,比2023年的21家增加了2家,主要还是多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其销售额的增长幅度,或者研发投入增长而其销售额下降,研发投入率超过20%的公司有排名第1位的强生、第4位的默克、第5位的罗氏、第6位的辉瑞、第7位的施贵宝、第8位的阿斯利康、第12位的礼来等,而第2位艾伯维刚超过13%、第3位诺华低于17%、第9位赛诺菲和第10位葛兰素史克也低于20%。另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通过投入获得了非常有前景的药品,其中比较亮眼的是再生元、UCB、福泰和渤健,其研发投入率已连续多年基本保持在25%以上,2024年投入率分别为62.3%、33.8%、31.9%和31.2%。还有重视研发保持研发费用较大投入而新冠疫苗销售额2023年度大幅下降的创新公司如Moderna,2024年投入率上升至72.6%。日本有四家企业研发投入也普遍提高,第一三共、日本中外制药、大冢、卫材的研发投入率分别为32.0%、28.8%、27.5和26.2%,而新进入的三菱化学没有列出研发费用。
2023年度,前50强的研发费用总额(其中5家未列出)为1835.7亿美元,相比2022年度的1773.1亿美元(其中2家未列出)增加了62.6亿美元,说明研发投入有所提升。而前10强和前20强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24.76亿美元和1464.00亿美元,分别占前50强的55.8%和79.8%,相比2022年度的前10强和前20强的研发费用分别增加8.00亿美元和26.4亿美元,相比2023年占前50强的57.3%和81.1%的集中度则有所降低,表明了50强中前20强公司维持了其研发投入,但后30强的研发费用投入比前20强公司的增长幅度要大。
三、前20强企业药品销售仍占绝对优势:
50强公司2024年的处方药销售收入合计为8682.40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23年的8931.4亿美元减少了249.0亿美元,下降了2.8%,这显然是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失势”后的影响,仅仅辉瑞一家就减少了430.85亿美元。在全球药企50强中,2024年前10强药企的销售收入占50强总销售收入的54.4%,前20强药企的销售收入占50强总销售收入的80.5%,而2023年时这两项比值分别是57.4%和81.5%,前20强处方药销售收入的集中度略有下降,主要是辉瑞和莫德纳销售额下降的原因。
四、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活跃度更高,收购兼并更频繁:
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新药批准由小型临床阶段开发商赞助,其中许多开发商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提供资金。随着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新药进入研发后期或上市后发展壮大,又会出现多种发展方式,一是与大公司技术合作并借助大公司的营销能力,如与辉瑞合作新冠疫苗的BioNTech、与罗氏合作的日本中外制药和日本盐野义,二是被其他公司收购,原有风险投资股东退出,三是争取上市募集资金后自主发展,发展并购到一定阶段甚至进入50强以后被购并,原股东成为合并公司的股东,如2023年被安进收购的新进入50强Horizon Therapeutics、被阿斯利康收购的亚力兄、被艾伯维兼并的艾尔建、被武田吞并的夏尔和被强生并购的爱可泰隆。
2023年度,美国FDA批准了53个原创新药(36个新分子实体和17个新生物制品,未包含疫苗),比2022年度的36个增加了17个,比2021年度的49个也增加了4个。现在看来,新冠疫情已是过去式,对2023年度药品的审批上市已完全没有影响。这53个原创新药中,28个是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占比达53%;23个新药批准获得“优先审评”地位,占比达到43%;19%(10个)是“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为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也有3个被认定为“罕见儿科疾病用药”。从治疗领域看,FDA批准的新药仍然以肿瘤居多,为14个,其次中枢神经系统8个,自身免疫疾病6个。
表1 2024年全球制药50强排名
来源:《Pharmaceutical Executive》(The Pharm Exec 50)JUN 2024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Albaway (Tianjin)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lbaway (Tianjin)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