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观察局 想过动作会很快,没想到这么快,看来这是吴以芳想快速转正,拿全薪。(调侃) 正式官宣:两天前,云顶新耀与Visara公司签署协议,获得新型双功能生物制剂VIS-101在大中华区及部分亚洲市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云顶新耀将支付700万美元预付款(约合人民币4970万元),以及最高89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和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这是吴以芳于10月10日获委任为云顶新耀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后的首个重大业务决策。 只是,不知道在吴以芳的战略版图中,这笔交易会如何改变云顶新耀的未来? 关于这个品种目前权益分配,大致做了一个流转图,供各位直观参考, 图片 这是一款什么药,如此押注 VIS-101绝非普通眼科药物。 作为靶向VEGF-A与ANG-2的双特异性生物制剂,其分子设计具备更强的靶点中和能力,有望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患者提供更持久的疗效。 该药物已完成中美两国的初步安全性研究,并在中国完成II期剂量探索试验,预计2026年具备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的条件。 这种研发进度对于云顶新耀而言堪称完美,既规避了早期研发风险,又保留了足够的市场独占期。 而且,云顶新耀本次交易首付款仅占协议总金额的7.3%(700万/9600万),远低于行业头部交易的20%-40%(如三生制药首付款占比20.7%),与信达生物引进Tigulixostat(首付1000万美元)、华润双鹤引进速必一(首付3400万美元)等交易相比,云顶新耀进一步压缩首付了比例。且依旧采用分阶段付款模式,将大部分款项与开发进展和销售业绩挂钩,降低了云顶新耀前期现金流压力。 但眼科赛道,确实应该更谨慎,目前国内眼底病药物渗透率不足1%,市场教育成本还是蛮高的。 国内有没有竞品 必然有的。国内药企大多是围绕VEGF等成熟靶点,通过差异化设计开发新一代疗法,目标是解决现有治疗在疗效持久性和给药频率上的未满足需求。 比如,信达生物IBI302(VEGF/补体双抗),属于潜在同类首创,处于III期临床,以及信达生物另一款IBI324(VEGF/Ang-2双抗),Ib期临床,已经将海外权益授权美国公司Ollin。 还有荣昌生物RC28 (VEGF/FGF),III期临床;奥赛康的ASKG712 (也就是本次的VIS-101) (VEGF-A/ANG-2),IIa期临床,但权益已经多次流转,奥赛康此前已将该药物在全球(亚洲以外地区)及日本的权益授权给了蔼睦医疗,再到Visara(亚洲权益),具体看上面的流转图。 恒瑞也有一款HR19034(抗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