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GEN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典型的由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并涉及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典型临床特征是肌肉无力和易疲劳,且有较为明显的晨轻暮重症状。传统治疗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症状,但未能解决其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问题。因此,患者常处于症状反复、生活质量受限的困境之中,仿佛陷入了一场“无力之战”。
近年来,随着对MG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免疫稳态重建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方向。基于此,“医学界”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瑞生教授,就MG治疗中的免疫稳态重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MG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告别“无力之战”。
免疫稳态重建:MG治疗挑战中的“破晓之光”
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免疫功能失调。在疾病早期,B细胞和浆细胞异常活跃,生成针对神经肌肉接头(NMJ)的自身抗体,如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和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抗体等,这些抗体与NMJ的相应抗原结合,导致结构和功能障碍后引发肌肉无力[1,2]。T细胞也在MG疾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既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帮助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也可以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破坏NMJ[3]。此外调节性T细胞(Tregs)在维持免疫耐受和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上起关键作用,然而MG患者的Tregs功能可能受损,导致免疫耐受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自身免疫反应[4]。因此,MG的发病机制涉及到B细胞、浆细胞、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紊乱。
图1 MG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5]
上述错综复杂的免疫紊乱机制给MG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段瑞生教授指出,当前MG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及生物靶向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胆碱酯酶抑制剂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则可能导致感染、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多种副作用;生物靶向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及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风险。面对这些挑战,段瑞生教授强调,MG治疗亟需探索一种能从机制上根治或通过长期免疫重建,从而实现长期不复发的疗法。
免疫稳态的建立,正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免疫稳态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既能抵御外源病原体、清除机体病变细胞,又能维持对自身抗原的耐受,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一种状态[6]。段瑞生教授指出,MG是一种由T细胞参与、补体活化及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MG患者中,由于自身抗体的异常产生,患者体内免疫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因此,治疗MG的目的应重在帮助患者纠正免疫紊乱,重新建立免疫平衡,即免疫稳态。
关于实现免疫重建的方法,段瑞生教授介绍道,国际上目前已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免疫稳态,如深度B细胞删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干预B细胞发育和浆细胞生存所依赖的营养因子等。这些方法通过影响B细胞的分化和浆细胞的生存,从而达到免疫重建的目的。谈及免疫稳态在MG治疗中的重要性,段瑞生教授指出,通过免疫重建,不仅有助于减少MG的复发风险,还可能使患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长期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
成为免疫稳态的“重建师”,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双达标
泰它西普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双靶生物制剂,在MG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免疫稳态重建能力。段瑞生教授强调,泰它西普能够精准作用于B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浆细胞的存活,通过中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型诱导配体(APRIL),阻断了B细胞从发育到成熟的关键环节,进一步阻断了B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和浆细胞的抗体产生。
然而,泰它西普的作用机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B细胞的深度调控,其双重抑制BLyS/APRIL的特性还进一步影响了T淋巴细胞的成熟[7],从而在更广泛的免疫调节层面发挥作用。这一多靶点的调节策略使泰它西普在治疗MG时展现出更为全面的疗效。在一项国内开展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全身型MG患者接受泰它西普160mg和240mg剂量治疗24周后,QMG评分分别显著减少了7.7分和9.6分,且这一改善趋势在治疗后12周即已显现[7],充分证明了泰它西普在控制疾病活动方面的显著效果。
图2 泰它西普治疗24周QMG评分自基线变化情况[7]
更为重要的是,泰它西普通过精准地识别并耗竭那些异常活跃的、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细胞,从而助力患者重建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免疫环境。这种差异性的攻击策略,既削弱了疾病的发展,又保留了正常的免疫防御力量。也就是说,在消除了异常的自身免疫性B细胞后,泰它西普帮助患者重建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和谐的免疫环境,不仅有助于控制疾病本身,还减少了由于免疫系统过度耗竭而引起的感染风险。综上所述,泰它西普的独特作用机制为MG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也初步证实了免疫重建策略在MG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小结
访谈最后,段瑞生教授总结道,MG治疗正逐步从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及生物靶向疗法,向免疫稳态重建的治疗目标迈进,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创新药物,通过精准的免疫稳态调控与重建,有望使患者在无需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实现长期缓解。这一前景将成为MG治疗领域未来的追求目标,为实现治疗的精准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希望。
专家简介
段瑞生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导、泰山学者。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及博后。
山东省神经免疫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山东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委员会副主委
山东省神经免疫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学术带头人
参考文献:
[1] Nils Erik G, Jan J V J L N. Myasthenia gravis: subgroup 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5, 14(10): 1023-1036.
[2] Nils Erik G, Geir Olve S, Fredrik R,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 autoanti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6, 12(5): 259-268.
[3] Bianca M C-F, Monica M, Henry J K J J C I. Myasthenia grav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6, 116(11): 2843-2854.
[4] Anna B, Sandrine L, Philippe D, et al. Functional defect of regulatory CD4(+)CD25+ T cells in the thymus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J]. Blood, 2004, 105(2): 735-741.
[5] Henry J K, Patricia S, S Isabel C,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the future is here[J], 2024, 134(12): e179742.
[6] 刘卫彬. 免疫稳态与重症肌无力的目标治疗[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0): 839-842.
[7] Jian Y, Mingming Z, Xianhao X,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2 clinical study of telitacicept in adult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J], 2024, 31(8): e16322.
来源 |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荣昌生物
科创板上市 | 港交所上市
挺进医保 | License out
维迪西妥单抗 | 泰它西普
RC28 | RC108 | RC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