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Pinetree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inetree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编者按:今日,Arvinas和辉瑞(Pfizer)公司联合宣布其明星PROTAC分子vepdegestrant的首个关键3期临床试验结果,并指出这款药物是首个在3期试验中展现出临床获益的PROTAC分子。这些数据将与全球监管机构分享,支持潜在的监管申请递交。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前,在此类技术刚刚起步之时,药明康德就开始布局相关的能力和技术,并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随着近年来对PROTAC了解的逐步深入,公司针对这类创新分子已搭建了完善的一体化赋能平台,集发现、合成、分析纯化和测试等能力于一体,目前已成功支持超过100款PROTAC分子的开发,其中超过20个分子顺利推进至临床阶段。今天这篇文章里,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从vepdegestrant的最新临床结果出发,与读者分享PROTAC药物的研发历史与未来的潜在进展。
最新3期试验数据如何?
Vepdegestrant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的口服PROTAC降解剂,利用人体天然的蛋白质降解系统特异性地靶向并降解雌激素受体(ER)。它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经治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在这项名为VERITAC-2的临床试验中,在携带ESR1突变的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群体中,vepdegestrant与活性对照相比,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带来统计显著并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这些患者在此前接受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后疾病出现进展。在携带ESR1突变的患者群体中,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超过40%(风险比低于0.60)。在包含未携带ESR1突变患者的意向治疗(ITT)患者群体中,PFS的改善未达到统计显著标准。
次要终点总生存期(OS)数据目前尚不成熟,仍需要研究继续评估。VERITAC-2的详细结果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医学会议上报告,这些数据将与全球监管机构分享,潜在支持递交监管申请。
“PROTAC降解剂的首个3期数据的发布是一项重大成就。这些数据表明,vepdegestrant有望为数以千计患有转移性乳腺癌且肿瘤携带1型雌激素受体(ER1)突变的患者带来临床上具有意义的疗效,”Arvinas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John Houston博士表示。“我们要感谢参与此次试验的患者和研究者,并期待与监管机构分享这些数据,我们也将在2025年的医学会议上进一步展示这一成果。”
PROTAC演化史
说到PROTAC分子的历史,还要追溯到Arvina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耶鲁大学的Craig Crews教授,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人造双功能性分子,它的一端能够结合目标蛋白,另一端则是能结合E3连接酶的多肽。研究发现,这种分子能将目标蛋白拉到E3连接酶附近,让E3连接酶给目标蛋白打上泛素标签,标记它们送入细胞的蛋白酶体系统进行降解。
“未来,这一方法有望用于让蛋白出现有条件失活,以及降解导致疾病的蛋白。”该论文的摘要里写道。这一分子也被命名为蛋白靶向嵌合分子-1(protein-targeting chimeric molecule 1),缩写为Protac-1。
在2008年,Crews教授团队的科学家更近一步,开发出一种双功能小分子药物。这款小分子的一端可选择性结合雄激素受体,另一端结合叫做MDM2的E3连接酶。这种能够靶向蛋白进行降解的双功能分子也被命名为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我们如今常用来指代靶向蛋白降解疗法的“PROTAC”正是由此而来。
2013年,Crews教授联合创办了Arvinas公司,加速推进这一技术的科学转化。为了测试此类分子的成药可行性,该公司优先选择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这两个比较成熟的靶点。其中靶向雌激素受体的PROTAC分子,就是今日在3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临床获益的vepdegestrant(曾名为ARV-471)。由于它在前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选择性降解野生型和突变型雌激素受体的出色能力,辉瑞公司在2021年与Arvinas达成超20亿美元的研发合作,共同打造这款PROTAC分子成为治疗E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支柱性内分泌疗法。
除了vepdegestrant之外,Arvinas公司的其他PROTAC降解剂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去年,Arvinas与诺华(Novartis)就其针对雄激素受体的第二代PROTAC降解剂ARV-766达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研发合作协议。此外,Arvinas针对LRRK2的蛋白降解剂ARV-102已进入1期临床试验,旨在治疗帕金森病。
新靶点、新模式,靶向蛋白降解走向多元化
Arvinas之外,还有多家公司正在开发与PROTAC分子具有类似作用机制的新药。例如,Kymera Therapeutics公司和赛诺菲(Sanofi)联合开发的IRAK4靶向蛋白降解剂KT-474(SAR444656)已处于2期临床开发阶段,用于治疗化脓性汗腺炎(HS)和特应性皮炎(AD)。该公司靶向STAT6的蛋白降解剂KT-621处于1期临床开发阶段,潜在治疗与2型炎症相关的多种免疫和炎症性疾病。
Nurix Therapeutics公司可穿越血脑屏障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蛋白降解剂NX-5948目前处于1b/2期临床开发阶段,去年公布的早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时,NX-5948达到77.8%的客观缓解率,其中两例患者已接受治疗超过1年。该公司的另一款蛋白降解剂NX-2127可同时降解BTK和IKZF蛋白,已进入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首个人体临床试验。
PROTAC分子之外,基于诱导接近(induced proximity)的创新蛋白降解模式也不断涌现。分子胶蛋白降解剂领域近两年来得到多家大型药企的关注。诺华(Novartis)、渤健(Biogen)、辉瑞、艾伯维(AbbVie)、武田(Takeda)、卫材(Eisai)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等公司纷纷达成分子胶相关的研发合作。
专注于蛋白降解的新锐持续涌现,也进一步扩展了创新蛋白降解模式。例如,Pinetree Therapeutics开发多特异性靶向蛋白质降解剂,A轮融资1700万美元,且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达成总额超5亿美元合作;Draupnir Bio和Booster Therapeutics基于溶酶体机制开发蛋白降解剂,种子轮融资逾千万美元;Firefly Bio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教授联合创立,开发蛋白降解剂-抗体偶联药物(DAC)。Bertozzi教授联合创建的Lycia Therapeutics在去年也完成超1亿美元的C轮融资,推进其可降解细胞外和细胞膜蛋白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技术进入临床开发。
此外,Automera公司则致力于开发自噬靶向嵌合小分子(AUTACs)。Expansion Therapeutics开发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RIBOTAC)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RNA的靶向降解。Vicinitas则是一家针对癌症与遗传疾病,以专有靶向蛋白稳定平台开发创新疗法的公司,其靶向去泛素化酶嵌合体(DUBTAC)平台生成的小分子可以促进蛋白质上的泛素链移除,进而避免蛋白质的降解。
▲药明康德快速构建双功能性降解剂的平台能力
作为业内靶向蛋白降解药物开发的重要赋能平台之一,药明康德早在此类药物的浪潮刚刚兴起之际,就快速搭建了综合性的赋能平台,能力涵盖PROTAC、分子胶、AUTAC、LYTAC、DUBTAC、RIBOTAC、PHICS、以及DAC等主要分子类型。根据去年投资者开放日公布的信息,自2021年起,该平台已为靶向蛋白降解领域中66%的活跃公司提供了赋能合作。
展望未来,靶向蛋白降解剂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正如这一领域的权威,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Eric Fischer教授指出的那样,利用口服小分子去降解蛋白质,可以让科学家摆脱“可成药性”的束缚,真正思考哪些靶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变疾病进程。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蛋白降解药物能在临床上获得积极进展,造福广大患者。
▲欲了解更多前沿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请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访问“药明直播间”,观看相关话题的直播讨论与精彩回放
参考资料:
[1] Arvinas and Pfizer Announce Positive Topline Results from Phase 3 VERITAC-2 Clinical Trial. Retrieved March 11, 2025, from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3/11/3040386/0/en/Arvinas-and-Pfizer-Announce-Positive-Topline-Results-from-Phase-3-VERITAC-2-Clinical-Trial.html
[2] 2024 WuXi AppTec Investor Day. Research Enabling Platforms Enhance CRDMO Model. Retrieved March 11, 2025, from https://static.wuxiapptec.com/6f/20240926/2024%20WuXi%20AppTec%20Investor%20Day%20-%20Research%20Enabling%20Platforms.pdf
[3] PROTAC protein degraders to drug the undruggable enter phase 3 trials. Retrieved March 11, 2025,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91-024-00072-8
[4] Nurix Corporate Presentation. Retrieved March 11, 2025, from https://ir.nurixtx.com/static-files/ee8cb2f8-e482-486e-a861-ececbd15f703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分享,点赞,在看,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健康创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共价剂、别构剂和诱导接近分子等创新小分子药物技术的进展,使产业得以超越“锁-钥原理”来靶向以往被认为“难以成药”的靶点。
2024年,这一领域依然风起云涌,诸多重磅新闻正在预示小分子药物的新篇章:
有助于加快难以成药靶点新药研发的AI解决方案摘得诺奖桂冠,多家新锐正在采用AI技术解决成药难题。
针对难以成药靶点的新颖技术纷纷被大药企看好,拜耳就针对凝聚体的药物达成超4亿美元合作;耶鲁大学蛋白降解先驱Craig Crews教授创立的Arvinas与诺华达成超10亿美元合作;分子胶领域多笔高额合作,达歌生物与武田达成总额约12亿美元合作,SEED Therapeutics与卫材达成潜在总额15亿美元的合作,Monte Rosa Therapeutics与诺华达成潜在总额超过22亿美元的合作,Neomorph今年先后与诺和诺德、渤健达成合作,潜在总额超过29亿美元……
而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还有望迎来蛋白降解疗法研发的重要里程碑,潜在首款PROTAC疗法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揭晓在即。
在这篇文章中,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为大家回顾2024年产业针对难以成药靶点或相关技术的新药获批和研发进展趋势。扫描文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申请获得完整报告,包括已获批疗法及2025即将获批疗法盘点、大型药企管线列表、融资新锐介绍等详尽信息。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填写问卷,申请获取攻克难以成药靶点研发进展完整报告
新型小分子获批速度稳健,2024年再迎两款KRAS靶向药
近3年来,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15款基于共价/别构/诱导接近的新颖机制开发的创新小分子首次获批,2024年也保持了稳健的获批速度。2024年4款基于共价机制的创新药在全球首次获批,包括2款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KRAS共价抑制剂;此外,1款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创新药revumenib问世,针对menin-KMT2A相互作用来抑制menin,用于治疗KMT2A易位的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vumenib也是治疗此类患者群体的首款获批menin抑制剂。
▲近3年全球首次获批的基于共价/别构/诱导接近分子机制开发的疗法(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0日)
基于当前研发与监管审评进展公开信息,3款共价抑制剂有望在2025年迎来首次批准:加科思研发的KRAS抑制剂戈来雷塞,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5月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赛诺菲旗下的两款BTK抑制剂,分别为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rilzabrutinib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的tolebrutinib,均已在3期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正在准备向监管机构递交上市申请。
36家新锐完成早期融资:蛋白降解新模式、AI受青睐
2024年,共36家致力于攻克难以成药靶点或专注于相关技术的新锐获得总额近16亿美元的早期投融资。
从技术特点来看,开发共价剂(多为抗癌疗法)、别构剂(大多聚焦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锐占据半壁江山(17家),其中不乏新颖的共价机制,如结合非自然界氨基酸生成能与靶点共价结合的治疗性蛋白。
专注于蛋白降解或调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疗法的新锐持续涌现(12家),且不乏新模式。例如,Pinetree Therapeutics开发多特异性靶向蛋白质降解剂,A轮融资1700万美元,且与阿斯利康达成总额超5亿美元合作;Draupnir Bio和Booster Therapeutics基于溶酶体机制开发蛋白降解剂,种子轮融资逾千万美元;Firefly Bio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教授联合创立,开发蛋白降解剂-抗体偶联药物(DAC),获得9400万美元A轮融资;Craig Crews教授创立的Halda Therapeutics开发基于诱导接近机制的RIPTAC(调节诱导接近靶向嵌合体)分子,完成1.26亿美元B轮融资。Halda自成立以来就与药明康德长期合作。药明康德针对蛋白降解疗法的研发搭建了完善的一体化赋能平台,服务了全球蛋白降解疗法开发领域66%的公司,助力前沿科学发现转化为创新疗法。
也有多家新锐开发大环分子。与抗体等生物制品相比,大环分子的分子量更小,可以口服使用,并且可以穿过细胞膜靶向细胞内的蛋白。而与传统小分子相比,环状结构让大环分子更容易影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靶向传统小分子药物和线性多肽难于靶向的靶点。
AI也是今年的一大热点。多家新锐基于AI平台攻克难成药靶点,加速疗法研发,包括由蛋白设计先驱David Baker教授联合创立的两家公司:Vilya基于AI平台从头设计大环分子,完成2100万A轮扩展融资,Archon Biosciences设计抗体笼,这类分子由抗体和AI生成蛋白结构域组成,该公司完成2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大药企临床管线:潜在首款PROTAC即将冲线,新一代KRAS靶向疗法涌现
针对难以成药靶点或基于相关技术,全球20家大型药企已布局36款临床在研疗法。这些疗法中,近一半已处于后期研发阶段或正在拓展适应症。
▲全球20家大型药企针对难以成药靶点或采用相关机制开发的管线分布;扫描文中二维码可申请获取完整管线列表(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数据来源为各药企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12月,20家大型药企参考行业媒体Fierce Pharma 2024年榜单)
其中广受关注的是潜在首款PROTAC疗法vepdegestrant。辉瑞与Arvinas在2021年就这款疗法达成超20亿美元研发合作,期望它能成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的支柱性疗法。两家公司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公布其作为乳腺癌单药疗法的3期试验顶线数据。目前,vepdegestrant联合CDK4/6抑制剂的临床研究也在推进,已有两项1b期临床试验显示积极结果。
其他处于3期临床开发阶段的在研疗法还包括:治疗NSCLC的2款KRAS抑制剂olomorasib和divarasib,治疗银屑病的TYK2抑制剂zasocitinib,治疗淋巴瘤、靶向Ikaros/Aiolos的分子胶golcadomide,治疗乳腺癌的多款雌激素受体降解剂,以及针对BTK、EGFR、HER2等经典靶点的共价抑制剂等。如前文所述,赛诺菲旗下2款BTK共价抑制剂均即将迈入监管申请阶段。
多样化的技术正在解决更多靶点的成药性,如Helios、WRN、CK1α等靶点。新一代KRAS靶向疗法也是热门研发方向,如泛KRAS抑制剂、采用非共价机制的KRAS抑制剂。
结语
2024年,解锁难以成药靶点的技术持续为患者带来创新疗法,资本市场继续扶植前沿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蛋白降解领域,在PROTAC和分子胶之外,更多异双功能分子等新颖技术的涌现正在拓展成药边界,而AI从头设计蛋白、抗体、环肽等药物则为加速新药研发注入强大推动力。我们坚信,攻克难以成药靶点的研发浪潮势不可挡,首款PROTAC疗法呼之欲出,更多靶点的突破也指日可待,将造福全球更多患者。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填写问卷,申请获取攻克难以成药靶点研发进展完整报告
▲欲了解更多前沿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请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访问“药明直播间”,观看相关话题的直播讨论与精彩回放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分享,点赞,在看,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健康创新
//
• MNC资金更精准地流向细分领域,如蛋白降解剂中的分子胶技术等;AI领域交易增幅尤其显著。
• 合作开发交易的预付款呈下降趋势。
• 大额并购减少,小额收购的数量增加。部分MNC如辉瑞、强生公开宣布暂时不会有大额并购发生。
近期中国同润生物以7亿美元的超高首付款达成与默沙东的合作交易,这在今年跨国药企(MNC)的预付款数额中颇为显眼。总结今年以来MNC的交易项目,预付款仅占交易总额的6.1%,预付款低于1亿美元的交易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如,和铂医药授权阿斯利康的交易,首付款仅1900万美元。
预付款的减少让我们开始关注MNC资金流向的变化。
小额预付款、高额里程碑
J.P. Morgan对2024上半年所有生物制药领域的BD交易总结发现,合作开发(partnership)类型占据了更大的交易份额,且还出现小额预付款、高额里程碑趋势。这与研发客对MNC的交易总结不谋而合。
截至2024年8月31日,跨国药企共产生81笔交易项目,其中有52项是合作开发的交易。合作开发的模式在海外常见。雅法资本基金合伙人张艺林表示,这对MNC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策略,可以通过小公司灵活的平台定制开发一些创新产品,并且能全程参与临床试验开发,避免了Biotech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诺和诺德为例,通过各种技术领域的合作来增强代谢产品的管线。1月初与Omega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可编程表观基因组学mRNA药物治疗肥胖症;AI方面,5月与Metaphore Biotechnologies达成合作,利用仿生学和人工智能开发针对肥胖相关治疗靶点;6月与Biosplice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糖尿病药物DYRK抑制剂。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交易的预付款趋于小数额化。81项交易中,有48项披露了预付款金额,其中有近半数(22项)低于5000万美元,33项少于1亿美元,预付款仅占交易总额的6.1%。其中,预付款最高额的交易是默沙东以7亿美元的预付款获得同润生物的CD3xCD19双抗CN201,最小数额的交易是罗氏旗下基因泰克与GenEdit合作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核酸药物,基因泰克的预付款仅1500万美元。
2023年同期也呈现同样趋势,预付款占交易总额的比例只有4.7%。J.P. Morgan统计结果如是,生物制药行业交易的预付款份额自2020年来呈下降趋势,其中2024年上半年的预付款比例是6%。
来源|J.P. Morgan
新药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小额的预付款降低了交易的经济风险,里程碑金额能不能最终实现,还需要看产品的进一步研发进展,也反映了MNC在BD交易时的谨慎态度。
从Biotech角度看,面对当下整体融资困难现状,当然希望通过越高的首付款推进管线,张艺林表示,尤其中国Biotech对首付款的关注是常见现象,也出现在大量谈判之中,除同润生物的7亿美元预付款外,上半年中国企业出海的较高预付款还有舶望生物与诺华的1.85亿美元(拓展阅读 舶望如何与诺华谈成交易|遇见舒东旭)、明济生物与艾伯维的1.5亿美元。
精准投向细分领域
ADC、CGT疗法的交易在2024年迎来退潮期,双抗、小核酸、小分子药物等领域开始慢慢起势,放射性药物自2023下半年至今持续获得关注。
而且,我们观察到,MNC的收购或交易指向了更加细分的创新技术或适应症。多家MNC纷纷布局细分领域,如蛋白降解剂中的分子胶技术、自免疾病中的炎症性肠病(IBD)以及核药中的大环肽技术。尤其在AI领域,交易增幅较为显著。
例如IBD。自2023年起IBD就热度不减,默沙东斥资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ues获得一款治疗IBD的TL1A抗体,罗氏收购Telavant公司也获得一款TL1A抗体。礼来通过收购Morphic Therapeutics获得一款IBD治疗药物整合素α4β7抑制剂MORF-057。
2024年在IBD中出手最多的是艾伯维。从明济生物引进TL1A抗体FG-M701,收购Landos Biopharma获得NLRX1激动剂NX-13,收购Celsius Therapeutics获得TREM1抗体,且与Parvus Therapeutics合作,利用其Navacim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耐受平台技术,开发IBD的新型疗法。
自免领域一直是艾伯维的核心领域,而曾经的药王修美乐2024年上半年销量下滑约32%,在老一代靶点IL23、TNF-α后,急需为其自免管线补充新鲜血液。TL1A成为艾伯维、默沙东、罗氏同时看中的新靶点。早在2011年,就有Nature文章发现TL1A在IBD和哮喘的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疗效,能够同时抑制炎症和纤维化。
创新技术方面,蛋白降解领域中的分子胶技术获得众多MNC青睐。诺和诺德与Neomorph、武田与达歌生物、BMS与VantAI、默克与C4 Therapeutics,以及8月卫材与SEED Therapeutics的战略合作,皆围绕分子胶技术展开。
拓展阅读 武田选择创新伙伴有哪些标准?
“分子胶与PROTAC的交叉,既具有传统蛋白降解功能,也保留分子胶的‘粘合剂’特点,拓展了经典蛋白降解药物的适应症。”国内开发分子胶双机制降解剂的标新生物创始人杨小宝曾这样解释分子胶的技术优势。
拓展阅读 当PROTAC遇上分子胶
此外,在一直热度未减的核药领域,诺华与PeptiDream的合作以及收购Mariana Oncology,持续加码大环肽技术。默沙东对抗体的兴趣已延伸到三抗,分别收购Harpoon Therapeutics获得一款DLL3/CD3/albumin三抗、以及收购EyeBio获得一个治疗眼科疾病的LRP5/Fzd4三特异性抗体。
从靶点角度看,MNC的兴趣呈现多样化和创新性。以自免领域举例,除了上述的TL1A,还有α4β7、TREM1、ChemR23、NLRX1、STING等多款小分子和抗体。
而阿斯利康对老靶点EGFR很感兴趣,分别于1月和7月从安锐生物和Pinetree Therapeutics引进了两款EGFR产品。观察两款产品可以发现,靶点虽老但技术分别具有创新性,分别是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和EGFR降解剂。EGFR-TKI奥希替尼一直是阿斯利康王牌产品,继续深耕EGFR与管线形成互补,也反映出MNC在选择资产时并不盲目,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和趋同性。
“小而美”并购潮来袭
在并购交易方面,2024年至今的趋势是大额并购正在减少,小数额的生物技术公司收购正在增加。
2024年至8月底MNC共发生了27例收购,相比2023年同期的15项数量有所增加,且大多是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小体量的生物技术公司。27例收购中,处于2期及以前临床阶段的公司达20家,占比近75%,且临床前和平台型公司就有6家(见下表)。最高额的并购,是诺和诺德以165亿美元收购CDMO企业Catalent,其他并购均低于50亿美元。
MNC在上半年都不约而同表示暂时不会有大额并购。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在6月公开宣布,将暂停大额并购,但会为小型并购敞开大门。同样,强生全球业务发展主管Nauman Shah在2024 BIO大会中公开表示,暂时没有大额收购的必要,而会关注体量较小的公司,与管线产品形成互补。
张艺林表示,具体并购情况要视MNC的现金流而定,例如诺和诺德收购Catalent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现金充足,其次是满足司美格鲁肽的生产供应。谈及未来的大额并购案可能发生在哪些biotech,张艺林预测,Viking、Zymeworks、Agrenx等中型biotech都有被收购的概率。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192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100 项与 Pinetree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inetree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