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作用机制Orphan nuclear receptors拮抗剂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1, First-in-Human Study of CUSP06, a Cadherin-6 (CDH6)-Directe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Refractory/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is phase 1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CUSP06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refractory/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advanced solid tumors.
100 项与 OnCusp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OnCusp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专利(医药)
在前不久的药明生物首届CRDMO+开放日上,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回顾过往多年的打拼历程时感概,自己十年前在苏州参加行业会议,大家共同畅想十年后或许能有1-2个中国创新药上市。没想到当时还是太保守了,现在做得远比想像中要好得多。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与美国并驾齐驱,交易总额也在全球处于领先。
这一观点与被拜耳收购的AskBio的联合创始人、原CEO希拉·米哈伊尔(Sheila Mikhail)在结束Evercore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后的论述不谋而合。她认为,中国药企已不仅仅是快速跟进者,更是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开发阶段实现对美国药物的弯道超车。
一位是带领药明生物成长为全球大分子CXO龙头的行业领军人物,一位是经验和眼光俱佳的知名Biotech创始人。两人不同视角给出的评论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中国创新药已实现跨越,具备改变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力。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站上了新起点。
十年蜕变,中国创新药搏来自己的时代
全球首个双抗ADC即将“撞线”的桂冠荣誉,大概率是中国药企的。
7月3日,百利天恒宣布,其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iza-bren)在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这是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事实上,iza-bren这样带着中国血统的全球首创新药并非个例。比如,科济药业的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是全球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实体瘤CAR-T疗法。
回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史,这种由中国主导的创新药“盛世”放在过去是不敢奢望的彼岸。
中国最早给国际生物制药产业的印象是原料药大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原料药的出海之路初步打通,大量“中国造”原料药挺进国际市场。历经近40年的发展,中国原料药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如今承担了全球约1/3的原料药供应。后来,基于原料药方面的初步积累,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研发、申报和生产仿制药。中国在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标签也更新为仿制药大国。
“创新”这个词在2000年代的中国医药圈极为罕见。业内人士回忆,当时与本土企业家讨论创新药,最常见的态度是:中国新药研发基础薄弱、风险过高、投入巨大,不如专注仿制更为现实。
但仅靠原料药和仿制药,中国企业无法赢得国际生物制药体系真正的认可。进入“十一五”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关键词,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药企才开始大胆尝试创新。始于2015年的中国药审改革,则在政策上助力中国创新药研发。
2025年,恰逢药审改革十周年,中国创新药已成为全球生物制药板块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近期,常年旅居上海的美国编辑Jacob Dreyer在《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China's biotech is cheaper and faster”的文章。文中指出,全球制药企业都能够以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在该地区(指中国)开展药物研发与生产。
另一篇海外行业人士题为“Will all our drugs come from China?”的文章也直言:“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新药研发数量的领先者,这几乎已不可避免。”
类似的评价在2025年集中爆发,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过去十年在政策引导、人才回流、资本投入与产业协同等多维度努力的结果。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创新药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本土CXO公司更早一步“筑路”。
放眼当下,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创新热潮持续高涨,CXO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陈智胜博士就在活动中表示,今年1月举办的JPM大会上,他见了100多个客户。而随着BD热潮持续高涨,他现在更忙碌了。
不只是创新药的时代,也是药明生物的时代
据沙利文《2025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蓝皮书》,2024年所有采用CDMO模式的中国创新药出海资产中,70%的项目是在药明生物的赋能下出海的。
也有公开信息显示,在过去几年有大约70个在药明生物赋能下达成收购交易得创新生物药项目。其中68%的合同来自跨国大药企。
药明生物如今的行业领军地位,建立在对时代发展之势的把握上,也建立在对技术与服务的持续深耕和精益求精上。
伴随中国创新药同步成长的这十年中,药明生物成功预见了单/双/多抗,及ADC带来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改革,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这几个板块。据药明生物2025 H1财报,其上半年新增86个综合开发项目中,超过70%为双抗、多抗及ADC项目。
陈智胜博士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药明生物仍在随着行业趋势布局更多新兴技术领域。例如公司开始加码微生物发酵技术,包括推出微生物表达平台EffiX,启动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未来,这套体系将赋能一系列分子量更小的复杂生物分子,包括多肽、抗体片段、重组蛋白、酶、细胞因子、病毒样颗粒等热门赛道产品。
而在外界对药明生物的广泛研究中,公司独特的CRDMO模式以及背后的“黄金漏斗”,被认为是药明生物内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也是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最佳证明。
在药明生物赋能下,客户早期项目可以沿着R-D-M路线,一路向后期推进至商业化生产阶段。药明生物相当于提前锁定客户更高价值的服务需求。对于中小型Biotech而言,得到药明生物的赋能,则意味着团队可以更专注在早期研发。
岸迈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辰冰博士认为:“岸迈生物在创立之初,便遵循了经市场验证的生物技术公司成功模式一一既要依托生物学机制做好源头创新,也要凭借技术平台构建竞争壁垒,这两点也是创新药成功出海的关键。随着生物药分子愈发复杂,双抗、多抗药物快速崛起,药明生物这样技术卓越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这能让我们专注于创新研发,无需分心。”
今年上半年,药明生物综合项目数再次迎来高增长。公司一体化平台内新增了86个综合项目,累计综合项目数已经达到864个,First-in-class项目数量达到338个,蕴含无限潜力。
其中,有31个项目从临床前推进至临床1期,14个项目从临床1期推进至临床2期。药明生物此前披露,超过90%的研究项目推进至开发阶段,和超过90%的开发项目推进到生产阶段时,客户都会继续选择与药明生物进行合作。体现出强大的客户粘性。
基于此,即便仅依靠早期项目向后期持续推进所带来的自然增量,药明生物也足以保持充沛的项目储备,为其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而凭借综合优势,上半年还有9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后项目转入药明生物平台,其中包括2个临床3期项目。这被称为“赢得分子”。
下一个黄金十年,药明生物仍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创新药量质齐升,声名远扬的当下,其高性价比也正密集吸引海外药企慕名来中国“买药”。
一个数据是,2025H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越2024全年BD交易总额。另一面,BD热潮让更多中国Biotech撑过了此前的“资本寒冬”。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资已经被BD交易首付款反超。
当跨国药企和海外资本的BD以及NewCo资金成了中国创新药造血的核心甚至是主要的盈利来源,“出海”就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选择药明生物,获得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端到端”的赋能,正是“出海”最好的选择。
可以被观察到的是,随着创新药行业进入新周期,全球新药监管也在趋于严格。无论是临床价值、靶点创新性,还是国际注册与商业化能力,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就License-out而言,随着FDA/EMA等对生产基地检查频率和标准不断提高,授权后海外买方会对引进项目进行严格的再评估。对合作伙伴的交付能力也正从“能开发,能生产”升级为“能持续、稳定、合规地在全球多地交付”。
在药明生物开放日活动上,公司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俞丽华女士就指出,对创新药出海而言,CMC质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及GMP生产等环节,历来是出海项目的痛点。优质的CMC能力不仅能加速监管审批进程,更能保障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从而降低买家风险、提升交易价值。
唯有与强者同行,方能行稳致远。
药明生物凭借构建起的“技术+质量+速度+全球协同”的稀缺能力壁垒,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能够全面提高客户项目在买方或潜在买方评估团队眼中的价值。
沙利文的研究指出,药明生物赋能客户的项目达成“出海”授权许可后,95%的项目依然选择留在药明生物继续合作。这正代表了药明生物开发质量已被国际买方企业广泛认可。
类似的观点,也在药明生物开放日现场得到了嘉宾的认同:
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商务官富天博士表示,在出海合作实践中,能真切感受到买方,尤其是大型跨国药企对药明生物的高度认可,在CMC环节与药明生物合作,让买方对产品更放心。
中国创新药的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势必有更多项目推进至商业化阶段。
药明生物生产基地,已经累计通过44次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检查,其中包括22次FDA与EMA的严格核查,更保持着PLI 100%通过率的行业标杆纪录。携手这样一家优秀的合作伙伴,创新药企能以更灵活、更专业的方式,轻装上阵。
另就速度而言。在药明生物,客户项目从技术转移到PPQ完成需要6个月,到递交BLA需要10个月,分别较行业主流时间缩短3-6个月、8-15个月。如果采取加速时间线,从技术转移到PPQ的时间可进一步压缩到3.5个月,助力客户项目在未来抢先上市占领先机。
此外,药明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欧洲、北美、新加坡及中国布局5个研究中心、8个开发中心及8个生产基地。能够按照需求,灵活调配各基地资源,快速响应生产需求,并大幅降低工艺转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全球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全流程支持。
从“药物研发”到“产品上市”,从“技术创新”到“质量交付”。药明生物持续引领行业,成为推动中国创新生物药走向世界的“核心引擎”。
下一个黄金十年,中国创新药的历史正在书写。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药明生物仍是最好的选择。
封面图来源:即梦AI
点击查看更多药明生物!
近日,先声药业旗下的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NextCure宣布,双方就共同开发针对CDH6靶点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新药SIM0505达成总额达7.4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SIM0505目前正在中国进行1期临床试验,NextCure计划于2025年Q3在美国启动临床试验。尽管网上对这一消息评价大多都很积极,但二级市场对此却持消极态度,消息公布的第一个交易日,先声股价即下跌超10%。究其原因,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笔交易都属于资产“贱卖”。1、交易细节尽管交易双方在公告中都刻意回避具体细节,但因为NextCure是美国NASDAQ上市公司,其有义务向美国证券监管部门(SEC)公开交易细节。根据SEC披露的交易细节,该交易的首付款为1200万美元。第二笔付款为500万美元,触发条件是符合条件的融资事件发生或2025/12/31中的更早者。第三笔付款为价值100万美元的NextCure股票或现金,触发条件为SIM0505启动临床2期试验。接下来的付款为最高1.665亿美元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5.3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NextCure还有权以最高2550万美元的开发和监管里程碑,利用先声再明的ADC平台开发一款ADC产品。不难看出,该交易的首付款+近期(2-3年)付款共1800万美元,而这个金额及交易总额都明显低于近2年出海的国内(处于相似开发阶段的)ADC产品的对应金额(表1)。表1. 近2年国内临床前/Ph1 ADC资产出海交易2、NextCureNextCure是由I/O领域先驱、PD-L1的发现者、美国耶鲁大学陈列平教授于2015年创立的,致力于开发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2016年1月,NextCure完成6700万美元A轮融资;2018年11月NextCure完成9300万美元B轮融资;2019年5月,NextCure正式在纳斯达克IPO上市,募资8600万美元。FIND-IO是NextCure的核心技术平台,通过高效识别驱动功能性免疫反应的新型细胞表面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快速开发和推进创新疗法,以恢复肿瘤微环境 (TME)或其它疾病部位中抑制性髓系细胞群、T细胞亚群或其它细胞群的正常免疫功能,即为“免疫正常化疗法”。2018年11月,NextCure与礼来达成15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礼来通过使用NextCure专有的FIND-IO平台开发免疫肿瘤治疗。与此同时,NextCure使用FIND-IO平台发现了新靶点Siglec-15,并开发了其单抗(NC318),成为NextCure首个进入临床的药物。2019年11月,NextCure公布了NC318的1/2期临床阶段性数据,业界对其治疗PD-1抗体耐药患者寄予厚望,NextCure股价因此暴涨248%,市值冲过20亿美元大关(图1)。图1. NextCure股价走势图2022年12月,NextCure宣布由于疗效问题,全面终止其核心管线Siglec-15单抗NC318的开发工作。2023年3月,NextCure宣布裁员约37%,缩减研发管线,将资源投入到LAIR-2 Fc融合蛋白(NC410)以及与Legochem Biosciences合作的B7H4 ADC新药(LNCB74)上。而目前,NextCure的管线仅剩两款ADC药物,分别是上述的LNCB74及先声的SIM0505。而NextCure的股价在与先声的交易宣布后又进一步下跌了30%,目前市值仅剩1300万美元。一家十年前成立的明星I/O公司,如今沦落为靠引进项目“苟延残喘”的ADC公司,再次感叹创新药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此外,据NextCure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Q1,其手头现金储备约5590万美元,仅够维持公司运营至2026年下半年。而在与先声的交易完成后,其现金储备将进一步减少,加上SIM0505的临床试验费用,在没有额外融资的情况下,公司可能在不到12个月内即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窘境。NextCure目前市值显著低于其现金储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对其管线仅存的两款产品的悲观态度,特别是今年1月刚刚进入临床1期的LNCB74(B7H4-MMAE)。就在今年2月,由于临床疗效的原因,辉瑞宣布终止其B7H4-MMAE(Felmetatug vedotin)的进一步开发。3、ADC平台据先声再明于2024年10月公开的CDH6-ADC专利(WO2024213128)显示,其ADC平台沿用了第一三共的马来酰亚胺连接抗体半胱氨酸以及GGFG作为Linker(图2A)。图2. A:先声再明Linker/Payload;B:Exatecan;C:DXd;D:恒瑞;E:艾伯维;F:宜联;G:Seagen Payload结构示意图而先声的Payload结合了恒瑞与Seagen的设计(图2D&G),即在喜树碱的10/11号位引入亚甲二氧环,在7号位引入环丙基。而使用类似Payload的还有艾伯维(图2E)及宜联(图2F),目前有多款ADC(如ABBV-400、YL202等等)处于不同临床开发阶段。SIM0505已完成首批5例患者的给药,分为1.6 mpk与3.2 mpk两个剂量组。早期数据表明,1.6 mpk低剂量组已有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且整个队列尚未观察到任何间质性肺病(ILD)或≥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在临床1期研究(NCT05029882)的剂量递增阶段,ABBV-400(cMET-ADC)的爬坡剂量范围为1.6-6.0mg/kg q3w,确定的最大耐受剂量(MTD)为3.0mg/kg q3w。在剂量扩展阶段,2.4mg/kg q3w和3.0mg/kg q3w剂量的ABBV-400具有可耐受和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且抗肿瘤活性颇有前景。相对于3.0mg/kg,2.4mg/kg的长期耐受性似乎有改善,相对剂量强度较高,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因此2.4mg/kg很可能被定为推荐的2期剂量(RP2D)。YL202(Her3-ADC)在中、美同步开展的1期临床爬坡(已披露)共计入组55人,累计爬坡7个剂量组,剂量范围为0.5-5.5mg/kg Q3W,其中5.5mg/kg剂量组:出现一例DLT事件,为三级粒缺伴发热;4.0mg/kg剂量组:出现2例受试者因中性粒和血细胞减少死亡。目前,YL202集中在3.0mg/kg及以下剂量水平进行开发。据此推测,SIM0505可能需要在3.2 mpk剂量上下做更多的剂量探索以获得RP2D。4、CDH6-ADCCDH6(Cadherin 6)又名K-钙黏蛋白,属于II型钙粘蛋白,由三个不同结构域组成,一个含有五个钙粘蛋白序列的胞外结构域(ECD),一个跨膜区和一个胞内尾巴组成(图3)。图3. CDH6结构示意图CDH6在众多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小细胞肺癌、肾癌)中高表达,与CDH6蛋白表达水平低或缺失的病例相比,CDH6蛋白的过量表达预后更差。最早在临床探索CDH6-ADC的是诺华的NOV-13(HKT288),这是一款以微管抑制剂DM1为Payload的ADC,但因为毒性原因而止步于临床1期。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CDH6-ADC前两位的,分别是默沙东与第一三共的DS-6000(图4A)及普众发现与昂阔医药的AMT-707(CUSP06)(图4B),分别处于临床3期及1期。图4. A:DS-6000;B:CUSP-06结构示意图此外,翰森的CDH6-ADC(HS-20124)已于2024年10月启动临床1期;齐鲁的CDH6-ADC(QLS5133)已于今年4月申请IND。5、现金流先声再明全称为海南先声再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主要在抗肿瘤领域(细胞疗法以及基因诊断及治疗技术除外)从事药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2021-2022年,先声再明实现年收入分别为11.75亿元、13.48亿元;税前亏损分别为3.29亿元、4.85亿元。2023-2024年,先声再明的年收入分别为15.76亿元、12.98亿元;税前亏损不详。先声再明作为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在成立之初就有多款上市产品及丰富的研发管线。但从其历年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先声再明其实是一个”负二代“,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且由于2024年的收入大幅下滑,预计其亏损显著加大。2024年2月,先声再明完成9.7亿人民币融资。其中,国投招商(先进制造)领投8亿元,中深新创投资1亿元,杏泽资本投资5000万美元,中和资本投资2000万元。此次融资投前估值75亿元,投后估值84.7亿元。由于先声再明是先声药业剥离的子公司,而受先声药业完全控股,这种股权结构在一级市场融资应该比较困难(很可能需要签对赌协议)。因此猜测,先声再明承受了来自董事会、投资人的巨大压力,要缩小亏损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标,并为未来上市奠定基础。这也许能解释先声再明“贱卖”资产的原因,以较低的现金价格将自己的第一款(尚未得到充分临床验证的)ADC药物卖给一家很可能没有足够资金完成临床1期试验的美国Biotech。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如何加入BiG会员?
全球药物批准/研发动态
01
全球新药批准情况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全球(不含中国)共有8个新药获批上市。其中,NDA批准3个,BLA批准2个,疫苗批准1个,新适应症批准1个,新制剂批准1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3个批准新药。
2月12日,SpringWorks Therapeutics宣布FDA已批准MEK抑制剂Gomekli(Mirdametinib)上市,用于治疗年龄不低于2岁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NF1-PN)成人和儿童患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Mirdametinib达到了ORR的主要终点,成人患者的ORR为41%,儿童患者的ORR为52%。在确认获得缓解的患者中,88%的成人和90%的儿童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至少为12个月,而50%的成人患者和48%的儿童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至少为24个月。
2月14日,CSL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Andembry(Garadacimab)上市,用于预防12岁及以上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发作。它是首款只需每月一针、靶向血浆蛋白因子XIIa(FXIIa)的HAE发作预防疗法。研究结果显示,62%的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无发作,HAE发作的中位次数降低至零,每月HAE发作次数的平均值较安慰剂减少了86.5%。
全球(不含中国)新药批准情况(部分)
02
全球新药申报进展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全球(不含中国)共有3个新药申报上市。其中,NDA申报1个,BLA申报2个。本次统计周期NDA/BLA申报药物数量与上次持平。
2月11日,LIB宣布FDA已受理Lerodalcibep的BLA,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和具有极高或高ASCVD风险或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杂合子和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HoFH)患者。数据显示,与基线相比,患者LDL-C降低幅度超过60%,超过90%的患者实现了LDL-C从基线减少≥50%的目标。
NDA/BLA申报(部分)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全球(不含中国)共有6个药物药物获监管机构特殊资格认定。其中,化学药2个,生物药3个,细胞疗法1个。本次统计周期获监管机构特殊资格认定的药物数量与上次持平。
2月12日,昂阔医药宣布FDA已授予CUSP06——靶向CDH6的抗体偶联药物(CDH6 ADC)快速通道认定,用于铂类耐药型卵巢癌(PROC)的治疗。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基于这种连接子/有效载荷的ADC比竞品ADC具有更强的“旁观者效应”。CUSP06的药物抗体比值约为8。从目前试验获取的早期数据来看,CUSP06展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以及可控的安全性。目前正通过I期临床试验对其在铂类难治型或铂类耐药型卵巢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进行评估。
2月12日,Biohaven宣布FDA已受理Troriluzole用于治疗成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SCA)的新药申请,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根据一项RWE研究,经3年治疗后,Troriluzole可将SCA患者的病情进展减缓最高达70%。在Troriluzole治疗组中,SCA患者的疾病进展获得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减缓,治疗带来的益处使得相较于未治疗的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50%-70%,在3年的研究期间,疾病进展延缓了1.5至2.2年。
全球获监管机构特殊资格认定药物(部分)
03
全球新药研发进展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全球(不含中国)新药临床研发状态更新共计35条,涉及肿瘤、遗传和代谢病、神经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共计13个领域。
其中,肿瘤领域临床进展更新居各领域之首,为9条:化学药2条,生物药4条,疫苗1条,细胞疗法2条。
2月10日,InFlectis BioScience宣布其临床IIa期试验P288ALS TRIAL已成功完成。分析显示,其在研口服小分子疗法IFB-088(Icerguastat)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展现用以治疗延髓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bulbar-onset
ALS)的初步潜在疗效。在遵从治疗方案的人群(n=40)中,6个月期间,IFB-088组患者每月平均下降0.95分,而安慰剂组则每月下降1.42分,IFB-088组患者表现出较低的功能衰退趋势。
2月12日,Pfizer与Astellas Pharma宣布将在ASCO GU公布III期临床试验EV-302的长期随访结果。研究评估了Padcev(Enfortumab vedotin)与Keytruda联用,治疗既往未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患者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Padcev加Keytruda可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9%,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为33.8个月,将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52%,中位PFS为12.5个月。
全球新药研发进展详情(部分)
04
全球医药交易事件
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全球(含中国)医药交易时间共计26起,涉及药物权益转让、公司并购等多起交易事件。
全球医药交易时间汇总表(部分)
国内药物批准/研发动态
01
国内新药批准情况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共有5个新药获NMPA批准上市。其中,NDA批准1个,BLA批准3个,新复方批准1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统计周期NMPA批准新药数量与上次持平。
2月11日,强生公司宣布靶向GPRC5D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拓立珂®(塔奎妥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NMPA批准,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成人患者。经临床验证,塔奎妥单抗ORR超过70%且应答持久,其中有65%既往接受过T细胞重定向治疗的患者达到缓解。
2月13日,NMPA官网公示,赛生药业引进的5.1类新药注射用盐酸替拉凡星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易感分离株导致的医院获得性和呼吸机相关细菌性肺炎(HABP/VABP)成年患者,以及革兰氏阳性菌敏感分离株(包括甲氧西林敏感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复杂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cSSSI)成人患者。结果证明在HABP/VABP患者中,替拉凡星的治愈率高于万古霉素,对广泛收集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病原体具有体外效力和体内活性。
国内新药批准情况(部分)
02
国内新药临床默示许可进展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共有26个新药获临床默示许可,涉及39个受理号。其中,化学药10个,治疗用生物制品14个,预防用生物制品2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减少25个临床默示许可获批受理号。
本周国内新药临床默示许可进展(部分)
03
国内新药申报进展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共有12个新药申报上市,涉及20个受理号。其中,化学药4个,治疗用生物制品7个,预防用生物制品1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20个新药申报上市受理号。
国内新药临床上市情况(部分)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共有61个新药申报临床,涉及96个受理号。其中,化学药27个,治疗用生物制品32个,预防用生物制品2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75个临床申报受理号。
国内新药临床申报情况(部分)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共有1个药物获NMPA特殊资格认定,其中,化学药1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减少2个获NMPA特殊资格认定药物。
2月13日,CDE官网显示,再鼎医药申报的瑞普替尼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适用于NTRK融合基因阳性实体瘤成人患者。瑞普替尼是靶向作用于ROS1致癌因子的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研究结果显示,在TKI初治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17.8个月,cORR为58%,其中43%的患者达到PR,15%的患者达到CR。在这些达到缓解的患者中,83%的患者在接受瑞普替尼治疗一年后仍持续缓解。在接受过TKI治疗的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0.1个月,cORR为50%,其中50%的患者达到PR,没有患者达到CR。此外,42%达成缓解的患者在接受瑞普替尼治疗一年后仍持续缓解,mDOR为9.9个月。在基线时有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患者中,2名TKI初治患者和3名接受过TKI治疗的患者均观察到颅内缓解。
获NMPA特殊资格认定药物
04
国内新药研发进展
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5.02.08-02.14)国内新药临床研发状态更新共计4条,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其中,化学药1条,生物药3条。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3条国内新药临床研发状态更新。
2月13日,康宁杰瑞生物制药宣布HER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JSKN003对比研究者选择化疗治疗铂耐药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或输卵管癌的II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研究汇总分析结果显示,JSKN003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在既往接受过多线系统性抗肿瘤治疗的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中疗效明显,且对HER2有表达(IHC 1+/2+/3+)和HER2无表达(IHC 0)的患者均发挥抗肿瘤作用。
2月13日,爱科诺生物宣布其RIPK2抑制剂AC-101在中国开展的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Ib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Ib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AC-101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前研究表明,AC-101可有效抑制NOD-RIPK2通路依赖的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多款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具有显著的保护效果,拟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AC-101已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PK/PD数据。
国内新药研发进展(部分)
05
国内新药研发领域政策法规动态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晚期胃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的通告(2025年第13号)
晚期胃癌是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胃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随着生物分子检测等技术的革新,胃癌的分子分型成为胃癌诊断的重要内容,根据其不同的基因特征,胃癌的治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临床试验设计和终点选择带来了挑战。药审中心组织撰写了《晚期胃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特此通告。
06
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热点新闻
独领风骚:恒瑞医药ADC药物全梳理
在前文的ADC药物全梳理系列中,恒瑞医药是笔者最不敢触碰的公司,原因是其宏大的管线布局,以及丰富的平台储备,更在于十几年反复探索此领域,信息的繁杂让人无从下手。
恒瑞最早对ADC药物的探索可以追溯至2011年,开发首代罗氏HER-2 ADC药物T-DM1的类似药SHR-A1201,2013年推进至临床,但随后消失在恒瑞的在研管线列表中。c-Met靶点同样如此,早期一度在开发了c-Met药物SHR-A1403,甚至还申报了FDA的IND申请,但随后放弃转向了下一代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毒素的产品SHR-1826。更多资讯,阅读原文
伟大的转变:信达生物ADC药物全梳理
2012年,当国内生物医药还沉浸在生物类似药的浪潮中时,信达生物慧眼独具,全力转向PD-1抗体创新药的研发,信迪利单抗从2016年进入临床,到2018年不到三年即获得上市批准,刷新了全球药物研发记录。
这对于信达是一次伟大的转变,顺利挤入国内biotech第一阵营,2024年PD-1单抗全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
而此刻信达正在经历第二次伟大的转变,自2022年以来通过引进或自研的方式,已经8款ADC药物进入临床,并且两款药物进入临床III期,IBI343更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CLDN18.2 ADC药物,还有多款下一代ADC药物即将进入临床。更多资讯,阅读原文
咨询、合作请联系作者
小D有话说
为方便读者阅读及保存,我们将周报原文整理成了PDF版本,如需获取全文,可点击最上方蓝字,在药渡Daily公众号后台回复“0220周报”,即可下载。
100 项与 OnCusp Therapeutics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OnCusp Therapeutics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