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关闭了。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超60亿美金的大BD交易,给了行业重击。随着石药、先声、荣昌等接连的BD披露,出海大浪潮正式开启。国内创新药BD也从打明牌正式到拆盲盒阶段。神州细胞就是其中一个!神州细胞(688520)2024年度全年总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33.13%,净利润1.12亿元,实现净利润的扭亏为盈。市场看中的是其中手握的重磅品种PD-1/VEGF双抗对外授权预期。大BD盲盒待拆PD-(L)1/VEGF临床管线加速推进,多数处于临床偏早期阶段,药物结构各有不同。截至2025年6月,国内共约20个PD-(L)1/VEGF双抗/三抗药物。康方生物AK112研发进度靠前,1L NSCLC 及2/3L nsqNSCLC 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另有多个适应症处于三期临床阶段;此外,普米斯、三生制药、神州细胞进入3期及2/3期临床阶段;宜明昂科、华奥泰、天士力、荣昌生物、君实生物正处于2期临床阶段,临床试验正在快速推进。下表为目前几家PD-(L)1/VEGF管线研发进度情况:PD-(L)1/VEGF频现大额BD,国内已有5款PD-(L)1/VEGF双抗与海外药企达成BD,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三生制药与辉瑞就SSGJ-707达成总交易金额60.5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的BD更是引领投资热情。PD-(L)1/VEGF频现大额BD主要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1)肿瘤免疫治疗从单靶点到多靶点药物范式转变,PD-(L)1已在多个瘤种中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而新一代IO疗法正在不断挑战以K药为首的PD-(L)1药物;(2)海外大型药企面临较为严重的专利悬崖,故MNC有充足的动力来通过BD等方式引进有潜力的药物,从而在下一个肿瘤免疫时代保持领先地位;(3))大型药企具有增强自身肿瘤管线实力的强烈动力。部分MNC制药业务排名靠前,但肿瘤业务排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进行肿瘤管线扩充或为较好选择。表:国内多个PD-(L)1/VEGF药物迎来大额BDSCTB14是神州细胞以差异化竞争优势为目标自主研发的多瘤种实体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注射液,适应症为多种实体瘤。该产品于24年4月获得国内临床批件,同年5月获得澳大利亚临床批件,并于25年2月获得美国临床批件,目前已处于Ⅱ/Ⅲ期临床阶段。目前神州细胞SCTB14的BD价值核心在于"肺癌适应症进度+差异化结构"的双重稀缺性。对标三生制药,神州细胞的PD-1/VEGF双抗对外存在授权预期,近期股价在一个月左右翻倍。打造20亿大单品SCT800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工艺和制剂均不含白蛋白的第三代重组凝血八因子产品,也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重组凝血八因子产品,用于治疗罕见病甲型血友病。重组八因子产品安佳因®销售稳定,全年销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6.18%。在地区及联盟集采降价的情况下,神州细胞仍能借助灵活有效的市场策略,加强拓展市场份额,确保营收增长稳定。此外,安佳因®上市后,公司还开展了通过免疫耐受诱导治疗(ITI)清除患者体内高滴度抑制物、围手术期患者替代治疗等上市后临床研究,拓展产品使用场景。目前公司已有1个重组蛋白药物产品及4个抗体药物产品获批上市、3个疫苗产品被纳入紧急使用,另有多个品种处于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2024年,三个抗体产品销售额突破6.2亿元,同比增长499.80%。2024年公司整体研发投入93,602.25万元,主要用于SCT1000、SCT650C及SCTB14等产品的临床研究,以及多个管线储备产品的临床前开发。总结据相关统计,截止2025年6月,海外授权交易合同总金额已达442亿美元,约占2024年全年的82%,今年上半年平均合同总金额已达10.8亿美元,BD首付款已达39亿美元,约占2024年全年的57%。中国创新药由于较大的性价比以及临床质量验证未来将会加速走向全球,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大BD交易诞生。参考资料:神州细胞财报国泰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