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在研适应症-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Hangzhou DNano MetaBio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angzhou DNano MetaBio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在当今全球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产业园区作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优质企业落地、积聚专业人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等的关键力量。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作为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的核心区域,目前已成为加速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正在成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杭州这片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土地上,坐落于杭州高新区(滨江)浦沿街道坚塔街768号的生物医药产业园贝遨大厦便是在这一发展浪潮下应运而生。
贝遨大厦由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金投集团”)投资建设,委托杭州金投时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投时代”)进行专业化运营。作为国有生物医药专业载体,贝遨大厦以智慧医疗为核心、以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研发的“1+2”产业为特色,聚力打造数字生物技术“BT+IT+AI”产业的创新高地。
贝遨大厦全景 图源:贝遨大厦
目前,贝遨大厦正在打造一个“政府+国资平台+运营团队”三方一体的整体运营服务体系,能够提供技术、科创、人才、产业、金融等一系列全面、专业的产业运营服务。为此,自2024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展招引工作以来,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园区吸引了由王建安院士领导的浙医二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和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杭州泰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华润医疗器械(浙江)有限公司、杭州迪纳元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普罗米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必美德(浙江)生命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近20家重点生物医药单位与企业入驻。
01
高新区(滨江)深厚产业发展基础加成
生物医药是医药行业的关键分支,具有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学科跨度广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五大10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杭州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钱塘区为核心,高新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协同发展的“一核四园”的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官方数据显示,杭州市目前累计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1600余家1。
其中,高新区(滨江)作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该区仅次于互联网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并且,高新区(滨江)要将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为下一个千亿级产业,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
鉴于集聚效应对生命健康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高新区(滨江)在钱塘江畔以“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主阵地”为目标,打造了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作为滨江再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载体。贝遨大厦正位于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的核心地段,秉承高新区(滨江)重点发展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3大重点领域的产业战略,致力于发展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与产业转化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贝遨大厦是高新区(滨江)重点打造、高新金投集团投资建设、金投时代独家运营管理的生物医药国有专业载体,背后积聚了“区政府、国资平台、市场运营团队”三方力量。
除了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顶层设计,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发展服务中心作为区域服务、管理机构,从教育、医疗、住宅、商业等方面着手,积极为企业落地发展提供各项服务。此外,零磁谷(新天地)中心积极化身沟通桥梁,为生物医药企业和贝遨大厦牵线搭桥。
国资平台即高新金投集团。高新金投集团于2015年12月经杭州高新区管委会批准成立,是一家专注于“政府基金运营、政府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管理、双创载体运营、科技产业服务”的区直属国有企业。截至2024年上半年,高新金投集团累计参股合作基金44只,正在运作合作子基金29只,总规模302.2亿元。为进一步促进高新区(滨江)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聚,高新金投集团提供的投资建设与专业投资基金服务为贝遨大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市场运营团队即金投时代。金投时代由高新金投集团与杭州时代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高科”)合资成立,充分融合了高新金投集团与时代高科的优势资源。
其中,时代高科是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综合体运营服务机构,核心团队具有成功打造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经验和丰富的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经验,具备统筹整合政策资源优势和培育赋能企业的能力。自2012年以来,团队已成功运营、规划设计近10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规划设计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运营模式和成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推广。
在金投时代的专业管理下,贝遨大厦将借助和发挥市场化机制的灵活性,使政府规划、国有建设和市场运营有机结合,实现“1+1+1>3”的效果,最终发展成为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的行业标杆。
金投时代总经理王向军也表示:“贝遨大厦旨在成为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生物医药的产业集聚地和展示窗口,推动杭州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
02
积聚多重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相关产业园区较多。根据前瞻产业园区数据库,截至 2024年5月20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共有176个。对于贝遨大厦而言,尽管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但其积聚了政策、区位、平台、配套设施等多重优势,兼具专业性与差异化,这些优势将成为贝遨大厦打造数字生物技术“BT+IT+AI”产业创新高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政策支持。高新区(滨江)政府积极引导,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出台了多项关键性政策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例如,先后发布了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区办〔2023〕17号文件与“5050计划”杭高新〔2023〕1号文件等,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提供针对性政策扶持。
二、区位优势。贝遨大厦坐落于之江大桥进入滨江的桥头旁,毗邻彩虹快速路,30分钟直达高铁东站和萧山国际机场,距离地铁6号线西浦路站仅700米,交通四通八达,为产业发展打通了交通脉络。贝遨大厦处在高新区(滨江)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生命健康产业群的核心区域,是浙江省级创建特色小镇——滨江数字健康小镇的第一栋国有特色产业园区,毗邻零磁医学转化园区,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同时,贝遨大厦地理位置优越,它远眺秀丽西湖山水、背靠壮阔钱塘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
三、运营平台优势。贝遨大厦打造了一个“区政府+国资平台+运营团队”三方一体的整体运营服务体系,能够提供科创、人才、产业、金融等一系列全面、专业的产业运营服务。其中,由区政府统筹整体规划与布局;由国资平台高新金投集团进行整体投资与建设,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产业发展;由运营团队金投时代借助和发挥市场化机制的灵活性,使政府规划、国有建设和市场运营有机结合。这样不仅确保了贝遨大厦的硬件设施和政策环境的优越性,还通过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的灵活运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产业运营服务。
四、配套服务设施完善。首先,贝遨大厦产业空间广阔,专业设施与公共设施完备。大厦总面积8.99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5.77万平米。园区建筑分为A、B两幢,A幢共15层,建有工业污水处理池、专业废气管井、危化品仓库等专业化设施,建筑层高3.8~7.4米,承重范围在400~1600kg/平米,可满足生物医药企业的专业配套诉求。B幢共19层,以数字生物技术的专业孵化服务和总部办公为主。
在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园区配置了多个共享会议场馆和食堂等配套的休闲娱乐、交流洽谈的场所。
贝遨大厦产业空间布局图 图源:贝遨大厦
重要的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贝遨大厦周边汇聚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资源,为入驻机构和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贝遨精选”合作项目库 图源:贝遨大厦提供资料,动脉网制图
除此之外,贝遨大厦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特点及企业的需求,并结合金投时代多年产业生态资源,筛选和梳理了一批如BIA联合会、SGS(通标标准)、上海荣正、泰格捷通、天驰君泰律所、瑞涞净化等具备产业资质的第三方合作机构组成“贝遨精选”合作项目库,以为入驻企业提供科创、人才、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服务。
贝遨大厦全产业链服务 图源:贝遨大厦
“贝遨精选”合作项目库未来还将持续更新迭代,最终将形成产业服务生态闭环链,入驻机构与企业在园区内即可获取一站式解决方案。
03
打造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智慧之眼”
在发展智慧医疗为核心、以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研发的“1+2”产业、聚力打造数字生物技术“BT+IT+AI”产业创新高地的过程中,贝遨大厦形成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融合的孵化模式。通过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技术创新引领作用、企业家的市场导向和商业转化能力以及投资家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导入作用,进而在园区内即可实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无缝衔接。
对此,金投时代总经理王向军表示:“贝遨大厦并非进行简单的招商去化,而是以投资为驱动,帮助实现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最终真正推动生物医药优质项目的商业化落地。”
为此,贝遨大厦已聘请世界著名医学专家Eckhard U Alt 博士、国际知名投资人Ray James Zimmerman博士、浙医二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剑等10名专家为产业顾问,以一流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专业知识,助力入驻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各项痛难点问题。
同时,贝遨大厦已成为高新区(滨江)江南科学城板块生物医药交流中心。自开园以来,陆续以项目路演、产业链对接、创业大赛等形式成功举办35场活动,先后有近千名机构与企业代表参与并洽谈合作。
据悉,贝遨大厦近期将进一步完善并丰富园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引入一批集CRO、CDMO、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并计划成立园区专项投资基金,扶持入驻的重点项目发展。
在此基础上,贝遨大厦将继续坚持以产业投资眼光筛选优质企业,精准锁定潜力项目,积极导入头部企业形成吸附效应,实现“引进一批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做强一批重点优势企业,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的“三个一”目标,同时实现“引得进、发展好、留得住”的目标。
对此,金投时代总经理王向军说道:“金投时代力争做好政府做生物医药产业的平台和抓手。未来,我们将贝遨大厦打造成为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的‘智慧之眼’。在推动生物医药优质项目完成‘1-10’研发过程的基础上,金投时代能够继续帮助其在区内推向‘10-100’的产业化落地过程,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最终促进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贝遨大厦正在开展招引工作,希望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感兴趣的机构与企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
* 参考资料:
1.杭州网.政校院企协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5月9日,“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现场迎来了创新药讨论的高潮。上午,RNA疗法论坛由动脉新医药和行诚生物联合主办,磐霖资本和复健资本支持举办。本次分论坛以“RNA的集体里程碑,持续向前”为主题,集聚产、学、研、投多方角色,进一步推动药企与CDMO服务商、供应商等的交流合作,深度探讨RNA疗法的研发之道与投融资、BD热潮。过去的5年,RNA赛道迎来过mRNA疫苗的崛起、小核酸上市和BD的爆发式增长,也面临着mRNA疗法的商业逻辑重塑、交叉应用的新变局和新探索。不可否认的是,极具潜力却又命途多舛的RNA疗法早已成为无法忽视的“大赛道”。当创新企业被浪潮冲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坚守创新、携手共进仍然是产业链中不变的底色。殊途同归,穿越周期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动脉新医药整理了RNA疗法分论坛中的精彩讨论,希望为行业带来更多新解读与视角。核酸药物:站在蛋白药物肩膀上向前发展药渡智慧咨询事业部总监(合伙人)郭雷发表“RNA药物发展重要历程及未来展望”主题演讲近两年,核酸药物开始从小领域走向大领域。随着小核酸药物陆续上市,大家开始觉得慢性病是可以走通的方向。例如ASO(反义寡核苷酸)的国内在研管线已经绕道罕见病,关注乙肝、肿瘤和常见慢性病;siRNA(小干扰RNA)国内代表产品聚焦乙肝和心血管疾病。2023年开始,BD交易数量大幅上涨,全球达到了30多个,管线以罕见病为主。从2021年到2024年的BD交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企业参与程度迅速上升,细分领域热点也从mRNA切换到小核酸领域。当这个领域真正迈过罕见病的门槛,进而进入常见慢性病的大市场,核酸药物市场会有一个大的增长。在mRNA领域,想要用mRNA疫苗替换传统的、拥有多年保护率基础的传染病疫苗领域是不容易的,短期内很难实现。商业端,mRNA疫苗可与辅助AI技术对新抗原筛选,同时可携带几十个新抗原,能有效避免肿瘤逃逸,结合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抗体,进行综合治疗,在肿瘤领域里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一方面,核酸药物逐步进入相对常见的慢病领域,可以用更亲民的价格争取市场。另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企已经参与到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过程中。看全球管线可知,国外很多Biotech重点还是在罕见病,毕竟有政策也有市场,成功率还高,性价比更高,反而对慢病领域介入的相对较少。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内开发罕见病药业本身面临很多困难,更愿意去常见慢病领域,利用企业自身工程师的优势和红利,可能很快会在慢病领域更具有竞争力优势,让未来有更多产品到海外去。更广泛的现状是,相比细胞治疗或者抗体药物的国内研发数量占据全球1/3,核酸药物的全球研发占比却特别少,这也说明了国内企业参与较晚,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等待大家。国内Biotech现在走的有点早,这时候就需要千里马和伯乐的相遇。伯乐可能是投资机构,也可能是国外大的MNC。回顾百年药物发展,最早的生物医药就是疫苗,最早的疫苗就是完整的生物体,无论是灭活的病毒还是细菌,再到重组蛋白,再就是核酸药物。我们其实是逆着中心法则往前走,现在走到了核酸药物,这等于抄了蛋白质药物的后路。无论是哪一类型的RNA药物,核心机制都在于干扰蛋白表达,包括阻止、激活、控制表达。核酸药物是站在蛋白药物肩膀上向前发展的新药,其作用机制明确、成药性更高、临床开发成功率高,未来具有很强的市场前景。用“新”乘风,以“异”破浪:国产小核酸药物如何引领现代制药第三次浪潮RNA疗法的第一场圆桌聚焦近期最为火热的话题——小核酸赛道的BD里程碑,包括本土创新企业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如何搭建国际化策略、与MNC形成BD合作要点等。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董事长李宇辉主持圆桌,瑞博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梁子才,迪纳元昇创始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导丁宝全,成都先衍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联合创始人万金桥参与讨论。 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董事长李宇辉表示:生物医药从产业维度而言已经非常火热,现在正是值得专业VC加大力度布局的最好时机。具体到小核酸产业,在国际既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本土小核酸产业自主创新也逐渐开花结果:技术环节方面,小核酸药物递送瓶颈取得突破,有望解决肝外靶向递送的行业痛点,释放应用潜力,化学修饰技术演进使得小核酸稳定性显著增强,靶向特异性得以提升。适应症方面,Inclisiran作为全球首个非罕见病领域小核酸药物的成功获批,展现出小核酸从罕见病治疗迈向大病种治疗与预防的广阔前景,本土企业则基于当前尚未满足的重大需求,加速布局心脑血管、代谢与肿瘤等细分赛道;市场化方面,国际上小核酸成药获批上市步伐加快激发了产业内玩家的参与热情,促使创新药企加快小核酸药物临床推进速度,也引导齐鲁制药、石药集团等大制药企业相继入局。特别是今年以来的本土企业所达成的几个重磅BD,更证明了本土小核酸企业在国际上得到的认可。迪纳元昇创始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导丁宝全表示:小核酸从产业到市场均已得到充分验证,且有望在国际上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弯道超车,肝以外的递送是该领域的巨大蓝海。迪纳元昇希望做到管线的差异化,除了采用传统化学偶联技术之外,还开发了尺寸/形状精准可控的DNA纳米载体。此外,我们在纳米载体表面多位点定量修饰靶向基团提高目标脏器的定位富集,希望通过差异化的方式找到生存空间或是突破点,进行一些肝以外的疾病适应症治疗。成都先衍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联合创始人万金桥表示:核酸药物领域的发展提升了创新药的靶点成药空间,改变了疾病治疗的方式,以超长效的给药技术开启临床治疗探索新阶段,该领域未来应当从需求出发,寻找能够真正惠及患者的药品和治疗方式。先衍生物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合作开发的形式“走出去”,同时吸纳海外在学术研究、疾病认知和监管体制方面的精华“拿进来”,内外兼攻助力该领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瑞博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 梁子才表示:基于可成药靶点的多样性、递送手段的多样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小核酸产业的差异化创新空间广阔,整体产业的内卷可能性不大。siRNA能成药的靶点数量远超过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在肝外递送的手段会比肝上递送更为多种多样,形成递送系统的差异化,小核酸优异的安全性还能带来复合治疗上二维空间的差异化。通过全球化战略,瑞博得以吸纳更多人才,弥补单一市场的体制性短板,实现从研发公司向商业化公司的转型。重塑商业逻辑和交叉应用,mRNA疗法的新期待第二场圆桌讨论将目光转向RNA疗法的另一热门赛道——mRNA疗法。在过去几年,mRNA疫苗迎来高潮又“跌下神坛”。在后时代,面临转型的mRNA初创企业如何寻找调整与升级的新增长点?在商业模式和交叉应用上又有哪些新的风口?复健资本执行总经理林冠宇主持圆桌,复宏汉霖全球创新中心总经理单永强、楷拓生物CEO王潇、科镁信副总裁张翼、行诚生物商务与市场副总裁刘肖参与讨论。 复宏汉霖全球创新中心总经理单永强表示:在过去几年,mRNA疫苗加速了mRNA作为治疗手段成药的进程,但mRNA的靶向递送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限制了mRNA的应用。但就像siRNA在解决递送问题之后迅速掀起新药研发的第三次浪潮一样,在不远的将来,解决mRNA靶向递送等关键问题后,mRNA是不是能够成为新药研发的第四次浪潮,我个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复宏汉霖是一家以抗体和ADC产品为主的生物制药企业,我们考虑mRNA未来可能成为抗体和蛋白药物的迭代方向和游戏规则的改变者(gamechanger),并且会加速抗体药物的研发进程,因此在mRNA治疗药物方向做了一些前瞻性的布局。在生物医药大环境的寒冬中,mRNA药物研发还是要回归到“做产品”的本质,当下无论是谈BD合作还是公司整体发展,有临床价值、能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未来能够上市的产品始终是新药研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考虑清楚什么样的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疾病领域、什么样的靶点,再去做未来有前景的产品。科镁信副总裁张翼表示:对国内mRNA药企来说,近几年的“起势”诞生出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初创公司,在某个环节或者多个环节中实现了技术突破,建立了特有优势。“起势”后破局的关键是“合作”。mRNA药物研发流程中有许多小细节,每一个细节和步骤像锁链上的小点,最薄弱的环节决定了管线是否能够走到IND。因此薄弱环节要依靠对外合作和优势环节,与合作伙伴把mRNA的锁链做得更强更好,获得更好的药物结果。楷拓生物联合创始人、CEO王潇博士表示,楷拓生物是在疫情中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公司,专业聚焦在核酸技术的创新应用上,业务板块覆盖DNA、RNA、LNP的全流程工艺和生产。在近三年时间里,mRNA行业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最初的设想,从紧急使用授权到目前热门的个性化肿瘤疫苗、体内细胞治疗、基因编辑,mRNA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探索和早期布局都非常的火热。相应地,当面对前端不断拓展的应用需求时,楷拓一方面要保持高度专业化,一方面要兼具敏锐度和灵活性,以差异化的CMC策略与产能规模匹配不同的应用方向,从大规模商业化疫苗/药物到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楷拓都有相对应的工艺、产线、质量体系为客户提升效率、控制成本,希望我们共同的努力可以让RNA疗法更加稳健的穿越周期。行诚生物商务与市场副总裁刘肖表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现在已经有足够二类疫苗(灭活疫苗或者抗体疫苗)的情况下,mRNA疫苗能否成功突围需要存疑。但在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上,mRNA药物还有很多空间。 第二个是生物疫苗,兽用疫苗是提升经济效率发展的一个方向。第三个是个性化肿瘤疫苗,它可能是下一个CAR-T的路线。第四个是mRNA疫苗和其他药物、抗体的联合治疗。合力推动RNA疗法开发,稳、快、省第三阶段圆桌聚焦更为落地的问题:当RNA疗法创新不断向前推进,逐步进入管线合作与IND阶段,供应链与创新型企业又如何合力推动RNA疗法开发“稳、快、省”?行诚生物商务与市场副总裁刘肖主持,星核迪赛副总裁吕丕平、璟睿生物创始人马恺、复健资本高级投资总监刘侃侃、行诚生物科学技术生产副总裁CTO李军辉参与讨论。复健资本高级投资总监刘侃侃表示:核酸药物的市场非常明确,并且不断出现追捧的风口。复健资本长期关注这一赛道,标的选择标准与赛道发展阶段相关。细分赛道发展早期,复健会关注团队是不是在海外有相关产业经验,执行力是不是足够快,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做到IND。到现在,第一波的公司已经跑出来,第二波的公司面临的挑战就成为新的关注点——团队临床执行力好不好,是不是在临床运营非常有经验,面对国际化竞争下团队的创新能力能不能满足,看团队里是否有核酸biology背景比较强的人能够支持做新的靶点等等,多因素综合才能保证企业未来两三年的发展仍然是能够保持前列。星核迪赛副总裁吕丕平表示:星核迪赛开发了两个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特色递送平台,一是可局部特异性表达的递送平台,二是肝实质细胞靶向的递送平台,并基于此开发了多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管线。两个特色递送平台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因此我们在自主研发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与国内外大药企建立多方位的合作、深入布局合作与出海,包括产品管线的合作和递送平台方面的合作。出海除了要做到产品足够性感外,还要考虑工艺的可持续性和各国法规的合规性,因此我们在开发管线产品的同时,还开发了新型可连续化生产的制备系统,从工艺流程、环境污染和成本的控制上,力求符合海外高监管的要求。此外,公司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各领域专家把关,从立项、研发、产业化、BD和出海角度提前做好开发策略布局。璟睿生物创始人马恺表示:璟睿生物聚焦的是递送系统的创新,结合市场面临的技术痛点,推动核酸、生物医药领域在肝外递送的发展。同时,璟睿生物在一定程度上以BD先行的策略,根据管线的短期和长期实用价值,规划企业和团队的研发和发展。国内市场环境下,小公司必须储备若干年之后快速自我造血能力。良好的BD合作往往需要长时间建立的信任。璟睿生物处于刚成立、团队组建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在早期就能开始了解潜在合作伙伴关注的管线和对疾病市场的解读,结合我们的技术平台共同进行企业的适应症布局,根据需求整合自有研发管线逻辑。行诚生物科学技术生产副总裁CTO李军辉表示:目前CMC在CGT、核酸药物领域都是热门话题,是因为对于创新领域来说,还没有标准化的平台工艺、没有形成固化的工艺流程、工艺路线、技术路线都处在探索和发展之中。供应链企业的创新去解决行业切实的痛点,帮助创新企业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稳定产品批次,最终解决CMC的问题。面临资本寒冬,我们需要共同建立起从研发、CDMO、原材料的供给、国产化设备供给等的生态圈,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特色的供应链,帮助更好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下载动脉网APP,即可观看本次视频回放,同步获取嘉宾演讲PPT。“动脉网APP”基于AI,打造“全球产业链接平台”,从内容和链接两个方面,全方位帮助用户应对业绩增长的挑战。每天为用户提供超过500个视角、3000条以上产业情报和报告,做到最全面、最及时、且伴有分析和解读。资源链接方面,覆盖:出海、成果转化、供应链、市场渠道、投融资、产品发布、科研临床、招商引资等,超过20个类别的资源供给和需求,通过AI精准高效匹配,打通资源壁垒,实现全网都来帮你谈业务。*封面来源:123rf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四大集聚地之一,作为其核心城市的北京,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突出,临床资源丰富,以高标准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持续提高行业开放水平,加速推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吸引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机构到京投资布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少有27家位于北京的创新药公司获得融资,主要集中在B轮及以前,总金额近50亿元。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下:近半数融资亿元或以上:在23起已披露融资金额的事件中,10起金额达亿元或以上,其中大额融资频发,如先通医药获超11亿元融资,炎明生物获7亿元融资,华润生物获6亿元融资等。5家公司一年内连续融资多轮:包括质肽生物、锦篮基因、神济昌华、迪纳元昇、艺妙神州。新锐公司数量多,学术创业占半数:8家获融资公司成立于近3年内,其中4家的创始团队或技术源自高校/研究所,包括清华大学张强锋教授与北京大学汪阳明教授联合创立的寻鲸生科,清华大学俞立教授领衔创立的迈格松生物等。疫苗研发成为焦点:2家疫苗研发公司完成IPO,包括3月在北交所正式上市的康乐卫士,以及5月登陆港交所的绿竹生物,这两者进展较快的疫苗候选产品分别针对人乳头瘤病毒及带状疱疹。另外,还有至少7家公司布局了疫苗研发管线,包括诺未生物、立康生命科技、华芢生物等。先通医药:中国创新药融资年度TOP37月3日,先通医药宣布完成超11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本轮募集资金将继续用于诊断和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先通医药始创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临床应用与学术推广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4轮融资。先通医药于2014年正式开展新一代核药的研究和开发。计划在十年左右全面涵盖核医学及分子影像领域的的PET、SPECT、核素治疗以及其他多模态分子探针,品种涉及18F、13C、14C、99mTc、68Ga、177Lu、131I、123I、124I等系列核素,拓展至血流、代谢、受体、基因、酶、细胞增殖,以及转运蛋白、抗原、酶、DNA/RNA等靶点的分子探针。此外,先通生物聚焦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性生物药的早期研发工作,同时利用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平台,将生物抗体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旨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直接简单的治疗策略。鞍石生物:获10亿元支持抗肿瘤新药开发12月28日,鞍石生物宣布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推进该公司管线内的临床研究,开拓伯瑞替尼和安达替尼双靶联合的广泛场景,积极推动中美双申报的进程,加快潜在化合物的筛选和成药推进,并助力新药获批和商业化。鞍石生物总部位于北京,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已经布局肺癌、脑胶质瘤等多个肿瘤治疗领域。▲鞍石生物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伯瑞替尼肠溶胶囊是鞍石生物首个商业化产品。这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口服小分子MET抑制剂,已经于2023年11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具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该产品第二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于同年10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拟用于治疗符合条件的部分胶质母细胞瘤(GBM)成人患者。炎明生物:获7亿元推进细胞焦亡抑制剂药物研发7月10日,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和肿瘤革命性创新药物的炎明生物宣布完成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所募资金将用于公司临床阶段管线的推进,加速多个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并进一步拓展研发管线,完善人才团队。炎明生物由邵峰院士和邓天敬博士于2020年10月共同创立于北京,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募资超1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的科学基础是基于邵峰院士在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的生物学发现,选择在炎症和肿瘤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医学关键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了“细胞焦亡与先天免疫c调控的分子开关”技术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及与医学转化机构合作,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和肿瘤的革命性创新药物,将中国的原始创新成果惠及全球炎症和肿瘤患者。炎明生物的研发管线包含多个项目,聚焦天然免疫及细胞焦亡领域,适应症包括多种炎症类疾病及肿瘤。其中,小分子先天免疫激动剂PTT-936已于2023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研究,是该公司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化合物。2024年,炎明生物还将会有多个细胞焦亡和先天免疫的抑制剂项目进入IND enabling阶段。质肽生物:一年融资两轮的蛋白质类药物新锐11月27日,质肽生物宣布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该公司于同年3月完成的亿元B轮融资之后的又一轮新融资。本轮融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质肽生物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关管线的临床试验进度。质肽生物于2018年成立于北京,专注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蛋白质药物,致力于开发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创新生物药。该公司董事长张旭家博士曾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深耕生物制药与科研领域三十余年。▲质肽生物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据质肽生物新闻稿介绍,该公司产品管线已达10条以上,围绕GLP-1靶点在代谢病领域中的适应症进行研发。其中,该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ZT002已在澳洲完成针对成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适应症的1期临床研究,并已经在中国获得成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成人肥胖或者超重患者的减重治疗以及阿尔茨海默病三大适应症的临床许可。ZT002为GLP-1类似物分子,通过分子设计优化拥有较长的半衰期,有望实现每月仅需注射1次,可极大降低给药频次,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因频繁注射带来的痛苦。锦篮基因:2个月内融资两轮的基因疗法新锐8月7日,锦篮基因宣布,继6月完成pre-B轮近亿元融资后,再次获得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启动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罕见病基因药物的研发。锦篮基因成立于2018年,研发及临床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递送技术介导的基因治疗药物开发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5轮融资。公司专注于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遗传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以及眼科疾病等领域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并通过推进罕见病基因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将基因治疗技术及产品从罕见病过渡到慢性病和其它重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据官网介绍,锦篮基因在研产品管线中已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GC101注射液系采用鞘内给药策略的基因治疗药品,GC301注射液系AAV递送治疗婴儿型庞贝病的基因治疗药物。诺未生物:抗肿瘤核酸新药研发公司10月23日,诺未生物(NEWISH)宣布完成5000万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得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该公司基于STARi平台开发的抗肿瘤核酸新药的临床研究、扩充专业团队及抗肿瘤新药管线的开发。诺未生物成立于2014年,地址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专注于肿瘤早期治疗,长期致力于研发增强疫苗T细胞免疫的策略,并联合中国工程院蒋建东院士共建超强靶向激活T细胞免疫策略(STARi)研究平台。该平台通过靶向递送提升抗原在体内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的效率,从而极大地增强抗原所诱导的T细胞免疫水平,可用于研发肿瘤治疗性疫苗(核酸药物)及新一代抗病毒疫苗。目前,诺未生物已构建丰富的研发管线,涵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肝癌等多领域。其进展较快的两大核心品种都已于2023年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NWRD06裸质粒DNA注射液已于2023年5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拟用于GPC3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患者。另一款HPV治疗性DNA核酸药物NWRD08也已于2023年10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拟用于清除HPV病毒、消除癌前病变。迪纳元昇:一年融资3轮的纳米药物新锐10月23日,迪纳元昇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这是继该公司于5月连续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后的又一轮新融资。本轮资金将用于推进全新纳米药物递送载体技术的开发以及多条管线的早期研发。迪纳元昇成立于2022年5月,官网地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生命科学园,专注于新型核酸自组装技术开发,并以此为载体开发具有器官和细胞靶向的纳米药物,以实现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药物等多种药物形式在人体内的精准高效安全递送。尤其在小核酸药物递送方面,该公司开发的新一代药物递送平台——DNA纳米载体展现出了兼具安全性和靶向性的潜力,有望解决小核酸药物肝外靶向递送问题。利用载体靶向技术优势,迪纳元昇已在肿瘤、代谢类疾病、疫苗等治疗领域展开了丰富的管线布局,递送载体已在动物水平获得了不同维度的安全性数据,核心管线已进展至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确证阶段。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100 项与 Hangzhou DNano MetaBio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angzhou DNano MetaBio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