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8月19日,药明生物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综合项目数新增86个至864个,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巩固了其拥有业界最大生物药产品线之一的领先地位。各个分子类型项目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双/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项目数量增长尤为亮眼,同比均超过30%,成为增速最快的两大领域。
从新增项目数来看,双/多抗和ADC合计贡献了超过70%的项目数,以及绝大多数“赢得分子”项目。双/多抗和ADC项目数总占比从2020年上半年的20.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5.5%。复杂分子项目占比持续提升,进一步证明了公司具备满足全球客户在该领域不断增长需求的实力。
作为全球生物药在研项目的风向标,药明生物平台上项目类型的变化也印证了行业发展趋势:抗体市场的增长重心将逐步由传统单克隆抗体转向机制更复杂、技术壁垒更高的新型结构抗体项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两院士Raymond J. Deshaies 教授在Nature上发表的综述文章也指出,以双抗、ADC为代表的多特异性药物(multispecific drugs)将引领现代制药工业的第四次药物革命性浪潮1。
药明生物为何会成为倍受全球复杂分子项目青睐的CRDMO公司,成功赋能行业创新技术发展?
这离不开公司勇立潮头进行战略布局的远见卓识,离不开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全方位赋能 ,离不开十余年数百个项目经验积淀形成持续的迭代能力,也离不开CRDMO+创新战略的卓越实施成效。
赢在起跑线上的双抗药物研发
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其研发长期受限于分子设计复杂性、生产工艺挑战和免疫原性风险等关键瓶颈2。例如,双抗需要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其非对称结构易导致轻重链错配和稳定性问题,大幅提高了产业化难度。
2014年,全球首个靶向 CD3×CD19的双抗Blinatumomab 获批上市,成为首个获批的T细胞衔接子(TCE)。Blinatumomab获批标志着双抗用于实现全新治疗概念的广阔前景在临床得到了验证3,极大地激励了制药工业界对双抗研发的热情,促使更多公司投入双抗药物的发现、工程优化与临床开发中,行业进入爆发期。全球近一半已上市双抗和处于临床试验的双抗均以CD3为靶点4。
改编自Chinese Antibody Society Post
尽管已有的技术平台创新突破了技术和产业上的瓶颈,但临床上仍然存在未满足的需求,包括如何延长双抗药物的半衰期,减少给药频次,如何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副作用。药明生物研究团队在Antibody Therapeutics上发表的综述论文指出,双抗分子结构设计应以能实现其预期的生物学功能为前提,并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不能只是为了不同而设计出新型双抗,还首次提出了设计鉴别有潜力的新型双抗或者多抗的三个原则和六个要素3。
药明生物研究团队综述论文
《生物学驱动发现创新性双特异治疗抗体》封面
药明生物始终立足客户需求和临床需求,在2018年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特异性抗体发现平台WuXiBody™。该平台突破了绝大多数多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瓶颈,具有表达量高、稳定性高、溶解度好、易于纯化等优势,能够为每个项目节约6到18个月研发时间;几乎可将所有抗体序列用以构建多特异性抗体,并且有望降低免疫原性风险及延长其体内半衰期;还可以构建各种不同的价数(如1+1,2+2,1+1+2),以满足不同项目的生物学特性需求。
凭借在通用性、灵活性、可开发性上展现的三大优势,WuXiBody™迅速获得了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截至2025年6月30日, WuXiBody™已在全球达成超过50项合作。
WuXiBody™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了双抗的可开发性,以TCR Cβ/Cα结构替代抗体Fab的CH1/CL区域,促进正确轻重链配对,通过结构差异实现同源二聚体高效去除。这一类似单抗的CMC性能加速了WuXiBody™双抗药物的开发过程,从起跑线上就极大地解决了双抗药物后续开发中的技术挑战。同时,结合药明生物在CMC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项目团队通过降低潜在的限速步骤(如转染比例研究、同二聚体方法开发、涉及下游团队的克隆选择、以及CIU低浓度评估/开发)来进一步确保交付时间表。
全球数十家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实现突破性进展,在分子设计、生产工艺和临床开发等关键环节的创新,不仅推动了双抗药物的高效开发,更开启了这一领域的商业化新纪元。根据Market.u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双抗药物市场规模为57.3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至2033年将以3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3年达到约1926亿美元规模5。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科研人员对相关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双抗应用治疗领域正从传统的肿瘤领域向更广阔的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延伸。
2021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Georg Schett教授团队首次将CD19-CAR-T细胞疗法应用于一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实现治愈。此后Georg教授团队又继续用CAR-T疗法成功治疗了多名SLE、系统性硬化症、特发性炎性肌病等自免疾病患者,引领了靶向B细胞的多种不同药物形式从治疗肿瘤转向自免的先河。其于2024年4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又进一步证实了CD3×CD19 TCE双抗在自免领域的应用前景。
TCEs在自免领域展现的高潜力也引起了以MNC为主的一大批企业的密切关注,并诞生了数笔重磅交易和合作。其中备受业界瞩目的交易则是在2024年8月,默沙东宣布以7亿美元首付款、最高6亿美元里程碑款收购同润生物CD3xCD19双抗药物CN201。CN201正是通过药明生物WuXiBody™、TCE、WuXiUP™和WuXia™四个专利技术平台赋能研发。
药明生物先进的CD3技术平台赋能包括同润生物在内的全球合作伙伴研发具有强效靶细胞杀伤与低细胞因子释放风险的同类最佳TCEs。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猴交叉反应的CD3抗体弱化了亲和力,并具有快上快下的结合特点,这使得基于该CD3抗体构建的双抗保留靶细胞强杀伤活性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细胞因子释放效应,从而达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更优平衡。这样平衡的特性尤其在自免患者治疗中十分关键。
药明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3技术平台赋能开发Best-in-Class TCEs
截至目前,公司已助力全球合作伙伴成功研发了10余个TCE分子。其中,赋能GSK的一个TCE分子近期已顺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为药明生物TCE技术平台赋能的第4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分子。
与此同时,药明生物仍在持续布局前沿创新技术平台,打造新一代免疫细胞衔接子技术,包括非细胞毒性 T细胞衔接子、NK细胞衔接子、巨噬细胞衔接子等,赋能全球合作伙伴研发First-in-Class/Best-in-Class双抗药物。
生物偶联药一体化CRDMO技术平台
把握行业趋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偶联药物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通过特定技术将药物分子与载体结合的新机制,正在为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回顾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通过结合蛋白毒素(免疫毒素)来“武装”抗体,到2000年首个抗体药物偶联物(ADC)Mylotarg获批上市,其间业界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探索6。这一漫长的发展周期充分反映了偶联药物研发所面临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挑战。
ADC是融合抗体蛋白与小分子(载荷和连接子)开发的复杂疗法,研发企业需要兼具生物药和小分子药物领域一系列跨学科能力,统筹考虑靶抗原选择、抗体优化、细胞毒性载荷筛选、连接子设计、药物-抗体比值(DAR)确定以及偶联位点等关键要素6。
来源:参考文献6
然而,由于ADC开发复杂且技术要求高,大多数生物制药企业难以建立完整的能力,往往首选外包来进行研发和生产。而即使是外包服务企业,也只能处理ADC药物开发的某些环节,导致完整的发现、开发和生产流程需要聘用多个外包服务企业,延长研发时间并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据Frost & Sullivan统计,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以30.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662亿美元。全球ADC药物外包率达70%,绝大部分已获批上市的ADC药物也由外包企业提供服务,ADC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以28.4%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2年的15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10亿美元。
来源:药明合联2025年中期业绩
药明生物早在2013年就预见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先机,建立了独立的业务单元,成为全球最早提供ADC一体化服务的企业之一。2016年,公司首次为客户完成国家药监局IND申请。2019年,公司推出WuXiDar4™技术平台,旨在提高ADC产品中DAR4含量的百分比及其定位效应,解决行业面临的精确控制DAR值的痛点,并于同年在无锡投产ADC原液及制剂厂,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提供从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原液到制剂一站式服务的企业。2020年,药明生物成立子公司药明合联,后者于2023年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更好地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生物偶联药一体化服务平台。
站在药明生物“巨人的肩膀”上,截至2025年6月30日,药明合联已累计服务563名全球客户,赋能16000余个研发分子、3100余个载荷连接子以及2600余个蛋白载体。2025年上半年赋能客户取得全球最多的IND获批数7。此外,在2025 年1-7月ADC并购交易中的被收购方,有75%是药明合联的客户。
来源:药明合联2025年中期业绩
药明生物/药明合联在ADC和生物偶联药领域赢得全球客户信任的关键不仅在于“早”,更在于“全”。
从产品类型来看,药明合联服务的产品不仅局限于ADC,还包括降解抗体偶联物(DAC)、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抗体-多肽偶联物(APC)、抗体-螯合剂偶联物(ACC)等。截至2025年上半年,XDC药物发现阶段项目数和综合项目分别为210个和24个7。
来源:药明合联2025年中期业绩
从服务范围来看,药明生物领先的抗体发现技术平台与药明合联的生物偶联药一体化技术平台强强联合,全面打通了ADC和其他生物偶联药物从发现、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并通过一脉相承的CRDMO商业模式的“黄金漏斗”源源不断地新增和转化项目。2024年12月,药明生物通过创新抗体发现技术平台与Aadi Bioscience(现改名为Whitehawk Therapeutics)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赋能其研发三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新一代ADCs。
从服务形式来看,药明合联在无锡基地的同一园区内为全球客户提供从研究、开发到GMP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可大幅缩短开发时间及成本,IND申报可以在13-15个月完成(业界平均18-24个月),加快开发时间表并为客户更出色的成本效益。同时,公司也可以就新药研发或CMC生产的某一环节提供专门的服务。
从产能规划来看,药明合联继承了药明生物的全球双厂战略,除了在中国支持生物偶联药物完整供应链的“一站式”生产基地,公司还正在新加坡打造商业化生产基地,提供抗体中间体、偶联原液和偶联制剂的一站式生产,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实现GMP放行。
如今,药明合联仍然在不断进化升级,以应对ADC及生物偶联药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需求,把握行业前沿趋势。2024年,公司基于原有WuXiDAR4™平台升级为WuXiDARx™,满足客户对具有不同DAR值(1、2、4、6)的高均一性ADC的需求,在增强工艺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帮助客户更准确地评估ADC的临床疗效及提供更好的安全性。截至2025年6月30日,WuXiDARx™成功赋能7款ADC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7。
为顺应ADC设计发展趋势,药明合联还推出了专有的X-LinC接头技术,通过替代传统的马来酰亚胺接头,可显著提升血浆稳定性,从而潜在提升ADC稳定性和拓展治疗窗口;以及最新自主开发的载荷连接子技术WuXiTecan-1和WuXiTecan-2,在小鼠及猴的模型中已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目前,该技术潜在合作事宜正在商讨中。
结语
随着复杂分子药物研发加速,业界对一体化技术平台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CDMO不仅要成为成熟药企的可靠合作伙伴,更需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创新产品生产领域保持竞争优势8。据Frost & Sullivan《2025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蓝皮书》调研显示,在筛选BD产品时,约一半的买方认为卖方合作方的信誉与实力对于交易非常重要,优质合作方更易获得信任,促成长期共赢合作9。
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药明生物将继续深耕一体化技术赋能平台,积极拥抱创新前沿趋势,以更高效、更灵活、更优质的CRDMO服务为全球客户赋能,引领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助力创新药物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参考文献
1. Deshaies, R.J. Multispecific drugs herald a new era of bio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Nature 580, 329–33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68-1
2. Labrijn, A.F., Janmaat, M.L., Reichert, J.M. et al. Bispecific antibodies: a mechanistic review of the pipeline. Nat Rev Drug Discov 18, 585–608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73-019-0028-1
3. Siwei Nie, Zhuozhi Wang, Maria Moscoso-Castro, Paul D'Souza, Can Lei, Jianqing Xu, Jijie Gu, Biology drives the discovery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as innovative therapeutics, Antibody Therapeutics, Volume 3, Issue 1, January 2020, Pages 18–62, https://doi.org/10.1093/abt/tbaa003
4.友芝友生物香港IPO招股书. 2023
5. “双抗”你是真的是火了. 会会药咖
6. Chan, A.C., Martyn, G.D. & Carter, P.J. Fifty years of monoclonal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ntibody therapeutics. Nat Rev Immuno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77-025-01207-9
7. 药明合联2025年中期业绩
8. CDMOs are becoming emerging technology leaders | EY - Global
9. 2025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蓝皮书. 沙利文
关于药明生物
药明生物(股票代码:2269.HK)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公司。公司通过开放式、一体化生物制药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服务,帮助合作伙伴发现、开发及生产生物药,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加速全球生物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造福病患。
药明生物在中国、美国、爱尔兰、德国和新加坡拥有超过12000名员工。通过药明生物的专业服务团队,以及先进技术和精深洞见,公司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生物药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6月底,药明生物帮助客户研发和生产的综合项目高达864个,其中包括24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药明生物以可持续发展为长期业务增长的基石。公司持续推动绿色创新技术,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端到端绿色CRDMO解决方案,同时在ESG方面不断取得卓越成就。秉承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公司携手利益相关方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通过负责任运营模式推动社会价值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实现全价值链的协同赋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wuxibiologics.com
业务垂询
info@wuxibiologics.com
媒体关系
PR@wuxibiologics.com
注:本信息不构成药明生物的信息披露或投资建议
请点击右下角【爱心】,
并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药明生物最新动态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报名
药明生物CRDMO⁺ Open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