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流感疫苗(斯微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流感疫苗(斯微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流感疫苗(斯微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192
项与 流感疫苗(斯微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7月23日(当地时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宣布采纳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疫苗委员会的建议,要求从所有美国流感疫苗中移除防腐剂硫柳汞。▲ 图片来源:HHS官网硫柳汞(硫柳汞钠、乙基汞硫代水杨酸钠,Thimerosal,CAS:54-64-8)是一种有机汞化合物,其中汞含量49.55%,在溶液中可快速分解。硫柳汞代谢或降解产物为乙基汞和硫代水杨酸盐,乙基汞是由二甲基汞降解成的有机汞。硫柳汞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抑菌能力,为广谱抑菌剂。此前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于6月26日一致投票决定从所有流感疫苗中去除硫柳汞。2025年,约4%的流感疫苗含有硫柳汞。1999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美国儿科学会和疫苗制造商一致认为,作为预防措施,应减少或消除疫苗中的硫柳汞。两年后,美国建议6岁及以下的儿童不要接种含有硫柳汞的疫苗。反疫苗活动人士声称这种防腐剂会导致自闭症,尽管多项研究,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上个月,在ACIP会议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Tracy Beth Hoeg博士告诉委员会,2024-25流感季接种的流感疫苗中,含有硫柳汞的比例不到5%。硫柳汞用于多剂量疫苗瓶中,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这使得在偏远和农村地区为大量人群接种疫苗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可以使用一次性针头从单个小瓶中免疫整个区域人群。批评使用硫柳汞的人指出,硫柳汞中含有乙基汞,他们将其与摄入甲基汞(一种已知的人类毒药)的危险进行了比较。那些反对硫柳汞的人还表明,含硫柳汞的疫苗与自闭症的发病率有某种联系。“在二十多年的延迟之后,这一行动履行了保护我们最脆弱人群免受不必要的汞暴露的长期承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二世在一份声明中说。然而,根据CDC的说法,硫柳汞和乙基汞是安全的,可以迅速从体内清除,并且与自闭症无关。“有大量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支持含硫柳汞疫苗的安全性。过去20多年收集的科学证据没有显示任何证据表明,在疫苗中使用硫柳汞会造成伤害,包括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CDC 报告说。如果没有硫柳汞,制造商必须生产更多的单剂量疫苗产品,尽管也有其他类型的防腐剂可用。“当存在安全的无汞替代品时,向儿童注射任何量的汞都违背了常识和公共卫生责任,”肯尼迪说。“今天,我们把安全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有人提出了禁止硫柳汞可能会减少疫苗可及性的潜在问题。在上个月的会议上,ACIP成员似乎对移除硫柳汞的后果感到不安和担忧。“我的担忧是,坚持要求疫苗剂量不含硫柳汞,可能会降低疫苗的可及性,”ACIP成员科迪·梅斯纳(Cody Meissner)在投票后说。“流感的风险比硫柳汞高得多,如果因为疫苗含有硫柳汞而不接种疫苗,我会感到遗憾。”据2020版中国药典(编注:2025版药典电子版未公布,是否有变动尚未可知),我国含有硫柳汞的药品种类及含量要求规定如下:▲ 图片来源:药讯随说参考资料:[1]HHS To Remove Little-Used Thimerosal From All Influenza Vaccines.Dan Samorodnitsky.July 23, 2025.[2]RFK Jr. rubber-stamps ACIP recommendation to remove thimerosal from all vaccines in US.By Kevin Dunleavy.Jul 23, 2025 3:03pm.[3]离大谱!美国“卫健委”:流感疫苗全面禁用防腐剂硫柳汞. 药讯随说. 2025-07-24.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引言:美国流感疫苗发展历程流感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重要里程碑,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公共卫生策略的演变。从1940年代在战争需求中诞生,到2025年mRNA技术的突破性应用,美国流感疫苗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与战略调整。推荐阅读:鸡胚“亚单位”VS杆状病毒重组亚单位流感疫苗:一场“真假亚单位”的科学审视关键时间节点1940年代:首次军用流感疫苗研发1946年:首个民用流感疫苗上市2005年:细胞培养技术转型启动2013年:重组蛋白疫苗问世2021年:mRNA技术进入临床试验核心挑战病毒抗原变异导致的免疫逃逸生产周期长(传统6-9个月)公众信任度与接种率问题成本效益平衡新型佐剂安全性担忧技术突破从鸡胚培养到细胞培养mRNA技术实现快速响应通用疫苗研发取得进展鼻腔递送系统开发多联疫苗设计一、战争催生的里程碑:1940年代奠基期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感疫苗在战争需求中应运而生。美军首次资助密歇根大学的托马斯·弗朗西斯与乔纳斯·索尔克团队开发灭活疫苗,采用受精鸡卵培养病毒的核心技术。这一时期奠定了现代流感疫苗的基础。1942年:B型流感病毒发现与双价疫苗科学家发现B型流感病毒后,迅速研发出包含A/B型病毒的双价疫苗并于同年进行人体试验,为后续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1945-1946年:军用与民用疫苗获批至1945年,首支疫苗获美国军方批准使用;1946年,首个民用流感疫苗正式上市,标志着流感疫苗进入实用阶段。早期疫苗特点此时疫苗为全病毒灭活型,生产工艺完全依赖鸡胚培养,这一技术路线沿用了数十年。此时期重要科学发现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特性迫使疫苗需每年调整成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建立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技术局限:早期疫苗保护效果受限于病毒匹配度,需半年以上生产周期"二、技术迭代之路:从鸡胚到细胞工厂传统鸡胚培养的困境生产周期长达6-9个月,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疫情病毒在鸡胚中易发生抗原漂移,如2016-2017年疫苗因变异导致效力下降鸡蛋供应和过敏问题制约产能扩张细胞培养技术革命2005年起,美国政府投入数亿美元推动技术转型2012年,FDA批准首款基于MDCK犬肾细胞的疫苗Flucelvax生产周期缩短至数周,抗原匹配度提高30%2020年启用全美首个细胞培养疫苗工厂重组技术突破2013年,首款非病毒载体疫苗Flublok问世利用昆虫细胞表达血凝素蛋白,彻底摆脱对活病毒和鸡蛋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三、2021-2025:mRNA与通用疫苗的新纪元mRNA技术爆发期2021年《国家疫苗战略》推动mRNA研发Moderna的mRNA-1010完成III期试验,对A/H3N2亚型效力提升显著2025年目标:开发整合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多靶点mRNA疫苗"关键瓶颈:抗原持续变异导致mRNA疫苗审查延期至2026年"通用疫苗的攻坚美国NIH主导开发长效广谱疫苗,核心策略:靶向血凝素茎部保守区多重表位疫苗:如BPL-1357(四种禽流感病毒株复合)进入II期临床纳米颗粒技术:FluMos-v2实现多价抗原递送截至2025年,全球56种候选疫苗进入临床阶段政策驱动力2021年《国家疫苗现代化战略》要求百日完成新疫苗审批佐剂技术创新:提升老年人群免疫原性白宫行政令加速技术转化四、持续挑战:抗原漂移的攻防战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HA)突变实现免疫逃逸,这是流感疫苗面临的最大挑战。现行策略包括实时监测机制和技术创新:实时监测机制WHO每半年更新疫苗组分,确保疫苗与流行毒株保持最佳匹配mRNA技术优势2-3个月极速响应变异(对比传统6个月)避免鸡胚培养中的适应性突变人工智能加速AI技术加速保守表位设计,提高疫苗广谱保护能力五、社会维度:接受度与未来图景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社会接受度仍是影响疫苗接种率的关键因素。2025年美国成人疫苗接种率仅45%,面临多重阻碍:信任危机31%民众担忧新型佐剂安全性,影响疫苗接受度信息差异社交媒体错误信息放大犹豫情绪,降低接种意愿成本制约细胞疫苗价格高于传统产品30%,增加经济负担未来十年焦点通用疫苗实现:NIH目标为75%保护率+1年有效期鼻腔递送系统:NanoBio纳米乳剂疫苗进入临床联合疫苗开发:流感-新冠-mRNA多联疫苗六、历史启示:创新与公卫的共生从1945年首支军用疫苗到2025年mRNA技术,美国流感疫苗的演变印证了几个关键规律:军事需求催生初始技术战争环境下的紧急需求加速了疫苗研发进程大流行推动监管改革重大疫情促使建立更灵活的审批与应急响应机制创新三定律缩短周期(细胞技术)提升广度(通用疫苗)降低门槛(鼻腔给药)"对抗流感的终极武器不是更强的疫苗,而是更快的响应系统"当重组技术与AI设计融合,人类终将突破这场与变异性病毒的百年博弈。未来疫苗研发将更加注重预防性与精准性,同时兼顾可及性与公平性。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摘要:本文系统解析了灭活重组流感疫苗的研发进展、技术突破及应用前景。作为应对流感病毒快速变异的关键手段,灭活重组技术结合了基因工程的精准性与灭活工艺的安全性,通过改造病毒抗原(如血凝素 HA)和优化灭活试剂(如β-丙内酯),有望突破传统疫苗的局限。文章对比了现有灭活方法的优劣,详解重组抗原设计策略(如 HA 茎部靶向、计算优化抗原)及新型佐剂的应用,指出灭活重组疫苗是开发通用流感疫苗(UIV)的核心路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技术挑战,如生产复杂性、安全性评估等,并展望了其在全球流感防控中的变革性价值。推荐阅读:鸡胚“亚单位”VS杆状病毒重组亚单位流感疫苗:一场“真假亚单位”的科学审视一、流感防控的迫切需求与疫苗技术现状流感病毒是全球公共卫生的 “常驻威胁”,每年导致 300–500 万重症病例和 29–65 万人死亡。其抗原漂移(基因小突变)和抗原转变(基因重配)特性,使得季节性疫苗需每年更新,且常因病毒变异出现 “匹配失效”。例如,2021–2022 季美国 H3N2 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匹配,导致病例激增。目前,美国市场的流感疫苗主要分为三类:灭活流感疫苗(IIV)、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和重组 HA 疫苗(RIV)。其中,IIV 因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覆盖 6 月龄以上),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类型(表 1)。但传统 IIV 依赖自然病毒株,难以应对快速变异,因此灭活重组流感疫苗成为下一代疫苗的研发焦点 —— 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抗原,结合灭活工艺,可诱导更广泛、更持久的保护。二、现有灭活流感疫苗:从全病毒到拆分疫苗的演进1. 疫苗类型的迭代: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平衡全病毒灭活疫苗(WIV):1940 年代问世,通过鸡胚培养病毒后灭活制成,免疫原性强但副作用明显(如发热、局部肿痛)。拆分灭活疫苗(SIV):1968 年替代 WIV,通过去污剂(如 Triton X-100)破坏病毒膜结构,降低毒性但保留抗原性。目前 SIV 是市场主流,占美国 IIV 的 80% 以上。尽管 SIV 安全性更高,但免疫原性较弱,尤其对老年人保护不足。相比之下,WIV 能激活更全面的免疫应答(如诱导细胞毒性 T 细胞),但需改进灭活和纯化技术以减少副作用。2. 美国市场流感疫苗概况(表 1)当前美国市场的流感疫苗可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其中,四价灭活疫苗(IIV4)覆盖 2 种 A 型(H1N1、H3N2)和 2 种 B 型病毒,是季节性接种的核心选择,其中以MDCK细胞为基质还有昆虫细胞重组HA亚单位疫苗是鸡胚为基质裂解疫苗的下一代新技术。表 1:2023–2024 年美国市场可用流感疫苗三、灭活工艺的核心:甲醛与β- 丙内酯的技术较量灭活是疫苗生产的关键步骤,需在消除病毒感染性的同时保留抗原性。目前主流试剂为甲醛(FA)和β- 丙内酯(BPL),两者机制与效果差异显著。1. 甲醛:传统但有局限的 “老方法”甲醛通过烷基化反应交联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图 1),自 1930 年代起用于疫苗生产。其优势是工艺成熟,但存在明显短板:灭活时间长(2–7℃下需 24 小时),可能破坏 HA 蛋白构象,降低免疫原性;无法有效激活TLR7 通路(天然免疫受体),可能削弱免疫应答;残留甲醛需严格控制,避免副作用。图 1:甲醛与流感病毒 RNA 和蛋白质的反应机制(A)甲醛与病毒 RNA(尿嘧啶)的反应;(B)甲醛与蛋白质氨基酸的反应2. β- 丙内酯:更高效的 “新一代灭活剂”BPL 通过烷基化病毒核酸(图 2)阻断其复制,对蛋白质抗原性的破坏更小 [22]。相比甲醛,其优势显著:灭活更彻底:可完全灭活 H1N1、H3N2、H5N1 等多种亚型,而甲醛对部分毒株灭活不完全;速度更快:室温下 35–170 分钟即可完成,甲醛则需数天;保留更多抗原性:BPL 灭活的 H5N1 疫苗对异源 H1N1 的保护效果优于甲醛灭活疫苗;安全性可控:BPL 半衰期短(25℃下约 3 小时),易通过加热去除残留。目前,美国 FDA 已批准两款 BPL 灭活疫苗(如 Afluria Quadrivalent),但其应用仍受限于生产工艺的监管壁垒。图 2:β- 丙内酯与流感病毒 RNA 的反应机制(Nu 代表亲核分子,展示 BPL 如何通过化学反应阻断病毒核酸功能)四、灭活重组技术:突破传统疫苗的 “变异困境”传统灭活疫苗依赖自然病毒株,难以应对快速变异。灭活重组流感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抗原,结合灭活工艺,实现“精准设计”,是开发通用流感疫苗(UIV) 的核心策略。1. 反向遗传学:重组病毒的 “制造工厂”反向遗传学技术(1990 年代问世)可通过质粒系统合成病毒,无需依赖自然毒株 。最常用的是 “8 质粒系统”(图 3):图 3:生成重组 A 型流感病毒的 8 质粒系统(6 个质粒来自 A/PR/8/34 的核心基因,2 个质粒携带目标 HA 和 NA 基因,共转染细胞后生成重组病毒)6 个质粒来自高增殖性毒株(如 A/PR/8/34),提供复制骨架;2 个质粒携带目标毒株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共转染细胞后,2–3 天即可生成重组病毒。该技术不仅缩短生产周期(省去传统筛选步骤),还能精准引入突变(如增强 HA 稳定性),为抗原设计提供灵活性。2. 重组抗原设计:靶向病毒的 “保守区域”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分为易变异的 “头部” 和保守的 “茎部”。重组疫苗通过设计 HA 蛋白,引导免疫应答靶向保守区域,实现跨株保护:HA 茎部策略:高糖基化:在 HA 头部增加糖基化位点,遮蔽可变区域,迫使免疫系统针对茎部产生抗体。动物实验显示,此类疫苗可使小鼠对异源毒株的存活率从 0 提升至 100%;嵌合 HA(cHA):保留茎部不变,替换头部为其他毒株序列。Ⅰ期临床试验显示,cHA 疫苗诱导的茎部抗体在 420 天后仍比安慰剂组高 2 倍 。HA 头部优化策略:COBRA 技术:通过计算融合不同毒株的头部保守序列,诱导广谱抗体。例如,COBRA-SIV 疫苗可保护雪貂抵御多种 H1N1 和 H3N2 变异株;集中式 HA:选取能代表进化树各分支的毒株,覆盖更多变异类型。五、佐剂的 “助推作用”:增强免疫应答的关键佐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尤其对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下一代佐剂不仅能提升抗体水平,还能激活 T 细胞免疫,扩大保护范围:TLR 激动剂:如 TLR7/8 激动剂可激活天然免疫,增强 Th1 型应答,使疫苗对异源毒株的保护率提升 30%–50%;cGAMP:激活cGAS-STING 通路,在老年小鼠中可使疫苗存活率提高 4–5 倍,且无需增加抗原剂量;R-DOTAP:阳离子纳米颗粒,可将抗原递送进细胞,激活细胞毒性 T 细胞(CTL),使 COBRA 疫苗的存活率从 30% 提升至 100%。目前,MF59(一种含角鲨烯的佐剂)已应用于临床,可减少老年人流感相关住院率 58.5%。六、挑战与未来:灭活重组疫苗的 “成长之路”尽管前景广阔,灭活重组流感疫苗仍面临多重挑战:生产复杂性:反向遗传学技术对实验室级别要求高,规模化生产需优化工艺(如细胞培养替代鸡胚);安全性评估:重组病毒可能因抗原重组改变致病性,需严格评估其生物安全性;成本与可及性:重组抗原和佐剂的加入可能提高价格,需通过技术普及降低成本,惠及低收入地区;病毒进化压力:疫苗可能诱导病毒产生新的逃逸突变,需结合全球监测及时更新疫苗株。未来的突破方向包括:开发多抗原疫苗(同时表达 HA 和 NA),利用 NA 的保守性扩大保护;优化 BPL 灭活工艺与佐剂组合(如 BPL+MF59),平衡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推动通用疫苗的临床转化(如 cHA 疫苗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七、结语灭活重组流感疫苗整合了基因工程的精准设计与灭活工艺的安全优势,是应对流感变异的 “利器”。从 β- 丙内酯灭活技术的应用到 HA 保守区域的靶向设计,再到新型佐剂的开发,每一步突破都让 “通用流感疫苗” 的目标更近。未来,随着技术普及和全球协作的加强,灭活重组疫苗有望终结 “每年一换” 的防控模式,为全人群提供长期、广谱的保护,彻底改变流感防控的格局。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100 项与 流感疫苗(斯微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