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迈威生物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10月14日接待国联民生、申万菱信、上证资管、合远基金、天治基金等37家机构调研。公告显示,迈威生物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3人,为董事、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胡会国,董事、副总经理、副总裁桂勋(部分),投资者关系副总监郑川川。调研接待地点为公司会议室、券商策略会、腾讯会议等。据了解,迈威生物的9MW2821(Nectin-4 ADC)正在多个适应症推进临床研究,入组超1400例患者,多项适应症开发进度全球领先。三项III期、TNBC联合和单药II期等多项临床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文章已发表,揭示其或可实现 “靶向+免疫” 协同治疗。据了解,迈威生物的CDH17 ADC已中美双报并将启动入组,相关临床前研究显示其有五大优势,具备成为晚期消化道实体瘤变革性疗法潜力。B7-H3 ADC展示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出可耐受的安全性和良好抗肿瘤活性,采用的新型毒素分子有更强抗肿瘤活性。2MW7141双靶点小核酸药物临床前阶段便授权获高额交易额,验证了研发技术平台有效性,还在探索肝外靶向。IL-11单抗已完成部分I期临床,国内病理性瘢痕适应症II期临床已受理。据了解,迈威生物TCE平台有核心抗体,支持多种形式,能提高肿瘤杀伤效果、降低毒性,计划2026年多条创新管线临床申报。2025年公司创新药BD业务取得多个突破,还在积极推进其他BD业务,但BD业务存在不确定性。调研详情如下:问:公司9MW2821(Nectin-4 ADC)临床进展情况如何?未来预期的重大节点如何?答:公司的Nectin-4 ADC(以下简称“MW282”)采用的是新一代定点偶联工艺技术、MMAE毒素、均衡的DAR4设计。目前正在尿路上皮癌(UC)、宫颈癌(CC)、食管癌(EC)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适应症全面推进临床研究,截至半年报披露日:MW282临床入组超过1400例患者,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全球同靶点药物中,有多项适应症的开发进度处于全球第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等研究分析,至2030年全球及中国的新发患者人群分别为:UC(69.3万,10.6万)、CC(68.6万,15.9万)、TNBC(46.4万,6.3万)、EC(63.0万,28.1万)。目前进展中的临床研究,梳理如下:1)有三项III期关键性注册临床正在开展,分别是:UC单药治疗,为国产首家,计划于2026年进行期中分析;UC联合治疗,为国产首家,计划于2027年进行期中分析;CC单药治疗,为全球首家,计划于2026年进行期中分析。2)TNBC联合疗法处于II期,TNBC单药疗法(拓扑异构酶抑制剂ADC经治)处于临床II期、为全球首家、暂无竞品报道。拓扑异构酶抑制剂ADC经治的单药疗法已经在美国启动临床并实现首例患者入组。3)EC和CC的联合治疗的I/II期临床已经启动。4)UC围手术期联合治疗的II期临床已经启动。此外,公司最新的研究文章《Structural basis of nectin-4 recognition by the antibody–drug conjugate 9MW2821》已经正式发表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老牌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j.jbc.2025.110816),通过冷冻电镜首次解析了MW282的抗原结合片段与Nectin-4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其独特的识别表位及免疫调节功能。文章提示,除直接递送毒素杀伤肿瘤细胞外,MW282还阻止nectin-4的同源二聚化,而且抑制其与nectin-1和TIGIT的相互作用,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表明MW282除了靶向nectin-4过表达的肿瘤细胞外,还可能通过免疫调控增强抗肿瘤活性,实现“靶向+免疫”协同治疗。问:CDH17 ADC临床开发进展?有哪些差异化优势?答:公司靶向CDH17 ADC创新药7MW4911(以下简称“MW49”)已经实现中美双报,于2025年8月、10月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获准开展临床试验,将尽快启动患者入组。公司于2025年7月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了MW49临床前研究成果,显示MW49拥有五大优势:1)分子设计方面,均质化载药(DAR=4比例>95%)与稳定连接子赋予优异血浆稳定性,高膜渗透性MF-6毒素产生强效旁观者杀伤;2)抗肿瘤活性方面,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PDX/CDX模型中均展现深度抑瘤效应,且对RAS/BRAF等多种突变及不同CMS分型结直肠癌有效;3)耐药突破方面,在ABC转运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模型中疗效显著优于MMAE/DXd类ADC,并能逆转此类ADC治疗后的肿瘤进展;4)靶标普适性方面,对CDH17中低表达肿瘤仍保持显著活性;而且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现显著过表达;5)安全性方面,小鼠研究显示有限组织分布及食蟹猴毒理研究显示可控代谢特征(适中半衰期、无蓄积倾向)和宽治疗窗口,未观察到显著毒性信号。基于以上优势,MW49已展现出成为晚期消化道实体瘤变革性疗法的潜力。问:B7-H3 ADC最新进展?答:公司靶向B7-H3 ADC创新药7MW3711于2025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以壁报形式展示了针对多种晚期实体瘤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截至2025年9月15日,7MW3711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共入组74例患者。在4.0mg/kg或以上剂量组的54例可肿评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或完全缓解(CR)。在4.0mg/kg或以上剂量组的可肿评患者中,7例食管癌(EC)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2.9%,疾病控制率(DCR)为100.0%。在4.0mg/kg剂量组(每2周给药1次)的可肿评肺癌患者中,10例小细胞肺癌(SCLC)和13例肺鳞癌(Sq-NSCLC)的ORR分别为50.0%和38.5%,DCR分别为90.0%和92.3%,显示出可耐受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抗肿瘤活性。7MW3711采用喜树碱类新型毒素分子MF6,相较国内外同类型药物,该分子具有比DXd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在多种动物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更好的肿瘤杀伤作用。此外,今年7月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文章表明,MF6不是P-gp(多药耐药转运糖蛋白)的底物,不受其耐药机制干扰在多药耐药肿瘤模型上抑瘤效果显著优于MMAE及DXd毒素。问:公司双靶点小核酸药物2MW7141的基本情况?双靶点的优势?答:2MW7141为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双靶点小核酸药物,主要针对血脂异常人群的血脂调控以及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防,9月与Aditum Bio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总交易额达10亿美元。2MW7141采用双靶点设计,之所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主要基于两点:①两个靶点本身具有协同效果,两条信号通路有独立性但也有一定的重叠度;②对递送系统进行优化,导入肝脏的效果高于单靶,同时对两个臂都有更强的沉默效果。2MW7141项目的成功推进,初步验证了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双/多靶点小核酸药物研发技术平台的有效性。此外,除了做肝脏靶向,公司也在探索肝外靶向,脂肪(减重)和CNS(神经退行性疾病)靶向是未来的重点方向。问:IL-11单抗临床开发进展与规划?答:9MW3811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MW38”),今年6月与Calico达成独家许可协议。IL-11单抗已经被证实其在抗衰老、抗纤维化等领域的作用机制,与Calico的合作,将加快MW38在该领域的临床验证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目前,MW38已完成中、澳I期临床研究,国内病理性瘢痕适应症(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II期临床已受理,预计为全球同靶点首个,有望年底前启动入组,临床周期较短,有望快速获得人体POC数据。目前,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每年新发以及存量患者众多,存在较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问:公司TCE平台布局和差异化优势?答:公司TCE平台的核心是一组具有不同结合特征和活化特性的经改造靶向CD3抗体,以及针对T细胞激活的二级信号的激动型抗体。这些抗体经过改造,与食蟹猴CD3发生交叉反应,从而有助于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评估TCE介导的细胞毒性,这是临床前验证的关键步骤。该平台支持广泛的双特异性和三特异性形式,可精确靶向不同表达水平的肿瘤抗原,确保靶蛋白的特异性和有效性。高活性的CD3分子加上靶点依赖的肿瘤杀伤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降低了因非靶向性激活所引起的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公司计划于2026年实现多条创新管线的临床申报,其中6MW5311(LILRB4/CD3 TCE双抗)针对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等目标适应症广泛、应用潜力较大,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进行中美双报。问:公司的BD推进情况如何,后续是否还有新的BD项目落地?答:2025年是公司创新药BD业务非常关键的一年,已经取得了多个突破,包括IL-11单抗、注射用阿格司亭α、双靶点siRNA创新药2MW7141等多个产品实现对外授权合作。此外,公司正积极推进其他创新药BD业务,涉及管线包括Nectin-4 ADC、B7-H3 ADC、CDH17 ADC、ST2单抗以及多条临床前管线。同时,公司始终认为BD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财经频道更多独家策划、专家专栏,免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