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资本寒冬后,国内医药企业正在迎来政策和募资的回暖时刻。一批具备可预期商业化的药企,正在迎来新一轮IPO窗口期。这些得以抓住政策红利的药企有什么特点?行业为其提供了哪些政策和真金白银的支持?港股医药IPO回暖在即仅过去的5月,就有好几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港股市场。5月23日,恒瑞医药港股挂牌上市,IPO定价为44.05港元/股,为发行价区间的最高端,共计发行2.245亿股,募集约99亿港元资金,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作为国内创新药领域的领军企业,恒瑞医药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3%。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继续同比增幅近37%。目前,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40余个国家,全球建成14个研发中心,开展超过20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恒瑞医药之后,5月26日,核药龙头企业先通医药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先通医药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放射性药物市场领跑者。公司研发管线覆盖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三大领域,共计15项资产,核心产品包括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的XTR008、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影像诊断的XTR006等。随着商业化临近和资本加持,先通医药或将在IPO后迎来拐点。5月27日,派格生物也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每股 15.60 港元,发行市值60.21亿港元,募资约3亿港元。派格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研究及开发慢性病创新疗法(主要为肽和小分子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重点关注代谢紊乱领域,至今未有商业化产品。据招股书,派格生物计划将募集所得款项的50.2%用于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PB-119的商业化和适应症拓展,34.5%用于GLP-1/GCG双重受体激动剂PB-718的进一步开发,5.3%用于其他管线候选产品的研发等。PB-119是一款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在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全面益处,以及对体重管理的良好效果。PB-718是一款GLP-1/胰高血糖素(GCG)双受体激动剂,公司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IND申请,拟开发适应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公司在研产品还有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OIC」)的口服型候选药物PB-1902,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NASH和肥胖症的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双受体激动剂PB-2301;用于治疗T2DM、NASH和肥胖症的GLP-1/GIP/GCG三受体激动剂PB-2309等。不过或许是对其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存在担忧,5月28日,公司收盘价为10.58港元,跌幅8.48%。6月3日,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德医药)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在即。泰德医药提供从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开发以至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已在超过50个国家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服务范围。目前,泰德医药与七名客户进行九个NCE GLP-1分子开发项目,开发口服及/或注射GLP-1分子产品。6月9日,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诺医药)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该企业是亚洲第一家及全球第三家商业化原研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建立了针对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候选药物管线。其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是首 款在中国获批的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6月9日,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药捷安康)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上市。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已自主发现及开发一种核心产品Tinengotinib (TT00420)以及建立五种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一种临床前阶段候选产品的管线。核心产品Tinengotinib是一种独特的多靶点激酶(MTK)抑制剂,目前正进行两项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在过往接受FGFR抑制剂治疗后疾病发生进展的胆管癌。以上可以看出,能够成功登陆港股的药企,要么证明了自己的商业化能力,要么在研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政策暖风频吹,国资下场国内药企迎来翻盘时刻经历两年多资本寒冬后,从2024年初开始,创新药利好之风频出:1月,浦东综改方案表示允许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强调"加快产业发展"。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今年4月,证监会制定并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其中提出要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5月,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用好用足现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积极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推动典型案例落地。就目前来说,港股市场应该还是创新药企业最主要的上市目的地。一系列政策顶层设计对于创新药全链条发展的重视,让医药行业在近两年的低迷之中看到了微光。除了政策重视,国资也在用实际行动对医药行业进行支持。我国国资发展起始于1987年"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的设立,一直以来,国资在医疗领域主要面向中后期项目。从2023年开始,随着我国创新药迎来关键转型期,亟需大量早期基金向其倾斜。于是国资在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转变为"投早投小投创新"。目前,国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以及合成生物学等细分领域,这些领域技术创新对应疾病的市场需求较大。为了做好创新药的"耐心资本",国资开始对"容亏率"进行调整,以尽量对国资投资免责。2024年7月,成都高新区设置从30%到80%的容亏率;之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纷纷在"容错率"上调整,甚至出现"最高100%容亏"的尝试,希望破解国资"不敢投"的困境。总之,中国医疗行业已经到了需要'真创新'的关键阶段,为了挖掘并孵化一批潜力项目,国资和顶层设计应给予更多倾斜,以形成整个创新生态的积极循环。参考来源: 1.港交所官网 2.招财小黄鸭《"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深圳出手了》END【企业推荐】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