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山东天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山东天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旨在提醒全球关注肝炎这一沉默的“健康杀手”。在肝炎家族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的关联尤为紧密,“肝炎-肝硬化-肝癌”共同构成了一条危险的疾病进程链。在这一领域,正大天晴凭借半个世纪的深耕与创新,通过多技术路线、多靶点布局,正为全球肝病患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乙肝:肝癌的“幕后推手”,高危人群要警惕肝癌是我国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达36.8万人、死亡病例达31.7万人,分别占全球的42.5%和41.8%[1]。其中,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感染及肝硬化背景。乙肝病毒虽不直接致癌,但其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在反复修复过程中诱发基因突变,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演变为肝癌。研究数据表明[2],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对于年龄>40岁、男性、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HBV高水平复制、长期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肥胖、接触黄曲霉毒素等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更高。肝癌:隐匿的“沉默杀手”,早筛是治疗关键肝癌的隐匿性是其高致死率的重要原因。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症状,中晚期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如肝区隐痛、消化道不适、不明消瘦等,易被忽略或误诊。多项指南[3,4]明确建议:乙肝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应该接受至少每6个月一次的腹部B超检查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等检测;如果检测发现有肝脏结节或AFP异常,应该通过动态增强CT/MRI进一步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临床案例显示,不少乙肝携带者通过坚持年度体检,在超声检查中发现微小肝占位,并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印证了“早筛早诊”对疾病治疗的决定性作用。深耕肝病领域,创新药物布局成果斐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正大天晴便将肝病药物研发作为重点领域,构建起多技术路线、多靶点的创新药物体系。目前,公司已有6个肝病领域创新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覆盖乙肝治愈、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等前沿领域。●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是全球第一个进入Ⅲ期临床的口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有望填补国内MASH市场空白;● TQA2225(FGF21融合蛋白)在国内同靶点药物中研发进展最快,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FGF21融合蛋白药物,同为MASH治疗领域的重要资产;● 小核酸药物TQA3038(siRNA)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序列,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已进入Ⅱ期临床阶段;● 在研的1类新药还包括TQA3810(TLR8激动剂)、TQA3605(核心蛋白调节剂)、TQA3334(TLR7激动剂)。此外,奥贝胆酸片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拟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有望成为国内首仿。研发与公益并举,共筑全民肝脏健康屏障在已上市药物中,1类新药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累计服务超350万慢乙肝患者,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 帽子贡献力量;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获“2024 中国医药・品牌榜”荣誉,上市20年惠及1600万肝病患者。向左滑动查看更多除研发创新外,正大天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益起小心肝”公益科普项目,联合连锁药房开展“最后一公里”社区健康行动,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普及肝脏保健知识。未来,正大天晴将持续拓展创新药版图,为全球肝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向着“消除肝炎”的目标坚定迈进,同时更大范围开展公益活动,提升公众肝脏健康意识,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74(3):229-263.[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1309-1331.[3] 2024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07):581-630.声明:1.新闻稿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阅,非广告用途。2.本公司不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3.本新闻稿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您想了解具体疾病诊疗信息,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中国生物制药召开收购礼新医药说明会 详解四大平台潜力资产●重磅交易!5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与国际化再加速● 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 谢承润:深化全产业协同创新 推动生物医药跃迁升级● Fresh Go!天晴萌新盛夏集结,全面赋能勇攀职场高峰
韦晓宁 | 撰文王晨 高翼 | 编辑在近期一家传统流通药企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创新药投入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在一年内终止十几个管线、数亿元打水漂后,有股东提问,“你们总说创新,但研发投入到底花在哪了?”一年近30亿的研发投入,不算是一个小数字,但对于年收入几千亿体量的巨头来说,研发费用率只有1%而已。更重要的是,直到如今也难看出有啥产出。它可以不在乎。而对传统中药企业来说,对创新的投入,几乎是“拿命来赌”。从十年前开始,创新在中药企业里成为潮流。多家中药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这两年来到了产品获批上市的档口,创新即将来到被验证的阶段。仿制药企业更是将未来的命运和创新药绑定。在医保政策出手后,仿制药市场风云变幻,创新快慢,可能将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立足于行业。于是,恒瑞、天晴、齐鲁、科伦……一众传统药企业改名“仿创企业”,仿制与创新结合,以庞大身躯和biotech一同在创新的赛道上狂奔。但烧钱甚巨且不一定有结果的创新,时时考验传统药企的决心。当巨大投入后的成果被质疑,资本市场已无法大量输血时,有的药企转型碰壁,暂时回撤,也有艰难继续之后更坚定的“孤注一掷”。而梳理这一批意欲转型创新的传统药企,一定程度上也能看清楚那些biotech之外、中国制药行业基本盘这几年的一些变化。-01-大企业投入创新的豪气和“豪弃”去年,一家医药流通企业的研发费用近30亿元,同比仍在增长。这个数字,比起百济、恒瑞这般创新巨头,动辄近百亿的研发费用,算不上什么;但要和头部的biotech,如康方、百利天恒之类比,多出数倍。和死磕细胞疗法的传奇基本持平。这家千亿巨头对创新药的投入一向不吝啬。一度其临床在研管线有40条,其中有5条大三期管线。处于临床前研发的管线还不计在内。但自2005年后,却没有一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而在此20年期间,这家企业总研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其布局的数个领域,在市场上都已并不缺新药,甚至早就“卷”了起来。多年投入无果,其在去年5月至今年1月陆续砍掉了十几个管线,在仅50余条管线中,“废弃率”不能称不高。当这家企业的利润下滑时,有股东开始“心疼”投入到创新研发中的钱,“这个钱砸进研发里去,还不如拿出来给股东分红”。这家药企的创新经历,体现了大公司决策慢、流程复杂,不符合创新药所需要的快节奏和冒险精神。而这也折射出医药行业里一个困境:当高风险、快节奏的“创新”,遇上了以“稳”著称的国资背景公司,创新的落地到底该何去何从?-02-天士力:中药药企转型的一个缩影在一众做创新药的中药企业里,天士力让人印象深刻。二十多年前就在进行“中药现代化”、“创新中药”的落地。其化学药与生物药合计收入占比一度超过20%,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也在慢慢摆脱“传统药”的标签,在朝着“创新”靠近。它近百条在研管线,其中有40余款是1类创新药,覆盖ADC、双抗、自体CAR-T等领域。其中几个产品已完成临床试验,来到了NDA的节点。2014年,时值创新药产业改革之际,中国创投行业也迎来首个资本释放期,天士力资本成立,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天士力如今一年的收入也不过80多亿元。多家国内有名的biotech受益于当时的天士力资本,包括科济药业、天境生物、永泰生物等。但这些投资却一度使天士力自身陷入泥沼。2021年,受资本环境、医保付费限制等因素影响,创新药行情开始出现变化。2022年天境生物股价的下跌导致天士力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近10亿元,出现上市20年来的首度亏损,当年净利润为-2.64亿元。天士力急流勇退,当年就处置了天境生物和科济药业的股权,拿回部分现金,2023年才扭亏为盈,净利润10.71亿元。投资这块并未取得太大收获,天士力也尝试资本运作,集团曾几度推进创新药子公司天士力生物上市,但进度不够快又遇上了后面的资本寒冬,因此也没吃到啥红利,不过,最后天士力在2024年8月被华润三九以62亿元收购28%的股份,这块资产也算是有了一个结局。2024年,并入华润之后的天士力研发费用10.39亿元,较前一年同比下降21%。这是继创新药行情变化的2021年后,天士力研发投入的又一次下降。天士力的股市也许只是个特例,虽然其同样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落地,但终究是给后面的并购增加了一些谈判筹码。而这两年,除了天士力之外,发展创新药在中药企业里也成为一股潮流。多家中药企业,自研创新药多年,研发投入超过10%,这两年都已来到了产品获批上市的档口。如京新药业的失眠药地达西尼,销售额预期达到亿元级别;众生药业的流感药昂拉地韦片、以岭药业的术后疼痛药苯胺洛芬注射液等,都已上市或上市在即。部分中药企业创新所能带来的回报,或许即将来到验证的阶段。这些企业的创新研发也不是只在神经、抗炎、流感这些其熟悉的领域。在干细胞、ADC、核药、小核酸等赛道上,都能看到中药药企的身影。包括近年大热的GLP-1,多家中药企业有布局,其中康缘药业的GLP-1/GIP/GCG三靶点药物减重适应证已进入临床二期,在国内进展靠前。还有的中药企业,走biotech的路,多线研发,而后将产品BD出去。2022年,在BD成为业内主流的前一年,济民可信实现了3个创新药管线的出海,其中一个合作对象是知名药企基因泰克。2024年底,济民可信旗下公司又将一个IgE单抗授权给RAPT Therapeutics。济川药业则做收购的一方,表明要做“Biotech最好的合作伙伴”,与恒翼、天境、征祥等公司陆续展开BD合作,已有合作产品上市在即,将继续发挥济川在感冒市场的优势。比较特殊的可能是绿谷,十多年前靠引入中药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每年收入可达十几亿元。绿谷拿这些资金投进阿兹海默症新药甘露特纳的研发中,该药于2019年在争议中上市,今年却传来续证失败、药厂停工停产及裁员的消息。有消息称,绿谷可能会重回保健品赛道。这家公司可能会和天士力一起,成为在创新药赛道上少数率先碰壁的中药公司。但这改变不了中药企业成为创新药领域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03-还会出现几个恒瑞?我国创新药业,受国际主流制药业的靶向药、PD1单抗等研发潮流影响,分别在世纪之初和2010年左右迎来了两次发展热潮。除了海归们设立的biotech,做创新药的重要势力还包括各类试图实现创新转型的药企,包括医药流通企业、中药企业、仿制药企等。创新都需要烧钱,但制药这个行业,产出不完全和烧钱的规模成正比,更何况对于大多数有着财务压力、“穿鞋”的传统公司,在一两年看不见成果之后也很难再大规模继续投入了,因此,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趋势,来定公司战略——大药企要比小公司更需要去“借势”。对中药企业来说,虽然部分品种已面临集采和进医保目录的降价压力,但大单品会有品种保护政策,创新压力很小;品牌效应和消费者忠诚度都很高;研发上市和支付政策都有一定放宽。因此,中药企业面对的是有限度的转型压力,研发费用率较高的能达到10%。而对仿制药企来说,集采的压力近在眼前。创新成功与否,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2021年恒瑞集采几十亿大产品碘克沙醇丢标、市值腰斩、孙飘扬重回一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上百条管线,30%的研发费用率,如今恒瑞靠创新走出了集采阴影,创新药收入已过半。BD也一改往日的保守风格,开创国内newco模式而成为创新药出海的新典范。仿制药企转型创新药企,恒瑞全力以赴,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转型总会则各有各的包袱,恒瑞和其他仿制药企都不例外。中生、齐鲁虽在创新药上多有布局,但目前主要还是靠大量首仿来保持收入优势,以仿制速度来弥补创新的难和慢;石药靠一款恩必普称霸脑血管药领域20年,至今销售额有70亿元,但也可能因此慢下了转型的脚步,旗下创新药子公司进行了多次资产腾挪,发展尚不成熟。和恒瑞比较,声称“已经上岸”的科伦药业可能是一个抄了近路的:靠成立创新药子公司科伦博泰,吃到了ADC的BD红利,靠和默沙东9项ADC资产合作、118亿美元的交易总额,跻身国内biotech的第一梯队。但科伦在转型的路上,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说科伦博泰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科伦旗下川宁生物的发展则是泪汗交织。抗生素中间体公司川宁生物,因环保政策升级,整体投资80亿元,是最初预算的两倍,负债一度超过50亿元。如今川宁艰苦设立下的高标准成了公司发展的护城河,营收已近60亿元,占到母公司总收入的1/4。转型条件和压力各不相同,不是每一个传统药企都能转型成为恒瑞。还有一些十多年前和恒瑞并排的药企,靠着历史的旧经验,继续进行以资产腾挪来维持,如今却已经和恒瑞已拉开几十倍的市值差距。创新注定不是时时刻刻都会顺利,但将时间线拉长看,创新可能是通向发展的最正确选择。-04-做创新药的不会只有biotech做创新药,biotech不会是唯一的主角。流通企业的大手笔投入结果会如何,暂时还没有定论;中药企业有自研的经验,创新药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规模化企业在当下BD热的市场下有自己独特优势:大量管线又好又多,恒瑞管线超市在国际上已是名声斐然。但人人都挤一线做创新药,不能借助大药企的体量和资金优势形成研发和销售的内循环,管线在半成品时期就要卖给国际药企最终销售,终究有些遗憾。无法明确分工、实现内循环有多重原因。国内支付市场有限,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巨头,很难支持大量管线采购与后期研发销售,或是实现企业间并购。即便是国家队华润、国药之类,瞄准的并购目标也是已经稳定实现盈利的中药企业(如和黄和上文提及的天士力),而非发展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药企。有消息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巨头也曾想走BD引进的路线,看上一个临床前的ADC管线,但最终因金额太高作罢,后者最终被MNC以数千万美元预付款买下。于是,在创新药上,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可能会更慢出成绩、但也更稳妥的自研路线。至于有关部门要求增加收入和利润的任务,未来大概率还是要交给并购部门。尽管如此,在很多“传统药企”的官网上,研发创新仍被放在主营业务第一位,而后才是分销、零售等。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和转型依然是主旋律,其价值仍然值得被相信。这是一个永恒的要去讲的故事。不管这份价值最终会由谁来买单,不管中药或是流通业务显得有多么稳定和诱人,不管在特定资本环境、医保支付政策下显得有多难。......欢迎添加作者交流:韦晓宁:MoriW1995内容合作:17610790527
开学第一课7月14日,2025青春新势力在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正式集结,从一场独特的“开学第一课”出发,奔向人生新旅程。今年,谢承润董事长围绕“薪火相传 认知迭代 持续成长”主题,以“认知迭代 空杯心态 海纳百川”12个字,为天晴新生代注入破浪前行的智慧与勇气。以下是“开学第一课”的部分摘要:认知迭代站在未来看现在 自我驱动今年于我意义非凡,迎来“三十而立”,更见证了天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辉煌收官。职场成功的第一步,始于深刻的自我认知。而个人的成长,本质上是认知的持续迭代和突破自我的过程。成长是有效积累与无效积累交织而成的,真正的顿悟往往发生在一瞬间。这个瞬间能将我们过往的积累升华、沉淀,使我们的内在系统扩容升级。我们设立“中生计划”、“星火计划”等一系列人才项目,正是为了给优秀人才提供接触核心信息、学习分辨能力的机会。年轻是大家最大的资本,从此刻开始,要打破思维定式,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保持对行业与自我的敏锐洞察。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会告诉你努力从未白费。空杯心态持续自我修炼 坚定成长不要在极度开心或骄傲时轻易承诺,也不要在极度失落或失意时仓促做决定。尤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务必以最平常心、最客观的角度进行判断。职场充满着未知和挑战,我们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空杯心态”包含两个重要维度:首先是学习上的空杯,我们要像海绵一样持续吸收知识,有选择地保留精华,主动屏蔽糟粕;更重要的是情绪上的空杯,在任何时候都要能够快速回归情绪稳定,做出正确的决断;做人做事,必须设定并坚守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管理时间和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自由和掌控感。大家站在职业生涯的起点,应在学识、认知、情绪上都保持空态,主动学习、积累、沉淀,并在面对诱惑时永远守住职业底线,在职业红线内精进修炼。海纳百川在协同中绽放价值 互相成就海纳百川不仅是胸怀,更是能力。唯有打破藩篱相互成就,才能让个体价值汇入时代江河。对新员工来说,“海纳百川”首先意味着跳出既有认知,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态度,听取和接纳不同意见。随着大家业务的深入开展,会发现跨企业、跨系统、跨组织的协作需求将越来越多,要聚焦增长、加强协同,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藩篱、协同协作、相互成就。作为未来的管理者,要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凝聚团队,成为成员信赖的坚强后盾。对于德才兼备、全力以赴的伙伴,在其攻坚克难之际,应给予坚定支持与充分信任。也要允许团队成员在工作探索中的首次失误,主动承担并化解负面冲击,但绝不姑息重复犯错与突破原则底线的行为。包容与担当,是管理者的核心素养。“开学第一课”给新员工们带来了颇多启发,在长达两小时的提问互动环节里,大家围绕身份转变、市场压力等方面,踊跃提出心中的困惑。谢承润董事长一一解答: 作为职场新人,需要注重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对于新生代员工,要清楚自己在公司战略中的定位,知道如何落地执行,并学会在项目中突破。同时,要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最后,要能够突破跨部门壁垒,达成跨部门、跨组织协同。公司也会不断完善各种平台和机制,对优质的创新方案提供资源倾斜,帮助大家不断成长,实现创新举措的有效落地。 初接触市场时,有时会遭遇碰壁,应该如何调整心态?碰壁是常态,学术推广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要找到与众不同的点,满足客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要坚持和努力,寻求突破口。要以价值为证,找到价值所在。此外,要学会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平常心。想听您谈谈,您所理解的医药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医药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患者带来获益,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持续创新,一方面是不断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助力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研发同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攻坚新药,生产同事高质高效地将药品输向市场,营销同事通过专业的学术能力把药物推广到需要的人,为患者创造价值。大家都在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努力。 在自我成长的探索中,该如何在“向内求”和外在追求方面,建立健康的平衡机制?首先要记住一点,我们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做最光鲜亮丽的主角,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节点和选择上展现自己。要明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如果追求职业方面的提升和各方面的成就,就要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并更好地展现自我。如果只是想安安稳稳的发展,那就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定位并完成它。您说“要时刻具备学习的空杯心态”,您建议如何保持长期的高效学习状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才能持续奋斗下去。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同时设定里程碑的结果和交付的期限。没有反馈就没有动力,定期印证自己的阶段性进步,并向直属领导寻求反馈,制定下一阶段的行动方向。在学校时遇到的是选择题或填空题,但进入社会后,遇到的更多的是问答题,甚至没有题目的问题,在这方面怎么破局?第一是知识储备,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抓住机会。第二是分辨信息的能力,通过有用的信息来夯实知识基础。第三是通过信息的梳理和整理来寻找机会和突破点。同时,遇到漏洞时,可以选择填补漏洞来获得体系上的奖励和重视。此外,要比别人更努力、学习速度更快才能脱颖而出。最后,在不断的结果验证和自我验证过程中,持续前进。在医药行业变革时期,职场新人需要重点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当下是医药行业创新升级、AI深度赋能的关键阶段,希望大家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掌握并应用AI工具提升研发、生产与运营效能;持续深耕专业领域,精进前沿知识并提升业务水平,不断筑牢核心竞争力;深刻洞察产业趋势与自身禀赋,明确自我价值定位,打造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以个体成长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实干与创新中加速成长选对平台,才能收获最难得的启蒙与历练,也是职业成功的第一步。正大天晴准备了丰富的资源支撑,无论是人才培养项目与学习课程,还是全面覆盖的导师带教机制,都旨在帮助新人快速融入、持续精进。公司还搭建了高效的创新提案平台,鼓励大家在实干中积累,在创新中突破,与正大天晴共同成就未来。祝愿大家,在正大天晴的舞台上不负青春理想 收获奋斗喜悦!● 重磅交易!5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与国际化再加速● 谢承润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 倡言以AI驱动与创新融合推动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 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 谢承润:深化全产业协同创新 推动生物医药跃迁升级● 第9位!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权威发布 正大天晴首次挺进前10
100 项与 山东天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山东天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