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众多眼科专家齐聚武汉,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范先群院士发表了关于《
甲状腺眼病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的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
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是一种严重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
失明。大约30%的
Graves病患者会出现甲状腺眼病,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还会导致心理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TED的特点是眼眶组织重塑,表现为眼外肌增粗、眼眶脂肪增生和
纤维化。
范先群院士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发病机制、靶向治疗和未来治疗展望。首先,TED的发病主要涉及眼眶成纤维细胞(OF)、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揭示TED患者眼眶免疫微环境的细胞组成,可以挖掘关键分子靶点,从而探寻靶向干预的方法。
TED的致病关键在于OF细胞表面高表达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素-1受体(IGF-1R)和
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这些受体协同促进OF细胞的增殖和脂肪化,进而推动TED的发展。IGF-1通过与OF细胞上的IGF-1R结合,激活PI3K通路,促进OF增殖和脂肪形成。因此,靶向IGF-1R的治疗对TED具有良好疗效。针对亚洲人群的TED患者,临床研究表明,替妥尤单抗在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眼病时,眼球突出应答率达到85.8%,整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未来,要进一步探索TED在免疫学和遗传学上的发病机制,尤其是眼眶脂肪结缔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从而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在新药筛选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利用动物模型和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
范先群院士的演讲还涉及了多种靶向治疗方法。首先是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素-1受体(IGF-1R)的治疗,这种方法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其次是靶向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的治疗,研究表明,K1-70™(TSHR单抗)对Graves病和TED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IL-17A单抗、CD20单抗和IL-6R单抗等多种靶向治疗方法也在研究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未来治疗TED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并通过创新药物的研发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范先群院士的研究为TE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