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估BT02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的开放标签I/II期研究
评估BT02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的开放标签I/II期研究。
BT02 治疗复发或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b/IIa 期临床研究
评价复发/难治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注射BT02的安全性、耐受性、MTD、有效性、PK特征、免疫原性和RP2D。
100 项与 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据创鉴汇不完全统计,上周(6月16日至6月22日)全球医药大健康领域共披露融资事件32起,总额超16.8亿美元。神经疾病领域诞生了一笔大额融资。Draig Therapeutics完成1.4亿美元A轮融资,聚焦谷氨酸与GABA神经递质通路开发新一代疗法。其核心项目DT-101是一款AMPA受体阳性别构调节剂,通过恢复突触平衡治疗重度抑郁症,拟于2025年启动2期临床。管线另含两款高选择性GABAA受体调节剂,计划2026年进入临床。针对罕见遗传性疾病,Actio Biosciences正推进口服选择性KCNT1抑制剂ABS-1230和口服TRPV4抑制剂ABS-0871,分别治疗小儿癫痫性脑病和CMT2C型遗传性神经病变。该公司获得6600万美元融资。癌症领域,柏全生物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将推进包括CD3L1靶点在内的多个全新靶点肿瘤治疗管线研发,专注于突破PD-1/L1耐药、冷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等问题。人工智能(AI)在多领域的应用持续获资本青睐。创新药研发方面,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于近日宣布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全部交割,将推动AI平台升级和药物研发管线创新,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代谢紊乱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已有10个候选药物获得IND批准。医疗器械方面,联影智能获10亿元A轮融资,公司已推出多款医疗AI产品,覆盖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医疗数据管理、疾病预测等环节,融资将重点投入医疗大模型与智能体研发。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导读THECAPITAL聚焦创投圈投融资最新情报。本文4415字,约6.3分钟来源 |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思璞锐完成超2亿元天使轮融资,博远资本和汉康资本联合领投近日,上海思璞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SciBrunch Therapeutics,简称“思璞锐”)宣布完成超2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远资本和汉康资本联合领投,骊宸投资和LongRiver江远投资参与跟投。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现有管线的临床前和早期临床开发。思璞锐是一家专注于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迭代创新的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公司以新视角挖掘临床验证靶点,前瞻性地进行差异化的产品性能设计,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公司由资深连续创业者胡滔博士携手药物化学专家张杨博士共同创立。胡滔博士二十多年的职业经历涵盖Merck、Amgen、药明康德等知名国内外药企,积累了创新药研发、业务拓展、公司治理的多维度实践经验。在创立思璞锐前,胡滔博士作为生物医药公司Usynova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于2023年成功主导了临床前抗肿瘤项目UA022对AstraZeneca的全球独家授权交易。张杨博士拥有近20年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经验,曾任药明康德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副总裁,其领导设计的近20款小分子肿瘤创新药物处于临床开发的各个阶段,并已有多款在研药物完成向海外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的授权许可。思璞锐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胡滔博士表示:感谢各位投资人在当前生物医药行业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时期,对思璞锐团队战略定力及差异化管线组合的坚定支持。这笔资金将用于加速现有高潜力管线向临床开发的里程碑推进,并同步启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资产组合的构建。投资人的远见卓识与鼎力支持,是我们成长为解决重大临床挑战的国际创新力量的关键一步。软通智算完成超亿级A轮融资软通动力旗下软通智算科技(广东)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亿级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盛景嘉成创投领投,广发信德、毅达资本等多家机构跟投。据了解,软通智算为软通动力旗下专门从事人工智能基础建设与创新服务的子公司,本次A轮融资已完成资本交割。液晶相控阵天线研制商「华镁钛」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液晶相控阵天线研制商北京华镁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镁钛”)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兴湘资本领投,国科嘉和、湘江集团大科城基金、乐艺资本跟投,所筹资金将用于液晶相控阵天线模组厂的建设、人员扩张和市场拓展,云岫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华镁钛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化的液晶相控阵天线研发与制造,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兼CEO修威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曾任921载人航天动中通天线项目型号总师,具备二十八年卫星行业总体、产品研发、工程项目经验。核心技术成员包括知名院校博导、体制内院所型号项目总师,团队拥有超70项卫星、雷达、天线等相关发明专利。据介绍,目前液晶相控阵天线终端产品已实现商业化闭环,公司正在为高轨卫星和消费级客户进行批量供货。待今年下半年模组厂建设完成后,其卫星天线终端产能将较去年提升十余倍。库萨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城市服务机器人提供商库萨科技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水湖创投领投,融玺创投和无锡元启投资参与跟投,资金将用于现有无人清扫机器人产品的升级迭代、新一代环卫机器人研发及市场拓展,持续推动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库萨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于当年四季度完成首款无人清扫机器人库萨星筠S1研发并投入城市道路运营,次年推出第二款无人清扫机器人库萨星洁。目前库萨科技产品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20余个区域完成部署。极智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青岛高创方舟创投基金投资近日,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青岛高创方舟创投基金投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强化其数字育种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扩大育种基地建设,以及深化与下游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化合作,特别是在“优质+健康功能”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上加速突破。极智生物是一家致力于数字育种4.0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数字育种CRO服务和优质+小麦新品种创制研发。育种CRO业务方面,通过自主搭建的多物种功能基因位点数据库和自主研发的育种一体机,为客户提供低、中、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检测服务;并结合AI育种模型及基因编辑平台为科研机构和种企提供育种CRO服务。小麦育种业务方面,公司拥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位点数据库,自主研发的小麦“131”数字育种加速系统可以将10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2-3年,正在开展优质、抗病和耐盐碱小麦新品种的研发选育。公司拥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涵盖优良底盘品种、中间育种材料、突变体库、核心种质以及野生近缘种材料。通过对种质材料的重要基因资源(产量、抗病、品质、微量元素、抗性淀粉、糯性、抗逆等)的挖掘,可实现在高产抗逆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优质+功能营养小麦品种的定向改良。同时,公司还在积极探索功能小麦品种的产业化模式,打通从功能育种到功能栽培,再到功能食品开发及功能消费的应用场景。极智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焦成智博士表示:“非常感谢青岛高创方舟对极智生物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的认可与支持。本轮融资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国种业正处于从‘2.0/3.0时代’向‘智能育种4.0时代’跨越的关键时期,极智生物凭借自主可控的智能育种技术体系,致力于解决育种周期长、优质与抗逆难以兼顾等核心痛点。我们的小麦‘131’系统已在实践中验证了其高效性。本轮资金将加速我们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特别是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健康功能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上。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种企、科研单位和下游食品巨头的合作,推动‘优质+健康功能’小麦品种的快速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贡献极智力量。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技术的多作物应用拓展。”青岛高创方舟创投基金投资经理表示:“生物育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智能育种代表着未来方向。我们高度看好极智生物团队在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和AI育种算法融合上的深厚积累和领先优势。其自主研发的小麦‘131’数字育种加速系统不仅理论扎实,更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缩短育种周期、提升精准度的强大效能。公司聚焦‘优质+健康功能’小麦的战略方向,与国家粮食安全、盐碱地综合利用以及大健康产业趋势深度契合。青岛高创方舟作为聚焦科技创新的投资平台,非常荣幸能领投本轮融资。我们将充分利用青岛在海洋农业、生物科技领域的产业生态资源,助力极智生物加快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共同推动我国智能育种技术产业化提速,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柏全生物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近日,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两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上海科创基金、浦东创投跟投,原有股东上实资本、凯风创投继续追加投资。此次融资将重点用于加速公司核心产品-全球首创CD3L1靶点抗肿瘤药物的注册临床试验进程,同步推进多个全新靶点肿瘤治疗管线的研发布局。中科昊芯完成Pre-B+轮融资,华金资本领投近日,中科昊芯完成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金资本领投,麦格米特等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产品推广和客户开拓。中科昊芯的创始团队为原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核心科研团队,自2007年起在国家战略领域研制核心处理器,2019年1月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科昊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任伟认为,“DSP芯片整体的发展比较封闭,原有指令集架构不对外授权,以往国内企业是没有较优的技术路线去落地发展。”作为一个高质量、开放标准的处理器指令集架构,RISC-V适用于所有计算系统。而主流的X86架构由英特尔、AMD等公司主导,ARM架构国内公司要想使用,需要获取授权,长此以往不利于技术的更新和产品迭代,这会导致国内的操作系统、软件协同度等应用生态受到限制。李任伟表示,“中科昊芯采用RISC-V指令集能够解决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生态两大问题,为国内处理器设计提供一条自主可控的路径。”针对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光伏储能等不同场景,「中科昊芯」会分析不同场景的应用算法特点,提取相应的DSP指令,再同基础的RISC-V指令集结合形成昊芯的RISC-V DSP指令集,帮助产品快速落地。李任伟指出,“DSP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算力,中科昊芯的DSP芯片体系结构经过优化,同主频下性能更好、算力更强;其次是不同行业的应用算法存在差别,我们会提取该场景专用的加速指令,提升响应速度。中科昊芯还建立了丰富的算法库,为工程师开发、优化提供算法支持。”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李任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于中科院、海思、恩智浦、ST、紫光展讯等知名机构及公司,在芯片设计、芯片质量管控、芯片生产运营、销售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均有10年以上的经验。公司总人数近100人,一线研发人员占比在60%以上,研发投入总额已累计至数亿元。专注于特种尼龙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中维化纤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近日,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尚颀资本及上汽集团战略直投基金、中建材及容亿资本联合投资。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上海摩资投资有限公司控股投资,是一家研发生产特种尼龙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尼龙66高强FDY长丝、尼龙66色纱、尼龙66功能性纱、尼龙工业短纤、尼龙改性工程塑料、高温尼龙、耐候尼龙、透明尼龙、共聚半芳香尼龙、多元长碳链共聚尼龙等四个系列产品,是国内生产尼龙66汽车安全气囊丝的民族企业。中维化纤生产的尼龙66高强FDY长丝具有强度高、单重轻、耐疲劳、耐冲击、耐热好、耐摩擦、易于加工等特点,是汽车安全气囊、缝纫线、脱模布、胶管水布、线束包布、帐篷、特殊要求的绳、网、滤布、箱包的主要原料。产品涵盖22dtex2100dtex的全部品种规格。同时依托德国欧瑞康巴马格公司目前PA66化纤行业先进的6对热辊、8头、12头纺丝成套设备,奥地利Lenzing公司的在线毛羽检测系统,德国Textechno公司的全自动强伸纤度机等先进的物性检测设备,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尼龙66工业丝产品。尚颀资本投资团队认为:“中维化纤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替代,其产品性能与成本优势显著。随着汽车安全配置升级和低空经济发展,尼龙66工业丝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有望成为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此次合作不仅是资本支持,更是产业链协同的开端,未来携手推动中国高性能材料产业升级发展。”宇树科技确认:近期已完成C轮融资交割6月19日,市场消息称,宇树科技已完成了始于去年9月的C轮融资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吉利资本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跟投。宇树科技表示,“我们最近确实完成了C轮融资,但其他信息暂时不清楚”。天眼查显示,自2016年创立至今,宇树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最近的一轮为始于去年9月的C轮融资,彼时公司估值为80亿元。但在过去的半年中,宇树科技屡屡“出圈”,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受关注的公司之一。据最新消息,宇树科技的投前估值目前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END开白/线上咨询:irongzhong媒体合作:010-84464881商务合作:010-84467811
PREFACE前言国内创新药研发起步的阶段,Fast Follow是首选的研发路径,PD-1的激烈竞争就是最好的历史例证。随着Fast Follow模式的推进与深化,越来越多药企开始喊出要做FIC药物的口号,从后视镜视角来看,这一口号并非空谈。从数量上来看,FIC产品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创新质量持续提升。有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初,中国药企在研的创新产品数量较2021年7月增加了近一倍,FIC药物从418个增至836个,增长率为100%。截至2024年8月,中国FIC管线数量达1762项,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且43%的在研管线研发进度处于全球前三水平。从质量上来看,FIC产品同样已经成为了License-out的核心驱动力。康方/Summit的AK112,百利天恒/BMS的BL-B01D1等交易,均说明国内FIC药物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可见,随着海外BD路径的打通,国内临床质量不断提高,国内FIC产品正在成为全球创新药格局的关键变量。而在这一背景下,手握全球FIC药物的柏全生物,在近日宣布完成了一轮超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在资本支持下,柏全生物有望做出下一个爆款FIC。01下一个PD-1PD-1的横空出世,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作为划时代的产品,PD-1的商业回报成绩有目共睹。与此同时,PD-1的成功,也让免疫检查点抗体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火热的一部分,数不清的药企和资金试图抓住下一个PD-1。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PD-1之后,仅有LAG-3等为数不多的靶点迎来了突破,并且在商业化、适应症拓展方面,也与PD-1大相径庭。更多的靶点,例如曾被寄予厚望的TIGIT,则是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尽管PD-1引领我们迈入了免疫治疗新时代,但要在这个时代里复刻其传奇,绝非易事。虽然失败的故事依然上演着,但随着研发不断推进,接近成功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了,康方的PD-1/VEGF双抗AK112,信达的PD-1/IL-2双抗IBI363等国产FIC药物,有望成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核心。除了在双靶点的组合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外,国内药企在FIC的靶点和机理上,同样也在不断取得突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靶点便是由柏全生物发现的CD3L1(ITPRIPL1)。根据柏全生物创始人、复旦大学教授许杰博士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论文显示,CD3L1是一种未被表征的I型膜蛋白,在正常的睾丸中高表达,也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表达,并且具有独特的胞外结构域(ECD),在PD-L1低表达或不表达的肿瘤中尤其显著,呈现出与PD-L1互斥的模式。 因此,CD3L1有望成为PD-1/L1抑制剂耐药或PD-L1低表达患者人群的新治疗选择。目前,柏全生物基于对CD3L1靶点扎实的基础研究而开发的FIC药物BT02目前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期待BT02早日POC。02复旦教授创业,累计融资3亿元相较于国内biotech的创始人在归国创业之前,多数都出自国外知名药企,许杰博士则有所不同,在创立柏全生物之前,他曾是一名外科医生。在临床一线工作中,许杰博士接触了很多肿瘤患者,目睹了当时肿瘤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与患者的痛苦。病人在疾病面前的脆弱和无力,成为他转向科研的核心驱动力——“绝大多数肿瘤至今仍缺乏有效疗法”的临床困境,促使他决心从治疗者转向新药研发者。2020年年末,许杰博士在上海临港正式成立了柏全生物,专注“从0到1”的肿瘤免疫新靶点发现与FIC药物研发。经过五年的探索,柏全生物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除了上文提到的BT02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外,还有一款BT01处于临床前,BT01同样是一款靶向SEMG2的潜在FIC药物,另外在专利层面,柏全生物还储备了CCDC112、SEMA3G点FIC靶点。可见,在许杰博士的带领下,柏全生物从转化医学与临床需求的结合出发,目前已经构建起了“靶点发现-验证-转化”三位一体研发体系,有望在肿瘤免疫的“无人区”持续开拓。当然,柏全生物的发展也离不开VC的支持,自成立以来,柏全生物已经累计完成了超3亿元的融资,在资本寒冬中,难能可贵。期待柏全生物在未来继续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锚点,通过持续输出具有全球专利壁垒的原创疗法,推动中国创新药从“跟随”向“引领”跃迁,为全球肿瘤患者提供突破性解决疗法。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若有侵权,告知必删!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投稿/授权/广告等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100 项与 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