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YS-2302018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YS-2302018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YS-2302018 相关的专利(医药)
25
项与 YS-2302018 相关的新闻(医药)11月15日,石药集团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收入总额为226.8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4.9%,这主要受到成药业务收入下跌的影响。
2024前三季度,石药成药业务总收入为186.70亿元,同比下降3.5%。以下为主要治疗领域的销售情况:
神经系统领域虽然在第三季度的收入较去年同季下跌15.8%,然而,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同比增长4.5%,总收入达72.34亿元。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主要因医院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环境下,对在医院用量排名靠前的药品实施较严格的管控,使其在第三季度销售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另一方面,明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新适应症于年初获得上市批准后,取得了理想的销售收入。
抗肿瘤领域在第三季度的收入较去年同季下跌31.2%,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同比下跌17.6%,总收入达38.09亿元。这部分业绩下跌主要由于津优力(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及多美素(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两款产品的价格于京津冀「3+N」联盟药品集中采购中分别下调了约58%和23%,随著联盟集采结果于本年3月份开始陆续在各个相关省份执行,该两款产品的销售在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有较显著的下跌。新产品方面,多恩益(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多恩达(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及戈瑞特(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的销售于期内仍保持较高增长。
抗感染领域在第三季度的收入较去年同季下跌9.6%,然而,前三季度整体上仍保持稳定增长,总收入32.11亿元,同比增长2.2%。
心血管治疗领域在第三季度较去年同季下跌26.7%,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同比下降11.1%,总收入达16.31亿元。下跌主要由于玄宁(马来酸左氨氯地平片及分散片)并没有在2023年的国家第八批集中采购中中选,使其在严格执行集采政策的医院的销售受到较大冲击,尤其在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的跌幅较为显著。另外,恩存(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意舒宁(硝苯地平控释片)前三季度的销售保持增长。
呼吸系统领域在第三季度较去年同季下跌了35.1%,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同比下降18.8%,总收入为9.41亿元。琦效(盐酸阿比多尔片)的销售收入因市场需求减少而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另外,得益于有效的推广策略及强劲的市场需求,伊络达(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及诺一安(孟鲁司特钠片/咀嚼片)的销售收入于期内保持理想增长。
消化代谢领域在第三季度的收入较去年同季下跌11.2%,但前三季度整体上看,同比增长30.7%,总收入为8.65亿元。其中,欧倍妥(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及得必欣(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片/注射剂)得益于有效的推广策略及市场需求,增长尤其显著。
2024年前三季度,石药的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5.5%至人民币38.80亿元,约占成药业务收入20.8%。目前逾60个重点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6个已递交上市申请,24个产品(30个适应症)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自年初至今,石药在中国有2款创新药(新增适应症)、1款生物类似药、1款特殊制剂获批上市,获得34项临床试验批件,7款仿制药获得药品注册批件。
2024年2月,明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获得上市批准,该适应症为同类产品在中国首家获批,也是该产品获批的第二个适应症。
2024年6月,恩舒幸(重组抗PD-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 PD-L1表达阳性 (CPS≥1)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2024年9月,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用于治疗:1)敏感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感染;2)不明原因发热且高度提示存在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及3)成人和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的适应症获得上市批准。
2024年9月,恩益坦(注射用奥马珠单抗)为国内首个按治疗用生物制品3.3类开发的茁乐®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采用H1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获得上市批准。
13项在研药物首发适应症和21项新增适应症获得临床试验批准:
共获得7款仿制药品注册批件,分别为达格列净片、帕拉米韦注射液、奥拉帕利片、哌柏西利片、罗沙司他胶囊、阿瑞匹坦注射液和注射用右雷佐生。
在北美地区有3款在研创新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准,1项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2024年1月,JMT106注射液(GPC3 和干扰素受体双特异性融合蛋白)获得美国临床试验批准。
2024年4月,SYH2039片(MAT2A抑制剂)获得美国临床试验批准。
2024年7月,SYS6023 (ADC) 获得美国临床试验批准。
2024年9月,CPO301 (EGFR-ADC)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度表达而在接受含铂方案化疗及抗PD-L1治疗期间或之后病情出现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获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2024前三季度,石药在主要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有:
DP303c(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抗 — MMAE偶联药物注射液):2024年2月,在中国启动用于治疗二线及以上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注射用柔红霉素阿糖胞甘脂质体:2024年2月,在中国启动用于治疗老年初治高危继发性AML的III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注射用多西他赛(白蛋白结合型):2024年2月,在中国启动对比泰索帝治疗既往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2024年8月,在中国开展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研究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9月,在中国开展的用于体重管理的III期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JMT103(纳鲁索拜单抗注射液):2024年3月,在中国启动用于治疗恶性实体瘤骨转移的III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SYHX2011(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II):2024年3月,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普瑞巴林缓释片:2024年5月,在中国启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神经性疼痛的III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2024年6月,在中国启动对照可善挺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III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TG103注射液(GLP-1受体激动剂):2024年1月,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超重和肥胖的III期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2024年4月,在中国启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JMT101(重组人源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注射液):2024年4月,在中国启动JMT101联合奥希替尼对照顺铂联合培美曲塞用于治疗一线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 患者的III期试验,目前处于入组阶段。
SYSA1902(乌司奴单抗注射液):2024年9月,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终点。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2024年9月,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二线及以上的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III期确证性临床试验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业务拓展方面,2024年9月,石药与江苏康宁杰瑞订立独家授权许可协议,以在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或台湾)开发、销售、许诺销售及商业化JSKN003(一种靶向HER2双表位抗体偶联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相关适应症。
2024年10月,石药与阿斯利康订立独家授权协议,以在全球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石药的脂蛋白(a)抑制剂YS2302018,以及后续开发的由YS2302018组成或含有YS2302018的任何药品或生物制品。石药将收取1.0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3.7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分层销售提成。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
• 仍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上市;
• 新诺威在收购上频繁出手,意图越来越明确;
• 新诺威2024Q3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
• 真正的创新重头戏应该是ADC。
石药正在遭遇净利润的压力。2024年三季报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约37.7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6%,主要由于成药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所致。中泰国际证券将其目标价下调至5.18港元。较早前的10月21日,瑞银减持石药1774万股。
截至2024年,石药这艘“航母”在港股市场沉浮了30年。作为第一家被纳入恒生指数的医药企业,石药当下市值607亿港元,过去十年涨幅150%。另一边,2000年迈入A股市场的恒瑞医药,如今的市值已经突破3000亿,过去十年涨幅超过500%。也许是看到这种巨大的落差,石药决心要在A股市场拿到一张“创新药”的入场券。
石药曾在2020年的一份公告中流露出科创板上市的想法,这应该是其进入A股的最初计划,后来被搁置的原因不得而知。而最近,子公司新诺威在收购上频繁出手,意图越来越明确。
仿创老产品还没找到接替者
如果单纯从已上市产品来看,石药在创新上的转身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敏捷。尽管目前公司在研的创新药项目近130项,但是短期之内,尚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上市。
1997年,石家庄的四家药企“强强联合”成立了石药集团。蔡东晨当选为董事长,并一直执掌至今。在诸多以原料药起家的传统药企中,石药应该是最早迈入新药赛道的。
2005年,一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产品恩必普(丁苯肽),成为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由此奠定了石药在脑卒中领域的地位和研发布局。直到现在,恩必普仍然是石药的核心支柱产品。2023年销售额70亿元。由于其中一个重要含活性的化合物专利2032年才到期,恩必普还没有被纳入仿制药参比制剂。
据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透露,今年下半年以来恩必普受医保控费影响明显加剧,第三季度单季收入同比转跌,导致该板块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将从上半年的15%大幅缩小至4%。
不过,专利到期的风险只是时间问题。石药正在准备一个接棒者。
今年2月,三代溶栓药物明复乐(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适应症从心血管领域延伸到神经系统领域,获批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发病<4.5h),为同类产品在中国首批。
肿瘤产品作为石药的另一大支柱,升白药津优力和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多美素仍在集采的阴影之下,导致肿瘤业务收入整体下降明显。今年第三季度津优力与多美素受集采影响销售跌幅扩大,导致前三季度肿瘤药板块收入的同比跌幅从上半年的10%扩大至18%。
4亿研发费用输血之后
10月23日,新诺威公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9 亿元,同比下降23.66%,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63.5%。除了主营业务咖啡因和保健品表现不佳之外,为巨石生物支付的研发费用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原因。
2023年,新诺威完成了对巨石生物的收购。老瓶装新酒之后,新诺威更名为石药创新,并开始支撑起巨石生物的研发开支。2024年前三季度,巨石生物研发费用4.04亿元。2024年7~9月研发费用1.86亿元,较2023年7~9月同比增加 48.4%,较2024 年4~6月环比增加 56.6%。
另一笔76亿的收购费用也将由新诺威买单。交易完成后,新诺威拥有石药百克100%股权。意味着,石药在A股市场将再度加入“创新药”基因。
CAR-T、ADC和mRNA:谁先兑现未来
CAR-T可能是石药在创新上的一张隐秘的王牌。10月25日,石药宣布,首款基于mRNA-LNP的CAR-T疗法SYS6020已获批在中国开展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此前,该产品已经获得多发性骨髓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批准。
实际上,从整体管线布局来看,石药的创新更像是一个保守的激进者。即将实现业绩贡献的两款创新产品是PD-1产品恩朗苏拜单抗、奥马珠单抗。10月8日,巨石研发的国产首仿奥马珠单抗,获批用于H1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此外,治疗哮喘的适应症也已申报上市。
恩朗苏拜单抗也在今年6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失败的PD-L1表达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目前,这两个资产都在A股上市公司新诺威(石药创新)旗下。
成立于2019年的巨石生物,曾经最大的光环是研发了首个国产获批上市的mRNA疫苗。尽管,新冠疫苗的价值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巨石在mRNA疫苗领域的研发布局还在继续。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获临床默认许可。此外,还有带状疱疹病毒及肿瘤等预防性和治疗性mRNA疫苗在研。
真正的重头戏应该是ADC。去年ESMO上,巨石公布了HER2 ADC 产品DP303c治疗HER2表达晚期实体瘤的1期临床数据:在66例可评估疗效的乳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1.5%,疾病控制率(DCR)为77.3%。目前,DP303c正在国内开展与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头对头”的3期临床试验。
还有另一款Nectin-4 ADC SYS6002,目前全球同类产品仅有Seagen/安斯泰来的Padcev上市。在2024年ASCO上,巨石公布了SYS6002的1期剂量递增数据。在≥1.2mg/kg剂量组宫颈癌患者中,ORR为43%,DCR为86%。除了宫颈癌之外,有分析师表示,看好SYS6002未来在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潜力。
去年,巨石生物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就SYS6002达成开发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巨石生物将收取75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多5.5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总交易金额高达6.925亿美元。
另有一款 CLDN18.2 ADC产品,在今年与Elevation Oncology达成研发与商业化协议,并获得27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多10.2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
即将被装入上市公司的石药百克,手里的津优力在集采之下业绩疲软。另有几款在研产品似乎乏善可陈,分别是:围绕糖尿病和减重的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Fc融合蛋、2型糖尿病治疗的艾塞那肽、转移性结直肠癌的anti-EGFR 单抗、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的anti-RANKL单抗。
保守的激进者
如果要说创新,石药近期和AZ达成交易的的一款小分子降脂药物YS2302018,看起来更有潜力。这是一款口服脂蛋白(a)抑制剂,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包括与口服小分子PCSK9抑制剂AZD0780联用。
脂蛋白(Lp(a))被视为下一代降脂重磅药物的潜力靶点,诺华旗下的Pelacarsen已进入临床3期。石药的这款YS2302018,目前处在临床前阶段,是由AI驱动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平台发现。对于并不缺钱的石药来说,AZ的1亿美元首付款真的非常有吸引力吗?或者说,石药在临床前的创新产品研发上还有一些保守。
近期,刘勇军博士出任石药研发总裁,或许会给石药在创新上带来新的计划和决心。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46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中国生物制药,不想落后石药集团。
10月31日,浩欧博发布的公告,中国生物制药的全资孙公司将收购浩欧博29.99%(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股份数量)的股份占比,此外再加上部分要约,总共的股份占比可以拿到55%,若收购完成,公司控制权将彻底易手。
一个老牌大药企收购一家IVD企业,怎么看都觉得怪异。
关键是,本次收购设置了业绩对赌承诺,浩欧博在2024-2026年需要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970万、5218万和5479万元,若未实现卖方需要支付现金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额补偿。
对于市值超过600亿人民币的中生制药而言,这也仅仅是一道“防火墙”,即便浩欧博是实现了业绩承诺,最多能实现一定的财务价值和资产增值;但浩欧博其作为中生制药的“第一个A股上市平台”,背后的“资产重组”价值,不可估量。
在中生制药之前,石药已经通过新诺威、景峰医药两个案例,在扩大自己的资本平台版图和旗下公司市值扩张层面中尝到了甜头。以最近石药入主景峰医药为例,其市值已经从此前的不足10亿,上涨到超过了43亿元。同样,浩欧博作为中生制药A股第一个上市平台,在未来能被玩出什么“花活”来,这也是投资者备受期待的。
接下来浩欧博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要看中生制药的“运作智慧”了。
01
近期令人耳目一新的运作
无论是“收购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还是“借壳上市”,其本质都是相似的,即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组,达到上市公司捋顺成长逻辑、进行价值重估的内核目的。
近期医药行业一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亿腾医药选择嘉和生物合并实现借壳上市。亿腾医药在2020年第一次递表,陆陆续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四次,但无奈碰上创新药寒冬,多次递交后仍然无果。
于是,亿腾医药选了另一条路迂回。嘉和生物2020年港股上市,彼时风光无限,但当整个行业的β都处于寒冬之时,它也未能幸免。上市三年来,其市值一路在下跌,上市之初股价超过130亿港元,而到今年10月初传出并购的消息之前,公司市值一路下跌,流动性陷入窘迫。随着合并的消息到来,一切都迎来了新的转机,不仅包括消息出来后股价飙升,而且两家公司合并是“商业化能力+研发能力”的最佳结合,合并企业未来的成长逻辑似乎一下子被捋顺了。
当然,亿腾医药和嘉和生物是并购的例子,二者之间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绝对的强势与弱势地位,而是二者业务之间各自取长补短。嘉和生物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壳”。它前期的业务是license in模式,但后期的自研管线中其实并不缺少‘好货’。
(图片来源:嘉和生物官网)
就在两个多月前,它的自研管线GB261以Newco的模式授权给了海外新成立的公司,拿到了数千万美金的预付款,后期还有4.43亿刀的里程碑付款,初步证明了自身自研管线的价值。而再后期的管线以多靶点的大分子药物为主。例如靶点为PD-1/VEGF/CTLA-4的三抗GB268已经进入了IND阶段,更后期的临床前管线基本都是多靶点的大分子药物,这些药物虽然目前来看进度较早,但具备不俗的BD潜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并购和大药企去买壳子注入资产的收购,或许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而后者比较典型的运作,则是石药近来的案例。
这类“壳”运作的成功与否,除了要关注收购的价格,更重要的核心还是看注入资产的质地和收购方后续的资本运作水平,这个我们在《石药要造一辆劳斯莱斯》对石药的资产已经有了颗粒度较细的拆解。况且“大牛”刘勇军博士上任后,石药创新药板块动作频繁,未来可以注入的管线资产想象力空间非常大,这也是投资者愿意给予石药系A股资产更多信心溢价的原因。
既然中生制药选择成为下一个舞台焦点,那么压力就到来了。
02
中生和石药是同路人
中生和石药有太多相似之处,不仅均是在港股上市老牌药企,并且TTM目前都不算高,有那么点“怀才不遇”之感。石药集团目前TTM大概10出头,市值672亿港币;中国生物制药目前的TTM大概接近15,市值663亿港币,二者在资本市场的情况是可以进行类比的。
石药的创新药技术平台正在多层次发育,从两次license out的ADC到国内进度领先的mRNA技术平台,曾经诞生了国内自研的mRNA新冠疫苗。小分子方面,最近也出现了比较出色的进展:其与两大AI制药龙头——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都在去年宣布了战略合作,而今年就出了较好的成果:就在这个月,其宣布将临床前候选小分子药物YS2302018交易给阿斯利康,这一早期小分子的预付款就高达1亿美金,后期潜在里程碑付款高达19.2亿美金。
但这些有想象力的技术,拿到石药集团自身这样的巨头手里,对其股价的弹性并不能算很好——早期的优质管线算作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产生BD的话,按照公允资产计价,是无法给出与其潜在价值相匹配的定价的。
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技术管线注入小公司就不同了,小公司拿到管线后,将会大大受到临床数据催化的影响,管线进度推进过程的三年左右时间,市值爬升也会相当快并且迅速——这也是newco交易的魅力所在,不过newco交易的公司要上市美股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去推进管线进度,而买壳子的方式则避开了IPO的繁琐过程,直接把管线注入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去催化股价。石药与新诺威大抵如此。与此同时,石药也注入了另一项关键资产:有稳定现金流的石药百克。石药百克 2023年,石药百克营收为23.16亿元,扣非净利润达到了7.25亿元,津优力的销售放量和盈利为管线研发的烧钱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中国生物制药情况类似,根据2024年的H1报告,其创新产品收入61.3亿元人民币,占营收的38.6%,如果要等到大量有想象力的管线去商业化,去转换营收结构来改善基本面,那么未免年载过长。
目前,中生自身手里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单品是数量充足的。肿瘤方面,中生产品矩阵非常全面,既有TKI类小分子,也有多品种化疗药物和免疫疗法大分子。根据今年的半年报,在抗肿瘤板块今年上半年营收53.6亿,同比增长19.5%。如果要进行单品腾挪,那么正好将目前在商业化上放量的肿瘤单品进行转移,再与可能转移的创新药管线联用,既可以养活创新药研发,又能在药物联用上尽可能打出组合拳。
此外,目前中生在外科/镇痛药物板块的增长也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9.9%,达到25.8亿元,该板块主要为贴膏类和解热镇痛消炎药类的组合,从目前经营来看,该板块目前商业化还有较明显的增长空间。
在稳定盈利的单品上,中生不缺“好货”,必要时可以像石药那样“双向赋能”。
03
可以注入的创新资产
资本运作过程中,稳定的现金流单品上,中生自身并不缺少,支撑创新药管线的研发并不成问题。下限能保住,重点需要关注的自然是上限,就是中生到底能给浩欧博带来哪些想象力巨大的管线,这是未来该公司市值弹性的关键所在。
中国生物制药与石药不大相同,石药的创新药板块发展比较“杂”,大分子,小分子,AIDD和mRNA均有涉及,而中国生物制药则主要垂直于大分子药物研发领域进行创新,小分子领域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领域有所涉猎。
目前,中生的F-STAR双抗平台是最值得关注的创新点,未来批量推出双抗管线,能够注入的资产也就源源不断。F-STAR这个平台是中生制药去年一季度高价收购F-STAR双抗公司获得的,花费了1.61亿美金。而现在,该平台产出的创新管线已经箭在弦上。
(图片来源:中国生物制药官网)
FS22入选了今年ASCO的口头报告,该管线是靶向PD-L1/CD137的双抗,CD137即4-1BB,该靶点在多抗设计中是较为常见的共刺激因子靶点。在免疫反应中,仅有TCR无法激活T细胞免疫,需要同时4-1BB这类共刺激因子的结合,才能完成完整的细胞免疫刺激。因此,该靶点是许多双/三抗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单靶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刺激T细胞,起到非常好的协同作用。典型的是乐普生物管线——DLL3/CD3/4-1BB三抗,当然,dll3靶点主要是SCLC等小细胞肺癌等冷肿瘤的发展方向。
而FS222由于主要靶点是PD-L1,未来能够开辟的适应症的方向会更加广泛,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等着开拓。根据ASCO会议的口头报告结果,在PD-1治疗后的转移性/晚期皮肤黑色素瘤适应症中,确认的ORR达到了60% ,为PD-1的后线治疗提供了非常有潜力的药物。
另一条处于临床I期的管线为FS120,其为OX40/4-1BB的双靶点激动双抗。OX40主要在活化的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上表达,与其配体OX40L(也称为TNFSF4或gp34)结合后,对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有着成为免疫疗法中重磅成药性靶点的潜力,且目前该靶点的双抗开发仍处于较早期的阶段,FS120的入局较早,OX40/4-1BB管线是目前潜在的FIC。
未来如果能够把F-STAR的资产注入到浩欧博,再辅以现金流资产去反哺,那么其上限将十分高。
结语:目前,IPO紧缩的趋势对于创新药而言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上市融资,何其不易。而对A股的一些干净优质”小市值医药企业进行收并购,或许会成为大药企接下来较为常见的战略。这不仅帮助竞争力不强的公司进行出清,同时还将更多港股优质创新药资产回流A股,是非常好的双赢运作。此外,这对于帮助港股药企们资产估值的修复,也带来了一个比较优质且实用性强的工具。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TC2024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细胞培养论坛圆满落幕,点击图片可查看会后报告,咨询OTC2025类器官论坛请联系:王晨 180 1628 8769
100 项与 YS-2302018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