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ummit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ummit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创新药的投资逻辑几乎每年都要变一下,现在大形势变化下,创新药投资机会也有所不同。”日前由医药魔方主办的2025PMC医药投融资交易大会上,启明创投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共同负责人陈侃如是说道。启明创投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共同负责人陈侃BD狂飙成为常态、Biotech资金供给结构不可逆地变化,是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明确的“形势”。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2025年第一季度(1-3月),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仅3个月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也已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不仅如此,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总额近9亿美元,已经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2025年1-3月,国内一级市场共有48起融资事件,总额50.65亿元。2021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国内转国外)交易情况当Biotech为求生存积极“向外走”时,不少投资人还在谨慎观望,以期找到“新常态”下的生物医药投资之道。而作为中国创新药头部“捕手”,过去一年的风云变幻中,启明创投凭借近40多次出手、20多次领投领跑一级市场投资,尤其是深度投资礼新医药并促成其与默沙东的重磅BD交易等,已然游刃有余地参与到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的浪潮之中。在大会当天,陈侃分享了自己对于当前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投资机会的洞察,医药魔方Invest整理全文如下:投全球Best-in-Class潜力的中国创新药2024年,国外大药企license-in的管线中,1/3来自中国,而5年前(2019年)这一数字还是0,增长速度很快。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参考点,我们初步认为,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分布,大概40%在美国,30%在中国,剩下的是日本和欧洲。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有一些历史性的进展,通过与国际“金标准”药物的头对头试验,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展现出了全球Best-in-Class的潜力。比如,2022年,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头对头的试验当中击败了当时的金标准——强生/艾伯维的伊布替尼,创造了纪录;传奇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BCMA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通过跨试验比较可以看到,超过了Bluebird/BMS的Abecma;去年,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药“头对头”击败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非常重磅。我们看到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启明创投自己的投资企业当中,目前也在进行2~3个头对头试验。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美国的“金标准”药物,意味着美国的医生在病人就诊时会优先推荐一个来自中国的药物。康方生物和Summit Therapeutics的交易非常经典。Summit原来是做抗生素的,股价一度跌到0.7美元/股。2022年,Summit引进了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在中国获批对它的股价有所提升,去年“头对头”击败帕博利珠单抗后,股价狂飙,增长了近50倍。这个临床试验的成功也提升了康方生物的股价,从40港元左右涨至70港元左右。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这种重磅进展已经开始带来股价的反应,当然美股会比国内的港股反应力度更大一些。这个故事还有后续:这一临床试验的成功,催生了另外两个中国Biotech的交易,一个是BioNTech收购普米斯,另一个是默沙东买下了礼新医药的PD-1/VEGF双抗,礼新医药也是我们的投资企业,启明创投是最大的股东。另外,Seagen的首席执行官David Epstein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也是做PD-1/VEGF双抗,去年获得了1.4亿美元的融资。可以看到,康方生物在这个领域引领了全球的趋势,这在5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其他领域,中国Biotech目前也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比如,在TCE领域,默沙东收购了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GSK收购了恩沐生物的CD19/CD20/CD3三抗;还有Candid通过收购嘉和生物和岸迈生物的NewCo公司,囊括了他们的B细胞靶向CD3双抗资产,我们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孵化;在GLP-1领域,2023年,阿斯利康引进了诚益生物的口服GLP-1;我们的被投企业硕迪生物是当年纳斯达克最大的IPO;以及今年贝恩资本把恒瑞的GLP-1资产组合做成NewCo,完成了4亿美元的A轮融资;在自免抗体方面,奥博资本和康诺亚生物成立了其双抗资产的海外NewCo;Aclaris以“首付款+里程碑款+销售分成+股权”的方式引进了博奥信的TSLP抗体和TSLP/IL-4R双抗。类似的故事在一遍遍上演,中国Biotech以前只是一个跟随的角色,现在越来越站在科学浪潮的前沿。中国创新药出海面面观现在业内都在讲License-out和并购,不过如果细看,这些交易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交易模式对创始人和投资人都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大家推崇的License-out,这是国际大药企最喜欢的模式,它可以随时终止开发,充分考虑了开发风险和战略调整的需求。缺点在于,对于大药企来说,这种模式会影响它的利润,所以往往首付款比较高。对于Biotech和投资人来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现金,且股权稀释少或者不稀释,而且如果首付款金额比较大,比如1.5亿-2亿美元或以上,可能会考虑给投资人分红,转化为LP的收益。但是,这种模式下,Biotech无法享受产品的收益的上升空间,一般销售分成在10%上下,投资人也不会把这部分看作非常有意义的收益。而且,没有核心资产意味着无法上市。所以,每个中国Biotech都在做license-out时都要考虑清楚,如果希望纳斯达克上市,至少要保留全球40%-50%的权益,如果在A股或者港股上市,至少要保留中国区的权益。另一种最近谈得比较多的模式是资产收购(Asset Purchase),比如默沙东收购同润生物的双抗、GSK收购恩沐生物的三抗、以及罗氏买下锐格医药的下一代CDK抑制剂。这种模式就像并购,但是只买资产,不管员工、平台或其他事宜。这对大药企的好处是不影响净利润,但一定是选择对自己有战略意义的资产才会做。对于Biotech和投资人来说,这种模式收到的现金比较多,但也完全出让了资产,而且,公司其他管线拿到这个钱后愿不愿意分给投资人,也需要双方讨论。另外一个模式是共同开发(Co-Development),双方共担费用,销售分成对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史上发生过两次,一次是传奇生物与强生共同开发西达基奥仑赛,另一次是百利天恒和BMS共同开发其双抗ADC。这是大药企最不喜欢的模式,因为需要和合作的Biotech有很多沟通,其中的联盟管理(alliance management)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Biotech,的确拥有一半的权益,但是能否负担得起其中的开发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投资人来说,好处是这个资产可以上市,但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还有NewCo模式,引进中国管线,让欧美的投资人和高管来做。我们已经做了两个NewCo,目前也在推进新的。我们对这个模式比较熟悉。NewCo的目的有三:第一,管线拆分,因为Biotech估值的80%-90%是由它最领先的管线决定的,其他管线的价值难以在母公司体现;第二,在母公司因为历史原因估值过高的情况下,NewCo可以重新设定估值;第三,引进欧美高管,他们在西方资本市场和BD交易中更有优势。最后,IPO和收购(M&A)。如果Biotech想去纳斯达克IPO,首先要是境外架构,其次管线必须具有全球竞争力,而且进度最快的管线通常是完全拥有或至少拥有一半权益,并且需要美国高管。最困难的是这些公司在IPO之前需要Pre-IPO轮/交叉轮融资,提前让美国知名的专业生命科学基金进来,否则直接去IPO,上市后的流动性会非常差。近几年有几笔收购,包括Genmab收购普方生物,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BioNTech收购普米斯。但我们觉得未来(跨境收购)还是不会特别多,因为这几家公司有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希望在中国有研发,但是绝大多数欧美公司对这方面的需求不是特别大。发挥中国效率优势,把握全球开发机遇现在国内First-in-class靶点的追赶速度越来越快,这也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效率优势。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获得CDE受理1类新药TOP30靶点非常卷,PD-1有70多家,GLP-1有700多个正在申报,预计会有超50个GLP-1会在5年内上市,5%的热门靶点占据了44%的创新药。从这一点来说,国内的竞争确实非常激烈,甚至到了有点残酷的地步。“不卷”的一面,类似于DeepSeek引爆全球AI领域的现象,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在发生。我们经常看到某个角落里某个公司闷声不响地做着一个First-in-class的产品,真正临床后价值显著。比如,几年前双抗ADC的概念还不火时,百利天恒的HER3/EGFR双抗ADC创新药与BMS达成共同开发的重磅合作;荣昌生物最先创造了Baff/April双重拮抗剂的概念,美国的Alpine Immune也开发了类似产品,去年Vertex以49亿美元高价收购了这家公司。Biotech的成败与临床试验息息相关。不管理论怎么样,最后的试验结果说了算。正因如此,做临床的速度越快、成本越低,越有优势。中国生物医药的优势就是临床做得又快又便宜,能够产生大量的临床数据。中国创新药“卷”还是“不卷”,也取决于怎么运用这个优势。除了本土的效率优势,我们觉得,未来中国Biotech也要抓住全球协同临床开发(global synchronize development),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优势,最大化实现Biotech的价值。具体来说,早期的新药发现工作,可以在中国开展,成本低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到剂量爬坡阶段,可以考虑在中国做,因为病人入组速度通常会比美国快,也可以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做,早期临床成本相对可控,而且可以用来证明药物在欧美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至于剂量拓展和关键性临床等晚期阶段临床试验,可以考虑以美国为主,而且最好和国际大药企合作,一方面美国的投资人也更认可美国的临床数据,另一方面申报FDA更直接。最后,中国创新药虽然现在非常火热,但其实还是能看到一些缺点,包括基础性技术(foundational technology)方面,如mRNA、基因编辑、双抗等,往往是美国率先取得突破,中国公司再跟进,他们完成的是从0到1,我们完成的是1到10、1到100。另外就是First-in-class靶点发现能力不足,从临床回到研发的转化科学能力不足。适应症的选择、临床药理modeling等临床转化和开发能力有所欠缺。 推荐阅读中国创新药,下一个10年怎么投?摩根大通黄旸:海外资本积极探索中国创新药投资机会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近日,康方生物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全年总收入21.24亿元;扣除分销成本后的商业销售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加24.88%,康方生物称,这主要得益于卡度尼利单抗(AK104,PD-1/CTLA-4双抗,商品名:开坦尼)、依沃西单抗(AK112,PD-1/VEGF双抗,商品名:依达方)这两款药物。实际上,这两者均为全球first in class产品,也是康方生物的核心产品、以及在IO(肿瘤免疫)治疗上的基石性药物。其开发思路均是迭代当下的PD-1抑制剂这一IO疗法,并探索联合用药。凭借复发/转移性宫颈癌适应症获批上市之后,卡度尼利 2024 年新增一线胃癌全人群适应症,填补了 PD-L1 低表达/阴性胃癌人群免疫治疗空白;另一项一线治疗宫颈癌的新药上市申请(sNDA)正在审评审批中。截至目前,卡度尼利已开展共 8 项注册性/III 期临床研究,超 20 项 II 期临床研究,主要涵盖了多种高发肿瘤疾病一线适应症和后线适应症的布局。依沃西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双抗新药。此前 2022 年 12 月,康方生物以 50 亿美金+2 位数百分比销售提成的方案,将其部分海外权益许可给美国 Summit 公司,创下了彼时国内新药对外许可的最高交易金额记录。2024年,依沃西单抗首次在中国成功获批,用于治疗EGFR-TKI治疗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2024年5月,依沃西对比“药王”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HARMONi-2)获得阳性结果。其中,依沃西单抗海外三期临床数据将于今年年中公布。同年,依沃西单抗和卡度尼利单抗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幅提高药物可及性,显著降低患者负担,完成了公司现阶段在国内市场商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新药临床开发方面,围绕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康方生物已广泛布局了肺癌、胃癌、胆道癌、肝癌、头颈鳞癌、宫颈癌、三阴性乳腺癌等诸多高发肿瘤疾病的一线治疗,进行了一系列覆盖超过 40 项适应症的临床疗法探索。康方生物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产品还有PD-1派安普利单抗、靶向PCSK9的降脂药伊努西单抗等。另有两款银屑病药物依若奇单抗(IL-12/IL-23双抗)、古莫奇单抗(IL-17单抗)处于上市申报阶段。基于一众管线推进,2024年3月和10月,康方生物进行了两次配售,共募资超30亿港元。2024年末,公司现金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共计73亿元。参考资料:康方生物
100 项与 Summit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ummit 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