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羽冠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羽冠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羽冠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4
项与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羽冠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为了推动人用及兽用疫苗行业交流,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产业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制品圈联合四叶草会展主办、Entegris协办的“第三届新型疫苗研发峰会”于2024年8月16日-17日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现场人员爆满,座无虚席,近600名参会者齐聚一堂,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本次会议43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内容。
▲大会精彩全景回顾(视频)
大会主旨报告
2024.8.16 上午
温州医科大学同一健康研究院院长陆家海老师进行了关于《新型疫苗研制与评价》的分享。陆教授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分享了新型疫苗研制与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着重指出,疫苗既要具备高效的免疫反应,又需历经严格的临床实验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即一个成功的疫苗研发历程离不开系统的科学验证。报告指出,人类健康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涵盖传染病传播、抗生素耐药、气候变化以及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等,并强调“任何单一学科和机构都无法解决当下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最后,陆教授对One Health的产生、发展、实践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详尽阐释;并从传染病、产学研结合、One Health 论文发表等方面细致地介绍了其课题组的状况。
北京绿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孔健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重组类免疫复合物疫苗》的精彩分享。孔老师深入讲解了免疫复合物疫苗研发的历史,回顾了其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完善的历程。同时,详细剖析了其作用机理。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疫苗在应对特定病毒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预防流感及其他常见病症上效果显著,为人们的健康防护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种类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也在持续不断地扩展。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效、安全的疫苗问世,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Entegris生命科学产品应用经理苗述老师进行了关于《革新型冻融工艺在疫苗生产的应用》的分享。苗老师围绕冻融工艺的沿袭、冻融工艺的考量点以及革新的冻融解决方案三方面展开汇报。在革新冻融解决方案,设备材质是一个考虑点,包括材质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袋体颗粒物水平以及外来化学组分都需要考虑评估。随后,苗老师介绍了一些冻融工艺设备及具体的相关性能参数对比情况。最后,其对Entegris生命科学和其能为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简单介绍,如过滤解决方案、冷链解决方案等。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姜世勃老师进行了关于《基于小分子STING激动剂为新型佐剂的广谱抗萨贝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的分享。姜教授及其团队报道了以新型STING激动剂CF501作为佐剂,结合原始SARS-CoV-2 RBD-Fc蛋白的疫苗,能够在恒河猴动物模型上成功诱导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效且持久的交叉中和抗体应答。这一成果进一步验证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广谱抗病毒疫苗研发策略的可行性。同时,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这种新型佐剂的巨大潜力,他坚信该佐剂有望大幅提高疫苗对多种病毒的防护能力。这一极具创新性的话题在现场引发了在场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充分彰显出全球疫苗研发领域的创新活力与积极的合作精神。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田浤老师进行了关于《解锁肿瘤新生抗原疫苗》的分享。田教授针对肿瘤新生抗原疫苗的背景原理、实验方式、研究动态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展开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同时,其还对肿瘤新生抗原的各类来源、依据高通量测序数据来进行肿瘤新生抗原预测的算法,以及肿瘤新生抗原的筛选与鉴定手段进行了综合论述,旨在为靶向肿瘤新生抗原的免疫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老师在线上为大家分享了《RSV疫苗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朱老师首先介绍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RSV全球分布,RSV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症状表现,尤其是对新生儿及婴儿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等。随后,其讲解了RSV的发现及重要事件、婴儿期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策略等。最后,其介绍了RSV疫苗,包括失败的临床试验、目前上市以及在研的RSV疫苗的相关临床数据等。
新型疫苗研发进展
2024.8.16 下午
博沃生物CEO吴克老师进行关于《对HPV疫苗的一些思考》的分享。吴老师从中国癌症疾病负担、宫颈癌的危害、人乳头瘤病毒(HPV)等内容讲到现有HPV疫苗痛点、已上市HPV疫苗及在研情况等。目前已确定的HPV型别有226种,已上市HPV疫苗的保护范围具有局限性,一款理想的HPV疫苗应具备针对尽可能多的型别、能够有效应对流行病谱系的变化、能够有效应对不同地区的流行株、低成本、有同时能满足男女接种需求的产量等特征。由此,吴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广谱HPV疫苗设计及相关研究情况,推广应用前景,同时,也分享了一些问题的思考等。
威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曾烽原老师以《SARS-CoV-2类病毒结构 (VLS) 疫苗的设计及其工艺制备的质量分析》为主题进行了汇报。曾老师讲解了SARS-CoV-2感染细胞的特征过程、VLS疫苗从概念到应用的技术分析、VLS疫苗生产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并总结表示,VLS疫苗通过S1蛋白鞄向DC/巨噬细胞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机体产生和维持中和抗体的能力,同时能够增强细胞免疫,使机体获得全面的免疫保护;VLS疫苗所具有的双抗原模式,有助于提高机体内中和抗体的中和能力和广谱能力。
中科森辉微球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永东老师进行关于《疫苗分离纯化工艺开发与案例分享》的分享。黄老师围绕VLP疫苗结构特点、纯化难点及解决策略,以及疫苗纯化实例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如何在提高纯度的同时防止疫苗分子的结构变化和活性损失是疫苗纯化难点及挑战,而解决策略则是用机理研究指导纯化工艺开发。同时,黄老师结合乙肝疫苗、猪圆环疫苗、伪狂犬疫苗等疫苗的纯化案例进行了相关分享。
北京昭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健老师进行关于《重组蛋白疫苗的CMC挑战与开发策略》的分享。赵老师从重组蛋白疫苗现状、CMC的挑战与开发策略以及案例分享三方面进行了汇报。赵老师分别从目标产品质量属性、关键质量属性、工艺开发、工艺表征、控制策略、工艺确认以及持续工艺验证方面,对基于QbD的蛋白疫苗开发进行了讲解,并从抗原结构、生产工艺、制剂等方面分析了CMC的挑战。重组蛋白技术在新冠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及RSV疫苗等疫苗品种中均有应用,最后其结合这些应用案例进行了分享。
中科南京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桂芹老师进行关于《基于受体结合位点的流感广谱性疫苗》的分享。王老师首先表示,季节性流感疫苗有效性低;随后,其对流感广谱性疫苗的定义、研究历史以及全球疫苗计划、研发难点等进行了讲解。最后,其分享了该团队研究院基于受体结合位点的流感广谱性疫苗的在研管线情况,如人用H5亚型禽流感广谱性mRNA疫苗、禽用H5亚型禽流感广谱性灭活疫苗等。
君拓生物疫苗高级研发总监乐建华老师进行了关于《通用流感疫苗: 梦想与现实》的分享。乐老师介绍了甲型流感病毒的全球和局部持久性、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的疫苗效力(VE)、流感免疫印迹与流行流感的历史、通用流感疫苗定义及在研情况、中国基于细胞生产流感疫苗的机会与挑战等内容。
广州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艺开发部总监周宇老师进行关于《重组带状疱疹VLP疫苗研究进展》的分享。周老师分别介绍了类病毒颗粒(VLP)的首次发现,VLP疫苗的发展历程、优势、作用机理,派诺生物的U-VLP™技术平台及研发管线等。总的来说,类病毒颗粒VLP纳米颗粒疫苗是一条独特的疫苗技术路线,在免疫原性、持久性和广谱保护力上优势明显。派诺的通用型U-VLP™平台技术突破了VLP纳米颗粒疫苗产业化瓶颈,平台产品LYB001/002新冠疫苗、LYB004带疱、LYB005 RSV、LYB003流感、LYB025呼吸道联苗、LYB017疟疾,具备显著临床价值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分论坛一 细菌类疫苗的研发进展
2024.8.17 上午
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苏桂民老师分享了《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进展》。苏老师从B群脑膜炎球菌的危害、全球战略目标、疫苗研发进展及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目前,联合国成员致力于2030年战胜脑膜炎的全球战略目标,即消除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使疫苗可预防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减少50%并使死亡率减少70%、减少因任何病因引起脑膜炎后的残疾并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OMV疫苗交叉保护作用差,保护覆盖范围有限,科学家通过反向疫苗学方法,筛选获得三大重组候选抗原NadA、fHbp和NHBA,GSK成功研制出了安全有效且具有交叉保护效果的B群脑膜炎球菌重组蛋白疫苗Bexsero,辉瑞则研制出可覆盖多种MenB菌株的Trumenba,这两款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苏老师指出,疫苗研发最重要的目标是减低疾病负担,常规接种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疾病负担,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多种B群脑膜炎疫苗,我国尚无该类疫苗获批上市,应加强印度和重点支持中国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
江苏坤力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赵海平老师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疫苗开发的意义和进展》为主题,主要介绍了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引起的疾病负担、流行血清型、防治措施、疫苗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等内容。ExPEC引起菌血症,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防治措施主要有抗生素治疗和接种疫苗,鉴于抗生素存在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大肠埃希菌被WHO推荐为急需疫苗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病原体之首。截至2023年,ExPEC疫苗研究进入临床阶段的仅4款产品,分别是ExOPEC10、PxPEC9、Uro-Vaxom(OM-89)、FimH VACCINE,其中Uro-Vaxom(OM-89)已进入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阶段,期待该产品临床研究取得好结果,也希望国内相关产品的研发上市。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微生物营养事业部应用技术高级工程师李世宇老师分享了《多元有机氮源营养助力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发展》。其主要阐述了多元有机氮源制造以及游记氮源在疫苗开发领域的应用。从总蛋白、总氨基酸、肽段分布、微量元素等方面,对动物源、植物源、酵母源的氮源进行了对比。他指出蛋白水解物具有促进微生物生长代谢、促蛋白表达、保护细胞免受剪切力伤害、替换血清的营养成分等的作用。基于安琪酵母在培养基行业的深入研究,目前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还可以结合客户需求提供培养基定制服务,助力疫苗开发。
成都欧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峰老师分享了《严重耐药细菌创新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其主要阐述了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发的意义、重组疫苗以及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2017年和2024年WHO发布抗生素耐药“重点病原体”清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被列为高度危害级别,而耐药致病菌感染验证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从国际国内来看,抗生素应用已达到最大限度,每年仍有770万人因抗生素耐药治疗无效而失去生命。杨老师指出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感染的免疫防控,是军民共用的重大迫切需求。我国政府连续制定了两版遏制细菌/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其还特别强调“加大疫苗/抗体等新药的研发”。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研制尚未成功原因主要包括组分单一、靶点太少、未使用佐剂及加强免疫、缺乏流行病学基础数据、临床适应证欠妥等。陆军军医大学联合研发团队通过多维靶向疫苗设计、免疫优势抗原组学技术、多组份改构配伍技术、有效性评价技术等方面创新,解决了疫苗创新研发的“卡脖子”关键难题,研制出了含IsdB/Hla/SEB/MntC/Spa 5种抗原组分的疫苗,并已于2022年启动III期临床研究。同时在抗体方面做了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和ADC药物的拓展研究。
上海羽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林秋彬老师分享了《合成生物学赋能创新疫苗的研发》。其主要阐述了合成生物学为细菌性疫苗研发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羽冠生物在工程化疫苗上的布局等。林老师指出,合成生物学为细菌疫苗从经验路径走向理想化设计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依赖于病原菌培养、组分提纯方法存在的诸多局限;开发出了能够覆盖广泛病原菌的编辑工具,构建了PathX平台,并拓展出多个疫苗和佐剂平台,为下一代疫苗研发提供了无痕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基因编辑、多样化应用和快速研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助力细菌性疫苗研发又上新台阶。
北京华诺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因工程部经理刘晓满老师以《重组B群流脑疫苗开发挑战》为题作了报告。其主要介绍了国内重组B群流脑疫苗研发策略和进展,以及目前研发面临的挑战。B群流脑重组蛋白疫苗的研发路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筛选脑膜炎球菌保守毒力因子,选择保守区,突变去毒,克隆,表达,纯化。2)评价和复筛,选择膜表面暴露充分,具有T&B细胞反应的重组蛋白。3)评价,通过滴鼻或肌注给药方式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学指标和免疫功能,评价疫苗主动保护能力。刘老师指出,目前重组蛋白疫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疫苗评价方式的一致性、新型免疫佐剂和免疫方式的选择、候选蛋白工程改造等方面。
分论坛二 核酸疫苗创新技术及进展
2024.8.17 上午
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张凡老师分享的主题为《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张老师围绕非临床评价的重要性、非临床评价的主要内容、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的关注点以及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讲解。非临床评价不仅可以为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提供支持,还能为安全性方案的设计和临床实验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非临床评价包括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内容。而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需要关注疫苗主要活性成分的安全性、工艺相关安全性等。
北京柏耐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军事医学科学院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忠斌老师进行了关于《mRNA平台技术与传染病mRNA疫苗研发》的分享。陈老师首先对mRNA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概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随后又向大家介绍了mRNA技术向mRNA药物转化的基础条件,包括碱基修饰及LNP。其着重介绍了LNP在mRNA疫苗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表示目前外国公司构筑了LNP坚固知识产权壁垒,只有突破这个壁垒我们才能获得主动权。此外,其还介绍了第二代mRNA疫苗平台,自复制mRNA(saRNA)和circRNA。saRNA具有免疫剂量小,表达时间长的优点;而circRNA具有高稳定性和持续表达活性等优势。最后,陈老师对mRNA疫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其认为mRNA疫苗具有研发时间短、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响应迅速的优势,在未来一定占据一席之地。
RedShiftBio产品经理王晶老师进行了关于《MMS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的的分享。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MMS的科学原理、技术核心,并且展示了MMS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案例,其表示MMS适用于各类疫苗药物研发,也适用于多种疫苗技术路线。另外,MMS在核酸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相对于传统二级结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MMS这个新技术可以解决目前的检测困境。
广东医科大学教授徐广贤老师进行了关于《结核分枝杆菌VLP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的构建与免疫学研究》的分享。徐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结核分枝杆菌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他们团队目前的研究进展。徐老师团队对M.tb功能基因T细胞抗原进行了预测和筛选,并对筛选的抗原进行了验证和免疫活性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其成功筛选出抗原。此外,徐老师还分享了他们团队构建的“即插即用”SpyCatcher-SpyTag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制备工艺,研究显示通过该技术产生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在免疫动物后具有非常好的反馈效果。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元老师进行了关于《新型mRNA纳米疫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的分享。张老师向大家阐述了核酸类疫苗研发的概况,并且讲解了核酸分子的设计和递送技术。张老师表示,其团队开发了新型可电离脂质,并且对核酸递送系统进行了优化。目前团队已自主研发了多个可电离脂质,用于核酸类药物递送,已授权5项中国发明专利,已提交4项国际发明专利。研究显示,其在免疫相关疾病模型中展示出了非常好的疗效。
分论坛三 兽用疫苗研发进展
2024.8.17 上午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副所长冯志新老师的演讲主题为《动物支原体及其重要疫苗技术研发》。冯老师介绍了支原体免疫逃逸与持续感染机制,并讲解了相关疫苗设计与研发,如支原体疫苗设计、支原体新型疫苗设计、支原体亚单位与多表位疫苗设计等,同时还分享了一些案例,包括人肺炎支原体多表位疫苗设计、猪肺炎支原体亚单位疫苗设计及猪支原体肺炎气溶胶活疫苗的研制等。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耿兴良老师进行了《猪圆环病毒3型cap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的分享。耿老师首先介绍了PCV3的疫病流行及防控,PCV3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基因组长2000bp,PCV3的流行表明其在所有年龄的猪中均可检测到。近年来,PCV3在国内外逐渐呈现流行趋势,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随后,其介绍了PCV3-Cap蛋白杆状病毒表达,并特别强调以下几点,包括载体改造有时比序列优化更为重要、转染试剂决定了初代种毒的活性、PCV3-Cap蛋白的收获时间的把控关系到产量。最后,其还介绍了PCV3-Cap蛋白层析纯化工艺和PCV3-Cap蛋白免疫活性评价,PCV3-Cap蛋白特异性好,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能刺激靶动物仔猪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反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郭慧琛老师进行了《口蹄疫纳米抗体的筛选及应用》的分享。口蹄疫是由口蹄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口蹄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控制口蹄疫疾病刻不容缓。而郭老师团队研发的纳米口蹄疫抗体其可溶性极高,不易聚集,能耐高温,强酸,强碱,可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应用广泛,并且非常适合获得多价形式。郭老师还分享了纳米抗体的制备流程,包括羊驼免疫、噬菌体文库构建、亲和淘洗、微量表达和功能鉴定。
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主任黎睿君老师进行了《鱼类寄生虫疫苗研究》的分享。黎老师介绍了寄生虫疫苗研究技术的瓶颈,包括寄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寄生虫体外培养与冷冻保藏技术不容易突破、容易出现免疫逃逸现象导致亚单位疫苗失效。黎老师团队研究的盾纤毛虫是一种寄生在鱼类上的纤毛虫,主要影响海洋养殖鱼类,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实验研究表明,在温度二十度,酸碱度为7.2时,盾纤毛虫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最后,黎老师对盾纤毛虫疫苗的制备与评价进行了具体介绍。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山东省兽医协会会长沈志强老师进行了《高密度发酵与高效表达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兽用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应用》的汇报分享。沈老师分享了疫苗生产关键技术“三金论”,包括一壶千金、沙里淘金及点石成金,并分别从一壶千金工艺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与应用、沙里淘金工艺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主要成果及在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中的应用、点石成金工艺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
分论坛一 疫苗研发新技术
2024.8.17 下午
三叶草生物制药高级副总裁、中国区研究和外部合作负责人谭巍老师分享了《基于三聚体标签的呼吸道疫苗》。他主要介绍了基于三聚体标签的SCB-1019疫苗,该疫苗结合三叶草生物独有的Trimer-Tag(蛋白质三聚体化)疫苗技术平台,实现了稳定天然PreF三聚体结构的目的。SCB-1019保留了主要的中和抗原表位,并且与融合后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弱,且显示出了与融合前的特异性抗体亲和力的优势。该疫苗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差异化优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反应原性特点,是一款潜在全球最佳和极具差异化的RSV候选疫苗。
成都纳微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恩岐老师分享了《基于国际一流昆虫-杆状病毒平台(IC-BEVS)的创新疫苗研发》。利用自主改良四代昆虫杆状平台开发创新疫苗的完整生态链技术,在囊膜病毒纳米颗粒疫苗领域打通了全部“卡脖子“技术,为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重磅产品及迭代提供了必备技术集群。利用昆虫杆状病毒平台可解决IC-BEVs表达流感纳米疫苗产能低,可溶性差的瓶颈问题,开发出的流感纳米颗粒疫苗(含MF59佐剂或CpG佐剂)细胞免疫、攻毒保护及交叉攻毒保护远超过灭活苗。杜老师指出,约60%的已知传染病和75%以上的新发突发人畜共患病均来自动物,现代疫苗/佐剂最新技术在人和动物疫苗领域差距越来越小,打通技术壁垒、互相取长补短,为适应市场变换互设护城河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勃分离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健老师分享了《混合和分离技术在疫苗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介绍了搅拌混合与离心分离在疫苗生物工艺中的应用。在当前疫苗行业疯狂内卷形势下,快速产业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思勃团队致力于在工艺设备方面解决客户的痛点。丁老师指出,混合分离技术是基于理论的实践性学科,和工艺应用场景关系密切,因此工艺设备创新是团队发展的主旋律,在解决客户工艺问题中,从传统的供需关系转为合作共赢关系,最终方可实现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副总裁莘春林老师以《VLP-Polio Vaccine Development》为题作了精彩报告。人类在战胜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努力,最终大范围接种疫苗达到了控制病毒传播的目的,保障了人类的健康。但是,OPV作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在预防疾病的同时也有发生回复突变为VDPV的风险,可能会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爆发。因此,研发新型脊灰疫苗以预防VDPV引起的疾病爆发是有必要的。
VLP-Polio vaccine因其不含核酸,不具有感染性,为新型脊灰疫苗提供了新思路。该疫苗在研发过程中被证实,易于实现产业化,粒径均一、纯度高、稳定性好、且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均证实了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鉴于该疫苗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产业化的研究基础,可作为新型脊灰疫苗候选,同时获得了盖茨基金的支持。
康华生物研发负责人周永东老师进行了关于《缩短疫苗研发周期:探索优化第三方检测服务》的分享。其主要对疫苗第三方检测现状以及行业痛点进行了思考。疫苗研发过程中,药学研究阶段的菌毒种及生产用细胞基质药学开发过程中样品、非临床研究用样品、临床试验样品、临床试验生物样本、上市申请过程中的注册检验等均涉及第三方检验,检验时限缩短有助于加速疫苗上市,保障公众健康。不过,目前存在NIFDC法定检测任务繁重,监管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需通过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建设及认证、推动扩大第三方检测服务审评认可度、优化与检验机构的沟通交流来解决。希望监管机构能够从行业现状出发,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推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
分论坛二 新型疫苗佐剂与递送系统
2024.8.17 下午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教授、艾棣维欣生物首席科学家王宾老师进行了《创新疫苗佐剂和递送技术研发》的主题演讲。王教授分享了佐剂开发和筛选平台,如铝佐剂筛选平台、纳米化的乳液佐剂等,并介绍了艾棣维欣的佐剂研究情况,以及基于创新佐剂开发的产品,包括RSV疫苗ADV110、治疗性乙肝疫苗ADV311、抗实体瘤治疗性疫苗ADV2401/ADV2402。
成都迈科康生物副总经理隋强老师进行了《新型复合佐剂质控及应用》的主题演讲。隋老师首先介绍了复合佐剂的概念、发展趋势,免疫激活剂的发展趋势、国内复合佐剂现状及问题等;随后,其介绍了迈科康的佐剂原料平台、复合佐剂及相关应用,并重点讲解了复合佐剂用于肿瘤原位疫苗AYK103;最后,隋老师进行了总结,多种免疫途径组合、免疫激活剂新技术是复合佐剂的发展趋势。
Meso Scale Discovery亚太区高级应用科学家袁钟平老师分享了《超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多价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袁老师首先讲述了疫苗免疫原性评估金标准、MSD平台和ELISA的比较等。随后,其结合具体的血清学检测案例进行了应用阐述,包括多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9价HPV疫苗VLP直接包被、呼吸道合胞体病毒、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以及Modena新冠疫苗长期有效性研究。最后,袁老师对MSD U-PLEX技术及MSD试剂盒等进行了介绍。
江苏瑞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洪坤学老师进行了《新型佐剂在重组蛋白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的分享。疫苗对于人类有巨大贡献,在过去的50年,全球免疫接种疫苗至少挽救了1.54亿人的生命。而佐剂可以提升疫苗的性能,减毒活疫苗自带天然佐剂,免疫原性高,而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亚单位疫苗安全性更好,但免疫原性弱,通常需要添加佐剂提升免疫反应。佐剂的作用机理是其通常作为PRRs的激动剂,通过激活固有免疫通路,调节和增强适应性免疫应答。常见的佐剂有铝佐剂、MF59佐剂、AS03佐剂、GSK佐剂、Matrix-M佐剂等。
远大赛威信生命科学(南京)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葛君老师的演讲主题为《病毒传染病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治疗性疫苗是一类旨在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微小残留病灶以及建立持久抗肿瘤记忆等治疗目的的疫苗。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021年11月发布在《中国药业》的文章,全球范围内已有16个治疗性肿瘤疫苗产品上市,适应证从膀胱肿瘤、黑色素瘤,扩展到其他实体瘤,包括肾细胞瘤、肺癌、前列腺癌等。治疗性疫苗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针对患者自身带有的特异性肿瘤抗原,也称为肿瘤新抗原,这种疫苗可以精确地针对患者的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同时避免对健康细胞的攻击,减少潜在副作用。然而,由于新抗原在不同个体和肿瘤类型之间的表达差异大,目前这种疫苗只能作为个性化癌症疫苗使用。治疗性疫苗按技术手段分包括病毒活载体疫苗、重组细菌载体疫苗和细胞载体疫苗等。
苏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教授、苏州尔生生物创始人刘密老师进行了《检测血液中广谱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用于预测癌症免疫治疗疗效》的分享。刘老师从癌症纳米疫苗、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从外周血中分选得到的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扩增后用于治疗癌症和与药企合作的神经修复创新性药物四个方面展开讲述。目前癌症免疫疗法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和PD-L1抗体)、基于T细胞的疗法(CAR-T和TCR-T)、基于先天免疫系统的疗法(NK细胞和细胞因子疗法)、溶瘤病毒、溶瘤细菌和癌症疫苗。其中,癌症疫苗设计的创新点是将癌细胞全细胞抗原和佐剂共负载于同一纳米颗粒中,此方法是取之于癌,用之于癌,制备周期大大缩短,并且纳米粒子更容易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更加高效,而且负载的抗原具有多样性,可以激发广谱持久的癌症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用于各类型癌症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的制备。
分论坛三 兽用疫苗研发进展
2024.8.17 下午
上海兽医研究所猪病毒性繁殖障碍创新团队副研究员虞凌雪老师进行了关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活载体疫苗的研制》的主题演讲。虞老师介绍了我国PPRSV流行现状与趋势、PRRS弱毒疫苗面临的问题、PRRSV新型活载体疫苗的现实意义、GM-CSF作为免疫佐剂的应用等,随后主要分享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活载体疫苗(rPRRSV-GM-CSF株)的构建及研究进展情况。
上海申锐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波老师以《环状RNA技术平台在兽用生物制品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殷老师分别介绍了疫苗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环状RNA疫苗的特点以及兽用RNA疫苗研制的潜力和难点。最后,其介绍了申锐联环状RNA技术平台和申锐联兽用产品布局。
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课题研究部经理、宠物事业部经理刘项羽老师分享了《兽用狂犬病疫苗质量控制关键点及免疫效果评价》。其从缘起2030“零狂犬”,宠物狂苗助力“全健康”及严控质量保驾护航这三个维度对狂犬疫苗进行了讲解。刘老师首先介绍了狂犬病,包括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结构、病毒基因型、致病机理、病毒抗原的检测等,其表示国内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渗透率有待提高。随后,其介绍了国药动保动物疫苗生产车间以及狂犬疫苗产品。最后,其讲解了疫苗评价等内容,如免疫效果评价、效力评价替代方法的研究等。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精彩分享以及协办方和赞助商的大力支持,也感谢百忙之中前来参会的各位业界同仁们的热情参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促进业界对于新型疫苗的学术交流,也盼望疫苗行业能够日益生辉,不断为广大民众的健康筑起防御之墙!
期待明年再相见,感谢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药时空小编,提前锁定2025年会议支持!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摘要:疫苗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健康。通常,疫苗通过触发先天免疫反应和刺激抗原呈递细胞,引发针对特定病原体抗原的防御性适应性免疫反应。作为关键要素,佐剂是经常作为添加剂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免疫原性。90多年来,佐剂一直是许多人类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增强、调节和延长免疫反应来提高其效力。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份及时且全面的佐剂历史发展和当前状态的综述,包括它们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疫苗中的作用。此外,我们对当前的许可程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介绍了涉及疫苗佐剂的临床试验中的显著例子。展望未来,我们预计该领域的未来趋势,包括新佐剂配方的开发、创新佐剂的创造以及它们在系统疫苗学和疫苗输送的更广泛范围内的整合。文章认为,对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和疫苗免疫学的更深入理解对于推进疫苗技术至关重要。预计这些进步将带来更有效的疫苗的未来开发,能够对抗新兴传染病和增强公共卫生。
1.引言:疫苗佐剂的历史
疫苗佐剂研究领域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显著进步(图1)。随着传染病的日益流行,免疫接种已成为限制其传播和减少相关伤害的最有效方法。然而,早期的疫苗往往证明是无效的,因为纯化的抗原本身无法引发足够强大的免疫反应。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引入了佐剂的概念。佐剂是添加到疫苗中以增强其免疫原性,从而提高其效力的物质。
图1.疫苗佐剂发展的重大事件时间线。这一时间线展示了疫苗佐剂的逐步发展,从RNA和DNA等天然成分演变到合成工程佐剂。
现代佐剂的发展一直是一个缓慢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研究人员旨在创造既能够引发强烈免疫反应又保持安全有效的疫苗。这涉及到选择性地结合明确定义的分子和配方,并探索天然和合成化合物。正如图1所总结的,佐剂的组成随时间演变。它从早期的天然成分发展到当代的合成化合物。
尽管佐剂开发面临挑战,但目前有超过30种不同制造商的许可疫苗含有佐剂。铝盐是最早发现的佐剂,已被发现能够增强针对乙型肝炎、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和人类乳头瘤病毒等疾病的疫苗的免疫反应。铝盐的有效性归因于它们在注射部位形成储库、诱导炎症以及激活树突细胞和T细胞的能力。尽管铝盐在疫苗中使用已有七十多年,但其确切的免疫机制仍未完全理解。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佐剂发展包括油包水乳液。这些乳液有助于在较长时间内缓慢释放抗原,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这种乳液的首次使用之一是在Fluad,这是一种针对65岁以上成年人的许可季节性流感疫苗。其他FDA许可的佐剂包括MF59(一种含角鲨烷、生物可降解油和表面活性剂的油包水乳液佐剂,用于流感疫苗)和AS03(由α-生育酚、角鲨烷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用于H1N1流感疫苗和一些大流行流感疫苗)。AS01(一种脂质体和单磷脂A的混合物)已在RTS,S/AS01疟疾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中使用。
尽管许多其他佐剂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高效力,但由于安全或耐受性问题,大多数尚未获得人类使用的许可。此外,包括铝盐、MF59和佐剂系统AS0佐剂在内的现有佐剂在人类中的作用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2.佐剂的益处和效果
总体而言,疫苗佐剂在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可及性,以及减少全球传染病负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用途和其他实际应用如下(见图2):
图2.
佐剂的潜在益处
1.缓解有限的疫苗供应:佐剂增强免疫反应,允许较少的疫苗剂量实现完全保护。这减轻了卫生系统的负担,并增加了那些无法接受多次剂量的人的可及性。佐剂还可以降低疫苗中必要的抗原剂量,从而可能减少副作用并增加可用性。例如,重组疫苗提供了显著的制造优势,但通常自身免疫原性较弱。将佐剂与重组大流行流感蛋白结合,可以大幅减少实现目标抗体水平所需的抗原量,从而显著增加生产能力。例如,AS03是一种油包水乳液佐剂,已在H1N1流感疫苗等疫苗中使用。它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免疫反应,并允许抗原节约,这意味着可以使用较小量的疫苗抗原,同时仍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这有助于延长可用的疫苗供应。
2.快速启动免疫反应:佐剂刺激对疫苗抗原更强、更持久的反应,提供更好的保护。例如,将AS04佐剂加入GlaxoSmithKline(GSK)的乙肝抗原Fendrix中,实现了三剂方案减为两剂。Advax是一种基于δ-菊糖的佐剂,已被证明可以加速免疫反应。它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并促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这有助于增强适应性免疫反应。
3.扩大抗体反应:佐剂扩大对具有显著抗原漂移或株变异的病原体的抗体反应,对于流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疟疾寄生虫等疾病至关重要。例如,MF59是一种油包水乳液佐剂,已被证明可以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显著增加抗体滴度,改善抗体反应的质量。
4.加强抗体反应的幅度和功能性:佐剂不仅增加了抗体反应的幅度,还增加了它们的功能性、亲和力或免疫系统产生的功能性抗体数量。例如,AS04是一种将铝盐与单磷脂酸脂A(MPLA)结合的佐剂,MPLA是一种Toll样受体4激动剂。AS04已被证明可以增强抗体反应的幅度和功能性。它促进了高质量抗体的产生,包括增加抗体滴度和改善抗体亲和力和亲和力。
5.加强T细胞反应:正在开发新的疫苗候选物以改善T细胞反应,现有的人类使用批准的佐剂不能有效诱导这些反应。目标是诱导更有效的T辅助细胞参与,以优化抗体反应的质量和持久性,或诱导可以针对和消除细胞内病原体的效果CD4+或CD8+ T细胞。因此,新疫苗可能包括Toll样受体(TLRs)和其他先天免疫受体的激动剂,以促进T辅助细胞反应的产生。这种方法旨在克服传统佐剂的局限性,创造更有效的疫苗,可以提供长期保护,对抗更广泛的病原体。通过改善T细胞反应,这些疫苗也可能为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或对传统疫苗反应不佳的人提供益处。例如,CpG ODNs是含有特定免疫刺激性序列的合成DNA分子,作为Toll样受体9(TLR9)激动剂,已被证明通过促进抗原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来增强T细胞反应。它们诱导Th1型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增加。
6.开发新疫苗:佐剂在开发传统疫苗无效的疾病疫苗中至关重要,增强免疫反应并针对多种病原体株。它们可以增强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并帮助针对病原体的多种株。例如,在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已使用佐剂创建可以针对不同流感病毒株提供更好保护的疫苗。此外,佐剂可用于开发针对尚未有效疫苗可用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疫苗,如HIV或疟疾。开发能够刺激针对这些病原体的强大和针对性免疫反应的佐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例如,在病毒样颗粒(VLP)佐剂中,VLP是自组装结构,模仿病毒的整体结构但缺乏病毒遗传物质,使它们无传染性。VLP可以作为抗原和佐剂。它们已被用于新疫苗的开发,以增强免疫反应,提高疫苗效力,并扩大对不同病毒株或亚型的免疫反应。
7.提高安全性:通过增强免疫反应,佐剂可以降低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这是因为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针对和消除抗原,降低可能导致副作用的过度免疫反应的风险。因此,在疫苗中使用佐剂已成为提高疫苗效力、安全性和可及性的重要策略。例如,病毒体是将病毒蛋白(如流感血凝素)纳入其结构的类脂质体颗粒。它们已被用作疫苗中的佐剂以提高安全性。病毒体提供了病毒的抗原性质,但没有传染性遗传物质,降低了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病毒体佐剂已在流感和甲型肝炎等疾病的疫苗中使用。
3.佐剂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
在这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典型的疫苗佐剂,包括它们的组成部分、功能机制、在疫苗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挑战。
图3. 疫苗佐剂的类型
3.1.铝盐类佐剂
通常被称为明矾的铝盐类佐剂是第一种在许可的人类疫苗中使用的佐剂,并且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佐剂。它们由氢氧化铝、磷酸铝或两者的组合组成,已知能在注射部位形成储库,随时间缓慢释放疫苗抗原,从而产生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它们已被证明能增强对包括乙型肝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肺炎球菌病疫苗在内的广泛抗原的免疫反应。由于它们经过验证的安全性记录、增强免疫反应的广谱能力以及易于制造,它们仍然是疫苗开发中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人们对铝盐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和罕见的过敏反应,也存在一些担忧。使用铝盐作为疫苗佐剂的好处通常大于风险。
铝盐类佐剂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有几种提出的理论(图4a)。明矾作为佐剂之所以受欢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能在注射部位形成储库。这个储库随时间缓慢释放疫苗抗原,使免疫系统长时间暴露于抗原。这种长时间暴露有助于增强免疫反应,导致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力。
图4.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制。a) 基于铝盐的佐剂。b) 乳液佐剂。c) 基于TLR激动剂的佐剂。
此外,明矾还被认为是通过在注射部位诱导炎症来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这种炎症被认为是由炎症体的激活触发的,炎症体是一种在先天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复合物。激活的炎症体释放促炎细胞因子,这有助于吸引免疫细胞到炎症部位并激活它们。
铝盐类佐剂还被认为是通过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来激活树突状细胞,这些是专门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免疫细胞,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入侵者。铝盐类佐剂通过诱导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吸引树突状细胞到注射部位并激活它们。反过来,树突状细胞促进效应T细胞的分化,这些细胞在诱导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
明矾还被认为是通过刺激CD4+ T细胞的分化和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来发挥作用,这对于诱导免疫至关重要。这一过程是通过树突状细胞产生的IL-1β和IL-18来介导的,它们促进效应T细胞的分化。储库中抗原的缓慢释放也有助于延长B细胞对抗原的暴露,这可以增强抗体的产生。
总之,铝盐类佐剂通过在注射部位形成储库、激活炎症体、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吸引树突状细胞到注射部位以及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来发挥作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增强了疫苗中抗原的免疫反应,提高了对目标疾病的保护。
3.2.无机纳米颗粒基佐剂
无机纳米颗粒基疫苗佐剂,如纳米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和纳米/介孔硅、纳米金刚石、量子点,已被研究其增强疫苗免疫反应的潜力。无机纳米颗粒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平台,用于表面修饰,允许精确控制大小和形状参数。这种多功能性有助于设计旨在引发特定免疫反应的定制结构。此外,这些纳米颗粒通常表现出强大的化学和物理化学稳定性,确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需要冷藏即可长时间保存。这些属性对于实际的疫苗部署和分发场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使它们成为储备疫苗以应对未来紧急需求的理想候选者。
无机纳米颗粒基疫苗佐剂的作用机制涉及它们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增强和调节对疫苗中抗原的免疫反应。无机纳米颗粒作为抗原的载体,确保它们有效地传递给抗原呈递细胞(APCs)。纳米颗粒被设计为被APCs,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效摄取。这种摄取是通过纳米颗粒的大小、表面电荷和表面修饰来促进的。一些无机纳米颗粒佐剂,如基于铝的佐剂,会在注射部位引起局部炎症。这吸引免疫细胞到该部位,并促进APCs的招募。无机纳米颗粒佐剂有助于发展持久的免疫记忆。这确保了免疫系统“记住”遇到的抗原,在随后暴露于病原体时提供保护。
其中,具有纳米纤维形态的γ相氧化铝水合物纳米颗粒(γ-AlOOH)被制备并用作人结核杆菌水热提取物的传递系统。由于其独特的介孔纤维结构,合成的γ-AlOOH显著增强了巨噬细胞样细胞的细胞摄取,与商业明矾相比增加了约两倍。
介孔硅具有有序的多孔结构,孔径在介孔范围内(2至50纳米)。这种结构提供了大的表面积和可调节的属性,使其适合于各种应用,包括药物传递和疫苗佐剂。介孔硅的表面可以被修饰以定制其属性,用于特定的疫苗配方和应用。介孔硅也可以被用来封装免疫调节剂,进一步增强佐剂效果。例如,无定形硅可以用作疫苗佐剂以增强免疫反应。纳米级和微米级硅都促进了髓系细胞中NLRP3炎症体的激活,而只有纳米级硅在角质形成细胞中激活了炎症体。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是一种具有正电荷的类水镁石层和层间阴离子的材料,为包括药物传递和免疫调节在内的各种应用提供了独特的结构。由于其层状结构,LDHs对抗原具有高负载能力。LDHs可以设计成以控制的方式释放抗原,促进持久和延长的免疫反应。LDHs还可以表面修饰以整合额外的功能,如靶向配体或免疫调节剂,以进一步定制其性能。
总之,无机纳米颗粒作为疫苗佐剂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它们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有望增强免疫反应,提高疫苗的整体有效性。
3.3.乳液佐剂
当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如果它们不能形成均匀混合物,就会形成乳液。抗原包含在这些水滴中,油则作为储库,缓慢释放抗原,并通过减少清除时间和延长抗原暴露来增强免疫反应。乳液是另一种已开发用于增强疫苗免疫反应的疫苗佐剂。乳液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组成,通常是一个油相和一个水相,由表面活性剂稳定。乳液通过在油相中形成小的抗原滴液,然后将它们分散在整个水相中。
最早获得人类疫苗批准的水包油佐剂之一是MF59,它包含角鲨烷、聚山梨醇酯80、三油酸山道醇酯和脱水柠檬酸钠。MF59诱导ATP释放,并上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增强疫苗接种部位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它已被证明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另一种基于水包油乳液的佐剂是AS03,它包含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酯80和两种可生物降解的油,角鲨烷和DL-α-生育酚。欧洲委员会在2009年为AS03佐剂的Pandemrix授权上市,2013年FDA批准了AS03佐剂的流感A(H5N1)单价疫苗。AS03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流感和疟疾疫苗。
乳液已被用于各种疫苗中,包括流感、乙型肝炎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它们提高了疫苗的效力,特别是在可能对传统疫苗反应不佳的人群中,如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乳液佐剂通过几种机制增强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图4b提出了几种理解基于乳液的佐剂如何工作的机制:
一个主要机制是抗原的缓慢释放延长了时间。乳液滴液的小尺寸允许延长的表面积体积比,这增强了抗原的呈现和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这种抗原的缓慢释放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
乳液佐剂还激活了先天免疫系统。乳液滴液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导致激活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复合物,如TNF-α和IL-1β,这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并吸引免疫细胞到注射部位,并形成一个免疫能力环境,以增强抗原向引流淋巴结的运输。
乳液佐剂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它们能够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乳液滴液可以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和B细胞。T细胞负责直接攻击感染的细胞,而B细胞产生可以中和病原体的抗体。乳液佐剂已被证明可以激活T细胞和B细胞,导致更全面的免疫反应。
总之,乳液佐剂已成为疫苗开发中的重要工具。它们通过几种机制增强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包括缓慢释放抗原、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以及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3.4.Toll样受体(TLR)激动剂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对入侵病原体的先天免疫反应至关重要。TLRs是跨膜受体,主要由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表达。这些受体分为两组:细胞表面TLRs(TLR1、TLR2、TLR4、TLR5和TLR6)和细胞内TLRs(TLR3、TLR7、TLR8和TLR9),它们表达在内体膜上。每个TLR都包含一个跨膜域、一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LRR)段,该段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以及一个Toll/白介素-1受体(TIR)域,该域启动下游信号转导并诱导炎症反应。因此,TLRs是佐剂刺激有效免疫反应的有吸引力的靶点,提供对病原体的长期保护。Toll样受体(TLR)激动剂作为疫苗中的佐剂对生命威胁和复杂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和疟疾)非常有前景。
CpG寡脱氧核苷酸(ODNs)是含有磷酸硫酯骨架的合成DNA分子,其中包含未甲基化的CpG基序。图4c描述了基于TRL的佐剂如何起作用:CpG ODN是一种有效的佐剂,诱导1型辅助T(Th1)反应,并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产生和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CpG ODN通过TLR9激活增强了对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由于其独特的特性,CpG ODN可以作为通过肌肉注射、皮下、口服和鼻内途径的疫苗佐剂。作为有效的疫苗佐剂,CpG ODN可以促进抗原的免疫刺激效应,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PCs),并加速免疫反应。CpG ODNs促进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D40和CD86的表达,并增强抗原处理,导致强大和持久的免疫反应。
3.5.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疫苗佐剂,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是能够包裹抗原和其他免疫刺激性分子的小球形结构。它们是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的,并且允许进行多样化的结构修改,以实现可调节的特性和毒性。脂质体可用于将抗原传递给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此外,脂质体能够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诱导对清除细胞内病原体和增强抗体反应至关重要的Th1偏向反应,使它们成为疫苗开发中具有吸引力的佐剂。脂质体的一个独特特性是它们能够被修改以针对特定的细胞类型。它们可以被修饰以带有针对树突状细胞上特定受体的抗体或肽,增加脂质体包裹的抗原的摄取。脂质体还可用于共同传递多种抗原或免疫刺激性分子,从而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对于可能需要多种抗原才能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复杂病原体。
AS01是一种基于脂质体的佐剂系统,包含两种免疫刺激性剂,3-O-去酰基-4'-单磷脂A(MPL)和QS-212。使用AS01佐剂的疫苗包括新开发的疟疾疫苗RTS, S(Mosquirix),以及针对带状疱疹(HZ/su)、HIV和结核病的疫苗候选物。AS01可以促进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这与其他佐剂不同。
3.6.其他佐剂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它们由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特定受体以介导一系列生物学功能,如炎症、细胞增殖和分化。根据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因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趋化因子。
聚合物——另一方面,聚合物是由共价键连接的重复单元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可以是天然的或合成的,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生物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疫苗方面,聚合物可以用作载体,创建缓慢释放的储库,在其大的交联结构中包含抗原和其他免疫调节剂。这导致持续的抗原呈现和免疫系统的激活,可以导致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
皂苷——皂苷是具有两亲性质的天然化合物,即它们既有亲水区也有疏水区。它们在传统医学中已被使用数百年,并且有许多潜在的药物应用,包括作为疫苗中的佐剂。皂苷可以通过刺激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以及促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来增强免疫反应。皂苷基佐剂的一个例子是QS-21,它与MPL(单磷脂A)一起在AS01佐剂系统中使用。AS01是一种有效的佐剂,已用于开发针对疟疾、结核病和带状疱疹等疾病的疫苗。
病毒体——病毒体由磷脂和病毒包膜蛋白组成,通常来源于不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病毒包膜蛋白提供了一个免疫原性表面,可以激活免疫系统,而磷脂有助于稳定病毒体结构并增加其被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
4.各种疫苗及其佐剂的作用
在本节中,我们讨论了佐剂在各种疫苗中的作用。图5总结了目前主要的已确认疫苗和正在开发的方法。这些包括全病毒疫苗(如减毒活病毒、灭活病毒和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包括pDNA和mRNA)。
图5.
各种疫苗及其佐剂的总结
4.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通常由病毒感染的细胞生产而成,并经过灭活处理,确保病毒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保留了其抗原特性,使其能够用于产生免疫反应。可以向灭活疫苗中添加佐剂以增强免疫反应。铝盐,如氢氧化铝和磷酸铝,是灭活疫苗中最常用的佐剂。它们通过将抗原吸附到其表面来增强免疫反应,这允许抗原缓慢释放,并在更长时间内刺激免疫系统。灭活疫苗中使用的其他佐剂包括MF59、AS03和AS04。MF59是一种油包水乳液,通过在注射部位创建抗原库以及刺激先天免疫系统来增强免疫反应。这些佐剂已在H1N1流感疫苗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疫苗中使用。在一项研究中,含铝佐剂的CoronaVac灭活疫苗对SARS-CoV-2显示出高效的中和效果。
4.2.减毒活病毒疫苗
减毒活病毒疫苗由于其在注射后能够在宿主系统中迅速扩增,从而实现有效的免疫接种,已成为一种成功的免疫策略。减毒活病毒疫苗是病毒的减弱形式,能够在体内复制但不会引起疾病。因此,它们能够引发强烈且持久的免疫反应。通常不与减毒活病毒疫苗一起使用佐剂,因为疫苗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免疫刺激剂。然而,一些研究已经探索了在减毒活病毒疫苗中使用佐剂以可能增强其有效性。一个例子是使用油包水乳液MF59作为减毒流感疫苗的佐剂,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免疫反应。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佐剂与减毒活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3.病毒载体疫苗
复制能力和非复制能力的腺病毒载体通常被用来表达其他病毒蛋白的抗原以进行免疫接种。可以与病毒载体疫苗一起使用佐剂来增强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例如,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是一种病毒载体疫苗,它使用一种弱化的黑猩猩腺病毒来传递SARS-CoV-2刺突蛋白的遗传物质。这种疫苗含有一种名为AS03的佐剂,这是一种由角鲨烷(一种天然油)、聚山梨醇酯80(一种洗涤剂)和维生素E组成的混合物。
4.4.病毒样颗粒疫苗
在这种策略中,结构病毒蛋白被共同表达以形成非感染性颗粒作为疫苗免疫原。它们类似于真正的病毒颗粒,但缺乏病毒基因组。在细胞中生产VLPs,然后进一步重建为稳定和免疫原性形式,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可以在病毒样颗粒疫苗中使用佐剂来增强免疫反应并提高疫苗效果。病毒样颗粒疫苗中常用的佐剂包括铝盐、MF59(油包水乳液)和CpG寡核苷酸(TLR-9激动剂)。这些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对VLP疫苗产生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反应。在某些情况下,VLP本身可以作为佐剂,因为它已被证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免疫系统。总的来说,在VLP疫苗中使用佐剂可以帮助增加其效力,减少所需剂量,并提高疫苗覆盖率。
4.5.DNA疫苗
DNA疫苗使用DNA质粒作为载体,将编码抗原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特别是抗原呈递细胞。这些疫苗的基本原理依赖于将遗传物质传递到细胞核中,激活载体中的哺乳动物启动子,并通过宿主细胞机制启动目标基因的转录。然而,与其他疫苗类型相比,DNA疫苗通常具有有限的免疫原性,这可能限制了它们的有效性。佐剂可以帮助克服这一限制,通过增强对编码抗原的免疫反应。在DNA疫苗中已测试了各种佐剂,包括铝、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s)和脂质体。铝已被证明可以增强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反应,但在人类试验中的成功有限。CpG ODNs是模拟细菌DNA的合成分子,可以通过与免疫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TLRs)相互作用来激活免疫系统。脂质体是小的脂质囊泡,可以包裹DNA和佐剂,并将它们直接传递给抗原呈递细胞。基于脂质体的佐剂在DNA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前景。
4.6.mRNA疫苗
mRNA疫苗涉及将mRNA分子直接注射到宿主细胞中,然后在细胞质中翻译成目标蛋白。这些疫苗通常包含一个带有3'聚腺苷酸尾部的开放阅读框(ORF),可以刺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提供了许多优势,如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mRNA疫苗通常不需要佐剂,因为mRNA分子本身会刺激免疫系统。例如,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使用脂质纳米颗粒传递系统来保护mRNA并促进其进入细胞,但这种传递系统在传统意义上不被视为佐剂。然而,一些研究正在进行中,以探索在mRNA疫苗中使用佐剂以增强其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可能对疫苗有较弱免疫反应的某些人群,如老年人。
4.7.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的疫苗
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的疫苗只包含来自病原体的特定蛋白质或蛋白质,而不是整个病原体。佐剂通常与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的疫苗一起使用,以通过增加对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反应来增强其有效性。铝盐(如氢氧化铝)是用于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最常用佐剂,因为它们已被证明可以增强对抗原的抗体反应。其他佐剂,如MF59(油包水乳液)、AS03(角鲨烷油包水乳液)和AS04(氢氧化铝和MPL),也已在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疫苗中使用,以提高其免疫原性。此外,正在研究使用Toll样受体激动剂等新型佐剂与基于蛋白质亚单位疫苗一起使用,以进一步增强其免疫反应。
5.疫苗佐剂的临床试验和许可
开发一种含有佐剂的疫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因为必须确保疫苗的每个组成部分单独和组合时都是兼容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属的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发布了一份指南,以促进新疫苗配方的开发,以应对开发针对传染病疫苗的迫切需求(见图6)。该指南建议从使用适当的动物模型进行临床前测试开始,以评估配方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包括佐剂对免疫反应的作用。必须包括仅含佐剂和抗原的对照组,以提供佐剂效应的证据。免疫原性评估可能包括体液和细胞反应,如果疾病有动物模型,则可以获得初步的保护效果信息。在临床前测试和疫苗配方的良好生产规范(GMP)生产之后,开始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图6.
疫苗发展的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评估健康个体的安全性和剂量,并获得初步的免疫原性信息。第二阶段a试验涉及数百名志愿者,以评估免疫原性、耐受性和安全性。当测试进入第二阶段b/第三阶段时,重点是确定疫苗目标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效力,随着涉及的志愿者人数增加,研究持续时间也会增加。
在确认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后,可以对其进行许可和市场推广。然而,配方在第四阶段进行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以评估其他罕见的不良反应。这些活动旨在确保根据安全监测结果采取适当的行动。监管机构严格应用药物警戒流程,以评估许可后出现的潜在安全信号。然而,尽管许可后有大量安全信息,但试图建立与疫苗接种的因果关系的评估研究可能是复杂的且结论不一。
曾有疫苗在许可后因证明疫苗与不良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效力不足而撤回,这改变了风险-效益比。尽管也有例子表明疫苗接种与不良事件之间的所谓因果关系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疫苗制造商和监管机构在安全信号监测或报告新的重要不良事件时采取迅速行动。他们迅速将证据传达给医疗专业人员和公众,以便就当前的风险-效益概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6.疫苗佐剂的临床试验示例
6.1.乳液
MF59是开发疫苗以引发针对HIV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一个例子,这对于预防HIV感染是可取的。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研究了使用DNA进行初步免疫,然后用MF59佐剂的重组包膜糖蛋白进行增强的组合疫苗方案,以研究该组合HIV疫苗方案在未感染HIV的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此外,灭活流感A/H9N2疫苗有无MF59佐剂在门诊成人中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以评估4种不同剂量的纯化单价表面抗原(SA)流感A/H9N2病毒疫苗有无MF59佐剂的安全性,并肌肉注射给门诊成人。Montanide ISA 51和Montanide ISA 720是两种已在临床研究中调查的水包油乳液佐剂。它们具有不同的油对水比例。Montanide ISA 51已在疟疾疫苗的第一阶段和流感疫苗的第二阶段研究中进行了评估,并已在古巴的肺疗疫苗中获得许可。Montanide ISA 720已在疟疾疫苗的第二阶段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这两种佐剂都已被证明可以促进有效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增强特定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然而,观察到短暂的副作用,如发烧、头痛或类似流感的症状,尽管两者似乎都能很好地耐受。AS03佐剂在赛诺菲H1N1流感疫苗中的使用,在健康成人和老年人群的不同剂量水平下进行,以查看身体对不同强度的H1N1流感疫苗的反应,当它在有无“佐剂”的情况下给予时。这项研究还将比较年龄如何影响身体对H1N1流感疫苗的反应。
6.2.基于铝的佐剂
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评估了默克0657nI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单剂量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有无默克铝佐剂。此外,还评估了MN重组可溶性gp120/HIV-1(MN rsgp120/HIV-1)与QS21有无铝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扩展评估,在第一阶段试验中进行了评估。
6.3.基于脂质的佐剂
基于脂质的材料已被用作疫苗佐剂,因为其独特的囊泡结构被发现非常适合包裹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DNA和脂肪酸。在早期,科学家们专注于脂质A,LPS的疏水锚,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佐剂,可以显著增加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然而,基于脂质A的佐剂由于其高毒性,被认为不适合人类疫苗。相反,GLA-SE和GLA-AF,都是脂质A类似物,已被发现在增强对H5N1的保护方面特别有效,毒性低,副作用有限。GLA-AF也已作为乳液在许多疫苗中作为替代品进行了测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流行流感中。
6.4.基于Toll样受体(TLR)激动剂的佐剂
TLR3激动剂Poly-ICLC已在黑色素瘤患者的疫苗佐剂安全性研究中进行了研究。这是一项TLR3激动剂Poly-ICLC作为NY-ESO-1蛋白疫苗佐剂治疗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第一阶段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疫苗佐剂治疗的目标是训练内源性免疫系统识别和针对最小残留疾病。
6.5.皂苷
基于皂苷的OPT-821已在三价神经节苷脂中用于临床第三阶段试验中的三阴性肉瘤患者。如果三价疫苗能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识别并针对GM2、GD2和GM3糖,则患者的抗体可能会攻击并杀死任何剩余的肉瘤细胞,可能防止肉瘤复发。MatrixMTM也在大流行流感和RSV疫苗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并显示出安全和良好耐受性,增强了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他基于皂苷的佐剂,如QS-21,已在癌症疫苗和传染病疫苗的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并显示出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和提高疫苗效力。然而,它们的复杂结构和可变组成可能会影响它们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它们潜在的毒性和溶血活性需要在dLNs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仔细评估。由MPL和QS-21组成的AS02正在进行疟疾疫苗的第二阶段试验。
6.6.核苷酸
CpG ODN、dsRNA和IL-12 DNA等佐剂成分是激活模式识别受体(PRRs)以刺激免疫反应的核苷酸基佐剂的例子。例如,dsRNA可以分泌IFN-a和IFN-c等细胞因子,通过TLR3、MDA-5和NLRP3炎症体信号传导,目前正在流感和狂犬病疫苗的临床试验中进行。用IL-12 DNA佐剂的DNA疫苗被引入以提供针对广泛HIV变体的高效保护,最近的试验表明它们耐受性良好,可以增强免疫反应。Pika佐剂是另一种核苷酸基佐剂,是dsRNA的合成类似物,用卡那霉素和钙稳定,促进干扰素、IL-2和IL-12的产生。这种佐剂可以将主要产生体液免疫的预防性疫苗转变为具有强大细胞免疫的治疗性疫苗。
6.7.细胞因子
在最近的研究中,分子佐剂已被证明能有效刺激免疫反应,特别是在亚单位疫苗中。例如,IL-2和GM-CSF细胞因子已在针对口蹄疫的疫苗中进行了研究,GM-CSF目前正在乙型肝炎和HIV疫苗中进行评估。其佐剂效应归因于其促进巨噬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能力,以及激活抗原呈递细胞。同样,IL-12和IL-15已被作为HIV疫苗的佐剂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使用。这些细胞因子已证明能够刺激NK细胞和T细胞增殖。
6.8.病毒体
病毒体是包膜的病毒样颗粒,已在欧洲获得许可,用于针对甲型肝炎和流感的疫苗,并已在恶性疟和慢性丙型肝炎疫苗的临床试验中使用。
6.9.肽
肽,MUC1-poly-ICLC疫苗正在第二阶段试验中进行测试,旨在评估MUC1疫苗在增加患结直肠癌风险的受试者中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这些受试者有晚期腺瘤的病史。MUC1-poly-ICLC疫苗正在开发中,以防止息肉发展成结肠癌,并防止息肉复发,这有助于体内免疫系统识别MUC1的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癌症的进展,并消除产生异常的细胞1。
6.10.其他
其他形式的佐剂也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调查。一项针对研究性PIKA(基于聚肌苷酸-聚胞苷酸的佐剂)狂犬病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研究,包括灭活和纯化的狂犬病病毒和PIKA佐剂,是为了评估疫苗组合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并根据加速疫苗方案评估疫苗的效力。Mayo Clinic与Agri-King Corporation合作开发了一种名为AKSB(Agri-King Synbiotic)的新型合生元。AKSB在65岁以上正常人类志愿者中进行的第一阶段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当患者同时接受流感疫苗时这种益生菌的安全性。磷酸钙,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已在法国获得许可,用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磷酸钙被认为是人体内的天然化合物,并且耐受性良好,使其成为可能替代铝佐剂的潜在替代品,后者可能有不良副作用。作为TLR5配体的细菌鞭毛蛋白也显示出佐剂效应,导致混合的Th1和Th2反应。在临床试验中,一种双价P. aeruginosa鞭毛蛋白佐剂疫苗帮助囊性纤维化患者降低了感染P. aeruginosa的风险。多糖是另一种可能的佐剂,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反应,并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还有一些新型佐剂结合了上述几种佐剂,有效成分协同作用以产生最佳免疫反应。
7.针对COVID-19的疫苗佐剂
COVID-19大流行凸显了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来控制SARS-CoV-2病毒的传播。开发理想的疫苗需要广泛的研究和资源,以确保它满足当前情况的需求。疫苗旨在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7.1.COVID-19疫苗中佐剂的好处
在COVID-19疫苗中使用佐剂有几个原因/动机:1)一个有效的COVID-19疫苗的主要要求之一是其能够刺激强大的免疫反应,能够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为了实现这一点,疫苗可能需要多剂或佐剂。佐剂可以帮助减少疫苗中所需的抗原量,从而降低其成本。2)在SARS-CoV-2疫苗中加入合适的佐剂可以通过减少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所需的抗原量来满足这些要求。疫苗的生产和分配应该是成本效益和可扩展的,以满足压倒性的需求。由于大流行影响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快速高效生产和分发的疫苗。3)此外,佐剂还可以通过提供持久的免疫反应和扩大其对不同病毒株的保护范围来增强疫苗的效力。因此,针对COVID-19的佐剂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对于开发一种安全、有效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疫苗以控制大流行至关重要。
7.2.针对Covid-19的许可佐剂和候选物。
NVX-CoV2373是由Novavax开发的有希望的疫苗候选物,用于预防COVID-19。它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疫苗,是使用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第一株的基因序列创建的。S蛋白是COVID-19疫苗的关键靶点,因为它是病毒附着和感染人类细胞的主要手段。为了增强免疫反应并刺激高水平的中和抗体,NVX-CoV2373与Novavax的专利皂苷基Matrix-M™佐剂配方。这种佐剂经过广泛测试,并已证明通过刺激抗原呈递细胞进入注射部位并在局部淋巴结中增强抗原呈递,从而增强免疫反应,具有强大且耐受良好的效果。这种基于蛋白质的疫苗候选物旨在教会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对抗SARS-CoV-2病毒,提供针对COVID-19的保护。临床试验表明,NVX-CoV2373在预防COVID-19方面非常有效,总体有效率高达90%以上。获批后,NVX-CoV2373在抗击COVID-19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其他疫苗可能不太容易获得或有效的地区。世界上已经授权了几种COVID-19疫苗用于紧急使用,其中一些使用了佐剂。例如,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使用MF59佐剂,这是一种角鲨烷油的水包油乳液,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反应。Sinovac COVID-19疫苗使用铝佐剂,这是一种帮助增强免疫反应的铝盐。
8.新型疫苗佐剂的发展
8.1.新型佐剂的设计原则
为了开发有效的佐剂疫苗,了解佐剂的工作原理并遵循一些设计原则非常重要。问题导向原则涉及考虑四个主要问题:(1)预防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所需的免疫反应类型,(2)能够诱导所需免疫反应的相关固有免疫细胞,(3)这些固有细胞亚群在体内的定位,以及(4)这些细胞上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表达。基于这些问题,在设计疫苗佐剂时需要考虑四个步骤。首先,应该确定疫苗效力在宿主中所需的免疫效应元素类型。这应该考虑到抗原类型、目标细胞亚群和表型、免疫途径,以指导选择传递系统和免疫刺激剂。由于PRRs是产生有效疫苗生成的关键靶点,因此在设计疫苗佐剂时,评估相关固有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定位和目标细胞上的PRR表达非常重要。不同的PRR信号通路可能被用来开发针对不同侵略的定制响应。其次,合适的疫苗抗原的确定应该基于对免疫识别和保护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合适的抗原还应该能够在目标人群中实现疫苗诱导的响应。此外,疫苗必须向适当的细胞群体呈现足够数量的正确构象的抗原,以诱导免疫反应保护,同时考虑诱导的炎症反应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第三,佐剂需要一个传递系统,无论是合成的还是天然的。这需要设计感兴趣的抗原的适当传递方式,结合相关的免疫刺激剂。第四,疫苗和佐剂的制备过程应该简单。例如,如果不需要特殊的乳化剂,生产过程就更加简单。如果佐剂与抗原的比例较低,可能会增加疫苗改进的范围。
8.2.新型疫苗的佐剂配方
已经为已获许可产品中包含的佐剂建立了几种配方方法。这些包括用作吸附剂的不溶性铝盐、易于注射的低油含量、油包水乳液和脂质体传递系统。虽然成分不同,但这些系统有一些显著的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是作为纳米颗粒制造的。此外,这些系统可以作为抗原和免疫增强剂(包括TLR激动剂)的有效“传递系统”。适当选择佐剂的免疫刺激剂和配方组分对于诱导适当的免疫反应以控制目标病原体至关重要。同一免疫调节分子的不同配方可能会诱导大不相同的免疫反应,正如在疟疾疫苗计划中所证明的。例如,用AS02配方的RTS,S疫苗候选物保护了七个疫苗接种者中的六个免受感染,而相同的抗原与AS03或AS04分别只保护了七个中的两个或八个中的一个。为了构建改进的佐剂,确保每个组分都是必要的,并增加明确的价值,同时不引入重大的不合理责任至关重要。AS01目前在获许可产品中包含的最成功的佐剂,对带状疱疹的有效性>97%。AS01佐剂的开发基于两个关键组分,MPL和QS-21,当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固有激活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不能单独使用任一分子实现,并且开发了一种脂质体传递系统,将两种免疫增强剂共同传递给相同的免疫细胞群体。此外,脂质体配方在减少QS-21诱导显著局部和全身反应原性的潜力方面也是有效的。然而,新型系统疫苗学方法可以用来识别新的佐剂途径和配方,这些可以用来设计下一代佐剂。
8.3.推进系统疫苗学
Bali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疫苗学的跨学科方法,以加速临床中佐剂的发现和开发,该方法涉及早期使用人类研究来生成“组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关于候选佐剂如何刺激强大和持久的抗原特异性T和B细胞反应的新假设。然后可以在动物模型中重新测试这些假设,随之而来的机制见解可以用来设计新的佐剂概念。所提出的佐剂开发框架更加强调在它们的发展管道早期进行许多潜在佐剂概念的小型临床试验(0/I期),这可以快速测试新的佐剂并使用系统疫苗学方法获得机制见解。此外,系统疫苗学方法可以用来定义佐剂的作用机制,以及配方的作用基础机制,疫苗接种后不久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潜在机制,以及疫苗传递的最佳配方的合理设计。总的来说,这种基于系统疫苗学的跨学科方法有潜力转变佐剂科学,并为疫苗中使用的新佐剂的开发注入活力。
8.4.非侵入性疫苗传递
非侵入性疫苗传递研究是一个关键焦点,可能对全球大规模疫苗接种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开发安全、有效、低成本的疫苗配方和佐剂,以产生期望的免疫反应和长期免疫,是一个优先事项。广泛的研究已经导致了几种新的佐剂的开发,这些佐剂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或已获许可。一个研究领域集中在开发安全并提高非侵入性传递疫苗效力的含脂佐剂。然而,需要更多关于佐剂分子刺激后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以及这些佐剂与现有或新型配方的兼容性。随着我们对免疫保护所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提高和合成化学中的新方法的发展,预计疫苗开发将取得突破。新的技术,如新的糖苷共轭方法、反向疫苗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应该能够为带状疱疹病毒、百日咳毒素、莱姆螺旋体病和HPV等疾病带来新的疫苗策略,无论是否使用佐剂。研究界旨在通过引入新的免疫刺激剂和结合效力、持久记忆免疫反应和安全性的新型传递系统,确保高水平的广泛保护。这种新方法将不再仅仅依赖于结构疫苗学,因为目标表位的变异性和新病原体和肿瘤抗原的不断出现。
9.结论和展望
佐剂在疫苗开发中发挥了近一个世纪的关键作用,增强了免疫原性。最初,佐剂的选择主要是经验性的,但最近的进展导致了更有针对性和合理的方法。对免疫系统的更深入理解使更有效的疫苗配方的开发成为可能。本综述概述了疫苗中使用的佐剂,从传统到COVID-19疫苗,重点关注它们的类型、对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疫苗配方中的作用。这些见解为选择适合传统和冠状病毒疫苗的佐剂奠定了基础。
了解各种佐剂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它们与不同类型的抗原和疫苗平台的协同作用,以及对这些佐剂的全面分析,将有助于选择提供必要免疫保护的佐剂。像基于铝的盐、TLR激动剂、乳液和其他新型选择的佐剂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类型。这些新型佐剂已经增强了流感疫苗和乙型肝炎和HPV疫苗。
随着COVID-19等新兴疾病的持续挑战以及寻找更明确的治疗方法,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至关重要。更有信息的佐剂和抗原选择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疫苗反应不佳的人群的保护,还可以开辟预防应用之外的新途径。这种方法在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全球健康挑战中可能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人用及兽用疫苗行业交流,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产业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制品圈联合四叶草会展将于2024年8月16日-17日在苏州共同举办“第三届新型疫苗研发峰会”。诚邀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享学术盛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名称:2024第三届新型疫苗研发峰会
时间:2024年8月16-17日(周五-周六)
地点:苏州(酒店定向通知)
主办单位:四叶草会展、生物制品圈
媒体支持:药时空、抗体圈、细胞基因研究圈
会议费用:点击二维码即可查询。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 报名成功(报名志愿者,免交报名费,承担一定工作任务)!
转发分享福利:疫苗研发企业、科研院校和监管机构人员,前30位报名人员转发分享会议信息可免费参会(不含餐饮)报名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工作人员微信后,发送截图即可。
组委会获得报名信息后,根据报名信息进行初筛,并进一步与报名者沟通确认,实现精准邀请,最终有机会进入大会微信群(严格审核通过)。
大会日程
已经确定的报告人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免受致命疾病侵袭的方法。从实验和冒险,到在前所未有的大流行中全球推广疫苗,疫苗和免疫接种历史悠久。 01 19世纪前:疫苗由来“vaccine(疫苗)”一词取自拉丁语中的 "牛"(vacca),源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在中国的寓意也别具一格。至少从15世纪开始,人们就试图通过故意让健康人接触天花来预防疾病,这种做法被称为variolation(源自天花的名称 "la variole")。而一些资料显示,这种做法其实早在公元前200年就已出现。1721年,Mary Wortley Montagu夫人将天花接种技术从土耳其带到了欧洲,并主动为自己的两个女儿接种。1774年,Benjamin Jesty提出人类感染牛痘(一种可传播给人类的牛痘病毒)也可以预防天花的假说,并对其进行了试验。1796年5月,疫苗名人堂首席——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詹纳/琴纳)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给8岁的James Phipps接种了从挤奶女工手上的牛痘疮中提取的物质。Jenner接着开展了针对Phipps的攻毒试验,试验大获成功。Phipps成为第一个接种天花疫苗的人,也有幸成为载入“疫苗史册”者。经过两个世纪的努力,人类具备了消灭天花的契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强化消灭天花计划,旨在通过监测和疫苗接种在30多个国家消灭天花。1980 年,世界卫生大会根据WHO全球消灭天花认证委员会的建议,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02 巴斯德与狂犬疫苗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1872年Louis Pasteur(路易·巴斯德)创造了第一个实验室生产的疫苗——鸡霍乱疫苗。而彼时巴斯德不仅患有中风,而且两个女儿也刚死于伤寒。1885年,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被疯狗咬伤多处的9岁小男孩Joseph Meister找到巴斯德。尽管巴斯德不是医生,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为病人 Joseph Meister进行13次注射,每次注射的狂犬病毒剂量都更大。巴斯德通过在暴露后接种狂犬疫苗成功预防了狂犬病,给人类注射病原体仍然是一种新的和冒险的方法,在当时备受争议。 最后Meister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成为第二个载入“疫苗史册”的陪跑者,他后来也知恩图报成为巴斯德的守墓人。 03 “以毒攻毒”的白喉/破伤风疫苗1894年,Anna Williams博士分离出白喉细菌的一种菌株,该菌株对抗白喉毒素的开发至关重要。同期德国微生物学家Behring(贝林,血清疗法创始人)依照巴斯德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制备了破伤风抗毒素。此后,贝林又使用类似方法制备了白喉抗毒素,成功挽救了一名以身试药的白喉患儿。这些发现和成就,使得贝林在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04 疫苗圈的“gou大户”:流感疫苗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导致全球约2000-5000万人死亡,至今流感仍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冠在其面前也只能“称弟”。西班牙大流感期间,每67名美国大兵中就有1人死亡,这使得流感疫苗成为美国军方的当务之急。美国军事医学院在1918年测试了200万剂流感疫苗,但预防效果并不确定。1945年,第一种基于鸡胚生产的流感灭活疫苗被批准用于军事用途,随后在1946年被批准用于民用。这项研究由医生Thomas Francis和Jonas Salk(索尔克)领导,他们后来都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密切相关。对于病毒界来说,流感病毒可谓是最成功的病毒之一,流感疫苗至今仍然是疫苗界的顶流。基于细胞系的、重组技术的流感新疫苗近些年相继取得突破…… 05 国际旅行必种:黄热病疫苗19世纪初海地独立战争期间,一种神秘且快速蔓延的“瘟疫”让拿破仑的将士们始料未及,部队陆续有人出现身体逐渐泛黄、头疼发热的症状,最终重病身亡。最终,四万法军仅剩下三千余名法军仓皇逃离——瘟疫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黑人独立国家:海地,这种瘟疫后来被命名为“黄热病”。1920s,古巴医生卡洛斯·芬莱率先发现了黄热病的传播与蚊子有关,美国军医瓦尔特·里德通过实验确定了黄热病的传播与伊蚊的关系。1937年,Max Theiler、Hugh Smith 和 Eugen Haagen 三位科学家利用鸡胚进行上百次亚培养后,开发出了黄热病疫苗(减毒)。该疫苗于1938年获得批准,当年就有超过100万人接种,Theiler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06 儿童救星:百日咳疫苗百日咳对新生儿相关的死亡风险极高。1679年,因为百日咳患者在咳嗽时试图闭合声门时产生的特征性的声音,英国医学之父Thomas Sydenham将百日咳最早命名为whooping cough。 1906年科学家分离出百日咳致病细菌,此后不久便有科学家开发出了百日咳疫苗(全细胞灭活)。当时的疫苗获批无须开展RCT试验验证保护效力,因此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百日咳疫苗相继在美国上市。直到1939年,细菌学家 Pearl Kendrick 和 Grace Eldering 通过一系列的现场对照试验证明了百日咳疫苗的功效,百日咳疫苗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07 备受争议的疫苗临床试验在疫苗研发的探索试验中,我们除了崇敬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外,还要缅怀既往为疫苗试验献身的弱势群体。1940s-1960s的二战期间及冷战早期,许多弱势群体在缺乏伦理监管的情况下疫苗临床试验献身——健康囚犯注射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清;早产的非洲裔美国籍婴儿接种实验性的脊灰疫苗;美国黑人被欺骗接种实验性的梅毒疫苗;智力发育不全的儿童接种未经检验的风疹疫苗……在没有当事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许多疫苗实验和临床研究被开展,他们没有Phipps和Meister这么幸运能否载入“疫苗史册”,但同样与研究他们的科学家一样为疫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08 轰轰烈烈的消灭脊灰运动20世纪脊髓灰质炎变得十分常见,经水传播的病毒使全美上下“畏水如虎”。毕竟当时全球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9岁时就因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导致瘫痪余生,全美也由此掀起了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热潮。1952-1955 年, Jonas Salk研制出了第一款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并开始进行试验。次年,Salk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进行了疫苗试验,并于1954年进行了大规模临床试验,其中130多万儿童接种了疫苗。然而其中仍有曲折:1955年卡特制药公司生产的脊灰减毒活疫苗因含有活体致病病毒,导致数百人瘫痪;1960s当局发现用于制备Salk脊灰疫苗的猴肾细胞被猿猴空泡病毒污染,未知风险让美国当局忧心忡忡。1960年,美国医学家Albert Sabin(阿尔伯特·萨宾)研制的第二款脊髓灰质炎疫苗获准使用。Sabin研制的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它可以通过口服、滴入或涂在糖丸上。此后灭活的脊灰疫苗也被研发投入使用(IPV、Sabin株I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首次在苏联和东欧进行测试和生产,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全球第一个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1988年,世卫组织发起了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倡议。1994 年小儿麻痹症在美洲被根除,2002 年在欧洲被根除,到2003年仅有6个国家流行小儿麻痹症。中国在2000年与WHO西太地区其他国家一同宣布成为无脊灰地区。 09 WI-38细胞系的建立由于动物细胞系生产的疫苗因监管不力频繁因污染和安全风险被质疑(如猴肾细胞被猿猴空泡病毒污染),美国科学家Leonard Hayflick(海弗里克)提出了使用人类细胞生产疫苗的设想。1960s初期,在维斯塔研究所工作的Hayflick建立了首个基于人类细胞生产疫苗的WI-38细胞系(即大家熟知的人胚肺细胞,或人二倍体细胞)。WI-38细胞系直接生产的疫苗接种人数超过3亿,其他使用该专利方法生产的疫苗超过60亿剂,包括风疹、狂犬病、水痘、麻疹、脊灰、甲肝、带状疱疹等疫苗。在该细胞系制备方法尚未获美国当局专利批准前,制药公司巨头默克就已经靠WI-38细胞系生产的风疹疫苗狂赚数十亿美刀。尽管现在的非人类动物细胞系(Vero细胞系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严格控制,但人们甚至专业人士似乎仍然更信赖“人二倍体细胞”生产的疫苗。此外,海弗里克还有一项重要贡献——发现并命名肺炎支原体。这种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曾经被认为是病毒感染,但他最后证明其实是支原体,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细胞微生物。 10 划时代产品:重组乙肝疫苗1942年,33万名美国大兵因接种黄热病疫苗遭到乙肝病毒感染,原因是黄热病疫苗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浆作为稳定成分,而这些血浆是由感染了乙肝病毒的献血者捐献的。1965年Baruch Blumberg博士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了乙肝病毒,4年后他与微生物学家Irving Millman合作,利用经过热处理的乙肝病毒,匆忙研制出第一款乙型肝炎疫苗。随着对乙肝病毒结构认识的深入,1986年通过重组转染酵母的方法生产成功的二代乙肝疫苗获批上市(至今在役),重组乙肝疫苗也拉开了全球基于基因重组技术研发和生产第二代疫苗研发的序幕。1990s科学家又通过使用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如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其表达产物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上世纪下叶,中国作为乙肝大国,国人谈“乙”色变。1994年,美国默克公司将重组转染酵母生产二代乙肝疫苗的技术以数百万美元“廉价”转让给中国,缩减了中国“乙肝大国”摘帽的时间。 11 联合疫苗:DTP&MMR疫苗1947年,全细胞的百白破联合疫苗研制成功,但直到1981年,更安全有效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才被Sato研制成功。美国医学博士Thomas Peebles从11岁的小学生David Edmonston分离并培养出了麻疹病毒,然后Thomas的老板——“现代疫苗之父”John Franklin Enders从Thomas培养的“Edmonston-B”毒株中开发了麻疹疫苗,并被用作大多数减毒活疫苗的基础影响至今。1971年,Maurice Hilleman(莫里斯·希尔曼 )博士将麻疹疫苗(1963 年)与1967年开发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和1969年研发的风疹疫苗合并为一款联合疫苗——麻风腮疫苗。此后,随着儿童疫苗接种剂次的增多,多联疫苗的研发成为应有之义。在百白破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的基础上,制药企业对免疫程序相近的疫苗进行了再次升级——四联疫苗(如麻腮风+水痘疫苗、百白破+Hib疫苗)、五联疫苗(如百白破+脊灰+Hib疫苗)甚至六联疫苗(如乙肝+百白破+脊灰+Hib疫苗)都被研发出来并上市应用,极大节约了接种成本、提高了接种效率和接种及时率。 12 全球扩大免疫规划运动1974年,世卫组织制定了扩大免疫规划(EPI,现为基本免疫规划),以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免疫规划,EPI最初针对的疾病是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破伤风、肺结核和百日咳。2024年是WHO发起EPI倡议的50周年,目前EPI疫苗已经从最初的预防6种疾病增加到了13种:结核病(卡介苗BCG)、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乙型肝炎(HepB)、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肺炎球菌性疾病 (PNC)、轮状病毒 (Rota)、人瘤病毒(HPV) 和COVID-19(成人)。(还有一些疫苗仅推荐用于特定环境,包括黄热病、脑膜炎、日本脑炎、霍乱)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最初的组合包仅有4款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俗称“4苗防6病”。1998年改计划免疫为免疫规划,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8年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成为“10苗防11病”,这个EPI组合包使用至今。(也有一些疫苗推荐用于特定环境,与WHO不同: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3款)对比WHO的组合包发现,我国EPI组合包多了甲肝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和流脑疫苗,但却少了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HPV疫苗4款疫苗。 13 肺炎疫苗:从多糖到蛋白结合1978年,一种可预防14种不同菌株的肺炎球菌肺炎的多糖疫苗获得许可,1983年该疫苗被扩大到可预防23 种菌株(即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000年儿科开始引进7价多糖蛋白结合的肺炎球菌疫苗(Prevnar7),并认为该疫苗预防作用要优于多糖疫苗,此后陆续上市13价、15价、20价等更新的能够覆盖更多血清型的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随着国产13价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上市,我国也真正进入了肺炎结合疫苗时代,20价、21价等覆盖更多血清型的蛋白结合疫苗均在“追赶式”地研发中。 14 墙内无奈墙外芬芳:Hib疫苗Hib会导致肺炎、脑膜炎、败血症或其他严重疾病,如果细菌扩散到鼻窦或中耳,则可能导致鼻窦炎或中耳炎。1985年,第一种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的疾病的疫苗获得许可。通过接种Hib疫苗,1995 年时美国Hib引起的病例数就已经降低了99%。 2014年在国外医学网站Medscape发起的“1980年之后研制上市的最重要疫苗”名单里,Hib疫苗排名第二(前5位依次为:乙肝疫苗、Hib疫苗、HPV疫苗、肺炎疫苗、其他)。然而由于中国缺乏Hib所致疾病负担的高质量评估数据,在将Hib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时障碍重重,中国也是全球唯一未将Hib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国家(此前尚有泰国陪跑)。 15 HPV疫苗与加速消除宫颈癌运动1974年,Harald zur Hausen(楚尔·豪森)博士首次提出了HPV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子宫颈癌的假设。而此前,学界普遍怀疑是单纯疱疹病毒HSV-2导致的宫颈癌。1995 年,Anne Szarewski(安妮·萨雷夫斯基)带领一个团队概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检测和筛查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始了HPV疫苗的研制工作,Szarewski 后来成为开发二价HPV疫苗的主要研究人员。2006年,首个预防性HPV疫苗(Gardasil)获得批准,次年二价HPV疫苗Cervarix获FDA批准,HPV疫苗接种成为消除宫颈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WHO发布《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战略2030》,2021年中国首个、全球第四个HPV疫苗(Cecolin)通过WHO资格预认证,全球消除宫颈癌进入加速期。 16 年轻的轮状病毒疫苗轮状病毒是导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常见病因,1998年美国批准了首个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尽管该疫苗在美国、芬兰等国的临床试验显示疫苗可轮状病毒A种所产生的严重腹泻比率降低高达80-100%,但由于担心可能会增加肠套叠的风险,1999年第一种轮状病毒疫苗在获得批准仅一年后就被撤回。2006年推出了风险较低的疫苗(即重配五价人牛重配轮状病毒疫苗),直到2019年,该疫苗才在100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2023年,我国兰州所在单价轮状病毒疫苗的基础上又升级推出了三价重配轮状病毒疫苗,该疫苗也可对五种血清型产生保护。 17 姗姗来迟的脑膜炎疫苗早期开发的脑膜炎疫苗是灭活的全菌体疫苗,此后也尝试过参考破伤风、白喉类毒素的研发机制使用含灭活外毒素的脑膜炎球菌培养过滤物作为疫苗,但多次临床研究均未证实疫苗的有效性,且毒副作用较大而被放弃。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度延缓了脑膜炎疫苗的研发,直至耐药株的大量出现,脑膜炎疫苗的研发才被重新提上日程。前期研发出了脑膜炎多糖疫苗,但因为荚膜多糖的多糖分子较小,难以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反应。1980s随着Hib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问世,在此技术的启发下,AC、ACYW135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才相继被研发出来。2005年ACYW135四价多糖蛋结合白疫苗获FDA批准上市,而我国直到2022年我国才姗姗来迟上市了唯一一款自主研发的ACYW135四价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康希诺的曼海欣)。 18 又一千亿蓝海:带状疱疹疫苗19世纪末人们就发现,那些未接触水痘患者但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的儿童也会出现水痘症状,此后几十年里相继证实水痘和带状疱疹这两种疾病由同一种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致。2006年FDA批准全球首款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Merck公司研发),该疫苗为减毒疫苗,表现平平的保护作用使得一些制药企业并不满足。直到2017年,FDA批准了GSK研发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相比Zostavax具有更高的免疫效果。随着Shingrix的上市应用,西方国家的免疫程序推荐,逐渐开始替换Zostavax。带状疱疹疫苗也被商业公司预测,有望成为继HPV疫苗后的又一千亿蓝海。 19 其他区域性/创新性疫苗01/ 1986-1988年,中国新疆暴发戊肝疫情,12万人患病,数百人死亡,疫情一度被认为是上海甲肝疫情的复现,直到1989年戊肝和戊肝病毒被命名。此后全球开始戊肝疫苗研发,然而直到2012年中国才获批全球首款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该款疫苗是第一款“我有他无”的国产疫苗,有望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创新疫苗。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暴发了手足口病疫情:数千例儿童感染,数百名重症,数十个儿童死亡,此后手足口病席卷全国。201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上市(俗称“手足口疫苗”,目前全球唯一使用该疫苗的国家)。经过数年推广应用,我国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降至个位数,EV71型流行率大幅降低。然而,面对近年来仍以每年百万计的手足口病例数,单价手足口病已经不能满足防病所需,公共卫生领域急需多联多价的手足口病疫苗上市。02/ 2019年,疟疾疫苗试点项目在加纳、马拉维和肯尼亚启动。RTS/S 疫苗是第一种能够显著减少幼儿中最致命和最流行的疟疾菌株的疫苗,而幼儿正是死于疟疾风险最高的群体。2019年,世卫组织对高风险国家使用的埃博拉疫苗进行了资格预审,作为应对该疾病的一套更广泛工具的一部分。2021年建立全球疫苗储备,以确保应对疫情爆发。为应对全球潜在的猴痘流行危机,第三代天花疫苗获批用于预防猴痘,成为首个猴痘疫苗。 20 新冠大流行与新冠疫苗2020 年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宣布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爆发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月11日,世卫组织确认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疾病。有效的COVID-19疫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生产和分发,其中一些疫苗采用了新的 mRNA 技术。2020年12月,在发现首例COVID-19 病例后仅1年,首剂COVID-19疫苗开始接种。2021 年,COVID-19 疫苗继续在各大洲分发和接种,但疫苗分配的不公平问题同时困扰着WHO和低卫生资源地区。 21 “圈中新贵”:RSV疫苗1957年,病毒学家Robert M. Chanock在严重呼吸窘迫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960s全球首支全病毒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问世。尽管这款灭活的RSV疫苗具有安全性,但不但没有对接种者产生保护,反而出现了疾病增强现象(ADE“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接种疫苗反而导致接种者在感染该病毒后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经过大概60年的研发,最终攻克这一难题:2023年,GSK和辉瑞的两款保护作用优异的重组RSV疫苗相继获批上市,呼吸道疾病预防领域又添一名重要成员。作为上市首年即破二十亿美刀的明星产品,两家跨国巨头因专利问题彼此有撕。\ 未来新疫苗 /登革热疫苗:在巴西开展的四价登革热疫苗RCT临床试验已进入尾声,研究结果发表在NEJM,2年的疫苗总有效率为79.6%(70.0,86.3)。诺如病毒疫苗:我国儿童和公共卫生工作者都深受诺如之害,诺如疫苗的呼声极高。目前,中国生物兰州所研发的重组诺如病毒双价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入组,预期2025年7月完成临床试验;智飞的四价、康华生物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也都进入临床。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临床寄予厚望)、HIV疫苗(折戟沉沙与任重道远)、治疗性癌症疫苗(新技术带来新希望,但叫针剂疗法可能更合适)以及其他多联多价的升级疫苗的上市也都一触即发……参考资料:https://www.who.int/news-room/spotlight/history-of-vaccination/a-brief-history-of-vaccination疫苗学(第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图片源于网络、WHO官网。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00 项与 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羽冠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