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团队共研BTK-PROTAC降解剂对自身免疫病的疗效及机制

2024-09-06
2024年8月6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免疫所/生命中心刘万里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团队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丁宁团队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发表了一篇题为“PROTAC技术通过降解BTK蛋白缓解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反应”的论文。

该研究通过使用两类自身免疫疾病小鼠模型,并结合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展示了最新一代BTK-PROTAC降解剂L18I在缓解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和炎症产生方面的效果。研究发现,BTK-PROTAC分子在抑制BTK非酶活的脚手架功能以及减轻单核/巨噬细胞主导的疾病进展方面,优于传统的BTK抑制剂。

蛋白靶向降解技术(PROTAC)是一种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和小分子对靶标蛋白进行敲降的新技术。近年来,随着多个PROTAC分子进入临床阶段,这种方法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作为B细胞发育、增殖、活化和分化所需的关键蛋白,一直是治疗B细胞肿瘤的重要靶点。

2018年,饶燏和刘万里团队合作开发了全球首个靶向BTK的PROTAC降解剂,用以解决B细胞恶性肿瘤中因为BTK突变体C481S导致的Ibrutinib耐药问题。之后,他们通过配体和连接体的优化,进一步开发出表现出更高溶解度、更高效率和更专一靶向性的BTK降解剂L18I。L18I在人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对不同突变形式的BTK蛋白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性,并且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活化的人B细胞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生长,且无明显副作用。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BTK功能紊乱的致病作用也得到了许多证据的支持。虽然BTK抑制剂已被研究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但由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问题,结果各异。与传统BTK抑制剂不同,BTK靶向的PROTACs能够降解整个蛋白,从而抑制靶蛋白的所有功能,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尚未系统报道。

论文团队认为,L18I不仅对Ibrutinib脱靶的ITK、EGFR和HER2等蛋白展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还能在不同的小鼠组织中有效降解BTK靶蛋白。因此,L18I可能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候选分子。

团队采用了基于BM12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和基于pristane诱导的狼疮和弥漫性肺泡出血(DAH)小鼠模型,研究BTK降解剂L18I的效果。结果表明,L18I和Ibrutinib都能有效减轻BM12诱导的狼疮症状,但L18I在降低TLR信号激活后活化蛋白的表达方面效果更显著。在DAH小鼠模型中,L18I显著降低了患病率,缓解了肺出血和免疫细胞浸润,并减少了死亡率。与Ibrutinib相比,L18I在缓解小鼠DAH表型,包括肺部出血、炎症以及细胞浸润等方面表现更为优越。

综上所述,L18I不仅可以通过减少抗体分泌有效缓解狼疮症状,还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DAH。考虑到Ibrutinib由于脱靶效应导致的多重副作用,L18I有可能成为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方案。该论文还强调了L18I在抑制TLR信号通路激活方面的优势,因此L18I可能在TLR信号过度激活以及髓系细胞主导的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