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RBM39 (Recursion)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RBM39 (Recursion)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RBM39 (Recursion) 相关的专利(医药)
10
项与 RBM39 (Recursion) 相关的新闻(医药)近年来,靶向蛋白质降解剂(TPD)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以PROTAC、分子胶为代表的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已发展为小分子药物的重要模式。
从2019年首个PROTAC分子(ARV-110)进入临床开始,层出不穷的蛋白降解剂相继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受益于独特的作用机制,蛋白降解剂不仅能靶向以往难成药的靶点,还为耐药患者提供了可选治疗方案。
图1. 蛋白降解剂发展时间线[1]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蛋白降解剂早期研发主要围绕AR、ER、BTK等靶点。如今,蛋白降解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正将目光投向更多新颖的靶标领域。
越来越多的蛋白降解剂管线显示,传统上难以成药的靶标(如IKZF1/3、GSPT1、VAV1、WIZ、BCL6等)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表1)。这一转变标志着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表1. 靶向蛋白降解领域的靶点[2]
分子胶的新发现
科学家通过对来那度胺(FDA批准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及其相关免疫调节药物(IMiDs)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这些药物能够结合并重塑E3泛素连接酶CRBN,进而促进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3)的泛素化。研究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其他分子胶可能也具备重塑CRBN的潜力,从而能够靶向更多蛋白质。
尽管如此,早期进入临床的项目仍然集中在来那度胺所降解的靶点上。例如,Celgene(2019年被BMS收购)基于来那度胺类似物发现了CC-92480(又名mezigdomide),并对其进行优化,以降解IKZF1和IKZF3。目前,该药物正处于多发性骨髓瘤的III期临床开发阶段。此外,激酶CK1α作为来那度胺的另一个降解靶点,也成为了早期开发的重点。
GSPT1(G1 to S phase transition 1)是一种翻译终止因子,通过与eRF1结合识别终止密码子,迫使蛋白质在翻译后与核糖体分离。GSPT1的下调可导致多种肿瘤细胞中关键蛋白的异常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其凋亡。BMS在2016年首次将GSPT1降解剂CC-90009推进到临床阶段,但后来由于未公开的原因终止了该项目。
GSPT1的降解可能会关闭整体蛋白质翻译,并可能引发许多不良事件。为了提高GSPT1降解的有效性和耐受性,BMS转向了抗体-分子胶偶联物策略。BMS-986497分子将GSPT1降解分子胶和CD33靶向抗体结合,这样能更有效地将降解剂递送到癌细胞。
今年7月,诺华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基于CRBN的、能够靶向转录因子WIZ的分子胶降解剂。该分子胶可以提高小鼠和灵长类动物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这一发现表明,分子胶有望为开发治疗镰状细胞病(SCD)的新药铺平道路。
新靶点,新征程
Monte Rosa是开发靶向GSPT1分子胶的先驱之一,他们研发的MRT-2359临床表现出色,在MYC驱动的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指数和可耐受的安全性。随着其降解平台的建立,Monte Rosa发现了更多的靶点,VAV1就是其中之一。Monte Rosa首席执行官Markus Warmuth表示:“我确信,在过去10-20年里,大型制药公司的每个免疫学团队都曾关注过VAV1这一靶点。”
VAV1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与B细胞和T细胞的信号传导密切相关。Monte Rosa研发的VAV1降解剂MRT-616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临床前疗效,效果与标准治疗(JAK抑制剂和S1P调节剂)相当。目前,这种降解剂已进入临床I期试验,并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进一步的试验。
此外,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是经典的CRBN的新底物。研究人员指出,数百种转录因子含有G-loop的C2H2锌指结构(包括IKZF2和WIZ),这为分子胶降解剂提供了更多潜在靶点。然而,像GSPT1和CK1α这样的非转录因子蛋白中的CRBN新底物,也携带G-loop降解结构域,使它们也处于IMiDs的作用范围内。
目前,大多数分子胶是偶然发现的。人体内有600多种E3连接酶,但目前的分子胶大多是基于CRBN,所以开发可招募除CRBN外的其他E3连接酶的分子胶,成为理性设计的重要策略。
SEED Therapeutics正在研发一种利用DCAF15连接酶降解剪接因子RBM39(一种调节mRNA前体剪接的蛋白质)的分子胶降解剂,该公司的ST-00937分子能够通过重塑DCAF15来泛素化RBM39,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预计明年进入临床阶段。除ST-00937外,SEED Therapeutics还有近10款在研药物,它们都不依赖于常用的CRBN和VHL(另一种常用的E3泛素连接酶)。
PROTAC的探索之路
异双功能降解剂(heterobifunctional)是一种“哑铃状”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一端结合目标蛋白(POI),另一端则与E3泛素连接酶相互作用。首批进入临床的蛋白降解剂主要集中在已有上市药物的靶点。
然而,Kymera Therapeutics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专注于开发哪些尚未有上市药物的靶点。Kymera Therapeutics的首个进入临床的PROTAC项目靶向IRAK4,这是一个在调节IL-1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的蛋白。由于IRAK4的活性既包括酶活性,也包括作为骨架蛋白的功能,因此蛋白降解剂可能比酶活性抑制剂具有更好的效果。Kymera Therapeutics的潜在first-in-class蛋白降解剂KT-474目前处于IIb期试验中,它是首个进入非肿瘤学适应症领域中,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PROTAC分子。
Kymera Therapeutics的下一个临床候选药物KT-621是一种靶向STAT6的PROTAC分子,能够用于特应性皮炎(AD)、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今年10月,Kymera宣布其KT-621的IND已获FDA批准,预计将在不久后在健康志愿者中开展I期试验。
BCL6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它通过BCL6的BTB结构域招募辅助抑制因子,调节B淋巴细胞的分化,并在生发中心(GCs)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由于BCL6在转录抑制因子复合体中的不受调控的表达和支架作用,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PROTAC靶点。
Arvinas公司研发的ARV-393是一种靶向BCL6蛋白的PROTAC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I期研究。初步研究显示,ARV-393在体内外均能显著降解BCL6,并在多种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肿瘤生长抑制(TGI)效果。BMS-986458是由BMS研发的一种BCL6降解剂,目前也处于临床I期,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语
从最初偶然发现的沙利度胺,到如今几百条蛋白降解剂管线;从开发已有上市药物的成熟靶点,到探索新一代靶点;从肿瘤领域,到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领域……蛋白降解的应用正被不断拓宽,随着更多新靶点的探索和新药物的开发,蛋白降解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资料:
[1]Brandon Dale et al. Advancing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1-00365-x
[2]Asher Mullard. Protein degraders push into novel target spac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4-00170-9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近年来,靶向蛋白质降解剂(TPD)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以PROTAC、分子胶为代表的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已发展为小分子药物的重要模式。
从2019年首个PROTAC分子(ARV-110)进入临床开始,层出不穷的蛋白降解剂相继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受益于独特的作用机制,蛋白降解剂不仅能靶向以往难成药的靶点,还为耐药患者提供了可选治疗方案。
图1. 蛋白降解剂发展时间线[1]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蛋白降解剂早期研发主要围绕AR、ER、BTK等靶点。如今,蛋白降解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正将目光投向更多新颖的靶标领域。
越来越多的蛋白降解剂管线显示,传统上难以成药的靶标(如IKZF1/3、GSPT1、VAV1、WIZ、BCL6等)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表1)。这一转变标志着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表1. 靶向蛋白降解领域的靶点[2]
分子胶的新发现
科学家通过对来那度胺(FDA批准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及其相关免疫调节药物(IMiDs)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这些药物能够结合并重塑E3泛素连接酶CRBN,进而促进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3)的泛素化。研究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其他分子胶可能也具备重塑CRBN的潜力,从而能够靶向更多蛋白质。
尽管如此,早期进入临床的项目仍然集中在来那度胺所降解的靶点上。例如,Celgene(2019年被BMS收购)基于来那度胺类似物发现了CC-92480(又名mezigdomide),并对其进行优化,以降解IKZF1和IKZF3。目前,该药物正处于多发性骨髓瘤的III期临床开发阶段。此外,激酶CK1α作为来那度胺的另一个降解靶点,也成为了早期开发的重点。
GSPT1(G1 to S phase transition 1)是一种翻译终止因子,通过与eRF1结合识别终止密码子,迫使蛋白质在翻译后与核糖体分离。GSPT1的下调可导致多种肿瘤细胞中关键蛋白的异常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其凋亡。BMS在2016年首次将GSPT1降解剂CC-90009推进到临床阶段,但后来由于未公开的原因终止了该项目。
GSPT1的降解可能会关闭整体蛋白质翻译,并可能引发许多不良事件。为了提高GSPT1降解的有效性和耐受性,BMS转向了抗体-分子胶偶联物策略。BMS-986497分子将GSPT1降解分子胶和CD33靶向抗体结合,这样能更有效地将降解剂递送到癌细胞。
今年7月,诺华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基于CRBN的、能够靶向转录因子WIZ的分子胶降解剂。该分子胶可以提高小鼠和灵长类动物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这一发现表明,分子胶有望为开发治疗镰状细胞病(SCD)的新药铺平道路。
新靶点,新征程
Monte Rosa是开发靶向GSPT1分子胶的先驱之一,他们研发的MRT-2359临床表现出色,在MYC驱动的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指数和可耐受的安全性。随着其降解平台的建立,Monte Rosa发现了更多的靶点,VAV1就是其中之一。Monte Rosa首席执行官Markus Warmuth表示:“我确信,在过去10-20年里,大型制药公司的每个免疫学团队都曾关注过VAV1这一靶点。”
VAV1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与B细胞和T细胞的信号传导密切相关。Monte Rosa研发的VAV1降解剂MRT-616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临床前疗效,效果与标准治疗(JAK抑制剂和S1P调节剂)相当。目前,这种降解剂已进入临床I期试验,并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进一步的试验。
此外,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是经典的CRBN的新底物。研究人员指出,数百种转录因子含有G-loop的C2H2锌指结构(包括IKZF2和WIZ),这为分子胶降解剂提供了更多潜在靶点。然而,像GSPT1和CK1α这样的非转录因子蛋白中的CRBN新底物,也携带G-loop降解结构域,使它们也处于IMiDs的作用范围内。
目前,大多数分子胶是偶然发现的。人体内有600多种E3连接酶,但目前的分子胶大多是基于CRBN,所以开发可招募除CRBN外的其他E3连接酶的分子胶,成为理性设计的重要策略。
SEED Therapeutics正在研发一种利用DCAF15连接酶降解剪接因子RBM39(一种调节mRNA前体剪接的蛋白质)的分子胶降解剂,该公司的ST-00937分子能够通过重塑DCAF15来泛素化RBM39,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预计明年进入临床阶段。除ST-00937外,SEED Therapeutics还有近10款在研药物,它们都不依赖于常用的CRBN和VHL(另一种常用的E3泛素连接酶)。
PROTAC的探索之路
异双功能降解剂(heterobifunctional)是一种“哑铃状”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一端结合目标蛋白(POI),另一端则与E3泛素连接酶相互作用。首批进入临床的蛋白降解剂主要集中在已有上市药物的靶点。
然而,Kymera Therapeutics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专注于开发哪些尚未有上市药物的靶点。Kymera Therapeutics的首个进入临床的PROTAC项目靶向IRAK4,这是一个在调节IL-1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的蛋白。由于IRAK4的活性既包括酶活性,也包括作为骨架蛋白的功能,因此蛋白降解剂可能比酶活性抑制剂具有更好的效果。Kymera Therapeutics的潜在first-in-class蛋白降解剂KT-474目前处于IIb期试验中,它是首个进入非肿瘤学适应症领域中,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PROTAC分子。
Kymera Therapeutics的下一个临床候选药物KT-621是一种靶向STAT6的PROTAC分子,能够用于特应性皮炎(AD)、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今年10月,Kymera宣布其KT-621的IND已获FDA批准,预计将在不久后在健康志愿者中开展I期试验。
BCL6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它通过BCL6的BTB结构域招募辅助抑制因子,调节B淋巴细胞的分化,并在生发中心(GCs)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由于BCL6在转录抑制因子复合体中的不受调控的表达和支架作用,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PROTAC靶点。
Arvinas公司研发的ARV-393是一种靶向BCL6蛋白的PROTAC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I期研究。初步研究显示,ARV-393在体内外均能显著降解BCL6,并在多种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肿瘤生长抑制(TGI)效果。BMS-986458是由BMS研发的一种BCL6降解剂,目前也处于临床I期,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语
从最初偶然发现的沙利度胺,到如今几百条蛋白降解剂管线;从开发已有上市药物的成熟靶点,到探索新一代靶点;从肿瘤领域,到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领域……蛋白降解的应用正被不断拓宽,随着更多新靶点的探索和新药物的开发,蛋白降解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资料:
[1]Brandon Dale et al. Advancing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1-00365-x
[2]Asher Mullard. Protein degraders push into novel target spac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4-00170-9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被视作“小分子药物领域的下一个风口”的分子胶,又双叒叕被押宝了。
撰文| Kathy
8月6日,万春医药子公司Seed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万春Seed)宣布,与卫材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多个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领域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交易总额为15亿美元。这是继今年5月连续两家中国Biotech达成分子胶出海授权后的又一新BD交易。
受此消息影响,万春医药美股开盘上涨10.17%。
万春作为大众原本印象中陷入“假死”状态的Biotech,却在进入今年3月后,股价开始出现波澜,从股价频频低于1美元/股濒临退市,到持续上涨,大有“死而复活”之势。早前便有业内人士透露,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分子胶项目所带来的想象空间。这一次交易的官宣,进一步印证了此事。
不过,最近3个月,万春的股价下跌了22%,股价现在又回到了2美元/股以下水平,有业内投资人称:“市场早就透支了这一消息。”但是,对于2023年期末仅1775万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万春医药来说,卫材的入局,无疑给公司的健康运营注入一剂“强心针”。
而再次被大药企青睐的分子胶,近两年诞生了多笔大额授权交易。然而,距离首款分子胶药物沙利度胺诞生已有半个多世纪,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等也都已经专利到期,属于分子胶赛道的下一款重磅炸弹,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救活”万春
根据协议,万春Seed负责临床前靶点筛选,包括E3连接酶的选择和分子胶降解剂的鉴定,卫材将拥有开发和商业化此次合作衍生化合物的独家权利。如果卫材根据战略研究合作行使其专有权,万春Seed有权获得高达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同时,万春Seed已启动A3轮融资,首轮融资金额为24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卫材。第二轮融资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
不妨先来看看万春Seed为何能被卫材“相中”。
万春Seed是一家利用和改造“分子胶”类药物分子,通过蛋白降解技术攻克“不可成药”靶点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系统的发现者、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教授,是万春Seed的研发团队一员。
在业内重磅人物的加码下,万春Seed独立开创了一种能发现一类分子胶靶蛋白降解剂的前沿技术平台,用以诱导所有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蛋白降解机制,目的是识别并降解通常不作为药物靶点的致病蛋白。其分子胶项目主要关注化学特性更接近于成药的新化学实体(NCE),该开发策略将最大限度提高后续研究阶段成药的可能性。
根据公司公布管线,目前在研产品8个,其中进展最快的是肿瘤领域RBM39降解剂,RBM39是一种必需的富含精氨酸-丝氨酸的RNA结合蛋白,参与mRNA前体剪接和转录共激活或共抑制。
公开资料显示,万春Seed将于2025年开始将其潜在的“同类最佳”口服RBM39降降剂推进到I期临床研究,根据生物标志物来开发相对应的肿瘤适应证。此外,还将在2025年推进Tau降解项目(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体内疗效研究,并在2026年推进IND。
这已经不是万春Seed第一次被跨国巨头青睐了。早在2020年11月,礼来就与万春Seed达成了总金额7.9亿美元的合作开发协议,旨在共同开发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新药。
礼来与卫材相继“看上”万春Seed,是对其分子胶平台潜力的肯定。当然,这也是一家曾濒临退市的Biotech“绝处逢生”的利器。
MNC开启“海捕”
分子胶的代表药物当属三大“度胺”。
2005年上市的来那度胺,获批时被称为“新三大神奇药物”之一,常驻全球肿瘤药“百亿美元俱乐部”,蝉联多年的小分子销冠,这正是一款分子胶药物,是BMS在收购Celgene(新基)时获得的。
最早获批的分子胶药物则是沙利度胺,早在1956年在德国批准试销。再加上2013年获FDA批准的泊马度胺(来那度胺衍生品),这三款产品是分子胶的代表性药物。
以“分子胶”为关键词,智慧芽新药情报库中可以检索到的与分子胶有关的在研或者上市药物共计75种,涉及适应症247个,靶点37个,临床试验2136项,其中有试验结果的共计1187项。(截至2024年4月)
不过全球已上市、颇具销售规模的分子胶药并不多,似乎还停留在十年前三大“度胺”那里,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分子胶仍依赖于偶然发现,如三大分子胶药物,均是研发人员“偶然”发现所得,无异于“用非常广泛的网捕鱼”,其开发上至今还有很多难题待解,例如缺乏合理的设计策略,难用化学方法直接设计分子胶药物,内在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明晰,难打破度胺类药物的局限性,还需要复杂的生物学验证等等。
“开发新的分子胶难度很大,大部分分子胶在设计能力上尚还缺乏,截至目前也还没有能有效预测分子胶诱导PPI复合物的结合模型。如此高技术壁垒下,下一个分子胶赛道的产品,究竟何时能到来?”一位关注分子胶药物领域的投资人有这样的担忧,这个行业迫切需要一些更多的积累,才能够看到这类产品最终的临床价值。
制药巨头们,也在前赴后继。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分子胶技术的潜力逐渐显现,全球TOP20的公司,几乎半数都加大了在这个赛道的投资力度。
默沙东、BI、默克都分别与Proxygen达成相关合作协议,开发分子胶产品。
罗氏在2023年分别与Orionis Biosciences、Monte Rosa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开发新型分子胶药物,包括肿瘤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等。
诺和诺德与美国圣迭戈的生物科技公司Neomorph达成最高14.6亿美元的合作,开发分子胶来治疗罕见疾病。
默沙东与C4 Therapeutics签署了预估价值25亿美元的合作和许可协议,以开发降解剂-抗体偶联物(DAC)。
BMS则是延续了与Evotec SE在分子胶降解剂领域的战略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在分子胶领域的合作始于2018年。
武田则是牵手了国内biotech达歌生物,合作发现和开发用于肿瘤学、神经科学和炎症领域多个靶点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合作金额最高可达12亿美元。
分子胶技术自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想开发新型的分子胶药物是具有极大挑战的。在革新疾病治疗方式、突破难以成药靶点、寻找疾病治疗新技术方面,大型制药公司变得愈发积极。下一个成药还要等多久,还依然要画个问号。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100 项与 RBM39 (Recursion)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