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A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LPM526000133 Fumarate Capsules (LY03017) in Healthy Adult Subjects.
This is a phase 1,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A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LPM526000133 Fumarate Capsules (LY03017) in healthy adult subjects
A Phase 1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ood and Ag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LPM526000133 Fumarate Capsules (LY03017) in Healthy Volunteers
This study consists of 2 parts. Part A i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2-period, crossov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food effect of LY03017 in healthy adults. Part B is a single-arm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LY03017 in elderly volunteers.
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A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LPM526000133 Fumarate Capsules (LY03017) in Healthy Adult Subjects.
This is a phase 1,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A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LPM526000133 Fumarate Capsules (LY03017) in healthy adult subjects.
100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专利(医药)
3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新闻(医药)▎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近段时间,中国在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迎来多项进展。仅六月份,就有3款精神分裂症疗法在中国获批上市;而在七月,又有至少2款新机制的精神分裂症药物在中国获批临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对于公共卫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患者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社交退缩以及记忆、决策等认知功能的损伤。尽管当下一些疗法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症状,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对现有疗法无效,或出现不可接受的副作用。
精神分裂症新药开发难度大,失败率高,研发界一直期待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新的突破。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当前在中国正在研发的精神分裂症产品管线,仅供读者参阅。(注:本文仅盘点部分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的精神分裂症在研管线,为不完全统计。)
图片来源:123RF
再鼎医药/百时美施贵宝:KarXT
作用机制:M1/M4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
中国研发阶段:3期临床
KarXT(xanomeline-trospium)是一种潜在“first-in-class”毒蕈碱类抗精神病药物。该产品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的新药申请已被美国FDA受理,PDUFA目标日期为2024年9月26日。根据新闻稿,如果获得批准,KarXT将成为数十年来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个新机制药物。
在中国,再鼎医药拥有KarXT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再鼎医药正在开展一项评估KarXT用于精神分裂症的3期桥接注册研究。在近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中,再鼎医药表示预计未来12个月内将向中国NMPA提交KarXT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上市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通过新的作用机制,KarX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充当M1/M4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被认为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和认知症状。且与现有疗法不同,KarXT不会直接阻断多巴胺受体,提供了一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潜在新方法。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布的长期试验结果中,52周时,KarXT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症状的疗效指标。
勃林格殷格翰:lclepertin(BI 425809)
作用机制:Gly-T1抑制剂
中国研发阶段:3期临床
Lclepertin是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研发管线中一款新型甘氨酸转运蛋白1(Gly-T1)抑制剂,通过抑制Gly-T1改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功能减退起到治疗作用。NMDA受体功能低下导致的谷氨酸能途径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病理原因之一。
目前该产品正在开展全球3期临床试验,中国也同步参与其中。2021年5月,美国FDA 基于一项2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授予lclepertin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同年6月,该产品在中国也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认知障碍(CIAS)。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该产品有3项针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包括两项3期疗效和安全性试验研究(招募完成)和1项长期安全性延长试验(招募中)。
翰森制药:HS-10380片
作用机制:多靶点激动剂
中国研发阶段:2期
公开资料显示,HS-10380是翰森制药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自主研发项目之一,为一款D2、D3受体和5-HT1A部分受体多靶点激动剂,对5-HT2A受体具显著拮抗作用,有望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翰森制药正在开展HS-10380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一项2期临床研究,以及一项针对中国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b/2期临床研究。
京新药业:JX11502MA片
作用机制:多巴胺D3/D2受体部分拮抗/激动剂
中国研发阶段:2期
根据京新药业公开资料介绍,JX11502MA为该公司在研的一款多巴胺D3/D2受体部分拮抗/激动剂,它同时对5-HT1A和5-HT2A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淡漠。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京新药业目前正在开展一项2b期和一项2c期临床研究,评估JX11502MA针对成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灵北制药/恩华药业:Lu AF35700/NHL35700
作用机制:小分子靶向药
中国研发阶段:2期临床
Lu AF35700是灵北公司(Lundbeck)开发的一款口服小分子药物,拟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可靶向多巴胺受体、血清素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对多巴胺D1受体的亲和力高于D2受体,其药理学机制有望减少锥体外系反应、高泌乳素血症等副作用的发生率。2021年11月,恩华药业与灵北达成合作,获得Lu AF35700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权益。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一项评价NHL35700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2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中泽医药:ZZ6398
作用机制:D2/D3/5-HT1A/5-HT2A四个受体泛拮抗剂
中国研发阶段:2期临床
中泽医药聚焦精神分裂症创新药研发。该公司核心产品ZZ6398是一款D2、D3、5-HT1A和5-HT2A四个受体泛拮抗剂,可通过合理D2/D3选择性和5-HT1A拮抗作用,来同时改善精神分裂阳性、阴性和认知症状。ZZ6398在动物模型中对三大症状都有效且呈剂量覆盖。目前,中泽医药正在开展一项1b/2a期临床研究,评估该产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多次给药剂量递增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有效性。中泽医药产品管线中还有其他3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精神分裂症在研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方向分别为DA/5-HT、免疫、神经发育。
默沙东(MSD):MK-8189
作用机制:PDE10A选择性抑制剂
中国研发阶段:1期临床
MK-8189是一款磷酸二酯酶10A(PDE10A)的选择性抑制剂。PDE10A在人脑纹状体中大量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纹状体的异常输出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关,包括精神病、幻觉和妄想。临床前研究表明,PDE10A抑制剂有可能缓解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功能障碍,表明MK-8189除了精神病症状外,还可能对认知障碍具广谱活性。
早前,MK-8189已在健康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完成了多项1期试验,目前在全球正在进行2期临床。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一项评价MK-8189在健康中国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多次给药临床研究已经完成。
绿叶制药:LY03020
作用机制:TAAR1/5-HT2CR双靶点激动剂
中国研发阶段:1期临床
LPM787000048马来酸盐缓释片(LY03020)为绿叶制药基于新分子实体/新治疗实体技术平台开发,为一款痕量胺相关受体1(TAAR1)和5-羟色胺2C受体(5-HT2CR)双靶点激动剂,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近日,绿叶制药宣布该产品在中国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性障碍。8月13日,该产品单次剂量递增1期临床研究已经登记启动。
据绿叶制药新闻稿介绍,不同于已上市抗精分药物抑制突触后膜D2和5-HT2A受体的机制,新一代抗精分药物以激动突触前膜为特征。TAAR1和5-HT2CR双靶点作用机制可起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有望减少锥体外系反应(EPS)和代谢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并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等现有治疗方案尚无法满足的治疗需求。临床前研究表明,LY03020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且未见明显的EPS和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风险。
恩华药业:NH300231肠溶片
作用机制:5-HT2A受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调节剂
中国研发阶段:1期临床
根据恩华药业此前公告介绍,NH300231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具有新颖的药理机制,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它是一种5-HT2A受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调节剂,且对5-HT2A受体的拮抗活性明显高于多巴胺D2受体,同时能够抑制五羟色胺转运体活性。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NH300231在多种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中均有药效。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恩华药业正在开展一项1期临床研究,评估单次口服NH30023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旺山旺水生物医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TPN672
作用机制:双向调节多巴胺受体
中国研发阶段:临床1期
TPN672是一款在研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旺山旺水生物医药共同开发。公开信息显示,TPN672对多巴胺受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和5-羟色胺转运体,从而起到平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它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更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作用。TPN672于2017年5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该产品已经完成两项1期临床,还有一项评价TPN672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b期临床研究目前状态为主动暂停。
礼来/索元生物:美泊谷美特(pomaglumetad,DB103)
作用机制:强效mGlu2/3受体激动剂
中国研发阶段:1期临床
DB103(pomaglumetad methionil)是一款开发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是谷氨酸受体。该产品由索元生物从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引进。在中国,该产品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于2018年底获得NMPA批准。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一项DB103在早期精神分裂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1b期研究已经完成。
纽欧申医药:NS-136
作用机制:毒蕈碱型乙酰胆碱M4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
中国研发阶段:获批临床
NS-136片是纽欧申医药研发的一款新型选择性毒蕈碱型乙酰胆碱M4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M4 PAM)。根据纽欧申医药此前新闻稿介绍,对M4受体进行正向调节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作用机制,尤其是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治疗重要的进步,受到广泛的关注。NS-136片此前已经在澳大利亚启动1期临床研究。今年7月,该产品在中国获批IND,拟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
恩华药业:CY150112
中国研发阶段:1期临床
CY150112片是恩华药业正在研发的一款小分子药物(尚未披露靶点机制),于2020年在中国获批临床,开展开展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试验。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一项评价CY150112片在成人健康受试者中滴定给药及多次给药的1b期临床研究正在招募中。
翰森制药:HS-10509片
中国研发阶段:1期
HS-10509片为翰森制药在研的一款1类化药新药,目前正在开展针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的1期临床研究。目前尚未从公开渠道查询到该产品的作用机制。
绿叶制药:LPM526000133富马酸盐胶囊(LY03017)
中国研发阶段:1期
绿叶嘉奥制药申报的LPM526000133富马酸盐胶囊已于今年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NSS)、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PDP)相关的幻觉和妄想、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性障碍(ADP)相关的幻觉和妄想。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绿叶制药已经针对该产品开展3项1期临床研究,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目前尚未从公开渠道查询到该产品的作用机制。
旺山旺水生物:VV119胶囊
中国研发阶段:1期
VV119胶囊为一款化药1类新药,于2023年在中国获批IND。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旺山旺水生物正在开展两项1期临床研究,分别评估单次和多次口服VV119胶囊,在中国成年健康受试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目前尚未从公开渠道查询到该产品的作用机制。
相关阅读:
治疗精神分裂症,这款口服新药在中国获批
每月一次!绿叶制药长效精神分裂症疗法获批上市
一年仅需2次!强生长效精神分裂症疗法在华获批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及公开新闻稿
[2]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 From 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index.html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及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据 Insight 数据库统计,本周(7 月 28 日—8 月 3 日)全球共有 72 款创新药(含改良新)研发进度推进到了新阶段,其中 3 款获批上市,1 款申报上市,3 款进入 III 期临床,16 款获批临床,8 款申报临床。
下文,Insight 将分别摘取国内外部分重点项目做介绍。
国内创新药进展
本周国内共有 45 款创新药(含改良新)研发进度推进到了新阶段,其中 1 款启动 III 期临床,16 款新药获批临床,12 款申报临床。
本周国内首次获批临床的 8 款创新药(含改良新)
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下文如无特殊标注,为同一来源)
申报上市
1、信达生物:「玛仕度肽」新适应症报上市,治疗 2 型糖尿病
8 月 1 日,CDE 官网公示,信达生物 GLP-1R/GCGR 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注射液的新适应症申报上市,并获得受理。
玛仕度肽的肥胖症上市申请已于今年 2 月获 CDE 受理。根据信达生物公开资料,本次申报的新适应症为 2 型糖尿病。
截图来源:CDE官网
玛仕度肽(研发代号:IBI362)由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开发。作为一种哺乳动物胃泌酸调节素(OXM)类似物,玛仕度肽除了通过激动 GLP-1R 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外,还可通过激动 GCGR 增加能量消耗增强减重疗效,同时改善肝脏脂肪代谢。
玛仕度肽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优秀的减重和降糖疗效,以及降低腰围、血脂、血压、血尿酸、肝酶及肝脏脂肪含量,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带来多重代谢获益。
2024 年 2 月,玛仕度肽的首个 NDA 获 NMPA 受理,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Insight 数据库预测,该适应症申请预计将于 2025 年第三季度获批。
玛仕度肽研发历史时光轴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玛仕度肽当前共开展了五项 III 期临床研究,包括:1)在中国超重或肥胖受试者中开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GLORY-1);2)在中重度肥胖的中国肥胖受试者中开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GLORY-2);3)在初治的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DREAMS-1);4)在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 2 型糖尿病受试者中开展的对比玛仕度肽和度拉糖肽的 III 期临床研究(DREAMS-2);5)在中国 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受试者中开展的对比玛仕度肽和司美格鲁肽的 III 期临床研究(DREAMS-3)。
7 月 22 日,信达生物宣布玛仕度肽在中国 2 型糖尿病受试者中开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DREAMS-1)达成首要终点和全部关键次要终点,展现出降糖、减重双达标及心血管肾脏代谢指标的综合获益。
此前,玛仕度肽头对头度拉糖肽治疗 2 型糖尿病的 III 期临床 DREAMS-2 也已达成研究终点,玛仕度肽展现出显著优效于度拉糖肽的降糖疗效,并在减重、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展示出了更优越的综合获益。
DREAMS-1 研究总览图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2、正大天晴:PD-L1 单抗新适应症报上市,一线治疗肾细胞癌
8 月 1 日,CDE 官网显示,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 PD-L1 单抗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创新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受理,用于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RCC)。
这是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申报上市的第 3 个适应症,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申报上市的第 8 个适应症。本次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是国内首次使用双国产创新药组合一线免疫治疗晚期肾细胞癌。
截图来源:CDE官网
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RCC 占全部肾癌病例的 80%~90%。据统计,2022 年中国肾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约为 7.7 万例和 4.6 万例。约三分之一的肾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而局限性患者接受肾切除术后仍有 20-50% 出现肿瘤远处转移。
ETER100 研究(NCT04523272)是一项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 III 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和对照组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RCC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贝莫苏拜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 RCC 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同时改善 ORR、OS 等次要终点。关于详细的研究数据,正大天晴将在近期国际学术大会上公布。
此前,安罗替尼已获《CSCO 肾癌诊疗指南 2023》推荐用于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治疗,随着临床开发不断强化,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有望为晚期肾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拟优先审评
1、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第 2 项适应症,单药一线治疗 NSCLC
8 月 2 日,据 CDE 官网显示,康方生物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单抗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单药用于 PD-L1 阳性(TPS≥1%)EGFR 突变阴性、ALK 阴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的一线治疗(受理号:CXSS2400080)。
截图来自:CDE 官网
今年 5 月,依沃西单抗已经获批上市,适应症为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用于经 EGFR-TKI 治疗后进展的 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 NSCLC 患者的二线治疗。
本次新适应症被纳入优先审评,让依沃西单抗临床应用有望从二线向一线 NSCLC 挺进,以及从联合疗法向单药疗法的扩展,让药物的效能和适应范围得到了显著增强。
依沃西单抗是一款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在 2022 年 12 月与 Summit Therapeutics 达成协议以 50 亿美元总额实现 License out 交易,罕见高额引起行业震动。
基于康方 Tetrabody 技术设计,依沃西单抗可阻断 PD-1 与 PD-L1 和 PD-L2 的结合,并同时阻断 VEGF 与 VEGF 受体的结合。其抗 PD-1 端采用派安普利单抗的结构,抗 VEGF 端则采用贝伐珠单抗结构。
PD-1 抗体与 VEGF 阻断剂的联合疗法在多种瘤种(如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细胞癌)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这主要归因于 VEGF 和 PD-1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共表达,使得联合疗法能够更为有效地抑制肿瘤。
然而,依沃西单抗作为单一药物能够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或许在增强抗肿瘤活性方面更具优势。初步临床数据显示,依沃西单抗表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效果,其整体疗效优于单一 PD-1 抗体,且减少了抗血管生成相关的严重出血风险等常见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依沃西单抗在针对 PD-L1 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的 III 期注册临床研究(HARMONi-2 或 AK112-303)中,与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的对比数据表现出显著优势。
结果表明,依沃西单抗在 PD-L1 TPS 1-49% 和 PD-L1 TPS ≥50% 人群中均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各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是鳞癌、非鳞癌患者,还是有无肝转移、脑转移的患者,依沃西单抗均展现了强阳性的疗效。此外,依沃西单抗组的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依沃西单抗因此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 III 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疗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
目前在国内,依沃西单抗一线治疗鳞状 NSCLC 的研究已进入临床 III 期阶段。此外,针对卵巢上皮癌、胆道癌、肝细胞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适应症的研究也已进入临床 II 期。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III 期临床试验
1、第一三共:B7-H3 靶向 ADC 在中国启动 Ⅲ 期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
7 月 29 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第一三共登记了一项 B7-H3 靶向 ADC DS-7300a 的 Ⅲ 期临床试验。该研究拟在复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受试者中比较 DS-7300a 与医生所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DS-7300a 此前已在海外进入 Ⅲ 期临床,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进入 Ⅲ 期临床的 B7-H3 靶向 ADC。
截图来自: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
B7-H3 是一种跨膜蛋白,和 PD-L1 同属于 B7 家族。研究发现,B7-H3 在多种癌症类型的肿瘤细胞中都存在过度表达,包括肺癌、前列腺癌和食管癌等。而在小细胞肺癌中,大约 65% 的患者肿瘤中都呈现 B7-H3 高表达的现象。这使其成为了癌症领域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特别是在缺药的小细胞肺癌领域,B7-H3 已展现出了较为惊艳的治疗效果。
DS-7300a(Ifinatamab Deruxtecan,I-DXd)是一款潜在 first-in-class 靶向 B7-H3 的 ADC。该药采用第一三共独有的 DXd ADC 技术设计,由人源化抗 B7-H3 IgG1 单克隆抗体通过可裂解四肽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有效载荷(一种依喜替康衍生物,DXd)连接组成。
第一三共曾在 2023 年 9 月披露了 DS-7300a 在一项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 Ⅰ/Ⅱ 期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DS-7300a 表现出了持久的疗效。数据如下: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本次在中国登记的是一项随机、开放、国际多中心 Ⅲ 期临床试验(IDeate Lung02,CTR20242805),该研究是全球多中心研究 IDeate Lung02 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于今年 1 月首次在 ClinicalTrials.gov 平台登记,国内预期纳入 70 名患者。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全球范围内尚未有靶向 B7-H3 的药物获批用于治疗任何癌症,但已有 50 个靶向 B7-H3 的项目进入到临床阶段,这些药物类型包括 CAR-T、ADC、双特异性抗体、放射性药物等等。
具体到靶向 B7-H3 的 ADC 领域,全球已有 14 个项目进入到临床阶段。从研发进度来看,目前只有第一三共的 DS-7300a 和翰森制药的 HS-20093 进入到 Ⅲ 期临床试验。值得注意的是,DS-7300a 和 翰森 B7-H3 ADC 在国内登记 Ⅲ 期临床时间仅差 7 天,可见竞争之激烈。
B7-H3 靶向 ADC 国内研进度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2、阿斯利康:C5 补体抑制剂国内启动 III 期临床
7 月 31 日,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阿斯利康启动了一项国内 III 期临床试验。该试验是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瑞利珠单抗(Ravulizumab,商品名 Ultomiris)在初治成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免疫原性。
截图来自: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
瑞利珠单抗是 Alexion 公司开发的长效 C5 单克隆抗体,独特的设计让它具有比第一代 C5 补体抑制剂更长的半衰期。在治疗 PNH 患者时,它只需每 8 周静脉给药一次就可以有效控制溶血的发生。
目前,瑞利珠单抗已经在国外批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 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重症肌无力以及视神经脊髓炎。
PNH 是一种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层面的糖化磷脂酰肌醇 A 类(PIGA)基因体细胞突变引起的罕见疾病。尽管被视为良性疾病,但在传统治疗手段下,患者的生存率仍然亟需改善。
除瑞利珠单抗外,阿斯利康的另一款 C5 单克隆抗体依库珠单抗(最初由 Alexion 开发)早在 2018 年于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 PNH,后续它还获批了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和 aHUS 两个罕见病适应症。
在今年 2 月和 4 月,PNH 治疗领域迎来了两款新药的获批,分别是罗氏的可伐利单抗和诺华的伊普可泮。此外,越来越多的药企也在 PNH 治疗方面加紧布局。2024 年 5 月 28 日,再鼎医药与合作伙伴再生元启动了 C5 抗体 Pozelimab 和 C5 siRNA 疗法 Cemdisiran 联合治疗 PNH 的 III 期临床试验。
国内药企在 PNH 治疗领域也表现积极。目前,恒瑞医药的 HRS-5965、科越医药的 KP104、天辰生物的 LP-005 以及美悦生物的 MY008211A 均已进入临床 II 期阶段。
3、施维雅:IDH1/2 双重抑制剂在中国启动 Ⅲ 期临床,治疗脑胶质瘤
本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施维雅在中国登记了一项 Ⅲ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Vorasidenib(S095032/AG881)治疗携带 IDH1 或 IDH2 突变的残留或复发性 2 级胶质瘤亚洲受试者的效果和安全性。
今年年初,美国 FDA 和欧盟 EMA 已受理了该药的上市许可申请。根据 Insight 数据库,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申报上市的 IDH1/2 双靶点抑制剂。
截图来自: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在中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 5~8/1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当前,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临床上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Vorasidenib 是施维雅在 2020 年通过收购 Agios 公司所得的一款口服、选择性、高度脑渗透性的双重抑制剂,针对突变型异柠檬酸脱氢酶 1 和 2(IDH1 和 IDH2),拟开发用于治疗携带 IDH 突变的低级别弥漫性脑胶质瘤。
2023 年 3 月,Vorasidenib 的全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 INDIGO 研究(NCT04164901)达到了主要终点及关键次要终点,该试验旨在患有 IDH1 或 IDH2 突变的残留或复发性 2 级少突或星形胶质瘤且仅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比较 Vorasidenib 与安慰剂的疗效。试验数据如下图显示:
Ⅲ 期临床试验 INDIGO 研究总览图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施维雅本次在中国登记的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III 期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在携带 IDH1 或 IDH2 突变的残留或复发性 2 级胶质瘤亚洲受试者中评估 Vorasidenib 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PK)特征。
IDH 是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靶点之一。全球范围内,已有 3 款 IDH 单靶点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不同各类型的癌症,但尚未有 IDH 双靶点抑制剂获批。
除 Vorasidenib 外,和黄医药的 HMPL306 是全球研究进度第二快的 IDH1/2 双靶点抑制剂,已进入 Ⅲ 期临床。其它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同类在研药物还有贝达药业的 BPI-221351、礼来的 LY3410738、Nerviano Medical Sciences 的 NMS-173。
全球IDH1/2 双靶点抑制剂管线研究进度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
获批临床
1、恒瑞医药:1 类新药 HRS-6209 乳腺癌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7 月 31 日,恒瑞医药宣布子公司山东盛迪医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一项 HRS-6209 联合 HRS-1358 或 HRS-8080 或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氟维司群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的临床试验。
其中,HRS-1358 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制的新型、高效、选择性的靶向雌激素受体(ER)降解的 PROTAC 分子,能够高选择性地降解 ER,抑制 ER 转录活性及下游信号,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
HRS-8080 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选择性的口服雌激素受体(ER)降解剂。可高选择性地降解 ER,抑制 ER 活性及下游信号,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拟用于 ER 阳性及 ER 突变的乳腺癌的治疗。
HRS-6209 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选择性 CDK4 抑制剂,能够抑制 CDK4/cyclinD 复合物及下游信号,诱导肿瘤细胞阻滞在 G1 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临床拟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 2024 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报告,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全球每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 231 万,死亡 67 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
境外创新药进展
境外部分,本周共有 28 款创新药(含改良新)研发进度推进到了新阶段,其中 3 款获批上市,1 款申报上市,6 款获批临床。
新药获批上市
1、全球首款!TCR-T 细胞疗法获批上市
8 月 1 日,Adaptimmune Therapeutics 公司宣布,美国 FDA 加速批准 TECELRA® (Afamitrisgene autoleucel) 上市,用于治疗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滑膜肉瘤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接受过化疗,HLA-A*02:01P、-A*02:02P、-A*02:03P 或 -A*02:06P 呈阳性,并且其肿瘤表达 MAGE-A4 抗原。
值得一提的是,TECELRA 不仅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实体瘤癌症 T 细胞疗法,也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 TCR-T 细胞疗法。
截图来自:Adaptimmune 官网
软组织肉瘤有 50 多种类型,可根据肿瘤出现在脂肪、肌肉、神经、纤维组织、血管或深层皮肤组织中的情况进行分类。滑膜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5% 至 10%。三分之一的滑膜肉瘤患者在 30 岁以下被诊断出患有该病。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 20%,大多数接受晚期疾病标准护理治疗的患者都会经历复发,并需要接受多种疗法,这类患者急需新的治疗选择。
TECELRA 是一种针对黑色素瘤相关抗原 A4 (MAGE-A4) 的工程化 TCR-T 细胞疗法。TECELRA 使用每个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一次性输注治疗中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这与目前晚期滑膜肉瘤的治疗标准有显著不同。此项批准为被诊断患有这种肉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ECELRA 的获批是基于 SPEARHEAD-1 研究队列 1 的结果,该试验纳入了 44 名患者。主要疗效结果是独立审查委员会确定的总缓解率 (ORR)。数据显示,患者的 ORR 为 43%,完全缓解率为 4.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 6 个月(95% CI:4.6,未达到)。在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39% 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为 12 个月或更长时间。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全球范围内有 150 多个 TCR-T 在研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国内,目前也有 60 个 TCR-T 在研项目已进入或者获批临床。其中,香雪生命科学的 TAEST16001 注射液是和华夏英泰的 YT-E001 国内进度最快,均已进入到 Ⅱ 期临床阶段。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2、口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又一新药获 FDA 批准
7 月 30 日,Alpha Cognition 官网显示,FDA 批准 Benzgalantamine(ALPHA-1062)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
Benzgalantamine 是用于 AD 治疗的新型前药,融合了加兰他敏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的双重作用机制,通过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来发挥治疗效果。此外,Benzgalantamine 还是 α-7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 α4β2 受体的变构增强剂,这一特性能够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Benzgalantamine 针对 AD 症状,为患者提供持久的认知和整体功能改善,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自 2001 年加兰他敏获得 FDA 批准以来,已积累了大量长期临床数据,证明其在多种脑受体中的活性、抗炎作用,以及对记忆和注意力的显著改善,且与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相关。在 AChEI 类药物中,加兰他敏对认知衰退的影响最为显著,并降低了发展为严重痴呆的风险。
由于 Benzgalantamine 的前药特性,使其在通过胃肠道后能够有效转化为加兰他敏的活性成分,进而实现与加兰他敏相同的治疗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该药物通过独特设计消除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从而可能解决一些常见的耐受性问题,并具有无失眠发生率的中枢神经系统安全性。
从临床研究来看,在 I 期单次递增剂量(SAD)和多次递增剂量(MAD)试验中,Benzgalantamine 在年轻和老年健康受试者中显示了改善胃肠道副作用和增强认知的作用。MAD 研究中进一步分析的定量脑电图(qEEG)数据表明,Benzgalantamine 在健康老年受试者中显著改善了 AD 指数,在第 7 天用药前和所有用药后时间点均优于安慰剂。此外,几项其他 qEEG 功能测量的变化也表明 Alpha-1062 对大脑功能具有积极影响。
另一项双治疗、双周期、交叉设计试验的顶线结果证实,在接受稳定状态治疗的健康成年志愿者中,ALPHA-1062 与氢溴酸加兰他敏缓释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AD 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 AD 患者人数已超过 5000 万,疾病负担不容忽视。由于 AD 病理机制复杂,药物研发难度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获批治疗 AD 药物非常有限。
2021 年 6 月,FDA 批准了由卫材和渤健联合开发的 Aβ 单克隆抗体药物 Aducanumab 上市,用于治疗 AD 相关的轻度认知障碍(MCI),这是 AD 领域近 20 年来首个获批的新药。2023 年 1 月,卫材和渤健联合开发的另一款新药仑卡奈单抗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或轻度痴呆的早期 AD 患者。7 月 2 日,礼来的 Donanemab 也获 FDA 批准上市,适用于治疗早期有症状的 AD,包括因 AD 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轻度 AD。
在 AD 治疗这一领域,国内药企也积极参与其中。长春华洋自主研发的琥珀八氢氨吖啶在 Ⅲ 期临床试验揭盲中显示初步疗效,并于 7 月 24 日提交上市申请。此外,恒瑞医药的 SHR-1707 和卓凯生物的 ZK50561 目前处于 Ⅱ 期临床阶段,康诺亚的 CM383 和绿叶制药的 LPM526000133 也已进入 Ⅰ 期临床阶段。
新适应症获批
1、强生制药:达雷妥尤单抗(皮下注射)四联疗法获 FDA 批准
7 月 30 日,强生宣布,美国 FDA 批准 DARZALEX FASPRO®(达雷妥尤单抗和透明质酸酶-fihj)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 (D-VRd) 联合用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 (NDMM) 患者的诱导和巩固治疗,这些患者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 (ASCT)。患者将有机会在初次诊断时接受这种基于 DARZALEX FASPRO® 的四联疗法,为他们提供一种可能显著改善结果的新疗法。
截图来自:强生官网
DARZALEX FASPRO®于 2020 年 5 月获得美国 FDA 批准,获批用于治疗九种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其中四种用于适合或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患者的一线治疗。它是唯一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皮下 CD38 靶向抗体。
本次的新适应症批准得到了 Ⅲ 期 PERSEUS 研究数据的支持,该研究评估了 DARZALEX FASPRO® 在包括 D-VRd 诱导和巩固治疗的方案中的效果,并与适合 ASCT 的 NDMM 患者在诱导和巩固期间使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 (VRd) 进行了比较。巩固治疗后,患者接受了一项研究性维持治疗方案,包括 DARZALEX FASPRO 与来那度胺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来那度胺。
PERSEUS 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 (PFS) 显著改善。与 VRd 相比,D-VRd 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60%。与 VRd 相比,使用 D-VRd 诱导和巩固治疗在巩固期结束时可产生更深的反应:微小残留病灶 (MRD) 阴性率为 57.5% vs. 32.5%,完全缓解 (CR) 或更好的患者的 MRD 阴性率为 76.6% vs. 58.5%。
D-VRd 的整体安全性与 DARZALEX FASPRO®和 VRd 的已知安全性一致。接受 D-VRd 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20%) 是周围神经病变、疲劳、水肿、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腹泻、肌肉骨骼疼痛、失眠和皮疹。
2、GSK:PD-1 单抗获批新适应症,针对子宫内膜癌
8 月 1 日,GSK 官网宣布,FDA 批准 Dostarlimab 联合卡铂和紫杉醇,随后 Dostarlimab 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成人患者。
在此之前,Dostarlimab 已获批用于联合化疗治疗具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的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成年患者。
此次适应症获批,覆盖了具有错配修复功能正常(MMRp)或微卫星稳定(MSS)肿瘤的患者。此类患者占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70-75%,且其治疗选择较为有限。
Dostarlimab 是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该药物联合化疗是目前唯一一种在成人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无论其生物标志物状态如何,均能显著提高 OS 的免疫肿瘤疗法。
此次适应症扩展的批准基于 RUBY III 期临床试验第一部分的双主要终点——PFS 和 OS 的结果。RUBY 试验第一部分是唯一一个在此临床背景下显示出在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全体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显著 OS 获益的试验。数据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联合化疗组的死亡风险降低了 31%(HR:0.69;95% CI:0.54–0.89)。
在 2.5 年的随访时间点上,联合化疗组患者的生存率为 61%(95% CI:54-67),而单纯化疗组为 49%(95% CI:43-55)。此外,Dostarlimab 联合化疗组的中位 OS 较单纯化疗组延长了 16.4 个月。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显示,Dostarlimab 联合卡铂和紫杉醇的安全性概况与各单独药物的已知安全性概况一致。
除子宫内膜癌外,Dostarlimab 目前获批的适应症还包括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复发性或晚期实体瘤。根据 GSK 此前发布的财报,在 Q2 期间,该药物强劲增长,销售额达 1.08 亿英镑。
目前,Dostarlimab 用于一线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正在国内进行。
医药交易
1、勃林格殷格翰:13 亿美元!收购 Nerio Therapeutics 公司,拓展免疫肿瘤产品管线
8 月 1 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在免疫肿瘤产品管线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公司以高达 13 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 Nerio Therapeutics 公司,为产品管线增加了一项创新的临床前项目。勃林格殷格翰旨在推动该项目成为其免疫肿瘤产品组合的潜在关键核心部分,以改善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Nerio 的多个小分子可抑制作为免疫检查点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N1 和 N2(PTPN1 和 PTPN2)。通过这种机制,PTPN1/N2 抑制剂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当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变革。然而,这种疗法并没有为所有患者带来治疗获益。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全面产品管线,增强免疫系统并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让免疫肿瘤的优势惠及更多患者。Nerio 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潜力作为单一药物疗法成为勃林格殷格翰产品组合的重要补充,而且重要的是,也能够与公司自主开发的多款肿瘤疗法进行联合用药。
此次收购是在显著改善肿瘤治疗上迈出的大胆一步,这进一步加强了勃林格殷格翰的肿瘤产品管线,将在研的免疫肿瘤疗法和肿瘤细胞靶向疗法巧妙结合,为患者提供最大获益可能。
Nerio Therapeutics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磷酸酶的药物发现和开发公司。磷酸酶是一类众所周知难以成药的潜在高价值治疗性蛋白靶点。Nerio 开发了具有出色药物特性的新型、强效且高度选择性的 PTPN2/N1 抑制剂。Nerio 首创的 PTPN2/N1 抑制剂可增强免疫功能并使肿瘤对促炎信号敏感,从而促进强大的抗肿瘤活性。
Nerio 由 Avalon Ventures 创立,并获得了 Bregua Corporation、Correlation Ventures、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 和 Viva BioInnovator 等投资机构的额外资金支持。Nerio 是依托 Avalon BioVentures 加速器发展而来,受益于 Avalon BioVentures 加速器在早期药物开发的专长和全面的公司支持。
2、勃林格殷格翰:投资生葆生物,加速推进溶瘤细菌管线
7 月 30 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投资深圳市生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ynthetica),以加速推进生葆生物的溶瘤细菌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项投资凸显了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推进新一代肿瘤疗法的承诺。
生葆生物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旨在通过人工基因线路精确调控活菌基因,将治疗性蛋白质更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细胞。合成生物学使肿瘤治疗性细菌的设计成为可能,这些细菌仅在识别特定的肿瘤微环境后才释放其有效载荷,它们只会在肿瘤内生长,而不会在肿瘤外部生长。
该项投资为首轮融资,由勃林格殷格翰风险基金(BIVF)和淡马锡领投,联想创投、复健资本和飞镖夏焱基金跟投。去年,勃林格殷格翰通过收购 T3 Pharmaceuticals 公司,为公司研发管线增加了一个细菌肿瘤治疗平台,该平台可以将免疫调节蛋白输送到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
尽管免疫疗法极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格局,但只有 15%-20% 的肿瘤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缓解。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全面的管线产品让免疫肿瘤疗法的优势惠及更多患者,这些疗法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并直接针对肿瘤细胞。下一代抗肿瘤细菌疗法平台与其他免疫肿瘤疗法和肿瘤靶向疗法巧妙结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肿瘤患者的获益。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风险投资负责人 Frank Kalkbrenner 表示:「溶瘤细菌疗法是勃林格殷格翰风险基金的战略重点,该疗法是一种基于具有多种治疗活性的各类细菌菌株的全新治疗方式。去年收购 T3 Pharma 公司已经成功为勃林格殷格翰产品管线增添了一个治疗平台。我们很高兴能够支持生葆生物推进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下一代细菌疗法,从而最终改变更多肿瘤患者的生命。」
3、百奥赛图:B7H3/PTK7 双特异性 ADC 项目达成选择权和许可协议
7 月 31 日,百奥赛图宣布与 IDEAYA Biosciences, Inc. (Nasdaq: IDYA) 就有潜力的同类首创 B7H3/PTK7 BsADC 项目达成了一项选择权和许可协议。
该协议将授予 IDEAYA 一项选择权来获得百奥赛图有潜力的同类首创 B7 H3/PTK7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有效载荷 BsADC 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B7 H3/PTK7 已被发现在多种实体瘤类型中共同表达,包括在有两位数的患病率的肺癌、结直肠癌和头颈癌等癌症中。
根据协议条款,百奥赛图将获得一笔首付款,如果 IDEAYA 行使了选择权,百奥赛图有权获得选择权行使费、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个位数净销售额分成。潜在交易总额达 4.065 亿美元,其中包括 1 亿美元的临床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
根据临床前数据,有潜力的同类首创 B7 H3/PTK7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有效载荷 BsADC 项目有可能作为单药疗法药物进行开发,也有可能与 IDEAYA 管线中基于针对 DDR 疗法的多个项目(包括 PARG 抑制剂 IDE161)进行联合使用。B7 H3/PTK7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有效载荷 BsADC 项目的开发候选药物提名计划在 2024 年下半年完成。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百奥赛图已签署了 103 项药物合作开发/授权/转让协议并与包括多家 MNC 在内的企业达成了 47 个靶点项目 RenMice®平台授权开发合作;多个临床阶段抗体分子也达成了对外授权合作。公司子品牌 BioMice®提供几千种包括靶点人源化小鼠在内的基因编辑动物和细胞模型,同时为全球客户提供临床前药理药效和基因编辑服务。
项目终止
1、百时美施贵宝:退货!TIGIT/CD96 双抗终止合作,已支付 2.45 亿美元
8 月 2 日,Agenus 宣布收到百时美施贵宝退回 AGEN1777 权益的通知,该项协议的终止自 2025 年 1 月 26 日起效。Agenus 表示,该协议终止是 BMS 公司的管线策略调整所致。
Agenus 公告表示,BMS 目前已向其支付了 2 亿美元首付款,且 I 期临床首例给药、II 期临床首例给药的里程碑款共计 4500 万美元均已支付。
TIGIT 单抗近年来遭受了重重打击。在本次双抗合作终止之前,BMS 就已经终止了自研的 TIGIT 单抗 BMS-986207;此外罗氏上周刚刚终止了两项 TIGIT 单抗治疗肺癌的 III 期临床;国内君实已与合作伙伴 Coherus 终止 TIGIT 合作、百济也与诺华终止 TIGIT 合作……
并且,除上述项目外,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已有 7 款 TIGIT 单抗项目处于非积极状态,包括乐普生物自管线中移除的 LP010、Agenus 的 AGEN1327、Seagen 的 SEA-TGT、Arcus 的 Ralzapastotug、百奥泰的 BAT6021 等。
BMS 与 Agenus 的合作在 2021 年 5 月 18 日达成。当时 AGEN1777 尚处于临床前阶段,双方约定的交易总额高达 15.6 亿美元之多,其中包含了 13.6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京产品销售额的两位数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2、Zymeworks:HER2 双抗 ADC 项目终止
8 月 1 日,Zymeworks 公司在 Q2 财报中宣布终止 HER2 双抗 ADC 项目 ZW49(Zanidatamab Zovodotin)的开发。
该公司是最早开发 HER2 双抗 ADC 的药企之一,这一药物的进度也一向走在同类管线最前列。百济神州早在 2018 年 11 月就与 Zymeworks 就 HER2 双抗 ZW25 和 ADC ZW49 达成合作,不过在 2023 年 9 月,百济已「退货」ZW49。
权益变化情况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官网
ZW49 是基于 Zymeworks 公司 Azymetric 和 ZymeLink 技术平台开发设计的双抗 ADC,通过可切割的二硫化物连接子连接 HER2 双抗 ZW25 双抗和毒素 auristatin,DAR 为 2。Insight 数据库显示,该药目前完成了 I 期临床。
多说一点
本周,除新药项目进展之外的看点同样不少。
一方面,MNC 财报季正在继续。本周 GSK、第一三共、德国默克等公司的财报出炉,Enhertu 等重磅药物的最新销售数据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本周也是创新药利好政策出台的高峰期。上海市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国家药监局引发《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审评审批速度,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周期从 60 日向 30 日压缩……
点击相应文字,即可跳转至相应报道。关注 Insight 数据库公众号,每周新药/行业/政策动态不错过。
内容来源:药企官方发布新闻/资料、Insight 数据库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分享,不代表 Insight 立场和观点,也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和介绍。如有需求,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点击卡片进入 Insight 小程序
国内审评进度、全球新药开发…
随时随地查!
多样化功能、可溯源数据……
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等你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解锁!
2022年“寒气”逼人的中国创新药产业,或许在2023年将逐渐“解冻”……2023年迎来首个“开门红”,由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新药Rykindo(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制剂)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以及作为单药或作为锂盐或丙戊酸盐的辅助疗法用于双相障碍I型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Rykindo是首个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并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以下简称CNS)治疗领域的新药,也是首个根据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第505(b)(2)条款获得FDA批准上市的由中国大陆制药公司开发的复杂制剂产品。在2022年多款创新药出海美国受阻后,绿叶制药终于为中国创新药带来了一份新年礼物,他们的经验是什么?从2015年完成Rykindo关键临床,到2023年在美获批上市,绿叶制药闯过了哪些难关?又形成了哪些优势?创新药出海选对策略是关键?01出海不易,脚踏实地出海寻求增量成为创新药研发企业们共同的追求,出海策略的选择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均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疾患,在全球分别影响约2400万人和4000万人。在美国,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25%~0.64%,而约4.4%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经历过双相障碍。这两种精神疾病均具有高复发率,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患者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庞大的患者需求带来了可观的市场空间。IQVIA数据显示,2021年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在全球和美国的销售额分别达到约71亿美元和约44亿美元。瞄准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市场前景,绿叶制药早在十余年前便定下了国际化战略。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只有临床优势显著、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取胜。据绿叶制药集团制剂研究中心副总裁孙考祥博士介绍,Rykindo注射后起效迅速,有助于快速控制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Rykindo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平稳,有助于降低剂量依赖性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其在停药后快速清除,也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作为一种长效针剂,Rykindo可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欠佳的问题,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此外,首先进入美国市场也是绿叶制药的战略性选择,毋庸置疑,在美国做新药的临床试验难度是最大,但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国,美国市场也是药企想要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的必争之地;同时FDA也是业界“金标准”,获得美国监管机构与市场的认可,相当于拿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快速通行证”,对于未来进一步打开更多发达国家市场及新兴市场都会有所助益。从2015年Rykindo关键临床试验完成,到2019年在FDA提交NDA,再到2023年正式获批,绿叶制药走通了FDA审评审批的每一步。绿叶制药集团研发国际高级副总裁孙志刚透露,“FDA对这个药问了很多问题,包括临床和药学方面,特别是对研发的小试研究、临床试验、工艺放大还有商业化生产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问得特别仔细,在现场检查的时候详细看了很多批次的记录。”这个过程中,绿叶制药“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每一步的工作”。孙志刚透露,绿叶制药的目标是做全球性申报注册,但在2015年时,Rykindo的产能还不足以供应全球,因此他们花费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进行工艺放大。“在最后申报的时候FDA确实问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拿出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做的很多批次来沟通,我觉得这也是获得FDA批准的很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Rykindo的获批是基于备受业内关注的全球性临床数据,“坦率说,Rykindo也是被FDA问过临床问题的,但我们的策略是全球开发,所以在中国和欧洲都开展了临床试验。审评期间,我们也运用了中国和欧洲的临床数据与FDA沟通,充分解释Rykind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全球开发的策略是真正得到了落实,而且也确实从中收获果实。”孙志刚坦言。谈到与FDA沟通的经验,孙志刚介绍,“FDA的审评主要围绕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要素,其中,商业化生产质量是NDA评审的关键点。”因此,绿叶制药也用了大量的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CMC研究证据证明了Rykindo的有效性以及质量的稳定。02 十年积累,修成正果作为全球微球技术平台领先者,绿叶制药关于利培酮微球项目(Rykindo)立项可以追溯到2008年,并于2011年确定了Rykindo的国际化路线。从确定国际化战略到实现在FDA获批上市,这条路一走就是10多年。2019年完成FDA的现场核查之后,迫于疫情等方面的挑战,绿叶制药进入FDA审批的漫长等待中,而Rykindo则率先在国内传来好消息。2021年1月,绿叶制药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商品名:瑞欣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瑞欣妥也成为了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主创新微球制剂。微球制剂是一种新型高端制剂,可针对临床需求设计不同的释放速度和周期,实现平稳持续释放药物一周至数月,进而提高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和依从性,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但微球制剂技术具有研发、生产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的特点,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此前一直被海外公司垄断。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之一,绿叶制药通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建立起了包括高载药量低突释微球制备技术、微球产业化制备技术及设备、长效缓释制剂体内外释放相关性评价等核心关键技术,并形成了在研发策略、创新体系、工艺设备和工艺系统的设计开发、商业化生产、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以及全球专利保护上的卓越能力和优势积淀。随着Rykindo在FDA的上市,绿叶制药也打破了海外公司此前在微球技术领域的国际垄断地位。对于CNS相关疾病的治疗而言,用药的依从性是核心的临床需求之一。孙考祥博士坦言,CNS系统疾病对长效制剂需求很大,因此开发以微球制剂为代表的长效制剂产品是解决其临床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包括微球技术平台在内的长效缓释技术平台的优势,如今绿叶制药已经面向海外市场构建起了丰富的产品管线。除了Rykindo,绿叶制药的另一款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在研产品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混悬注射液(LY03010)已于去年11月在美国达到关键临床试验预设终点,并计划在美国提交NDA,可以说,其商业化指日可待。若未来LY03010顺利获批,能够与Rykindo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惠及更多患者。此外,孙志刚介绍,绿叶制药也在持续布局其他CNS在研产品,包括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同步开发的注射用罗替戈汀缓释微球(LY03003),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并在美国处于NDA审评阶段的一类创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等在研产品。显然,绿叶制药正在不断发挥其技术平台的优势,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深度布局。03出海要选对策略Rykindo在FDA的上市是绿叶制药“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成果,意味着绿叶制药以其自研能力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绿叶制药(国际)总裁张业泓博士对E药经理人表示,目前绿叶制药正在积极推进Rykindo在美国的商业化布局。绿叶制药(国际)市场部副总裁周骏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海外市场应用长效制剂的患者比例远高于国内市场。具体到美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长效制剂的患者比例达到12%。从患者需求带来的销售情况来看,2021年美国市场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占到全球销售额的61%。在美国上市,也意味着Rykindo将直面长期占据美国市场的跨国巨头的挑战。对于Rykindo未来的商业化策略,作为绿叶制药在美国即将商业化的第一个新药,绿叶制药已经为Rykindo规划了两条路径,一条是自建商业化团队,另一条则是在美国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周骏表示,目前这两条路径都处在积极的推进之中。周骏强调,从长期战略来看,绿叶制药未来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化团队,以满足后续在研管线上市后的商业化需求。Rykindo的上市同样也是中国医药行业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为数不多的获得FDA批准的国产新药,Rykindo的成功出海也为踌躇不前的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张业泓看来,国际化道路是一个螺旋性上升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进入美国市场,更需要严谨与脚踏实地。出海考验产品差异化,也是考验药企对战略的精准把控。对于创新药的国际化战略,周骏强调,每家公司要根据自己研发的能力、资源配置、组织能力等等来决定自身的国际化方向。此次Rykindo的上市,绿叶制药选择505(b)(2)的途径,孙志刚表示,505(b)(2)可以避免505(b)(1)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和费用风险,同时也可以避免505(j)仿制药市场的竞争。据悉,505(b)(1)即全新分子结构的药物的上市,虽然最有可能获得高回报,但也更具高风险,药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最终却铩羽而归的故事并不罕见;505(j)的路径则往往面临仿制药“红海”的竞争,回报预期有限。505(b)(2)新型药物递送系统(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制剂创新相关的市场竞争技术门槛较高,而收益相对仿制药则丰厚得多。从绿叶制药的策略来看,其可通过Rykindo这一高端制剂出海打开国际市场,为未来更多创新产品铺平道路。周骏对绿叶制药未来的创新药产品出海充满希望,他指出,绿叶制药目前的在研管线中还有LY03015、LY03017等新分子实体。不论是成熟靶点还是first-in-class,药企的国际化战略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不论是分子的创新,还是制剂的创新,抑或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当前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秉持着这一前提,进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踏上国际化征途的中国药企都将看到胜利的曙光。登记邮箱信息订阅E药经理人信息服务扫描二维码精彩推荐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LPM526000133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