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排创新药选手打出王炸。昨日,丽珠集团的自免管线迎来了兑现时刻。据丽珠集团发布的公告,其旗下自免管线LZM012在银屑病适应症的三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结果显示出了LZM012在头对头的情况下,对比现在大热的司库奇尤单抗有着疗效上的不错优势。丽珠集团作为健康元控股的子公司,一直以来处于较为低调的状态,旗下管线市场关注度也并不算高。LZM012的成功,算是丽珠集团转型创新原研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它的管线,我们也可以进行窥探一二。01LZM012司库奇尤单抗,大部分人相信都有所了解,它是诺华研发的全球首个上市的IL-17A抑制剂,主要用于炎症疾病,获批适应症包括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不过恐怕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源于它销售规模的恐怖:2024年,司库奇尤单抗全球销售额已经达到了62.41亿美元。那么LZM012是如何在它的基础上超越它的呢?这需要从IL-17这个靶点家族开始说起,很多人会把IL-17等价于IL-17A这种蛋白质,但其实这是不对的。IL-17家族中,包括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和IL17F这些成员,其中IL-17F与IL-17A对应的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位置很接近 这导致二者氨基酸系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二者同源性超过了50%。而这种情况再其它家族成员中是不存在的。序列的高度同源性,导致二者在作用功能上“相互交织”。如下图所示,IL-17A可以与IL-17F形成二聚体,往下游受体传导信号,进而发挥炎症调节的作用。(图源:The paradigm of IL-23-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IL-17F and IL-17A and their role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抗体可以同时靶向IL-17A和IL-17F,那么或许会得到更加显著的作用效果。而上一代的银屑病药物,多数都是在司库奇尤单抗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只针对IL-17A一种蛋白质的抗体,这也是丽珠的LZM012与它们的不同之处。LZM012,是中国首个、全球范围内第二个完成III期临床阶段的IL-17A/F双靶点抑制剂。它的独特价值在于:1)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 相较于作用于上游通路的药物,其作用更直接,起效速度有明显优势;2)覆盖更全面,干预更彻底: 由于IL-17RA/RC受体需结合AA、AF、FF三类二聚体激活,单一抑制IL-17A时,残留的IL-17F仍可传递信号。LZM012的双重阻断机制全面覆盖了三类二聚体的激活路径,更全面、更彻底瓦抑制炎症反应,为提升皮损深度清除与持久缓解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的临床三期数据也已经摆在这: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已达到,第12周PASI 100应答率,LZM012为49.5%,对照组司库奇尤单抗为40.2%,显示出LZM012非劣效于司库奇尤单抗且优效于司库奇尤单抗。主要的次要疗效终点,第4周PASI 75应答率,LZM012为65.7%,对照组司库奇尤单抗为50.3%,显示出LZM012起效速度更快;第52周PASI 100应答率,LZM012 320mg Q4W和320mg Q8W维持治疗组分别为75.9%和62.6%,显示银屑病患者可持续提升获益。安全性方面,本品整体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02国内商业化LZM012真的很好,但这个市场真的很卷,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首先是银屑病大致人数上,欧美的患病率约1%~3%,而我国约为0.5%左右。考虑到我国人口为美国四倍有余,患病人数应该和美国可以画约等号。据2025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数据及相关报道,中国约有700万银屑病患者。而市场方面如图所示:中国银屑病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达到了139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9年翻了接近3倍),预计到2032年其市场规模将要达到8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9.1%。(图片来源:和美药业招股书)这个增长率是给的相当乐观的:纵向对比来看,哪怕是前期市场基数比现在小得多的2019-2023年,其年复合增长率也才30.4%,后期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否能超过此前的增长速度?横向对比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预测:2024-2032年,年复合增长率预测为14.5%,而哪怕是最火热的ADC,其2024-2032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测也才50.1%,尚没有达到银屑病市场的增长速率。这是市场整体的宏观情况,如果再细分到IL-17类单抗来看,其实司库奇尤单抗的市场渗透率做的并不错。司库奇尤单抗在中国2019年获批上市,根据医药经济报的数据,2023年司库奇尤单抗在国内药品终端市场的销售额超过37亿元。从销售金额看,司库奇尤单抗在抗银屑病药物市场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19年—2022年,其占比分别为6.16%、23.50%、46.93%和64.74%,2023年略微下降至63.37%,保持连续两年超过六成,近三年均稳居销售金额榜首。但是司库奇尤单抗将销售额做到如此之高,也存在着隐忧——越来越内卷的IL-17市场。现在可已经不再是2022年、2023年,国内仅有MNC的几款IL-17单抗在市面上。2024年,智翔金泰和恒瑞的IL-17A药物已经上市,三生国健的IL-17单抗正在申报上市,同样正在申报上市的还有康方IL-17单抗——古莫奇单抗。下表中这些临床三期阶段的管线,正在一个个走出临床三期阶段,进入上市阶段。除此之外,司库奇尤单抗的国内专利也快到期。这是利好吗?笔者认为不是,一个原研药的到期,将会导致多款生物类似药进入市场进行内卷,而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有好几款进入到了临床三期阶段,一鲸落,万物生。(图片来源:医药经济报,截至2024年11月)除此之外还有创新药的医保砍价问题,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例:其上市初期价格为2998元/支,2020年纳入医保后价格降至1188元/支,2023年进一步降至870元/支,司库奇尤单抗的以价换量是成功的,但不能保证每家以价换量都这么成功。有无DCF模型,大概能卖多少钱?参考对智翔金泰IL-17——GR1501的销售额估值,这个model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谈脊柱关节炎,只谈银屑病,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的叙述的数据来看,银屑病患者总数可以上调至700万,从现在的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相加,IL-17单抗对银屑病市场的渗透率在2023年为40.98亿元/139亿元=29.5%,可以说浙商研究所这里给的渗透率算非常低了,我们可以假设渗透率维持在25%-30%之间左右,市占率方面,GR1501的市占率最高给到了11%,我们考虑到LZM012差异化的疗效,再考虑到现在内卷的趋势,把它的市占率给到15%,年均治疗费用给到2万元。整体算下来,在银屑病适应症上,LZM012的销售峰值在23-25亿元左右。(图片来源:浙商证券医药组)03其它可能性丽珠集团除了这条创新药管线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创新药管线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不是没有,但确实不多。它是采取自研+BD双轮驱动的战略,自研和BD方面管线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丽珠集团2024年年报)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款管线是一款小核酸药物——YJH-012,它已经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其截至拿到临床批件,对该管线研发费用的投入接近2600万元,之所以说该药物有意思,是因为它作为一款siRNA药物,针对的适应症不是减脂,而是痛风,可以从基因源头抑制尿酸的生成。根据insight数据库,YJH-012 的核心机制是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将经过化学修饰的双链结构分子,通过特定的肝靶向递送系统GalNAc,精准递送至尿酸合成的主要场所——肝脏。在肝细胞内,siRNA 分子与RNA 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结合。RISC 中的解旋酶分离siRNA 双链,释放其引导链。该引导链精确识别并结合靶蛋白对应的信使RNA(mRNA),并引导RISC 中的剪切酶将其切割降解。被破坏的mRNA 无法再作为模板合成目标蛋白,从而在源头上显著降低关键致病蛋白的生成量,阻断尿酸生成通路。该药的给药频次可以达到3-6个月/次,是全球潜在的first in class,接下来可以期待该药初期的临床表现。但是总体来说,丽珠集团的创新药管线还是缺乏看点,无论是IL-17单抗还是小核酸药物,都是合作开发,剩下的自研产品创新力确实有所欠缺。结语:丽珠集团本次的临床三期成功确实有着象征性意义,但很大程度也仅限于象征性意义,因为这个市场马上就要极度内卷起来,单看疗效数据,这个药能够比一般的IL-17药物卖出稍微高些的销售额,但国内商业化也不是仅仅只有疗效。转载自瞪羚社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艾美达医药咨询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