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可拉定抗肝癌机制新发现: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及免疫活性实现肿瘤抑制

2024-09-03

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在《Biomedicines》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阿可拉定(Icaritin)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论文,题为“阿可拉定通过调节肝细胞癌的细胞焦亡和免疫活性发挥抗癌作用”。该研究揭示了阿可拉定在肝细胞癌(HCC)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阿可拉定(淫羊藿素软胶囊)是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中药1.2类创新药物,从天然药用植物淫羊藿中提取、分离并纯化而来的单体化合物,主要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

焦亡是一种带有炎症特性的细胞死亡形式。它不仅能调节肿瘤微环境(TME),还能减少肿瘤的免疫逃逸,并抑制肿瘤的形成。焦亡过程中,死亡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吸引免疫细胞,从而帮助消除肿瘤。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Gzms),激活焦孔素(Gasdermins,GSDMs),诱导细胞焦亡。多项研究表明,促进肿瘤细胞的焦亡是一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策略。

此次研究主要探讨了阿可拉定在肝细胞癌细胞和小鼠模型中如何引发细胞焦亡,揭示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最终阐明阿可拉定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阿可拉定均能有效抑制HCC细胞的生长。在体外实验中,阿可拉定不仅抑制了HCC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还诱导了典型的焦亡变化。具体而言,阿可拉定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焦孔素D(caspase1-GSDMD)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焦孔素E(caspase3-GSDME)通路来触发焦亡。此外,阿可拉定还导致HCC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焦亡,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并将巨噬细胞转化为促炎表型。

在体内实验中,阿可拉定处理显著增强了剪切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caspase1)、cleaved-caspase3和颗粒酶B的表达,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激发免疫细胞浸润,从而抑制肝癌小鼠肿瘤的生长。

这些研究成果为阿可拉定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和免疫响应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它不仅揭示了阿可拉定作为一种创新药物的潜在抗癌机制,还为未来肝细胞癌的新疗法开发提供了参考。

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了阿可拉定的抗癌机制,特别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