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Beijing Xiny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eijing Xiny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4年5月10日上午,由VB100、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动脉橙主办,赛柏蓝公司承办的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创新药械选品大会在北京亦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此次大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创新药械企业,展示了最新的医疗器械、创新药物以及康复康养产品。大会由赛柏蓝公司的向俊杰主持,他在开幕致辞中提到:“在这个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项创新都可能改变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和管理。”他强调了此次大会的重要性,并欢迎各位嘉宾和同仁的到来。赛柏蓝 向俊杰本次大会分为两个主要板块:创新药械产品推介和创新康养康复产品推介。在创新药械产品推介环节中,南京晶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逸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展示了他们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专科临床需求,还在技术和效率上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大会还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的药械渠道商和非公医疗机构的代表,他们的参与为这些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线上直播平台也为有兴趣的观众提供了提交合作意向的机会。在产品展示环节,南京晶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其血气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的优势,强调了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市场前景。南京晶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黄宝福上海逸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宇杰则分享了其公司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示了其整体吻合器的钳口咬合力相比传统提升了35%,有效加持组织,术后损伤较低,恢复较快。逸思医疗的产品在全球已交付36万件,拥有270多项专利技术,获得155多项国际认证,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上海逸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陈宇杰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刘欢介绍了公司主要做跟听力健康产品相关的助听器,强调其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能够提高中国听损人士助听器的佩戴率,解决价格昂贵和选配不方便的问题。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刘欢融冲(深圳)生物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CEO曹波介绍了其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的雷帕霉素药物涂层球囊,定位为“心无旁物,生命无架”,目标是在心血管领域实现真正的无介入植入方向。融冲(深圳)生物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曹波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杨培在活动中介绍了公司的主打产品线——数字PCR系统及相关产品。杨培强调,数字PCR技术作为荧光定量PCR的升级版,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绝对定量能力,特别适用于肿瘤液体活检和血液肿瘤微小残留检测等领域。新羿生物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自主创新掌握了全链条核心技术,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已获得FDA、CE等多项国际认证。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杨培在活动中,深圳佰特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负责人吴星宇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吴星宇介绍,佰特微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血栓和钙化处理、动脉瘤栓塞及功能性导管等三大类产品的研发。目前,公司已有多个产品获得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并即将在2024年实现商业化。吴星宇还展示了多个核心产品的技术细节和临床应用,强调了其产品在操作便捷性、灵敏度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深圳佰特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吴星宇安速康医疗(苏州)有限公司的市场总监齐华峰展示了其公司主打的第一款产品——全新一代无主机超声导,展示了其在研发创新型医疗器械方面的成果。安速康医疗(苏州)有限公司 齐华峰宁波家家检检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一款便捷的家庭健康检测设备,总经理 李妙女士提到,家家检检可通过不同试纸在家中进行多种健康检测,包括心肌梗死、肾损伤、优生优育等,帮助用户进行早期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公司创始人邓双胜博士拥有近30年的快速检测研究经验,团队大部分来自顶尖医疗器械公司,产品已获得国内认证,正在拓展海外市场。宁波家家检检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李妙上海睿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景岐在分享中强调,控制孩子的近视度数在18岁前不超过500度是关键,超过这个度数将需要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睿视科技成立于2019年底,专注于近视管理和预防,通过科普和产品销售,已在全国近3000家门店推广。上海睿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孙景岐苏州科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闪闪近日在健康论坛上表示,公司致力于解决70%与睡眠相关的健康问题,通过小程序筛查、个性化诊疗、企业合作和线下体验馆等多种创新服务,提供全面的睡眠健康解决方案,提升全民的睡眠质量,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扩展服务网络。苏州科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陈闪闪医树医疗研发总监宋晧然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最新创新产品,旨在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口干问题。宋晧然指出,中国护理市场年增长超过2万亿,护理资源短缺与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树医疗通过研究唾液腺流速,开发出一款简便易用的护理产品,已获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并成功服务超过5000名患者。产品设计简单,仅需一步操作,便可在24小时内持续改善患者的口干症状。未来,医树医疗还将推出人工智能口干护理系统,提供定制化的口干解决方案,并计划打造全场景口腔综合智能护理系统,提升患者的整体口腔健康。医树医疗 宋晧然赛柏蓝银发界负责人李超在会议中向广大观众和合作伙伴详细介绍了银发界平台的愿景和发展方向。李超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以上,这为银发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银发界平台致力于聚焦银发经济产业的发展,汇聚政府、行业组织、学术界的专业人士,以及优质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银发经济平台。平台包括项目库、人才库、优秀案例库、专家库和供应商库,旨在为行业内的企业和服务提供商提供资源和支持。李超表示,2024年银发界将构建一个全面的合作矩阵,邀请更多优质供应商和行业人才加入,涵盖适老化改造、智慧康养设备、助医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赛柏蓝将开放其十多年来积累的代理商和经销商资源,通过百通招商助手平台和媒体矩阵推广,为合作伙伴提供精准的市场对接和推广服务。此外,银发界还开发了针对陪诊和家护服务的SaaS平台,为用户、服务端和运营方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李超呼吁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通过技术对接,共同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李超最后强调,赛柏蓝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先媒体,将继续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赛柏蓝银发界将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行业论坛和展览会,促进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银发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赛柏蓝 李超在此次活动中,众多企业和机构展示了他们在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行业内的合作与沟通,推动了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这些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产品将为更多的患者和消费者带来福音,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还为行业内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未来的创新和市场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去年开始的医疗反腐风暴导致传统的销售模式受限,出海与创新成为行业关键词。小船怕风浪,大船难转弯。但在医疗反腐之前,多年集采和国谈导致医疗环境巨变的铺垫,让传统药企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做好了大船掉头的准备。在传统的药物销售模式巨变的情况下,一度不被看好的传统药企,从2023年业绩报告来看,却和想象的不一样。在医疗反腐高压的情况下,一些传统药企竟然营收和利润稳定增长,而且其中创新药收入的占比提高。2023年,恒瑞创新药实现收入106.37亿元,创新药收入占比达到46.6%,一年共达成了5项海外授权合作,总交易金额超40亿美元;中国生物制药紧随其后,2023年创新产品收入达到98.9亿元,占总收入的37.8%。翰森制药创新药与合作产品收入68.65亿元,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67.9%。恒瑞无疑是其中创新药收入最高的,但竟然也是二级市场投资者最不满意的。因为尽管经过两年调整,恒瑞在A股的市盈率(TTM)依然超过60。翰森、石药、中生制药等其他港股上市的传统药企,市盈率都不超过30。恒瑞估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A股市场没有和恒瑞匹敌的头部传统药企,所以享受了行业龙头的溢价。某海外私募首席分析师认为“恒瑞如果在港股上市,估值估计要砍半”。恒瑞只能用时间换空间,通过盈利增长来降低PE,将投资回报拉回合理的水平。因此比起“稳健”,投资者们更想看到恒瑞以更高的成长性来消化高估值。恒瑞的自我调整意识极其明显,管线目标从me too创新药向BIC转换,并且对外多次强调“力争使 First-in-class 及 Best-in-class 的高质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在出海上,恒瑞有较大转变,不再紧攥管线——中国区的权益抓在自己手里,而管线的海外权益能卖则卖。相比中生制药走的抄底收购的路线,恒瑞依赖自研的路线略显保守。但这已经是恒瑞多次试错后寻找到的平衡状态。-01-从me too到best in class一位多年前在恒瑞工作过的研发人员透露,其实恒瑞很早布局siRNA、基因治疗等新兴疗法,国内都不知道mRNA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恒瑞已经在接触Moderna。但要等到其他药企做出临床效果, 恒瑞才会开始fast follow。一位当年从外企到恒瑞做研发的人员回忆,恒瑞的效率让在外企工作的他叹为观止,一个团队手上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各部门配合非常快。恒瑞现在也是如此。PD-1单抗故事落地后,恒瑞开始重仓ADC和GLP-1领域。减重领域,恒瑞已有5款新药进入临床,除了利拉鲁肽me too药物诺利糖肽,长效胰岛素+GLP-1类似物复方制剂HR17031,还布局了两个双靶点新药HRS-9531和SHR-1816,以及一款口服GLP-1R新药HRS-7535。HER2 ADC赛道,恒瑞医药 SHR-A1811处于Ⅲ期试验阶段,已经落后于科伦博泰,并同时与复星医药FS-1502、石药集团DP303C、康宁杰瑞JSKN003、乐普生物MRG002竞争。但恒瑞同时准备了plan B——SHR-4602。SHR-4602已于2023年4月获批临床,其设计目标用于DS-8201或SHR-A1811耐药的后线治疗。这两个领域也是当下竞争最激烈的。如果不想重演PD-1内卷的故事,恒瑞在fast follow之后需要考虑如何在“Me-better”基础上做到同类最优。目前已经有一些管线表现出BIC潜质。一般来说恒瑞的小分子药受认可程度高于大分子药,JAK1抑制剂,EZH2抑制剂有望成为国产首款。此外,授权给跨国药企的Claudin 18.2 ADC/PARP1、TSLP单抗,也被看好。以前,恒瑞给人的感觉是很少涉及新靶点。但在2024年AACR上,恒瑞入选的壁报内容不同以往,不再只有老面孔,还有新靶点的早期研发阶段产品。因为目前披露的都是比较早的数据,所以没有引起太大水花。行业内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AD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进入临床后才能看得出来。从BIC潜质到成为BIC,恒瑞有一条漫长的自证之路。这对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层的思维有很大的挑战。就像翰森和先声,先恒瑞一步实现创新药收入过半的目标一样,以恒瑞的规模,从me too到BIC的过渡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02-行不通的收并购众所周知,大药厂是靠并购起家的。大药企内部盘根错节,从内部打破重组很难实现,跨国药企的经验都是通过收并购biotech向外寻找新生的力量。另一家老牌药企中生制药,走的是并购之路。继30亿元入股科兴中维后,2022年6月,中生制药收购在美国上市的英国医药企业F-star,拿下一个双抗技术平台,3个其平台产生的双抗以及一款STING激动剂。中生BD更加活跃,2019年-2023年,先后从Octapharma AG、Abpro、Ambrx、Inventiva、盐野义制药等海外biotech引进创新药管线;还与康方生物、亿一生物(G-CSF药物)、鸿运华宁( GIPR/GLP-1R 双重激动剂)、益方生物(KRAS G12C靶向药物)等本土新兴biotech达成合作。此外,中生掉头的方式是,先后抛售仿制药和商业流通资产,2023年10月,中生出售附属公司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4.2%的股权,次月,出售苏州天晴55%股权、连云港正大天晴100%股权及浙江天晴55%股权。今年2月,中国生物制药继续出售正大青岛67%股权。中生制药敢于打破重组是因为在与科兴中维的合作中大赚一笔,给管理层继续收并购的信心。而且中生制药的二代掌舵人是商科背景,对资源整合比较重视。恒瑞完全不同,论自研能力,去年入选“全球TOP25管线规模的制药公司”榜单,管线规模比肩强生、默沙东、诺华等MNC。但在收购上的尝试最终都不欢而散。恒瑞最广为人知的一次收购项目是万春医药。2021年,恒瑞与万春达成合作的时候,万春的普那布林还被认为是一款first in class药物,万春自称“30年来在CIN适应症治疗标准和临床获益上的第一个突破。”在授权合作之外,恒瑞原本准备出资1亿认购大连万春的股份。然而,双方达成协议四个月后,FDA否决了普那布林的上市申请,2023年初在国内的新药上市申请也被否。而此时,恒瑞医药已经支付2亿元首付款。恒瑞医药与万春医药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申请冻结大连万春2亿元。这一场戏到今年1月才大结局,以恒瑞医药相关诉讼请求被仲裁庭驳回告终。同样不欢而散的还有瑞石生物。瑞石生物作为恒瑞子公司,分担了恒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开发。2022年底瑞石完成JAK1抑制剂SHR0302在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临床 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达到研究预设的共同主要终点及所有关键次要终点。这原本是一次里程碑式节点,在恒瑞来看对瑞石的支持到达了极限。恒瑞就此决定退出瑞石,收回管线。不难理解恒瑞为何坚守自研路线,一方面收购来的项目需要太多投入,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还没打开,没能将管线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风险接受度低的恒瑞来说,自研显然就成为比收并购更稳妥的选择。按照这样的思维,恒瑞后续收并购动作可能会越来越小。不过,恒瑞也给未来留了一些可能性。恒瑞在2021年开启CVC(企业风险投资/战略投资)模式,砸下20亿设立的盛迪投资。目前投资了多个领域的项目,分别是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商新羿生物、纳米抗体研发洛启生物、小分子抗肿瘤创新药公司泰励生物和布局多肽偶联药物的同宜医药,基因治疗的瑞宏迪医药。CVC模式下,企业可以先投资再并购,将被投企业纳入业务版图,以弥补自身业务短板。一位投资人认为,恒瑞下场做CVC的时机是正确的,如果放在融资上市环境更好的前几年,biotech不一定乐于在早期投资阶段将未来对产品的优先权交给投资方。-03-和Biopharma的海外较量恒瑞在年报里列出了四家同行业可比公司,有中生制药、石药两家传统药企,以及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两家Biopharma。恒瑞一直在传统药企和Biopharma两种身份中切换,作为一家传统药企,其创新转型的进度、临床开发的能力是毫无疑问的。但在Biopharma赛道上,恒瑞从PD-1内卷时期就不存在压倒性优势,随着其他对手商业化团队建立,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当年的国产PD-1较量中,百济神州、君实和信达刚刚从Biotech升级为Biopharma,只有恒瑞占据大药企的销售优势。但恒瑞的优势相当短暂,市场份额的领先只维持到2021年。根据PDB数据,2022年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市场份额首次出现缩水,并滑至第二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 现在四家PD-1各凭本事闯荡海外市场。君实的PD-1以鼻咽癌小适应症为突破口,最先在FDA获批。经过BTK抑制剂的历练,百济已经具备独立开展国际大规模临床运营的能力和海外申报的能力。百济的PD-1抗体先是在欧盟获批3项肺癌适应症,后来基于RATIONALE 306研究结果在FDA获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适应症。恒瑞换了一套打法,为了增加出海可能性,没有向FDA提交PD-1单药上市申请,而是力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片(“双艾”组合),开展一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通过美国的Elevar Therapeutics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这项研究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83%的临床试验受试者都是亚洲人,白人占不足17%。而百济的RATIONALE 306研究共入组649例患者,其中55%来自中国大陆,25%来自欧美,20%来自日韩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上述私募分析师在三年前觉得恒瑞的海外临床能力跟百济差了5年以上,现在改变想法,认为两者之间差了10年。论出海能力,百济神州确实是独一家,大多数Biopharma都和恒瑞一样,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借船出海也并非那么容易,如果不能独立出海,在与海外药企谈判时缺少议价能力,容易被折价。恒瑞去年交了一笔学费。恒瑞以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总计2,500万美元的价格将TSLP单抗授权给美国One Bio公司。由于TSLP单抗当时处于一期临床阶段,这个交易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没想到半年后,one bio凭借这唯一一条管线,被GSK以14亿美元交易额收购,被收购时TSLP单抗依然处于一期临床。一位资深BD表示很不解,既然翰森能够和GSK达成交易合作,恒瑞没理由联系不到GSK。这对于GSK和恒瑞双方BD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失误。BD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药企BD的情况。在海外BD团队换血后,恒瑞和德国默克的授权交易就顺利多了。恒瑞的PARP1小分子抑制剂HRS-1167在Claudin 18.2 ADCSHR-A1904在海外权益授权给默克,首付款 1.6 亿欧元,潜在的付款总额可能高达14亿欧元。-04-未知的前路恒瑞也曾雄心万丈地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一掷千金收购潜在BIC管线,但都不成功。摸索多年,恒瑞终于在激进和保守之间寻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这或许在目前是最适合恒瑞的。至于恒瑞的稳扎稳打,和百济神州的高举高打,哪一种能走得更远,谁也不会有答案。政策环境、国际环境在变,企业战略也在变,上述私募分析师直言“‘长期’在医药行业无从谈起”。药企的未来,在大环境的冲击下,更是一个未知数,只不过大船抗风浪能力还是强一些。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 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突破100亿恒瑞医药2023年营收228.2亿,创新药收入突破100亿,同比增长22.1%,占总营收近一半,助力业绩复苏。尽管受集采影响,仿制药收入下滑,但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商业化推进有望带动营收重回巅峰。公司已上市16款创新药,另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2. 新羿生物再获1亿元融资,加速公司在数字PCR及分子POCT系列试剂产品的临床注册2024年4月18日,继新羿生物成功完成由盛迪投资、礼来亚洲基金和九智资本共同投资的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新羿生物又获北京医药基金1亿元投资。新羿生物本次获北京市医药基金支持,将加速公司在数字PCR及分子POCT系列试剂产品的临床注册,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新业态发展,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做出贡献。3. 2024年华东医药6款创新药有望迎成果收获期,涉及多发性骨髓瘤、银屑病等华东医药2023年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创新产品管线超60项。其中,6款创新药有望在2024年迎来成果收获期,包括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等。这些新药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4. 赛诺菲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新型单抗获两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赛诺菲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其新型单抗frexalimab获中国国家药监局两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多发性硬化。该产品已在国外获批,并有望为多发性硬化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5. 国内民营医院集团领军企业——美莱集团战略投资湘雅生物美莱医疗集团战略投资湘雅生物医药,旨在推动重组胶原蛋白研发应用。此举将促进湘雅生物高端市场产业化,预计未来三年每年新增一亿元产值。同时,美莱集团的入驻将助力湖州南太湖新区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100 项与 Beijing Xiny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eijing Xiny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