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Novel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sysTem(DISTINCT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racardiac 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 in Sonosemi Medical Co., Ltd.
100 项与 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普遍承压,但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在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经历了市场验证的关键时期,面对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的推迟、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以及宏观经济的挑战,行业增长面临不小的压力。动脉智库观察到行业出现了三大显著变化:首先,行业增长的动能正在发生转变,成熟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要求企业对成熟产品进行更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同时,差异化创新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正在提升,企业正积极寻求进入高增长的赛道,拥有多层次、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次,行业出清的趋势正在加剧,2024年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生存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开始探索转型之路,行业并购整合趋势也在加速。第三,从支付角度来看,医保控费成为大势所趋,集采常态化运行,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为了深入理解国内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本报告将从宏观市场环境、准入改革、赛道更迭、投融资趋势、出海探索等多个维度回顾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并展望2025年的行业趋势。总体而言,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是长坡厚雪的赛道,唯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方能迎来成长的硕果。
01
数说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承压下的机遇和挑战
2024年,国内创新医疗器械整体增长承压,但长期来看增长动力十足。国内创新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医疗反腐、集采扩面、招投标延迟和医保控费等多重挑战,导致整体增长势头受到抑制。然而,从长远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受到三大核心动力的持续推动。首先,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带来了对长期医疗需求的增长;其次,国家对医疗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上升;最后,技术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医学科技创新作为医疗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尽管短期内行业增长可能面临波动,但长期来看,这三大驱动力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持续而强劲的增长潜力。
2019—2023年中国医院数量(单位:家)
数据来源:2019-2023医疗卫生统计公报
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有望拉动2025的增长,10万亿元化债政策提供资金保障。2024年底出台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通过增加债务额度来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这将为地方腾出更多财力以促进发展和保障民生。这将使2025年市场出现回暖,这一趋势已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招投标数据中得到体现,众成医械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1月以来,设备更新招标项目金额显著增长。
医疗设备迭代主要工作方案
数据来源:安徽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迭代升级工作方案
成本管控+进入高增长赛道策略组合助力企业降低带量采购影响。降低带量采购对业绩的影响需要两方面的关键举措策略。一方面内部需要降本增效,核心举措包括成本管控、进入高增长的赛道。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应对带量采购,精准报价,掌握分组优势,抓住带量采购带来渗透率提升、临床使用产品结构变化和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提升等机会。
全球企业走出带量采购影响关键策略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投融资数据:投融资进入下滑阶段,并购数据增长。在2024年,中国医疗投资领域依旧保持着谨慎态度,投资活动有所减少。2023年,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融资事件共计307起;而截至2024年10月,公开的创新医疗器械融资事件为240起,显示出整体融资环境已回落至四年前的状态。导致创新医疗器械融资持续下降的原因包括退出渠道的阻碍、二级市场医疗器械估值的低迷以及募资难度的增加等多重因素。
2019-2024创新医疗器械私募数(单位:起)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浩悦资本
从行业来看,创新医疗器械分布在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上游供应链四大类别中。其中医疗设备中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光电医美设备几大细分领域融资事件数量靠前;高值耗材中心血管、眼科、医美、微创外科融资事件排名前列;体外诊断领域中分子诊断平台(包括数字PCR、肿瘤早筛、测序服务)、气液相和质谱仪器、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空间组学等临床应用开发和服务商,以及上游、流式荧光在免疫领域应用等领域的融资事件较为频繁。此外,上游供应链赛道崛起,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CDMO、核心上游材料都有数起融资。值得一提,GLP-1的火热带动了上游注射笔融资的火热。
2024年创新医疗细分领域融资数量 (单位:起)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近期,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活动呈现出升温趋势。推动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并购关注度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驱动、市场需求的扩张、行业整合的加速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二级市场发生了多起并购整合交易,包括迈瑞医疗并购惠泰医疗、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科创板浩欧博控制权。我国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数量超过170家,IVD企业超过80家,二级市场并购整合空间仍然很大。政策层面多次强调并购重组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医疗器械二级市场有望通过并购重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
创新审批数据:创新彰显产业韧性。在行业发展承压之际,创新仍然是对抗内卷最好的方式。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在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方面也有所变化。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6日,共有66个产品成功进入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通道。而2023年进入国家级器械优先审批通道的产品总数为67件。
从这两年的数据来看,国内企业进入国家级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的产品数量增长并不显著。动脉智库分析,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两个方面:首先,面对市场压力,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有所减少;其次,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完成了产品的准备和管线布局,目前正将重点转向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这表明,尽管创新步伐有所放缓,但企业正逐步从研发阶段过渡到市场推广和应用阶段。
02
年度产业之问:细分领域发展分化,发展逻辑重构
医疗器械产业以其多样化的细分市场而著称,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逻辑。本章节将深入探讨2024年创新医疗器械各主要细分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揭示这些领域在技术革新、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我们将对创新医疗器械产业进行细致划分,主要分为四个核心板块:高值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上游供应链和核心零部件。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板块内各个细分领域所经历的主要变化。
● 高值耗材
冠脉介入集采提升药球、冲击波系统渗透率。冠脉介入产业变化主要体现在持续的渗透率提升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用量增加两方面。虽然冠脉支架集采后价格下降加快,但用量提升明显且国产替代效应明显。此外,带量采购也推动了药物球囊、冠脉冲击波治疗系统等创新产品渗透率提升,例如药物球囊渗透率从2020年的不到5%提升到2023年的18%。药物球囊放置前需要血管预处理,因此药物球囊的使用将推动血管预处理产品的增长。
冲击波球囊在处理中重度钙化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它是目前唯一能够有效处理血管深层钙化病变的器械,通过精准输送声压力波到钙化部位,震裂或震松血管内的钙化斑块,恢复血管弹性,保持血流通畅,完成冠脉血管的重塑。与传统钙化处理技术相比,冲击波球囊导管不仅对浅表钙化有效,还能安全、高效、精准地破坏浅表和深层钙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改善血管顺应性,为后续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做好准备。因此,冲击波球囊已经成为冠脉介入领域的一个创新热点。
冠脉钙化治疗方式特点
数据来源:冠状动脉钙化治疗方式、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冲击波球囊有源介入是高壁垒产品,国内企业已实现突破。冠脉冲击波治疗系统属于有源介入产品。虽然无源介入已经发展多年,成熟度较高,但有源产品国内技术积累相对国外较为薄弱,其中涉及关键性的技术、组件和卡脖子问题。在这一高技术壁垒领域,也有部分国内企业实现突破,国内包括赛禾医疗、蓝帆医疗、乐普医疗等企业的血管内冲击波治疗设备已获批上市。其中,赛禾医疗的冠脉冲击波治疗系统通过向冲击波导管提供脉冲式驱动电能,能向外360°全周向,间歇性地输出发散式、低强度冲击波能量,进而对钙化斑块产生压裂作用、改善血管顺应性,其学习曲线极短,使用简便、安全。
心衰和心脏辅助设备:人工心脏进医保带来重大利好,国产植入量超千例。在国内上市的多款植入式人工心脏中,结合202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中国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公布的中国开展长期LVAD植入术总体情况,以及2023年阜外医院年度发展总结报告公布的LVAD植入术情况看,2017年6月至2024年8月,国内医院共完成4款LVAD植入术1140例。核心医疗的左心室辅助装置Corheart® 6的植入量以385例位居首位;2024年1月至8月,国内医院共完成4款LVAD植入术约479例(估算),其中,Corheart® 6的植入量最多约208例,约占总植入量的43%。
全磁悬浮一体化双心室辅助系统,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在临床应用中,LVAD并非终末期心衰最终、最完善的解决方案。终末期心衰患者中,多达30%患者存在右心/全心衰竭,需要右心辅助/双心辅助支持;此外,目前单纯LVAD植入后发生右心衰竭的比例高达30%,显著降低LVAD患者长期生存率。全心衰患者需要双心室辅助,但现有的全人工心脏(TAH)存在发症高、泵体体积大、生存率低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双心室衰竭的难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双心辅助装置尚无产品获批,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核心医疗的全磁悬浮一体化双心室辅助系统DuoCor®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具有以下关键创新:采用1套系统实现一体化协同控制以及左右心平衡;采用集成化设计,具有轻便的外携设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全球首创的双心一体化设计,重量、体积进一步降低,且能更好地适应右心血流动力学和生理结构。DuoCor®有望为终末期双心衰竭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中国,ICE市场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广泛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张。心腔内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指导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并监测术中并发症。其应用场景包括房颤导管消融、房间隔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左心耳封堵术以及二尖瓣成形术等。目前,ICE在中国主要应用于电生理领域,其中房颤治疗占据主导地位,左心耳封堵紧随其后。与美国超过90%的电生理手术中使用ICE的渗透率相比,中国ICE渗透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显示出中国ICE市场的巨大潜力。
据调研,到2030年,中国在LAAC(左心耳封堵术)、PFO(卵圆孔未闭封堵术)、ASD/VSD(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等ICE常用术式中的手术量合计将达到70万例。此外,房颤消融手术量有望超过100万例,表明未来中国ICE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未来,ICE应用于电生理手术仍然是主要市场,同时,随着ICE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益处将日益凸显,ICE在该领域的应用比例将逐步增加,进一步推动ICE市场的持续扩张。
ICE企业需要增强的四大能力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外周介入国内创新产品密集获批,解决复杂病变产品成布局重点。外周介入市场的竞争相对缓和,其特点在于产品种类繁多、类型多样。目前,国内企业正处于产品完善和补全的关键“爬坡”阶段。在球囊、髂静脉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CB)、刻痕球囊以及通路类产品等领域,国内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产品线的全面覆盖。随着国内企业逐渐深入外周介入领域,解决外周复杂病变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下一阶段布局的重点。展望未来,抽吸系统、IVL系统、雷帕霉素DCB等产品将成为国内企业未来几年的重点布局管线。
其中,下肢血管钙化患者占外周血管钙化患者的大多数,外周钙化病变的特点是病变长度更长、狭窄程度更高,并且下肢动脉存在非支架区,后续更多联用药物球囊,下肢血管钙化相较于冠状动脉血管钙化,其钙化层更厚、钙化病变时间更长。
因此,外周冲击波球囊治疗尤其适用于下肢血管钙化病变的治疗。外周领域对于IVL的需求主要在于能否顺利通过闭塞段,能否更多的获得管腔以及能否减少补救性支架等,IVL技术在外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IVL手术量在千级左右,随着更多产品的获批,未来的手术量增长会比较可观。
国内IVL领先企业,如赛禾医疗的外周冲击波治疗系统已获批,该系统提供脉冲式驱动电能,可向外360°全周向、间歇性地输出发散式、低强度冲击波能量,且对管腔内膜和正常血管组织不造成损伤,有优异的人机交互功能、耐压性和手术效率。
在集采政策的影响下,外周介入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剧,拥有完整产品线或创新产品的企业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单一品类的市场规模被大大压缩,产业迎来出清时刻。一个全面的产品线和综合解决方案对于市场的开拓尤为关键。正如业界共识,集采效应下,只有具备完整产品线的企业才能有效打开市场,引领行业格局的变化。其次,在常态化的带量采购背景下,同质化产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然而,辅助类产品价格的降低也为创新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支付空间。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具有突破性、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更易获得竞争优势。
比如,中天医疗在外周介入领域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创新产品和差异化优势,其分离器辅助下的外周血栓抽吸SWAM创新技术实现更高效的血栓清除;其外周完全可控带纤毛弹簧圈实现更精准可控的栓塞效果;其颈动脉支架产品采用单层微孔混合编织的创新设计,作为国产首款通过“绿色通道”。
国内神经介入企业正步入盈利期,而抢占大型中心医院的市场份额成为其发展的关键。2024年,多家领军企业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跨入盈利阶段。企业要实现持续盈利,需要依靠创新差异化产品来推动营收增长,同时还需通过成本控制和提升运营效率来增强盈利能力,及抓住集采带来的机遇,实现收入的跨越式增长。比如,中天医疗在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且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主要归功于其卓越的综合实力,其AIS一站式创新解决方案累计服务超5万名中国病患,中天天巡®远端通路导管在京津冀“3+N”集采中A组中标。
● 医疗设备
眼科设备市场逆势增长,国产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尽管2024年受到国内招投标流程延迟的影响,公立医院的招标采购活动有所减少,但眼科领域的终端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增长驱动力来自三方面:①眼科专科门诊数量的增加以及民营医院的强劲需求,推动了眼科门诊对诊断设备需求的不断升级。②眼科设备需求是多层次的,产品不断升级持续推动市场增长。从眼底照相机到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再到从普通眼底照相机到超广角共聚焦激光照相机,以及从第二、三代OCT产品到扫频OCT。③眼科高端设备国产替代。
过去,由于高端眼科设备的技术门槛较高,市场主要由少数几家进口企业垄断。然而,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积累和突破上的不懈努力,眼科终端客户对国产高端眼科设备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国产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也随之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2017—2021年国内眼科专科医院数量(单位:家)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OCT市场国产品牌通过技术迭代确立竞争优势。在OCT领域,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已经超越进口企业,之所以实现超越,关键在于OCT技术的快速迭代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OCT技术路线始终保持着高速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进口品牌由于面临更高的技术转型成本和较慢的转型速度,这为采用最新技术路线的国内企业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因此,采用扫频OCT的国产OCT产品在性能上超越进口产品变得更加可行。
比如,Intalight赛炜如意全眼OCT开启了“全眼OCT”新时代,在国内已有近500台落户于各地眼科医院,120台以上进驻国家或省级标杆医院,且已在美国、欧洲、南美洲、亚太等30家以上海外顶级医院及眼科机构使用,实现了出海即巅峰;其如意150单次扫描范围可达150°,将OCTA范围拓展到极致;2024年发布的如意全眼生物测量仪搭载独家第二代可视化扫频生物测量新技术,把眼轴检出率从94%提高到99%以上,可实现9mm大范围眼底成像及全角膜地形图,且可集成前节OCT。
眼底照相机国内企业份额实现突破。随着资本市场对眼科设备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增加,国内高端眼科设备市场的参与者数量显著增长,眼底照相机的认证数量也大幅上升。眼底照相机领域尤其考验企业的长期研发能力。超广角激光相机(包括造影和照相)的年新增采购量约为600台,增速保持在15%-20%之间。超广角激光技术正逐渐成为眼底照相机的主流技术,预计到2028年,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将全面取代传统产品。
根据中国公立医院公开可查询的中标数据显示,2023年,欧堡Davtona(P200T)型号总销售金额占比最高,达到38%;蔡司CLARUS-500 型号产品占比排名第二,销售金额市占率26.8%,微清医疗排名第三,销售金额市占率24.9%。这一排名在2024年有更新,据比地招标网统计,2024年1-6月,眼底照相机金额市占率较高的品牌中,微清医疗作为国产首位总排名第二,其眼底激光相机已完成近500家医院装机、全国眼科的重点医院实现覆盖并完成多台装机,在部分医院中标价超过同类进口产品,且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产眼科设备正从替代进口产品向引领行业发展迈进。2024年见证了多款国产高端眼科设备的突破性上市,这些设备打破了传统产品的局限。比如,微清医疗的SKY全眼影像平台融合共焦激光及SS - OCT等技术,集超广角激光彩照、造影、自发荧光等眼底平面影像及超广、超深、前后节断层影像于一体,实现多模态实时同屏显示,还具备智能标注辅助分析及无极光学变焦功能。其一站式检查提高诊断效率、改善医患体验,让诊断更高效、全面、精准。
2024年,国内内镜市场受到医疗行业整顿和医疗设备更新项目的影响,招标采购活动持续推迟。在硬镜领域,图像质量和产品功能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市场格局上,外资企业依靠先发优势和卓越的产品性能,主导着国内市场。其中,卡尔史托斯和奥林巴斯位居第一梯队,史赛克和德国狼牌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梯队。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主要竞争者包括迈瑞医疗、欧谱曼迪、开立医疗、沈大内窥镜、天松医疗、新光维、康基医疗和图格医疗等。特别是在荧光内窥镜领域,国产设备的装机量已超过市场的一半。在软镜市场,镜体的操控性和图像质量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仍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国产软镜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澳华内镜和开立医疗,这些企业有望在未来提升国产软镜的市场竞争力。
提供内窥镜领域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成为核心竞争力。比如,海信医疗在内窥镜领域可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解决了国产内窥镜普遍存在的产品稳定性和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减等核心痛点问题,其内窥镜的高性能、高稳定性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其智能导航4K荧光内窥镜系统同时搭载了智能导航系统、智能一体化示教系统和智能AI算法优化系统,可提供术前规划,术中精准导航、直播示教、远程手术指导等,及术后效果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可满足临床诊疗、学术、教学等需求。
一次性内窥镜市场持续增长,出海表现亮眼。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给内窥镜行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将成为国产医疗内窥镜厂家赶超世界名企、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选择,对于防感染刚需的科室如呼吸科、消化科、妇科等有较大需求。此外,国内内窥镜成熟的产业链为一次性内窥镜出海奠定产业优势,国内一次性内窥镜出口量在25—30万支,体量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内窥镜出口增长显著,国内内窥镜出海市场大有可为。
在国内众多一次性内窥镜企业中,大规模量产能力、全科室产品布局、卓越的图像质量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设备的高度可操作性,构成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竞争力,总体来看,技术实力和大规模商业化能力是一次性内窥镜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比如,瑞派医疗的全球化、多科室、多产品全面布局,及医用光学、影像处理、软件和算法等创新技术让其在竞争中领先,其高阶医学影像算法让新一代主机呈现超清画质影像,智能辅助诊疗技术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医生工作效率。目前,公司的肾盂镜、膀胱镜、胆道镜、宫腔镜、胃肠镜等一次性内窥镜产品已获得包括NMPA、CE、FDA在内共100余个批准,产品和服务触达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南美、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2600多家医院。
2024年1-10月中国内窥镜出口前十大国家及金额(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公立综合医院采购需求疲软,康复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增长动力更强。康复设备市场中,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大,仍然占据了主要市场,但是由于公立综合医院床位有限和康复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加上2024年国内医疗设备整体招标速度放缓,公立综合医院康复设备市场需求在2024年表现疲软。与此同时,康复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对于智能化康复设备释放出强劲的增长力。康复专科医院采购体量较大,民营康复医院作为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国内康复专科医院2019—2021年数量 (单位:家)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康复市场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升级。随着国内康复器械行业的不断进步,医院对康复设备的认识日益深入,其需求也随之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对康复器械的需求上,康复学科本身也在不断细化,涵盖了认知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以及心脏康复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产品层面,国内康复医疗器械正朝着专业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正在提升,目前市场上的康复机器人主要以固定式或半固定式为主,这些产品在自主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作为辅助患者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具有步态矫正、增强助力和运动代偿等功能。
外骨骼机器人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正逐步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的外骨骼机器人需要能够精确识别和预测人体的运动意图,并通过精确的力学反馈来辅助患者行走,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也有所改善,让患者实现个性化、沉浸式练习,提高其依从性。除了技术上的迭代,不少企业在产品布局上也实现了多元化,从下肢到踝关节、上肢、手部、床旁等,在细分人群上也拓展至儿童。
如聚焦神经康复领域的安杰莱科技,从解决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入手,以AI+康复的创新路径研发“智能化、主动化、个性化、系统化、精准化”的智能康复医械,满足肩、肘、腕、髋、膝、踝、手等关节的智能康复训练需求,逐步形成以神经康复为核心,肌骨康复为特色,早期床旁康复和老年康复为延伸的智能解决方案。这些产品投入临床应用,既为患者提供更优效的康复治疗,也减轻康复治疗师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效提高科室运营效率。
国内康复辅具市场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治疗与生命支持设备包括麻醉机、心肺复苏、体外除颤、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产品,其中大部分产品国产化进程较快,心肺复苏、体外除颤设备、呼吸机、麻醉机、血氧测量设备等设备招标采购国产设备占比已超过50%。但其中体外循环高端医疗设备有多种产品仍然依赖进口供应,包括ECMO系统、器官灌注系统等。
以器官灌注系统为例,器官灌注系统用于器官转运过程中保持器官保存,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量目前位列全球第二,器官移植对于转运环节要求极高。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器官保存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低温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和机械灌注保存(machine perfusion,MP)。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供者器官短缺问题,大量边缘供者器官被应用于临床,这对传统的器官保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械灌注保存不但可以提高器官保存的效果、延长器官保存的时限,还可为器官质量评估和损伤修复提供平台,目前已成为器官保存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2024年8月26日,器官保存和运输公司Paragonix Technologies宣布同意被Getinge公司以4.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的价格收购,这一大额并购展现了器官移植体外循环设备的市场潜力。
MP技术中,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是一种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的机械灌注技术,灌注液一般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溶液,可提供充足的氧气及代谢底物,以维持器官正常的有氧代谢,从而有效避免缺血损伤,保护器官功能。此外,在灌注期间还可对器官质量进行实时评估,并可主动修复器官损伤,从而降低器官弃用率。
器官保存方法特点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在这一高精尖领域,国内企业正成为创新主力,利用全新的技术和结合临床需求的设计变革已有的NMP产品。如清瀚医疗对NMP系统有五大创新设计:①一体式推车及全景手术台设计满足临床转运/手术等不同场景需求;②采用双泵高精度灌注系统,开发搏动式离心泵以提升微血管灌注效果,同时采用恒流式离心泵稳定血液压力;③自研了全系列氧合器及针对肝脏NMP灌注的专用小预充氧合器;④实时显示血液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供肝代谢物等指标;⑤内嵌针对温控系统和氧供系统的智能算法,使离体肝脏器官实现最优仿生环境下的生存和修复。
● 体外诊断
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正面临显著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企业大幅扩张产能,导致现有产能超出市场消化能力,价格竞争趋于激烈。同时,2024年国内试剂市场消耗量受到了非刚性医疗需求低迷、以及DRG落地执行等因素的影响。此外,2024年监管环境的变化也对行业构成压力。
2024年对体外诊断行业影响较大的政策方向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流式荧光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特别是一些兼备试剂上游技术和仪器平台产业化能力的企业。这一技术受到关注的原因有多方面:①其多指标联合检测优势:流式荧光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指标联合检测的高效解决方案,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现了高通量检测,这是流式荧光最大的优势。②突破全自动化技术:流式荧光自动化开发解决了效率问题,可实现无人值守,为临床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③试剂检测成本优势:相比传统化学发光检测,耗材成本大大降低,更符合国内体外诊断行业集中采购的趋势。④应用场景广泛:流式荧光技术主要应用于细胞因子、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这些领域拥有庞大的患者基数、长期的治疗方案和持续的检测需求。此外,该技术还有潜力拓展到阿尔兹海默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新兴市场。
同时,流式荧光诊断在临床应用中也遭遇了一些挑战。首要的挑战源自支付端:随着DRG/DIP付费改革的推进,对费用控制的要求愈发严格,特别是在自身抗体和过敏原检测领域,传统的多项联检模式亟需在DRG/DIP付费框架下进行相应调整,这就需要一种更灵活开放的检测平台顺应政策和市场;其次是需要国内企业投入市场教育,提升临床认可度,扩大临床应用量。
流式荧光诊断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头部企业需具备三项核心能力:首先,技术研发实力是基础,企业需要掌握微球编码、多重试剂开发、光学检测、软件算法等关键技术,有利于企业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大产品市场应用空间;其次,渠道能力至关重要,体外诊断产品商业化依赖于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渠道营销,以实现产品放量;第三,全球化能力是拓宽流式荧光产品应用空间的关键,同时有助于应对单一市场变化的风险,需要根据海外市场特点开发适配的仪器和试剂。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较量,出海成为新的竞技场,渠道资源积累、商业模式和优质产品等成为重要竞争因素。
流式荧光企业能力版图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比如,胡曼智造与多家欧洲IVD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形成双向绑定的合作模式,实现产品和渠道双赢。以德国企业HUMAN为例,胡曼智造代理HUMAN的产品并负责其在国内市场的准入和营销、售后等,同时为HUMAN研发和生产产品;HUMAN利用其160多个国家的渠道资源和50多年的品牌影响力,将胡曼智造的产品成功推向国际市场。目前,胡曼智造的POCT产品线HumaFIA已成功出海,并在中东、拉美、非洲等数十个国家上市。此外,公司的多条产品线已在布局中,出海前景值得期待。
● 上游供应链及核心零部件
近年来,尽管医疗器械行业面临资本寒冬,但上游及供应链融资事件的数量却持续攀升,显示出该领域的韧性。在国内医疗器械产业链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供应链的稳定性。上游核心供应链更换客户频率较低,供应链较为稳定,也为国内上游零部件企业带来稳定预期。这为国产上游企业带来了系统性的发展机遇,并预示着高速增长的潜力。在医疗器械上游产业链中,融资主要集中在两大主题:一是上游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二是上游核心零部件及材料的研发与创新。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对于提升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过去,影像类核心零部件例如CT球管最受市场关注,2024年有多个其他核心零部件受到关注。
国内企业在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打破了国际企业长期以来的独家垄断局面。以磁悬浮电机为例,全磁悬浮电机是左心室辅助装置和ECMO等关键医疗设备的核心组件,同时在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全磁悬浮搅拌器有助于降低生物工艺中的剪切风险,保护生物活性物质。此外,磁悬浮电机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前,这些关键零部件被国际企业所垄断,而磁悬浮泵等关键技术产品甚至被列入禁运名单。如今,国内已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填补了市场空白。
比如,凯磁医疗已有全磁悬浮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LVAD)、全磁悬浮体外人工心脏、全磁悬浮搅拌器、全磁悬浮洁净泵等产品。公司最新一代多自由度全磁悬浮平台性技术可解决其他技术路线存在的磨损、发热、污染、破坏血液等问题,实现了无接触、无摩擦、无发热、低剪切力,能保持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另外,公司的电机定子、转子、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产品已实现全流程自主设计,其全磁悬浮体内外血泵用电机可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惠及更多患者。
国内CDMO企业正迅速崛起。特别是在2024年,它们在内窥镜、微创外科、体外诊断、激光医疗、CGM等多个高增长领域崭露头角。内窥镜领域的需求增长尤为显著,一次性内窥镜的发展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成本控制的难度,从而催生了大量的代工需求。 体外诊断领域中,由于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差异以及研发、生产的长周期特性,也催生了庞大的CDMO需求。 这些产品通常结构复杂,下游市场对渠道依赖性强,且对成本控制和用量有较高要求,进一步推动了CDMO需求的增长。 国内CDMO企业通过提供全流程服务,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使得国内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加速产品上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国内CDMO发展历史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波士顿咨询
目前,国内CDMO企业大多还处于零部件加工的阶段,能够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服务的CDMO企业相对较少。这种现状表明,国内CDMO企业在提供全流程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提升研发设计、临床试验、注册申报以及大规模生产制造等关键能力上,但仍有佼佼者。
比如,东劢医疗提供从医疗器械的合规设计开发、工程转化、工艺输出、检验验证、质量体系、注册咨询、临床服务、小试、中试到批量委托生产等全流程服务,在医工融合产业化、进口器械国产化、存量企业集约化上均具优势,公司积累了产学研优质资源,提供技术引进、生产优化及注册申报等服务,可实现快速、低成本注册,其生产基地配套大型生产设备和高精密检验设备,可承载多模块、多领域、多品种医疗器械,实现大批量生产。
结合本章行业创新逻辑分析、企业实践举措,本次白皮书推选出了年度二十大创新优秀案例,并将在后续章节中对其中部分案例进行详细解读。
以上为报告主要内容节选,扫描二维码可获取报告完整版
报告目录
前言
CHAPTER1 数说2024
1.1宏观环境去芜存菁,行业拐点将至
1.2带量采购提质扩面,走出集采影响
1.3手术量持续增长,医疗需求强劲
1.4投融资数据:投融资进入下滑阶段,并购数据增长
1.5出海数据:出海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1.6创新审批数据:创新彰显产业韧性
CHAPTER 2 年度产业之问
2.1高值耗材
2.2医疗设备
2.3体外诊断
2.4上游供应链及核心零部件
CHAPTER 3 医疗器械及供应链创新案例解读
3.1凯磁医疗——全磁悬浮电机技术的引领者
3.2安杰莱科技——专注于脑科学应用的智能康复医疗器械
3.3海信医疗——医学影像设备及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
3.4核心医疗——为全球心衰患者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3.5赛禾医疗——中国泛血管有源介入诊疗方案的提供商和先行者
3.6中天医疗——为临床提供泛血管介入治疗一站式创新解决方案
3.7东劢医疗——为全球医疗器械产品提供全生命服务周期解决方案
3.8 胡曼智造——以流式荧光技术为核心,提供整体诊断解决方案
3.9 Intalight赛炜——与全球眼科界相识于顶峰
3.10微清医疗——开启全眼、真同步影像时代,引领眼科诊疗新纪元
3.11清瀚医疗——提供微循环+肺循环+体循环+循环动力解决方案
3.12 瑞派医疗——提供一次性内窥镜微创诊疗解决方案
*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和“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成像导管”两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由超声主机、连接器和电源适配器组成。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成像导管由导管头端、可调弯管、操作手柄和尾部连接器组成,利用逆压电效应将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输出的脉冲电信号转变为超声波发射至心脏腔内组织,并接收回波信号传递至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转为数字图像信号后在显示器上呈现。 上述两个产品配合使用,用于对成人心脏及心脏大血管、心内解剖结构进行超声成像,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大探测深度,且为国内首个心腔内超声成像系统。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附件.docx
今年,最火热的赛道或许已经提前确定了。2024年初,国内“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宣布使用66.52亿元自有资金收购惠泰医疗21.12%的股权,成为惠泰医疗第一大股东及控股股东。4月初,跨国巨头强生宣布与心血管介入领域企业Shockwave达成协议,将以每股335美元的价格收购Shockwave所有流通股,交易总价值约为131亿美元。本次交易已经得到双方董事会批准。根据往年经验,66.52亿元人民币的并购案足以预定2024年国内最大医疗器械并购案;13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也足以预定2024年全球TOP3,甚至是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并购案。巧合的是,这两个并购标的均是心血管赛道企业。惠泰医疗是国内电生理和血管介入耗材领域的领先企业,曾推出国内首个电生理电极导管、可控射频消融导管、漂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Shockwave是全球心血管领域的知名创新企业,其推出的产品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简称IVL)是全球首款冠脉血管内冲击波系统,用于解决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难题。此后,Shockwave还推出了适用于外周动脉钙化的血管内冲击波系统。心血管赛道为何受到国内外器械巨头的一致看重?他们在心血管领域有怎样的战略布局与前瞻性观点?巨资入场,心血管赛道将迎来怎样的变局?131亿美元换一家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公司,值不值?先来说说近期发生的Shockwave并购案。强生不是Shockwave的第一追求者。事实上,2023年4月,就有传言称波士顿科学在考虑收购Shockwave。但在一个月后,有媒体称Shockwave与波士顿科学的谈判遇到障碍,已经陷入停滞。原因是双方无法就价格达成一致。既然价格谈不拢,Shockwave表示:再等一等。而波士顿科学在与Shockwave谈判收购事宜时,Shockwave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其也在与Neovasc公司聊收购。波士顿科学失败了,Shockwave却成功了:2023年4月,Shockwave宣布以1.47亿美元收购Neovasc公司,Neovasc是一家心血管领域创新公司,其产品包括二尖瓣瓣膜和心绞痛的介入治疗器械。在波士顿科学与Shockwave谈判破裂的消息传出之际,市场上又出现了美敦力和强生有兴趣收购Shockwave的传闻。所以说,优质的项目无需着急,应该等一等,后面还有更多追求者,出更高价。市场会相信这些并购传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国,医疗行业界这些年的收购传闻,一部分被说是谣言,但另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就如本次强生收购Shockwave,《华尔街日报》在双方官宣前10天就已披露:强生公司计划通过收购Shockwave以提升在心血管设备市场的影响力。若谈判不破裂,强生与Shockwave之间的交易可能在几周内完成。消息泄露之后,Shockwave的股价上涨逾11%,至每股320.46美元。当时,媒体还透露,Shockwave可能会收到其他收购要约。有其他媒体的消息称意向收购者包括美敦力与波士顿科学。4月5日,Shockwave收购传闻终于尘埃落定。正如市场之前传言的那样:强生和Shockwave共同宣布,强生将以每股335美元的价格收购Shockwave所有流通股,较前一天收盘价溢价4.7%;较消息泄露前的3月25日,溢价16%。该交易得到了两家公司董事会的批准,预计将于2024年年中完成。这次并购,强生击败了第一个追求Shockwave的波士顿科学,并击败了只在传闻中出现的美敦力。击败的原因十分简单,强生选择加钱。背后的含义却不简单,强生为什么宁愿加钱也要拿下Shockwave?强生心甘情愿加钱收购,是因为Shockwave能赚来更多的钱。其在新闻稿中表示:Shockwave有望成为强生医疗技术部门的第13个优先平台,年销售额至少为10亿美元。另外,根据并购协议,交易完成后,Shockwave将作为强生医疗技术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运营,财务将在心血管产品组合中报告。人员变动方面,强生计划旗下Abiomed公司的全球心脏康复负责人Michael Bodner同时负责Shockwave业务,Shockwave原本的总裁兼COO Isaac Zacharias调整为Shockwave全球总裁,向Michael Bodner汇报。Shockwave原CEO Doug Godshall将在整个过渡过程中提供建议。 300亿美元押注心血管,强生在赌怎样的未来?最近几年,强生在加大心血管领域布局。2022年11月,强生以166亿美元收购人工心脏领域领导者Abiomed。这一收购也是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最大并购案。随着收购完成,强生在心血管领域尤其是结构心领域,明显增强了话语权。不过,收购只是强生布局的第一步。Abiomed是人工心脏领域龙头,其Impella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和辅助高危性PCI。2022财年,Abiomed实现收入10.3 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Impella系列产品收入9.8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95%。区域方面,Abiomed超过80%的收入都来自美国市场。Abiomed被收购后,一方面,强生开始扩展Impella系列产品的销售范围,将Impella在全球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强生继续支持Abiomed创新技术,加快研发创新产品。在强生的资源赋能下,Abiomed依靠Impella系列产品在2023年实现营收13.06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强生在最新年报中表示:2023财年,医疗科技部门的销售额为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外科业务销售额为100.37亿美元,同比增长3.6%;骨科业务销售额为89.42亿美元,同比增长4.1%;介入方案(心血管器械业务)销售额为63.50亿美元,同比增长47.70%;视力业务销售额为50.72亿美元,同比增长4.6%。除了强势进军人工心脏细分市场,强生还在2023年11月以4亿美元的预付款收购了左心耳闭合装置公司Laminar,进一步加强其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布局。据了解,强生还将根据Laminar被收购后在临床和监管上的表现支付额外的里程碑付款。强生表示:“Laminar的创新方法会在这个高增长的市场中扩充我们的产品组合,加强我们的电生理学和超声心动图业务。”通过收购与资源赋能,强生2023年心血管器械业务营收63.5亿美元,同比增长49.8%。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强生心血管器械业务营收超越爱德华,成长为全球第四大心血管器械巨头。同时,在全球五大心血管医疗器械巨头中,强生2023年的心血管器械业务增速排名第一,且断崖式领跑。其中,强生增速47.7%,波士顿科学增速12%,爱德华增速12%,雅培增速10%,美敦力增速1%。数据来源,各企业财报2024年,强生继续加码心血管领域。4月,强生宣布收购Shockwave。本次收购,是将强生的心血管产品组合扩展到高增长的血管内钙化市场。在临床上流传着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血管有钙化。这是因为血管钙化问题极难处理。而Shockwave创新的血管内冲击波技术(IVL)就可处理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的钙化问题。强生表示:此次收购将提升公司在心脏康复、电生理领域的竞争力,使公司成为心血管器械领域四个高增长市场的领导者。之所以说本次收购将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是因为Shockwave将与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刺激增长。具体来说,Shockwave的IVL平台与Abiomed的心脏泵平台在复杂PCI(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中均起着关键作用,IVL用于大约30%的高风险PCI病例,而这些病例也使用Impella 。例如,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及团队就曾在心岭迈德研发的Ventiflow LP经导管左心室心脏泵支持下进行PCI手术,并在术中将震波球囊(冲击波球囊)置入血管病变处反复多次扩张,之后顺利置入支架,开通狭窄冠脉。另外,就像此前的Impella系列产品一样,目前的IVL渗透率也处较低水平。收购之后,强生将通过丰富的渠道资源,快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IVL,并依靠产品的性能、优势和强生品牌加快应用,提升营收与利润。强生表示:“这笔交易为公司提供了一个需求未被满足且处于高增长中的市场,将给公司带来极具吸引力的增速和利润率。预计这次并购将加速公司的收入增长。”从2022年11月到现在,强生已经投入约300亿美元,加强心血管领域的布局。截至目前,强生在心血管领域已经布局了介入式人工心脏、电生理、左心耳封堵器、血管钙化四大高增长市场。根据强生发布的新闻稿,其希望成为心血管领域四大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巨资入场,技术突破,心血管市场的未来如何演变?如果你有300亿美元,你想干什么?强生选择全部投入心血管。强生认为,心血管介入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医疗市场之一,有大量患者未满足需求。对此,其持续加码介入式人工心脏、电生理、左心耳封堵器、血管钙化四大细分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强生重金押注的这些市场,恰好是近几年有巨大变化的市场,也是动脉网此前预测的火爆市场。介入式人工心脏领域,Abiomed不再是一枝独秀。国内的通灵仿生、心岭迈德、心擎医疗、迪远医疗、丰凯利医疗、心恒睿医疗、核心医疗等创新企业均已入场,且进展迅速。例如,2023年12月,通灵仿生研发的介入式心室辅助装置TeleHeart P50于2023年12月启动临床研究,并成功救治一名心源性休克患者;同月,核心医疗宣布其CorVad介入式心室辅助系统已开展了超30例高危PCI辅助手术;2024年1月,心恒睿医疗旗下OmniHeart经皮心室辅助装置成功完成首例临床试验;2024年3月,焕擎医疗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已完成多例动物实验,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另外,国产介入式人工心脏也在加速进入海外市场,如心擎医疗的介入式人工心脏NyokAssist于2023年8月获得美国FDA“突破性设备(Breakthrough Device)”认定,成为同时拿到“中美双创新”的介入式人工心脏。电生理领域,脉冲电场消融技术(PFA系统)横空出世,被认为是颠覆电生理市场的创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脉冲电场消融基于组织选择性和非热消融特性,不会对毗邻心肌的神经、血管、平滑肌等造成损伤。此外,脉冲电场消融系统还具有操作难度较低、使用简便、消融效率高、节省时间等优势,不仅易于医生上手,还提升治疗效率。基于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优越性,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强生、雅培等巨头均提前入场。而国内的惠泰医疗、捍宇医疗、微电生理、锦江电子、睿笛生物、德诺电生理、玄宇医疗、艾科脉、洲瓴医疗、睿刀医疗、迈微医疗、远山医疗等企业也积极布局。截至目前,波士顿科学、美敦力旗下的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均已斩获美国FDA及欧盟CE认证;强生旗下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则分别在2024年1月、2024年3月取得日本和欧盟的批准,且其已经向FDA递交申请。在中国市场,锦江电子、德诺电生理的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而北芯生命、睿笛生物、艾科脉、玄宇医疗、迈微医疗、宏桐实业、埃普特、商阳医疗等创新企业的脉冲电场消融产品均进入了NMPA特别审查程序。血管钙化市场,除了Shockwave,国内的赛禾医疗、乐普医疗、谱创医疗等企业的冲击波球囊已获得NMPA批准,预计将冲击市场。另有中荟医疗(汇禾医疗子公司)、蓝帆医疗、北芯等多家创新企业研发血管内冲击波技术。除了已经得到市场验证的冠脉及外周血管钙化市场,沛嘉医疗还将血管内冲击波技术拓展应用于心脏瓣膜钙化性狭窄的治疗。目前,沛嘉医疗研发的冲击波瓣膜治疗系统已完成多例手术,均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尽管竞争中增多,但预计强生2024年的营收仍将实现高增长,并有机会斩获全球第一械企的殊荣。这是因为:其一,强生旗下创新产品或收购的产品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且产品渗透率低,有较大增长空间。其二,强生将依托渠道优势加大创新产品的推广,加速其应用及商业化。在产品、品牌、渠道的支持下,强生此前收购的Abiomed和刚刚收购的Shockwave,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封面图片来源:123rf动脉网第八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现已升级为,将于2024年5月7日-10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届展会为15000+人次、10000平规模,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生态、新合作构建体系,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力展示搭建最佳舞台。这里是,公认的医疗产业创新洞察的生成地,年度趋势分享与学习交流的口碑盛会;优秀的医疗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都在这,是企业展示创新和面谈合作的最佳场景;这里有,最具前瞻力的思享盛会:500+大咖嘉宾莅临分享,3天主论坛、40余场主题论坛,只做干货议题!最具创新力的生态链接:5大展区,200+首发首创新品、3000+企业、500+投资团,全球买手云集!最具影响力的榜单发布:上市公司创新力榜+未来医疗100强榜+创新力产品榜,700+上榜企业现场交流!目前已有超过600家企业和产品确认参加展会,展览面积预订超过70%,全球买手团已合作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余下的合作席位已不多,欢迎企业、品牌方、买手团或相关组织洽谈参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求高价值资源和高效率链接,将是您的首选。即刻报名,限时福利!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