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Anguo Zhenyuan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nguo Zhenyuan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者 | 颜色
编辑 | 遥望
「华润系」完成2025年医药商业领域首单收购,子公司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正式揭牌。
01
「华润系」+1
正式开启合作
3月10日,华润医药商业与浙江震元、绍兴工业项目开启合作,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银河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医药国企的并购重组事件主要集中在医药商业和中药板块,2024年初以来,国药集团、中国通用集团以及华润集团纷纷公布并购动作。
赛柏蓝通过查询“爱企查”发现,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28日,曾用名为绍兴震元医药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绍兴市医药供销有限责任公司。
此前,华润医药商业以近1.2亿元的价格成功摘牌,对浙江震元的全资子公司绍兴震元医药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震元医药)进行增资。
至此,震元医药正式成为华润系下一员,现为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有限公司,并由单一股东变为两家股东,其中,华润医药商业占51%、浙江震元占49%,浙江震元从控股震元医药变为参股。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地方国企依托头部医药企业,逐步优化调整商批板块。
浙江震元前身为震元堂,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中药行业首家推荐且公开发行上市的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医药综合上市公司。如今,浙江震元发展为全国医药商业100强、浙江省医药商业10强企业。
浙江震元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包括生产销售原料药、制剂等;医药商业包括批发零售药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
浙江震元的医药工业业务主要由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经营。拥有一批国内市场领先的原料药、制剂产品,是制霉素、西索米星的国内独家生产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罗红霉素生产厂商。此外,震元制药生产的注射用氯诺昔康、盐酸头孢他美醋干混剂和胶囊三大终端品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医药商业板块则主要包括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两大部分,主要由浙江震元本部与其控股子公司震元连锁公司、绍兴震元医疗器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负责。
其中医药批发业务主要由浙江震元本部承担,主要承接原绍兴医药采购供应站的业务,目前,浙江震元取得了绍兴市区12家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配送资格,在浙江省307种国家药物、150种浙江省增补基本药物和大标品种的招投标中,获得了超过60%品种的配送权。
除此之外,早在2012年4月,浙江震元收购浙江新光药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使浙江震元商业销售网络下沉到基层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医疗诊所等机构,提升终端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震元还拥有山东阿胶等三个药品(中成药)的省内总经销权。
震元医药曾是浙江震元商业板块之医药批发业务的主要实施主体。2024年1月起,浙江震元将现有商批业务转入子公司震元医药,同年5月份将相关业务类型及配套物流服务的两家子公司并入震元医药。
浙江震元通过一系列操作搭建了商批板块完整的业务合作平台,如今,华润系将对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控股。
事实上,此前华润医药商业就明确,将加大国家战略区域的深耕布局。抓住市场、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重点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进行资本运作,完善当地布局。
02
双方合作目的
互相借力
这是华润系扩展商业布局的重要一步,收购震元医药拓展商业布局,并获取其全面的市场资源,快速打开浙江以及周边地区市场。
华润浙江震元(浙江)称得上“全能选手”,赛柏蓝查询发现,其还100%控股两家企业,分别是浙江震元医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绍兴震元医疗器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各自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咨询(除投资及资产管理);智能仓储装备销售以及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等。
其中,震元器化稳坐绍兴地区经营器化玻商品专业批发公司的头把交易,2022-2023年净利润分别达到2157.53万元、477.42万元,占浙江震元当年净利润的27.70%、5.85%。
在相关产品市场的国内药品批发领域,华润医商在2023年的市场份额为5-10%,而震元医药市场份额为0-5%,双方合计份额为5-10%。
伴随着收购,华润医药商业可以借此直接获得震元医药在绍兴地区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并通过震元医药优化自身供应链。
回看浙江震元医药,近些年来业绩存在一定压力。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预计为2612.56万元–3657.59万元,同比下降55.2%-68%。
从浙江震元旗下子公司发展来看,震元医药的表现一般。2022-2023年营业利润分别为36.62万元、-18.9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6.62万元、13.97万元,占浙江震元当年净利润比0.47%、0.17%。
浙江震元将2024年业绩预告中净利润的下降归因于其聚焦医药工业板块,积极布局合成生物项目,加快项目建设,增加研发投入。此外,受医药集采、医保控费、行业竞争加剧及目前处于战略调整期间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批发业务规模有所收缩,导致销售毛利下降等。
2024年,浙江震元抛出定增方案,加码布局合成生物项目,其拟定募资不超过4.95亿元,目前定增方案已经获得深交所受理。
除此之外,浙江震元在中药全产业链领域加速发展,剥离非主业资产,聚焦核心业务。借助华润医药商业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浙江震元有望重整,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盈利能力,震元医药有望成为浙江省院外医药市场的平台企业。
03
华润系「外延并购」
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多面开花
华润系是医药行业热衷收并购的大型药企之一,内涵和外延双轮驱动发展一直是华润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
赛柏蓝梳理发现,自2023年起,华润系下的收并购覆盖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收购资金在1亿元-62亿元不等,收购目的不一。
通过收购昆药集团,华润系扩大了中药领域的市场份额,提升了行业地位;通过收购华人健康30家医院,进一步扩大规模,拉升协同效应,降低自身成本,并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等。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华润系也在积极布局。与此同时,另一流通巨头通用技术集团也通过战略投资东软医疗,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进一步拓展在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影响力。
大型药商通过收购获得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作者 | 陈芋
来源 | 赛柏蓝
净利润率连续下降,百年“中华老字号”入局合成生物学,能扛起“未来增长新动力”的大旗吗?
01
272年“中华老字号”
入局合成生物学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首家上市企业浙江震元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合成生物项目今年拟尽快建成投产。
浙江震元前身是始创于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的震元堂药店,距今已有272年历史;先后被国内贸易部、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
从老字号药店到现在拥有五大事业部的上市企业(医药工业事业部、医药商业事业部、供应链事业部、中药事业部和医养康事业部),浙江震元长期在通过自建、收购等方式多次拓展业务范围。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初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被视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浙江震元在2022年已展开部署。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中国合成生物市场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2022年浙江震元投资4.81亿元建设生物定向合成上虞基地项目时,国内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仅67亿元。
在布局合成生物学之前,浙江震元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增长但净利润率下降的局面。答复投资者提问时,浙江震元将合成生物项目视作其“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启动基地建设项目后,浙江震元又与中科院天工所签订了推动“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合成生物学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与天津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达成了合作。
目前,浙江震元合成生物产品涉及饲料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原料,包括组氨酸、左旋多巴、酪氨酸、功能性脂肪酸、健康糖及抗氧化等。其中,组氨酸、左旋多巴、酪氨酸等已具备量产条件,饲料用L-组氨酸是优势单品,参与了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
02
上市后持续拓展业务范围
下一步发展仍面临严峻调整
自199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浙江震元业务范围扩展、升级不断。
上市同年,浙江震元利用募集资金增资控股绍兴制药厂,改制为“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医药工业发展,从一家纯商业企业,发展成为集工、贸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2000年,浙江震元收购绍兴市中药材经营公司;2001年,组建成立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成为绍兴市第一家医药连锁企业;2005年,成立子公司绍兴震元医疗器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013年,启动“万亩”震元中药材基地建设,到2020年已建成80个道地药材基地,基地面积超1.6万亩;2013年,投资建立浙江省唯一的省级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2014年,成立绍兴市首家通过审批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2021年,将中医门诊部成功升级为震元堂中医院……
若此次合成生物项目今年顺利建成投产,也意味着浙江震元的业务将再次扩围。
不过,由于多学科交叉、研发壁垒高,入局合成生物的企业在人才团队、专业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浙江震元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提到,其净利润预计将同比下降55.2%-68%,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积极布局合成生物项目,加快项目建设,研发投入增加。
合成生物领域头部企业曾表示,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AI)进行蛋白质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等技术领域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合成生物产业有望加速进入产业兑现期。
与此同时,尽管“十三五”“十四五”等政策规划都对合成生物等生物经济赛道有明确利好,但国内与海外的合成生物市场体量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如何开拓市场以实现盈利也需要更清晰的策略。
在国内,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中国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从67亿元增至105.16亿元,预计今年将增长至124.06亿元,增速不低但整体规模也不大。
放眼全球,合成生物产业过去5年平均年增长率约27%,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7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近500亿美元。
以该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凯莱英为例,其2024年上半年的合成生物技术业务收入迅速增长,增幅达到91.85%,但收入有八成以上来自境外客户。
对新入局合成生物市场的“老字号”而言,如何在高壁垒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开拓市场并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都是未来的重要挑战。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11月,年底将至,国资、民资、外资药企都出现了密集的人事调整。背后既有对业绩压力的适应,也预示着战略战术的转向。
撰文| 石若萧
11月是医药行业的“大月”,首当其冲的大事,自然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后的首次国家医保谈判出结果。
政策尘埃落定后,企业也旋即制订新的发展战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这个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事上的变化。
本土药企,无论国资民资,人事大挪移的速度都在加快。除了被政策更迭、创新转型的潮流所推动,还承受着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的压力。有的企业试图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找到新的增长点,更有大企业决定“空降”干部,解决一系列历史沉疴。
一向被视为“岁月静好”的外资企业也在承压。骨科巨头施乐辉CEO因业绩不佳,被股东群起讨伐;强生中国区的调整仍在延续,不断聚焦。
这个过程中,承受压力的不光只有高管,一线的员工亦然。近期《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里面首次提出了医药代表的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想而知,新规又会引发新的一轮变动,不过,这是后话了。
内资药企密集换帅背后
11月25日当天,三家国有药企同时发生了人事变动。
继前任董事长李楚源被查后,广药集团董事长一职在空缺4个月后,终于迎来了新人,系广州公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据履历,李小军曾长期在纪委系统工作,曾任广州市黄埔区纪委副书记、广百集团纪委书记。
同一天,达仁堂董事会收到了前董事长张铭芮的书面辞呈,后者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及战略委员会主席职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董事王磊为公司董事长的议案”,同时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王磊。
同是在11月25日,国药一致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林兆雄辞职。董事会同意授权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李进雄先生在公司总经理空缺期间牵头负责经营管理工作,授权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董事会聘任新任总经理之日止。
仔细一看,三家企业换帅背后,都离不开“业绩承压”四个字。
白云山近期发布了2024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归属净利润31.59亿元,同比下滑16.68%。单季度业绩下滑幅度更大,第二、第三季度,白云山分别实现净利润5.91亿元、6.0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4.48%、37.82%。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白云山在三季度报中的解释是“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及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无一例外均是外部因素。
但事实上,真正的挑战往往来自内部管理问题。大健康板块目前仍是王老吉占主导,但含糖饮料市场一直在缩水;化药板块亦然,金戈之后再无接力的明星产品;中药板块虽有陈李济、潘高寿等一众老字号,却一直缺乏抓手。整个白云山都走入了发展瓶颈期,亟待新突破。
国药一致虽是连锁药店领域中的头部企业,仍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根据其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6亿元,同比下降了10.43%。其中零售板块国大药房净利润-0.39亿元,同比骤降110.36%。
面对连锁药店的“大逃杀”,从今年开始,国大药房有意放慢了扩张速度,上半年净增门店不到200家。“关闭亏损且扭亏无望门店”这句话,也出现在了数月前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
当然,国药一致的人事变动也可能是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性调整造成的连锁反应:今年8月末,国药控股原董事长于清明辞职,赵炳祥接任;同时国药控股原总裁刘勇与国药现代总裁连万勇“互换”了职位。10月,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又发布公告,宣布梁红军不再担任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职务,由英军接任。
值得一提的是,11月30日,国药股份发布公告,董事长姜修昌因达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去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国药股份决定其党委书记、董事蒋昕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今年前三季度,达仁堂也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但幅度很小,仅在5%上下,可归因于整个中药行业原材料上升造成的周期波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达仁堂将旗下天津中新医药剥离,该动作意味着其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核心工业。董事长变动或正是其战略转向的反映。
除了国资药企之外,一些民企也在寻求战略转向。11月26日晚间,健康元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日益发展的需求,加快实现创新转型的战略目标,经公司总裁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任职资格审查通过,董事会审议同意任命唐廷科先生为公司副总裁,负责本公司BD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健康元是我国创新转型较为顺利的一家药企,过去多年深耕呼吸领域,目前在该领域已拥有8款创新药、存量明星产品10个、以及14个品规的吸入制剂,成功实现哮喘和慢阻肺吸入治疗药物类别全覆盖。本次人事变动,预示着其将在BD方面进一步发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述企业虽然都在创新转型的大潮中遭逢了或大或小的挑战,但由于本身体量大,实力强,在行业细分赛道处于龙头地位,受影响相对有限。相比之下,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碰到的问题更是有关“生死存亡”。
比如浙江绍兴一家国资药企,拥有老字号“震元堂”的浙江震元,本月早些时候公告了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何溢强的辞职。三季报显示,浙江震元总营收28.52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4356.89万元,同比下降37.66%。第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4.5万元,同比下降99.76%。
港股18A的创新药企的日子也不好过。11月6日,圣诺医药-B发布公告,宣布潘洪辉博士接任集团首席执行官(CEO)一职,前任CEO陆阳博士则调任为集团首席科学官。这一变动引发了市场更深的担忧:公司一直没有盈利,持续亏损,且财务状况堪忧。现金流方面,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截至2023年底的2390万美元减少至截至2024年中的770万美元。
自2024年以来,圣诺医药已有包括首席医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战略官在内的多名高管离职。新任CEO能否“救火”成功,仍有待观察。
跨国药企整合变革提速
许多跨国药企都在本月不约而同迎来了调整,原因除了业绩压力,还有部门架构的整体变革。
11月中旬,外科器械巨头施乐辉(Smith & Nephew)的股东已向公司CEO迪帕克·纳特 (Deepak Nath)发出了警告,要求其紧急改善公司业绩不佳的状况,否则将被罢免,三大核心部门之一的骨科部门也或将遭遇拆分。
据悉,给CEO施加压力的是一帮“激进投资者”,即对冲基金,出发点是对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不满。受多种因素影响,施乐辉股价今年已下跌近15%,过去五年累计下跌近45%;公司整体利润率约为17%,远低于其竞争对手。
而由于第三季度业绩不佳,施乐辉前不久下调了销售额和利润率预期。预计全年收入增长约为 4.5%,此前的预期为6%。股东们对此表示“令人失望”。
骨科一直是施乐辉核心业务,近年来的一系列并购案都是为了专注于将这一板块加强。但自2019年后,业绩逐渐疲软,骨科业务增长仅维持在个位数水平,相比美敦力等对手,颇有些乏力。
值得一提的是,施乐辉大中华区也在近期换帅。施乐辉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胡海将于9月26日正式离职,以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遇。胡海于2021年9月任施乐辉大中华区总经理。任职的三年时间,恰逢骨科集采导致市场格局巨变的三年。
相比施乐辉的短期承压,骨科老对手强生的调整,更像是一个长期战略的延续。
本月,强生医疗科技对其外科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外科事业部将重组为由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即广域市场事业部)、战略市场部、机器人与数字化六大部门组成。
此外,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已决定离职,将在2024年12月31日结束工作。现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副总裁王兴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担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对外事务及商业运营副总裁一职。
强生医疗科技即强生旗下的医疗器械业务,于2022年改名,主要产品现在囊括外科手术、骨科、心血管介入及眼科业务四大板块。自今年早些时候强生宣布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任后,强生医疗科技人事变动颇多。
最近一次就发生在11月1日,强生医疗科技全球副总裁兼集团首席信息官Larry Jones 离职。
一系列调整动作中,一条“暗线”穿梭于其中:向全球策略看齐,将“聚焦”变成成关键词,聚焦优势领域,夯实领导地位,向效率、创新看齐。这正是强生全球正在筹谋的一件大事。
此外,近日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宣布,前礼来中国跨生化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傅祁越将加入GSK中国特药事业部,担任副总裁及抗感染负责人。傅祁越将直接向GSK中国特药业务负责人张宁汇报工作。
傅祁越拥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经验。曾在默沙东、拜耳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并在礼来中国担任多个高管职位。加入GSK后,傅祁越将全面负责抗感染领域艾滋病和肝炎产品组的业务运营,并推动新品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艾普特的加速上市。
跨国药企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变动频繁,反映了在华业务策略的不断调整。所有人都在努力奔跑,适应新的市场格局。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Anguo Zhenyuan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nguo Zhenyuan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