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几个月前再鼎公布的全球权益的管线,总共有6条全球权益管线。包括此前公布的从宜联生物引进的DLL3 ADC ZL-1310,自研CCR8单抗ZL-1218和从麦科思生物引进的ROR1 ADC ZL-6301外。当时的演讲文稿中着重介绍了3款药物正在进入临床的全球资产ZL-6202 (LRRC15 ADC), ZL-1222 (PD-1/IL-12)和ZL-1503 (IL13xIL31R)
下图是再鼎今年2季度的公司演讲文稿公布的全球管线,和上图相比新增了ZL-6202和ZL-1223两款全球管线,用于治疗实体瘤。
再来看一下小编在网络检索的2-3年前再鼎公布的自研管线,可以看出,除了ZL-1218还在再鼎管线上之外其他的管线已经全军覆没!当然这2-3年再鼎也通过合作和自研新增了上述多款差异化产品。
再鼎备受诟病的就是引进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成功,公司成立11年来上市了多款产品,销售收入近30亿人民币,去年更是喊出了到2028年销售收入超20亿美元(145亿人民币)。
但市场似乎并不认可,从最近一波的创新药二级市场火热行情就可以看出,基本上和再鼎没啥关系。最近两年的再鼎似乎也在努力的向外界传递信号-再鼎不仅有license-in也有自研。截止目前再鼎还没有一款自研产品通过临床的概念验证,即便是DLL3 ADC也是从宜联生物引进的全球权益,所以市场用脚投票也是很正常的。
Anyhow,除了讨论再鼎的屡败屡战的再鼎自研外。认真研究一下公司目前的全球管线的布局情况,再鼎对于产品或者靶点的选择也是和in-license BD一样具有非常独特的眼光,目前公布的DLL3 ADC,ROR1 ADC,LRRC15 ADC以及PD-1/IL-12和IL13xIL31R双抗均属于剑走偏锋竞争不那么激烈的靶点,而非近年来MNC从国内引进的一众HER2, CLDN18.2, TROP2, B7H4, PD-1/VEGF等大热靶点,这也再鼎不受二级市场待见的重要原因吧,没有潜在out-license BD的空间哈。
再鼎不光有in-license BD和行业熟知的再鼎速度。自研更是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值得行业敬佩!
你怎么看目前或者未来的再鼎自研吗?评论区聊聊~
图片来源:网络检索和再鼎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