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Xiangyang Blackstone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Xiangyang Blackstone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纵观2024年重磅炸弹销售额排行榜,投资者们熟悉的重磅炸弹有哪些?K药为代表的PD-(L)1单抗,司美为代表的GLP-1类多肽,以及Dupxient为代表的自免重磅单品,那除了这三者之外,其它重磅炸弹与它代表的市场,难道就不值得关注吗?(图片来源:医药笔记)如图所示,销售额top3就是上文提到的三大类,而排名第四的Eliquis以及抗凝药物市场关注度相对而言则非常之少。但与极少的关注度相对的,是这个药物极大的市场容量,仅FXa一个靶点,Eliquis(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两个单品的销售额之和就超过了170亿美元。市场不小,足以装下一个乾坤。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迭代。目前,市场上尚未有FXa的下一代药物——FXI(a)靶点药物上市在即,恒瑞更是走在前列。它的预期含金量又该如何估量,这个答案将搅动起百亿市场的风云。01抗凝血药物机制凝血过程的主流学说是凝血瀑布学说,中间涉及到诸多的级联反应,如图所示,从上游的少量的酶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激活,越往下游,激活的酶量级就越大,最后形成凝血反应。这些带着罗马数字的酶或许看起来让人头大,那我们可以换种角度进行叙事:每一代的抗凝血药物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图片来源:公众号文章——凝血过程 瀑布学说)首先第一代的抗凝血药物毫无疑问是肝素。肝素结合的是抗凝血酶Ⅲ(AT-Ⅲ),具体而言,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FIIa、FXa、FIXa和FXIIa等)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此外,肝素和AT结合后完成反应之后,将脱落然后结合到另一个AT之上。简单来说,肝素不会直接影响凝血酶,而是和抗凝血酶进行反应,让抗凝血酶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大大加快。基于该种机制,肝素成为了第一代抗凝血药物,也是如今生理课动物实验教材的抗凝血标准药物。1937年开始,肝素被用于临床上静脉栓塞等广大适应症,不过肝素的半衰期较短,生物利用度也不高,人们后来在肝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开发出了低分子肝素,不仅延长了半衰期,而且支持皮下注射给药。再之后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它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口服给药。华法林的主要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C1)来发挥作用,该底层逻辑是凝血因子在钙离子和维生素K存在时才具有生物活性,能够结合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如果维生素K不在,那么凝血因子的活性将会大幅度下降,从而达到抗凝效果。以上这些药物,都是通过间接作用于与凝血因子相关的酶类达到凝血效果的。而之后的凝血药物,则更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单个凝血因子。如图所示,由针对Fxa的沙班类药物,由针对FIIa因子类的达比加群。这里需要注意,在级联反应之中,FX是处于级联反应的中心位置。它们针对性强意味着副作用更少,对人体其它功能的影响要小得多。02沙班类药物适应症和市场具体而言,沙班类药物可以治疗哪些适应症?换句话说,抗凝,究竟是在治疗哪些疾病?我们以阿哌沙班为例,来叙述该类药物的适应症与局限性。阿哌沙班的主要适应症为预防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中风和栓塞。根据综述《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房颤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全球有3000万-1亿房颤患者,房颤会增加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下肢、肠系膜及内脏、上肢动脉栓塞等)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年发病率是非房颤患者的3-5倍。而另一个适应症为成人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治疗和预防,不过静脉栓塞的前置条件是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手术,那么人群基数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总体来说,该药的用药人群还是以房颤患者为主。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么可以把沙班类药物理解为一种预防性的药物,预防类药物的特点是人群基数大(未直接得急性病),且患者的用药时间长。二者合并,做出重磅炸弹来就非常简单了。这里我们以阿哌沙班药物为例,它于2011年在欧盟上市,2012年在美国上市,2017年之前的销售曲线如下图所示,2015年销售额超过18亿美元,正式成为重磅炸弹,2016年销售额达到了33.43亿美元,2018年销售额98亿美元,算是大约到了百亿大关了。2023年其销售额达到188.72亿美元,达到了销售峰值,远高于此前汤森路透数据预测的70-80亿美元峰值预期。从2018年到2024年,阿哌沙班的销售额达到百亿大关已经有了7年时间。光是这七年,其创造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图片来源:药渡公众号)该药带来的营收总额之高,侧面证明了该市场之大。但是阿哌沙班也有面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的副作用,虽然它针对性强,相对前代的华法林等药物已经很好,但仍然有出血的风险,如果与阿司匹林类型的抗凝药物同时服用时需非常谨慎。为此,FDA专门批准了一款阿哌沙班的解毒剂——Andexanet alfa,用于治疗无法控制的出血且危及生命的患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下一代抗凝血药物最为期待的一点自然是没有该副作用,或者至少出血副作用发生率大幅度减弱。第二个问题是阿哌沙班的专利即将到期,大约在2026-2028年。专利到期,意味着会有诸多仿制药来冲击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下一代抗凝血药物要做出与阿哌沙班相比显著的差异化优势,才能不被其仿制药“卷死”。03下一代药物下一代药物的主要靶点为FXI,如上图的机制所示,该靶点位于上游的位置,且只位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位置之中,也就是说,它一般来说只会在内源性血栓形成的过程之中起关键作用,而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之中只起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该药产生出血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为它基本不会影响外源性凝血的路径。它的药物种类也比上一代药物多元化,小分子,单抗和小核酸药物都有。(图片来源:公众号Healthcare Weekly)目前临床数据较为完整,参考价值较高的管线是abelacimab(姑且称之为阿贝西单抗)。首先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管线孵化:诺华和黑石一个出药,一个出钱,成立一家初创biotech——Anthos Therapeutics,等该药研究差不多成功了,诺华再以31亿美元收购该biotech。这么做的意义在于诺华不想承担该药的研发风险,于是通过newco组局的方式把管线交给独立的初创公司去孵化,风险由初创公司去承担,而之后做好了再收购,出资方退出过程中也获取了不菲的利润。该药2023年9月临床II期试验因为数据优异被提前终止,目前处于临床III期的阶段。具体临床数据方面可以进行拆解一二。患者基线上,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4岁,44%为女性。CHA2DS2-VASc(一种用于房颤时,判断患者中风风险高低的表)评分中位数为5。基线时,92%的患者先前已接受至少60天的抗凝治疗,其中66%的患者服用过DOAC。患者分为三组治疗:abelacimab 150mg组,abelacimab 90mg组与利伐沙班组。也就是说此次对照试验需要直面上一代药物。单抗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疗效上,首先该单抗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游离的FXI因子水平是毋庸置疑的:3个月时,90毫克组游离因子XI水平中位下降幅度为97%,150毫克组游离因子XI水平中位下降幅度为99%。(图片来源:Abelacimab versus Rivaro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患者发生大出血或者有临床意义的非大出血事件视为到达临床终点,这也是万众瞩目的出血方面的安全性问题。而在完整数据集的分析中,113名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150 mg abelacimab组26名患者,90 mg abelacimab 21 名患者,而利伐沙班组 66 名患者。 150 mg abelacimab组的发生率为每100人年3.22 次事件,90 mg abelacimab组的发生率为每100人年2.64次事件,而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为每100人年8.38次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药显著降低了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对比图表乳腺图所示,HR与对照组相比分别达到了0.31和0.38。(图片来源:Abelacimab versus Rivaro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可以看到,该药真正实现了它在降低出血风险方面的使命。目前就看最后临床III期的临门一脚了。国内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恒瑞在这一领域进展非常之快,SHR-2004为同样为FXI单抗,目前已经开展了临床III期试验,在国内属于first in class的地位。根据临床II期数据(2025年ESGO的口头报告),它的适应症是卵巢癌手术患者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卵巢癌患者的VTE发病率高达10%-30%,是卵巢癌一个不错的共生市场。疗效方面,SHR-2004组87例受试者中有11例(12.6%)发生VTE,阳性对照组94例受试者中有19例(20.2%)发生VTE,VTE发生率的组间率差为-8.4%。并且SHR-2004组无受试者发生重大VTE(包括非致死性PE和近端DVT)或VTE相关死亡,而阳性对照组中有4例(4.3%)受试者发生重大VTE或VTE相关死亡,组间率差为-4.4%。实现了非常不错的差异化疗效。(图片来源:恒瑞医药公众号)结语:该市场之大已经在文中有了非常多的论述,诺华的该单抗如果成功,也许将会成为下一个抗凝领域百亿级别的大药,该领域的潜在价值,无论如何也需要被重视起来了。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导语:在成立 50 周年前夕,全球生物医药巨头百健(Biogen)宣布将斥资打造全新全球总部,选址剑桥 Kendall Common 创新园区。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其回归生物技术发源地的战略决心,更折射出药企在研发效率与成本压力下的破局尝试。随着多发性硬化症(MS)药物收入下滑,百健正以 “空间革命” 重构未来竞争力。一、50 年沉浮:从剑桥到剑桥的 “轮回”
1978 年,百健诞生于剑桥 Kendall Square 的实验室中,凭借干扰素 β-1a(Avonex)等 MS 药物崛起为行业巨头。2010 年,公司曾短暂迁至韦斯顿(Weston),但 2013 年即回归剑桥,印证了其对这一生物技术圣地的依赖。此次签约的 75 Broadway 大楼,距其现总部仅 5 分钟步行距离,租期 15 年,总面积达 58 万平方英尺,预计 2028 年投入使用。
“剑桥塑造了百健的基因。”CEO 克里斯・维埃巴赫(Chris Viehbacher)在声明中强调,“新总部将成为连接科学突破与商业转化的神经中枢。”二、创新中心:实验室、协作空间与生态融合
新总部将整合研发、技术与商业团队,打造 “未来实验室” 与 “生物谷协作中心”(Biogen CoLab),后者将向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开放,成为公众接触生命科学的窗口。建筑设计融入环保理念,采用低碳材料与智能能源系统,呼应百健 “净零排放” 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MIT)与黑石集团旗下 BioMed Realty 联合开发,依托 MIT 的科研资源与 Kendall Square 的产业集群效应。百健将作为唯一企业租户,独享定制化研发设施,加速神经科学、肿瘤等管线推进。三、战略深意:应对 MS 危机与行业变局
此次搬迁正值百健转型阵痛期:
MS 业务下滑:2024 年 MS 药物收入占比降至 58%,同比下降 9%,而竞争对手诺华的 Kisqali 与罗氏的 Ocrevus 正蚕食市场。
裁员与成本优化:2023 年启动裁员 11%(约 2000 人),2025 年初完成研发团队重组,将资源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duhelm)、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等管线。
行业分析师指出,百健此举旨在通过物理空间整合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同时借助剑桥的人才库与初创企业生态,捕捉新机遇。“在管线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地理位置的‘创新密度’已成为药企核心竞争力。” 投行 Jefferies 分析师评论道。四、行业镜像:药企总部的 “迁徙潮”
百健并非孤例,近年跨国药企正加速向生物技术中心集中:
辉瑞:2024 年宣布在剑桥投资 10 亿美元扩建研发中心。
诺华:将全球数字创新中心设在 Kendall Square。
阿斯利康:在波士顿地区布局肿瘤与基因治疗团队。
这种 “总部中心化” 趋势源于三大驱动因素:
人才争夺战:剑桥地区聚集哈佛、MIT 等顶尖高校,生物科技人才密度全美第一。
研发效率革命: proximity to CROs(如 Charles River)与初创企业可缩短药物开发周期。
政策与资本引力:马萨诸塞州通过税收优惠吸引药企投资,2024 年生物技术融资额占全美 18%。五、挑战与隐忧
尽管前景可期,百健的 “空间战略” 仍面临多重挑战:
成本压力:剑桥实验室租金较周边地区高 30%,长期租赁或拖累利润率。
文化整合风险:研发与商业团队的物理融合能否转化为创新协同?历史上药企内部部门壁垒常导致效率低下。
管线不确定性:Aduhelm 因争议性定价与疗效数据,2024 年销售额仅 3.2 亿美元,距预期相去甚远。六、未来展望:50 周年的 “重生之战”
2028 年,百健将以新总部为起点,开启 “第二个 50 年”。其战略路径已清晰:
押注神经科学:推进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领域的基因疗法与单抗开发。
布局罕见病:通过 Spinraza(SMA)与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拓展高壁垒市场。
数字化转型:在新总部嵌入 AI 药物设计平台,加速靶点发现。
“这不仅是一次物理搬迁,更是一次组织变革。” 行业观察家指出,“百健需要证明,空间重构能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动能。”
结语从基因街的实验室到全球总部,百健的 50 年轨迹映射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衰变迁。当新总部在 2028 年拔地而起,它或将见证一家老牌药企的涅槃重生 —— 而这场 “空间革命” 的成败,也将为整个行业提供转型样本。参考来源:https://www.fiercepharma.com/pharma/biogen-plots-2028-headquarters-shift-new-innovation-hub-cambridge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美国时间23日,知名消费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申请了破产保护,并且宣布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ne Wojcicki立即辞职。24日股票开盘暴跌50%,市值已跌至2400万美元。
23andMe是最早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之一,是通过邮寄DNA收集试剂盒销售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个人基因组服务。
23andMe成立于2006年,2021年上市,市值巅峰曾达到60亿美元。23andMe的唾液检测试剂盒曾经受到全球用户追捧,用23andMe测祖源也曾风靡一时。资本也曾热捧23andMe,23andMe共完成了2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谷歌、Illumina、美国红杉、药明康德等多家明星机构。美国红杉资本曾投资23andMe两轮,金额近1.45亿美元。
但成立近十年来,23andMe从未盈利过,累计亏损超23亿美金。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23andMe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只剩7940 万美元。
在本次申请破产保护前,23andMe曾在2024年尝试过私有化和寻求收购,但都未能成功。
23andMe拥有世界级的管理团队,联合创始人Anne Wojcicki是谷歌创始人前妻,曾经的明星企业、资本宠儿为何走向败局?
01
23andMe踩过的五大坑
有业内人士认为,23andMe的陨落离不开行业本身带有的致命缺陷。从顶流到破产,23andMe踩过了五大坑。
在23andMe的愿景中,消费者业务、数据平台、药物研发是互相支撑的三大业务。
首先是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先天缺陷。23andMe开创的“唾液换报告”模式曾被视为生物科技革命,但其核心产品实则是满足猎奇心理的消费玩具。虽然23andMe的报告可以检测出祖源信息和可能患有的潜在慢性疾病风险,定价99美元,但结果既无法对接严肃医疗场景,给出精准的诊断,又缺乏后续服务延伸空间。
消费级基因检测满足的并非用户刚需,导致用户粘性较低。面向消费者业务,许多公司也需要在营销和推广上花费大量资源。23andMe就曾让多位名人站台推荐,例如伊万卡特朗普。但是因为用户的消费持续性不强,粘性低,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让23andMe的营收增长乏力,亏损不断扩大。23andMe2022财年全年总收入为2.72亿美元,2023年营收为2.99亿美元。23andMe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最新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消费者服务收入为396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8%。
这一行业先天缺陷也可以从全球其他消费基因检测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另一家与23andMe一样开展消费基因检测的公司Invitae,主营业务是开展低价潜在遗传疾病检测、产前检查服务,曾获得孙正义软银公司11.5亿美元投资,也在2024年申请了破产业务。
提供类似检测的公司还有Ancestry DNA,2020年,这家公司被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斥资 47 亿美元收购,据路透社报道,Ancestry DNA的销售额也在放缓。
这些公司检测内容呈现“广而不精”特征,仅能覆盖部分疾病基因点位,既无法满足临床精准需求,又难以形成医疗决策价值,导致用户留存率持续走低。
第二大坑是数据变现的致命悖论。数据变现这一业务曾被寄予厚望,23andMe积累的庞大的基因和表型数据库有望用于药物研发。在此前融资时,23andMe曾以1400万用户的遗传和表型数据库为傲。但这些数据在医疗应用上遭遇了多重阻碍。
数据变现需要跨过伦理红线,用户基因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药物研发,数据变现需要用户同意。虽然23andMe公开的一项数据显示,超80%的会员同意将数据用于药物开发。即使用户同意,但在23andMe将数据库出售给药企使用时,同样遭受了质疑。用户选择同意时往往并不完全了解这些数据将作为何用。
数据变现还面临技术瓶颈挑战。为了降低成本,市场上大多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均选择成本较低的基因芯片,但基因芯片检测位点远低于临床级全外显子测序,精准性上也有待提升,应用于临床及新药研发有所不足。
第三大坑是2023年数据泄露带来的信任断裂。2023年,23andMe发生了长达五个月的数据泄露时间,泄露了700万客户的个人数据,几乎一半的用户数据被泄露,对23andMe声誉造成了重大打击。为了平息数据泄露事件,23andMe支付了3000万美元和解。但丧失的用户信任已经无法挽回,也暴露了公司的管理漏洞。
第四坑是药物研发的豪赌败局。药物研发业务曾被看作是第二增长曲线,但这一投入较大的业务并未给公司带来出路。
在药物研发上,23andMe在2018年与GSK达成合作,GSK利用23andMe的数据库进行药物靶点发现和其他研究,药物上市后将共享利润,23andMe还获得了GSK3亿美元的股权投资。五年间,23andMe和GSK开发了大约50个项目。但合作五年以来,并无药物成功上市。GSK在2023年选择“分手”,结束独家研究合作关系。
23andMe自己也有两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包括一款旨在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CD200R1来恢复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能力的抗体药物,以及通过靶向ULBP6来恢复抗肿瘤免疫力的药物。
药物研发周期长、投入高,23andMe还未等到产品三期临床,在2024年8月时便解散了内部研发小组,并停止了所有疗法开发。
第五是未能及时转型切入临床级业务。突破业务瓶颈有多重转型路径,23andMe在2022年收购了Lemonaid Health,作为一家远程医疗服务和药房服务商,Lemonaid Health可以延伸用户在23andMe上的医疗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运营费用上涨。同时,美国远程医疗和药房服务竞争激烈,Lemonaid Health 面临来自其他远程医疗平台和传统医疗机构的竞争。23andMe 的市场份额未能快速扩大,收入缩减。
23andMe也没有拓展临床检测业务,通过其他医疗级检测形成多元化业务,拓展癌症早筛、伴随诊断等业务。
02
后23andMe时代的生存法则
近年来,多家消费基因检测企业相继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重组,从巅峰时期的“基因算命”热潮到如今的行业大洗牌,这一领域的兴衰轨迹为医疗科技创新领域带来深刻启示。医疗科技企业需从战略布局、技术转化、商业模式等维度重构发展逻辑,避免重蹈覆辙。
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崩塌,本质上是企业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红利的必然结果。多家破产企业暴露出对市场阶段性需求的过度依赖,当政策调整或市场需求消退时,业务迅速萎缩。将企业命运与单一市场需求深度绑定无疑是危险的。祖源检测需求已被TikTok网红基因测试(如"Celebrity Lookalike DNA")分流,严肃玩家必须转向,比如医疗级的生育筛查、肿瘤早筛、慢病管理等。
其次也需要控制成本。控制成本的能力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检测服务提供商通常需要对检测平台及设备进行大量投资。同时,面向消费者业务,许多公司也需要在营销和推广上花费大量资源。企业需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若无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易被淘汰。
企业还需要建立差异化竞争壁垒。头部企业可通过整合实验室资源、拓展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形成护城河,建立广泛的基因检测业务网络。医疗科技创新需建立“抗周期”能力,通过技术延展性开拓多元市场。例如,基因检测企业可构建“B端+C端”双轮驱动模式:在消费级市场提供祖源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等轻量级服务,同时在临床级市场深耕肿瘤早筛、遗传病诊断等高壁垒领域。
这场估值60亿美元的泡沫破裂,不仅宣告了一个明星企业的死亡,更为生物科技行业划下时代注脚:当资本狂欢退去,唯有解决真实临床痛点的技术才能穿越周期。
当前行业调整期恰是价值重塑的窗口期。医疗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场马拉松,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教训警示后来者:唯有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在技术深度、成本效率和临床价值上构筑护城河,才能实现从资本故事到医疗革命的本质跨越。这既是对企业战略定力的考验,更是对整个行业创新逻辑的重新校准。
参考资料:
私有化板上钉钉?23andMe 独立董事全体辞职,称与CEO在战略方向上存在分歧——生辉
*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Xiangyang Blackstone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Xiangyang Blackstone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