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CVD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专家组为中西医综合防控,优化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CCS临床诊疗效果,研究近年来国内外CCS相关诊疗指南,结合国内中医药治疗进展及云药地方中药特色,特编写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共识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云南省CCS患者管理水平。
一、研究背景及共识制定的意义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是指与冠状动脉和/或微循环慢性疾病相关的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或综合征,是除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外冠脉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以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现,归属中医“胸痹”、“心痛” 范畴。“胸痹”之名,首见张仲景《金匮要略》,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首次制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奠定了我国心绞痛的治疗基石;2018年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将病名更新为“稳定性冠心病”;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在《2019 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中,正式引入“CCS”概念;2024年6月,中国发布《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同年8月,ESC发布《2024 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对CCS进行了更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位居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及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中医药治疗CCS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好疗效。中西医协同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诊疗方案,可提高临床疗效,患者及社会获益。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中药资源8 000余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地方药物志《滇南本草》记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药物,可作为特色用药参考。基于上述背景,本项目组特编写本共识,组织专家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旨在提高CCS诊治疗效。
二、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1 西医危险因素CCS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3)血栓形成;(4)年龄、性别、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环境污染等。上述因素均能导致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冠脉血流量减少。在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心脏负荷增加,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引起心绞痛。
2.2 中医病因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相关。心脉痹阻为主要病机,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气虚、气阴两虚或阳虚,脏腑亏虚,心脉失养;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胸阳痹阻,阻滞心脉。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
三、诊断3.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典型心绞痛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可建立诊断。(1)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体征:平时可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皮肤冷或出汗,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或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3)辅助检查,见3.3。依据:202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版)《内科学》。3.2 诊断流程及验前概率评估疑似患者首先通过症状、体征及基本检查排除ACS;通过验前概率评估CCS可能性;再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验前概率是CCS临床评估的关键步骤,见表1。根据概率的高低决定检查项目。如概率较高,则接受相关检查;如概率较低,基本排除CCS,应进行其他检查或危险因素控制。确认冠脉狭窄后,根据检查和评估结果最后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
3.3 辅助检查3.3.1 实验室检查 识别潜在原因(如血常规、甲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用药前后监测肝肾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提供预后信息;心肌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排除ACS;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或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了解心功能。3.3.2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查 静息ECG:心绞痛发作时,ST压低(≥0.1 mV),缓解后恢复。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0.1 mV(J点后60~80 ms)持续2 min为阳性。动态监测:胸痛发作时的缺血性ST-T改变,也可检出无痛性心肌缺血。3.3.3 无创心脏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检测出有无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浸润、胸腔积液等。静息超声心动图:识别是否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导致的胸痛。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估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增强技术可显示心肌坏死及瘢痕形成。冠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首选检查手段[11]。但冠脉钙化会显著影响对狭窄程度的判断,对此类患者仅作为参考。负荷超声心动图:有运动能力的患者首选,可提供运动状态下,如时长、运动量、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等数据。负荷核素心肌显像:较运动ECG能更精确诊断。3.3.4 有创性检查 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CCS诊断的金标准。CAG与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整合可以改变30%~50%行CAG患者的治疗策略。在冠脉中度狭窄(阻塞40%~70%)患者中,FFR评估和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不劣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并且FFR指导下的PCI有较低的支架置入率。
3.4 中医诊断(1)胸部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常伴心悸、气短、汗出;(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3)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4)现代医学相关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十一版)。3.5 中医辩证分型3.5.1 心血瘀阻 (1)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2)次症:伴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3)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3.5.2 气滞心胸 (1)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2)次症:时欲太息,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或兼胸部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3)舌脉:苔薄或薄腻,脉细弦。3.5.3 痰浊闭阻 (1)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2)次症: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3)舌脉: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3.5.4 寒凝心脉 (1)主症: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2)次症: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3)舌脉: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3.5.5 气阴两虚 (1)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2)次症: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易出汗;(3)舌脉:舌质淡红,舌质红或有齿痕,脉细无力或结代。3.5.6 心肾阴虚 (1)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2)次症: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3)舌脉: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3.5.7 心肾阳虚 (1)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2)次症:自汗,面色白,神倦肢寒;(3)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中医内科学》(第十一版)。
五、中医治疗5.1 分型论治5.1.1 心血瘀阻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1)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药物组成: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地黄10 g、川芎6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柴胡6 g、枳壳6 g、甘草6 g、桔梗6 g。气滞血瘀者加沉香、檀香;寒凝血瘀加细辛、桂枝;阳虚血瘀者加人参,附子(先煎1 h);气虚血瘀加人参、黄芪;瘀血闭阻重者,加乳香、没药、降香、丹参等。建议依据:是现代应用最为广泛以活血化瘀法为代表的经典方剂。临床研究:能缓解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药理研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抗心肌纤维化、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等作用;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体内免疫、抗血小板激活、降低氧化损伤、降低炎症反应等干预CHD。(2)口服中成药:①银杏叶分散片:每次1片,3片/d。建议依据:主要成分系银杏叶提取物,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临床研究:联合尼可地尔可减少CHD多支病变及经PCI术后复发性心绞痛的发生,同时能缓解血管炎性反应,稳定斑块。药理研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黄酮醇苷类及萜类内酯,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抗凝等作用;②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2次/d。建议依据:主要成分为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作用,用于心血瘀阻型心绞痛。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CHD)有明确疗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2019年)》及《血塞通软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药理研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③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建议依据: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主治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临床研究:对CHD有明确疗效,在CHD二级预防基础上联合使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及《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药理研究:具有调脂、抗凝、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和稳定斑块等作用。
(3)中药静脉制剂:①丹红注射液:丹红注射液40 mL用0.9%生理盐水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静脉滴注,1次/d。建议依据: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常用于瘀血阻滞型胸痹。临床研究:广泛应用于CHD的各阶段,具有显著疗效[24]。《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2019年)》[21],《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推荐[26]。药理研究:主要含酚酸类、丹参酮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凝、抗栓、降脂、抗AS、促血管新生、保护血管内皮、抗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27];②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静脉滴注,1次/d。建议依据:主要成分为丹参乙酸镁。临床研究:有效改善CHD临床症状[28],改善心功能、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29]。5.1.2 气滞心胸 治疗原则:疏调气机,和血舒脉。(1)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组成:陈皮10 g、柴胡10 g、川芎6 g、香附6 g、枳壳6 g、白芍6 g、炙甘草3 g。气滞加木香、沉香、降香、厚朴等。建议依据: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可用治疗CHD等疾病辨证属肝郁气滞者。临床研究: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心肌能量代谢,缓解临床症状[30]。药理研究:主要成分系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等有关。(2)口服中成药:①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3次/d;建议依据: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可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2019)》、《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版)》,《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专家共识》推荐。药理研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皂苷、强心甾、麝香酮、肉桂醛、龙脑等,具有扩张冠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壁炎症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等作用;②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d。建议依据: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胸痹,缓解心绞痛等相关症状。《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36]。药理研究: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IIA磺酸钠、丹参酮I、丹酚酸B以及三七皂苷R1等,具有扩张冠脉、抗血小板聚集、减轻心肌缺血、抗氧化、抗炎及抗心肌纤维化等多种作用;③三七丹参片(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每次3片,3次/d。建议依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主研发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院内制剂(国家专利号:96113176.4),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理气止痛作用,治疗冠心病等相关疾病。药理研究:能明显改善大鼠缺血心肌ECG改变,提高心肌对缺氧耐受力,显著抑制体内血栓形成。
5.1.3 痰浊闭阻 治疗原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1)中药汤剂: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合涤痰汤(《证治准绳》)加减。药物组成:瓜蒌12 g、薤白9 g、半夏9 g、胆南星9 g、橘红6 g、枳实6 g、茯苓6 g、人参5 g、石菖蒲5 g、竹茹5 g、甘草3 g。痰热兼郁火,加栀子、天竺黄;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建议依据:瓜蒌薤白半夏汤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为痰浊闭阻型心绞痛的首选方剂;涤痰汤则豁痰清热。临床研究: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传统西药治疗胸痹心痛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传统西药,且安全性好。涤痰汤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改善临床预后。药理研究: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CHD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菠菜甾醇等,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抗凋亡等发挥治疗作用。(2)口服中成药:丹蒌片:每次5片,3次/d。建议依据:用于痰瘀互结所致胸痹心痛。临床研究:常规治疗方案联合丹蒌片可提高临床指标,改善症状,具有安全性;可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降低炎性指标、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理研究:主要活性成份是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柚皮素、泽泻醇等,主要通过抗炎、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发挥作用。5.1.4 寒凝心脉 治疗原则:祛寒活血,宣痹通阳。(1)中药汤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合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物组成:当归9 g、桂枝9 g、白芍9 g、细辛3 g、炙甘草6 g、木通6 g、大枣18 g、枳实12 g、薤白9 g、瓜蒌12 g。重症可加川乌(另包先煎1 h)、附子(另包先煎1 h)、干姜,蜀椒等。建议依据: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寒凝心脉证临床治疗常用经方;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用治胸阳不振寒痰气互结之胸痹。临床研究:当归四逆汤合督脉灸治疗寒凝心脉型微血管性心绞痛能改善中医证候,发挥镇痛抗炎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凝气滞心绞痛可缓解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症状。药理研究:当归四逆汤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通过调控多靶点参与发挥治疗心绞痛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成分为厚朴酚、肉桂醛、柚皮苷、橙皮苷等,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2)口服中成药:冠心苏合丸:2粒/d,1~3次/d。建议依据: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推荐。临床研究:对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肯定。药理研究:主要成分为防己碱、油酸、白桦脂酸、乙酸辛酯等,多靶点作用于CHD,具有降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5.1.5 气阴两虚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1)中药汤剂: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药物组成:人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兼有血虚,加人参养荣汤;兼有气滞,加川芎、郁金;兼见痰浊,重用茯苓、白术,蔻仁;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重用茯苓、远志,加茯神、柏子仁、酸枣仁。建议依据:具有益气复脉、生津止汗功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推荐[21]。临床研究:治疗CHD等心系疾病具有较好疗效,改善心绞痛症状、ECG、中医症候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药理研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皂苷类、木脂素类、高异黄酮类、多糖类等。(2)口服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3次/d。建议依据: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通络、定悸安神功效,用于治疗CHD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临床研究: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合并室早患者的室早次数,减轻心悸、胸闷、失眠、疲乏、盗汗等症状。药理研究: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血栓等药理作用,且具有良好安全性。(3)中药静脉制剂:生脉类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0.65 g/支):每次8支,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作用,用于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参麦注射液(20 mL/支):用法用量:每次20~100 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建议依据: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作用,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心绞痛等疾病。《生脉类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临床研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在临床总有效率、ECG和全血高切粘度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5.1.6 心肾阴虚 治疗原则:滋阴清火,养心和络。(1)中药汤剂: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合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药物组成:人参10 g、玄参10 g、丹参10 g、茯苓10 g、五味子15 g、远志10 g、桔梗10 g、当归15 g、天冬15 g、麦冬15 g、柏子仁15 g、炒酸枣仁15 g、生地黄30 g、炙甘草12 g、桂枝10 g、生姜10 g、阿胶6 g、火麻仁10 g、大枣20 g。心肾阴虚明显,合用左归饮;虚烦不寐,加酸枣仁汤;风阳上扰,加珍珠母、磁石、琥珀等。建议依据: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CHD等属于心肾阴虚血少者;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CHD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临床研究:天王补心丹治疗CHD合并房颤,可控制心室率、调节脂代谢、改善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炙甘草汤对CHD具有良好效果。(2)口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用法用量:每次8丸(3 g/8丸),3次/d;建议依据:为“补阴方药之祖”,具有填精滋阴补肾功效。临床研究:治疗CHD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肾阴虚型绝经后女性PCI术后LDL-C和hs-CRP水平。药理研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治疗CHD的特点。5.1.7 心肾阳虚 治疗原则:温补阳气,振奋心阳。(1)中药汤剂:参附汤(《正体类药》)。药物组成:人参12 g、炮附子6~9 g。肾阳虚明显,可加右归饮;水饮上凌,可用真武汤加黄芪、防己、猪苓、车前子;阳虚欲脱,四逆加人参汤。建议依据:参附汤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亦用于一切辨证为阳气虚衰证的慢性疾病,是中医经典方剂。(2)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3次/d。建议依据: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功效,用于CHD等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对合并心衰更佳。临床研究:联用西药基础上可改善CHD合并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CHD并发心衰者,缓解心肌损伤,降低炎症反应。药理研究:豆甾醇、β-谷甾醇、隐黄质等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斑块等作用。(3)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每次100 mL,1次/d,静脉滴注。建议依据:参附注射液是在《妇人良方大全》参附汤基础上研制的中成药制剂,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功效,主治厥脱及阳虚诸证。临床研究:因其卓越疗效受到《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可改善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ECG缺血性变化[67];改善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理研究:主要活性成分系人参皂苷Rg1等皂苷类成分和乌头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抗炎、强心、扩张冠脉、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
5.2 中医外治中医外治可多环节、多层面干预CCS的发生发展。推荐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外治。5.2.1 针刺 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特制针具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或保健目的。推荐取穴:丰隆、足三里、内关、中脘及膻中穴。治疗作用:化痰除湿、理气温阳,可改善心绞痛症状。操作手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刺入丰隆、足三里、内关、中脘穴,刺入0.8~1.2寸。膻中穴沿皮下向鸩尾穴刺入1.2寸。随后对每个穴位均实施平补平泻1 min,即微小幅度的提插捻转,要求时间不得超过3 min,捻转幅度不得大于半周,100次/min,留针20 min,1次/d,连续10 d。依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21]推荐。5.2.2 拔罐 运用负压吸附原理对人体局部皮肤进行处理的物理治疗,建议采用煮罐法(水吸法)。操作手法:竹罐倒置在中药液中煮沸1~2 min,毛巾擦干表面水分后,趁热将罐体扣于治疗部位(背部)。也可将刺络与拔罐结合,在特定穴位和浅表血络点刺放血,借助拔罐的负压吸引,祛除体内瘀血,达到通达气血,疏经通络作用。依据:可增强组织器官活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5.2.3 耳穴压豆 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调节身体功能。操作时用胶布将药豆(如王不留行籽)固定在耳穴上,通过持续按压产生良性刺激,具有无创安全、易操作特点。推荐选穴:心穴补益心阳,强心气;神门穴治心悸,安神止痛;皮质下穴、交感穴滋阴潜阳。操作手法: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后用脱敏胶布(规格:0.5 cm×0.5 cm)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所选穴位,每天按揉2次,每次3~5 min,以耳部感到发热、酸胀、刺麻感为宜,每贴留置3 d,3 d后换另一侧耳廓。依据: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及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脏功能,扩张微血管。
5.2.5 刮痧 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以刮痧油为润滑介质,在体表相应的部位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推荐选穴:选择膀胱经心俞,热敏化腧穴膻中、内关及辨证选穴治疗。操作手法: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刮拭,用力均匀,以患者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依据:刺激人体经络腧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之效。5.2.6 穴位贴敷 结合药物自身的治疗作用及药物刺激穴位引发的经络调节作用,具有“药穴双效”的作用特点。所用中药多具芳香温通之性,所选腧穴多具活血化瘀之功。推荐选穴:心俞、膻中、内关、关元、血海等。操作手法:根据辨证处方,将药材饮片研成粉末,取蜂蜜与水按1∶1调成膏状,将膏药置于治疗贴上,固定于心俞(双)、血海(双)、内关(双)、关元、膻中,1次/d,均贴敷4 h。依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推荐。5.2.7 推拿 医者运用双手作用于患者相应的体表、特定的腧穴,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具有疏通经络、推行气血、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推荐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及双上肢,可改善心绞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团揉腹部可消散腹中郁结之气,气行则血行。振丹田可振奋腹中之阳气,从而鼓动心阳,促进心阳温煦,使气滞通、血瘀散。拿揉手三阴、手三阳可促进上肢经络气血运行濡养肢体,通络止痛。拿揉胸大肌可行气解郁,缓解胸闷气短等症。依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推荐。5.2.8 中药熏洗 通过蒸气的温热效应,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同时药物成分从皮肤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是物理热疗与中药药性的结合。操作手法:药方:丹参、川芎、肉桂、红花各30 g,生艾叶、桂枝各20 g,附子10 g。加适量水煎煮,留取600 mL药液,置于足浴盆中,维持38 ℃浸泡20~30 min,5次/周,连续4周为1个疗程。依据:研究表明中药熏洗能改善CHD患者失眠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3 中医康养调护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康养指导,将外在药物外部治疗与内在养生功法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对CCS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气功等中医传统康复方法有利于CVD患者康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推荐在药物治疗及中医外治基础上,进行上述有氧运动。5.3.1 太极拳 将呼吸吐纳与肢体运动相结合,身形合一,从而使五脏安和,经络通畅,气血充沛。运动中身体的扭转、四肢的屈伸等动作,可以对全身经络的各个穴位进行按摩刺激,促进人体经气的感应传导,起到调节脏腑机能状态的作用。依据: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CCS患者的心脏康复有其独特优势。可增强肺通气换气功能,减慢心室率,降低耗氧量,提高心肺运动耐量和心肺储备功能。5.3.2 八段锦 融合阴阳藏象经络等中医特色学说,以“动静结合、刚柔并济”为动作要领,调身、调心、调息,调阴阳、调脏腑、疏通经络。依据:通过调控循环、神经系统改善胸痛症状、改善睡眠、心理情绪、运动及认知能力等。在基础治疗上联合真武汤和八段锦治疗能改善老年CHD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肺运动试验相关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5.3.3 养生气功 将道家的养生思想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神韵,相应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体现了“动形养生”。依据:太极拳运动(每次1 h,每周7次)未增加运动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能更好地改善心绞痛活动耐量、体重和生活质量。
贾晓周,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双学历,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曾就职于辽宁航空航天附属医院,曾受聘于北京至道中医研究院任副院长,重庆慢性呼吸系统病防治中心会诊专家、国家生活方式医学领域专家顾问,传统武式太极拳精英传承人,世界医疗健康管理协会会员,长年从事创新性医药领域及临床诊疗技术应用学术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呼吸领域相关疾病临床诊疗进展、儿童生长发育及慢性骨病中西医联合诊疗领域科研工作,国内外先进特色诊疗技术挖掘及整理。曾参加中国咳嗽诊疗指南万里行巡讲,作为“气道炎症专场”特邀专家,2018年发起“中国基层咳嗽诊疗指南万里行”活动,2020年发起“中国基层儿童咳喘病全国巡讲”活动,2021年发起“中国基层慢病规范化诊治”全国巡讲活动,2023年新冠病毒感染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规范化诊治方案更新,推进基层《新冠感染咳嗽专科门诊》、《呼吸慢病专科门诊》等专科门诊机构的建立,2025年进行关于儿童生长发育及慢性骨病中西医临床最新诊疗模式进展探究,深入研究“疏木六君子汤”在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应用进展,进一步提升最新生物制剂相关特效雾化治疗方案相关难治性、难愈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推进基层“气道炎症计”呼出气一氧化氮精准化气道炎症水平测定及指导相关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立足于目前临床最新医学进展领域:阶梯式治疗方案、呼吸免疫治疗方案、上下气道同治治疗方案、精准化诊治治疗方案、常见病快速评估等及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线指南推荐用药等做全面总结研究,以帮助更多的同仁完成科学、精准、规范的诊治,开展更多医疗领域学术交流会议,推进常见多发病的预防、科学的健康管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