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试验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的随机、开放、单次给药、两制剂、平行设计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相似性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价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旧工艺生产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健康研究参与者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PK)相似性。
次要目的:
评价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旧工艺生产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健康研究参与者中的安全性。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3期 在肥胖受试者中比较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Wegovy®对体重管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III期临床研究
评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Wegovy®在肥胖受试者中,辅助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对于体重管理的有效性。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 Parallel 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maglutide Injection and Wegovy®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 Obese Subjects
This 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 parallel, positive-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maglutide injection (TQF3510) developed by Chia Tai Tianqi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in obese subjects (BMI≥28 kg/m2).
Equivalence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ercentage (%) of weight loss at 44w relative to baseline at the primary endpoint.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multiple registration studies of the original drug Wegovy® (semaglutide), and the final equivalence threshold was determined (-4.16%, 4.16%).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sample size ratio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1:1, the over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0,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ference original drug was 11%, and the degree of assurance (1-β) was 85%. Double unilateral t test was adopted, and double unilateral α=0.025. The sample size was 326 cases by the Power Analysis & Sample Size (PASS) 2019 Software. Considering the 20% shedding rate, 408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204 in each group.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专利(医药)
8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新闻(医药)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黄恺
多家药企发布半年报。
8月18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140%。
同一日,科伦博泰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下降31.3%;亏损额1.45亿元。
对于它们的业绩,你怎么看?
辉瑞再遇挫折。
8月15日,辉瑞宣布inclacumab(PF-07940370)治疗镰状细胞病(SCD)的III期THRIVE-131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
在过去的一天里,国内外医药市场还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让氨基君带你一探究竟。
/ 01 /
资本信息
1)九源基因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39亿元
8月18日,九源基因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6.39亿元,净利润9017万元。
2)翰森制药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4.33亿元
8月18日,翰森制药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6.39亿元,去年同期为65.05亿元;净利润31.34亿元,去年同期为27.25亿元。
3)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40%
8月18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140%。
4)科伦博泰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1.3%
8月18日,科伦博泰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下降31.3%;亏损额1.45亿元。
/ 02 /
医药动态
1)信达生物IBI3032获临床许可
8月18日,据CDE官网,信达生物IBI3032获临床许可,拟用于成人超重或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
2)亚盛医药Bcl-2选择性抑制剂GLORA-4研究获FDA、EMA许可
8月18日,亚盛医药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利沙托克拉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新诊断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R-MDS)患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GLORA-4),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同意开展。
3)睿健医药通用型iPSC衍生帕金森病细胞治疗产品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8月18日,睿健毅联医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NouvNeu001注射液获得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资格认定,并获准拓展适用范围。NouvNeu001是一款通用型iPSC衍生帕金森细胞治疗产品。
/ 03 /
海外药闻
1)司美格鲁肽获FDA批准治疗MASH
8月15日,诺和诺德宣布司美格鲁肽(Wegovy)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获FDA批准,用于结合减少卡路里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治疗伴有中晚期肝纤维化(F2期或F3期)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
2)辉瑞镰状细胞病新药III期研究未达主要终点
8月15日,辉瑞宣布inclacumab(PF-07940370)治疗镰状细胞病(SCD)的III期THRIVE-131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
PS: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氨基君微信号交流。
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医药健康行业发展新周期特征明显,核酸药物、核药、CGT等新兴疗法步入即将收获期,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进口替代趋势显著,CXO行业洗牌加速。
新趋势孕育新机遇,同时也伴随新挑战。在变幻莫测的产业环境中,政策、资本、市场环境驱动产业发展,行业竞合中诞生新成果,CXO洗牌中新增量与全球化并存。
证券机构发布的研报在了解行业发展、技术进步中,综述现状,窥探前沿,为行业提供了价值增量。11月13日,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以下简称“2024启思会”)期间,2024年度中国券商十大医药技术研报分享会通过微解药APP、小程序在线召开。分享会上汇集了来自华福证券、西南证券、国盛证券、兴业证券、民生证券、方正证券、天风证券、平安证券、中信建设证券、国联证券等十家国内头部券商,围绕核药研发、多肽药物前景、创新药械国际化、CXO行业新增量、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等业内热门话题进行深度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以下为精彩内容整理:
华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大健康组长、医药首席分析师陈铁林《家用长坡厚雪赛道,产业链拐点孕机遇》
在国内市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率仅为26.8%,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诊断率更是仅有1%,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家用呼吸机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非药物治疗首选方案。叠加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慢性病控制目标,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政策背景,我国家用呼吸机行业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2020年,瑞思迈和飞利浦双寡头垄断全球家用无创呼吸机市场,合计占据近80%份额。受2021年飞利浦呼吸机召回风波影响,我国家用呼吸机市场格局迎来重塑,兼具品牌力及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厂商有望迎新的增长阶段。国产呼吸机经过长期自主研发及迭代,在噪音、呼气减压、湿化等核心性能上已与进口品牌比肩。随着品牌力的构建与患者服务及相关软件算法的优化,国产呼吸机未来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持续提升份额。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医疗器械出海专题:出海风起,制定差异化战略布局》
2020年以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较大的控费压力,以“国采+省级联盟“模式为主导的医疗器械带量采购广泛开展,冠脉支架、手术机器人、IVD价格仅为海外国家10%、50%、45%,挖掘海外市场潜力是企业拓展版图的关键路径。
复盘美敦力、强生、雅培等全球巨头的发展路径,国际化布局能够打开成长空间,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是海外成熟器械龙头的必由之路。
低值耗材、设备、IVD、高值耗材等子版块出海进度显著分化,出海收入占比分别为65%、21%、17%和11%。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起,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出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海地区不再局限欧美市场,而且拓展到亚太、中东非洲、欧洲等全球视野。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特点、医疗文化和发展潜力,企业需制定合适的出海战略。
国盛证券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胡偌碧《创新药两年内的赛道性投资机会——TCE双抗赛道》
TCE双抗是一类通过在空间上拉近T细胞和肿瘤细胞来实现肿瘤杀伤的新型抗体,相较于传统单抗疗法,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药效作用具有较大优势。目前TCE双抗大部分的应用领域仍在于血液瘤领域。
在全球,TCE双抗疗法正在步入收获期,未来有望替代目前CD19、CD20等单抗的市场;在国内,血液肿瘤的用药格局仍然以进口创新药和国产生物类似药为主,长期缺乏国产品种覆盖,由于海外产品价格较贵,国内大部分患者仍旧无力负担,整体市场存在长期空缺。
因此,从投资角度,TCE双抗领域存在三大投资亮点:技术成熟,适应证覆盖逐步完善;平台类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同时随着海外公司管线的逐步开展以及销售额的逐步公告,有望实现海外销售+海外临床+国内临床的三重共振催化。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黄翰漾《因地制宜,创新启航——中国医疗器械“智造”出海之路》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通过其差异化的产品优势或规模化的成本优势等开启国际化之路。医疗器械的出海路径可大致分为“制造”出海与“智造”出海。在我国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国内患者群体庞大,可积累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有利于产品迭代创新,并且我国拥有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产学研医体系优势,助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性能脱颖而出。在医疗设备、高值耗材领域,我国正处于“智造”出海的关键转折时期。
在高值耗材领域,国内的创新高值耗材有望通过临床资源及工程师红利实现赶超,并且有望在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医疗设备领域,国内医疗设备企业需要攻克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选择、海外销售模式的运用、本土化建设等难点,国内的设备龙头企业作为出海先行者,马太效应明显,同时海外市场也留给细分领域龙头出海的机会。
民生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班《多肽药物星辰大海,GLP-1药王潜力无限》
2023年,GLP-1类药物全球销售额已超过360亿美元,中国GLP-1类药物销售额或已超过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中国GLP-1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市场空间将超过200亿元。
在全球,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肤以及礼来的替尔泊肤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国内,GLP-1类药物研发百舸争流,即将进入爆发期。双靶点方面,信达生物的玛氏度肽已申报NDA;恒瑞医药、博瑞医药、翰森制药的双靶点药物已处于临床III期。口服制剂方面,本土药企研发进度与外资相近,礼来的orforglipron与恒瑞医药HRS-7535都处于临床III期。生物类似药方面,华东医药、通化东宝、正大天晴的利拉鲁肽已获批;九源基因、丽珠集团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已申报上市。
方正证券医药资深分析师许睿《中国CXO行业下一个五年--全球化与新增量并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出海”对于国内CXO企业而言依旧是必选项,到了考验CXO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深入度和精细度的关键战略机遇期。
为了摆脱属地化贸易制裁并深入拓展全球市场增量,国内CXO企业正利用自建、并购等方式进行产能出海,除美国外,包括欧洲、新加坡在内的产能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以期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战略客户,深挖当地CXO服务发展潜力。
近年来,仿制药、ADC、中药等CXO细分领域因需求的持续高涨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多肽、细胞与基因治疗、核药等前沿新兴领域的CXO服务亦逐步受到关注。包括GLP-1减肥药、CAT-T细胞疗法、AAV基因疗法及RDC等前沿新药的持续爆火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又因其技术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研发、生产壁垒,CRO、CDMO等服务自然成为了刚需。国内CXO企业正快步向新兴领域延伸,拓展新品类,并加快相关布局,希望承接全球相关产能需求,在未来五年的成长之路收获新增量。
天风证券医药团队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松《医疗器械一高端影像产业发展趋势》
2020年国内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2018-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下沉,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对影像设备的配置要求,为影像设备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影像设备作为医疗设备的重要部分,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目前国内医学影像中低端产品市场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但高端市场仍以进口品牌为主,中高端市场的进口替代是国内影像设备厂商的主要增长空间。
尽管国内医疗设备板块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增长,净利润下滑,但海外业务增速显著,显示出积极因素。在影像设备行业,高端市场仍由GE、飞利浦和西门子等全球巨头主导,国内头部企业的突破正在通过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应用和国际化竞争格局。
平安证券医疗健康、大消费研究团队负责人,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叶寅《核药:临床优势突出,高壁垒造就寡头垄断格局》
2022-2028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预计将以CAGR18%增长至约187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市场规模以CAGR38.5%增长至约86亿美元,占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的比例将上升至45.8%。治疗类核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已上市产品需求旺盛和适应症持续拓展,以及新药的持续上市。2021年至今,我国政策从同位素保障、新药审评审批、核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望促进核药行业发展。预计2023-2030年,我国核药市场规模将以CAGR26.6%从50亿元增长至260亿元。
核药产业链包括核素的生产、核药研发和生产、核药配送和应用三大环节,各环节均有较高的资金和合规壁垒。上游核素供应商对中游有强话语权;以放射性配体疗法(RDC/RLT)为代表的新型核药结构复杂化,核药研发、生产过程需要多部门审批;核药具有高配送时效性要求,需要高密度生产配送网络;而生产配送网络具有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已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核药企业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中信建投证券制药及生物科技组首席分析师袁清慧《二代IO药物,后PD-1/PD-L1时代的重要投资机会》
Keytruda的成功开启一代IO时代,而后PD-1时代的二代IO类药物研发整体分为三种策略:免疫逃逸抑制+抗血管生成;免疫逃逸抑制+免疫激动;多免疫逃逸抑制。
其中,免疫逃逸抑制+抗血管生成以PD-1+VEGF为代表,通过抗血管生成效果进一步提升抗肿瘤效果;免疫逃逸抑制+免疫激动以PD-1+IL2&IL15&41BB类为代表,通过细胞因子等机制来强激活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多免疫逃逸抑制PD-1+TIGIT类为代表,此类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待进一步验证。
三种策略均诞生了优异的早期临床数据,后续大人群以及长周期的临床试验结果值得关注。随着对不同机制理解的加深以及双抗类药物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后PD-1时代的二代IO药物已在临床中崭露头角。
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医药首席分析师郑薇《中国创新药出海现状与趋势》
中国创新药出海受到政策、宏观环境、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驱动。在政策与宏观环境方面,尽管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化学制剂和原料药出海造成影响,创新药因其特殊性,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小。产业发展上,创新药作为医药行业成长最快的子赛道,得益于海外科研人才回归、国内工程师红利以及差异化布局,中国创新药出海机遇提升,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
出海类型主要分为自主出海和借船出海,后者为当前主流模式。国内药企出海的主要驱动力包括资金快速回笼、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以及实现高回报。海外合作方药企主要看重降低开发成本和填补产品矩阵空缺。
从历史数据看,2020年后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金额、首付款和事件数快速增长,2022-2023年出现了ADC出海热潮,到了2024年又轮转到小分子和双抗。出海产品类型多样化,从小分子/大分子药物扩展到ADC、细胞疗法等新类型药物。转让主体也从Biotech扩展到Big Pharma,认可度和交易模式趋向多样化。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2024医美与器械创新前沿华西论坛,与您共探药企转型之道,解锁消费医疗市场新机遇。10月12日,成都等您来!
想要证明产品的疗效“更优”,单纯拿出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的试验数据早已不具说服力,挑战标准疗法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渐成趋势。
近日,恒瑞医药在clinicaltrials.gov首次公示了一项HRS-5965胶囊对比依库珠单抗注射液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活性对照III期临床研究(NCT06593938)。
HRS-5965是一种补体B因子(CFB)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抑制补体系统介导的溶血。而阿斯利康开发的依库珠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C5补体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末端补体C5的激活来发挥作用,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作为中国领先的制药企业,恒瑞医药在头对头试验方面展现了其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除了依库珠单抗,恒瑞医药还启动了恩美曲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拉帕替尼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事实上,不仅是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翰宇药业、石药集团等也都走上“擂台”,强势发起“头对头”大战。
在业内看来,“头对头”不仅展示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也体现了它们进军国际市场的野心。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敢于挑战国际市场上的重磅药物,希望通过头对头试验证明自己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头对头”试验的增多也反映了中国创新药行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以及监管机构对临床试验要求的提升。未来,开展“头对头”临床研究,可能会成为中国创新药产业拥抱国际市场、创造价值的必经之路。
1
实力与财力的较量
国产创新药“头对头”战绩闪耀
“头对头”研究指的是非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是将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进行的临床试验,可看作是两种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直接较量。
“做这一类头对头研究,不光得有勇气,真的要有过硬的药物才敢做这个事情”。有业内人士指出,开展“头对头”全球性研究不仅需要差异化的药物,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和坚定投入。由于难度大、投入大、风险较高,过去国内少有企业直接发起“头对头”的更优效性研究。
直到2022年,百济神州开发的BTK抑制剂的泽布替尼“头对头”胜强了生/艾伯维的伊布替尼,并在2023年成为国产首个“十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开启首个中国本土新药与国外重磅药物的头对头临床试验,这一临床试验模式才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泽布替尼之后,头对头临床研究在国内进入加速期。
随着国内药物临床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头对头”全球性研究正成为国内头部创新药企的关键指标。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本土药企发起的III期头对头临床试验的数量,2020年仅有2项,2021年增长至7项,2022年增长至8项。2023年仅上半年,国内药企就已经布局了8项头对头临床试验。
其中,针对大热的PD-(L)1靶点,本土药企在“头对头”擂台上更是打得热火朝天。
今年8月,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康方生物启动了依沃西单抗(AK112)联合化疗对比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胆道癌的头对头III期临床试验。这是依沃西单抗的第4项头对头III期研究。
依沃西单抗是康方生物开发的一款first in class(全球首创)PD-1/VEGF-A双抗,可同时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以及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2022年12月,Summit Therapeutics与康方生物达成协议,以5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获得该药物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2024年5月,依沃西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联合化疗治疗经EGFR-TK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携带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此前,康方生物已开展3项依沃西单抗的头对头III期研究,分别是:
AK112-303研究(n=388):依沃西单抗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AK112-306研究(n=396):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NSCLC;
HARMONi-3研究(n=400):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NSCLC。
其中,AK112-303研究已于今年5月达到主要终点。借此,依沃西单抗也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在III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证明其疗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
与此同时,已向K药发起“头对头PK”的还有乐普生物的普特利单抗(非鳞NSCLCⅡ/Ⅲ期临床)、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抗Tigit单抗联合疗法(NSCLC Ⅲ期临床)、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联合疗法(NSCLC Ⅲ期临床)、正大天晴的TQB2450+安罗替尼联合疗法(NSCLC Ⅲ期临床)、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NSCLC Ⅱ期临床)等。
与K药开展“头对头”Ⅲ期临床试验的产品
对于中国药企来说,发起“头对头”试验研究意味着巨大的勇气,因为这不仅需要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还伴随着巨大的失败风险。
据了解,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进行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仅购买对照药物就需要花费数十亿元。当时伊布替尼在美国的定价对患者当时为80万元/年,患者用药时间长达几年。在临床试验入组的652名患者中,超半数需要伊布替尼。
而且,一旦试验未取得积极效果,新药物可能会失去市场机会。因为挑战第一名失败,不可能证明挑战者就是第二名,也不可能证明挑战者就是合格的。做不了成功者,就只能做失败者,没有任何折中的空间,这就是头对头临床试验的“残酷”之处。也正因如此,过去少有药企愿意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做头对头临床试验。
那么为何如今国内创新药企却开始敢于下定决心推进头对头临床研究?这背后是中国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头对头试验被视为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不仅是为了打开海外市场,也是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并适应国内市场的变化。
2
政策倒逼开展“头对头”
中国创新药发展必经之路
2021年11月,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在“对照药的选择”中,CDE指出:应该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该为了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性和/或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这也意味着,试验药物需要与已上市的首选标准治疗药物进行“头对头”研究。在医药大环境叠加政策的驱动下,创新药研发门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将倒逼国内创新药企广泛开展“头对头”研究。
从国内企业开展的头对头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试验集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而且选择的对比药物为同机制靶点。除了上述提及的PD-(L)1外,还有近些年大热的GLP-1。
今年9月,CDE官网显示,翰宇药业启动一项III期临床研究,在肥胖患者中比较HY310注射液与原研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治疗44周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个在肥胖适应症上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版司美格鲁肽。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原研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为对照,评价翰宇药业生产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HY310 注射液)辅助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肥胖患者的有效性,目标入组人数408人。
司美格鲁肽的原研厂家是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诺和诺德上半年仅凭该药的减重适应症就收入超30亿美元。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27家国内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类似药/改良型新药,其中,石药集团、九源基因均已申报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的上市,但申报适应症为二型糖尿病而非减重。这些企业中布局肥胖适应症的有13款,除了翰宇药业外,国内肥胖适应症进展最快的是苏州特瑞药业,目前处于I期阶段。谁将成为首个国产版司美格鲁肽备受行业期待。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国内药企博瑞医药的BGM0504注射液与已上市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进行了头对头的II期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结果。今年8月,博瑞医药曾对外宣布,BGM0504注射液在二型糖尿病二期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头对头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18周给药糖化平均降幅2.76%。博瑞医药曾表示,BGM0504临床研究纳入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重这类基线水平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及其他同类品种在中国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保持在基本一致的水平。
目前,国内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只有礼来的替尔泊肽获批上市,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已经申报上市。替尔泊肽在2022年获批上市后,就在当年卖了4.83亿美元,2023年更是销售额高达53.38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51%。
除PD-(L)1和GLP-1外,EGFR抑制剂也在“头对头研究”中加速迭代。
奥希替尼是第三代EGFR抑制剂中的代表,由阿斯利康研发并生产。米内网数据显示,该药2021年在全球销售额高达50.15亿美元;在中国三大终端6大市场销售规模超过48亿元,同比增长6.06%。
近年来三大终端6大市场奥希替尼销售趋势(单位:万元)
让奥希替尼从二线跃升至一线的,是一项与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进行直接疗效对比的“头对头”FLAURA试验。在该项试验中,奥希替尼展现出了全面超越第一代EGFR抑制剂的出色疗效。
此外,伏美替尼是江苏艾力斯生物自研的第三代国产EGFR抑制剂,与吉非替尼进行“头对头”疗效对比的FURLONG试验结果中显示,伏美替尼同样全面超越吉非替尼。在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方面,伏美替尼为19.7个月,吉非替尼为10.5个月;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伏美替尼为20.8个月,吉非替尼为11.1个月。
卓越的一线治疗潜力也正向反馈在销售市场上。
米内网数据显示,伏美替尼2021年在中国三大终端6大市场销售规模超过8000万元,其中2022上半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与同期相比增速高达26823.81%。根据艾力斯生物财报,伏美替尼在2023年的销售额为19.72亿元,同比增加了147.7%。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国内创新药企而言,出海似乎成为其开拓市场版图的一大趋势,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俨然是创新药出海的第一道关卡。由于国产创新药起步时间较晚,多数新药均为海外同靶点的Fast-Follow产品,因此部分创新药在“出海远征”时往往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相关的“头对头”研究,以充分证明产品在该领域上的疗效优势。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创新药已经从me too产品为主走向了me better产品为主。不过,是否被视为me better药物,不能仅靠药企动物模型中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的优效数据主观判定,而要靠实打实的“头对头”研究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敢于“头对头”,这是属于中国创新药变革的时刻,也是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医药经济报”微信公众号。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100 项与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