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Restricted Protein Dietary Supplemented With α-keto Acid on Protecting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in CAPD Patients--A Prospective,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 Control,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he prospective,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 control, an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will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α-keto acid with restricted protein diet on protecting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i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 patients.
100 项与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aceutical Executive》)杂志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4年全球制药公司50强。该榜单依据各个制药企业2023年度的处方药在全球的销售收入进行排名,更直观体现各个企业制药业务的硬实力。在本文所涉及的不同年度的排名或销售额中,2024年代表的是2023年度,2023年代表的是2022年度,以此类推。
《制药经理人》已连续24次推出Top 50榜单。2024年TOP 10名单没有变化,而排位有较大变化。2024年,辉瑞不再居于榜首,反而掉至第6名。尽管旗下新冠mRNA疫苗Comirnaty仍贡献112.20亿美元营收,但与2023年的峰值相比已大降70.3%,其小分子新冠病毒特效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在2023年产生189.33亿美元后也暴跌。所以辉瑞处方药销售额净减430.85亿美元,同比大降了47.2%,过去10年,辉瑞曾六次登顶全球制药50强的冠军。2016年至2019年,更是连续4年蝉联第1,2022年和2023年也居于榜首。而排名第1的是强生,排名上升2位,处方药销售额达534.6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旗下2款药物位列2024年十大畅销药,自免药物Stelara和多发性骨髓瘤药物Darzalex销售额分别提升11.7%和39.7%。艾伯维再次位居第2,销售额下降6.1%至527.34亿美元,昔日“药王”Humira销售额下降了32.2%,为144.04亿美元。诺华、默克和罗氏的排名都上升一位分列第3、4、5位,诺华处方药销售额增长4.8%,其主力产品Entresto同比增长了30.0%;默克处方药销售额增长2.5%,其“台柱子”Keytruda在2024年销售额增长19.5%,以250.11亿美元的断层优势稳居新“药王”宝座,其宫颈癌疫苗Gardasil也增长了28.8%,接近90亿美元;前四家销售额度超过了500亿美元,与2023年一样多。罗氏处方药销售额增长2.5%,离500亿美元只有8.90亿美元的差距,已逐步摆脱了“老三驾马车”三大肿瘤药失速的影响,其新的“马车”Ocrevus同比增长了11.9%,已超过70亿美元。施贵宝、阿斯利康、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排名都不变,分列第7至第10位,施贵宝销售额下降了2.2%,其多发性骨髓瘤药品Revlimid销售额下降了38.9%。阿斯利康销售额增长了1.8%;赛诺菲销售额微增了1.1%;葛兰素史克销售额下降了3.9%,但其主力产品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同比增长了15.7%。Top 10榜单中有6家销售额同比上升,4家同比下降。
本文对默克的研发费用进行了修正,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297.11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与第一三共合作ADC药物的预付55亿美元费用,以及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和Imago Biosciences的114亿美元费用,扣除这些非经常性费用后仍有1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8.2%。从研发费用投入的绝对值来看,强生的研发费用由第2升为第1,为148.05美元,相比2023年的141.4亿美元增加了4.7%,为历年来各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之最,其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罗氏后退一位排第2,为147.43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47.81亿美元减少了0.3%,其连续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美国默克上升一位至第3,为128.11亿美元,也是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辉瑞后退一位排第四,为106.79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23.81美元减少了13.8%,这三年辉瑞一直在利用新冠相关疫苗和药物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和加大合作研发,所以其研发投入也是连续3年超过100亿美元。阿斯利康上升1位至第5,为102.67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95.0亿美元增长了8.1%。这5家企业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100亿美元,与2023年数量相同。礼来上升2位排第6,为93.13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71.91亿美元增长了29.5%。施贵宝后退两位至第7,为91.12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100.16亿美元降低了9.0%,这两家的研发费用超过了90亿美元。Top 10榜单中有6家研发费用投入同比上升,4家同比下降。研发费用投入的统计一般都是公司的全部业务的研发费用合计,不区分处方药、OTC药和消费保健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费用。部分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相比2023年的费用有大幅变动,估计与其财务核算和账务处理有关。
50强中有32个公司销售额取得了增长(含5个新进公司应该有增长才进入榜单),增幅最大的是诺和诺德,销售额增长了83.38亿美元,其次是礼来,销售额增加了64.05亿美元,主要是这两家拥有的GLP-1产品的热销,使得诺和诺德排名提升三位,礼来排名提升一位。18个公司的销售额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辉瑞,因其新冠疫苗复必泰和新冠特效药Paxlovid的急剧下降而处方药销售额下降了430.85亿美元,其次是莫德纳,也是唯一的上市产品新冠疫苗Spikevax的下降而销售额下降了117.64亿美元。50强中有30个公司的研发投入有增长,12个公司研发投入有降低,3个未有研发投入数据,5个新进入公司未有可比数据。从每个公司的前三畅销药可以推算出有些公司还是比较专注在某个治疗领域,如葛兰素史克和吉利德聚焦在病毒感染,诺和诺德及礼来专注在糖尿病(包括减肥),渤健重点聚焦在多发性硬化症,澳大利亚CSL重点在人血蛋白,福泰制药专注在囊性纤维化,较多企业如渤健、福泰制药等在罕见病领域有特长。
2023年度是GLP-1药物急剧增长和新冠疫苗及新冠药物急剧下降的一个年度,2024年全球最畅销药物已易主,“新药王”是默克的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虽然是全球第2个批准的PD-1/PD-L1药物,但其销售额为250.11亿美元,连续两年突破200亿美元,占默克处方药销售额的49.2%,差不多占“一半江山”,比2023年的209.37亿美元又增长了19.5%,销售额是全球首个上市的PD-1/PD-L1药物施贵宝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的2.78倍,后者销售额为90.09亿美元,2024年同比只增长9.2%。排名第2的应该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把注射降糖版Ozempic、减肥版Wegovy和口服降糖版Rybelsus三者相加,销售额为211.70亿美元,占诺和诺德处方药销售额的62.8%,占比超过六成。修美乐2024年销售额是144.04亿美元,比2023年的212.37亿美元大降了32.2%,位居第3,修美乐在艾伯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的占比由2023年的37.8%降到了27.3%,修美乐专利到期后销售额急剧下降的风险正在被化解。排名第4的是施贵宝的艾乐妥(阿哌沙班),其销售额为122.06亿美元,销售额增长3.5%,已成为美国口服抗凝剂市场的领导者。排名第5的是吉利德的必妥维(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为118.5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14.1%,是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王牌。排名第6的是赛诺菲的达必妥(度普利尤单抗)为115.9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31.0%,是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的排头兵。排名第7的是辉瑞与BioNTech合作的COVID-19 mRNA疫苗复必泰,辉瑞负责的销售额为112.20亿美元,大降了70.3%,2024年复必泰在辉瑞全球处方药销售额的比重降至23.3%。单一厂家处方药排名第8的是强生的喜达诺(乌司奴单抗)为108.58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11.7%。排名第9的是强生的兆珂(达雷妥尤单抗)为97.44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39.7%。排名第10的就是上述提到的施贵宝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单一厂家药物排名前十名都超过了90亿美元,其中2个200亿美元级,6个100亿美元级,2个90亿美元级。PharmExec也提到,随着COVID-19产品销售热潮已过去,榜单上的公司正在进行重排,默克的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成为今年的新一代“药王”,突出了顶级生物制药公司对潜力产品的操控和并购。但是GLP-1等药物的持续急剧增长,这证明了该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如果将司美格鲁肽看作整体产品,综合起来,明年它的销售额将会超过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而成为“新药王”。
在并购方面,辉瑞一直在利用 Covid 相关疫苗和药物赚取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2022年收购炎症和免疫治疗公司 Arena和血液治疗公司 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之后,2023年12月,辉瑞宣布以每股229美元的价格完成对Seagen的收购,总价值约为430亿美元。此次收购将为辉瑞提供四种获批产品和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管线,以加强其癌症治疗管线布局。另外2023年12月,施贵宝宣布以总额约为140亿美元收购KarunaTherapeutics,以扩大施贵宝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投资组合,通过此次收购,施贵宝将获得Karuna的潜在“first-in-class”(同类首创)疗法KarXT。2023年6月,美国默克宣布以总额达108亿美元的款项完成对Prometheus Biosciences的收购,使得Prometheus成为默克的全资子公司。默克通过此次收购获得新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来增强其免疫领域产品管线。2023年11月,艾伯维宣布以10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mmunoGen,该收购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艾伯维将获得其“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药物Elahere,旨在加强肿瘤产品线,加速进入实体瘤领域。2023年12月,艾伯维宣布又以总额约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并囊获其神经科学管线,Cerevel的管线由多项临床阶段和临床前候选药物组成。2023年7月,渤健宣布与Reata达成协议,将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Reata,交易总额约为73亿美元,Reata专注于为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开发调节细胞代谢和炎症治疗药物。2023年10月,罗氏宣布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elavant Holdings,以获得其在研核心产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TL1A抗体RVT-3101在美国及日本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2023年4月,安斯泰来与Iveric Bio达成协议,将以59亿美元收购后者,扩展在眼科疗法领域的布局。2023年10月,施贵宝和Mirati Therapeutics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施贵宝同意以每股58美元的现金收购Mirati,总股本价值为48亿美元,通过此次收购,施贵宝将获得Mirati的KRAS G12C抑制剂Krazati(adagrasib)以及数项肿瘤学临床管线,具有潜力应用于未来开发作为单药和组合疗法。2023年8月,诺华宣布已完成对Chinook Therapeutics收购,交易价值高达35亿美元。诺华表示,此次收购将扩大公司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等的肾脏产品组合,补充现有管线。
2024年并购的最新消息还有,2024年2月,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宣布将以165亿美元全现金交易收购CDMO巨头Catalent。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诺和诺德将以110亿美元收购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三个灌装工厂。2024年4月,福泰制药宣布将支付49亿美元收购免疫学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公司Alpine Immune Sciences,Alpine致力于发现和开发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免疫疗法药物。其主要产品Povetacicept在IGA肾病患者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该药物目前已启动临床3期试验。2024年2月,吉利德宣布已与CymaBay达成协议,将以32.5美元/股的价格并购CymaBay,本次交易总金额约43亿美元。CymaBay核心候选药物为Seladelpar,该药物是一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PPARδ激动剂。目前该药物的上市申请已获FDA受理,并纳入了优先审评。2024年5月,默克以13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购了EyeBio,该交易总价值达30亿美元。EyeBio是一家专注于眼科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主打候选药物Restoret是一款处于临床2期阶段的四价三特异性抗体,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024年2月,诺华同意以每股68欧元以及27亿欧元(约29亿美元)的总价格并购MorphoSys,通过本次交易,诺华将进一步加强肿瘤管线。2024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21美元/股以及总计达24亿美元的价格并购Fusion。Fusion是一家专注于放射性偶联药物的公司,其中研发进度最快的药物为FPI-2265,该药物靶点为FOLH1,目前已进行至临床3期。2024年1月,赛诺菲以22亿美元的总金额并购Inhibrx,Inhibrx的核心管线为INBRX-101,该药物是一种重组的人α-1抗胰蛋白酶Fc融合蛋白,用于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该药物目前处于临床2期阶段。2024年1月,强生以20亿美元的总金额完成对Ambrx Biopharma的并购。Ambrx Biopharm的核心技术为利用扩展的遗传密码技术平台来发现和开发下一代ADC药物和其他工程疗法,管线方面包括ARX517以及ARX788等。2024年5月,诺华又在其擅长的核药领域,以17.5亿美元收购放射性配体疗法公司 Mariana Oncology,获得由多肽类候选药物领衔的研发管线,该药物使用放射性锕有效载荷治疗小细胞肺癌。2024年1月,葛兰素史克以14亿美元收购Aiolos Bio,获得TSLP抗体AIO-001,加强其在呼吸领域的布局。上述这些兼并将会影响2024年度及今后的50强榜单的排名。
在仿制药方面,Viatris(晖致)在2024年的榜单中上升了1位至第18位,其销售额下降了4.8%,保住了全球仿制药领头羊的地位。梯瓦2024年销售额上升了3.6%,排名上升1位至第20位,两者的销售额差距在拉近。从诺华分离出来的仿制药企业山德士以新企业首次进入50强榜单,排在第23位,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这前三家排名相近。仿制药业务为主的企业美国的欧加隆、印度的太阳制药和美国雅培分列在第30位、第32位和第36位。
2024年,50强门槛有较大提升,第50位的印度瑞迪博士销售额为30.07亿美元,首次站上30亿美元档位,相比2022年的50强末位日本协和麒麟销售额的29.59亿美元,增长了0.48亿美元。而2023年的第50位美国Novavax销售额15.55亿美元,估计编辑有误或者2023年排名后几名的数据没有公开申报,因为2022年50强最后几名的印度阿拉宾度、德国Stada(史达德)、爱尔兰Endo International(远藤国际制药)和日本协和麒麟2022年销售额都在29亿美元以上,这几家在2023年都没有纳入50强,所以2023年50强门槛的真实数据应该还是在29亿美元以上。
在50强中,与2023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相比,2024年有8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20%,为诺和诺德、礼来、福泰制药、莫德纳、太阳制药、爵士制药、益普生和江苏恒瑞医药。莫德纳的研发费用增长了61.9%,而销售额下降了63.8%,所以研发投入率飙升至72.6%,在研发投入率排名中排第1位;印度太阳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52.0%,研发投入率为7.7%;福泰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49.8%,研发投入率为31.9%;爵士制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9.3%,研发投入率为22.7%;诺和诺德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6.5%,研发投入率为14.0%;法国益普生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6.1%,研发投入率为18.8%;礼来的研发费用增长了29.5%,研发投入率为29.2%;而中国的江苏恒瑞医药研发费用提升了22.4%,而其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9.4%,所以研发投入率更上升至33.8%,相比2023年的22.3%增加了11.5个百分点,已经远远超过了5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率21.1%,为中国4家50强公司中研发投入率最高的。研发费用投入跌幅最大的是费森尤斯,下降了22.7%,其销售额增长了4.5%,研发投入率为15.8%,而其2023年为21.3%。研发费用投入跌幅排第2的是拜耳,下降了17.2%,研发投入率为32.9%。礼来、大冢、UCB和卫材的研发投入率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都超过了25.0%,第一三共研发投入率2021年和2024年连续四年都超过了25.0%。罗氏和渤健研发投入率2022年和2024年连续三年都超过了25.0%。50强中有45家公布了研发费用数值,而重进榜单的中国云南白药以0.37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和0.7%的研发投入率垫底。
本次排名基于各大药厂2023年度的销售数据,《制药经理人》每年的榜单数据来自全球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这个榜单专注全球制药企业的处方药销售,销售数据反映的是人用药品制剂和疫苗的全球销售,没有把兽药和消费者保健产品的收入计算在内,OTC药品的销售收入也尽可能地被剔除在外,另外技术转让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也排除在外。所以一直被企业年度总结及医疗机构所重视。几乎全部的美国和欧洲公司的年报数据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而多数日本公司的财政年度是截止至2024年3月31日。同时各公司本国货币单位以年度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销售额。由于上述原因,报告中的数据在统计口径和结果上,与这50家企业的报告会有些差异。很多企业由于业务难于分清的情况下,会有只进“一年榜单”的经历,如2023年的爱尔兰百利高、2021年的中国云南白药(2024年又重新进入)、2020年的日本明治、2016年的韩国CJ和瑞士雀巢等。
除以上变化外,2024年的排名还有以下的特点:
一、世界制药企业的格局没有改变,但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连续入围 :
资料显示,2024年的50强与2023年相比有些变化。原50强企业:爱尔兰的百利高(2023年第32名)估计因业务难于分清或未申报而未入围;而爱尔兰Horizon Therapeutics(2023年第42名)被安进收购并表后彻底消失;德国BioNTech(2023年47位)和美国Novavax(2023年第50名)因新冠疫苗大幅下降而跌出榜单;中国石药集团(2023年第48位)估计未申报而跌出榜单。5家企业新进入50强,分别是首次进入榜单的从诺华分拆出来的瑞士山德士(第23名)、2021年进入过一次后今年再次进入榜单的中国云南白药(第33名)、首次进入榜单的三菱化学(第41名)、德国Stada(史达德)(第44名)和首次进入榜单的印度瑞迪博士。三菱化学是三菱田边的母公司,三菱田边制药曾在2021年及之前连续10多年都进入50强榜单,而在2022年和2023年未出现在榜单内。德国Stada(史达德)已断断续续多次进入过榜单,曾位列2022年的第47位,2021年的第50位,2019年的第49位、2015年的第45位、2014年的第46位,2013年的第48位。印度瑞迪博士是一家印度跨国制药公司,成立于1984年,它在印度和其他国家生产和销售活性药物配方、仿制药、非处方药和60种活性药物成分(API),现为印度第二大仿制药公司。
50强企业的国家分布是美国16家,日本7家,德国5家,中国4家,法国3家,瑞士3家,英国2家,印度2家,爱尔兰1家,丹麦1家,以色列1家,澳大利亚1家,加拿大1家,比利时1家,意大利1家和西班牙1家。
今年的变化是美国减少1家,日本增加1家,爱尔兰减少2家,瑞士增加1家,印度增加1家。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的企业已连续多年入围。就国内药企入围情况而言,今年较2023年有些许变化,中国生物制药、上海医药集团、江苏恒瑞三家国内药企仍入围、石药集团(估计未参评)换成了云南白药(2021年入选过50强)。今年排名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云南白药排名在第33位,一跃成为中国区第1,中国生物制药排名微升1名至第38位,上海医药集团微降1名至第42位。江苏恒瑞则下滑了5名至第48位,从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16位。印度太阳制药上升1位至第32位,今年瑞迪博士实验室进入50强榜单为最后一位。
二、药企新药研发投入总体仍维持高水平:
提高创新能力仍是制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大多数企业维持了相应的研发投入。2023年度,美国FDA批准了53个原创新药(36个新分子实体和17个新生物制品,未包含疫苗),市场还是普遍看好生物制药行业的增长潜力。2024年,全球药企50强在新药研发上共投入1835.7亿美元,与2023年1773.1 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相比增加了62.6亿美元。2024年5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率(其中5家未列出研发费用)平均为21.1%,比2023年(其中2家未列出研发费用)的19.9%提升了1.2个百分点。在TOP50列出研发费用的45家药企中有32家公司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5%,另有22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了平均值21.1%,由此可见各企业仍对研发创新很重视。
TOP10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在五十强企业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企业的研发占比一直在10%~30%之间徘徊。2012年研发占比最高为罗氏22.5%,最低为阿斯利康15.0%;2013年最高礼来27.4%,最低雅培12.5%;2014年最高礼来26.4%,最低辉瑞13.9%;2015年最高罗氏21.5%,最低吉利德11.2%;2016年最高阿斯利康24.1%,最低为吉利德9.4%;2017年最高默克27.4%,最低为吉利德13.1%;2018年最高赛诺菲24.3%,最低为艾伯维13.7%;2019年最高罗氏22.0%,最低为艾伯维15.9%;2020年最高施贵宝23.1%,最低为武田15.2%;2021年最高辉瑞24.9%,最低为艾伯维13.1%;2022年最高默克28.3%,最低为艾伯维11.8%;2023年最高罗氏30.9%,最低为艾伯维11.5%;2024年最高罗氏30.0%,最低为艾伯维13.3%。
50强中有2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了20%,比2023年的21家增加了2家,主要还是多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其销售额的增长幅度,或者研发投入增长而其销售额下降,研发投入率超过20%的公司有排名第1位的强生、第4位的默克、第5位的罗氏、第6位的辉瑞、第7位的施贵宝、第8位的阿斯利康、第12位的礼来等,而第2位艾伯维刚超过13%、第3位诺华低于17%、第9位赛诺菲和第10位葛兰素史克也低于20%。另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通过投入获得了非常有前景的药品,其中比较亮眼的是再生元、UCB、福泰和渤健,其研发投入率已连续多年基本保持在25%以上,2024年投入率分别为62.3%、33.8%、31.9%和31.2%。还有重视研发保持研发费用较大投入而新冠疫苗销售额2023年度大幅下降的创新公司如Moderna,2024年投入率上升至72.6%。日本有四家企业研发投入也普遍提高,第一三共、日本中外制药、大冢、卫材的研发投入率分别为32.0%、28.8%、27.5和26.2%,而新进入的三菱化学没有列出研发费用。
2023年度,前50强的研发费用总额(其中5家未列出)为1835.7亿美元,相比2022年度的1773.1亿美元(其中2家未列出)增加了62.6亿美元,说明研发投入有所提升。而前10强和前20强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24.76亿美元和1464.00亿美元,分别占前50强的55.8%和79.8%,相比2022年度的前10强和前20强的研发费用分别增加8.00亿美元和26.4亿美元,相比2023年占前50强的57.3%和81.1%的集中度则有所降低,表明了50强中前20强公司维持了其研发投入,但后30强的研发费用投入比前20强公司的增长幅度要大。
三、前20强企业药品销售仍占绝对优势:
50强公司2024年的处方药销售收入合计为8682.40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23年的8931.4亿美元减少了249.0亿美元,下降了2.8%,这显然是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失势”后的影响,仅仅辉瑞一家就减少了430.85亿美元。在全球药企50强中,2024年前10强药企的销售收入占50强总销售收入的54.4%,前20强药企的销售收入占50强总销售收入的80.5%,而2023年时这两项比值分别是57.4%和81.5%,前20强处方药销售收入的集中度略有下降,主要是辉瑞和莫德纳销售额下降的原因。
四、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活跃度更高,收购兼并更频繁:
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新药批准由小型临床阶段开发商赞助,其中许多开发商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提供资金。随着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新药进入研发后期或上市后发展壮大,又会出现多种发展方式,一是与大公司技术合作并借助大公司的营销能力,如与辉瑞合作新冠疫苗的BioNTech、与罗氏合作的日本中外制药和日本盐野义,二是被其他公司收购,原有风险投资股东退出,三是争取上市募集资金后自主发展,发展并购到一定阶段甚至进入50强以后被购并,原股东成为合并公司的股东,如2023年被安进收购的新进入50强Horizon Therapeutics、被阿斯利康收购的亚力兄、被艾伯维兼并的艾尔建、被武田吞并的夏尔和被强生并购的爱可泰隆。
2023年度,美国FDA批准了53个原创新药(36个新分子实体和17个新生物制品,未包含疫苗),比2022年度的36个增加了17个,比2021年度的49个也增加了4个。现在看来,新冠疫情已是过去式,对2023年度药品的审批上市已完全没有影响。这53个原创新药中,28个是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占比达53%;23个新药批准获得“优先审评”地位,占比达到43%;19%(10个)是“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为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也有3个被认定为“罕见儿科疾病用药”。从治疗领域看,FDA批准的新药仍然以肿瘤居多,为14个,其次中枢神经系统8个,自身免疫疾病6个。
表1 2024年全球制药50强排名
来源:《Pharmaceutical Executive》(The Pharm Exec 50)JUN 2024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2024年上半年,26家药企换帅,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
撰文| Qsher 石若萧
编辑| 顿河
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结构调整,“换帅”无疑是最外化的体现。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国资药企、民营药企还是跨国药企,一把手变动得都稍显频繁。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内共涉及26家药企换帅,这一数字甚至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
国资药企,如国药集团、中国医药、云南白药这些巨头,其换帅原因基本离不开“整合升级”与“反腐”两大关键词。随着国企改革进入关键期,启动战略性重组,将产业链上各个冗余重复的环节出清,从宏观层面提升产业效率,成了行业的普遍共识。
民营药企的换帅则基本离不开“业绩承压”与“二代接班”。由于集采、国谈、反腐、证券市场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医药行业经营环境大变,将不少药企的沉疴都暴露了出来,自然引发了高管层的剧烈震动。
另外有一大趋势不可忽略,不少药企一把手换成了具有国资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同时,相当一批60后企业家临近退休,如何将经营管理权平稳交接,也成为了不少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跨国药企中国区和全球换帅也在加速,背后与业绩承压、全球架构调整、地缘政治等因素不无相关。更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跨国药企中国区继任者们,除诺华外,基本延续女性掌门人的基调。
国企药企董事长更迭
2024年上半年,医药领域国企换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次,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和领域领头羊。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2024年H1已发生了6起国企董事长更替。
这些变动不仅反映了国企在新时期下的战略调整,也预示着市场适应与内部优化的双重需求。归结来看,原因无外乎有四:
首先,国企改革已进入关键期,管理层的调整成为推动战略性重组、专业化重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医疗反腐行动后,国企需要重构内部秩序,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再者,市场竞争压力下,国企必须不断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进行业务转型与升级。最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管理层的年龄结构也在优化,新生力量的注入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这股换帅潮中,国药系两起重磅变动无疑成为了焦点。
一是“国药集团换帅”。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对12户央企21名领导人进行系统性调整的一部分,刘敬桢不再担任中国医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转任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而他的继任者白忠泉,此前是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党委常委、董事长。
二是,继这一变动半月后,国药集团旗下中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太极集团也官宣换帅,董事长李阳春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请辞,由董事兼总经理俞敏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与此同时,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换帅也成为了企业扭转局势、寻求新生长点的关键举措。中国医药便是典型一例。
5月,中国医药原董事长李亚东辞职,新任董事长为“通用系”老兵杨光,同时接管中国医药及通用技术集团医疗健康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亚东担任董事长期间,虽然中国医药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年来表现疲软。更为严峻的是,2024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29.97%至87.75亿元,净利润也锐减45.83%至1.46亿元。
在这样的业绩背景下,高管的频繁变动似乎成为了企业试图扭转局势、寻求新生长点的手段之一。实际上,尚且不算总经理、副总经理和监事等职位的频频变更,中国医药上任不足一年或任职一年多就离职的董事长就有多位,如姜鑫和谭星辉等。
值得注意的是,换帅潮中不乏因“内部问题”而被迫调整的案例。典例如上海医药和云南白药。
继去年周军“被查”时隔四月后,上海医药终于迎来新任董事长杨秋华。同日,原来代为履职的姚嘉勇辞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等全部职务,辞任后不在上海医药及下属企业担任任何职务。
云南白药同样曾因内部问题而备受关注。沸沸扬扬的前董事长被调查事件数月后,新任董事长一职尘埃落定。接替者为国企老将张文学。梳理来看,张文学的加入可谓是“紧锣密鼓”。2023年3月,王明辉辞职;2023年9月,张文学从云天化集团退休;仅5天后,被任命为云南白药党委委员、书记。直至 2024年2月,又被任命为云南白药董事长。
此外,红日药业的换帅事件更是“国资救市”的生动案例。
4月,红日药业的董事长姚小青因个人工作原因辞职,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姚小青原定任期到期时间为2025年4月,此番辞职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引发了不少关注。继任董事长为吴文元,同时选举并聘任蓝武军为副董事长、总经理;聘任孙武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吴文元和孙武都具有兴城投资背景。由此可见,公司权力结构的全面重构与国资力量的深度渗透。
在兴城投资(成都国资实控)入主红日药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红日药业原班人马接连辞职。尤其随着此番姚小青辞任董事长,意味着红日药业新旧股东之间的权力交割彻底完成。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2019年,除了红日药业,紫鑫药业、天目药业等均是同一时期选择引入国有资本的医药企业,这两家药企在去年均同样经历了董事长换帅。这一共同背景或许预示着,随着国资的深入介入,“国资救市”已进入了“控制权更为稳定”的关键时期。
调整不断的民营药企
从民营药企董事长们的变化来看,大多调整都离不开股价下行、业绩乏力、管理混乱、政策变化、突遭黑天鹅等种种负面因素刺激。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开始掌控局面,国资也频频出手参与“救火”,或许新的想法,新的理念,能为企业经营带来不一样的局面。
今年民营药企的董事长变化,睿智医药“开了第一枪”。
睿智医药的业绩承压和人事动荡一直都是行业热衷讨论的话题,其董事长职位曾以“6年5人7次”的变动频率广为认知。不过早在去年,随着董事长、CEO双双离职,就有人猜测胡瑞连或将成为公司下一任董事长,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猜测。据1月10日睿智公告显示,胡瑞连身兼数个要职,不仅担任睿智医药董事长、CEO,也将同步变更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众所周知,本土药企新生代传承一直是行业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3月末,在发布年报同时,通化东宝官宣董事长换人,冷春生因个人原因辞职,由通化东宝创始人李一奎之子李佳鸿接替。外界普遍将此次人事变动解读为“新生代接班”,此前创始人李一奎退居幕后,冷春生暂时接替,主要起一个“辅佐”和铺垫作用,等到时机成熟,就是李佳鸿接替之日。
和通化东宝一样,振东制药也在今年迎来了“新生代接班”,不过背后却多了些“无奈”。李安平是振东制药创始人,但因长期占用上市资金等原因,被深交所公开认定三年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处分。为应对处罚,李安平之子李昆接过了棒。
高管团队大洗牌的还有ST景峰,创始人叶湘武辞任景峰医药董事长、董事兼总裁,由具有常德国资背景的张莉代履董事长之职。此外,叶湘武之女叶高静被推举担任战略委员会委员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一时之间,有关“新生代接班”“国资救场”的讨论层出不穷。
无独有偶,同样引发了“国资出手救场”的猜测还有长药控股。7月2日,根据公告,王波正式担任该公司新一任董事长。和张莉一样,王波等一众新任董事也都有国资背景,来自十堰国资系统。
还有些本土药企在“换帅”调整中,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其中,太安堂董事长、总经理柯少彬请辞。这一变动或许源于外界压力:公司曾被证监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年报虚假记载等违规事项。今年2月,深交所还对柯少彬作出公开谴责,并给予了公开认定十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分。7月4日晚间,太安堂公告,“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将在2024年7月5日被摘牌”。
宁科生物的董事长更替看似有些突兀,实则暗藏的风险着实不小。宁夏中科生物董事长吴江明因个人原因辞职,由胡春海继任。此前,公司实际控制人虞建明曾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去年9月被证监会立案;今年5月9日,因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原因,上交所又发布了关于对宁科生物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的决定。当事人之一正包括宁夏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长胡春海。此外,康乃德两位创始人双双离职,管理层大换血,再次揭开了这家Biotech的命途多舛。
另外,国内骨科医疗器械龙头威高骨科董事长弓剑波辞职。弓剑波是公司元老级人物,自2005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公司任职,该事件同时也引发了高管层剧烈震荡。对于这一变化,外界多认为是业绩压力所导致:由于国家骨科高值耗材集采等原因,威高骨科2023年净利缩水超80%,业绩剧烈承压。很快,威高骨科公告称,公司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会议选举陈敏为公司新任董事长。
加速调整的跨国药企
跨国药企中国区领导层正经历加速变动。仅2024年上半年,礼来、安斯泰来、GSK、诺华、强生等中国区相继换帅,让不少产业界人士感到意外。
其中,礼来中国更是迎来了史上首位女性掌门人。继去年11月,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贝栎铭官宣离任后,今年1月继任者尘埃落定,为1998年加入礼来的Huzur Devletsah,拥有25年在总部和不同地域领导经验。同月,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官宣换帅,由曾拥有国内国外多家知名药企从业经历的赵萍就任。
几个月后,GSK和诺华中国区也相继传来了“换帅”消息。先是GSK中国首位本土总经理齐欣升任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GCI)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由现任GSK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余慧明接任;紧随其后的是,诺华原中国区掌门人张颖被升任为诺华国际业务部首席商务官,领导诺华商业上市战略团队,现诺华日本总裁Leo Lee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
此外,强生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也即将离任。这一消息令人不无意外:强生是最早一批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宋为群作为公司130多年历史上首位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根据披露的消息,宋为群至今年9月底前,还将继续担任强生中国区主席及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职务,确保平稳过渡和交接。
从管理角度考量,跨国药企在中国区的几起重磅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波动等复杂要素影响下,为了确保各地战略一致的必然选择。这些调整的核心,在于强化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管理边界,以应对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除了中国区,跨国药企亚太区和全球也有相应的掌门人变动。换帅往往被视为一种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动战略调整的手段。
渤健便是其中一例。2月中旬,丁伟波正式加入渤健洲际市场领导团队,担任渤健亚太区负责人,直接向渤健洲际市场负责人Fraser Hall汇报。他此前曾在BMS、西安杨森、诺华中国、费森尤斯卡比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
艾伯维也迎来了新任CEO。艾伯维宣布,Robert A. Michael即将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并加入艾伯维董事会。原首席执行官Richard A. Gonzalez成为董事会执行主席,这名老人自从雅培分拆独立运营以来,伴着艾伯维一同成长,在其任内,公司市值显著提升,并为应对后续到来的大单品修美乐专利悬崖做了十年布局,可谓立功无数。
除了跨国药企,跨国器械巨头同样在大幅调整,背后与业绩承压、全球架构调整等不无相关。
空缺近半年后,长时间动荡的基因测序巨头因美纳终于迎来了新任大中华区掌门人:郑磊担任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郑磊可谓是一名强生系“老人”,加入因美纳前于西安杨森担任董事长、总裁一职。值得一提的是,该职位此前空缺已久,去年9月,加入因美纳不到4年半的中国区总经理李庆宣布离职,背后或与因美纳中国区近年面临的业绩挑战有关。
此外,医疗器械MNC爱克发也迎来了“新帅”,许立担任爱克发大中华区总裁;思拓凡中国总裁周敏涛也宣告了离职,暂时告别了三十余年的全职职业生涯,由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李蕾担任思拓凡中国新一任总裁。而最近一个官宣中华区一把手人事变动的是飞利浦,由于何国伟退休,刘令被任命为大中华区总裁,并加入全球执行委员会,向CEO贾博瑞汇报。刘令自1998年加入飞利浦,在多地区和多职位积累经验,最近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
回复“逆商”,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携手共
谋高质量发展,为未来增长蓄势赋能
北京
2024年6月28日
/美通社/ -- 6月25日至27日,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来自商界、政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约1600位全球领袖将共同推动合作伙伴关系和具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助力全球经
济复苏。
本届年会主题为"未来增长的新前沿"。年会聚焦提振经济的新模式,重点关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围绕全球新经济、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新前沿、对人进行投资以及气候、自然与能源的相互联系等六大主题开展交流讨论。
费森尤斯卡比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Pierluigi Antonelli及费森尤斯卡比中国董事长兼总裁杨维平受邀出席论坛,并和大家共同深入探讨如何重振消费。
Pierluigi Antonelli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各位进行宝贵的交流和讨论。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医疗保健公司,费森尤斯卡比始终致力于推动重症和慢性病患者获得最先进的治疗药物和技术,作为中国领先的外国制药公司之一,我们在多个医疗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中国无疑是费森尤斯卡比至关重要的增长市场,我们在中国拥有数十年的深厚历史,并与众多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且成功的合作关系。我们将继续长期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期待进一步加强与各位的联系,在会议期间展开富有成果的对话,共同推动医疗保健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杨维平
表示
,"企业应洞察消费者的深层需求,打开企业增量新市场。"他举例,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营养不良是我国老人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但大多数老年人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及合理应对。企业可以深入挖掘这一需求,帮助老年群体积极应对容易出现的营养问题,同时为企业找到新的消费增长点。
面对人口老龄化,要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医疗中
同时,Pierluigi Antonelli在重振消费分论坛中表示,"目前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要开始采取行动来应对,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医疗当中,让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比如,我们要保护哪些人、要做哪些投资、如何去应对病人的需求等。"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普及医疗服务,包括降低价格等,医疗行业需要加大在创新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
最后,Pierluigi Antonelli也表示,
对中国要
专注发展高科技、推动创新
感到很高兴。
未来,费森尤斯卡比将坚定不移地根植中国市场,不断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00 项与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