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全新细胞死亡机制,为抗癌免疫疗法带来新方向!

2024-09-25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清除病原物和癌细胞方面。然而,效应T细胞在完成这些任务后如何快速死亡,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一直是个谜。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黄波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揭示了效应T细胞的一种全新死亡方式——氨死亡。

研究指出,效应T细胞在快速增殖过程中,线粒体分解谷氨酰胺以促进细胞增殖,同时释放氨。随着氨的积累,氨进入溶酶体,导致溶酶体pH值升高,功能遭到破坏。最终,未被处理的氨滞留在线粒体中,严重损害线粒体,导致效应T细胞死亡。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通过抑制谷氨酰胺的分解或阻断溶酶体碱化,可以防止氨诱导的T细胞死亡,并改善基于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疗法。

具体实验表明,在病原菌感染的初期,T细胞中的氨水平下降,而在感染第12天时氨水平达到峰值,与效应T细胞大量死亡相对应。同样,在体外实验中,T细胞在被抗原激活的第10天,内部出现大量氨,随即细胞迅速死亡。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细胞死亡并不是由传统的凋亡、铁死亡或坏死引起,而是一种全新的死亡机制。

通过比较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代谢途径,发现记忆T细胞能利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触发尿素循环,清除细胞内氨,而效应T细胞不表达CPS1。因此,效应T细胞在过表达CPS1后,能显著减少死亡。此外,使用清除氨的药物4-苯基丁酸(4PBA)处理受感染小鼠,也能观察到效应T细胞数量增加,氨水平下降。

黄波团队还进一步研究了氨浓度升高导致细胞死亡的途径,发现效应T细胞主要通过线粒体中的谷氨酰胺酶1(GLS1)催化谷氨酰胺产生氨。产氨后,线粒体通过钾离子通道将氨排出,随后氨通过氨转运体RHCG进入溶酶体。当溶酶体容量达到极限,多余的氨滞留在线粒体中,导致质子和氧化还原平衡紊乱,最终引发严重的线粒体损伤。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将这种死亡方式命名为“氨死亡”。在抗肿瘤免疫领域,这一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的氨死亡,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显示,使用GLS1抑制剂JHU083或降低溶酶体pH的C381处理肿瘤小鼠模型,不仅能抑制肿瘤生长,还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此外,预处理效应T细胞后再输给小鼠,也大大提升了抗肿瘤效果。

综上所述,黄波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并提出了利用这一机制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新策略。这一发现不仅对理解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重要意义,还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抗癌治疗领域。通过阻断氨死亡,提高T细胞持久性,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