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前言国内创新药研发起步的阶段,Fast Follow是首选的研发路径,PD-1的激烈竞争就是最好的历史例证。随着Fast Follow模式的推进与深化,越来越多药企开始喊出要做FIC药物的口号,从后视镜视角来看,这一口号并非空谈。从数量上来看,FIC产品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创新质量持续提升。有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初,中国药企在研的创新产品数量较2021年7月增加了近一倍,FIC药物从418个增至836个,增长率为100%。截至2024年8月,中国FIC管线数量达1762项,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且43%的在研管线研发进度处于全球前三水平。从质量上来看,FIC产品同样已经成为了License-out的核心驱动力。康方/Summit的AK112,百利天恒/BMS的BL-B01D1等交易,均说明国内FIC药物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可见,随着海外BD路径的打通,国内临床质量不断提高,国内FIC产品正在成为全球创新药格局的关键变量。而在这一背景下,手握全球FIC药物的柏全生物,在近日宣布完成了一轮超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在资本支持下,柏全生物有望做出下一个爆款FIC。01下一个PD-1PD-1的横空出世,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作为划时代的产品,PD-1的商业回报成绩有目共睹。与此同时,PD-1的成功,也让免疫检查点抗体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火热的一部分,数不清的药企和资金试图抓住下一个PD-1。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PD-1之后,仅有LAG-3等为数不多的靶点迎来了突破,并且在商业化、适应症拓展方面,也与PD-1大相径庭。更多的靶点,例如曾被寄予厚望的TIGIT,则是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尽管PD-1引领我们迈入了免疫治疗新时代,但要在这个时代里复刻其传奇,绝非易事。虽然失败的故事依然上演着,但随着研发不断推进,接近成功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了,康方的PD-1/VEGF双抗AK112,信达的PD-1/IL-2双抗IBI363等国产FIC药物,有望成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核心。除了在双靶点的组合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外,国内药企在FIC的靶点和机理上,同样也在不断取得突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靶点便是由柏全生物发现的CD3L1(ITPRIPL1)。根据柏全生物创始人、复旦大学教授许杰博士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论文显示,CD3L1是一种未被表征的I型膜蛋白,在正常的睾丸中高表达,也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表达,并且具有独特的胞外结构域(ECD),在PD-L1低表达或不表达的肿瘤中尤其显著,呈现出与PD-L1互斥的模式。 因此,CD3L1有望成为PD-1/L1抑制剂耐药或PD-L1低表达患者人群的新治疗选择。目前,柏全生物基于对CD3L1靶点扎实的基础研究而开发的FIC药物BT02目前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期待BT02早日POC。02复旦教授创业,累计融资3亿元相较于国内biotech的创始人在归国创业之前,多数都出自国外知名药企,许杰博士则有所不同,在创立柏全生物之前,他曾是一名外科医生。在临床一线工作中,许杰博士接触了很多肿瘤患者,目睹了当时肿瘤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与患者的痛苦。病人在疾病面前的脆弱和无力,成为他转向科研的核心驱动力——“绝大多数肿瘤至今仍缺乏有效疗法”的临床困境,促使他决心从治疗者转向新药研发者。2020年年末,许杰博士在上海临港正式成立了柏全生物,专注“从0到1”的肿瘤免疫新靶点发现与FIC药物研发。经过五年的探索,柏全生物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除了上文提到的BT02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外,还有一款BT01处于临床前,BT01同样是一款靶向SEMG2的潜在FIC药物,另外在专利层面,柏全生物还储备了CCDC112、SEMA3G点FIC靶点。可见,在许杰博士的带领下,柏全生物从转化医学与临床需求的结合出发,目前已经构建起了“靶点发现-验证-转化”三位一体研发体系,有望在肿瘤免疫的“无人区”持续开拓。当然,柏全生物的发展也离不开VC的支持,自成立以来,柏全生物已经累计完成了超3亿元的融资,在资本寒冬中,难能可贵。期待柏全生物在未来继续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锚点,通过持续输出具有全球专利壁垒的原创疗法,推动中国创新药从“跟随”向“引领”跃迁,为全球肿瘤患者提供突破性解决疗法。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若有侵权,告知必删!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投稿/授权/广告等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