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临床试验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TNF Receptor-IgG Fusion Protein for Injection (Qiangke®) to Treat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This 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al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combinant Human TNF Receptor-Ig Fusion Protein for Injection (Qiangke®)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The primary purpose is to assess the different maintaining treatment programme in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by Qiangke®. And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Qiangke® in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The trial will include 216 Moderate to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patients,and at the first stage they will b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 full-dose of Qiangke® group, half-dose of Qiangke® group and placebo group.And the blind stage will last for 12 weeks. Then at the second stage, all patients will receive 50mg qw of Qiangke® for additional 12 weeks.
强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00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5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交易和IPO的热点方向,莫过于肿瘤、免疫与炎症疾病(I&I)、减重和中枢神经。I&I领域仅次于肿瘤,是第二大药物市场。
但国内biotech“偏科”严重——肿瘤药物井喷,自免领域却略显冷清。这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还比较“年轻”有关。
毕竟,自免开头难。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针对机体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并损害器官组织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不像肿瘤治疗手段多样,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手段单一,长期以来依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传统抗风湿药。虽然近些年生物制剂发展迅速,但被验证的靶点有限,药物研发的选择和组合比肿瘤少。开发自免药物还要更多考虑安全性,因为自免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甚至终生用药。
自免疾病患者基数较大、长期用药且难以彻底痊愈,这决定了自免药物市场会持续稳定增长。但自身疾病进展缓慢,临床试验周期通常较长,三期临床动辄长达5年。不同于恶性程度更高、进展更快的肿瘤领域,轻中症自免疾病不致命,患者对有效治疗方法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所以上市初期放量比较缓慢。
所以,想要成就一款自免大药,需要药企的耐心,更需要一个支付能力强的市场。
从药企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还没有一款能成为风向标的自免产品,海外动辄十亿、百亿的分子在国内通常“不接地气”,自免很多时候承载的只是肿瘤之外的“管线想象力”。
少数重注自免的药企一般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国内的自免患者基数足够大,总归有部分患者需要疗效更好的新药。二是海外市场有广阔的机会。
这两个判断正在被验证。
随着医保覆盖率提升,自免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呈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IL-17A抗体司库奇尤单抗2020年的销售额仅为5亿元,2023年国内市场销售额约62.9亿元。赛诺菲对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的年销售额预期为70亿元人民币。
中国药企也尝到了全球市场大蛋糕的甜头。
6月,明济生物将处于临床前的TL1A抗体药物FG-M701授权给艾伯维,获得超17.1亿美元的潜在总交易额,其中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5亿美元——是目前全球单个临床前药物分子拿到的最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
更早之前,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其中一部分因素就是亘喜开创性地将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且在美国拿到了IND批件。
ISWTB创始合伙人唐钧最近经手的项目中,有几家来自国内的自免药企想要寻找海外买家,而且已经有海外药企表现出合作兴趣。
第一批进军自免的药企已经到了兑现期。越来越多药企宣布进军自免。比如宜明昂科宣布IMC-002(CD47xCD20)项目拿到了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IND批件。映恩生物也于近期公布首个自免ADC药物专利。值得注意的事,越是创新的自免药物,越需要全球市场,也越需要强大的临床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自免领域接下来的看点有两个,一个是fast follow的药物如何完成国产替代,另一个是新机制、新靶点的药物如何出海?
国产自免药物发起“围剿”
21世纪初,以TNF-α和CD20为代表的老牌自免靶点标志着生物制剂治疗自免疾病的开始,2010年前后续涌现出的IL12/23、IgE和TSLP等靶点进一步完善了自免疾病的治疗手段。最近几年,疗效更好的IL17抗体、IL23p19抗体、高安全性的新型JAK1/TYK2抑制剂和靶向组织的整联素抗体等均为药物研发的热门领域。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自免药物的热门靶点不多,这带来了另一个现象,一旦有一个靶点被验证,追随者会一拥而上。
目前国内药企以生物类似药的形式追上了TNF-α靶点,填补国内自免领域的空白。三生国建的益赛普、上海赛金的强克、浙江海正的安百诺等依那西普的生物类似药,以及一系列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获批上市。
疗效更佳的白介素类(IL-12/IL-23、IL-17等)生物制剂和JAK小分子药,成为恒瑞医药、康诺亚、百奥泰、泽璟制药、荃信生物、智翔金泰、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自免概念股的必备。
在他们上市之前,自免市场依然是跨国药企的主场,诸如IL-17单抗可善挺(司库奇尤单抗)、拓咨(依奇珠单抗),IL12/23单抗喜达诺(乌司奴单抗),IL23单抗特诺雅(古塞奇尤单抗)和JAK抑制剂艾乐明(托法替布)。
这一批原研药在2017年之后加速在中国获批,8年来他们在开拓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以可善挺为例,2019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定价(2998元/支)已经处于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洼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进一步折价(1288元/支),诺华也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好取得了亮眼的市场成绩。
“像修美乐、可善挺、达必妥及喜达诺等药进入医保后都达到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一位自免领域从业者称。“可负担性增强后给进口产品带来了十分显著的市场增量。”
除了医保的助力,跨国药企不断对患者和医生的教育,尽可能延长患者DOT(药物治疗持续时间)。上述从业者介绍,“说实话之前国内患者用药DOT不是很理想。生物制剂被当成‘急救药’,只有当患者症状加重,用传统治疗方式控制不了的时候,才会用一两针生物制剂。等到症状缓解,他们又用回传统药物。这对疾病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来看,应该稳定用药3-5年,在疾病控制不错的情况下,再遵医嘱减量用药或者增加给药间隔。”
“自免疾病市场比较下沉、分散,没有肿瘤市场那么集中,所以说对于企业销售能力会要求更高。”可善挺进入中国后,诺华先做核心市场,后来发现县域市场也很有潜力,在2022年发起“千县无银”计划,提高可善挺在基层医院的渗透率。
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在下沉市场,本土药企比MNC的优势更大。一方面是本土药企市场开拓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是价格优势,MNC的价格底线一定高于本土药企。
从2023年开始,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和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荃信生物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相继申请在国内上市,都有望在今年获批,成为替代进口IL-17A/IL-17RA药物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的第二梯队三生国健、百奥泰、康方生物的IL-17。
上述从业人士直言,“其实都是追随者,产品本身之间差异并不大。在国内市场比拼的更多的是销售能力。”
不过,不同的企业对自免商业化的看法还是存在分歧,比如手握进度领先IL-4Ra抗体的康诺亚选择自建商业化团队挑战达必妥,而另一家港股上市的“自免标的”荃信生物,则明确展现出了合作商业化的逻辑,陆续与华东医药、翰森制药、健康元等国内头部药企绑定了商业化合作关系。
“今年是国产自免元年,本土药企能否把国内自免市场打开,抢占达必妥、可善挺及喜达诺的市场份额,这一批国产创新及类似药今明两年的销售表现会给出答案。这是我比较期待的。”上述从业者说到。
根据国产PD-1的经验,me too类药和类似药更多承担“国产替代”的角色,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大。
百奥泰想做那个例外。百奥泰的BAT1806(托珠单抗)和戈利木单抗(BAT2506),已经明确处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他产品如BAT3306也计划进入III期临床。所以百奥泰对外授权和获批比较容易,最近BAT2506和BAT2606在巴西及拉丁美洲地区的独占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tein。此前BAT1806和BAT2206(乌司奴单抗)已经授权给海外药企。
更多药企把出海的希望放在新机制和新靶点的管线上。
出海要趁早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地区分布和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IBD(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与城市化水平有关,越发达的地方发病率往往越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诊断能力、支付能力可能更强,于是欧美成为创造自免药物销售神话的市场。
连续11年蝉联全球“药王”,累计销售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修美乐便是神话之一。
MNC对于捧出下一个自免大药充满热情,因为自免领域还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说实话除了银屑病以外,其他像特应性皮炎、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COPD等用现有治疗方式带来的缓解率还相对比较低。所以很多公司想尝试一些新机制、新靶点组合提升疗效,或从长效的角度出发,提升给药间隔。”
MNC更倾向于选择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的下一代自免类靶点和更新的治疗手段。这就是国内自免早期分子的机会所在。目前尝试的新机制不限于双抗、ADC、CAR-T。
其中CAR-T已经有所进展。亘喜生物将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美国拿到了IND批件。不久前,邦耀生物在cell上发表了一项关于CAR-T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研究成果,其中1例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IMNM)、2例为系统性硬化症(SSc)。
“国内药企做早期研发还是有优势的,如果以出海为目的的话,最理想的情况是到临床一/二期,拖到临床后期再卖的意义不大。”唐钧建议。
一方面是人种差异大。很多资产在中国人种的数据有可能在欧美患者人群不能完全重复出来,所以仅中国一个国家的三期临床不太可能受FDA认可。
另一方面,大部分自免疾病临床试验周期通常较长,“尤其是已经有标准疗法的不太严重的自免疾病,不大可能仅凭二期数据获批,一般都需要要做三期。一期临床2年,二期一般需要2-3年,三期3-5年,算下来差不多7-10年才能够完成全部临床试验。”
在漫长的临床试验过程中,临床试验机构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和持续的安全性评估,不仅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数据管理系统,还考验临床管理能力。长期用药和随访,对患者的依从性构成挑战。一旦中间有患者退出研究或失去随访,会导致样本量减少,影响统计分析的效力。
不同自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一些共性,如果不想错过开发通用治疗方法的可能,自然要不断尝试拓宽适应症,在临床开发上的投资是巨大的。
越是创新的自免药物,越需要全球市场,也越需要强大的临床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来自唐钧的第二个建议是,“大家不要执着于best in class,当一个靶点被热炒,大药厂之间会形成羊群效应。”
最近围绕TL1A靶点的一系列交易项目就说明了这一点。
默沙东率先打响了TL1A抗体的争夺战,在2023年4月16日以高达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rometheus公司,获得了TL1A抗体MK-7240,目前,MK-7240已经进入临床Ⅲ期研究。
随后,罗氏和赛诺菲先后通过收购和授权协议,也入局TL1A抗体。等到艾伯维引进明济生物,已经是第四个入场的玩家。
当时很多人以为没有人再引进了,结果礼来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rphic Therapeutics,Morphic核心资产是α4β7靶点管线,但它管线中也有一个处于临床前的TL1A分子。
“临床开发过程中充满意外,所以哪怕已经有了4个分子,像礼来这样的大药厂也敢继续入局,赌的就是自己在前三撞线的几率。而且在自免疾病领域市场放量是长线的,哪怕获批时间落后两年,也是有机会的。”唐钧说到。
7月2日,礼来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Kisunla获批用于治疗有该病早期症状的成人患者,上市时间比渤健与日本卫材的Leqembi晚了整整一年。华尔街对Kisunla和Leqembi销售峰值的预测是差不多的。“长线销售的管线稍微晚一两年获批没关系,只要销售团队够厉害,获批的‘second-in-class’有特色。”
曲线出海
2024年至今,海内外自免领域BD交易频发,其中不乏总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国内药企对外授权的交易中,偏偏是没有聚焦自免的明济生物达成了一个理想化的deal——临床前分子,大药企买家,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5亿美元。
除此之外的国产自免交易项目都有些曲折。
去年恒瑞的TSLP单抗以首付款和近期付款2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10.25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Aiolos,后者5个月后被GSK以14亿美元收购,被中间商赚了一波差价。
恒瑞吸取教训后,在GLP-1管线上实践了一种自己攒局的出海方式。恒瑞找到贝恩资本一起创造中间商——由贝恩资本联合其他几家投资机构成立Hercules公司,然后恒瑞将3款GLP-1类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给Hercules公司。恒瑞医药能获得Hercules公司支付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还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双方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以协调许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和商业化。
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为了防止被赚差价,如果这个公司再像之前被中间商卖掉的话,最起码恒瑞能获得股权转让的收入,而不只是纯粹的里程碑付款。
于是,康诺亚也采用了复制的恒瑞模式,将两个临床前自免双抗分子CM512及CM536在指定地区的独家许可授予Belenos Health。Belenos的大股东是著名生命科学投资机构Orbimed,康诺亚通过子公司一桥香港持有Belenos约30.01%的股权。
和黄医药是少数有海外临床成功经验的药企,但在自免领域从很早就找好了帮手,一直和创响生物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今年2月,创响生物正式获得了和黄2款候选药物IMG-007和IMG-004的授权。创响生物的优势在于全球化和聚焦自免,但它还处于临床阶段,没有商业化能力,也不像是这两款药物的最终归宿。
曲线出海方式的出现,其实代表着国产自免药有尽早出海的迫切性,又面临着大买家难寻的困境。国内自免领域还在起步期,曲线出海无非是中国药企为了争取更高成功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值得期待的是,站上中间商的跳板,国产自免药究竟能跳多高。
来源 | 深蓝观(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吴妮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砥砺深耕·笃行致远”,热情邀请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代表与会交流。
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交易和IPO的热点方向,莫过于肿瘤、免疫与炎症疾病 (I&I)、减重和中枢神经。I&I领域仅次于肿瘤,是第二大药物市场。
但国内biotech“偏科”严重——肿瘤药物井喷,自免领域却略显冷清。这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还比较“年轻”有关。
毕竟,自免开头难。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针对机体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并损害器官组织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不像肿瘤治疗手段多样,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手段单一,长期以来依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传统抗风湿药。虽然近些年生物制剂发展迅速,但被验证的靶点有限,药物研发的选择和组合比肿瘤少。开发自免药物还要更多考虑安全性,因为自免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甚至终生用药。
自免疾病患者基数较大、长期用药且难以彻底痊愈,这决定了自免药物市场会持续稳定增长。但自身疾病进展缓慢,临床试验周期通常较长,三期临床动辄长达5年。不同于恶性程度更高、进展更快的肿瘤领域,轻中症自免疾病不致命,患者对有效治疗方法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所以上市初期放量比较缓慢。
所以,想要成就一款自免大药,需要药企的耐心,更需要一个支付能力强的市场。
从药企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还没有一款能成为风向标的自免产品,海外动辄十亿、百亿的分子在国内通常“不接地气”,自免很多时候承载的只是肿瘤之外的“管线想象力”。
少数重注自免的药企一般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国内的自免患者基数足够大,总归有部分患者需要疗效更好的新药。二是海外市场有广阔的机会。
这两个判断正在被验证。
随着医保覆盖率提升,自免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呈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IL-17A抗体司库奇尤单抗2020年的销售额仅为5亿元,2023 年国内市场销售额约 62.9 亿元。赛诺菲对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的年销售额预期为70亿元人民币。
中国药企也尝到了全球市场大蛋糕的甜头。
6月,明济生物将处于临床前的TL1A抗体药物FG-M701授权给艾伯维,获得超17.1亿美元的潜在总交易额,其中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5亿美元——是目前全球单个临床前药物分子拿到的最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
更早之前,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其中一部分因素就是亘喜开创性地将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且在美国拿到了IND批件。
ISWTB创始合伙人唐钧最近经手的项目中,有几家来自国内的自免药企想要寻找海外买家,而且已经有海外药企表现出合作兴趣。
第一批进军自免的药企已经到了兑现期。越来越多药企宣布进军自免。比如宜明昂科宣布IMC-002(CD47xCD20)项目拿到了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IND批件。映恩生物也于近期公布首个自免ADC药物专利。值得注意的事,越是创新的自免药物,越需要全球市场,也越需要强大的临床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自免领域接下来的看点有两个,一个是fast follow的药物如何完成国产替代,另一个是新机制、新靶点的药物如何出海?
1
国产自免药物发起“围剿”
21世纪初,以TNF-α和CD20为代表的老牌自免靶点标志着生物制剂治疗自免疾病的开始,2010年前后续涌现出的IL12/23、IgE和TSLP等靶点进一步完善了自免疾病的治疗手段。最近几年,疗效更好的IL17抗体、IL23p19抗体、高安全性的新型JAK1/TYK2抑制剂和靶向组织的整联素抗体等均为药物研发的热门领域。
自免药物的热门靶点不多,这带来了另一个现象,一旦有一个靶点被验证,追随者会一拥而上。
目前国内药企以生物类似药的形式追上了TNF-α靶点,填补国内自免领域的空白。三生国建的益赛普、上海赛金的强克、浙江海正的安百诺等依那西普的生物类似药,以及一系列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获批上市。
疗效更佳的白介素类(IL-12/IL-23、IL-17等)生物制剂和JAK小分子药,成为恒瑞医药、康诺亚、百奥泰、泽璟制药、荃信生物、智翔金泰、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自免概念股的必备。
在他们上市之前,自免市场依然是跨国药企的主场,诸如IL-17单抗可善挺(司库奇尤单抗)、拓咨(依奇珠单抗),IL12/23单抗喜达诺(乌司奴单抗),IL23单抗特诺雅(古塞奇尤单抗)和JAK抑制剂艾乐明(托法替布)。
这一批原研药在2017年之后加速在中国获批,8年来他们在开拓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以可善挺为例,2019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定价(2998元/支)已经处于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洼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进一步折价(1288元/支),诺华也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好取得了亮眼的市场成绩。
“像修美乐、可善挺、达必妥及喜达诺等药进入医保后都达到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一位自免领域从业者称。“可负担性增强后给进口产品带来了十分显著的市场增量。”
除了医保的助力,跨国药企不断对患者和医生的教育,尽可能延长患者DOT(药物治疗持续时间)。上述从业者介绍,“说实话之前国内患者用药DOT不是很理想。生物制剂被当成‘急救药’,只有当患者症状加重,用传统治疗方式控制不了的时候,才会用一两针生物制剂。等到症状缓解,他们又用回传统药物。这对疾病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来看,应该稳定用药3-5年,在疾病控制不错的情况下,再遵医嘱减量用药或者增加给药间隔。”
“自免疾病市场比较下沉、分散,没有肿瘤市场那么集中,所以说对于企业销售能力会要求更高。”可善挺进入中国后,诺华先做核心市场,后来发现县域市场也很有潜力,在2022年发起“千县无银”计划,提高可善挺在基层医院的渗透率。
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在下沉市场,本土药企比MNC的优势更大。一方面是本土药企市场开拓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是价格优势,MNC的价格底线一定高于本土药企。
从2023年开始,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和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荃信生物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相继申请在国内上市,都有望在今年获批,成为替代进口IL-17A/IL-17RA药物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的第二梯队三生国健、百奥泰、康方生物的IL-17。
上述从业人士直言,“其实都是追随者,产品本身之间差异并不大。在国内市场比拼的更多的是销售能力。”
不过,不同的企业对自免商业化的看法还是存在分歧,比如手握进度领先IL-4Ra抗体的康诺亚选择自建商业化团队挑战达必妥,而另一家港股上市的“自免标的”荃信生物,则明确展现出了合作商业化的逻辑,陆续与华东医药、翰森制药、健康元等国内头部药企绑定了商业化合作关系。
“今年是国产自免元年,本土药企能否把国内自免市场打开,抢占达必妥、可善挺及喜达诺的市场份额,这一批国产创新及类似药今明两年的销售表现会给出答案。这是我比较期待的。”上述从业者说到。
根据国产PD-1的经验,me too类药和类似药更多承担“国产替代”的角色,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大。
百奥泰想做那个例外。百奥泰的BAT1806(托珠单抗)和戈利木单抗(BAT2506),已经明确处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他产品如BAT3306也计划进入III期临床。所以百奥泰对外授权和获批比较容易,最近BAT2506和BAT2606在巴西及拉丁美洲地区的独占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tein。此前BAT1806和BAT2206(乌司奴单抗)已经授权给海外药企。
更多药企把出海的希望放在新机制和新靶点的管线上。
2
出海要趁早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地区分布和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IBD(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与城市化水平有关,越发达的地方发病率往往越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诊断能力、支付能力可能更强,于是欧美成为创造自免药物销售神话的市场。
连续11年蝉联全球“药王”,累计销售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修美乐便是神话之一。
MNC对于捧出下一个自免大药充满热情,因为自免领域还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说实话除了银屑病以外,其他像特应性皮炎、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COPD等用现有治疗方式带来的缓解率还相对比较低。所以很多公司想尝试一些新机制、新靶点组合提升疗效,或从长效的角度出发,提升给药间隔。”
MNC 更倾向于选择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的下一代自免类靶点和更新的治疗手段。这就是国内自免早期分子的机会所在。目前尝试的新机制不限于双抗、ADC、CAR-T。
其中CAR-T已经有所进展。亘喜生物将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美国拿到了IND批件。不久前,邦耀生物在cell上发表了一项关于CAR-T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研究成果,其中1例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IMNM)、2例为系统性硬化症(SSc)。
“国内药企做早期研发还是有优势的,如果以出海为目的的话,最理想的情况是到临床一/二期,拖到临床后期再卖的意义不大。”唐钧建议。
一方面是人种差异大。很多资产在中国人种的数据有可能在欧美患者人群不能完全重复出来,所以仅中国一个国家的三期临床不太可能受FDA认可。
另一方面,大部分自免疾病临床试验周期通常较长,“尤其是已经有标准疗法的不太严重的自免疾病,不大可能仅凭二期数据获批,一般都需要要做三期。一期临床2年,二期一般需要2-3年,三期3-5年,算下来差不多7-10年才能够完成全部临床试验。”
在漫长的临床试验过程中,临床试验机构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和持续的安全性评估,不仅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数据管理系统,还考验临床管理能力。长期用药和随访,对患者的依从性构成挑战。一旦中间有患者退出研究或失去随访,会导致样本量减少,影响统计分析的效力。
不同自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一些共性,如果不想错过开发通用治疗方法的可能,自然要不断尝试拓宽适应症,在临床开发上的投资是巨大的。
越是创新的自免药物,越需要全球市场,也越需要强大的临床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来自唐钧的第二个建议是,“大家不要执着于best in class,当一个靶点被热炒,大药厂之间会形成羊群效应。”
最近围绕TL1A靶点的一系列交易项目就说明了这一点。
默沙东率先打响了TL1A抗体的争夺战,在2023年4月16日以高达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rometheus公司,获得了TL1A抗体MK-7240,目前,MK-7240已经进入临床Ⅲ期研究。
随后,罗氏和赛诺菲先后通过收购和授权协议,也入局TL1A抗体。等到艾伯维引进明济生物,已经是第四个入场的玩家。
当时很多人以为没有人再引进了,结果礼来以 3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Morphic Therapeutics,Morphic 核心资产是α4β7靶点管线,但它管线中也有一个处于临床前的TL1A分子。
“临床开发过程中充满意外,所以哪怕已经有了4个分子,像礼来这样的大药厂也敢继续入局,赌的就是自己在前三撞线的几率。而且在自免疾病领域市场放量是长线的,哪怕获批时间落后两年,也是有机会的。”唐钧说到。
7月2日,礼来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Kisunla获批用于治疗有该病早期症状的成人患者,上市时间比渤健与日本卫材的Leqembi晚了整整一年。华尔街对Kisunla和Leqembi销售峰值的预测是差不多的。“长线销售的管线稍微晚一两年获批没关系,只要销售团队够厉害,获批的‘second-in-class’有特色。”
3
曲线出海
2024年至今,海内外自免领域BD交易频发,其中不乏总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国内药企对外授权的交易中,偏偏是没有聚焦自免的明济生物达成了一个理想化的deal——临床前分子,大药企买家,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5亿美元。
除此之外的国产自免交易项目都有些曲折。
去年恒瑞的TSLP单抗以首付款和近期付款2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10.25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Aiolos,后者5个月后被GSK以14亿美元收购,被中间商赚了一波差价。
恒瑞吸取教训后,在GLP-1管线上实践了一种自己攒局的出海方式。恒瑞找到贝恩资本一起创造中间商——由贝恩资本联合其他几家投资机构成立Hercules公司,然后恒瑞将3款GLP-1类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给Hercules公司。恒瑞医药能获得Hercules公司支付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还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双方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以协调许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和商业化。
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为了防止被赚差价,如果这个公司再像之前被中间商卖掉的话,最起码恒瑞能获得股权转让的收入,而不只是纯粹的里程碑付款。
于是,康诺亚也采用了复制的恒瑞模式,将两个临床前自免双抗分子CM512及CM536在指定地区的独家许可授予Belenos Health。Belenos的大股东是著名生命科学投资机构Orbimed,康诺亚通过子公司一桥香港持有Belenos约30.01%的股权。
和黄医药是少数有海外临床成功经验的药企,但在自免领域从很早就找好了帮手,一直和创响生物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今年2月,创响生物正式获得了和黄2款候选药物IMG-007和IMG-004的授权。创响生物的优势在于全球化和聚焦自免,但它还处于临床阶段,没有商业化能力,也不像是这两款药物的最终归宿。
曲线出海方式的出现,其实代表着国产自免药有尽早出海的迫切性,又面临着大买家难寻的困境。国内自免领域还在起步期,曲线出海无非是中国药企为了争取更高成功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值得期待的是,站上中间商的跳板,国产自免药究竟能跳多高。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研究:免疫疾病用药深度二:踏时代浪潮 自免药物乘风而起.中信建投.贺菊颖/袁清慧/魏佳奥.2024.7.18
自身免疫疾病与炎症-1:国产自免创新药迎来落地期,有望改善庞大患者群体生活质量.兴业证券.孙媛媛/黄翰漾/杨希成.2024.4.29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引 言根据相关机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自免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总体达到1323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为964 亿美元,占比72.9%。预计至2030年,全球市场可以达到1767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为1450亿美元,占比82.1%。对比来看,2023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的总规模为2398亿美元,与21年相比差不多翻了一番。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领域的第二大疾病领域,中国的自免市场也在逐渐扩大,预估到2030年将达到199亿美元(约1433亿元),千亿市场亟待瓜分。自免性疾病的整体市场情况1.市场浅析自身免疫性疾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国内销售市场占比情况来看,诺华公司仍旧拔得头筹,有32亿元的实际销售额,与第二名第三名之间形成断层,短期内国内其他企业无法直接超过诺华。这不仅是因为诺华的基础夯实,也因为诺华除了稳固已有市场以外,一直在拓宽科研制药领域,进行“横纵联合”。其中,诺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还拥有多款创新药物,如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奥巴捷(奥法木单抗注射液),这是一种针对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与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并导致B细胞溶解,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诺华还针对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开展研究和开发。诺华还致力于开发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药物。例如,诺华与Pharming公司合作开发的CDZ173,是一种高效的小分子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这种药物通过抑制PI3Kδ的活性,能够恢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总的来说,诺华公司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商业布局非常全面,涵盖了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缺陷疾病等多个领域。自免性国内市场销售及预测情况汇总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根据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统计,目前销售前十的企业销售额总计超过98亿元,而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市场2023年的实际销售额是近370亿元,也就是说前十公司的销售额只占比26.5%。CR10只有26.5%的占比,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和分散化的市场。即使是诺华这样的巨头也无法完全掌控市场。根据CR的定义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个性化程度高、波动性大、难以标准化,或者行业进入壁垒低。自身免疫病可以由多种方式诱发,且症状根据疾病不同以及受累器官而各异,因此,自免性疾病的治疗会相较于其他疾病而言,更强调精准性,患者对药物的需求个性化程度也会更高。自免性疾病对于个性化治疗的强调以及其较低的治愈率都导向了一个结果:大量的药物研发公司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市场,但又不能完全控制。2.在研药物剖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研与获批上市的药物国内一共是1107种,全球一共是5662种。虽然在整体数量上相差很大,但是就获批上市的药物来看,全球一共388种药物中,国内药物就占了232种,占比接近6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上面,国内的研发态势并不输其他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分析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在获批的药物上面我们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就研发的靶点来看,中国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的靶点一共是283个,而全球总共涉及的靶点是1053个,占比仅有26.7%;相较于药物注册的能力,国内靶点发现上面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此外,根据前十的靶点来看,国内研发的焦点是COX-2、PTGS1和GCCR三个靶点,而在全球市场上来看,大致情况一样,但是特别突出了TNF这个靶点。TNF(Tumor Necrosis Factor)肿瘤坏死因子,其中TNF-α被称为免疫界的“先锋”,它作为TNF家族的“多面手”,在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细胞活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TNF-α被发现是由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在免疫应答中产生的,且它的命名源于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两种较常见的TNF-α抑制剂分别是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其中英夫利西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白血病等疾病,而阿达木单抗常用于改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僵硬、疼痛、红肿和变形等症状。目前国内关于这个靶点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获批上市的药品中,也还是以国外企业为主。但国内关于TNF靶点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 在药物研发方面,国内已经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上市,如益赛普、强克和安百诺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还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如信达生物研发的全人源TNF-α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三期。2. 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TNF-α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例如,有研究发现TNF-α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TNF-α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自身免疫性疾病靶点分析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现如今,关于自免性疾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与中国,其中美国位居第一位,中国位居第二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发地图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遇见”细分市场据相关机构汇总的最常见的2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编选取了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三种疾病来做细分市场分析。分别是银屑病、自身免疫性胃病(又称为A类萎缩性胃病)和类风湿关节炎。1.银屑病市场指南2022年就银屑病一类,国内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94亿元,而全球销售额有上千亿美元,市场容量可观。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所差异。总体来说,银屑病的发病率在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寒带地区较高,而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北欧国家中,如丹麦和法罗群岛的银屑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9%和2.8%,北欧平均患病率约为2%。在北美地区,银屑病的患病率也较高,约为2%~3%,每年约有15万新诊断病例。在澳大利亚,银屑病的发病率与欧洲相似,约为2%~3%。相比之下,亚洲地区的银屑病患病率较低,人口学调查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3%。但具体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中国的银屑病患者数量超过3000万,患病率为2%~3%;日本有超过200万银屑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在40岁~50岁之间;印度的银屑病患病率也约为2%~3%,有超过2000万患者。国内以及全球2022年银屑病销售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根据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银屑病患者复发洞察调研报告》显示,十年以上病程的银屑病患者占比高达65%,平均经历8次复发,复发超过10次的患者占比接近60%。银屑病的高复发率显示出了这个细分市场的潜力,研发公司任一关键性的攻克,都将会洗牌整个市场。国内银屑病销售排名前十企业2023年的销售总计达69.2亿元,而在国内整个的销售是155亿元,CR10约为45%。就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来说,银屑病就更为集中,且拔得头筹的仍然是诺华。其中,重庆华邦制药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的头部企业。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在治疗银屑病方面主要的药物有:复方氨肽素片,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氨肽素、氨茶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和维生素B1。阿维A胶囊,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银屑病和其他角化性皮肤病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阿维A,可以通过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等作用来治疗银屑病。此外,重庆华邦制药还有卡泊三醇软膏,其主要成分是卡泊三醇,可以通过抑制皮肤细胞增殖和诱导皮肤细胞分化来治疗银屑病。银屑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就关于银屑病的药物开发公司来看,国内一共是有1617家企业参与开发,而全球一共是2493家企业,在数量上,我们占据了全球总数的一半。并且,我们获批药物以及上市申请的药物数也较多,但是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较少。关于银屑病的药物研发公司汇总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目前国内关于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1.靶点药物研发:针对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如T细胞、细胞因子等,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例如,针对T细胞活化的抑制剂、针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抗体药物等,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目前银屑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已经有多种生物制剂上市,如针对TNF-α、IL-17A等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制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IL-23、IL-12/23等细胞因子的抑制剂。3.中药及天然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在银屑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国内研究者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如青黛、雷公藤等。这些药物在银屑病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具有较低的副作用。4.新型治疗策略: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国内研究者还在探索一些新型的治疗策略,如光疗、细胞治疗等。这些新型治疗策略在银屑病治疗中展现了一定的潜力,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国内银屑病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研发地图来看,目前,美国和德国位居银屑病研发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而中国位于第三位。银屑病全球研发地图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2.A型萎缩性胃病市场指南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萎缩性胃炎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也就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对自身胃黏膜的壁细胞发起攻击,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主要病变部位分布在胃体;此型胃炎导致严重的胃酸分泌较少,而且由于内因子分泌减少会发生恶性贫血以及神经系统病变。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率低于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国内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由于无症状和轻症病人的比例较高、缺乏积极的筛查策略、其患病率往往被低估。自身免疫性胃炎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女性与男性的平均比例为2-3:1。就A型萎缩性胃病的药物分析来看,全球一共42种相关药物,而整个国内就占有了40种,可谓是独占鳌头。从整个药物分析的数据来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二期临床的数量。A型萎缩性胃病药物分析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A型萎缩性胃炎研发分布图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萎缩性胃炎销售情况表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现国内关于A型萎缩性胃病的2023年实际销售是5.74亿元,而销售前十的企业总额为4.4亿元。CR10约为76.7%,而CR3约为51.7%,可见在A型萎缩性胃病这个细分市场上,不仅国内企业的占有率高,且较为集中,大部分市场都由几个头部企业瓜分了。A型萎缩性胃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比参与药物开发的top10企业和销售前十的企业可以看出,数据大部分都重合了。但其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有4项临床在研项目。根据山东省立医院最近的新闻稿,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与山东省脐血库正在开展一项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并且该研究正在招募患者入组。A型萎缩性胃炎top10企业及研发情况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3.类风湿关节炎市场指南相对于A型萎缩性胃炎研发的“兴致缺缺”,类风湿关节炎的在研以及获批上市的药物就可谓是丰富。全球一共是有1510种药物在研或是上市获批,国内一共是有292种药物,其中以美国为首,中国位居第二。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类风湿关节炎研发地图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国内2023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前十企业销售额总计是39.55亿元,而2023年全国的销售总额是162.28亿元。CR10约为24.37%,类风湿关节炎的市场集中程度与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类似。类风湿关节炎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一个专精度很高的细分市场其销售却不集中,可能是由于其疾病的性质所导致:根据疾病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并且,根据互联网医院的一些专家公开建议,对于该种疾病,除开早诊断早治疗以外,还强调了患者要自身多注意针对性的锻炼。除开疾病性质,还与市场竞争者过多有关:虽然该疾病还没有完全可用于治愈的药物出现,但是全球研发这种药物的企业有三千多家。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疾病药物的出现,将会是里程碑式的存在。类风湿关节炎公司分析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高瞻远瞩” 无论是从自免性疾病本身的特征出发,还是从整个国内政策对药物研发与药物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来看,自免性疾病在未来都会是一片蓝海。首先在疾病负担与需求方面,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自免疾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治疗药物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且就目前三个细分市场的CR10来看,分散与充分竞争是整个市场最大的特点。竞争的自由给予了制药公司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预计未来几年,随着自免疾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和对现有治疗药物疗效的不满意,该市场将继续扩大。其次是政策环境:近年来,政府对药品研发和上市的审批程序越来越严格,但对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剂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这为新型生物制剂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医药工业行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促进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并且规划重点将聚焦于培育重磅创新药品和新型医疗器械,进一步提升其对整个行业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创新质量。最后,关于自免市场的自信来源于生物技术的进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和上市速度加快:目前国产自免药物在售的有如亚维药业的恩博克、百奥泰的格乐立和施瑞立、天济药业的欣比克、荣昌生物的泰爱以及三生国健的益赛普等;而临床在研的更是数不胜数,如临床3期的夫那奇珠单抗、艾玛昔替尼、杰克替尼、301s和赛立奇单抗等。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为自免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也将推动整个治疗药物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个性化治疗也会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可能。总而言之,自免性疾病市场空前广阔,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如今,恒瑞医药、三生国健和康方生物等都在积极布局自免市场,那么哪家企业会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呢?我们拭目以待。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 (上海赛金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