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以“共创偶联药物产业未来”为主题,一场主论坛,九场主题论坛,火热报名中!2024年的医疗投资,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冷”。在新年伊始的19天,中国医疗产业一级市场发生投资事件98起,仍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平均每天5起医疗投资事件,与2019年大致相当。 2024年,恰好走到2015“中国医疗投资元年”以来第十个年头。那时,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刚刚成立,互联网的投资热潮带火了线上医疗。不过,人们还未意识到,年中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制度改革,将助推这个行业起步狂奔。 十年轮回,2024年初的医疗行业,有人蛰伏,有人收缩,更多人对行业新方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龙头企业把并购和分拆当作未来发展的伏笔,投资机构更深地介入企业,被投企业更积极地嵌入全球产业链。 钱和人都未离开。1“新钱”流入医疗投资都说2023年是医疗的“资本寒冬”,也要看和谁比。这一年,中国医疗投资一级市场发生1000多笔交易,再找不到第二个行业可与之比肩。只是,相比2020年—2021年的医疗投资热,这个行业,变得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冰层之下,一批“新钱”正悄悄流入医疗投资。它们来自医疗行业的老“玩家”,要么是行业龙头企业,要么就是关注、支持医疗行业发展多年的地方政府。 2022年—2023年,药品器械两大龙头恒瑞医药、迈瑞医疗,都新设或与合作方共同设立了自己的产业投资基金。 国际投资机构华平基金的首只人民币基金,也选择了大健康产业。这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的老牌投资机构,此前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逾160亿元,新基金落户江苏宜兴,规模30亿元。有全新的医疗产业基金已完成募资。2023年,浩悦中国医疗基金美元基金成功完成募集,人民币基金完成首个产品备案。不少出资者(LP)是大型药械企业,也有人们熟悉的财务投资机构。 被谈论最多的则是国资。2023年1月,安徽打响了“第一枪”;随后西安、广州等地陆续跟进;4月,上海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系列产业投资基金,等。 图1:2023年各地引导基金成立情况新设立的大型政府引导基金纷纷布局医疗行业。国资对大健康产业青睐已久,2023年找到了入场时机。2023年四季度,国资参与医疗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次数占比,由2021年一季度的8.29%升至15.13%,将近翻了一番。图2:国资参与医疗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次数占比2023年医疗投资排名前20的机构中,6家是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其中深圳3家,苏州2家。它们在医疗投资领域的战绩令人羡慕。 经历15年发展,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已成中国医疗领域的“硅谷”。500余家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聚集在内,形成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IVD、植介入心脑血管、手术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集群。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亚盛医药等企业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 在深圳,仅坪山区就拥有近千家生物医药企业,每年新增企业超过100家,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这个城市既聚集了行业领军企业,如赛诺菲巴斯德、国药致君、新产业、理邦精密等;也培育了中小微型的创新型企业,如普瑞金、华先医药、艾欣达伟等,初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创新微生态。 为让自己所在城市成为下一个苏州或深圳,地方国资、政府基金负责医疗赛道的投资经理们正在“连轴转”,周一到周五出差看项目,内部汇报只能放在周六周日。有人直言,“得扛着今年投资金额与项目推进的KPI”。 创投机构也在2024年初忙了起来,赴美参加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MP大会)。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行业会议之一,估计有8000人线下参会。中国人尤其多,用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王俊峰的话说,“三步五步就碰见一熟人”。 一些中国公司在主场附近设了自己的会场,吸引企业和投资人洽谈。医疗投资泡沫破裂的影响出清尚需时日,人们都在找新机会,吸引投资,或继续投资。 “我们势必会继续投资。”晨兴创投中国区总经理黄璐称,老牌基金都经历过金融更迭和行业周期,中国医疗产业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创业型、管理型人才,国家的投入、医疗消费的增长,都在给人信心 。 王俊峰则对《财经》表示,“我们笃定看好中国创新、中国制造服务全球供应链”,在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First in Class(同业首创)会不断出现。 历经十年发展,中国拥有了很多医疗企业,但,还不够大、不够强,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行业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浩悦资本创始人、CEO(首席执行官)刘浩告诉《财经》,中国的医疗产业,800家上市公司市值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诺和诺德和礼来的总市值;市值200亿元以上的也就100家左右。 “极度恐慌时敢于出手的投资者,一定会获得超额回报。”刘浩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协助融资的迪安诊断,撑过危机实现IPO,最高为投资人创造了逾100倍投资回报;另一家企业康龙化成,也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研发服务企业。2医疗投资的“长期主义”产业投资人和地方国资带着大笔 “新钱”涌入,正用完全不同于传统财务投资人的追求,引导医疗产业向下一个十年转型。他们不只要挣钱,还要挣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乃至地方经济的腾飞。 “思路不一样了。”刘浩介绍,产业资本的投资,不只算财务账,更多的是算产业账。他们没那么在乎企业能否在短期内实现IPO,而更看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是否能为产业发展创造价值。首先,产品是否能满足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次,产品的机理对应的上市风险,临床所需的资源和时间,获批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将来市场准入是医保、商保还是自费为主;最后,是否能和产业资本拥有的渠道有协同效应等等诸多因素。 IPO是简单的财务投资逻辑,企业上市即变现退出,就像买房卖房,挣的是差价;产品上市挣销售收入,更像买个商铺做生意,要的是活水长流。 地方政府资金引导基金要得更多。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介绍,“它们希望被投企业能带动当地经济,企业体量扩大后的税收、对当地就业的带动,甚至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它们考虑的因素。”国资和产投的“算式”,都比PE、VC复杂得多,也与它们“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风格迥然不同。 无论国资还是产业投资人,都更注重“确定性”,青睐有收入、有利润、有增速的企业。尤其国资,据丁亚猛观察,一些基金并不单独设立投后管理团队,而是由主投的决策人一管到底,因此,他们往往“稳”字当头。如在2023年引入“新钱”的凌科药业,主要产品早期临床试验完成了近千例的验证,数据比某些上市公司新药项目的II期临床还多。针对特应性皮炎的适应症,商业化前景也相对明确。 仅靠一款新药或一张演示文稿,已经远不能让投资人下决心掏腰包。指向真实市场的投资,还要有成熟的掌舵者和健全的团队。2023年9月底,运动医学器械公司利格泰获得数亿元融资,且是由“国家队”领投。浩悦资本管理合伙人杨振军发现,公司创始人超过30年的管理运营经验和多次创业成功,为企业全面吸纳了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深管理团队,才是投资关窍。 对于退出,国资和产业投资人看得反而没那么重,也不着急。IPO当然好,产业并购或老股转让他们也愿意。 他们的投资周期,往往能比传统的财务投资人拉得更长。甚至,一些产业投资人不退出,直接出手收购被投企业,从此长久相伴,只要这家企业能补充自家内部的产业链。 国资投医疗,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地方经济,企业自身的税收、就业只是一部分,因此撬动银行、保险等业务协同发展,它们同样看重。2023年完成Pre-IPO轮融资的迪赛诺,就是这样一家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的企业。成立20多年,这家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收入围绕抗病毒原料药制剂核心业务,不断拓展核酸药物原料和甾体药等新产业链,带动了大量就业。迪赛诺在Pre-IPO轮融资时吸引了国资大额度参与。“生产基地多点布局,让它收获了这些地方国资的好感。”刘浩分析。 从算财务账投资,走向算产业账资,2023年—2024年,携“新钱”而来的老玩家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最终要形成产业赋能、推动行业升级。3增量+存量整合重塑医疗行业新格局“既要、又要、还要,不合适了”,刘浩曾劝某创新药企创始人“断舍离”。 就像一支部队,有人做将军,就要有人做小兵;有人做尖兵,也要有人打辅助。下一个十年,医疗企业想被投资者青睐,要么有做龙头的并购实力,要么有补齐产业链的赋能潜力,要么拥有真正的前沿创新能力。 1997年入行,在医疗产业浸淫十年转向投资,又从2014年起创立浩悦资本,发展成如今医疗行业交易量最大的投行,刘浩见过这个行业里太多浮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8年的上一轮“资本寒冬”,哪怕2015年,也有人因盲目跨界并购留下了一地鸡毛,商誉减值至今仍未完成。现在,不少创新生物药企和器械创始人都明白,新的节点到了。 被刘浩劝动的,是一位由科学家转型的创业者。原先,公司拥有至少十个产品管线,“每一个都像他的孩子一样,他都要。我们说,更成熟的产品就像是老大,在美国读大学、毕业了、自己找工作了,那可以跟父母远一点,独立生活甚至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刘浩继续打比方,“那些更早期、更看好的产品线,就像企业家年幼的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小学,需要去近距离呵护。” 这位科学家听了劝,将一部分发展较好的核心资产分拆重组,获得了老股东新的注资支持,自己则在前述分拆企业中仅作为小股东,把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喜欢的细分领域。出让原公司股份得到的现金,可以用来支持企业家这些更早期的资产。 分拆、重组、并购,都是比单纯的财务融资复杂得多的交易。对于这样的变化,丁亚猛认为,在医疗投资的新一个十年,这意味着更广阔的未来。“单纯靠信息不对称做生意,如果把效率做到足够高,也行。但新的十年,要接受的是产业的检验。” “复杂交易需要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对管理多方利益诉求和交易设计、达成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王俊峰认为,为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服务的投行角色变化,集中反映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并购、整合趋势。 CVC基金全面收购西安怡康,就是这样的交易。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连锁药房,到2023年拥有超过1600家门店,位居中国药房百强榜第八位。但因资金等原因,发展一度遇到问题。2021年,CVC基金成为该公司的战略投资者;2023年,在集中力量优化大股东股权结构后,CVC百分百收购了它。丁亚猛和团队全程跟进了这两次交易。“现在企业发展得不错,连锁药店数已扩展至1700家,注册会员超过1600万人。”丁亚猛说。 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晨兴创投,则在评估是否要把已投资的部分企业,交予行业整合。“晨兴投资一直是长线策略,但现实来说,也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由我们这样的纯投资型机构长期拥有。比如有些企业药品上市了,我帮它卖不了大价钱,可能恒瑞、豪森可以,所以势必要把它‘嫁’出去。”黄璐对《财经》坦言。 虽然资本寒冬,但龙头企业还是敢于出手。浙江省最大的中药企业康恩贝正在寻找并购机会。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表示,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增速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时代,企业一定要内生外延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重组来加速发展。 康恩贝已为并购储存了“弹药”。2021年中,该公司找到浩悦资本,寻求拆分旗下从事眼科药品和眼健康消费品为主的业务板块珍视明。同年12月,珍视明以16.8亿元的价格转让42%股权,估值40亿元。据悉,珍视明将启动独立上市。通过并购整合谋发展,早已有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不久,刚刚IPO的爱尔眼科开启频繁并购,从上市时的19家医院,到2021年拥有超过700家眼科医院和中心,年门诊量逾1000万人次。 如出一辙,2023年—2024年由中国医疗企业主导的并购,也会更多。这次,它们走得更远,走向了南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2023年,体外诊断企业颐坤生物并购巴西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全面接收它的团队、品牌、客户群。公司创始人张晟告诉《财经》,“加入后把我们的化学发光产品线向巴西转移,2024年中就可以完成仪器试剂转产。它也将成为首家具备此类产线的当地企业。” 在东南亚,颐坤生物选择于印尼自建工厂,从零开始做本地化并获该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它也将成为印尼目前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当国内供需过剩,一定会形成企业的集体出海,全球化布局的趋势。”王俊峰认为,无论海外授权,还是并购,都将在下一个十年成为中国医疗投资的新趋势。2023年末,君联资本与康龙化成、康哲药业共同完成了对新加坡某制剂研发和生产合作机构(CDMO)业务工厂的收购。而对东南亚和海外商务拓展(BD)的布局,则始于两年之前,这亦是指向整合的谋篇布局。 正如刘浩所说,医疗投资过去的十年,是增量机会;未来十年,则是增量与存量整合并行,它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价值重塑,推动行业整体价值大幅提升。这将是属于中国医疗产业新一个十年的未来之路。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
从财务投资走向并购重组,资本会是医疗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加速器吗?文 | 凌馨编 | 王小未来10年的医疗投资,将是增量与存量整合并行。2024年的医疗投资,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冷”。在新年伊始的19天,中国医疗产业一级市场发生投资事件98起,仍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平均每天5起医疗投资事件,与2019年大致相当。 2024年,恰好走到2015“中国医疗投资元年”以来第十个年头。那时,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刚刚成立,互联网的投资热潮带火了线上医疗。不过,人们还未意识到,年中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制度改革,将助推这个行业起步狂奔。 十年轮回,2024年初的医疗行业,有人蛰伏,有人收缩,更多人对行业新方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龙头企业把并购和分拆当作未来发展的伏笔,投资机构更深地介入企业,被投企业更积极地嵌入全球产业链。 钱和人都未离开。No.1“新钱”流入医疗投资都说2023年是医疗的“资本寒冬”,也要看和谁比。这一年,中国医疗投资一级市场发生1000多笔交易,再找不到第二个行业可与之比肩。只是,相比2020年—2021年的医疗投资热,这个行业,变得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冰层之下,一批“新钱”正悄悄流入医疗投资。它们来自医疗行业的老“玩家”,要么是行业龙头企业,要么就是关注、支持医疗行业发展多年的地方政府。 2022年—2023年,药品器械两大龙头恒瑞医药、迈瑞医疗,都新设或与合作方共同设立了自己的产业投资基金。 国际投资机构华平基金的首只人民币基金,也选择了大健康产业。这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的老牌投资机构,此前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逾160亿元,新基金落户江苏宜兴,规模30亿元。有全新的医疗产业基金已完成募资。2023年,浩悦中国医疗基金美元基金成功完成募集,人民币基金完成首个产品备案。不少出资者(LP)是大型药械企业,也有人们熟悉的财务投资机构。 被谈论最多的则是国资。2023年1月,安徽打响了“第一枪”;随后西安、广州等地陆续跟进;4月,上海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系列产业投资基金,等。 图1:2023年各地引导基金成立情况新设立的大型政府引导基金纷纷布局医疗行业。国资对大健康产业青睐已久,2023年找到了入场时机。2023年四季度,国资参与医疗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次数占比,由2021年一季度的8.29%升至15.13%,将近翻了一番。图2:国资参与医疗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次数占比2023年医疗投资排名前20的机构中,6家是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其中深圳3家,苏州2家。它们在医疗投资领域的战绩令人羡慕。 经历15年发展,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已成中国医疗领域的“硅谷”。500余家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聚集在内,形成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IVD、植介入心脑血管、手术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集群。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亚盛医药等企业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 在深圳,仅坪山区就拥有近千家生物医药企业,每年新增企业超过100家,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这个城市既聚集了行业领军企业,如赛诺菲巴斯德、国药致君、新产业、理邦精密等;也培育了中小微型的创新型企业,如普瑞金、华先医药、艾欣达伟等,初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创新微生态。 为让自己所在城市成为下一个苏州或深圳,地方国资、政府基金负责医疗赛道的投资经理们正在“连轴转”,周一到周五出差看项目,内部汇报只能放在周六周日。有人直言,“得扛着今年投资金额与项目推进的KPI”。 创投机构也在2024年初忙了起来,赴美参加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MP大会)。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行业会议之一,估计有8000人线下参会。中国人尤其多,用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王俊峰的话说,“三步五步就碰见一熟人”。 一些中国公司在主场附近设了自己的会场,吸引企业和投资人洽谈。医疗投资泡沫破裂的影响出清尚需时日,人们都在找新机会,吸引投资,或继续投资。 “我们势必会继续投资。”晨兴创投中国区总经理黄璐称,老牌基金都经历过金融更迭和行业周期,中国医疗产业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创业型、管理型人才,国家的投入、医疗消费的增长,都在给人信心 。 王俊峰则对《财经》表示,“我们笃定看好中国创新、中国制造服务全球供应链”,在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First in Class(同业首创)会不断出现。 历经十年发展,中国拥有了很多医疗企业,但,还不够大、不够强,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行业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浩悦资本创始人、CEO(首席执行官)刘浩告诉《财经》,中国的医疗产业,800家上市公司市值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诺和诺德和礼来的总市值;市值200亿元以上的也就100家左右。 “极度恐慌时敢于出手的投资者,一定会获得超额回报。”刘浩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协助融资的迪安诊断,撑过危机实现IPO,最高为投资人创造了逾100倍投资回报;另一家企业康龙化成,也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研发服务企业。No.2医疗投资的“长期主义”产业投资人和地方国资带着大笔 “新钱”涌入,正用完全不同于传统财务投资人的追求,引导医疗产业向下一个十年转型。他们不只要挣钱,还要挣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乃至地方经济的腾飞。 “思路不一样了。”刘浩介绍,产业资本的投资,不只算财务账,更多的是算产业账。他们没那么在乎企业能否在短期内实现IPO,而更看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是否能为产业发展创造价值。首先,产品是否能满足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次,产品的机理对应的上市风险,临床所需的资源和时间,获批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将来市场准入是医保、商保还是自费为主;最后,是否能和产业资本拥有的渠道有协同效应等等诸多因素。 IPO是简单的财务投资逻辑,企业上市即变现退出,就像买房卖房,挣的是差价;产品上市挣销售收入,更像买个商铺做生意,要的是活水长流。 地方政府资金引导基金要得更多。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介绍,“它们希望被投企业能带动当地经济,企业体量扩大后的税收、对当地就业的带动,甚至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它们考虑的因素。”国资和产投的“算式”,都比PE、VC复杂得多,也与它们“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风格迥然不同。 无论国资还是产业投资人,都更注重“确定性”,青睐有收入、有利润、有增速的企业。尤其国资,据丁亚猛观察,一些基金并不单独设立投后管理团队,而是由主投的决策人一管到底,因此,他们往往“稳”字当头。如在2023年引入“新钱”的凌科药业,主要产品早期临床试验完成了近千例的验证,数据比某些上市公司新药项目的II期临床还多。针对特应性皮炎的适应症,商业化前景也相对明确。 仅靠一款新药或一张演示文稿,已经远不能让投资人下决心掏腰包。指向真实市场的投资,还要有成熟的掌舵者和健全的团队。2023年9月底,运动医学器械公司利格泰获得数亿元融资,且是由“国家队”领投。浩悦资本管理合伙人杨振军发现,公司创始人超过30年的管理运营经验和多次创业成功,为企业全面吸纳了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深管理团队,才是投资关窍。 对于退出,国资和产业投资人看得反而没那么重,也不着急。IPO当然好,产业并购或老股转让他们也愿意。 他们的投资周期,往往能比传统的财务投资人拉得更长。甚至,一些产业投资人不退出,直接出手收购被投企业,从此长久相伴,只要这家企业能补充自家内部的产业链。 国资投医疗,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地方经济,企业自身的税收、就业只是一部分,因此撬动银行、保险等业务协同发展,它们同样看重。2023年完成Pre-IPO轮融资的迪赛诺,就是这样一家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的企业。成立20多年,这家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收入围绕抗病毒原料药制剂核心业务,不断拓展核酸药物原料和甾体药等新产业链,带动了大量就业。迪赛诺在Pre-IPO轮融资时吸引了国资大额度参与。“生产基地多点布局,让它收获了这些地方国资的好感。”刘浩分析。 从算财务账投资,走向算产业账资,2023年—2024年,携“新钱”而来的老玩家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最终要形成产业赋能、推动行业升级。No.3增量+存量整合重塑医疗行业新格局“既要、又要、还要,不合适了”,刘浩曾劝某创新药企创始人“断舍离”。 就像一支部队,有人做将军,就要有人做小兵;有人做尖兵,也要有人打辅助。下一个十年,医疗企业想被投资者青睐,要么有做龙头的并购实力,要么有补齐产业链的赋能潜力,要么拥有真正的前沿创新能力。 1997年入行,在医疗产业浸淫十年转向投资,又从2014年起创立浩悦资本,发展成如今医疗行业交易量最大的投行,刘浩见过这个行业里太多浮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8年的上一轮“资本寒冬”,哪怕2015年,也有人因盲目跨界并购留下了一地鸡毛,商誉减值至今仍未完成。现在,不少创新生物药企和器械创始人都明白,新的节点到了。 被刘浩劝动的,是一位由科学家转型的创业者。原先,公司拥有至少十个产品管线,“每一个都像他的孩子一样,他都要。我们说,更成熟的产品就像是老大,在美国读大学、毕业了、自己找工作了,那可以跟父母远一点,独立生活甚至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刘浩继续打比方,“那些更早期、更看好的产品线,就像企业家年幼的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小学,需要去近距离呵护。” 这位科学家听了劝,将一部分发展较好的核心资产分拆重组,获得了老股东新的注资支持,自己则在前述分拆企业中仅作为小股东,把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喜欢的细分领域。出让原公司股份得到的现金,可以用来支持企业家这些更早期的资产。 分拆、重组、并购,都是比单纯的财务融资复杂得多的交易。对于这样的变化,丁亚猛认为,在医疗投资的新一个十年,这意味着更广阔的未来。“单纯靠信息不对称做生意,如果把效率做到足够高,也行。但新的十年,要接受的是产业的检验。” “复杂交易需要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对管理多方利益诉求和交易设计、达成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王俊峰认为,为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服务的投行角色变化,集中反映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并购、整合趋势。 CVC基金全面收购西安怡康,就是这样的交易。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连锁药房,到2023年拥有超过1600家门店,位居中国药房百强榜第八位。但因资金等原因,发展一度遇到问题。2021年,CVC基金成为该公司的战略投资者;2023年,在集中力量优化大股东股权结构后,CVC百分百收购了它。丁亚猛和团队全程跟进了这两次交易。“现在企业发展得不错,连锁药店数已扩展至1700家,注册会员超过1600万人。”丁亚猛说。 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晨兴创投,则在评估是否要把已投资的部分企业,交予行业整合。“晨兴投资一直是长线策略,但现实来说,也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由我们这样的纯投资型机构长期拥有。比如有些企业药品上市了,我帮它卖不了大价钱,可能恒瑞、豪森可以,所以势必要把它‘嫁’出去。”黄璐对《财经》坦言。 虽然资本寒冬,但龙头企业还是敢于出手。浙江省最大的中药企业康恩贝正在寻找并购机会。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表示,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增速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时代,企业一定要内生外延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重组来加速发展。 康恩贝已为并购储存了“弹药”。2021年中,该公司找到浩悦资本,寻求拆分旗下从事眼科药品和眼健康消费品为主的业务板块珍视明。同年12月,珍视明以16.8亿元的价格转让42%股权,估值40亿元。据悉,珍视明将启动独立上市。通过并购整合谋发展,早已有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不久,刚刚IPO的爱尔眼科开启频繁并购,从上市时的19家医院,到2021年拥有超过700家眼科医院和中心,年门诊量逾1000万人次。 如出一辙,2023年—2024年由中国医疗企业主导的并购,也会更多。这次,它们走得更远,走向了南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2023年,体外诊断企业颐坤生物并购巴西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全面接收它的团队、品牌、客户群。公司创始人张晟告诉《财经》,“加入后把我们的化学发光产品线向巴西转移,2024年中就可以完成仪器试剂转产。它也将成为首家具备此类产线的当地企业。” 在东南亚,颐坤生物选择于印尼自建工厂,从零开始做本地化并获该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它也将成为印尼目前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当国内供需过剩,一定会形成企业的集体出海,全球化布局的趋势。”王俊峰认为,无论海外授权,还是并购,都将在下一个十年成为中国医疗投资的新趋势。2023年末,君联资本与康龙化成、康哲药业共同完成了对新加坡某制剂研发和生产合作机构(CDMO)业务工厂的收购。而对东南亚和海外商务拓展(BD)的布局,则始于两年之前,这亦是指向整合的谋篇布局。 正如刘浩所说,医疗投资过去的十年,是增量机会;未来十年,则是增量与存量整合并行,它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价值重塑,推动行业整体价值大幅提升。这将是属于中国医疗产业新一个十年的未来之路。免责声明“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
资本寒冬以来,全球已有多家医疗明星公司因未筹集到资金而停止运营或申请破产保护,如基因治疗服务商LocanaBio、细胞疗法公司Tessa Therapeutics、癌症药物研发商BAKX Therapeutics等。不仅是医疗独角兽,诸多创业公司也受资本市场影响,难以获得融资。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显示:中国医疗行业投融资总额已从2021上半年的927亿元降至2023上半年的411亿元,降幅约56%。同时,医疗项目的平均融资额也从2021上半年的1.7亿元大幅降低至2023上半年的6300万元,降幅约63%。在投资机构谨慎出手的背景下,市场上仍有许多创新项目顺利完成融资,尤其是在平均融资额大幅下跌的情况下,部分项目完成亿元级融资,更显难能可贵。动脉网统计了近期公布的20起亿元级融资事件,发现这些企业分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但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特质。或许,这些特质是他们顺利完成大额融资的原因之一,也是投资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银支持他们的原因之一。往日火热赛道无人问津,哪些细分市场成资本避风港?医疗行业陷入寒冬,曾经火热的诸多细分赛道如今变得无人问津。不过,市场上仍有一些赛道热度不减,甚至在寒冬期成了投资机构的“避风港”。在上述20家取得亿元级融资的企业中,赛禾医疗、以心医疗、航天泰心、LifeShield(前身为肺盾医疗)是心血管介入领域企业。其中,航天泰心与LifeShield均处人工心脏细分赛道。值得一提的是,心岭迈德、通灵仿生、永仁心医疗等人工心脏企业此前也先后完成亿元级融资。由此可见,虽然身处寒冬,但人工心脏赛道在资本市场仍具有极高关注度。除了赛道因素,航天泰兴与LifeShield的技术实力也为其获得亿元级融资增添了筹码。例如,航天泰心起源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其研发的植入式人工心脏HeartConⅡ是第三代全磁悬浮血泵,不仅可为成年人提供全流量左心辅助外,还可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左心辅助治疗,并有潜力为右心衰竭患者提供右心辅助、双心辅助治疗。目前,该产品正在进行注册检验和动物实验,预计2024年启动临床试验。LifeShield的技术则来源于德国亚琛。据悉,LifeShield吸收了全球短期循环辅助领域领军企业Enmodes的先进技术和研发经验。夏尔巴投资管理合伙人邢丞先生表示:“LifeShield团队整合了德国团队先进的技术和中国团队高效的开发及产业化运营能力,兼顾了多个学科的交叉创新并积累了多项底层技术能力。”基于强大的技术与创新实力,LifeShield的介入式人工心脏采用了创新的“无灌注”密封设计,优化了核心零部件及整体设计,使得介入泵的运作效率及血液相容性明显改善,并有效缩小了产品尺寸。人工心脏之外,投资人下重注的另一个赛道是上游原材料。在20家完成亿元级融资的企业中,关怀医疗、安颂科技、世纪康泰、柯泰亚生物、泰和伟业均处产业链上游,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或同时提供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以关怀医疗为例,其从上游原材料端出发,重点布局膜相关生物医用材料。其提供的膜产品则覆盖基因治疗、疫苗生产、抗体药、血液净化、ECMO等市场。同时,关怀医疗也致力于终端血液净化创新产品的研发,其自主研发的血液净化创新产品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取得国家药监局认证并投入市场销售。2023年7月19日,《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公示,关怀医疗及其参股公司深蓝科技牵头了医用聚醚砜和医用聚砜两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并参与了ECMO原材料“聚4-甲基-1-戊烯”的创新任务。或许是认可关怀医疗的强大研发实力,其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完成亿元级融资。另一案例是打破陶瓷球头海外垄断的安颂科技。该企业是我国掌握氧化锆和氧化铝两种陶瓷材料生产技术的关节企业,其氧化锆陶瓷球头已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据悉,陶瓷球头作为人工关节的核心成本组件,目前主要被德国企业赛琅泰克垄断。资料显示,赛琅泰克是强生、施乐辉、史赛克、捷迈邦美、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威高骨科等全球主流关节厂商的唯一陶瓷材料供应商。针对此,安颂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来,就重点攻关陶瓷材料生产技术,如今已自主研发出国产陶瓷球头,打破海外垄断。相比于进口产品,其陶瓷球头采用了独特的专利技术和严格的生产质控工艺,产品性能优异,且极具成本优势。除了上述生物材料上游企业,具备研发制备胶原蛋白生物材料能力的世纪康泰、布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寡糖类等产品的柯泰亚生物、提供多肽药物上游起始物料的泰和伟业也都完成了亿元级融资。第三个“避风港”赛道是数字化。上药云健康、利格泰、生强科技、三迭纪等企业,均与数字化强关联。例如,正在推进战略业务转型升级的上药云健康,同步建立了围绕药企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和围绕患者的创新支付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目前,上药云健康已与300多家创新药企合作,服务超600万患者,实现超80%的创新药首单落地;还实现了与数十家保司的服务链接,并服务超50家三甲医院互联网医院、近200家医疗机构。利格泰则是数字化运动医学平台型企业,其以数字化运动医学作为诊疗切入口,布局从诊断、治疗到运动管理的全流程产品,覆盖影像系统+人工智能、有源设备、植入物、其他配套耗材等。其中,利格泰自主研发的创新骨科影像设备双平面影像系统可通过快速、低辐射的技术路径给医生提供“三维+全长+负重位+动态”的影像信息,解决原有骨科影像缺少功能承重位影像及动态信息等问题。另两家数字化相关企业,生强科技是数智病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行业领导者,已与超百家医院、诊断公司、AI公司达成合作,帮助多家三甲医院病理科打造全科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打造出以安徽省立医院为中心的省级病理会诊平台;三迭纪是数字制药工艺技术提供商,正在探索探索药物3D打印技术的丰富应用场景,目前已和礼来、勃林格殷格翰、默克、西门子、曙方等多家跨国公司及国内药企达成合作。统计来看,上述20家完成亿元级融资的企业中,人工心脏、上游材料、数字化三个赛道的企业有11个,占比超50%。目前,医疗行业投融资环境整体趋冷,但这三大细分赛道却透出一丝火热。哪些创新技术,更受资本认可?从企业视角看,这20家完成亿元级融资的企业,共有的一个特质是掌握颠覆性技术,如慧创医疗、领创医谷、沈德无创时代、启函生物等均是由于掌握了颠覆性技术而获得亿元级融资。具体来看,慧创医疗突破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技术,主要利用脑组织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的吸收率差异,实时检测大脑皮层的血液动力学活动,并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与神经血管耦合规律,反推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如今,随着脑科学的火热,脑功能检测设备也加速发展。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具有无创、便携、准确的优势,近些年越来越受关注。另一方面,利用光生物调节作用治疗阿兹海默症为近红外技术打开了一座新的大门。据介绍,慧创医疗已申请了近红外光治疗退行性疾病的原理专利。目前,慧创医疗针对阿兹海默症的光疗产品已完成数十例患者科研临床实验,效果显著优于现有药物,且产品已进入绿色通道。除了阿兹海默症,慧创医疗还开展了关于孤独症、抑郁症等其他退行性疾病和精神脑部疾病的光疗科学研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清源投资合伙人潘海峰表示:“慧创医疗是我们从早期就跟踪并多轮投资的项目,早期的两轮投资我们重点是看慧创的脑疾病诊断方面。这一轮我们再次参与增资则是关注慧创的光疗AD产品。我们希望此次增资能够助力慧创顺利推进光疗AD产品的研发和临床试验。”领创医谷是另一家实现技术突破的企业,其在神经调控领域自主研发出了无线携能神经电刺激技术,并打造了国内首款无线携能脊髓神经电刺激(SCS)产品。目前,该产品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介绍,无线携能植入神经电刺激产品克服了传统有源植入式神经电刺激产品的临床应用限制,摆脱了传统植入式脉冲发生器的束缚及电池效能限制、减少了电极移位等问题。临床上,脊髓电刺激(SC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但其存在价格高、手术难度大、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而领创医谷自主研发的无线SCS较有源植入式SCS具有微创安全、患者依从度高、学习曲线短、治疗效果好、成本低等优势,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神经调控渗透率。另外,领创医谷的无线携能神经电刺激技术是平台型技术,未来还可应用于脑深部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骶神经刺激(SNS)、周围神经刺激(PNS)等神经调控产品,使这些产品也“无线化”。基于该技术平台的先进性与颠覆性,领创医谷在2022年、2023年分别完成A轮及A+轮两次亿元级融资。这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无线携能神经电刺激技术平台的强大信心。不仅是领创医谷在追求微创,沈德无创时代也在追求微创,甚至其还更进一步的追求无创。沈德无创时代自主研发出了超导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无创治疗技术,即新型“磁波刀”技术。磁波刀是将超声聚焦在肿瘤局部,产生6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从而以热消融方式杀灭肿瘤。相较于其他手术,磁波刀手术不仅没有任何创口,而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很小。重庆点石创坚基金副总经理张明龙博士表示:“聚焦超声以非入侵式治疗、不开刀、不流血、一次性且可重复治疗等优势为患者带来可及的无创治疗。而核磁共振引导的相控阵列聚焦超声靶区定位更精准、实时监控、治疗可视化、疗效实时评估、更安全、操作更简单、适应症更广。”目前,沈德无创时代已打造出磁波刀创新共享技术平台,将持续攻坚神经系统、体部肿瘤、妇科、男科、骨科等多个治疗领域,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无创治疗方案。归纳来看,这些颠覆性技术都已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且可解决传统方案的局限、痛点。同时,这些创新技术是平台型技术,可应用于其他环节或开拓至其他领域产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比起“烧钱”研发,资本更看重商业化除了以创新技术获得融资的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是由于完成商业化验证或即将启动商业化而取得亿元级融资。其中,心血管介入领域的赛禾医疗、以心医疗是其中的代表。10月26日,赛禾医疗完成超2亿元B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一日之后,赛禾医疗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冠脉冲击波治疗系统。这轮融资正逢赛禾医疗核心产品商业化前夕,将助力其加速推广产品。心血管创新平台型企业以心医疗也从纯研发发展到了目前的商业化阶段。本轮资金将支持其瓣膜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市场准入工作、聚合物瓣膜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无创心衰监测设备和冠脉药物球囊的市场销售工作。据悉,以心医疗旗下的无创心衰管理设备在登陆美、欧、印、日后,今年也在国内获批上市。为实现更好地商业化,以心医疗已在美国建立了销售团队,并在多国建立了经销商体系。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恒宇医疗近期也完成了数千万元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加速推进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有投资人表示:恒宇医疗的产品已经进入多家三甲医院,商业化得到验证。而且今年的销售业绩超过预期,未来将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公司营收与利润。此外,近期完成超亿元融资的体外诊断领域企业凡知医学也在商业化方面实现了突破。目前,凡知医学拥有30余国海外分销商,为全球数千家医院、药企、科研院所、基因检测公司、社区、家庭提供产品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凡知医学的海外收入占比超三分之一,实现了国内、海外双循环,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相比于研发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当前环境下的投资机构更看重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或商业化得到验证的企业。因为寒冬之下,拥有现金流,才能活下去。而那些拥有颠覆性创新技术却因缺乏资金支持最终导致倒闭的企业,将成为创投教科书上的案例,成为创业者在融资时必学的一课。*封面图片来源:123rf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