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南昌百济制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南昌百济制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西南王”太极集团想要再次跻身一流强企队列,必须要“亮剑”!
资深分析师:石若萧
编审:苏 叶
我国的中药产业里,太极集团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它曾是叱咤中国医药的“西南王”,但在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没能转型成功,进入了迷茫的十年。
或许正是这段迷茫,导致它现在有些缺乏特质,只能用“中庸”两字来形容,身上兼具了许多企业的属性:
拥有大单品,即藿香正气口服液,但由于研发能力不强,一直缺乏后续的接力产品,这个特质大约可以对标片仔癀。
拥有商业板块,但商业板块规模要小于工业板块,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点可以对标之前的达仁堂。
尽管长期以销售为导向,然而品牌力却一般,销售力也谈不上突出。
一直有出海方面的计划,可离以岭、天士力这些中药国际化排头兵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哪一项都不突出,但反过来看,这也意味着基础好、潜力大。2021年国药集团正式入主太极集团,完成混改后,立刻带来了业绩腾飞,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167.74%。
不过今年,增长势头似要停下来了。太极集团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出现了70%以上的下滑。
股价走势上也能看出投资者的纠结:混改完成后,开启了上涨势头,到2023年的最高点时曾一度接近70元/股,在之前的最低点基础上翻了近9倍;然而接着又急转直下,目前又掉回到了2022年的水平。
太极集团股价走势 图/百度股市通
看来,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接下来的太极想真正跻身一流强企的行列,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董事长换了之后,太极集团它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带着问题,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财务健康度、业务健康度、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来一一回答。
两个阶段的太极
国药集团入主之前的太极,其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2年到2010年,刚起步时的太极集团名叫四川省涪陵中药厂,起初经营状况并不良好。为了渡过难关,彼时的掌门人白礼西曾亲赴武汉学习制作汽水技术,靠销售汽水发放工资。到了汽水销售淡季,就带领工人淘洗中药材,靠赚取加工费维持厂子的基本运转。
摸爬滚打中,白礼西逐渐意识到。一家药厂要发展,必须有好的产品,于是举债10万元买下了急支糖浆和补肾防喘片,又以全面的广告覆盖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走出川渝。
这段时间的太极集团虽然面临了一些困难,但整体走势一直是向好的。1993年四川涪陵制药厂改制成功,组建了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又于1997年上市。
进入21世纪后的太极集团更是高光不断。2005年,国家统计局举办了“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数据发布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度统计结果,按企业主经营业务收入筛选出中国10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太极集团以71.1亿的主营业务收入名列第一。
2009年,全集团公司年销售突破了130亿元。其中工业销售额增长超过4亿元,新增利税超过2亿元;商业效益大幅度提升,实现利润增长4000万元,均创造了太极建司以来的最好纪录。
在经营向好的大背景下,太极集团也设置了全新的经营战略目标,召开了历史上首次规划工作会,勾勒了未来10年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到2019年,集团年销售力争突破30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确保100亿元,商业实现200亿元,即所谓的“1123计划”。
然而事与愿违,随后太极集团不但没有继续增长,反而进入了持续亏损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失去的十年”——2010-2021年,12年间扣非净利润有11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金额超30亿元。
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打断了一直向好的势头?问题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这个阶段的太极,相比经营,花费了太多精力在自身的整合上。
彼时的太极集团体量很庞大,经过不断并购整合后,旗下业务板块大致分为三块:医药商业、医药工业和代理。
商业领域,太极集团1997年控股重庆中药,并将之改名为“桐君阁”,意在整合川渝两地的医药商业零售资源。当时这被外界誉为是一个并购整合的成功范本,并购后,双方销售额都出现了连续多年的显著增长。
工业领域,太极集团培育了众多明星产品,如曲美、急支糖浆、藿香正气液、太罗等。藿香正气液2009年销售超过3亿元,而集团内部认为其实力如果全部发挥出来,年市场容量至少在50亿元,甚至能“争取做到100个亿”。
代理方面,太极集团在从重庆国资委接受西南药业进行整合之后,使得西南药业在当年实现了10亿元的销售额,并使得西南药业成为太极集团旗下重要的西药平台。
大是大,彼此间却没能协同好。2005年,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交叉关联担保导致资金出现数十亿元的担保黑洞曝出,重庆市政府方面下达了指示,要求太极集团必须重组旗下3家上市公司,只保留一家,把另外两家的股权关系和担保关系理顺盘活,于是三个板块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三合一”资产重组过程。于是西南药业与桐君阁先后“脱壳”,直到2016年,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
或许是一波三折的重组消耗了太多精力,这段时间的太极亏多盈少,脱壳完成后的第二年,即2017年,是这十余年中唯一扣非净利润为正的一年。到了2018年,又萎靡了下去。
失去的十年,错过了太多
2010年前后,太极集团提出过用10年时间完成“千亿太极”的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太极工业销售过500亿元,太极商业年销售达500亿元,全集团年销售额过1000亿元,年利税过50亿元。
现实显然还差得远。2020年太极集团的营收仅为112.08亿元,离“千亿”还差了十分之九。
其实营收目标没达到只是小问题,关键在于,这十年是中国医药产业风起云涌的十年,药审改革、国谈、集采、鼓励中药创新等诸多大的政策变动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即使赚不到钱,抓住机会建立一个成熟的研发体系,打造一个完善产品梯队,也是好的。
早年的太极曾提及过其在研发上的思路:着力研发具有专利的产品,对没有专利的品种则一般采取跟随策略,在保证有相对价格优势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品牌营销网络进行推广。此外中药也是一个主要的研发方向。
然而这一思路显然没能贯彻下去。这一点从年报中的表述可以窥见端倪。
2012年年报中,太极集团对自身“科研技术优势”的表述是,近10年来,公司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研发新药40个、获国家新药证书32个、生产批件65个、临床批件16个。
到了2023年年报中,相关表述是,近20年来,公司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研发新药40余个、获国家新药证书30余个、生产批件70余个、临床批件20余个。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十来年过去,太极的研发成果和产品储备几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数据显示,2017-2022年,太极集团6年的研发费用累计仅4.47亿元,虽然逐年增长,但最高时也不过1亿元出头,而且每年投入均不足营业收入的1%。
相比之下,同一期间太极集团销售费用累计超过200亿元,并且一路从2017年的19.08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46亿元。
以2022年为例,太极集团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的40余倍,占营收比例达33%。
比起努力抓研发,这期间的太极还浅尝了一下中药企业们普遍都很难抗拒的诱惑:大健康消费。2015年,太极集团跨界进入高端饮用水领域,推出了“太极水”;还利用重庆长寿湖太极岛、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海南屯昌部分土地优势,布局健康养老地产相关产业。
而这些字眼,在近几年的财报中都看不到了。
同在这一期间,还发生了一场关键的人事的变动:2019年,担任太极集团董事长已经超过30年的白礼西提出了辞职,由同为太极集团“老人”的李阳春接任董事长。
李阳春接任后,提出了“规范治理、聚焦主业、突破销售、提质增效”的十六字方针。从中不难看出,太极集团依然没有将研发列为工作重点,而是延续了一直以来的重销售传统。其任上又迎来了国药混改,大约五年后俞敏接任。
如果要对这一阶段的太极作总结,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内部经营乱。相比具体经营,花了大量时间在企业本部、西南药业与桐君阁三大资本实体的脱壳重组上;大健康方面做了一半后,又没了声音;紧接着又是混改。
研发体系乱。多年以来研发板块都不受重视,投入的钱少得可怜,也没有搭建起完善的产品梯队。
销售体系乱。虽然销售费用节节高,但是大额投入并没有形成多少有认知度的品牌资产,反而吃掉了利润,表现就是几乎年年亏损。
人事变化乱。任职多年的老董事长辞职后,新董事长李阳春上任,上任当年就迎来了集团混改,没过几年又宣告退休。
这四点是相互影响的。譬如战略不接续,令研发与销售、经营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权重一直厘不清,间接导致了人事动荡。直至混改完成,国药入主后,这场“乱局”才总算渐渐平息了下来。
国药入局,扭转方向
在重庆市政府及涪陵区政府支持下,2019年,太极集团正式启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2020年,国药集团与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太极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国药集团,混改成功落地。
国药入主后,太极集团正式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都起了立竿见影的变化。
首当其冲的是财报。2021年,因为国药对非主业和非盈利项目按照战略规划进行清理并拟暂停部分项目,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和员工设定受益计划等进行了计提,太极集团当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23亿元,同比下降891.88%;扣非净利润亏损6.97亿元,同比扩大。
或许是“甩包袱”见了成效,第二年开始,业绩就出现了迅速回弹。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3.67亿元,同比增长152.59%;2023年更是达到了7.74亿,再增111.23%。
2022年,业绩是如何突然上涨的?
简单来总结,就是一面精简冗余,一面继续发掘优势产品的潜力。
太极集团2021年报显示,总部的职能部门从29个精简为20个,工业及中药资源和商业等板块子公司减少班子成员合计92人,全公司减少300多人,配套的还有涉及聘任、薪酬绩效、销售及业务调整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建。
2022年,太极集团又宣布,将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指引,经营深度聚焦,加速剥离非核心业务,工商协同,聚焦医药主业,实现“轻装上阵”。
这些战略体现在财报上,就是各项支出的明显减少,比如财务费用连续三年多下降。销售费用历经两年的整合,今年也开始降下来。前三季度同比下降了30.74%,至28.83亿元,占营收比例降至27.63%。
销售改革卓有成效,使得业绩增长摆脱了靠费用增长来拉动。太极的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多个品种销量取得了突破性增长。
2022年太极集团财报显示,当期许多产品的销量都增长了50%以上,藿香正气口服液实现销售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70%;急支糖浆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89%;通天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两个2亿级品种也有不错表现。
2023年,涨势仍在持续。藿香正气口服液实现销售收入22.71亿元,同比增长45%;急支糖浆实现销售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67%。
依托于此,当年全集团现代中药实现销售收入66.04亿元,同比增长31.64%。
除明显提振了业绩,国药的入主还对太极的经营战略规划造成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直被忽视的研发。太极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提到了将“科技创新列为企业发展战略之首”——这话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开始有了切实的举措。
比如研发人员开始增加了。梳理报表可见,太极集团2021年年末有研发人员732人,占比达5.87%;到2023年,数字和比例进一步增加到943和7.49%。
2023年,研发费用更是上涨了113.52%,再加上资本化的部分,全年总研发投入已经接近3亿元。
太极集团2023年年报
尽管这个投入量也就是一些老牌创新中药企业,比如以岭、天士力等6-7年前甚至10年前的水平。然而众所周知,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点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思路转换了,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未来当自强
总结下来,太极集团的三个阶段还是泾渭分明的:第一阶段改制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二阶段一度迷茫,在“失去的十年”中来回打转;国药集团入主后的第三阶段,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提升。
只不过,盘子太大,很多问题都是逐渐深入慢慢浮现,体现出来的,就是国药赋予的能量正在渐渐减弱。
今年前三季度,太极集团的业绩失去了前两年的涨势,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4.34亿元,同比下降14.36%;归母净利润5.45亿元,同比下降28.1%。第三季度指标方面更差,单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6.4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3.82%。
按治疗品种划分经营数据,前三季度,太极集团所有治疗领域的营业收入都发生了下降。
太极集团关于2024年前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的公告
诚然,这里面有藿香正气口服液夏季过后销量下滑等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产品研发断代,导致旗下每一条线都涌现出了数个竞争对手,令集团整体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家竞争力。
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光靠别人是不行的。在借力甩脱掉历史包袱,梳理清战略和内部架构后,接下来的当务之急,还是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点。
CM10医药研究中心(E药资本界)梳理发现,目前摆在太极集团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抓研发/出海;二是抓品牌;三是拆分或并购。
抓研发的思路还在持续,2023年管线以中药创新药为主,出现了数个1.1类新药,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再上涨了31%。
在创新中药企业里找对标,以岭药业是一个很好的蓝本,二者工业板块营收体量也相似。但相比太极,以岭的优势不光在于研发,还有出海。
出海一直是太极发力的方向,号称要“打造中药海外公共服务平台”。然而事实上出海收入却少得可怜,2022年的境外收入是685.1万元,2023年为873.28亿元,只是总营收的一个零头。
反观以岭药业,新冠疫情后,连花清瘟就在泰国、新加坡、老挝等国迅速通过审批,完成注册,获得上市许可。2022年的国外地区收入是4.63亿元,2023年虽降至2.39亿元,但依然超过了太极好几个数量级。
出海难,中药出海更难。一方面是团队建设问题,另一方面甚至都谈不到品牌,而是国外是否承认的问题。连花清瘟属于有时代契机的造就。现在出去做得好些的,比如片仔癀之类都是有几百年历史,圈子也仅限于华人圈,太极没有那样的品牌力。
考虑到现任太极集团董事长俞敏曾在“老三九”工作过多年,品牌升级迭代或是集团接下来发力的重点。众所周知,华润三九以品牌建设和打造产品梯队而业内知名,建立了一流的医药营销网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职业经理人,堪称业内的“黄埔军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事安排方面,“国药系”的风格一直比较兼容并蓄,以流通老大国药控股为例,目前董事长赵炳祥来自华润系,总经理连万勇从内部提拔而来,副董事长陈启宇则来自复星系。新领导班子恰好构成了一个“铁三角”,有助于公司对行业整体趋势的判断,视角不易偏废。
最后一步是拆分或并购。前者的代表是达仁堂,今年以来,其通过多次资产处置陆续剥离商业板块,将下属天津中新医药的全部股权作转让了出去,显然是准备聚焦工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年初,太极集团提出了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的目标,而当年全集团营收仅150亿左右,单纯只靠改善经营显然无法实现。考虑到国药方面讲话不会无的放矢,那么最有可能实现目标的路径,恰是剥离聚焦的反面:并购。
并购谁?中国中药一直是最大的猜测对象。今年2月,中国中药发布公告称,国药集团拟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将中国中药私有化。不乏有业内人士相信,私有化成功后,中国中药将从港股退市。而国药集团的目的是把中国中药带回A股上市,并将其资产合并进太极集团。
然而今年10月,由于中国中药私有化的先决条件仍未得到满足,该建议于10月18日失效。
一切线索都显示,想重新振兴太极,靠外力是有限的。治本之道还是得从内部发力,捡起早年白礼西卖汽水、洗药材的精神,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做出强大的品牌。
“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痛苦的。我们已经见证了,诸多仿制药企走向创新药企历经的黑暗与迷茫岁月。我们已经看见了,一些蜕变,和新价值的诞生。E药经理人旗下CM10医药研究中心致力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挖掘与诊断。”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东南亚医药市场,被誉为“最有前途的制药市场之一”,方兴未艾,充满活力,像极了20多年前的中国。中国医药企业下南洋,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也皆有可能。
为了探寻东南亚市场机遇,2024年12月8日-14日,E药经理人组团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深度考察与交流对接,共有来自国内多家头部医药企业参加了本次活动。考察团参访了印尼头部医药企业KALBE、DEXA,ETANA、马来西亚头部医药企业DUO PHARMA、APEX和大型民营医疗集团SUNWAY,与PWC印尼办公室举办了东南亚医药市场闭门研讨会,拜访了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经商处。通过研讨会、实地参访、交流对接、商务洽谈等形式,考察团全面了解了当地医药市场政策法规、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与销售渠道等情况与特点。在考察过程中,当地头部企业对与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欣喜的是,通过深度交流对接,目前4家随团单位已收到参访企业发来的CDA,期望在药品研发、产品合作、技术转让及市场拓展等领域建立合作关系。
印尼是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医药市场,市场规模约95亿美元。马来西亚人均GDP位列东盟国家第三,市场国际化接轨程度高,医药市场规模在20多亿美元。得益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医疗保健系统的持续转型,印尼与马来居民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正迅速提升,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医疗保健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印尼、马来两国的医药行业发展仍不成熟,新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且大部分制药用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中国医药企业与东南亚国家未来在原料药,复杂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创新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参团企业对本次活动的考察内容与交流形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各企业表示,考察活动安排紧凑,对接务实,形式多样,加深了对该地区医药行业现状与潜力的认知,高效和当地头部企业建立了联系,对于后续深耕东南亚医药市场有较大帮助,圆满达到了考察预期目标。
企业寄语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武贤先生:
非常有幸跟随E药经理人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行商务考察。这次考察参访了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多家头部医药企业,深入了解了两国市场,通过同行业参访和交流,对两国医药市场的稳定增长、行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的规范性和全球化程度印象深刻,对印尼大力鼓励医药产业本地化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东南亚医药市场存在开拓机会。东南亚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和创新医药产品,且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能力缺乏,但是国民的医疗保障程度比较高,这对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提供了机会,中国医药企业可以把疗效优异、价格合理的创新产品落地东南亚来打开国际市场,找到突破口。
通过这次商务考察以及和优秀的海内外同行的交流,让我对中国医药企业抱团走出去有了信心,非常感谢《E药经理人》东南亚考察团的专业安排和贴心服务,希望中国药企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深度合作,共同成长,共同走向世界。
安徽杰玺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冰先生
非常荣幸受E药经理人的邀请参加了东南亚医药考察之行。本次参访了印尼最大的两家医药企业和新兴的生物制药企业,马来西亚最大的两家医药企业及马来西亚最大的私立医疗集团,对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的医疗市场医药市场医保政策注册要求准入门槛有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为接下来进入和拓展这两个国家的市场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并且通过本次活动认识了非常多的医药同仁和行业精英,大家之间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享和交流,考察之余的活动也非常开心,非常有意义的一次考察之旅。非常感谢E药经理人和张熊总的组织和安排,下次有机会还会参加其他国家和区域的考察活动。
普利制药董事、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周茂先生
非常感谢E药经理人组织的这样一次东南亚医药考察团!我在普利从事制剂国际化10多年,重心过去在欧美为主,虽然在东南亚也有不少品种上市,但这次东南亚考察之行,让我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机会和必要性,也看到东南亚市场未来的潜力和成长,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各国都在产业升级和本土化,我期待与国内同仁,优势互补,抱团形成合力,探索适合的出海模式!
西藏卫信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翁自忠先生
今年,卫信康医药在参加了E药经理人组织的日本和欧洲考察团之后,又参加了东南亚医药考察团,本次考察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通过考察活动找寻到了到了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巨大机会,本次考察期间,与印尼的2家头部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次,考察团内部企业间的交流也非常活跃,通过深度交流,找到了抱团出海的互补性合作机遇,分享和学习了优秀企业如普利制药的出海经验和产品合作出海的可行性,收益匪浅。下一步,卫信康医药还将积极参加E药经理人组织的出海考察活动,提升制剂出海的速度与质量,努力开辟企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CFO缪瑰丽女士
今年,卫信康医药在参加了E药经理人组织的日本和欧洲考察团之后,又参加了东南亚医药考察团,本次考察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通过考察活动找寻到了到了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巨大机会,本次考察期间,与印尼的2家头部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次,考察团内部企业间的交流也非常活跃,通过深度交流,找到了抱团出海的互补性合作机遇,分享和学习了优秀企业如普利制药的出海经验和产品合作出海的可行性,收益匪浅。下一步,卫信康医药还将积极参加E药经理人组织的出海考察活动,提升制剂出海的速度与质量,努力开辟企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Umabs DB作为目前全球最全面的抗体药物专业数据库,收录全球近10000个从临床前到商业化阶段抗体药物,涉及靶点1600+,涉及疾病种类2400+,研发机构2900+,覆盖药物蛋白序列、专利和临床等多种专业信息。Umabs DB药物数据库已正式开放上线,可访问www.umabs.com注册享受7天免费试用。
近期,根据UmabsDB数据库的记录,Immatics在clinical trials网站上,登记了一项PRAME TCR细胞治疗药物 IMA203 ,在二线黑色素瘤中启动一项3期临床试验NCT06743126,该临床将于2024年12月启动,计划入组人数为360例。
该三期临床的对照疗法包括多种肿瘤免疫疗法,PFS为主要临床终点,2026年将完成整体招募。
PRAME为TCR疗法的经典靶点,在多种实体瘤都具有表达,目前看来在黑色素瘤领域有望最先取得突破。
IMA203为第一代的PRAME TCR自体细胞疗法,还需要少量IL-2的伴随注射。
一期临床中,在黑色素肿瘤患者中取得了54%的响应率,中位PFS达到6个月,中位OS还未达到,相较于其它疗法,具有一定优势,三期临床值得期待。
希望早日传来IMA203的临床捷报,更多有关TCR药物研发具体信息、专利及临床等动态进展,敬请关注Umabs DB全球数据库(www.umabs.com)的更新。
拓展阅读:
再创业ADC:前普方创始人赵柏腾加入Aadi Bioscience董事会
投资人日:GSK、百济、中外制药
恒瑞Nectin-4 ADC启动首个三期临床
全球首款:信达申报TROP-2 ISAC药物
第一三共研发日上的新分子
盘前大跌20%:affimed更新EGFR/CD16a双抗非小细胞肺癌二期临床数据
科伦启动B7H3 ADC临床试验
国内首款:诗健启动TROP2 ADC三阴乳腺癌一线三期临床
一线胃癌头对头:第一三共启动HER2 ADC+PD-1三期临床
康方即将启动HER3 ADC临床试验
PD-1+TIGIT:吉利德启动一线头颈鳞癌联合疗法临床
Celldex启动KIT抗体特应性皮炎2期临床
中位OS提高10.9个月:Immutep启动LAG-3+PD-1一线非小细胞肺癌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
Macrogenics启动下一代ADAM9 ADC临床
100% CR:默沙东更新ROR1 ADC二期淋巴瘤临床数据,即将启动三期临床
MSD:收购PD-1/VEGF双抗后的回应
HIV:中裕新药将ADC拓展至抗病毒领域
全球首个:默沙东ROR1 ADC启动三期临床试验
HER3终成药:HER2/HER3双抗Zenocutuzumab获FDA批准上市
百利天恒两款ADC在美启动临床
3000万美元首付:GSK引进映恩一款临床前ADC药物
“四字编码”时代下的信达全梳理
BioNtech启动PD-L1/VEGF双抗肺癌两项头对头三期临床
大涨68%:Janux的PSMA/CD3双抗再次取得突破疗效
316例:诺华启动BAFF-R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三期临床
250例:默克CEACAM5 ADC开展泛癌种临床试验
AK112 vs PM8002:PD-1/VEGF第三次交锋
康方生物两款PD-1双抗均进入2024年医保目录
234例:安领科启动EGFR/c-Met双抗ADC临床
科伦博泰:本土首款Trop2 ADC获批上市
罗氏TIGIT抗体一线肺癌再次失败
876例:恒瑞启动c-met ADC单药及多种药物联用临床
科伦博泰首个双抗ADC启动临床
阿斯利康:ADC药物的临床剂量转化策略
最惨18A:北海康成市值仅为7520万港元,累计跌幅达到98.55%
2~3分钟完成给药:K药皮下制剂三期临床取得成功
ORR仅为5%:Immatics公布PRAME/CD3 TCR双抗临床数据
石药启动EGFR ADC+ATM抑制剂联合治疗临床
康方启动CD73/LAG3双抗临床试验
宫颈癌:迈威Nectin-4 ADC启动第3项三期临床
大涨53%:中国资产再次拯救美股biotech
翰森HS-20124为ROR-1 ADC药物?
翰森公开SEZ6 ADC专利
翰森公开CDH17 ADC专利
复宏汉霖公布两款ADC药物专利
BioNtech: 2024研发日
默沙东终于信了:5.88亿美元首付款引进礼新PD-1/VEGF双抗
映恩公开PD-L1/B7H3双抗ADC临床前数据
Hexagon:新型ADC毒素
提高渗透性:antikor开发高DAR值片段抗体ADC
Genmab终止两款CD3双抗开发,重聚焦后期管线
第一三共开发皮下HER2 ADC
三抗来袭:Aditum Bio以3500万美元首付款引进维立志博CD3/CD19/BCMA
强生公布膜依赖性MSLN/CD3双抗
金赛公开自主开发TOPOi ADC平台
礼来公布PTK7 ADC药物临床前数据
双payload ADC逐步工业化,多款药物即将进入临床
恒瑞SHR-A2009:国内首个HER3 ADC进入三期
ADC:抗原高表达的必要性?
关于Umabs DB
Umabs DB是目前全球最全面的抗体药物专业数据库,收录全球近10000个从临床前到商业化阶段抗体药物,涉及靶点1600+,涉及疾病种类2400+,研发机构2900+,覆盖药物蛋白序列、专利和临床等多种专业信息。Umabs DB药物数据库已正式开放上线,可访问www.umabs.com注册享受7天免费试用,更多信息可联系info@umabs.com
100 项与 南昌百济制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南昌百济制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