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临床试验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DB101与修美乐单次给药比较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
比较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皮下注射试验用药DB101与参照药修美乐®药代动力学相似性为主要目的;比较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皮下注射试验用药DB101与参照药修美乐®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次要目的。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3期 随机双盲、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比较DB101与修美乐在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III期临床研究
比较DB101和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修美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有效性,确定两者的疗效是否等效;评价比较DB101和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修美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100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专利(医药)
3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新闻(医药)国内注射笔市场即将大爆!
近两年,当GLP-1站在资本市场舞台中央的时候,在无人注意的角落,GLP-1配套的注射笔(笔式注射给药器)接连斩获了多个大单。
2023年,甘李药业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可重复使用的笔式胰岛素注射器先后在巴西、哈萨克斯坦签下大单。4月,其在巴西中标134万支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6.7万支胰岛素重复注射笔;10月,两种产品又在哈萨克斯坦中标,中标量将满足哈萨克斯坦市场未来一整年的门冬需求量。
翰宇药业也在2023年拿下超亿元订单:11月,美国合作方向其采购1408.32万美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的利拉鲁肽预填充注射笔制剂。据悉,该金额仅为首批订单的前端采购价部分,合作方还将根据产品净销售额50%进行分成。
此外,翰尔西医疗与国内多个知名上市药企签订了注射笔供销合作协议,签署金额近10亿元,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交付。
不仅是注射笔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均普智能也在2023年向瑞士糖尿病企业、丹麦医药企业成功交付了预装大容量可穿戴胰岛素注射笔、GLP-1受体激动剂自动注射电动笔等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此前,均普智能还为医药巨头赛诺菲交付了可年产400万件的智能化一次性胰岛素自动注射笔生产线。
事实上,国产GLP-1药物还未大规模放量,国产注射笔还处于即将爆发的阶段。而海外注射笔市场却由于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注射液的爆火而大卖。甚至于诺和诺德与礼来均在疯狂加强注射笔的供应。
2023年2月,诺和诺德在中国天津投资约11.8亿元建设预填充注射笔生产线及成品车间;8月,诺和诺德与赛默飞达成合作,赛默飞旗下子公司将为诺和诺德提供司美格鲁肽填充注射笔生产服务;11月,诺和诺德投资约23亿美元扩大在法国的生产,以提升GLP-1药物及注射笔的产量;2024年2月,诺和诺德控股股东以165亿美元收购CDMO龙头Catalent(康泰伦特),其中Catalent的两个生产基地将诺和诺德被用于灌装减重药物注射笔……
礼来也在2023下半年表示:将通过投资扩建工厂提高产能,并从2024年开始提供多剂量快速注射笔。
2024年3月,礼来与美国韧力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意大利制药公司BSP Pharmaceuticals达成合作协议,由韧力公司、BSP公司为礼来提供注射笔的制剂灌装服务。礼来还表示,其将利用广泛的外部合同制造商组合加快生产。2024年4月,礼来宣布拟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家工厂,用于生产注射药物和注射笔。
数十亿美元投建工厂、超百亿美元并购CDMO,对于注射笔、注射药物的扩产,诺和诺德与礼来不可谓不“疯狂”。
GLP-1的爆火在预料之内,而注射笔低调签单却瞒过了大多数人。从行业看,注射笔为何能大爆?其高增速能保持多久?更多企业入局背后,注射笔行业如何了?
注射笔爆发,不止是因为GLP-1
毫无疑问,注射笔的爆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GLP-1。
GLP-1是一类新型的药物,现阶段获批的适应症主要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代表性药品包括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
自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重磅GLP-1药物获批以来,GLP-1市场就进入了超高速发展期。根据各上市企业年报统计,2022年,全球GLP-1药物总体销售额达到225亿美元。2023年,全球GLP-1药物销售额突破350亿美元。其中,仅司美格鲁肽针剂Ozempic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38.9亿美元。
(2023年GLP-1代表药物销售情况)
之前,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GLP-1药物的应用场景主要为减重、降糖,需要消费者长期自我管理、自我给药。而这些药物此前的给药方式均是注射给药。
在多种注射给药方式中,玻璃针筒、一次性注射器等传统注射给药装置对操作者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且长期使用时患者依从度较低。
注射笔是将药物与注射装置合二为一,患者无需专业操作知识即可进行自我注射治疗,操作简单便捷,依从度更高。因此,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GLP-1药物均配套了注射笔。而司美格鲁肽针剂、度拉糖肽针剂、替尔泊肽针剂等GLP-1产品的大卖,也带动了注射笔的销量大涨。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国产GLP-1药物终于获批上市,且更多国产GLP-1即将获批。例如,2023年,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分别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了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肥胖或体重超重适应症;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获批新适应证治疗肥胖或超重;2024年,正大天晴开发的利拉鲁肽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随着更多国产GLP-1产品的获批上市,GLP-1药物将进一步渗透市场。而这,也将促使国内注射笔市场进一步扩容。
近期,许多药企都开始扩产GLP-1产品。但是,注射笔的产量却少有人关注。根据统计,目前国内注射笔的年产量不超过1亿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2025年6月以后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国产GLP-1开始放量后,很可能会因注射笔的产量不足而缺货。而注射笔的扩产需要近10个月的准备期。因此,国内药企最好在2024年9月前确定注射笔合作方,确保未来注射笔的产量充足。
虽然GLP-1是注射笔大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GLP-1之外,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矮小症用药)、特立帕肽(骨质疏松用药)、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不孕不育用药)等注射类药物的渗透率提升也刺激了注射笔市场。
以胰岛素药物为例,自2022年5月胰岛素国家专项集采在各省市陆续落地,国内市场上胰岛素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其渗透率也快速提升。如通化东宝的胰岛素类似物产品在2023年实现销量超60%增长。甘李药业基础胰岛素产品2023年的销售量同比增长32.47%,速效和预混胰岛素产品销售量同比增112.38%。
2024年3月,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再次开展胰岛素专项集采持续采购。此次接续集采的6类胰岛素首年采购需求超2.4亿支/瓶,其中制剂规格为笔芯或笔芯/预填充的产品采购量占总体采购量的95%以上。随着胰岛素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胰岛素注射笔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另外,相关企业还将注射笔产品的应用领域扩展到阿扑吗啡、利拉鲁肽、特立帕肽、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纳武单抗、依那西普等新型药物中,进一步打开注射笔的市场空间,提升注射笔的市场增速。
除了应用场景扩展、渗透率提升外,国产注射笔也随着药企出海浪潮一同销往海外。例如,当国外胰岛素厂商在国际市场出现供应问题时,甘李药业趁机拓展客户,扩大海外订单。2023年,甘李药业胰岛素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订单量增加,国际收入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同时,伴随胰岛素的成功出海,甘李药业的注射笔也顺势在海外频频中标,销量大涨。
多种因素共同驱动下,注射笔市场高速增长、加速扩容。根据市场调研公司ReportLinker发布的研究报告,2021年全球注射笔市场规模预计为376亿美元,2026年将达到53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2%。
国产注射笔大规模备产的背后,乱象渐起
规模变大、增速加快的注射笔行业,迅速吸引了更多入局者。同时,投机者、非专业人士的入局,也引发了一些行业乱象。
第一,注射笔企业在采购、选用材料方面存在乱象。一位注射笔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许多注射类药物集采后,相关药企对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递到注射笔端,药企们要求注射笔产品持续压缩成本、降低费用。而为了获得订单、赚取利润,有的注射笔企业通过使用工业级材料或劣质的改性塑料(回收废料的改进料)来降低成本。”
采用低端材料、劣质材料生产出的注射笔,在放置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出现产品组件故障、润滑不良、推杆严重卡顿、产品寿命降低、无法注射或使用困难等问题。
同时,优质的注射笔可依靠高端材料的自润滑性实现传动注射;劣质的注射笔产品则由于采用了劣质材料,需额外使用润滑油等化工用剂来弥补产品核心组件的润滑性能。但是,这又带来新的问题:其不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
在中国,由于注射笔尚属于创新产品,暂时缺乏相应的标准,此类产品仍可获批上市。但在欧洲等成熟市场,监管部门对注射笔的生物相容性及材料均有明确要求,应用低端材料、额外使用润滑油等化工用剂的注射笔产品,无法获得欧盟CE认证。
第二,注射笔产品在生产方面也存在乱象。现阶段,有的企业并未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全自动检测工艺,而是通过人工生产。这使得其注射笔产品的一致性较差。同时,有的企业在注射笔生产环节未进行过程化管控,使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消费者可能买到这些企业生产的劣质品或残次品。
针对上述乱象,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应当发挥作用,牵头制定相关生产标准,并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注射笔产品符合市场要求、行业标准;注射笔企业也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生产高品质产品。
第三,有的注射笔企业“唯客户论”“唯订单论”,只想赚快钱,不考虑长远。具体来说,当客户提出一些不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时,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订单,选择迎合客户要求。
例如,注射笔需具备盲打功能,使患者能轻易知道、设置注射量。但是,有的客户提出了“柔顺注射”的要求,即主动弱化注射时的力反馈与声音反馈,使患者能更柔顺的完成注射。但是,这将导致患者不知道注射量,并失去盲打功能。很明显,这不符合患者需求,也不符合行业标准。
再如,有的客户会要求所需注射笔的手感与进口注射笔的手感一致。关于手感,每一个传动结构、核心部件都影响着注射笔的手感。若要手感一致,就需要完全仿制进口注射笔的结构、材料。但这必然会引发专利问题。
对于这些要求,有的注射笔企业并不会坚持原则,也不会给客户解释专利问题,而是为了获得订单,满足客户的所有要求。带来的危害是:药企后续可能遭遇专利官司,给海外企业赔付费用,并延期产品的上市时间、影响企业品牌。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海外巨头在国内的相关负责人曾透露,目前国产产品的销售量仍然较少,当产品放量后再进行专利诉讼,将获得更大利益。”
第四,国内注射笔市场卷价格,唯“低价论”。事实上,大部分市场都会区分高端、中端、低端。而注射笔市场,目前许多企业以价格为中心,并不考虑产品的其他性能。这使得有的注射笔企业通过低质材料、劣质生产、仿制海外产品(无创新、无专利)等方式压缩成本,获取订单。
一方面,这使得注射笔行业失去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市场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中高端注射笔直接失去竞争力。
针对上述两种乱象,药企客户应当根据自身产品定位,自主选择高端、中端、低端注射笔产品,而不是唯低价论。同时,为了能够在欧美等市场推广产品,药企客户应当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射笔产品,避免专利诉讼问题。注射笔企业也应当专注产品创新,以产品的品质、性能进行市场竞争,而不是单以价格。
第五,注射笔的市场准入也有一定乱象。注射笔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注射笔和重复使用注射笔。一次性注射笔供应药企,重复使用注射笔供应C端市场。两类产品准入制度的差异,给监管部门、注射笔企业、药企客户带来了许多困惑。
根据国家规定,重复使用注射笔属于二类医疗器械,需要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一次性注射笔则属于药包材,只需备案即可。
但是,少部分地方部门对政策理解不深刻,给部分企业的一次性注射笔发放了注册证;而大部分地方部门并未给相关企业的一次性注射笔发放注册证,而是令其依照包材备案制度进行备案。
这导致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因为有的药企客户对注射笔行业不够了解,在采购时只选择拥有注册证的产品,而不考虑备案产品。
针对这种乱象,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整改,严格按照相关产品的准入制度执行。对于已发放的注册证,应当宣布无效,减少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希望在药企、注射笔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注射笔行业能快速平息乱象,正向高速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pexels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随着一大批“药王”即将渡过专利期,全球医药产业或将迎来一次集中的“专利悬崖”。延续这一逻辑推理,生物类似药有望在近几年成为风口。图:重磅药物“专利悬崖”时间,来源:锦缎研究院不同于创新药在研发上的比拼,生物类似药则是在确定的路径之下,比拼不同的工艺与速度,这也给了一向擅长“Fast-Follow”的国内药企创造了机会。经过多年的沉淀,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药企,相关据统计,中国的生物类似药研发管线位列全球之最。不过在一片利好的背后,则是生物类似药存在全面集采的可能,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事实上,在省级集采中,已有多个省份进行了生物类似药集采小规模尝试,如2022年广东省和安徽省的集采中都包含了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鉴于此,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还有多远?01逐渐拥挤的赛道一直以来,FDA对于生物类似药的态度都较为谨慎,实行“可互换资格”制度。所谓“可互换资格”指的是,在任何生物药处方的变更中,保险公司、PBM或药店只能使用可互换的生物类似药对原研产品进行替换,而其他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则被严格限制。目前在美国地区获得可互换资格的生物类似药数量仅有4款,而且2022年8月获批的雷珠单抗Cimerli还是因被豁免可转换研究才得以快速上市并获得可互换资格。这些情况表明,FDA对于可转换资格的态度早已开始放松,药企们也难有那么多的资金与经历投入到可转换研究中。如此背景下,这一谨慎的政策,最终在FDA发布的《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生物类似药标签指南草案》中被取消,这也间接助推了美国生物类似药的推广与应用。参考对转换研究无要求的欧洲地区的数据,阿达木单抗市场中生物类似药销量份额高达66%,美国市场的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将得到明显提升。美国市场对于生物类似药态度的宽松,使其有望成为中国生物类似药重点布局的市场。以“神药”阿达木单抗为例,其原研药为占据全球多年“药王”宝座的修美乐,于2002年底获批上市。2011年11月,当时的“药王”立普妥专利到期,修美乐趁此契机以94.8以美元在2012年首次登顶“药王”宝座,并在这一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一年。在美国市场中,修美乐的专利要到2023年才到期,但在国内市场,修美乐的专利早在2017年就已经到期,这也使得国内药企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开始研发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此后短短五年间,便先后有海正药业的安健宁(2019年12月)、信达生物的苏立信(2020年9月)、复宏汉霖的汉达远(2020年12月)、正大天晴的泰博维(2022年1月)、君实生物/迈威生物的君迈康(2022年2月)、神州细胞的安佳润(2023年6月)共7款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在研产品中,还包括泰康生物、华兰生物、武汉生物所、丹红制药、通化东宝等20余家药企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处于不同时期的研发阶段。除了阿达木单抗以外,目前已获批的国产贝伐珠单抗共有10款、国产曲妥珠单抗4款、英夫利昔单抗4款、利妥昔单抗3款、地舒单抗3款、托住单抗2款。在当初的顶层设计中,或许未曾预料到生物类似药赛道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变得如此拥挤,但擅长工程学的国人还是让这一赛道开始内卷。虽然第九批国采生物类似药仍“缺席”,但在“万物可集采”的行业政策背景下,生物类似药纳入全国带量采购只是时间问题。02走向集采的三座桥对于集采投资者谈之色变。一旦生物类似药开始全面集采,如今的内卷就极有可能掀起一轮价格战。但从用户民众角度而言,用到更便宜的好药总是医药产业的第一性。因此,毋论怎样纠结,对于高质量仿制药、原研药集群而言,只有为最广泛患者用的起,最终走向集采的产品,才算是具备普遍意义竞争力的产品。之于生物类似药而言,进入集采时代,可能要走过三桥。(1)第一座桥:临床替代关于生物制品能否在临床上互相取代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确认。我国药品集中采购能够顺利执行的核心在于参与竞标的药品之间具备互换性。化学药品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将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和治疗效果的药品归为一组进行竞标,中标药品可以取代未中标药品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可是,生物药由于其分子量庞大、结构复杂多变以及生产过程繁琐,原研药与各类生物仿制药在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若轻易替换使用可能会引发风险。图:生物类似药与仿制药区别,来源:天风证券(2)第二座桥:适应症拓展生物药的适用范围并不是自动扩展的。相对于化学药品,只要证实仿制药品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化学仿制药便可以自动获得与原研药相同的适用范围。然而,对于生物类似药并不能自动享有这一权益。根据我国现行的法规,每一种生物类似药的适应症都必须单独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只有在获得批准后,才能拥有相应的适应症。2021年2月,我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发布了《生物仿制药相似性评估及适应症扩展技术指导原则》,其中明确指出“生物类似药不能自动继承原研药的所有适应症”,并强调“适应症的扩展应当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适应症的特点进行个案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每种适应症都需要单独申请和提供证据。在这种背景下,生物药的集中采购必须重视各种产品在适应症方面的差异,避免中标产品出现适用范围外的用药问题。(3)第三座桥:产能拓展生物药的产能往往比较受限,短期内改变供应量的难度较大。为保证中标药品的供应稳定性,产能保障一直是药品带量集采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通常在每次带量集采中,管理部门都会要求投标企业提交产能储备及原料药采购链的介绍,以评估企业中标后能否保障稳定供货的能力。基于以往经验,化学药带量集采开标后,企业需要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准备,而生物药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对生产线的要求更高,扩产和量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些因素预示着,掌握更低成本产能,将是生物药厂商未来构建核心护城河的重心工作之一。(来源:医曜 作者:黄仲平)药闻康策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年2款生物类似药获FDA批准上市,另有3款生物类似药处于三期临床中,百奥泰迎来「生物类似药」的春天?012款生物类似药,成功闯关FDA过去的一年,有多款国产药物成功闯关FDA。其中,不仅有国产创新药,还有百奥泰的2款生物类似药,包括施瑞立(托珠单抗)、普贝希(贝伐珠单抗),分别于2023年10月、12月获FDA批准上市,开创了生物类似药出海新的里程碑。施瑞立是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托珠单抗注射液,于2023年1月在国内批准上市,为全球首个获上市批准(NMPA)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适应症为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2021年4月,百奥泰将施瑞立在除中国地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Biogen,可获得总金额最高1.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外加两位数百分比的净销售额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在“借船出海”策略下,施瑞立成为了首个由中国本土药企自主研发、生产且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的单抗药物,也是FDA批准的首个托珠单抗类似物,先发优势显著,而且向欧洲EMA递交的上市申请也已经获得受理,若顺利获批,还将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相较之下,普贝希(贝伐珠单抗)达成的海内外授权合作更多。据德邦证券研报测算,2024-2026年,普贝希销售额预计将分别达到0.53亿美元、0.76亿美元、0.94亿美元。普贝希商业化进程图片来源:百奥泰2023年半年度报告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推动生物类似药的发展,陆续发布有利于生物类似药商业化的政策。这对于百奥泰、复宏汉霖等布局多款生物类似药的企业,是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上,百奥泰采取了“中国研发生产+MNC商业化”的商业模式,即通过将产品对外授权给海外药企、实现“借船出海”。除上述两款已成功出海的产品外,百奥泰还有多款生物类似药开展了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包括BAT2206(乌司奴单抗)、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BAT2506(戈利木单抗),后续若能继续对外授权或顺利获批,海外收入势必会进一步打开公司增长空间。图片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报02净利同比减亏,现有产品竞争压力较大除成功闯关FDA外,百奥泰还交出了可观的成绩单:预计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主要系营业收入增长所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预计增加2亿元至3亿元。这主要得益于百奥泰已在国内上市的3款产品:通过积极拓展市场,格乐立(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销售额较上年同期稳步提升,施瑞立于2023年1月上市后新增药品销售收入,以及随着普贝希销量增加,药品销售提成收入及销售里程碑收入增加。不过,生物类似药领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可避免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除原研产品修美乐外,国内还有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迈威生物和神州细胞等6家企业获批了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而且通化东宝、华兰生物等多个竞争对手也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图片来源:安信证券研报不仅如此,百奥泰的施瑞立(托珠单抗)同样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目前,除原研罗氏外,国内已获批上市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还有丽珠医药的安维泰,而且迈博太科CMAB806、博锐生物HS628均已递交上市申请,海正药业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海外市场方面,Celltrion研发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CT-P47,已于1月29日向FDA递交了上市申请,后续将与百奥泰同台竞技。在3款已上市产品中,普贝希面临的竞争最为激烈,目前国内已有10款左右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极度内卷。普贝希(贝伐珠单抗)主要针对实体瘤,截至2023年半年度报告发布日,已在国内获批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五项适应症。为了避开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百奥泰选择在全球多区域及地区开展普贝希的商业化进程,包括将中国地区的权益授予百济神州,将巴西市场销售权授予Biomm,将部分新兴国家的产品商业化权益授予Cipla Gulf FZ LLC,将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及大部分其它BAT1706合作未覆盖的国际市场权益授予Sandoz,将印度尼西亚市场权益授予Mega Lifesciences。较大的竞争压力,促使百奥泰将业绩增长新动力这一重任,落在了后续在研管线上。03在研管线丰富,打造下一个增长点生物类似药公司的成长逻辑,在于持续推出新的产品。只有越早抢占先发优势,才能吃到越多的市场蛋糕。基于此,百奥泰通过持续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布局了丰富的研发管线,借此打造下一个增长点。据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度,百奥泰研发费用进一步增加,相较上年同期预计增加1亿元至2亿元,除了高度重视药物研发工作以外,公司多个项目处于临床III期,使得临床试验费、技术服务费和研发费用增加。百奥泰的研发管线图片来源:2023年半年度报告从进度上看,百奥泰已有1款药物处于国内上市申请阶段,为抗血栓创新药巴替非班(BAT2094),另有5款药物处于临床III期阶段,其中包括BAT2206(乌司奴单抗)、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BAT2506(戈利木单抗)3款生物类似药,以及CD20单抗BAT4406F、新一代抗体药物BAT5906。巴替非班是一种肽类的β3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用于PCI围术期抗血栓,以及其他潜在的缺血性心脏疾病,预计2024年获批上市并开展商业化销售。BAT2206为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正在开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商业化策略上,百奥泰选择在全球多区域及地区开展BAT2206的商业化进程,包括将美国市场的权益授予Hikma,将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权益授予Pharmapark,将巴西市场的权益授予Biomm S.A.。目前,国内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的竞争格局良好,仅有华东医药/荃信生物、石药集团等少数药企布局。图片来源:浙商证券研报BAT2306为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针对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自免适应症,进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竞争对手包括石药集团、甘李药业等,但进度处于早期阶段。BAT2506为戈利木单抗生物类似药,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患者,当前全球仅有几家药企布局同类药物。此前,百奥泰已与Pharmapark LLC就BAT2506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达成合作。在早期管线方面,百奥泰除了聚焦后PD-1时代的肿瘤免疫治疗以外,仍继续布局ADC领域。例如,BAT4406F为百奥泰开发的新一代糖基优化的全人源抗CD20抗体,适应症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等自免疾病;BAT5906为新一代抗体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比上市药物雷珠单抗更能抑制猴眼部血管新生,可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在ADC领域,百奥泰已有5款ADC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包括BAT8006(FRαADC)、BAT8009(B7H3 ADC)、BAT8010(HER2 ADC)、BAT8008(Trop2 ADC)、BAT8007(Nectin-4 ADC),均针对癌症适应症。其中,除热门靶点HER2竞争激烈外,其余4种ADC药物均具备一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加快推进新药研发,百奥泰还于2023年12月发布了16.4亿元的定增方案,其中有12.89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占募集资金总额高达78.62%。结语:从短期看,百奥泰的业绩增长仍要依靠生物类似药的对外授权或上市销售,PD-1抗体药物和ADC管线仍处于早期阶段,最终能否贡献业绩,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参考资料:1.百奥泰财报、公告、官网2.中信建投证券、安信证券研报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责任编辑 | 蛋黄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商务合作 |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