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领域,教授创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一对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夫妻联手打造出一家估值高达26.36亿元的创新药企,并在尚未实现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冲刺港股IPO,这样的故事,依然令人侧目。
这家名为“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麦科奥特”)的企业,正是由西安交大药理学博士王冰与皮肤科专家王梅共同创立。2025年10月,这家尚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通过18A章规则登陆资本市场。
👨🔬教授夫妻的创业转身:从实验室到董事会
王冰,55岁,曾在西安医科大学任教,后长期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2020年,他选择从象牙塔走向市场,出任麦科奥特董事会主席兼CEO,亲自执掌企业战略方向。
他的妻子王梅,52岁,是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皮肤科主任医师,拥有皮肤病学博士学位,曾获得陕西省专利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同控股麦科奥特53%的股份。
他们的身份转变,正是近年来“学者创业潮”的缩影——科研成果不再止步于论文,而是走向产业化,试图在临床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估值26亿,尚未盈利:典型的“18A模式”生物科技公司
麦科奥特的核心产品MT1013,是一款用于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多肽类药物,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SHPT是一种常见于慢性肾病患者的并发症,长期未控制会导致骨质疏松、血钙异常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麦科奥特尚未实现任何产品销售收入。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95亿元、1.57亿元和4990.1万元,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
这类“高投入、长周期、重研发”的企业,正是港交所18A章规则所支持的典型对象。该规则允许尚未盈利、尚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只要其核心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与资金储备。🧬多肽平台+双特异性:技术路径的差异化尝试
麦科奥特的技术核心,是其自研的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平台。简单来说,多肽药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在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所谓“双特异性”,是指药物可以同时识别两个不同的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这种机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已有广泛应用,而麦科奥特则将其拓展至代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领域。
除了MT1013,公司还布局了三款关键产品:
XTL6001:一款GLP-1R/GCGR/MasR三重靶点激动剂,主攻肥胖治疗;
MT1002:聚焦抗凝抗栓;
MT200605:用于脑卒中治疗。
这些产品覆盖的疾病领域,均为当前医药市场的“风口”赛道。📈百亿市场的诱惑与挑战:资本为何押注?
据第三方预测,中国SHPT药物市场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1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5%;而肥胖药物市场更是被视为“下一个千亿蓝海”,预计2035年将突破1026亿元,年增速高达36.1%。
正是基于这些增长预期,麦科奥特吸引了包括纽尔利资本、北极光创投等明星机构的投资。其中,纽尔利旗下的苏州麦纽持股9.99%,为最大机构股东。
但市场的热度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SHPT领域已有多个钙敏感受体(CaSR)激动剂获批上市,肥胖赛道则被GLP-1类药物巨头垄断。麦科奥特能否在强敌环伺中突围,仍需时间验证。🏃♀️商业化路径:轻资产模式的双刃剑
麦科奥特计划采用“国内CSO合作+国际授权”的双轨商业化策略。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即第三方销售组织,能帮助初创药企快速建立销售网络,降低前期投入。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隐忧:高度依赖合作方的执行力与资源投入,若市场教育、医生推广不到位,可能影响产品上市后的渗透率。
此外,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仅为1.07亿元,而年均研发投入超亿元,流动负债净额高达9.07亿元,财务压力不容小觑。🧭从“讲故事”到“兑现承诺”:资本市场的终极考验
在18A规则的加持下,麦科奥特成功叩开了港股的大门。但估值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其“兑现能力”的拷问。
2028年,MT1013预计将实现商业化。届时,麦科奥特能否如期交付临床数据、完成注册审批、顺利上市销售,将决定其估值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市场价值。
这不仅是麦科奥特的关键节点,也映射出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转型路径:从“讲故事”到“讲数据”,从“烧钱”到“变现”。
📌结语:
麦科奥特的故事,是一场关于科研、资本与产业化的三重奏。它既是教授创业的缩影,也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试图“破圈”的缩影。
在这个讲究“兑现”的时代,技术、资金、市场缺一不可。麦科奥特能否在2028年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