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
期
看
点
价格战、架构变动与创新转型的多重压力
2025年以来,齐鲁制药的BD动作频繁得让业内侧目。短短数月内,公司连续宣布与来凯医药、迈威生物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从肿瘤到免疫,从AKT抑制剂到长效升白针,几乎覆盖多个重点治疗领域。
频繁的合作背后,是齐鲁制药在集采压力与内部调整交织下的主动求变——也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再平衡。
本期内容
01
密集BD下的战略外延
02
PROTAC药物研发概览
03
创新管线进展,能否堪当大用
04
总结与展望
【01 密集BD下的战略外延】
齐鲁制药丨来凯医药
11月12日,齐鲁制药与来凯医药签署独家许可协议,获得其AKT抑制剂LAE002(Afuresertib)在中国的全部权益。来凯医药将负责完成HR+/HER2-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AFFIRM-205)。该药用于HR+/HER2-乳腺癌,是全球仅有两种进入晚期开发阶段的AKT抑制剂之一。作为回报,直至首个适应症在中国获得新药申请批准,来凯医药有权获得最高总计人民币5.3亿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与临床开发里程碑付款。来凯医药有权获得最高总计人民币20.45亿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款项。有权就许可区域内LAE002(afuresertib)的未来净销售额收取梯度销售分成,分成比率在十余个百分点至二十余个百分点。
齐鲁制药丨迈威生物
不久前,齐鲁还与迈威生物就长效G-CSF产品8MW0511达成合作,该笔交易首付款和销售里程碑合计最高达 5 亿元,包括 3.8 亿元首付款。
注射用阿格司亭 α是迈威生物首个上市的 1 类创新药,应用长效基因融合技术将高活性改构 G-CSF 与人血清白蛋白(HSA)融合。5月底,该产品刚在中国获批,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骨髓抑制性抗癌药物治疗时,使用本品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
密集的BD合作被外界解读为齐鲁“加速创新布局”的信号,但也反映出企业在内部调整期希望通过外部资源弥补创新短板的现实策略。
02 集采冲击:价格断崖与架构震荡
齐鲁制药的困局始于集采常态化。在最新一轮国家集采中,生物类似药首次被纳入范围,涉及市场规模高达300亿元。齐鲁制药的重磅产品——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都在集采名单中,价格压力骤然放大。
过去几年,齐鲁在带量采购中以激进报价著称。
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虽然短期稳住了市场份额,却对利润空间和研发投入造成长期挤压。
随着集采进入生物药时代,这种压力正由仿制药扩散至齐鲁的生物制剂主阵地。
在经营压力和利润收缩的双重夹击下,齐鲁内部开始了一场规模颇大的架构调整。据业内消息,部分部门裁撤与合并已持续数月,中层岗位人员流动显著加快。一位前员工坦言:
“过去齐鲁是仿制药龙头,节奏稳定,但现在创新转型节奏非常快,许多人跟不上,内部也在试图找到新的管理平衡。”
多名业内观察者认为,这种“阵痛式调整”是齐鲁转型的必经阶段,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内部文化、激励机制与资源分配的重新洗牌。
【03 创新管线进展,能否堪当大用】
面对集采带来的利润挤压与组织动荡,齐鲁正试图用创新药讲述新的增长故事。目前公司拥有在研创新药80余项,其中约20项已进入临床阶段,覆盖抗肿瘤、自免及代谢等核心领域。
重点项目包括:
QLS31905(Claudin18.2/CD3双抗):全球首个进入Ⅲ期的同靶点双抗疗法,用于晚期胰腺癌;
QLS4131(三抗):靶向BCMA/GPRC5D/CD3的多发性骨髓瘤新药;
QLS1304片:针对ER+/HER2-乳腺癌,已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QLC1101胶囊:靶向KRAS G12D突变实体瘤;
QLH12016(PROTAC 1类新药):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蛋白降解疗法。
此外,齐鲁的 MabPair组合抗体平台 被视为公司底层创新的关键支撑。该平台可在同一细胞株中共表达两种抗体并精确控制比例,已实现稳定放大生产,为未来双抗与多抗药物研发提供了核心技术基础。
总体来看,齐鲁制药的创新管线正从“跟随布局”逐步走向“体系化竞争”。不过,创新药的临床验证周期长、投资高,且商业化路径复杂。齐鲁在管线数量上已具规模,但能否真正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药,仍有待时间检验。目前看,尚未能弥补集采下的收入下滑。
04 总结与展望
从集采的价格战,到组织架构的阵痛,再到频繁BD的背后,齐鲁制药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战略分水岭。
一方面,仿制药利润被持续压缩;另一方面,创新转型的投入与产出尚未平衡。
频繁的BD、人员调整与国际化布局,显示出齐鲁不甘止步的野心,也折射出传统药企在新周期下的焦虑与转向。
齐鲁制药的未来,可能不在于“能否最快转型”,而在于“能否在动荡中保持组织韧性,真正建立创新体系的持续产出能力”。
在集采的阴影下,这家老牌药企的“再出发”,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