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汇聚中国和日本胃癌领域权威专家的“声动胃来 胃癌热点突围会议”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担任主席,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东医院Kohei Shitara教授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并有多位胃癌领域专家共话诊疗最新数据,共话临床用药经验,from data to decision,共助胃癌精准诊疗新局面。本文整理会议精要,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张艳桥教授致辞表示,随着HER2、Claudin18.2(CLDN18.2)、PD-1/PD-L1等靶点研究的不断突破,胃癌治疗已从传统化疗迈入精准治疗时代。其中,CLDN18.2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兴靶点,其药物研发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各类创新疗法前景可期,为胃癌治疗格局注入全新活力。 值此ESMO年会落幕之际,本次会议特邀中国和日本的胃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深入交流胃癌精准治疗前沿进展、最新研究数据,共同探讨临床实践经验、安全性管理心得,以期推动国际前沿成果与本土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希望大家在线上积极交流,擘画胃癌精准治疗的未来蓝图。 DATA CLDN18.2靶点百花齐放 靶免联合前景广阔 热点解读:从HER2到CLDN18.2,精准分型引领靶向治疗新纪元 赵林教授首先介绍了2025 ESMO会议中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在HER2阳性胃癌领域,多项研究持续推进: DESTINY-Gastric04研究已确立了T-DXd作为二线治疗的新标准,本次ESMO大会中更新了安全性相关数据,进一步强化了T-DXd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耐受性。 由解放军总医院徐建明教授牵头的KC-WISE研究显示,双特异性抗体KN026联合化疗二线治疗可显著提升PFS(7.1个月 vs 2.7个月)和OS(19.6个月vs 11.5个月),为二线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前线治疗方面,新一代药物如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出高达70%-90%的有效率,多项Ⅲ期研究正在进行,有望改变现有格局。 在占比更高的HER2阴性胃癌领域,研究焦点则集中于精准筛选优势人群和开发新靶点。免疫治疗为HER2阴性患者带来新选择,但多项分析证实,免疫治疗疗效与PD-L1 CPS评分正相关,CPS≥10的人群(仅占27%)能够显著获益,而CPS<5的人群已被NCCN指南剔除免疫治疗的常规推荐。最新的Meta分析显示,CPS<10的人群整体获益有限(HR=0.84),因此,亟需寻求替代治疗策略。 在此背景下,CLDN 18.2靶点的突破尤为关键,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向。CLDN18.2是晚期胃癌治疗新兴的靶点,高表达人群比例38%,是HER2的3倍,且易检测、易判读,可覆盖更广的获益人群。目前,针对CLDN18.2靶点的药物研发百花齐放。基于大型III期GLOW和SPOTLIGHT研究的成功,全球首个靶向CLDN18.2药物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的标准一线治疗,并获国内外指南高级别推荐。 同时,更多CLDN18.2相关探索如火如荼: ADC药物(如SYD118, BA1301)在后线显示出潜力,并可能惠及中低表达患者。BA1301的I期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显示,在高达3.0 mg/kg的剂量下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血液学和胃肠道毒性显著低于其他CLDN18.2靶向ADC。 双特异性抗体、CAR-T治疗等创新疗法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数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牵头的针对CLDN18.2和NKG2DL双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在胃癌患者中ORR高达75%。 此外,亦有多项研究探索CLDN18.2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化疗的联合方案,以期在一线实现更大突破。一线ASKB589(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在CLDN18.2阳性(高表达)的mGC患者中达到22.3个月的总生存期,且OS获益不受CPS影响。 在生物标志物分层方面,CLDN 18.2阳性患者多呈“冷肿瘤”微环境(PD-L1+ T细胞浸润低),免疫单药疗效显著劣于阴性组(51% vs 64%),因此该类患者应优先选择CLDN 18.2靶向治疗。临床实践中需要同步动态监测HER2、CLDN 18.2、FGFR2b、DKK1、TOP2A、NTRK等标志物,以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策略,尤其需要关注多靶点共表达患者的优先级决策。 整体而言,晚期胃癌已经迈入“多靶点、分线治疗、生物标志物驱动”的精准靶向时代,联合创新疗法与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是突破HER2阴性胃癌患者疗效瓶颈的关键路径。未来将通过不断前移新靶点药物,并与免疫、抗血管生成等策略合理搭配,有望持续扩大受益人群并延长总生存。 思想交锋:免疫与靶向联合,突破精准获益边界 讨论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越宏教授谈到,对于HER2阳性、CPS≥1的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中抗HER2联合免疫和化疗已被各大指南认可并应用于临床。随着ADC药物的研发,二线及后线治疗选择增多。未来值得探索HER2单克隆抗体联合ADC药物是否能够进一步增强疗效;对于HER2阴性胃癌,CLDN18.2靶点研究明确。基于本次ESMO大会发布的META分析结果,对于HER阴性、CPS<10且CLDN18.2表达≥75%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佐妥昔单抗。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指出,肿瘤治疗的疗效,瓶颈往往不在靶点本身而在于药物。DS-8201改变了既往疗效有限的HER2阳性胃癌二线治疗的现状,佐妥昔单抗的成功也给CLDN18.2这一靶点打开了新局面。未来,联合治疗将是应对肿瘤异质性的关键路径。无论是HER2、CLDN18.2靶向治疗还是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多模式联合相比单一方案能带来更大获益。总之,对靶点的精准药物研发与联合治疗策略,将是推动胃癌治疗进步的重要方向。 DECISION 佐妥昔单抗安全可控 坚定医患决策信心 临床实战:CLDN18.2靶向治疗的安全性管理与实践优化 Kohei Shitara 教授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东医院 Kohei Shitara教授以真实病例为线索,分享了CLDN 18.2阳性的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诊疗策略及佐妥昔单抗的临床应用与管理。 该病例为58岁IV期男性患者,诊断为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伴肝及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显示HER2阴性、pMMR、CPS=1,但CLDN18.2强阳性。考虑到其CLDN18.2高表达,临床选择佐妥昔单抗联合FOLFOX作为初治方案。治疗第一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暂停给药,待症状消退再恢复给药;第二次输注后,食欲减退,仍可耐受继续给药,内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第三、第四次输注剂量与第二次保持一致,持续四个治疗周期后,胃炎明显好转。佐妥昔单抗联合治疗两个月,患者病情好转;五个月后,尽管出现腹水,对症给予利尿剂,三天后,腹水消退。 该患者病情复杂,虽然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但通过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与积极处理,并未中断佐妥昔单抗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整体CLDN18.2表达水平较为稳定,佐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帮助患者获得较好的缓解,实现肿瘤缩小。 针对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Kohei Shitara教授建议给予充分的预处理和精细的输注管理,推荐四联止吐方案包括NK1抑制剂、5HT3拮抗剂、激素、H1拮抗剂。采用阶梯式递增的输液速度,首小时100 mL/h,第二小时200 mL/h,之后300 mL/h。若出现恶心呕吐反应时,需暂停给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对于持续性食欲不振,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和奥氮平。 Kohei Shitara教授重点介绍了两个易被忽视却影响治疗连续性的临床问题。 第一,佐妥昔单抗相关胃炎在胃镜下检出率高达90%(diffuse型64%,scattered型21%),表现为黏膜弥漫性红斑、白色渗出、糜烂及水肿,组织学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与点状出血;虽多为G1-2且可逆,但可伴随一过性白蛋白下降及腹水,造成影像上的“假性进展”,需与真进展鉴别,必要时短期利尿、营养支持即可缓解,无需停药。 第二,CLDN18.2表达在化疗压力下呈现“时空异质性”:对65例接受佐妥昔单抗±化疗后进展患者的再活检显示,53%出现CLDN18.2转阴或强度下降,但仍有73%保留≥25%的2+/3+细胞。这种“先降后失”的动态变化提示,一线进展后若仍有CLDN残留,患者仍可能从后续靶向药物中获益。因此,建议进展时常规复测CLDN18.2,以精准指导后续治疗。 除佐妥昔单抗外,针对CLDN18.2的多种新型疗法正在开发中,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ADC、CAR-T细胞疗法等,佐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治疗也在探索当中,这些新探索为胃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思想交锋:不良反应管控,中日经验共鸣 讨论环节,Shitara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围绕CLDN 18.2靶向治疗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邱红教授分享了佐妥昔单抗真实世界的安全性管理经验。自佐妥昔单抗在中国上市,目前湖北省已累积60余例应用佐妥昔单抗的病例。实践表明,经过严格的预处理和精细的管理后,真实世界的整体安全性可控:按指南共识做足预处理(NK-1+5-HT3+H1拮抗剂、PPI,必要时加奥氮平),绝大多数患者仅出现轻-中度胃肠道反应,无不可接受的严重不良事件,且多例已顺利完成多周期重复用药。把好“入口关”是安全前提——用药前必须全面评估 PS、器官储备及胃镜下溃疡/出血风险;对深大溃疡或活动性出血者,邱红教授倾向不使用激素,但PPI常规覆盖;胃切除患者仍按四联止吐方案执行,无需下调强度。同时,邱红教授也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让患者事先了解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处理策略,并讲明靶向联合带来的长期生存获益,可显著提高依从性与治疗信心。 齐长松教授表示,Kohei Shitara教授来自于日本的用药经验对中国临床很有启发,日本医生在应用佐妥昔单抗过程中会选择胃镜检查来帮助临床决策,但在中国实践中常规胃镜检查可能受限。此外,不同CLDN 18.2靶向药物(单抗、双抗、ADC、CAR-T)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的伴随诊断抗体及阳性阈值设置均有所不同(例如单抗佐妥昔单抗要求75%,而某些双抗或ADC要求较低),这将显著影响患者的判定结果。对于不同药物的检出率差异问题,齐教授建议针对每种药物选择其特定的伴随诊断抗体检测,避免不同检测平台交叉使用。针对CLDN18.2这一靶点,规范检测迫在眉睫,SPOTLIGHT和GLOW研究所采用的Ventana CLND18(43-14A)RxDx IHC检测试剂已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获批为佐妥昔单抗的伴随诊断。未来,随着不同药物的出现,可能会有更多不同的抗体检测需求,精准检测是前提,故亟待加强相关研究,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在国际管理经验方面,Kohei Shitara教授重申了严格预处理和输液速率阶梯调控的重要性。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尽管说明书未强制要求,但基于实践经验和部分可能增效的数据,其团队常规使用。输注速度管理方案(100-200-300 mL/h)适用于所有患者,胃切除术患者的止吐方案与非胃切除患者相同,但需关注便秘、嗜睡等副反应。预测严重胃肠道事件(如恶心呕吐)的因素仍在探索中,可能与胃炎表现有关,但并非强相关。他指出,80%以上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症(胃炎),内镜检查常显示红斑或浅表性胃炎,但多数患者可继续用药。胃镜监测的价值在于鉴别病因,而非常规监测项目。对于胃切除患者,使用止吐药需谨慎但不禁用。 结语 本次“声动胃来 胃癌热点突围会议”汇聚中日专家智慧,系统梳理了晚期胃癌精准治疗新进展。会议重点关注CLDN18.2这一新兴靶点,其研发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从全球首个靶向药物佐妥昔单抗的成功上市,到双抗、ADC、CAR-T等创新疗法的积极探索,共同构建了多元化治疗格局。SPOTLIGHT、GLOW研究助力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成为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的标准一线治疗,真实世界应用经验进一步佐证佐妥昔单抗可靠的安全性。未来,随着对更多新型药物、更多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胃癌精准治疗必将迈向新台阶,为更广泛患者带来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