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Chongqing Xin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Chongqing Xin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转载自:得码学苑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至16日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为主题,旨在展示皮肤科学的最新进展,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知识,并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会议涵盖了原创研究、前沿技术、质量控制及基层交流等多个方面,以推动学科创新与协同发展。
在年会期间信达生物不仅成功举办了“信达生物匹康奇拜单抗(IBI112)-CIB1112A301研究数据解读会”,分享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组织了“银屑病关爱基金&爱由信生患者援助项目-青岛地区患友交流会”,为银屑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知识分享与专家互动的平台,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管理的信心;展现信达生物在制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对患者深切的关怀。
一、创新引领学术发展
6月14日的分会场活动中,由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主持的“信达生物匹康奇拜单抗(IBI112)-CIB1112A301研究数据解读会”,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分享该药物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由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IL-23p19)抗体注射液匹康奇拜单抗(研发代号:IBI112)在中国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受试者中开展的Ⅲ期临床研究(CLEAR-1)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匹康奇拜单抗在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症状,而且在长期治疗中也保持了稳定的疗效。此外,匹康奇拜单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并且整体安全性良好。目前,信达生物计划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新药上市申请,以期将这一创新药物推向市场,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二、医百达人:对话皮科大咖
在本次年会上,信达生物特邀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艳教授等皮肤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推出“医百达人:对话皮科大咖”栏目,分享专家在皮肤科诊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在访谈中,史玉玲教授、周艳教授深入探讨了银屑病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史玉玲教授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银屑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新靶点药物,如信达医药的IBI112项目。已在三期临床试验CLEAR-1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史玉玲教授指出,这些创新药物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有望降低成本,增加药物的可及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史玉玲教授提到,随着生物制剂技术的进步,银屑病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演进,生物制剂已从二线治疗上升至一线治疗,并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医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些药物能够迅速进入医院,惠及更多患者。未来银屑病治疗的发展将聚焦于降低药物成本、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增加治疗选择,并追求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以实现个性化治疗,减轻医保负担,减少疗效衰减和延长注射间隔,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经济的治疗方案。
周艳教授则强调了银屑病的复杂性和广泛影响,她指出中国至少有七百万人受其影响,其中部分患者合并有关节炎等共病。在治疗领域,阿达木单抗作为一种全人源化的TNF-α抑制剂,在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在改善代谢性疾病、控制血糖、血脂方面的能力,处理复杂炎症状态和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多种炎症性疾病治疗中,阿达木单抗表现出明显疗效,且在非银屑病性皮肤病治疗中也有潜在应用价值。周艳教授表示,由顾军教授牵头的专家团队正在制定《阿达木单抗在治疗皮肤疾病专家共识》,旨在为皮肤科医生提供规范化的指导,确保阿达木单抗在临床中的有效推广。
两位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示了银屑病治疗领域的最新成就,也预示了未来治疗策略的发展方向,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三、关怀促进患者福祉
在16日年会尾声之际,信达生物精心策划并组织了“银屑病关爱基金&爱由信生患者援助项目-青岛地区患友交流会”,这一活动旨在深化患者对银屑病的认识,并增进他们对治疗策略的理解。交流会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关欣副主任医师,他以“由表及里,全面管理银屑病——尽早使用生物制剂带来全面获益”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银屑病的全面管理方法,并强调了早期使用生物制剂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益处。同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王娜副主任医师也分享了关于“银屑病及其共患病”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银屑病及其可能伴随的其他健康问题。
交流会还设置了趣味问答和患者提问交流环节,这不仅增加了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让患者有机会直接向专家提问,获取个性化的解答和建议。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患者们能够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来自专业医疗团队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信达生物通过这样的患教会,不仅展示了其对患者福祉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其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专业性和责任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四、始于信,达于行
共筑皮肤健康未来
在本次年会上,信达生物的展台设计风格简洁明亮,展示信达在皮肤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药物,如阿达木单抗等;并特别联动的“医百达人:对话皮科大咖”栏目,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的使命和目标。凭借其创新研发能力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承诺,信达生物将继续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推进药物研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强对患者的关怀与支持,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皮肤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让科学的温暖之光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
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信达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症使用。
▲8月15-16日 NDC2024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立即报名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一种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受体(GLP-1R)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和组织。
GLP-1的受体激动剂( GLP-1RA )通过多种降糖机制稳定血糖,降低体重。如作用于胃部,通过抑制胃肠道蠕动,延缓胃排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输出;促进胰岛素刺激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 。
GLP-1药物发展趋势一 长效化
长效化GLP-1药物凭借更好的患者依从性,销售取得巨大的成功,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2022年全球销售额分别达到了74.4亿美元和93.42亿美元(不含口服)。
常见的GLP-1RA 长效化改造方式包括化学结构修饰、改变制剂途径和给药装置等。
化学结构修饰常见的途径有:1)通过对酶切位点进行定点修饰,以减少 DPP-4 的快速降解;2)通过与白蛋白、抗体或聚乙二醇(PEG)等聚合物结合,增加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少肾脏快速滤过;3)通过与脂肪酸偶联,增加对白蛋白的亲和力,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GLP-1药物发展趋势二 口服
目前大多数的GLP-1RA均为注射给药,诺和诺德的口服司美格鲁肽Rybelsus为首个且唯一上市的口服GLP-1RA,但服用要求严格、繁琐。尚无非肽类口服小分子GLP-1RA获批上市,进度最快的为礼来和中外制药合作研发的Orforglipron 为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目前在临床III期阶段。
GLP-1药物发展趋势三 多靶点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R)、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受体(FG21R)等靶点在血糖平衡调节、脂肪代谢、食物摄入等过程中能与GLP-1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替尔泊肽作同类上市产品中首个双靶点激动剂(GIP/GLP-1)肥胖治疗药物,临床数据显示,其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
全球GLP-1RA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美元,糖尿病领域市占率第一
全球糖尿病领域GLP-1RA市场份额已达39%,超胰岛素。根据诺和诺德公司财报,2018-2022年SGLT-2i及GLP-1RA市场规模分别保持33%、29%的CAGR,DPP-4i、胰岛素 市场规模下降。截至2023年5月,尽管GLP-1类药物处方量渗透率仅5.5%(注射剂5%、口服0.5%),但糖尿病药物市占率已达39%(注射剂36%、口服3% ),超过胰岛素 成为全球第一大糖尿病治疗药物类型。
2022年全球GLP-1RA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美元,2031年有望超1500亿美元。根据诺和诺德公司财报,2022Q2-2023Q1全球降糖类药物市场规模约合591亿美元,GLP-1类销 售额约235.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约39.8%。据经济学人报道,预计2031年全球GLP-1类药物整体销售规模有望达1650亿美元规模,其中美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近1000亿美元。
全球GLP-1RA药物诺和诺德、礼来各占半壁江山,目前仍在高速增长
目前GLP-1RA药物呈现诺和诺德、礼来各占半壁江山。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形成了很好梯队,利拉在2018年销售额达到峰值后司美上市,销售额一路高歌猛进。礼来的度拉糖肽2014年上市,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直到2022年销售额才被司美超越,此时双 靶点替尔泊肽已获批上市,实力不容小觑。
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替尔泊肽这四款主流GLP-1RA药物2022年销售额达到了218.82亿美元(yoy+37%),其中减肥药适应症销售额占比为11%。
国内GLP-1市场处于导入期,国际制药巨头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国内GLP-1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根据PBD样本医院放大版销售数据,2018年我国GLP-1市场规模约为6.8亿元,2022年高速增长至约60.5亿元,复合增速达70.5%。竞争格局来看诺和诺德和礼来等国际制药巨头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产品少且销售额不佳,药融云2022年GLP-1全国医院销售(全终端) 数据显示诺和诺德占据70.8%的市场份额,礼来占据22.5%的市场份额。根据诺和诺德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Ozempic在中国地区实现收入38.13亿丹麦克朗(约合40.0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60%。
国内GLP-1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330亿元
国内GLP-1市场正在快速扩容。 主要适应症为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一类新药,改良药和类似药齐发力。 通过测算,2030年超重/肥胖适应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3亿元,2型糖尿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5亿元。 NASH,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等适应症多数还在临床早期阶段,预计2030起逐步贡献收入。
全球GLP-1适应症以2型糖尿病和肥胖为主
从全球GLP-1研发适应症布局来看,2型糖尿病和肥胖占大头,且已经进入收获期。其次是NASH,进度最快的已进入临床III期,分别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皮下注射)和利拉鲁肽。针对阿尔兹海默症司美格鲁肽(皮下注射和口服)已进入临床III期。全球GLP-1研发仍以1类新药为主,占比73%,改良新药和类似药分别占比14%和13%。
国内GLP-1临床布局跨国制药巨头领先,国内企业快速跟进
国内GLP-1临床管线数量排名前三的仍为诺和诺德、礼来和阿斯利康国际制药巨头。国内企业以跟随创新为主:华东医药已布局利拉鲁肽类似药,司美格鲁肽类似药以及GLP-1、GLP-1/GIP、GLP-1/GCGR/FGF21 等1类新药。恒瑞布局了GLP-1、GLP-1/GIP、GLP-1/INSR等靶点的1类新药,大多处于临床II期。礼来/信达生物合作研发的GLP1/GCGR双靶点创新药用于2型糖尿病和减重均已处于临床III期,II期临床数据优异。
国内企业GLP-1新药在2型糖尿病适应症的研发竞争格局
国内糖尿病领域GLP-1市场份额仍较低,在研产品临床数据优异
2020年中国糖尿病细分市场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仍然占据 45%的市场份额,双胍类占比13%,α-糖苷酶抑制剂占比12%, GLP-1仅占2.6%,随着越来越多的GLP-1RA产品的上市,国内GLP-1RA药品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
FDA 7款,国内2款减重药获批,替尔泊肽和玛仕度肽减重临床数据亮眼
目前FDA只批准了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氯卡色林,安非他酮-纳曲酮7款肥胖长期治疗药物,国内仅有奥利司他仿制药和贝那鲁肽(仁会生物)获得NMPA批准上市,奥利司他存在可能引起严重肝损伤的风险,贝那鲁肽需要每日三次用药。
目前国内进度最快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均有望在2024年获批上市, 玛仕度肽和Ecnoglutide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从公布的临床数据来看,替尔泊肽(15mg组III期临床)和玛仕度肽(9mg组II期临床)双靶点制剂减重疗效优异,体重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与安慰剂组的差值分别达到了19.9%和18.6%,超越目前热门的司美格鲁肽。
国内企业GLP-1新药(包含lisence-in)在减重适应症的研发竞争格局
目前减重适应症国产新药仅有贝那鲁肽获批上市,但一天三次的皮下注射频率会严重限制该药的推广,处于临床III期的有3款产品,玛仕度肽为信达医药从礼来引进的产品。II期临床的有6款,多数处于临床I期。
国内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改良药/类似药扎堆,竞争激烈
随着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和全球的畅销,且利拉鲁肽化合物专利在国内于2017年8月到期,晶体专利于2022年到期,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专利于2026到期。国内 多家企业布局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类似药,针对利拉鲁肽类似药或改良药,进度最快的中美华东已于2023年7月获批上市。通化东宝和翰宇药业两家正在上市申请中,6家产品处于临床III期。针对司美格鲁肽类似药或改良药,已有7家产品处于临床III期。
GLP-1上中下游产业链将受益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大品种快速放量
GLP-1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以及原料药,中游的CDMO服务商以及下游的药物研发企业和注射笔等给药装置研发厂商。多肽药物分子大小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之间,大规模生产仍存在较高的壁垒,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全球司美格鲁肽等主流产品供不应求,给原料药供应商和CDMO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GLP-1上中下游产业链将受益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大品种快速放量
内容来自于药融云咨询团队
<降糖减重明星药—GLP-1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报名免费领取请扫码报名
报名后添加小秘书免费领取报告
小秘书:13375768723
08/15-16
◎ 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策略及研发案例
◎ 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开发策略及案例
◎ 复杂抗体药物开发策略
◎ 抗体偶联药物开发案例分享
◎ 细胞株的开发策略
◎ 抗体GMP审计策略及案例分析
◎ CMC开发中的产品相关及工艺相关杂质问题
◎ 稳定细胞株筛选及放大的成本效率的考虑
◎ 质量分析方法的开发案例
◎ 关键质量属性研究
◎ 抗体CMC全生命周期管理
◎ 工艺变更易忽略点
◎ 可开发性评估
◎ 抗体蛋白药物工艺开发策略
08/15 主题一
多肽及GLP-1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09:00-09:20
国内外GLP-1/GIP双靶点药物开发格局与趋势
◎ 09:20-09:40
下一代口服GLP-1R激动剂开发
◎ 09:40-10:00
GLP1的偶联开发策略
◎ 10:00-10:20
多肽类偶联药物的研发、临床和成药展望
◎ 10:20-10:40
口服多肽和环肽的研发前景
◎ 10:40-11:00
GLP-1药物开发难点与生产挑战
◎ 11:00-11:20
多肽原料药GMP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
◎ 11:20-11:40
绿色多肽原料制造与生产实践
◎ 11:40-12:00
多肽药物的制剂研究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20
多肽药物申报与生产及CMC质量研究
◎ 14:20-14:40
多肽产业的国际化之路
◎ 14:40-15:00
GLP-1的商业化和出海策略
◎ 15:00-15:20
多肽注射剂“国际化”注册及海外上市销售案例分享
◎ 15:20-15:40
多肽API供应链的机遇和挑战
◎ 15:40-16:00
GLP-1,除了减重,还能卷什么?
◎ 16:00-16:20
基于连续化学工艺的液相多肽合成
◎ 16:20-16:40
固相多肽合成方法的技术创新
◎ 16:40-17:00
合成多肽药物工艺优化
08/16 主题二
核酸药物开发论坛
◎ 09:00-09:25
新型核酸干扰药物创制和临床进展
◎ 09:25-09:50
mRNA医学:新冠疫苗及未来应用
◎ 09:50-10:15
小核酸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 10:15-10:40
以核酸技术为基石的mRNA疫苗,小核酸药物和基因编辑
◎ 10:40-11:05
跨越mRNA疫苗及药物的技术和专业壁垒
◎ 11:05-11:30
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策略和关注点
◎ 11:30-11:55
小核酸药物的关键工艺和商业化要点
◎ 11:55-14:00
午餐
◎ 14:00-14:25
溶瘤病毒核酸药物的创新之路
◎ 14:25-14:50
mRNA疫苗的新型佐剂研发策略及挑战
◎ 14:50-15:15
对寡核苷酸固相合成的起始物料和关键工艺的一点思考
◎ 15:15-15:40
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
◎ 15:40-16:05
ASO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拟邀嘉宾
冯 冰 中肽生化 寡核苷酸研发资深总监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韩照中 领诺医药,CEO
万金桥 先衍生物,总经理
08/15 专题一
XDC领域的差异化创新和国际化策略
◎ 09:00-09:20
XDC偶联药物研发进展及挑战
◎ 09:20-09:40
ADC药物创新要点及与挑战
◎ 09:40-10:00
Nectin-4 ADC最新临床研究策略
◎ 10:00-10:20
双抗ADC早期设计和靶点选择
◎ 10:20-10:40
新型偶联技术bi-XDC的设计及优势
◎ 10:40-11:00
XDC药物国际注册策略的思考及实例分享
◎ 11:00-11:20
偶联药物BD合作与投融资策略
◎ 11:20-11:40
ADC药物出海之--海外临床开发策略和经验
◎ 11:40-12:00
偶联药物CMC难点及商业化策略
08/16 专题二
核素药物开发专题
◎ 高通量筛选技术与放射性新药物发现与优化
◎ 靶向GPC3放射性药物的筛选与开发
◎ 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的迭代与升级的展望
◎ 放射性药物CMC的全面解析
◎ 临床CRO助力中国放射性新药研发--挑战与应对
◎ 放射性药物注册策略与实施
◎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国产化及其应用
◎ 从投资角度看待放射性药物赛道
◎ 临床经验分享:靶向放射性药物对多发转移肿瘤治疗的优势
◎ 创新核药研发与商业化的新模式与案例解析
拟邀嘉宾
高长寿 信达生物,CSO
刘翠华 百奥泰生物高级副总裁
刘大涛 迈威生物,CEO
吕 明 尚健生物董事长
秦 刚 启德医药,CEO
唐华东 植德律所,合伙人
田文志 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春河 达石药业,董事长
王忠民 康方生物,副总裁
衣宪华 苏州普灵生物,CEO
张富尧 弼领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赵永新 多禧生物CEO
周 清 诗健生物,CEO
朱 义 百利药业,董事长
朱永红 岸迈生物,CMO
08/15
FDA协会年会:加速创新药落地
◎ 精彩敬请期待...
08/16
肿瘤免疫论坛
◎ 09:00-09:20
实体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 09:20-09:40
肝癌免疫微环境与干预策略
◎ 09:40-10:00
促肿瘤中性粒细胞的分子标记物与靶向治疗策略
◎ 10:00-10:20
免疫记忆与免疫治疗
◎ 10:20-10:40
靶向新抗原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 10:40-11:00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 11:00-11:20
细胞免疫治疗临床转化最新进展
◎ 11:20-11:40
NK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 11:40-12:00
肿瘤治疗的细胞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20
CAR-T细胞产品的开发策略、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4:20-14:40
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从新靶点发现到新型抗体与细胞治疗转化
◎ 14:40-15:00
双细胞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以及联合治疗的进展
◎ 15:00-15:20
IPSC来源内皮祖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 15:20-15:4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在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拟邀嘉宾
李 斌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
李 佳 朗盛投资,合伙人
李其翔 翰思生物,联合创始人&总裁和首席科学官
王晶晶 冠科生物 太仓公司总经理
邢 锋 瑅安生物,首席执行官
殷文颉 亘喜生物,药理毒理部高级总监
08/15AM 专题一
洞察创新药未来发展趋势
◎ 09:00-09:20
下一代可能的突破性治疗手段
◎ 09:20-09:40
中国生物医药投资热点的演变
◎ 09:40-10:00
立项如何选择差异化的未满足需求
◎ 10:00-10:20
核酸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10:20-10:40
多肽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10:40-11:00
ADC/抗体/小分子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11:00-11:20
从数据的角度看趋势
◎ 11:20-11:40
从咨询的角度看趋势
◎ 11:40-12:00
从媒体的角度看趋势
08/15 PM 专题二
中国新药的理性发展方向(20min*7)
◎ 精彩敬请期待....
拟邀嘉宾
陈 椎 和誉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SO
戴卫国 丹罗生物,董事长
党 群 真实生物,总裁
杜镇建 北京富龙康泰的研发负责人
冯 焱 领泰生物,创始人&CEO
华 烨 烨辉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英富 成都海博为,创始人&董事长
刘 谦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
任 峰 英矽智能,CEO
童友之 开拓药业,创始人&董事长&CEO
杨建新 基石药业,CEO
叶俊青 勃林格殷格翰外部创新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
朱继东 奕拓医药,CEO
朱永强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副总经理/药物研究院院长
08/16 AM
◎ 09:00-09:05
主持人开场
◎ 09:05-09:25
2024全球生物医药License/并购趋势与策略
◎ 09:25-09:50
炉边对谈:BIOSECURE前时代,中美生物医药如何实现业务承接和转型?
◎10:10-11:00
圆桌讨论:那些没有进入MNC视野的Biotech,出路在哪里?
◎ 10:50-11:00
茶歇
◎ 11:00-12:00
圆桌讨论:中国本土Pharma并购Biotech的底层逻辑与风险
08/16 PM
创新项目路演*9(20min/项目)
08/15 专题一
◎ 专题1:肿瘤领域临床开发策略20min*4
◎ 专题2:CNS临床开发策略20min*4
◎ 专题3:麻醉领域临床开发策略 20min*3
◎ 专题4:呼吸领域临床开发策略 20min*3
◎ 专题5:胃癌领域临床开发策略 20min*3
08/16 专题二
◎ 专题6:肺癌领域临床开发策略20min*4
◎ 专题7: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
监管科学视角下临床研究设计和质量的重大意义
侯 艳 北京大学,教授
新法规时代对药品临床试验的科学监管
田少雷 国家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处长
数字化助力监管决策——面向药品现代化监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
王维玉 北京灵迅医药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 专题8:医学写作的挑战(20min*3)
拟邀嘉宾
陈柏州 加立生科,CEO
侯 艳 北京大学,教授
胡邵京 思康睿奇,CEO
黄 薇 石药集团 首席医学官
李 一 凯博思,副总裁
苏 霞 康龙化成,定量药理高级总监
田少雷 国家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处长
王维玉 北京灵迅医药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杨修诰 石药集团,高级医学总监
08/15
◎ 精彩敬请期待...
08/16
小分子cmc全生命周期管理
◎ 09:00-09:20
创新药CMC开发经验及案例分享
◎ 09:20-09:40
早期从CMC角度分析创新药的成药性
◎ 09:40-10:00
小分子创新药早期CMC开发策略
◎ 10:00-10:20
如何做好全周期CMC变更管理
◎ 10:20-10:40
创新药CMC开发经验及案例分享
◎ 10:40-11:00
有限时间下的小分子创新药的可开发性评估
◎ 11:00-11:20
后期及商业化阶段创新药CMC要点
◎ 11:20-11:40
小分子药物稳定性质量研究要点
◎ 11:40-12:00
新药研发中的关键晶型问题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20
临床早期原料药快速推进方案
◎ 14:20-14:40
原料药工艺开发的问题与思考
◎ 14:40-15:00
创新原料药不同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标准
◎ 15:00-15:20
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新药原料药早期研发阶段质量
◎ 15:20-15:40
创新药早期注册策略与药学研发策略如何实现协同
◎ 15:40-16:00
创新药IND阶段CMC研究与可交付成果
◎ 16:00-16:20
创新药临床试验期间制剂变更评估和策略
◎ 16:20-16:40
原料药工艺变更后的杂质研究
拟邀嘉宾
陈 洪 苑东生物,副总经理
Elena FLAMMA,董事长
08/15
创新药中美双报如何制定研发策略
◎ 09:00-09:30
抗体药物中美IND快速申报策略
姜伟东 康抗生物,创始人&CEO
◎ 09:30-10:00
CAR-T产品美国申报上市经验分享
范晓虎 湾岛细胞创始人
◎ 10:00-10:30
中美IND申请非临床研究要点
◎ 10:30-11:00
中美申报CMC要点
Audrey Jia DataRevive德瑞达公司,总裁;前FDA CDER审查员
◎ 11:00-11:30
中美双报生物分析策略与实操分享
邹灵龙 康维讯,CEO
◎ 11:05-12:00
圆桌对话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30
支持出海申报的免疫原性分析要点
◎ 14:30-15:00
出海申报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管理
杨修浩 石药集团,高级医学总监
◎ 15:00-15:30
支持出海的ADC毒素ADME研究
朱明社 南京美新诺医药,首席科学家
◎ 15:30-16:00
中美药品电子申报 (eCTD)要点
拟邀嘉宾
Audrey Jia DataRevive 德瑞达公司,总裁裁;前FDA CDER审查员
范晓虎 湾岛细胞创始人
姜伟东 康抗生物,创始人&CEO
杨修浩 石药集团,高级医学总监
朱明社 南京美新诺医药,首席科学家
邹灵龙 康维讯,CEO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生物药大时代 ,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关于药融圈】
药融圈PRHub旨在帮助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及商务拓展服务,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翻译-降维-场景化”将客户的品牌信息以直白易懂的方式被公众知悉,同时在流量渠道覆盖100万+垂直用户基础上实现合作目的,帮助合作伙伴完成从品牌开始到商务为终的闭环营销服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十场线下1000人规模的生物医药研发类会议,涵盖小分子新药,大分子新药,改良型新药,BD跨境交易等多个领域,服务了百余家上市/独角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
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前不久降下帷幕。年会的信息显示,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一线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手段,如CheckMate 649研究和KEYNOTE-590研究结果的公布,拉开了胃癌/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大幕。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临床研究部洪明晃教授的引荐下,研发客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罗素霞教授,从研究者的视角来谈一谈消化道肿瘤药物开发的策略及新趋势。罗教授认为,免疫疗法将为消化道患者带来巨大的生存获益。罗教授曾主导多项消化道新药临床试验,同时也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罗素霞教授对于新药研发,罗教授认为需要回答7个Right:在靶标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阶段,要回答Right Pathway(正确的疾病路径)、Right Target(正确的靶标)、Right Molecular(正确的分子);而在早期探索性临床阶段,则要回答Right Formulation(正确的处方)、Right Indication(正确的适应症)、Right Patients(正确的患者)、Right Dosage(正确的剂量)。新药研发应当摒弃仿制药开发思路,减少“套路式研究”。眼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正努力转型,罗教授为实现临床研究质和量的飞跃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生活绝大部分被工作占据,但过得忙累又充实,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吧。”罗院长说。食管癌进入全线免疫疗法时代研发客:我国食管癌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而西方欧美国家为腺癌。相比之下,我国食管癌临床试验设计采用的入组标准和化疗方案有哪些不同?能否举个例子?罗素霞:确实如您所说,中西方研究者在设计食管癌临床研究中采用的入组标准和化疗方案有一定的不同。比如,在KEYNOTE-590研究中,入组鳞癌患者比例在70%多些,而入组腺癌的比例为20%多。该研究的化疗方案选择了国外学者常用的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而CheckMate-648研究虽然也是采用顺铂联合氟尿嘧啶为基本化疗方案,但入组患者均为鳞癌病人,更加贴近我们临床实际。我认为应该根据我国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我国常规的治疗方案,以此为基础设计不同药物联合的临床研究,才有可能更好地为我国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及循证医学的证据,也更容易被我国临床诊疗指南采纳。研发客:食管癌化疗药物虽有卡铂和紫杉醇、表柔比星、顺铂和5-FU等多种不同组合方案,但效果未尽理想。相比之下,免疫治疗在未来食道癌的治疗和临床研究中将有怎样的前景?罗素霞:食管癌已经全线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事实上,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发挥作用也是从末线不断向前线探索推进的过程。我记得,2019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GI)上公布了KEYNOTE-181的研究数据,与标准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转移性食管癌或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自此,免疫治疗成为食管鳞癌患者标准二线治疗方案。基于在临床研究中的优秀表现,免疫治疗成为食管癌二线治疗标准方案。那么,如何能将免疫治疗带来的治疗优势前移,进一步扩大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呢?随着今年5项晚期食管癌一线药物治疗重磅研究数据的公布(KEYNOTE-590、CheckMate-648、ESCROT-1、ORIENT-15、JUPITER-06),免疫治疗已经跻身食管癌一线治疗领域。我们均可以看到,免疫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可以为食管癌一线治疗患者带来非常明确的生存获益。对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对改善生存至关重要。今年,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阶段也能看到很多相关研究数据呈现,结果令人振奋。其中,帕博利珠单抗+CROSS方案作为新辅助治疗应用于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患者。尽管研究入组病例数量较少,但研究数据显示,入组人群中超过一半(55.6%)的原发肿瘤病灶及淋巴结均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相较于单纯CROSS方案治疗,免疫联合为患者带来明显获益。还有,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用于局部晚期可切除胸段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入组并最终完成治疗接受手术的47位患者,pCR率高达42.5%。除了上述两项研究,还有很多关于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策略的探索。简而言之,不论是同步放化疗+免疫还是化疗+免疫的新辅助治疗策略,研究结果都值得期待。在未来,新辅助治疗策略的研究将成为热点。研发客:除了已有的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用于食道癌治疗,还有哪些食道癌免疫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这些临床研究,您看到了什么趋势?罗素霞:目前,KEYNOTE-590、Checkmate-648、ESCORT-1、ORIENT-15、RATIONALE 306以及JUPITER-06这些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PD-1单抗联合化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已经完成入组并陆续公布或者更新数据。基石药业的PD-L1单抗CS1001也在食管鳞癌一线治疗进行积极探索。Checkmate-577在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也取得巨大的成功。现在有更多的研究者在思考如何通过加入新的药物或者相互联合提升有效率和生存时间。这些研究反映了一些趋势,首先是免疫治疗联合其他药物(免疫或者靶向等)用于一线治疗。正在探索的研究有罗氏的抗TIGIT单抗联合PD-L1单抗联合化疗对照化疗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以及正大天晴的PD-L1单抗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的单臂研究。其次,双免疫疗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不同公司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正在食管癌中进行疗效探索。第三,PD-L1/4-1BB双抗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4-1BB激动剂能够增强人体T细胞的活性同时又有着刺激免疫效果的作用。将PD-1/PD-L1与4-1BB这两类靶点结合在一起的双抗类药物,一端的抗体(例如PD-L1)可以将药物带到这类靶标富集的区域,同时又可借助4-1BB来激活病灶周围的T细胞,最终杀灭癌细胞。因此,该药物在多种肿瘤中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第四,还有不同类型的双抗如PD-1/VEGF双抗、PD-L1/TGF-β双抗、PD-1/CD47双抗甚至PD-L1/VEGF-A/TGF-β“三抗”等在做相应的Ⅰ/Ⅱ期临床研究。此外,一些新的药物也在探索对食管鳞癌的治疗效果,例如今年的AACR有报道称,采用临床前模型分析MDM2和p38 MAPK信号双重抑制,通过调节p53突变型ESCC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反应,协同发挥抗肿瘤活性。总之,随着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晚期一线、二线地位的确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免疫治疗时代。未来几年的研究在晚期食管癌领域可能更多地围绕免疫+靶向+化疗、双免+化疗、双免疫+靶向等组合方式进行。新的治疗靶点的出现或新型双免疫药物的研发,将极大地丰富晚期食管癌的治疗选择。征服晚期胃癌这块“高地”研发客:我们来谈谈胃癌治疗。由于我国胃癌患者发病率高,发现较晚,半数患者首诊时已进入胃癌进展期。目前对胃癌有效的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用药有哪些可圈可点的临床研究?罗素霞:晚期胃癌确实是胃癌治疗领域的"最后一块高地",始终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这让我们临床医生也颇为头疼。对于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的KEYNOTE-062结果显示,对于PD-L1 CPS≥1分的患者,化疗(卡培他滨或5-FU+顺铂)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单纯化疗未能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时间。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公布的CheckMate-649研究和ATTRACTION-4研究阳性结果,改写了胃癌一线治疗格局。在PD-L1 CPS≥5分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 (14.4个月vs11.1个月)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7.7个月vs6.0个月),次要研究终点CPS≥1分和全人群中的PFS和OS的统计学意义有所改善,客观有效率提高,且安全性可接受。ATTRACTION-4研究证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SOX或XELOX)较单纯化疗,能改善PFS(10.45个月vs 8.34个月)和提高ORR(57.5% vs 47.8%)。综合考量已有的研究结果,2021版CSCO胃癌指南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纳入晚期HER2阴性且PD-L1 CPs≥5分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2009年公布结果的ToGA研究入组594例HER2阳性的胃食管连接部和胃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共进行6个周期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的mOS显著延长(13.5个月vs11.1个月),ORR提高(47.3% vs 34.5%),HER2高水平表达者生存期达到16个月。从总生存获益角度,其它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TDM-1等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Ⅲ期研究结果均为阴性,主要原因目前归于胃癌的异质性。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耐药后的治疗亟待解决。近年来,针对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成为研究热点,如炙手可热的DS-8201、维迪西妥单抗(RC48)。RC48的Ⅱ期研究C008探索了维迪西妥单抗在既往至少接受过二线化疗的HER阳性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ORR为24.4%,疾病控制率为41.7%,mPFS为4.1个月,mOS为7.6个月。今年6月,维迪西妥单抗被NMPA批准上市用于HER2中高表达晚期胃癌的三线及后线治疗。值得关注的趋势研发客:未来还有哪些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药物临床研究值得重点关注?罗素霞:近年来的消化道肿瘤领域新药研发可谓日新月异。HER-2、Claudin18.2、CAR-T细胞免疫治疗大放异彩。此外,LAG-3、TIGIT、TIM-3靶点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可圈可点。例如,Claudin18.2则广泛表达于胃癌及胰腺癌组织中,因此,该靶点成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Claudin18.2表达2+/40%以上的胃癌患者,在EOX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IMAB362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ORR和PFS。CAR-T治疗是近年来逐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Claudin18.2的高特异性有助于T细胞识别肿瘤,因此被用于CAR-T治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将是未来晚期实体瘤治疗重要的研究方向。KRAS G12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KRAS突变,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12%~15%。在2020 ASCO会议上报告了KRAS G12C抑制剂AMG510研究数据,在研究入组的59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ORR高达32.2%。我期待KRAS G12C靶点在治疗肠癌中有所突破。还有TGFβ/PD-L1双特异性抗体SHR1701。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一项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SHR1701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的Ⅰ期临床研究中,49名登记患者中,45名至少完成了一次疗效评估。总体ORR为17.8%(95% CI,8.0%-32.1%)。其中,8例患者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PR)。SHR1701利用TGFβ/PD-L1双靶点协同机制,在难治性实体瘤中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虽然CTLA4和PD-1靶向治疗的成功标志着癌症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但还有许多免疫炎症较轻的肿瘤,如胰腺癌和前列腺癌,它们对这些靶向药则相对耐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界开始探索其他免疫抑制受体。LAG3(CD223)是下一个备受瞩目的香饽饽。Relatlimab是世界上第一个LAG3抑制剂,今年3月,它与纳武利尤单抗的混合制剂Opdualag在美国批准上市。Opdualag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1个月,而单独使用纳武利尤单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6个月。TIGIT 和LAG-3、TIM-3被看作下一代新兴免疫检查点。但今年5月,国外一家公司宣布其TIGIT单抗的第二个Ⅲ期试验失败。目前,业界还在探索TIGIT抑制剂与其余药物的联合治疗或其他适应症,我期待着TIGIT单抗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TIM-3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免疫治疗靶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处于在研阶段的TIM-3药物33个,尚未有药物获批;其中Ⅲ期临床1个,Ⅱ期临床3个,Ⅰ/Ⅱ期临床4个,Ⅰ期临床7个,申报临床2个,临床前16个。国外药厂如诺华、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勃林格殷格翰、强生、AnaptysBio都有在研产品,国内企业百济神州、智康弘义、维立志博、逻晟生物、和铂医药等均在该领域布局,我想这个靶点药物的研发很快又会“卷”起来了。临床研究是医生向研究者飞跃的桥梁研发客:您认为,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在发展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临床研究开展较早的地域来看,有什么差距?最近几年,河南省肿瘤医院也与百济神州、信达医药等国内企业展开合作,您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如何带领您的机构迎头赶上中国创新药发展?罗素霞:我们医院牵头临床研究数量确实是比北京、上海、广州等临床研究开展的较早的地域要少一些,PI还需不断积累提升学术界地位才能牵头更多临床试验。因此,我们医院正努力从“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体现了 3个特点:开展高质量的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推动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开展高质量创新性IIT。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医企良好合作模式是我们的探索路径之一,让新药与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碰撞出火花,同时也让临床插上科研的翅膀。2019年、2020年、2021年我院连续三年承接注册类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位列全国前三。2021年启动临床试验数量357项。自2017年至今,共接受18次CFDI核查均顺利通过;速度上,立项审核时间5个工作日,伦理会每周1次,伦理合同人遗并联审核,缩短了项目启动时间。研发客:您对于中国的临床研究和研究者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期望?罗素霞: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相继发出一系列文件和支持性政策,使得创新药械审批进一步加快。从监管、研究机构、企业三方来看,创新环境日益成熟。未来我国创新药发展,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2020版GCP更加与国际接轨,需要我们带着问题不断去学习,用速度和质量去和国际接轨。我认为,PI作为临床试验研究者团队的总指挥,及临床研究“质量”和受试者“安全”“权益”的负责者,在实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临床研究是临床医生实现从“普通医生”到“研究者”飞跃的桥梁。通过开展临床研究,临床医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标准的诊疗方法以及最前沿的治疗手段,增加依从指南的治疗经验,从而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并为医学提供创新性诊疗方法、引领医学发展。我国临床研究发展水平滞后于基础研究、药物发现等环节。我国目前的临床研究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各种问题,包括专业化、专职化临床试验研究者团队建设滞后,研究型临床医生短缺等。针对临床医生对临床研究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广大医生实实在在认识到临床研究的重大意义,把从事临床研究作为医生内在的动力和使命;另一方面建议通过国家、地区的政策举措出台,医院配套施行激励机制,调动临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正逐步将临床试验纳入科研绩效考评,优化了医院和医生等级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机制;通过完善医疗机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障了研究者的收入。只有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研究者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调动研究者参与临床研究的积极性,不断壮大临床试验研究者队伍。如今是临床研究的黄金时代,具有丰富临床试验经验的研究者团队是创新性药物临床试验顺利实施的关键,让我们一起为新药研发的未来添砖加瓦。总第1709期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www.PharmaDJ.com
100 项与 Chongqing Xin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Chongqing Xin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